流体力学论文范例6篇

流体力学论文

流体力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科技传播;在线学术论坛;结构方程模型;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284-03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把有关在线学术论坛成功因素的调查分为两个阶段,即成长期和成熟期;根据前文的方差分析,多数答案有显著差异,少数差异度不大。为研究在线学术论坛长效机制模型,选取成熟期的数据进行分析。

选取某个在线学术交流网站作为调查对象,向用户发放149份问卷,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0份。其中男性46人,占51%;女性44人,49%。硕博研究生占61%,本科生占31%,大学学者3%,其他职业5%。

2长效机制的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量表部分共包括50个测量项,分别对应6个关键成功因素,即为系统支持、保障机制、论坛资源、论坛主体、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深入研究这6个关键成功因素及其测量项,可构建本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设计过程略)。

在线学术论坛作为一个整体,其长效发展需要各因素的协调与互动。本研究发现在线学术论坛的成功因素包括系统支持、保障机制、论坛资源、论坛用户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等6个方面;具体地,可将这6个因素归类成为支持要素、主体要素和动力要素。

其中,支持要素包括系统支持和保障机制2个因素;系统支持涉及基本服务、基本功能、系统弹性和基本管理4个方面,保障机制涉及内容管理和内容评价2个方面。主体要素包括论坛资源和论坛用户2个因素;论坛资源涉及资源质量和资源服务2个方面,论坛用户涉及注册动因、成长与实名和交流意愿3个方面。动力要素包括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2个因素;扩张机制涉及外部性和资金来源2个方面,交流氛围涉及交流激励、交流引导和交流动机3个方面。同时,每个要素的各级指标又由若干个测量项进行支撑。

3影响长效发展的要素研究

3.1长效发展支持要素

在线学术论坛是一种网络应用,其硬件支持和网站管理是论坛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模型时,首先需要建立可信度高的结构方程来研究支持要素相互间的影响程度。根据已有数据,构建支持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显示系统支持和保障机制两个潜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互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42。系统支持的4个指标,即基本服务、基本功能、系统弹性和基本管理,与系统支持这一潜变量有较强的相关性;4个指标的系数分别为0.64,0.80,0.85和0.33。其中,系统弹性与系统支持的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基本功能;这也与在线学术论坛发展过程中,对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而需要的系统可扩展性和新功能开发的需求相一致。指标与系统支持按影响系数大小排序,分别为系统弹性、基本功能、基本服务和基本管理。基本管理相关性最小,说明该指标的必要性较强,不是系统支持的重要因素。

保障机制的2个指标,即内容管理和内容评价,与保障机制这一潜变量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5和1.03。这两个指标是在线学术论坛长效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是内容的知识产权审核和用户监督机制,用以保障论坛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权威的介入对论坛资源进行评价,也对论坛资源建设氛围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3.2长效发展主体要素

在线学术论坛是一种网络论坛,其组成要素就是论坛资源和论坛主体。资源的质量决定用户的粘度,而用户的参与度又决定着资源的质量。研究长效发展机制,需要建立结构方程来刻画主体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数据,构建主体要素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显示论坛资源与论坛用户两个潜变量之间的有极强的相互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69,这也与前文分析相符。

论坛资源的2个指标,即资源质量与资源服务,与论坛资源这一潜变量有较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0和0.63。其中,资源服务指标系数较高,说明论坛资源本身质量需要保证的基础上,更需要提供整合的高质量资源。

论坛用户的3个指标,即注册动因、成长与实名和交流意愿,与论坛用户这一潜变量有极强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4、0.72和0.79。其中,交流意愿指标系数最高,其次为成长与实名指标,说明论坛用户的激励对在线学术论坛的发展起较大作用。

3.3长效发展动力要素

任何一种产品的长效发展,必须要有其动力因素。在线学术论坛的动机要素是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扩张机制通过其对社会的正外部性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实现,版面的交流氛围则是通过交流激励、交流引导和交流动机3个维度得以表现。根据数据,构建动力要素模型如图3所示。

图3显示在线学术论坛的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两个潜变量之间有极强的相互作用,影响系数为1.12。热烈的交流氛围可以帮助在线学术论坛对学界和业界产生影响,也能得到更多的捐款;论坛不断扩张则能添加更多用户,增强交流。

扩张机制的2个指标,即外部性和资金来源,影响系数分别为0.66和0.43。其中,外部性的系数较大,说明论坛的扩张是建立在推动科研发展和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即要先获得学界和业界认可。

交流气氛的3个指标,即交流激励、交流引导和交流扩张,影响系数分别是0.57,0.87和0.73。其中,交流引导指标系数最大,其次为交流扩张;专题、线下活动等可以引导交流话题,主动上传资料可以帮助扩张交流,而交流激励是交流氛围的扩张基础。

4在线学术论坛长效机制的全要素模型

根据长效发展机制支持要素、主体要素和动力要素的分析,构建在线学术论坛长效机制全要素模型如图4所示。各要素与其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强,影响系数均在0.6以上;三个要素之间,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均与主体要素极为相关(影响系数大于1),支持要素与动力要素影响系数为0.49。该结构方程模型影响系数值高,可信度高,可以解释在线学术论坛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机制。在支持、主体和动力三个要素之间,主体要素是主要位置,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均与主题要素具有极高的相互影响力度;同时,支持要素与动力要素之间也发生相互影响机理,共同推动在线学术论坛长远发展。

具体地,结合各关键成功因素的相关指标及因素间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在线学术论坛长效发展机制全要素综合模型如图5所示。

据此,假设得到支持。以在线学术论坛长效发展为目标,在建设在线学术论坛时应以论坛主体建设为主,保障论坛资源质量、完善基于资源的论坛服务;同时建立声望系统、实名制等成长机制,激励用户注册。与在线学术论坛主体系统密切相关的是动力系统,以外部性和资金来源衡量的扩张机制和以交流氛围为目标的激励和引导,是在线学术论坛长效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线学术论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论坛学术性,对学界和业界产生影响,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科前沿议题,帮助论坛发展壮大。同时,在线学术论坛的硬件支持和保障机制也非常重要,在线学术论坛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开发新服务,保障系统有较强的扩张性;同时引入对论坛资源的评价机制,保障论坛内容的质量。

5 结论

研究发现,论坛主体要素是论坛的根本,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均与主体要素密切相关。在线学术论坛长远发展需要各因素共同推动,各成功因素组成支持要素、主体要素和动力要素共同推动在线学术论坛长效发展。在建设在线学术论坛时,应以长效发展为目标,以论坛主体建设为主,兼顾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在线学术论坛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的是基于论坛资源的服务、用户注册动因、系统功能和服务扩展弹性、论坛内容评价、社会影响力以及专题等活动驱动的论坛交流引导。

参考文献

[1]杨书卷,李宝进.网络虚拟环境中学术交流的现状研究[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一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

[2]尹军,任远.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实效的提高[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苏祺,林巍.基于网络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策略与途径[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4]林珠英.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的优劣势分析及建议[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邹儒楠.非正式学术交流新模式及其应用研究[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6]金洁琴.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探讨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5.

[7]窦荣军.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设计与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06.

[8]刘峥.基于网络的学术传播模式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2004.

[9]刘佳.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方法与模式研究[D].吉林: 吉林大学,2007.

流体力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宏观,微观,介观,Boltzmann方程,流体力学方程

 

流体力学时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流体运动的复杂性,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数学上,其复杂性反应在描述其运动的上,除了一些简单的情况,一般是很难得到这些方程的精确解的,因此,方程的求解问题也被美国CLAY数学促进会设立的7个100万美元奖金的千年难题之一。

现在,对流体力学的研究一般从宏观,微观,介观三个层次。。首先我们来介绍下这3个方面。

流体力学方程是从宏观层次上得到的,流体被假设为连续介质,流体运动满足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并由Euler方程组Navier-Stokes方程组来描述,在数值计算中【1】,以非线性的微分方程为出发点,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容积法,有限元法,有限分析法,谱方法等,这类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对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得到代数方程组或者常微分方程系统,再利用标准的数值方法求解。

在微观上,流体不再被假设为连续介质,流体由大量的离散分子组成,分子受到相互间作用力和外加作用力的影响。任何系统的宏观特征和运动规律,再微观上都表现为分子的无规则的热运动。因而,一种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模拟每一个分子的运动。再进行统计平均,已获得流体运动的规律。这种方法称为分子动力学模拟。由于这种方法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所以在早期,受到计算机的限制,模拟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都很有限。。但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研究流体运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介观上,流体被离散成一系列的流体粒子,通俗的说,这些粒子比分子的级别要打,但从宏观上来说又无限小,其质量比起有限容积法中的控制容积质量要小得多,此时用数学的观点来描述此流体就应该Boltzmann 方程。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对于同一流体,从宏观和介观可以由不同的方程来描述,因此,从数学的观点将其统一起来,就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从理论的角度,来证明,从介观的Boltzmann 方程可以恢复到到宏观的Navier-Stokes方程组。

首先我们简单的介绍下Boltzmann 方程。。这个方程是由统计力学的创始人之一Boltzmann所建立的,用以描述非平衡态分布函数演化规律的方程,其具体形式如下,

(1)

其中,称为碰撞算子,它的形式由下式给出:

在中的B称为碰撞核,它仅依赖于粒子间的碰撞,从物理背景出发,我们总假设仅依赖于和,这里我们不过多的牵涉到它的具体形式。

下面,我们就严格的推导,如何从Boltzmann 方程到大家所熟悉的Navier-Stokes方程组,首先引入下面一个引理:

引理【2】:对于,,始终有成立。

注:该引理的证明科参考文献[2],这里我们不给出严格的证明,我们将以上的称为守恒量。

下面我们给出本文主要结论,即从形式上出发,可以由Boltzmann 方程到Navier-Stokes方程【3】。

证明:首先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并积分,利用引理,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积分方程

(2)

如果我们定义,,就可以得到,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质量守恒方程。

类似地,如果在方程(1)两边同时乘以和,并积分,再利用引理,

如果我们再定义,,,

,就可以得到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

,(3)

(4)

以上的方程(2),(3),(4)j就是流体力学方程组。

注:虽然我们根据这个定理从形式上得到了流体力学方程组。。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求得,,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的方程组,而严格求解Boltzmann 方程是很困难的,所以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宏观和微观的问题,近来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问题都会被解决,也会给工程中带来更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雅玲,王勇,李庆,格子方法的理论及应用,科学出版社。

【2】2008李大潜,秦铁虎,物理学与偏微分方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C.Cercignani,R.Illner,M.Pulvvirenti,稀薄气体的数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流体力学论文范文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宁夏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研究”(编号:NGY2015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20-03

高等学校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任务,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使之认同和价值观内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以及提出教育的策略,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宁夏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

本文选取宁夏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进行了调研。这四所高校分别是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北方民族大学,调查对象是2016级、2015级、2014级、2013级的在校本科生。每所学校按照不同学院、不同年级随机分层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在2017年5月分别对四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57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746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在有效问卷中,四所高校被调查的学科类别有文科类232人、理工科类217人、体育艺术类111人、医科类186人;按照年级统计,2016级有201人,2015级有205人,2014级有224人,2013级有116人;按照性别统计,男生有341人,女生有405人;按照是否中共党员统计,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有241人,非党员有505人。课题组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用Excel2003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总体认知认同度比较高,但少部分学生存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度较高。有73.86%的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有91.02%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政治灵魂”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不完全认同和不清楚的只占8.98%。有97.45%的学生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有96.37 %学生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96.65%学生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有93.17%的学生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我国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全认同和不认同的只占6.83%。

但是在调查中也看到少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认知不清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怀疑态度的学生占到15.01%。有33.2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有6.97%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不再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

2. 少数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认识不清楚

调查数据显示,有5.63%大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好,有5.49 %学生认为什么制度都可以,无所谓。对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是普世价值的观点,有25.60%学生非常赞同,有41.42%学生比较赞同,两项之和占67.02%,这个数据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对这个观点不清楚的学生占14.47%。不赞同这个观点的学生只占18.49%。有16.49%的学生认为中国可以尝试搞多党制。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意识形态思想观点的影响。学生对西方的自由、民主的内涵并不清楚,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可以看到当今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还是异常的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包括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发挥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显著。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只有29.36%的学生经常会认真听老师讲课,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思考;有25.20%的学生只是认真完成听课任务;有27.48%的学生上课时会偶尔听听;有17.96%的学生在上课时会看手机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很多学生在“其他”一栏当中填写学生在上课时玩手机的较多。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是:只有26.81%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时有新意,收获比较多;有36.19%的学生认为教师课讲得还可以,但是自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有22.52%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输,对自己启发不够;有14.48%的学生对自己上课的状态说不清楚。笔者曾在2015年11月对这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知认同状况进行了调研,在问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时,有24.17%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有互动,受益较多;有40.25%学生认为教师讲得还可以,就是对该课不感兴趣;有25.0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有8.50%的学生对自己上课情况说不清楚。从对比中看到,学生的评价前后变化不大。这些数据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还不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中看到当前在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状况,其影响因素有着各种主客观原因,主要因素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够,对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不够

从“05课改”算起,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可以说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讲授给学生,使得大学生能够基本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问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学生将教育形式、方法单一排在第一位,将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不够高排在第二位,教育内容僵化,缺乏吸引力排在第三位。在问及目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时,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学方法单一、上课的时候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排在第二位的是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还不够,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还是比较滞后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教师的理论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没有完全凸显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力,更多的凸显了知识的传授。

2. 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5后”,政治敏锐性较低,辨别力也较弱,比较容易受到全球化大环境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现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频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益变得复杂。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呈现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与反动文化、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社会分层分化、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引起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多元化,造成人们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选择产生困惑、迷惘和混乱,削弱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正如调查数据显示的,有33.2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如功利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等思潮的影响。这也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1)指出的:“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高校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任务更加繁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

3. 新媒体对大学生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网络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快捷频繁,新媒体对各种价值观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每天从新媒体中接受着各种大量的信息,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目前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虽然已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但他们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各种思潮还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对中国社会的国情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网络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旗帜鲜明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感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切实探索讲课的新方式新方法,放弃灌输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

2. 深入研究“95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以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感

目前在校的“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理念速度快,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以新媒体为重要的生活工具”,而且也存在着政治敏锐性低,政治辨别性弱等问题。对他们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说教和灌输,要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于智育教育,智育教育的过程是看学生知识掌握了没有,学生对所讲知识点懂不懂,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愿不愿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是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体价值观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

3. 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冲击,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

“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现在的大学校园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学生利用这样的网络平台交流信息,手机中的各种信息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新媒体结合,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将这一新载体更好地运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及时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

4.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有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理论实践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走出校门,亲眼看到社会的变化,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办辩论会、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等,围绕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在党团活动中,加强党员、团员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能起到一种带动辐射作用,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如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团课程培训,通过主题课程讲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实践社团中,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马恩著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作,既是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自身教育的需要。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要建设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与大学生的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外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与各个二级学院、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相互合作的机制,如果单靠某一个部门很难形成合力。

5. 学校各类服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保障

在日常学生生活中,要做好各类资助帮助工作,将理论讲授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如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的帮助。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才能在情感上认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问题,认知了、感受了,才能相信。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

流体力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外流;政策导向;期刊改革

2016年,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上来,更有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科技论文外流现象的原因。如,刘丽英等认为我国110个学科论文外流造成的文献经济总损失量为7.33亿元,其中农业工程领域论文外流导致文献经济损失总计为667万元[2]。董建军对我国学术论文的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质稿源流失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3]。王泽蘅研究发现中国论文外流数量比日本多、两国间数量差异逐年增大[4]。刘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国科研论文外流的数量、质量和学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学术评价导向由于历史原因,起初我国自己创办且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SCI学术期刊较少,我国学者在SCI,尤其是国外的SCI期刊的发文量也很少。为鼓励我国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出了鼓励和激励措施,使得学术界出现了唯SCI论,形成了科研评价体系基本完全依托于SCI的现象。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科研奖励,甚至硕士、博士毕业要求的主要指标中都有SCI的身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优质稿源大量向SCI、EI倾斜,最终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

(二)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我国虽然已经是期刊大国,但是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数量却不多。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科睿唯安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显示,国内SCI期刊数的基数较小,SCI期刊总数为9356本,而中国SCI期刊数为241本,仅占2.5%。从影响因子上来看,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较弱,《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以292.278的影响因子,高居首位。《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级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45、38.637。中国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RESEARCH》也只有20.507,国内期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使得作者在SCI平台中可选择的国内期刊较少,且会为了高被引和高传播速度作者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影响力更高的期刊。

三、政策导向的改变及亮点

为体现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掌握学术话语权,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期刊建设,防止科技论文过度外流,最终到达科技论文在祖国的大地上发表的目的。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和相关研究机构作用,分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2020年10月,党的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公报中提到,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追求影响因子的情况,对作者而言可以踏实做学问,对期刊而言可以更好地迎接挑战。

四、期刊如何迎接挑战

政策导向的变化对国内大量优质论文的外流现象无疑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刊自身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改变现状,迎接挑战。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新办刊模式,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加强人才培养。

(一)创新办刊模式第一,根据办刊宗旨及学术领域,明确期刊所在分类。《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要“做强优势学科”。因此,我们要根据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参照“重点建设期刊目录”,有效整合资源,转变办刊思路,寻求适合的办刊模式。第二,抢抓新兴交叉学科,探索协同办刊。因全球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兴及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期刊应该要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社会功能,探索“高校+企业+期刊”或“科研机构+企业+期刊”等产学协同发展,在稳定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竞争力,提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第三,搭建新型传播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期刊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地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纸质期刊的阅读,期刊要积极应对科技的变革,进行数字化出版。而大数据的应用使“出版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国家建设大型的、优质的“出版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期刊应要参与到各类平台中去,抓住战略机遇,为推动期刊发展共同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最终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中提到,我国期刊刊均总被引频次2018年达到的2255.6次,相较于2014年的2111.52次增加了6.38%。2018年,被国际论文引用频次不低于10次且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中文科技期刊有2913种,相较于2014年,评价年增长率为13.81%,这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6]。《意见》中提出的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政策将会引导优秀论文回归国内期刊,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也会使科学家们会愿意将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而由持续的、优质的文章组成的科技期刊也将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要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和编辑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优质论文的产出者,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是优质论文的策划者。因此,世界一流期刊必须培养优质的编辑。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政治认知能力、较强的学术水平、出色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首先,要培养编辑的政治认知能力。编辑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要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导向意识,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马列主义等相关的理论学习,要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跟指导思想,保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其次,要提升编辑的学术水平。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学科前沿,捕捉学术动态和进展。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学术表达力和学术交流力,这使得编辑在日常的组稿约稿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准确把握学科的变化趋势,科学客观的判断学术价值,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最终可以更好地建立期刊的学术品牌。最后,要培养编辑的策划能力。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时能把握行业的引领性内容建设和瞄准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要关注科技的前沿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与作者、读者的学术交流中,更好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读者队伍,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编辑的策划能力在市场营销策划、期刊形象宣传策划时能抓住市场热点和读者心理,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流体力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相关性

[分类号]G350

学术影响力是科研学术活动绩效及其影响程度与范围的重要表现,也是衡量科学研究工作者工作成果大小及应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工作成果及应用通过学术交流得以体现,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此,通过学术论文评价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一直为科学界所关注,如Thomson Reuters通过评测科学家学术影响力来预测诺贝尔奖得主。如今,对学术影响力的研究与评价已经成为科技管理界进行科研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于2010年11月18日发起的“学术影响力”全球倡议活动以及全球化变革的信息与获取模式,掀起了新一轮学术影响力及评价方法研究的热点。

1、学术影响力及评价方法

1.1 学术影响力的含义、类型及表现形式

学术影响力是衡量学术活动主体或载体对学术界影响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研究对象的主体范围来看,有国家或区域学术影响力、机构学术影响力、个人学术影响力;从研究对象的载体表现形式来看,包含论文学术影响力、期刊学术影响力、图书学术影响力等。对以上任何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衡量,都须落实到可观察、可评阅的具体形式上。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术论文影响力是其在某个时期内对研究领域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的反映,它包括学术论文的理论影响力、创新影响力及社会价值影响力等方面,主要通过发表刊物、论文类别、被转载、被引用、被收录以及获奖等表现形式来加以测量。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指在某一段时期里,期刊对其所处科研领域内科学研究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涉及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发文数量、办刊时间与出版周期等。在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时选用的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国际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等。此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还受编委会的构成、同行评议质量、期刊的国际显示度、期刊涵盖的学科范围、论文的出版时滞、期刊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开放阅读情况以及期刊的发行量大小等因素影响。除了对学术论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外,为了从更深层次把握领域内的研究结构,论文作者所在机构也是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对象,目前已存在大量基于某学科或领域的机构学术影响力评估研究。

1.2 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主要可划分为两大方面:①以定性为主——同行专家从专业及学术角度对论文本身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价值等展开评价;②以定量为主——从科研管理角度对科研人员或机构的绩效进行评定,即主要依靠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已发表的论文尽可能做出客观、准确和量化的评价。

1.2.1 以定性为主的方法 同行评议(peer review)在论文评审、学术荣誉等众多科学评价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它需要一定数量的、能胜任的、能够履行公正评审职责的专家群体,但同时受审稿人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倾向乃至学术道德水平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做到绝对客观公正。学术荣誉的授予也是一种客观和直观的学术主体影响力体现,此外,学术成果载体本身的影响力能够侧面反映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例如论文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在权威期刊或杂志发表等。

1.2.2 以定量为主的方法 使用定量方法评价学术影响力涉及的人为因素较少,因而也更为真实可靠,其中引文分析方法是目前主要使用的一种方法。引文分析是根据文献间存在的相互引证的关系和特点,利用图论、模糊集合、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并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之目的的一种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一段时期内CNKI图书情报领域引文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其中65.04%为利用引文分析方法对期刊、学科、机构或个人开展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相关研究。随着数据库、学术网站、电子出版物、学术论坛、专家主页和博客等基于互联网数据资源的广泛使用,新型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随之被提出,引文分析方法被迁移到网络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网络链接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及其相关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关主体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存在两个固有的缺陷:①引文数量随机性导致平等量化困难,引用动机复杂性造成引文重要程度不均衡等;②自身难以克服的作为学术评价手段的滞后性,漫长的出版周期不但造成论文时效性的严重耗损,也阻碍了学术评价的及时开展。这些缺陷显然是与当今数字化环境不相匹配的。随着学术交流及成果转化受时空制约得以缓解或者消除,必然对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迫切的需求与较大的影响。

2、数字环境下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引用与下载相关性研究的意义

在数字化环境下,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库资源,这不仅改变了信息获取与传递的渠道,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术交流与评价的模式及方法。

2.1 数字环境下基于文献数据库的学术交流与影响

流体力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Z理论;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1.引言

Z理论由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于1981年提出,他认为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其精髓在于组织的成功离不开信任、微妙性和亲密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实行以坦白、开放、沟通为基本原则的参与式管理。在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Z理论能够为其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然而,目前Z理论的应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对Z理论的认识程度,缺乏有效的员工互动和交流,难以全面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缺乏有效的文化建设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Z理论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本文正是在对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Z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进而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Z理论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Z理论的认识

当前,Z理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确定了较大的成效。而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并没有有效的应用Z理论,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对Z理论的认识不足。一方面,很多独立的管理层将Z理论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方法,而与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注重采用Z理论的相关方法和理念进行相关的管理。另一方面,当前Z理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很少有学者对其在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其实际的应用经验较少,独立学院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借鉴相关的经验,因此使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Z理论的应用价值,具体的应用也处于探索阶段,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2缺乏有效的员工互动交流

Z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力,进而不断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目前,独立学院在应用Z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缺乏与员工间的互动交流,使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一方面,独立学院领导层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传达到领导层,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很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不满情绪较高,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在仅有的沟通中,沟通渠道流于形式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必要的采纳,而且整个过程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使得Z理论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其存在的难度依旧较大。

2.3没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Z理论主要是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独立学院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管理的形式化,没有真正从独立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等方面出发,使其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化,而Z理论的相关理念得不到有效的践行。另一方面,Z理论具有宏观的指导价值,在围观层面需要独立学院根据现实情况而定,当前在实施Z理论的独立学院中,大部分只是在形式上采用了Z理论的相关理念,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大多数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模式,没有全面综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4缺乏有效的文化建设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具有完善的企业文化作为保证。当前,独立学院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文化作为保障。一方面,很多独立学院由于发展的压力较大,其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办学规模和扩大发展等方面,因此疏于在人力资源管理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违背了Z理论的相关要求,进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目前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用Z理论的成功经验较少,其对文化建设的需求较高,因此使得独立学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其传统的管理文化已经不适应Z理论的需求,所以其应用的难度较大。

3.Z理论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用的对策建议

3.1提升对Z理论的认识度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理念和方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从现代商业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要想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要首先更新相关的理念和方法,以此来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因此,独立学院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提升对Z理论的认识程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的领导层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Z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强化对Z理论的应用,营造出完善的Z理论应用氛围,以此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一些成功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Z理论的经验,并充分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成为指导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和思想,以此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2加强与员工的互动交流

Z理论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就是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强化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此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因此,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在应用Z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加强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机制,使得广大教师和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顺利传达到领导层,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关键性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采纳,采取群策群力的形式逐步提升对Z理论的应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以双向沟通的形式提升上下级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教师和广大员工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交流关系,避免出现管理者的个人独断行为,保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长久有效性,提升对Z理论的全面应用能力。

3.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管是企业还是独立学院,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而这也是Z理论的重要要求之一。因此在独立学院应用Z理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本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目标,对其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避免出现讳疾忌医的问题,全面审视各项管理措施,从事实出发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要从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出发,有效分析Z理论的相关要求和理念,根据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前景,从教师和广大工作者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充分发挥对其管理和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以此通过Z理论的应用来完善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4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Z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需要有完善的文化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Z理论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强管理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在独立学院内部营造出Z理论应用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广大教师和工作者进行Z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相关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Z理论的重要性,提升对Z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用的接受度,为其应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文化来提升对Z理论的应用,通过在教师及员工招聘、选拔、激励、薪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其文化层面的保障,逐步建设独立学院独有的管理文化,形成良性的管理循环机制,以此完善Z理论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总结

Z理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独立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建立其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要综合应用Z理论的相关理念和方法,但是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应用Z理论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必须要从提升对Z理论的认识程度、加强与员工的互动交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出发,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应用Z理论,以此完善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

[2]赵辉.“CDIO”教育模式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