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名句范例6篇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1

相思无可籍,雁字谁人写?风落好文章,可怜春叶黄。

纳兰性德——一个陌生却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他的时代离我太远;熟悉,是因为他的诗词,使人过目不忘。曾在小学的语文书上第一次读到他的名字,可那时对他只有漠视与厌恶,心想为何这些人要写这些让人不明白的诗词?惹得我们越发难背起来。那时,还小吧?当我长大,再次轻声读出这些词句,不禁感叹:这每一个用词,每一个用字,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句句清新婉约,直抒胸臆的绝句,细细品味,其中更是有感悟深刻的人生道理,令人叫好。

爱上他的词,是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开始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让我仰对蓝天,思考了很久:是否?真的做到了人生只如初见,这世上便不会有纷争,不会有各种无奈与悲痛。我想,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对待一切自然也会淡然相对,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那真的是人生中最美妙的境界啊。蓦然回首,我们对许多人,许多事物,早已没有了最初的激情与惊喜,只留下些许不耐,令这些特别的感觉慢慢消逝,变成一种平凡的麻木。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可以实现?我不得而知。可是,我明白,它一句点破了千万人的迷惑。若人生只如初见,我们每时每刻都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的眼光而不同。“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首《浣溪沙》是为了纪念纳兰性德的亡妻——卢氏的,纳兰性德在卢氏死后,回忆起妻子对自己体贴入微的照顾,又对比前朝李清照与其丈夫的幸福时光和后来的天人两隔,不禁挥笔写下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之后,又叹道“当时只道是寻常”,抒发了自己在拥有时没有多少的感触,直到失去了,才发现当时自己拥有的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多么美丽的情感。捧着一杯热茶,我开始思考,我的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例子?品茗,茶中泛出的热气似乎是回忆展示的屏幕,是啊,父母的嘘寒问暖我只有在父母忙碌不见时才开始珍惜,同学的问切关怀只有在毕业了以后才开始回忆,老师的爱护帮助只有在遇上困难时才开始怀念……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因“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的词总是笼罩在一种朦胧的忧伤里,或许只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哀感顽艳,覆盖着淡淡哀伤里的人吧?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句句令人潸然泪下的词句。他曾写下一句词,千古传唱,那便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其中包含了纳兰性德的惆怅、哀伤与寂寞,这“君”是谁?是明月?是朋友?是知己?不,恰好是纳兰性德自己。在月夜下对着自己的影子追忆平生,自然令人断肠寸断,星泪纵横。纳兰性德,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着名的词人之一。他的才华绝代,功名轻取的潇洒,令人为之倾倒。奈何天妒英才,仅活到了三十一岁便因患病去世。“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在容若如烟花璀璨却短暂的人生里,造就了许多人用尽近百年都取代不了的成就,《浣溪沙》、《蝶恋花》、《长相思》、《金缕曲》……他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值得深思的词句?就像是一场美丽的梦吧,在璀璨星空下,美丽而忧伤的吟诵着那首首三百年前的诗词,在这场邂逅中,留恋其中,无法回返。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葛琦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2

1、“人生若只如初见”意思是事情的结果可能并不像最初想的那样美好,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2、纳兰性德是清朝初年的词人,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这位贵公子出生显贵,文武双全,但是年仅三十岁就去世了。纳兰与妻子卢氏感情深厚,然而两人成婚仅仅三年,卢氏就因为难产去世了。在她去世后,纳兰性德写了很多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其中《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就是其一。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中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说与爱人相处的时候,要是逐渐产生了怨恨和埋怨,就会丧失刚刚相识时的美好。要是这样还不如让一切停留在初次见面的时候。

4、这句话除了用来表达爱情,也可以指事情的发展不像自己刚开始预想的时候一样美好,有了不确定的因素掺杂在里面,丢失一开始纯洁干净,无牵无挂的感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人,也可以用来说理,带着淡淡的伤感和感慨,启迪着人们要珍惜过往。

(来源:文章屋网 )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3

子菲才华横溢,不仅歌声清澈、空灵,犹如天籁,她也颇具诗词和美术天赋,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如今,她已经发行了两张全创作专辑,分别是《乱红》和《意。境。界》,以及个人精选集《子菲》,惊艳乐坛。今年,她又创立了“天生就”服饰品牌,开启了以原创音乐为设计理念的高品质棉麻原创设计手作服饰。

如此一来,写这样一位集诗、词、歌、画、设计等于一身的才女,倒成了一个大难题――实在不知从何下笔!而子菲给记者提供了她人生轨迹的一条明确的主线,即纳兰性德。

可能多数人不明白,纳兰性德与刘子菲这两位相隔三百余年的断代人之间有何联系?其实,是一个特殊的缘分让他们“相遇”,子菲不仅因此走入了纳兰的世界,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进那个真我的世界。

走进传统文化世界

子菲从高中时候就开始迷上纳兰词,也许那时她从来没有想过,在若干年后,自己竟然成为纳兰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子菲从3岁开始就开始背唐诗,《幼读古诗100首》就是她的启蒙读物。其实子菲最初背诗,并不是喜欢诗本身,而是她不喜欢上幼儿园。没办法,父亲就每天给她留“作业”,让她每天背一首诗,晚上回家检查。因为是幼儿读物,所以图文并茂。书中最吸引子菲的,是每首诗的插图。贪玩儿的子菲并不会认真背诗,天生就喜欢画画的她喜欢拿着纸和笔照着插图画小人儿。好在,插图都非常切合诗的意思和意境,这样在画画之余,诗也就背下来了。

也就这100首古诗垫底,年幼的子菲也就认识了较之于同龄人更多的字,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同时,更练出了一手好画。

后来子菲渐渐长大,因父亲是京剧票友,所以他经常带她来往于京津各大戏院,长安戏院、吉祥戏院和天津中国大戏院是子菲童年中印象最深的地方。虽然子菲那时并不懂京剧,但她还是很喜欢和父亲一起看戏。因为每看一场戏,父亲都会给自己讲每出戏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子菲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在看戏的过程中,子菲还被演员不同的脸谱造型和漂亮精美的服饰所深深吸引,“因为我特别喜欢画小人儿,所以和父亲看完戏之后,戏曲人物就成了我画画的对象了,还挺有趣的。”

除了京剧外,子菲的父亲还喜欢听评书,他甚至能把隋唐演义背下来。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子菲就听了很多评书,单田芳几乎所有的评书她都听过,田连元的《杨家将》她也非常熟悉。

从小子菲就被父亲带入了传统文化的世界里,初中时期,子菲开始读《红楼梦》,她因此而喜欢曹雪芹;高中时期,她又开始读纳兰词,“‘人生只若如初见’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纳兰性德竟然能用这样自然通俗的语言写出如此优美的词句,道出我们的心声。”子菲开始为之着迷,“‘当时只道是寻常’‘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句句都很抓心,而且非常有画面感。这就是纳兰词的魅力所在,也是纳兰性德真性情的魅力所在!”

用艺术的方式诉说情怀

在与子菲的接触过程中,她身上最打动人的,并非是她的才华,而是她所崇尚的“真我”人生观。“之所以喜欢纳兰性德,是因为我们是一类人。”子菲说。所谓的“一类人”,其实是指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高度一致。

纳兰性德出身名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形容,纳兰性德是历史上典型的“高富帅”形象,他父亲是清朝名相纳兰明珠,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纳兰性德则文武双全,他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又是康熙身边一等带刀侍卫。但纳兰性德并不以之为豪,反而向往普通人的生活,并与诸多江南布衣结为好友,他择友的标准单纯是人品和才华。他甚至在相府里建造了花间草堂供友人们居住。他作词也从不迎合市场和任何人,只写自己喜欢之词,抒发真性情。

其实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当今社会,想真正让自己摆脱束缚,做最喜欢的自己,都是极难的。生活在当下,无论是家庭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会让人生活在“无奈”之中。很多人从事着自己并不热爱的职业,为生活所累。与之相比,子菲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大学毕业后,子菲曾工作了几年,她在23岁就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并且有很好的收入。但是她依然不喜欢那样的生活,她所向往的生活更加自由。

命运的转折点随时都可能到来,只是看你能否抓住,或者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抓住。

就在一个普通的早上,子菲在坐地铁上班的路上随意地哼着歌儿,可能是一时灵感喷涌,这哼着的曲调并非是现有的歌曲,而是一种即兴的创造。子菲觉得这个调子非常好听,于是她就记了下来,到中午午休的时候,她为这个曲子填上了词,就这样,她的第一首歌诞生了,并取名为《乱红》。这原本是一种自娱自乐,但当她把这首歌唱给同事听的时候,同事都感觉非常好,这给子菲莫大的自信。从此以后,子菲开始了音乐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当子菲写出二十几首歌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开始了她自己主宰命运的生涯。

不久后,“子菲文化seedflymusic”音乐品牌诞生了。“子菲式生活”从此开始了,她也变得更加快乐。可能正因如此,子菲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发期。当年9月,她的第一首单曲《越女》数字发行,并入选华语原创歌曲排行榜TOP10及A8、一听等知名音乐网络排行周榜冠军,月榜前三。2012年1月,子菲精选了两年多所发行的单曲,数字发行了首张个人创作专辑《乱红》;当年8月继而推出了第二张个人专辑《意。境。界》之第一章《意》,其中《蝶恋花》就是以纳兰性德的名篇《蝶恋花》中的意境而谱曲创作而成,其主歌部分的散拍子加上副歌部分唯美的旋律,搭配出了别具味道的音乐感觉;2013年4月相继推出了第二章《境》,这一章里同样收录了一首与纳兰词有关的《若只如初见》。这些唯美、梦幻的歌曲贯穿古今,充满了浓浓的东方韵味,远离世俗,不追潮流,“我绝不做市场的奴隶,只做我喜欢的自己。”这就是子菲的高贵之处。她用音乐、写诗、作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感悟和情绪,实在让人欣赏,因为她的世界,一尘不染。

在过去的几年里,子菲的生命发生了一种蜕变。仿佛她脱离了束缚所带来的引力,终于可以自由翱翔了。

其实每个人都能活得更自在,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子菲和纳兰性德都崇尚思想和心灵的自由快乐,他们代表了一类人。当然还有另一类人,他们以物质享受为快乐。他们都没有错,能活得更像自己,才是最好的。也许,在当今社会中,子菲和纳兰性德这一类人才应该成为我们的心灵偶像。

做纳兰文化的传承人

2014年,子菲迎来了自己生命的又一个转折点。

在此前的5年里,她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实现了她的音乐梦和服装设计师梦,但这些梦想还不是她所追求的全部。她还喜欢画画,喜欢诗词,怎样能把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呢?没想到,纳兰性德无意间成了为子菲梦想穿针引线的贵人。

今年9月29日,子菲到位于北京市上庄镇永泰庄的纳兰性德家庙参加了海淀区文联组织的一次纳兰词演唱会。在去之前,子菲非常激动――终于能亲眼见到纳兰性德封地的面貌了!然而到了那里之后,子菲所见到的只是一座荒凉中孤立的纳兰性德家庙,“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当年盛极一时的明府荡然无存,就连纳兰墓也没能留下。“当时我心里很酸,在当时社会里,除了皇族之外,纳兰家族算是最上层的人物了,没想到,就连这样显赫的家族最后什么都没能留下,只有纳兰词传世。可想而知,那些所谓的财富和权利都是过眼云烟,最后只有思想和文化才留得住。”子菲一席话颇具哲理,值得我们今人反思。

从纳兰性德家庙回来之后,子菲开始思考,如何让这里重新绽放光彩,让世界的“兰迷”有根可寻,并且不再失望?

从此之后,子菲就决定投身于纳兰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之中,她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海淀区宣传部和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目前,子菲正在筹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未来,她会以这个中心为执行核心,为传播纳兰文化做一系列活动。与此同时,子菲还会在后期纳兰文化的传播当中,将自己的音乐、绘画、服饰设计等与纳兰文化相结合,以此来推动纳兰文化的传播。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4

(一)清词的总体特色

清词的总体特色可以概括为:作者多、立论高、功夫细。清代词人博参约取,用功细密;不以模拟为满足,力求有所创造,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细微功夫较为杰出。

(二)清代词人的艺术风格

清代的词风以婉约为主。在清词中,婉约派几乎贯穿了整个清王朝,以明末清初的陈子龙和清初的纳兰性德为代表人物。说到婉约派的成就,首推纳兰性德,他创作的小词委婉传情、凄恻动人,善以白描手法将生活百态和感情自然无雕琢地表达出来,内容多涉及个人情致,流于感伤,尤其是其悼亡诸词极尽凄惋之能事,令读者唏嘘。清初词人,风格近纳兰性德者,尚有王士祯、毛奇龄、彭孙、佟世南诸家。

二、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清代词人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清词创作的文学价值

1.清词的流派与特色清代词派主要有云间词派、西泠词派、柳州词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六大流派,其中,以云间词派最为有名,代表人物为“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云间派始于明末崇祯年间,词风追求纯情和自然。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则尊崇醇雅和清空,以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丽、孤僻典故及“幽新”艺术风格足足影响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云间派和淅西派在清词的发展中具有兴足轻重的作用。

2.清词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作品的特色

(1)“云间三子”与其作品特色陈子龙、宋征舆、李雯并称“云间三子”。陈子龙(1608-1647年),明代杰出的婉约词名家,著有《江蓠槛》和《湘真阁存稿》。他打破了明词衰微的局面,开创了云间词派,为清词的中兴开辟了道路。宋征舆(1618—1667年),著有《林屋诗文稿》,是云间词派中较早填词者,对促进云间词派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2)“遗民时代”的明末清初词人与其作品特色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屈的诗作有李白和屈原的遗风,其词继承了屈原的《离骚》精神和风格,具有“香草美人”的特征。王夫之工于词小令和长调,其词芳悱缠绵,怆怀故国,风格遒上。

(3)康熙三鼎足: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以“词人之词”著称的纳兰性德(1655—1685年)在清代词人中的成就最大,其词善以白描的手法,直写性情,词风接近南唐的李煜。施蛰存曾在《花间词新编》中辑录宋代和清代“花间”风格婉约词,清代词人中以纳兰性德入选最多。收录于《饮水词》中的《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为纳兰性德最为有名的词作,至今广为流传:“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以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薄幸,起句新奇;词由开首的两情相悦至最后的分离局面,道尽了由喜到悲的恋情如同风云变遇,将一场由相遇的美好到分手的悲殇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词中还生动地引用了七夕长生殿的典故,将一个失恋女子的爱恨逼真地再现出来,在写作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康熙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和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陈维崧(1625—1682年)作为清初骈文的一大高手,其词的题材和笔法都较为广阔多样,词藻华丽,接近苏轼和辛弃疾。朱彝尊(1629—1709年)为浙派词(亦称“浙西派”)的始祖,其词作避滑避俗,极尽醇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1692─1752年)性耽闻静,爱山水,工词令,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二)清词在评论与编印方面的价值

词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载体,源于唐,至两宋时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地步。元、明两代,散曲、杂剧、小说盛行,词学则稍抑其锋。及至清代,又复中兴,呈现出词人辈出、流派纷呈的生动局面。因此,词学家将清词与宋词并列为我国词创作史上的两座高峰。其词人之众多、词作数量之浩繁,为历代所未有。清词继宋词之后,体现了全新的特色。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较之宋词,清词的内容更为充实,境界更为开阔。从明清易天崩地的大变化,直至满清王朝被撼动以至被,一切重大历史事件在清词中均有迹可寻。因此,文史互证就自然成为了诠释清词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在清词的评论上,以“常州派”在词的创作和评语方面的理论较高,较前代有一定的发展,其他清代词人的论词文章或词话,也不乏独到之言。

关于清词总集的整理主编印,旧有王昶的《国朝词综》、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等。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的专集100种;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入选的词人有3196人。词人之多,大大超过前代。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5

明末以来,日渐颓废的词坛愈来愈引起人们的不满,纳兰性德的清新词风无疑给每况愈下的词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大家。他继婉约一派,词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清新飘逸。周颐在《惠风词话》中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评价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梁起超也评“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可见他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来看,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作者在用自己的心创作,在他的词作中时刻体现了一个“真”字。艺术的魅力来自于真实。作品的真实性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纳兰性德的生活空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他的描写相思之苦的词作,句句感人肺腑。“瘦尽灯花又一宵”,在依稀的灯影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孤寂的他渐渐“瘦”去。“一纸乡书和泪褶”,所有的思念化作泪湿的家书,带着他愈发愧疚的感情,遥寄给他可怜的妻子,这种白描式的心境,时时萦绕着他,笼罩在心头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使得他的心也渐渐地“瘦”去了。

纳兰性德的感情的确细腻而真挚,可以说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作品中无处不洋溢着人性的魅力。人性之可爱在于真实,在于能够直接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纳兰性德做到了,他把那苦寂愁闷的心留给了广大的读者。这种真情源自于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愤懑。“一等侍卫”既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又是个危机四伏的陷井。我们都清楚封建时代是“伴君如伴虎”。康熙虽是明君,但却不是深谙情事的长者。如若他听说他的宠臣为了美人而放弃事业,想必也不会成全吧。这所造成的一切痛楚无人诉说,于是把所有的情感倾泻于诗词之间,把幽居闺阁的妻子作为自己唯一的倾诉对象。因为他知道,妻子只会承受,不会有任何怨言。天生的柔弱之心加上对倍受冷落的妻子的愧疚造就了一首首凄凉冷艳的优秀词作。这个创作过程的本身,在客观上不啻是对现实的抗议,当然,这只是一种回天无力的,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抗议的抗议。

从总体上看,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诉说相思离别之苦为主,一类则是在妻子死后写的一系列哀悼之词。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十八岁嫁与他,“生而婉娈,性本端庄”,三年之中,她经受离别的痛苦,承受着夫君给予她的重重情怨,太多的愁绪加上身体的羸弱,终于香消玉殒。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纳兰性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使他的心灵处于崩溃的边缘。亡妻后流露出的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一次次出现于笔端之间。

纳兰性德名句范文6

记叙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记叙文的主旨,起到揭示文章主旨和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呢?

一、题目的含义

解释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理解题目的本义。题目的本义一般指其字典义或常用义。第二步,明确题目的语境义。要明确题目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第三步,探究题目的中心义。题目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题目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记叙文阅读题的设置,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从彰显记叙文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我们在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旨进行推敲,然后在此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会对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即中心义)有更加明确的把握。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题目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记叙文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题目的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题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题目的作用

1.为什么设这个题目。

解答这类题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明确题目的字面义。题目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题目的字面义就是题目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第二步,分析记叙文的结构,考虑其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题目常常与记叙文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记叙文的行文思路――线索。第三步,概括记叙文的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从而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题目常常就是记叙文内容的浓缩。第四步,挖掘题目的中心义。设这个题目的原因,一定与记叙文的中心有关,因为记叙文的题目是不会游离于记叙文的中心之外的。理解题目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记叙文带有结论性或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涵的哲理美,当然,有的题目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2.题目和内容的关系。

分析记叙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属于整体概括题。解答这类题也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筛选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题目在文本中隐含的信息一一找出来,找出题目和记叙文内容的关系,这和理思路的方法一致。第二步,提炼观点。分析筛选句子,概括作者在文中隐含的观点,分析题目和文中作者的关系。多数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常常是层层递进,或一实一虚两层含义巧妙融合在一起。我们在提炼分析时,一定要深入思考,不能仅停留在题目含义的表层。第三步,归纳中心。好的题目,往往具有双重的提示作用,既能高度概括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又能显示或突出记叙文的主旨,因此记叙文的题目通常与记叙文的主旨有很大的关系。第四步,探究效果。题目与文章的中心有着紧密的关系,题目能够提示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能够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

3.更换题目好不好。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这类题的解答要注意答题的严谨性,一般从确认、语言鉴赏、中心探究、比较阅读四个层面解答。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或“不好”“行”或“不行”。第二步,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第三步,联系记叙文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记叙文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题目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第四步,比较置换题目的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与中心的联系紧密与否、结构的安排合理与否方面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尊敬的主席先生,我有一个请求……请求您取消……取消这次宴会。”

1979年12月8日,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仁爱传教修女会德兰会长飞抵挪威首都奥斯陆。〔A〕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主席萨涅斯亲临机场迎接,并高兴地向德兰宣布国王将在典礼宴会上接见她。

德兰一震:“宴会?”

“是领奖典礼后举行的盛大宴会,135名贵宾应邀参加,有国王、总统、总理、政要、名流。”萨涅斯如数家珍。

德兰沉思片刻:“这次宴会得花多少钱?”

“7000美元。”萨涅斯不以为然。

“什么?7000美元!”德兰睁大眼睛,目光里露出无限的惋惜。她鼓起勇气,试探着说出了开篇的那段话。

“取消典礼宴会?”主席十分惊诧,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1901年设立诺贝尔和平奖以来,第一次有人请求取消典礼宴会。

“是的,我请求主席先生取消这次宴会,把省下来的钱交给我去救助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德兰激动了,声音有些颤抖,“要知道,这7000美元足够3000名印度乞丐饱餐一天啊!”

德兰不敢再看萨涅斯,她低下头紧张地等待这个大人物的判决。

萨涅斯举目打量面前这个老修女。她一生为穷人服务,过度的操劳和奔波,使她那干瘪的身躯已经佝偻,深深的皱纹像刀子刻遍她那慈祥的脸,记录了她维护穷人权益的艰辛。〔B〕在寒风中她显得那样单薄,弱不禁风。那双一生的光脚板已被风寒扭曲,脚趾完全变形,可她从不舍得为自己买一双袜子……

是她没钱吗?不!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有4亿美元资产,可她的卧室却没一件现代家电。除了电灯,只有一部实在不能缺少的电话。〔C〕她没有办公室,即使是尊贵的客人也只能在走廊里接待。

萨涅斯低下头,紧紧咬着嘴唇。

德兰有些歉意:“主席先生,我的请求是不是让您为难了?”

“不,不!”主席仰起脸,热泪满面,他向德兰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亲爱的会长,您的请求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动了世界,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和善良人谢谢您了。”

一个感动世界的请求之后,便是一个震撼世界的行动。

19万美元的奖金她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给印度麻风病基金会,7000美元捐给了穷人,就连那块至高荣誉的和平奖章也让她卖了捐给了穷人。

1997年,当她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两件换洗的粗布衣服和一双旧凉鞋,一无所有。

(选自《人民文摘》2007年第10期,有改动)

1.给选文加个恰当的标题。

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将德兰的话放在文首。

3.将“即使来参加这样的世界级盛会,身上穿的仍是那件伴她出入贫民窟的粗布衣服”一句,还原到选文〔A〕〔B〕〔C〕三处中最恰当的一处。

4.选文第十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都写了“低下头”,请你揣摩一下,修女德兰和主席萨涅斯低下头各自在想什么?

参考答案

《理解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