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诗词范例6篇

纳兰诗词

纳兰诗词范文1

纳兰性德研究无疑是清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从意象学角度来研究纳兰性德的专文甚少,且都不成系统。本文写作的一个最直接的动机就是想借助意象研究的理论成果,对纳兰性德诗词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解读,从而在拓展纳兰性德作品的研究视野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论者将依袁行霈先生的意象分类法来考察纳兰性德诗词的意象体系。

一、纳兰性德诗词中的自然意象

(一)自然景观意象

1、日意象

纳兰性德诗词中,“日”意象(包括与“日”意象相关的意象)用得比较多。如: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菩萨蛮》 以“暝色”、“夕阳”写内心的愁绪。

纳兰性德诗词的“日”意象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落日”意象所占的比重特别大。笔者初步统计,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写“夕阳”共计90处,“斜阳”19 处,“薄暮、日暮”40处,“黄昏”16处。词人如此钟情于落日与黄昏景物的采撷,与他长年扈从皇帝巡游并曾两次觇索伦于塞上奔波的心态有关。他对扈从生活极端的不满与排斥,他对生命消逝速度之快,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似乎都产生在落日黄昏这个时段,与落日这一意象所发散的传统的生命感受是一致的,落日黄昏意象其实是纳兰性德矛盾痛苦心理的一种表现。

2、月意象

纳兰性德诗词中,月亮意象用得特别多,一共有241处。月意象中,纳兰性德又特别喜欢用“残月、寒月、凉月、冷月、孤月”等意象,“残月”用到24处,“寒月”11处,“凉月”8处,“冷月”12处。

纳兰的诗魂似乎与月亮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他笔下的“月”意象,有写相思的: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虞美人》

有用“月”意象来感叹岁月的流逝的: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鬓云松令》

更多的是,他直接用“月”抒发悼亡之情: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

3、水意象

纳兰性德是以“水”写愁的高手,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写“水”意象共有170处。而“雨”意象又在“水”意象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共有107处写到“雨”。“雨”意象在他的词里,有一种凄清、哀婉的情韵和色调,成为他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愁情感的一个载体。如: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在词的起篇,便借“雨水”意象构建悲凉、凄冷的氛围,从而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4、风、烟、霜意象

这些意象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纳兰性德诗词中,这类意象也非常之多。纳兰诗词中,“风”意象261处,“风”意象中,比较典型的又有“西风、秋风、朔风”等。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烟”,袅袅娜娜,同风有着相似的属性,纳兰诗词写“烟”104处,其中,“轻烟、柳烟、烟波、烟丝”等用得比较多。如:

浣裙归晚坐思量。轻烟笼浅黛,月茫茫。 ——《遐方怨》

“霜”,深秋季节的特有景象,古人常用这个意象来象征苍凉、凄冷。纳兰性德诗词中,“霜”出现46处,常与“薄、冰、严、寒”等组合,构成“薄霜、冰霜、霜寒、严霜”等意象。如: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采桑子》

(二)植物意象

纳兰性德是一个十分柔弱、格外敏感的诗人,在他的眼中,杨柳、落花、芭蕉等,莫不是有性情的生物,也是他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最好对象。

1、杨柳意象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纳兰性德诗词中,“杨柳”意象71处。如:

初日澹杨柳,对之何所言?东风几千里,吹入十二门。——《拟古四十首》

2、落花(落红、残红)意象

落花意象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纳兰性德诗词中,“花”意象用得很多,而在“花”意象中,“落花”意象又占有极大的比例。如: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如梦令》

3、松、竹、梅、菊意象

这一类的意象多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纳兰性德诗词中,写“松”、“竹”、“梅”、“菊”各有31、34、25、8处。写松的如:

王孙伤岁暮,志士励穷节。劲莛矗惊飚,贞松翠霜雪。 ——《卢子谅时兴》

写竹的如:

竹生本孤高,倏然自植立。——《拟古四十首之十八》

写菊的如: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清平乐》

相将绿酒浮萸菊,莫向黄云听鼓鼙。 ——《即日又赋》

(三)动物意象

1、鸦、猿、蝉意象

这类意象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纳兰性德诗词中,鸦意象25处、猿意象9处、蝉意象12处。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清风吹到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梦江南》

江声送客帆,巫峡望巉岩。秋夜猿啼树,霜朝鹤唳岩。——《巫山高》“猿啼树”“鹤唳岩”虽是写巫山之景,同时也是抒发作者心中之情。

2、鸿、雁、鱼意象

此类意象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纳兰性德诗词中,写鸿雁76处。纳兰词中的鸿雁多为孤鸿、孤雁等,负载着词人深重的忧虑与凄惶情怀。如: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浣溪沙.古北口》

鱼意象,也是借指书信,象征相思。纳兰性德诗词中21处写到“鱼书”。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重泉”即黄泉,“双鱼”即双鲤鱼,代指书信,此时纳兰性德妻子已亡三年,阴阳两隔,作者设想如果阴阳相通,可以书信来往,自己多么想知道,这些年爱妻还好吗,苦兮乐兮,与谁相依?

二、纳兰性德诗词中的社会意象

(一)关山意象

“关山”意象常指军旅、路途遥远、家国之思等。纳兰性德人生中有两段重要的经历,就是觇索伦诸羌,因此,他写了很多边塞诗词,其中就有不少用到“关山”意象。

行尽关山到白狼,相见惟珍重。 ——《卜算子——塞梦》

作者厌于扈从生涯,时时怀念妻子,虽身在塞外而心系家园,朝思暮想,千里万里,行尽关山到白狼(白狼河,辽宁一带),梦回家乡,见到爱妻,一声珍重,无限缠绵委婉,尽在其中。

(二)羌笛、胡笳意象

羌笛、胡笳都是古代西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十分凄切,常让征夫怆然泪下。纳兰性德边塞诗中,也有写到。

羌笛临风曲,悲笳出塞音。纵垂千万缕,那系别离心! ——《折杨柳》

这是很典型的闺怨之作,闺中女子望征夫,忽闻“羌笛临风曲,悲笳出塞音。”更勾起离愁别意。

(三)南浦、长亭意象

由于长期民族文化的浸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的专名,都含有惜别之意。纳兰诗词写“南浦”、“长亭”意象的如: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

三、纳兰性德诗词中的人类自身意象

(一)白发意象

发为血之余,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并且随着岁月的流变,“朝如青丝暮如雪 ”,所以,“白发”意象又包含着历代文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生命无常的无尽忧愁和哀叹。白发意象(包括鹤发、青丝、花发、鬓丝、华发等)在纳兰性德诗词中共出现16处。例如: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沁园春——悼亡》

用料想之情景表达了对亡妻的爱怜和深深的怀念。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注曰:“料短发,朝来定有霜,正是作者伤心的自白。”③

(二)断肠意象

在人体器官中,肠子的特点是细长、盘旋、曲折、阴柔、中空的,最能表现忧情悲绪。纳兰性德是“古之伤心人”之一,写过不少的这类诗句。如: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沁园春——悼亡》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虞美人》

四、纳兰性德诗词中人的创造物意象

(一)舟船意象

纳兰性德诗词中,舟船类意象颇多,总体来说,有以下类型:

一是借舟船表漂泊之意。茫茫江海之中,舟船十分渺小,人置身于社会,有如舟船置身于水中,漂泊不定,心无所系。

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南乡子》

二是借舟船表离情。纳兰性德舟船意象诗词中,以写离愁别绪的最多。多愁善感的诗人面对别离,千般伤心,万般无奈。

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

(二)灯(孤灯、残灯、灯花、烛)意象

“灯”在纳兰词中也是惯用的意象,三百多首词作中用了不下50次,从这频频出现的意象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菩萨蛮》

夜不能寐的缈缈思绪,通过夜色中飘摇跳荡的灯火,连接着天涯路和小轩窗,连接着虚幻的天上和痛苦的人间,表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幽怨。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

回廊这个相思地,让词人回想起一次灯下的约会,因担心被人看见,背过了灯光,无奈还有月光,只好藏身于花阴之下,一晃十年过去,但此情此景却日日萦绕,难以忘怀。

(三)廊(回廊、长廊)意象

回廊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相思、恋情,纳兰性德诗词中,有不少的爱情篇章,都写到过回廊。如: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虞美人》

词中“回廊”,是一处词人与所爱之人曾有过恋情的地方,然而,那段恋情却已逝去了十年之久,另外还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如《减字木兰花》“……待将低唤,直为痴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敲玉钗”。摄人心魂的一瞬,“回廊”成了词人萦怀终生、咏叹不已的圣地。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纳兰诗词范文2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真性情

“诗庄,词媚,曲俗”,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学标准。何为词,诗之余。抛却词与诗的渊源探究问题,就拿词本身的特性来讲,它确实是一种比诗更加细腻婉转的文体。词的“媚”,多在于它内容的情愫缠绵,用词的雅丽富华,形式的变化流动。不可否认,词也不仅仅只是怨女才子的抒情小调,还有豪放的一面。不过纵观词的历史,还是“花落子规啼”的婉约为主。毕竟让“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1]的情况极少,而词的流行,多还是坊间红牙板的歌咏。所以词便天生具有一种婉约之气,这种特质使它更加贴近文人墨客,歌女佳人的内心,也就不可避免的被赋予了更多细腻和柔情。于是词便更多的成为一种心事寄托之所在,一种内心情感流动的载体,这也是词之“媚”的情感基础所在。而词,起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到清朝之时又重新兴盛起来。清朝的词,已经发展积极成熟,却也因此难免词作的一贯偏颇,那就是过分注重词藻格律,内容空疏,言之无物。当然,清代也有好的词人没有落入这一窠臼,成为一代名家。像吴伟业、宋琬、吴绮、陈维崧、朱彝尊、顾贞观等等,都是后世流芳的著名词人。而在这其中,最特出的一位,便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乃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交于豪门,富有才气的公子哥,纳兰却在这一片珠光宝气,灯红酒绿之中,保持了一种至诚至纯的真性情。这种真挚纯洁的性情使得纳兰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2],别具风韵而感人至深。与“浙西”派领袖朱彝尊,“阳羡”派领袖陈维崧相比较,纳兰性德俨然是与他们鼎足而立的又一大词家。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王易甚至评价说:“清初词家,尤以纳兰成(性)德为最胜。” [3]甚近代的常州派大词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也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称赞其词“一洗雕虫篆刻之讥……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纳兰的词的“真”,是他心灵的纯净,一种放诸天地红尘而感其性灵的情怀。这种性情,与日本“物语”颇有类似。通俗的说,纳兰便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4]他自己亦说:“予本多情人,寸心聊自持。” [5]清人谢章铤曾评价道:“纳兰容若成德深于情者也。固不必刻划花问,俎豆兰畹,而一声河满,辄令人怅惘欲涕。” [6]谢章铤还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比较朱彝尊、陈维崧和纳兰性德这三位清初大词家时说:“竹蛇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称“纳兰容若深于情者也”。感情的真切和深浓是纳兰词的鲜明特征,也使得纳兰词“语语以真性情、真学问出之,故不作酬酢语” [7]。

纳兰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种多愁善感是纯粹而细腻的,也是真切感人的。他一贯主张词要表现词人自己的真实感情,纳兰性德认为,诗歌是与性情紧密相关的一件事,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仪,故谓之性。” [8]纳兰性德将性情视为诗歌抒写的内在动因,诗歌生发是心声的驱动,并且鲜明地指出:“作诗欲以言情耳!”[8]认为诗歌的主要功能就是“言情”,诗歌创作是由真情为主导的。可以说,纳兰的词之所以人人争相传唱,流传后世不衰,其词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便是重要原因。

纳兰词作的“真”,还突出于“自然”二字。王国维曾说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9]纳兰的真性情是他感人的特质,而将这种特质在词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感人至深的表现方式便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种自然,即是指自然的表现,也是表现的自然。纳兰的词,便如寻常巷陌却款曲暗通,雪月风花也自有哀怨,便是景色染人情,也是人情寓只言。无论是写边塞风景的“夜深千帐灯”,还是叹兴亡的“江山满目兴亡”,或是道情爱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亦或是怀隐逸的“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读来都让人心有所感,与之共鸣。仿佛从字里行间洋溢的感情便可窥见他那灵动的心灵。这种自然的流露使人忽视时空的间隔而直抵他的内心,从而于一页薄纸上读懂他的人生。这种功力,真是凡人,却又不似凡人。

纳兰的词最为人所知的或许便数他的爱情词了。纳兰的爱情无疑是坎坷的,青涩初恋的表妹纳入深宫,相敬如宾的卢氏死于难产,引为知己的沈宛远去江南。纳兰的感情是短暂的,是苦涩的,也是悲伤的。他又是一个如此看重感情之人,面对如此曲折无情的命运,他无力挽回,于是只有用一首首愁断肝肠的词来寄托内心愁苦。他的词,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真切切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内心情感,无法释怀的悲伤。这边成就了纳兰“翩翩浊世佳公子” [10]的形象,成为后世无数才子佳人心中的偶像。

读纳兰的词,尤其是爱情词,更尤其是悼亡词,真是声声肺腑,字字愁肠。容若好友,清人顾梁汾有云:“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11]真是达到了感染人心至深的地步。这种感染力,究其源头,便是纳兰词作的“真”。这种自然,这种真情,这种性灵,绝非常人能有。如纳兰容若《浣溪沙》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不禁引得况周颐发出“酒中茶半,前事伶俜、皆梦痕耳”的共鸣。难怪他感叹“若纳兰容若,未成就者也,年龄限之矣。若厉太鸿,何止成就而已,且浙派之先河矣。” [12]

【参考文献】

[1](宋)俞文豹.《历代诗余引吹剑录》

[2](清)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八·品藻六》

[3](民国)王易.《词曲史·纳兰性德.纳兰词(点校本):附录一》

[4](清)纳兰性德.《与粱药亭书》选自《通志堂集:卷十三.上》

[5](清)纳兰性德.《拟古(四十首之十五)》选自《通志堂集:卷二》

[6](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7](清)周太玄.《倚情楼词话》

[8](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选自《通志堂集:卷十八》

[9](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10](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

纳兰诗词范文3

关键词:爱情;仓央嘉措;纳兰性德

兰色姆在《新批评》中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因此要以作品为本体,通过对具有记录生命痕迹功能的爱情诗词文本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不失为研究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一个切入点。

关于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单体研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但是至于二者的对照研究,寥寥无几。二者的爱情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俩的诗歌作品都涉及情爱题材,创作手法可圈可点,深受世人喜爱,并且两人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父亲是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氏。纳兰是文武双全的少年英才、帝王倚重的贴身侍卫、不可限量的满清甲胄。本能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喜结连理,奈何心爱的姑娘被选妃入宫“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减字木兰花》),再多的情丝愁绪都跨越不了皇权高墙“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深宫后院难相见,一睹芳容成奢侈,即便偶相逢,不过咫尺天涯“待将低唤,直为痴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敲玉钗”。

仓央嘉措与琼结的仁增汪姆。仓央嘉措被从藏南迎至拉萨,坐床于布达拉宫。他一跃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活佛,从此远离爱情,但是爱情早已经渗透到了骨髓:问问倾心爱慕的人儿,愿否作亲密的伴侣?答道:除非死别,活着永不分离。然而,受政教因素的影响,初恋情人仁增旺姆被迫远嫁他乡。“珍宝在自己手里,不觉得稀奇,一旦归了人家,却又满身是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生得失的道理,此诗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

表妹选秀入宫,门隅姑娘嫁人,这对纳兰家族和信徒们来说都是大喜之事,然而对于纳兰和仓央嘉措而言无疑是一种痛心疾首的宣判。喜庆的气氛中却也暗藏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觉。

二、世间最美的情郎,种出花枝是并头

纳兰性德与卢氏喜结连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与纳兰郎才女貌,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一个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贤内助,少年夫妻,情深意笃,自是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妻子贤惠勤扑,对纳兰关怀备至:“忆素手,为余缝绽”(《鹊桥仙・七夕》);“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钗”(《青衫湿遍・悼亡》)。

仓央嘉措与情人雪夜私会。仓央嘉措一边修行佛法,一边与情人幽会:“在布达拉宫,他是仓央嘉措,在拉萨的街头,他是浪子宕桑旺波”。相比于布达拉宫内囚徒般的难捱生活,他喜欢拉萨朴素而又热闹的街道,流连于这满是喧嚣而又富有生气的酒馆,仓央嘉措“身著翩翩绸缎,手戴闪闪金戒,头蓄飘飘长发,且歌且舞且饮”。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事情败露:“夜里去会情人,破晓时大雪纷纷,保密还有何用?雪地留下脚印。”

三、无可奈何花落去,风雨关情终消亡

纳兰性德郁郁寡欢地离世。好景不长,岁月无情,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一朝病去,再也无力回天。“天长地久、与子偕老”的誓言在残酷的命运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纳兰不得不喟叹命运的乖薄。纳兰郁积的思念里带有浓厚的孤独、凄凉和苦闷之情,“浮名总如水,判尊前杯酒,一生长醉”、“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两句将纳兰内心的境况展现的一览无余。丧妻之痛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始终不能释怀,郁结于心,在一咏三叹之后,翌日驾鹤西去。

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湖畔。在政治纷争中,作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受到波及,在其被“执献京师”的路上,不幸陨落:一说,病逝于青海湖畔;一说,逃走后在各地弘法并在阿拉善地区圆寂。

四、爱情悲剧成因

纳兰性德和仓央嘉措,一个是云端的活佛、信仰的阐释者、禁欲主义的代表;另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满清贵族、帝王的得力干将、天下少女的梦中情人,但是政治上的龌蹉、倾轧、尔虞我诈,宗教上的情感压抑、经文单调,外部世界的各种既定或者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都束缚了真性情,他们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对爱情的追求。心爱姑娘的离去将他们的防护罩撕开了一个口子,在各方势力的轮番登台的压迫下,他们发出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生命喟叹。

五、多视角看其相似性

政治上,纳兰性德是康熙的贴身侍卫,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仓央嘉措是雪域高原的金殿活佛,更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傀儡,其政治才华也无处彰显。宗教上,仓央嘉措 “迷失菩提、游戏三昧”更有多部宗教著作世;纳兰在寺中为妻子卢氏守灵三月有余,诵念经书“据于儒、依于道、逃于佛”。社会上,仓央嘉措情歌深刻反映了当时追求爱情与禁欲主义的尖锐矛盾,再加上他特殊的身份,极具社会意义。纳兰情感真挚,诗词达到了“人人争唱纳兰词”的程度,更被后世予以“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盛赞。文学上,仓央嘉措的诗歌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在藏族文学,尤其是藏族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许多作品是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纳兰性德以其惊世的才华获得“国初,第一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殊荣。

六、结语

爱情是相通的,超越时空、民族、语言。在纳兰和仓央嘉措的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到初识乍遇的羞赧、两情相悦的欣喜、山盟海誓的忠贞,体会到一种失之交臂的扼腕、负心背离的哀怨、为情所困的郁结,雪域高原和中原大地一样孕育出情歌大师。仓央嘉措的诗歌和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悼亡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一个抛弃格律严谨、文字艰深、精美有余、朴素不足的“年阿”诗体,并在雪域高原上开创藏族书面文学中人文色彩浓厚、情感表露真挚、语言朴实精炼、境界高深丰盈的民歌体新诗风;一个虽未开宗立派,但词风哀感顽艳、悱恻缠绵、清丽婉约,他们挣脱了光阴的桎梏而为万千人所喜爱和敬仰,他们的爱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宗教史以及蒙藏汉关系史等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11(4).

[2]纳兰性德.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3]姚崇实.纳兰性德婚姻略考[J].承德师专学报,1987(04).

[4]布莉华.二十年纳兰性德研究综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04).

[5]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民族学院学报,1984(04).

[6]黄颢,吴碧云.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资料汇编)[M].拉萨:人民出版社,1982.

纳兰诗词范文4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往情深深几许”、“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些美丽的诗词拂去岁月的尘埃,依旧流传至今,熠熠生辉,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那么,在诗词背后,又究竟隐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这一期,让我们走进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性德的悲情人生。

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性德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中写道:“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句是说雪花待到牡丹、海棠这些人间的富贵之花全部凋谢之后,才在刺骨寒风中轻悠悠地以纯洁姿态洒向人间。

很显然,纳兰是自比雪花,并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可偏偏人间所有的富贵繁华都随着他的出生,套在了他的身上。

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正是银装素裹的隆冬时节,纳兰恰如一枚纯白清幽的雪花,悄然绽放在明珠府。这明珠府的主人正是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纳兰”这个美丽的姓氏可非同小可,满语“纳兰”又译作“那拉”,也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叶赫那拉氏”。

提及满清姓氏,还有另一个大姓,那便是“爱新觉罗氏”。而纳兰性德的母亲正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爱新觉罗氏。

父母佩金带紫的尊贵身份已然风光无限,可翻开隶属正黄旗的叶赫那拉氏族谱,那才是更加重量级的龙血凤髓:纳兰性德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公主,便是嫁给努尔哈赤并生下皇太极的慈孝高太后。换而言之,纳兰曾祖父和康熙曾祖母是亲兄妹,纳兰与康熙便是表兄弟。

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被人昵称为“冬郎”。他过目成诵,饱读诗书,更为难得的是,他可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柔弱公子,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学步时,小冬郎早已在骑射上展现出非凡天资。

待到他十七岁那年,上的是当时最好的学校――太学,更受到相当于现在大学校长的国子监祭酒徐文元的赏识,而且还推荐了一位让纳兰性德受益终生的好老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在太学诗书礼仪的熏陶下,纳兰性德已长成一位满腹经纶的翩翩公子,到了十八岁,他参加顺天府乡试,并不负重望考中举人。举人之后还要考进士,可纳兰性德却在十九岁那年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但也许这就是老天想要苦其心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纳兰性德更加发奋研读,拜徐乾学为师,且在他孜孜不倦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部惊人的巨著――《通志堂经解》。这部儒家经解丛书共1800多卷,囊括儒家经典140种。在搜读经史的过程,纳兰又将期间心得见闻和学友传述编纂成文,历经三四年,写成一部容纳天文、地理、佛学、历算、音乐、文学等广博知识的奇书――《渌水亭杂识》。

时间的沉淀将纳兰打磨得愈发超群绝伦,在22岁那年,他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出身贵胄,金阶玉堂。钟鸣鼎食,平步青云。年纪轻轻的纳兰性德就高中进士,又担任一等御前侍卫,成为康熙身边的红人。可这一切对向往闲云野鹤生活的纳兰性德而言,只是囚禁自己的金丝笼。

相比宦海沉浮、尔虞我诈,纳兰更愿将心思寄情于他最擅长的诗词上。这位诗文艺术的奇才,尤以词惊艳于世。24岁,他将词作选编成《侧帽集》,后又更名为《饮水词》,又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汇成共342首的《纳兰词》,一直流芳至今。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样一位浪漫多情的词人,在感情上必然也颇多曲折。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共邂逅三位对他而言重要的女子。

每个人的初恋都是难以忘怀的,而纳兰的初恋不是别人,正是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彼时的纳兰还是一个心事眼波难定的风流少年,又遇见“一朵芙蓉着秋雨”的表妹,怎会不为之心动?可初恋的结局往往都难以圆满,这场昙花一现的朦胧爱恋,随着表妹的入宫而永成陌路。

沉浸在失恋悲伤之中的纳兰,本以为自己会心门永闭,可谁料,一位名为卢氏的大家闺秀,凭着如水温柔和咏絮之才,悄无声息地带给他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将自己和结发妻子卢氏比作李清照和赵明诚,写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确,最感人至深的爱情并非海誓山盟、海枯石烂,而在于日夜厮守、相敬如宾的每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瞬间:纳兰要编纂典籍,常常很晚才睡,而卢氏则安静地在一旁,捻起一幅未完成的刺绣,或是一本未读完的文章,毫无怨言地陪着丈夫一起熬夜;一次大雨,在书房读书的纳兰突然发觉卢氏不知何时消失踪影,四处遍寻也不得见。待到他跑到后院才见到雨中的卢氏,正一只手撑起伞为自己遮雨,另一只手为荷塘里新开的荷花打伞;凤仙花开了,两人一起采摘花瓣,为卢氏染红指甲;夏夜到了,两人一起提着花灯小盏,在夜色中捕捉萤火虫。

卢氏曾有一次问纳兰:“世上最悲的字是哪个?”

纳兰不解。

卢氏说:“是‘若’,但凡‘若’字出现,皆因对某人或某事无能为力。”

由此可见,卢氏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不可小觑。而纳兰也真的在他的词作中,多次用过这个“若”字,最有名的便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然而,在卢氏陪伴纳兰性德走过第三年时,一次难产夺去了卢氏的生命。从此,天人永隔,那种“绣榻闲时,并吹红雨 ,雕阑曲处,同倚斜阳”的美满变成了不复存在的幻影,留给纳兰性德的只有寒彻刺骨的悲伤与绝望。

纳兰诗词范文5

2、无论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3、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已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4、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已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已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5、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6、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纳兰诗词范文6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他自幼聪敏,精于骑射,长于诗词。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他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级升为一等侍卫,深受康熙的宠爱。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二月,他扈驾出山海关,登澄海楼,游姜女庙,写下《浪淘沙・望海》、《浣溪沙・姜女庙》、《长相思》等优秀词作。其中《浪淘沙・望海》,浮想联翩,雄襟万里,词笔纵横,想象奇特,构思深远,俯仰古今,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咏海佳作。原词如下: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万里长城,历来被喻为横贯神州东西的蜿蜒苍龙。明长城起于山海关,长城在这里延深入海,好似苍龙之首,故名老龙头。老龙头城台上,明末建有澄海楼,崇楼面对渤海,背负燕山。登楼极目,澄波万里,叠浪千重。清初康熙、乾隆诸帝东巡,都曾在这里宴饮群臣,观海赋诗。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二月,扈驾东巡,登临澄海楼:他在《浣溪沙・姜女庙》词中,有“澄海楼高空极目”的句子,《望海》一词应是写于此时、此地。

词一开始,词人面对波涛滚滚,雾气迷蒙,风云莫测的海上奇景,不禁发出“蜃阙半模糊”的惊呼。“蜃”是海中蛟龙的一种。“阙”是富门上的高楼。“蜃阙半模糊”描绘的即是这种海市蜃楼的幻景。开篇首句,立即展现出风云变幻,景象万千的海上奇观。词人在“澄海楼高空极目”中,眼前是白浪滔滔,涌卷于城头和足下,远处“蜃阙”若有若无,似隐似现,怎能不为之“惊呼”赞叹呢?

接着是“任将蠡测笑江湖”句。《汉书・东方朔传》中有“以蠡测海”句,其注是“蠡,瓠瓢也”,即俗称之葫芦瓢。用瓢测量海水,怎能知海之大,海之深?

据《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河伯因为没见过大海,自以江河为大,沾沾自喜。及至:“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按以上的引证资料,可以理解“任将蠡测笑江湖”句,意思是,任凭那些“以蠡测海”和没见过大海的人,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去吧!他们的浅薄无知是多么可笑。下句“沐日光华还浴月”,显然是出自曹操《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原意是日月在大海中轮回运行,好像在万顷波涛中出没,景色是那么壮阔、绮丽。纳兰性德将这一意象进一步扩大,比喻大海的浪涛沐浴着日和月,日复一日地使日月光辉更加灿烂。这一想象,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曹氏的想象更加丰富多彩。

大海的壮丽,引发了词人出海遨游的向往,于是写出“我欲乘桴”。《论语・公冶长》篇中有:“子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就是俗称的小小竹排。词人遐想着要乘桴出海饱览大海吞吐日月,沐浴光华的奇景,于是,开始沧海神游,浮想联翩了。

下阙的“钓得六鳌无”就是“我欲乘桴”的承接,从乘桴出海,自然就会联想到在海上垂钓。据《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五山始峙而不动。”

接着还说:“而龙伯国之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鳖,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彦。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这就是“六鳌”一语的出处。

既然六鳌已被钓走,“钓得六鳌无”这一问句,就更加显得意味深长,耐人深思。能钓走的已经钓走了,没钓走的还有九只,仍顶戴着三山。白居易的《长恨歌》说:“忽闻海上有三山,脚在虚无飘渺间。”三山本在虚无中,还能钓得到其它巨鳌吗?不过,即使什么也钓不到,那美丽的神话传说,也足以引人入胜了。词人最终只能“竿拂珊瑚”,虽然什么也没钓到,轻拂一下“珊瑚”也还是十分惬意的。

茫茫大海,已多次变为桑田。据《太平广记》:麻姑,古仙女,建昌(今江西南城县)人……年十八,貌美丽。她自称:“已见沧海三为桑田。”并且说,“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如今,蓬莱水域是否又清浅了呢?沧海是否又将变为桑田呢?词人的担心,只能请教麻姑。词人将麻姑的故事,信手拈来,融入词中,固然是为了丰富词的内涵,但又何尝不是通过观海,慨叹人世沧桑,古今兴亡呢?

最后,词人从推想又回到现实。“水气浮天天接水”,眼前海色迷蒙,海天一色,不禁发出“那是蓬壶”的询问。据《拾遗记》:“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那是蓬壶”句,与前面“桑田清浅”相接,给读者留下的是疑问,是神秘,是迷茫,余味不尽……

《望海》词的大意是如此,但如果进一步探索,《望海》词不论是在词的取材和创作上,或在艺术表现方法上,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第一,《望海》词在短小篇幅中,赋予其丰富内涵。词人在一首54字的词章中,不仅展现了大海的瑰丽和辽阔,还囊括了天地、古今、人神及诸多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传说。其容量之大,用事之多,涉猎之广,想象之奇,较其前代词人都有所突破。以少总多,本就是传统诗词的特点之一,而《望海》一词,不仅容量空前加大,而且涵义深远,余味无穷。“任将蠡测笑江湖”,既是对大海的赞叹,又是对见识短浅之人的讥讽。“我欲乘桴”,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妙用,寓世道兴衰的深奥哲理。“桑田清浅问麻姑”,寓有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传统诗词的高度概括,无比精炼的写作特点,尽现于词中。当前,不论是传统诗词或新诗作者,都应很好学习和借鉴《望海》词的这种写作手法,才能创作出新时代的精短佳作来。

第二,《望海》词是纳兰性德词中豪放作品的唯一“特例”。纳兰性德一生短暂,卒年仅31岁。其词作现存340余首。由于词人前妻早亡,痛断肝肠,后来在扈驾远行中又常苦苦思念新妇。因此,其词作大多充满哀愁、幽怨、缠绵的相思之情。其词风凄婉清丽,历来被词家认作是“婉约派”词人。然而,惟独其《望海》一词,一反词人的感伤基调,“词中以欢娱惊喜的心情,豪迈激越的笔调,又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铺陈渲染”,在纳兰词中“却是特例”(张秉戍《纳兰词笺注》)。然而这惟一的一首“特例”却足以说明词人艺术才华的出众,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说《望海》词是纳兰词中的一朵奇葩,绝不过分。

第三,《望海》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词自晚唐、五代形成之后,题材局限于“花间”与美女。至北宋,题材内容才由宫廷、深闺,扩大到市井歌肆。继由“大江东去”的咏史怀古,扩大至“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同仇敌忾。此后,长期没有明显的突破。而《望海》词的出现,将词引向大海,成为一首用词的形式歌咏大海的较早佳作,从而进一步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在词的创作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四,《望海》词全面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词自诞生后,一直被认为“别是一家”,大多作者以抒情为主,婉约缠绵,被认作是主流。特别是与屈原、李白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词作,更是罕见。而纳兰性德的《望海》,开始从虚幻的海市蜃楼写起,思潮奔腾,浮想联翩,将读者引向美丽的神话世界,最后在水天一色的迷茫中,发出“那是蓬壶”的惊叹,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构写全词,使它放出耀眼的异彩。就在纳兰性德写出其词的同时,康熙在《登澄海搂》一诗中,也写出“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尽梯航。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的咏海诗句,诗的最后同样发出:“阆苑蓬壶何处是”的赞叹。不难看出《望海》词的浪漫主义情调正是康熙王朝统一强大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反映。看来浪漫主义的新声大曲至清初才出现绝非偶然,纳兰性德适逢其时。

第五,先后歌咏同一海域的两阕《浪淘沙》不一定是偶然的巧合。1954年的《浪淘沙・北戴河》,与纳兰性德的《浪淘沙・望海》歌咏的是同一海域,用的是同一词牌,二者有无内在联系?据近年出版的《文史古籍批语集》,可知对纳兰词中的《临江仙・塞柳》、《江城子・咏史》等都写下过批语,说明不但精读,而且研究过纳兰词。博览古籍,精通诗词,浏览过纳兰全词,留意过《望海》词,是完全有可能的,可见同用《浪淘沙》词牌不一定是一种偶然性的巧合。

上一篇五年级教案

下一篇超级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