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例6篇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文1

关键词 UG 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配作

中图分类号:TG76 文献标识码:A

Design And Assemble of Food Spoon's Injection Mold

YANG Hongbai, LI Zhanwei, ZHAO Yanyu

(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Using UGCAD and UG Mold Wizard According, food spoon is profiled and its injection mould is designed. Then, after components' making, the mould is assembled which use much experience and intelligence of worker. In the end, some advic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UG; Injection mould design; Mould Assemble

本文就食品调羹模具的全过程:从设计、制作到调试整个过程。本文就此过程作一个详细的介绍,对其中的重要工作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感想和建议。

1 基于UG的产品造型和注塑模具设计

UG是世界知名的大型三维软件。它具有多种功能强大的应用模块,如常用的UGCAD,UGCAM 等模块,还有 UG MoldWizard是其中的一个独立的智能化设计注射模具的模块。可以利用UGCAD功能进行建模,再应用UG MoldWizard的功能,进行注塑模具设计。本文以食品调羹为例,介绍了基于UG的注塑模具的设计过程。

1.1 创建塑件三维模型

根据提供的二维图纸,在UG 产品造型模块下灵活运用各种建模命令,创建调羹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1.2 应用注塑模向导模块设计注塑模

产品造型结束后,可利用UG软件中的MoldWizard模块进行模具结构设计。

1.2.1 创建型芯和型腔

首先进行项目初始化,把产品造型调入注塑模向导模块,为模具设计做准备;接着设置产品的坐标系和材料的收缩率。确定好镶块尺寸的大小,设定毛坯尺寸;考虑到注射压力的平衡性,采用一模两腔对称分布设计;利用分型功能识别分型线,创建分型面,创建出型腔和型芯如图2所示。

1.2.2 模架的调入

结合制件的分型情况和实际的加工,从模架库中选择FUTUBA-S模架,根据型芯和型腔,以及推杆行程确定各模板的尺寸,并根据布局旋转模架,如图3所示。

1.2.3 浇口与流道设计

在MoldWizard中,浇口与流道操作可以很方便地创建常见的浇口和流道形式,设计时可直接利用已有的浇口,也可以自己定义和创建浇口。

UG将浇口和流道当作一个零件来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浇口的参数进行修改,本设计采用如图4所示的流道和浇口形式。

1.2.4 标准件添加

利用标准件功能,选择标准零件的规格,包括螺栓、定位环、浇口套、拉料钉、销钉、复位杆等,确定定位点进行初步定位,然后测量出具体的尺寸,进行移动。添加标准零件后,需要进行创建型腔,型腔设计是MoldWizard分模中一个很方便的功能,利用该功能可以创建标准件在模架上的腔体(包括自动创建出螺纹孔等)。模具设计完成后的总体结构如5所示。

2 模具配作

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节省成本,定模型腔和动模型芯均采用整体嵌入和局部镶拼相结合的结构。采用标准化的模架,模具的加工主要是针对动模型芯、定模型腔的加工。模具零件采用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等进行加工。

对于模具而言,零件的加工精度固然重要,配作更是决定模具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的配作,就是为了达到装配的整体效果,而做的一系列加工、修正和装配的工作。

为了要使得上、下模具分型面配合齐整,不会错位。在模具配作之前,要确定一个基准角,并做上记号。一般来说,模架买来后,都有一个基准角,如果没有,需要在磨床上磨出一个基准角。在型腔镶块加工时,也相应地加工并标记基准,这样在装配时,上下模腔向一个基准楔进,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

另外为了不要混淆模具部件,避免装配错误,在模架买来后,在部件相同的侧面,敲上钢印,进行编号,方便以后的加工和再装配。

为了做好配作,需要一些现场的智慧和经验。比如,模具的型腔在铣床加工完后,表面粗糙度没有达到标准,会造成脱模难,因而要进行手工研磨。需要根据经验预留余量,并要巧制工具(螺钉外包沙皮自制一个磨头)从而保质保率地完成工作。

还有就是冷却水管的布置。设计图纸上,没有考虑动定模镶块的横向紧固,实际制作时,采用两个楔块进行楔紧。这样就破坏了原来的冷却水布置位置。而且原来的冷却水要在侧面通过模板和镶块,据师傅经验,这样容易漏水,造成次品。考虑再三,舍弃看似简单方便的方案,采用镶块底部与模板相通(中间加上密封圈)方案从而避免了此问题。另在钻深孔时,自制深孔钻。在整个模具制作过程中,随时随处体现师傅的巧思。

最后到注塑机上进行试模,根据试制注塑件的形状、尺寸、外观来判定模具的优缺点,进行局部配作,使得制品达到用户要求。模具调整一次, 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需要重复上述过程几次,直到产品达到最终的质量要求。本产品经过了浇口修正等几次反复,终于制出了合格的制品。

3 感言及建议

经过此模具的设计、制作和装配流程,感触、收获颇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面向装配的设计尤为重要。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镶块的紧固,到制作时,凭师傅经验临时修改设计,从而造成冷却水管等部分重新设计。如若在设计时,就能够对本单位的制造水平、工艺特点、制作等全过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就可以避免设计的返工。(2)面向调试的设计。模具全部制作完,去调试,在调试的过程中,出现了充填不畅等等问题,最后进行浇口改造,把以前的直浇口改为斜浇口。而且模具调试工作繁杂,要求调试者经验丰富。作者建议,采用模流MOLDFLOW仿真分析,评估设计,从而在最短时间内修改设计,避免制造后,进行修改。(3)经验成文非常重要。在文献中,很少提到模具装配中的技巧和经验,但是往往是这些东西,决定了一副模具的制作水平。非常有必要把师傅们的经验和技巧记录成册,以备后用。

参考文献

[1] 黎文峰,苗玉慧.基于UG和Moldflow的熟料模具设计.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0.20(5).

[2] 崔鸿斌.手机注塑模具冷却系统设计.塑料加工,2007(3).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注塑模具设计》;人才培养

一、注塑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注塑模具设计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是培养注塑模具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是各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所提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要实现以上目标有很大困难,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仅仅是表面形式,很难有实质性的内容。由于工科教学的特殊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历通常达不到高职院校要求,使人才引进受到限制,很多老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敢承接项目,企业也不相信老师能够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因此难以开展真实的项目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注塑模具设计教学多数仍然处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很多,主要讲授理论知识,从编者到教师,大都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照本宣科,教学脱离实际,至今未有可以体现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教材。

二、注塑模具设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是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要实现上述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在高职院校现有的条件下开展项目教学,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的富兰克尔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各种教法,各有利弊。所谓工作过程,就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利用工作资源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系列活动。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和范围是由工作任务的性质决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了解注塑模具设计的整个过程,缺点是覆盖的知识点有限;学科型的优点是知识点比较完整,但欠缺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学了之后不会用。俗语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一法为主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为主,多法配合就是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为辅,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否则,单纯强调基于工作过程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使学生既懂得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懂得知识的灵活应用,进一步发展具有创新能力,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内容设计——教什么

设计注塑模具除了要具备注塑模设计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模具制造工艺学、AutoCAD、PRO/E(或UG)等。

学习内容就是首先根据注塑模具设计工作,总结出需要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融合到几套典型的注塑模具中,以注塑模具为载体,按照注塑模具设计的程序讲授、应用相关的知识,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将岗位技能——助理模具设计师的相关要求融合到教学中。

注塑模具设计程序和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如下:

1、对塑件产品图和样板进行分析、消化(塑料基本知识、塑件的工艺性)。

2、注塑机型号的选定(塑料加工成型基本知识)。

3、型腔数量的确定及型腔的排列(分流道的布局形式)。

4、分型面的确定(选择分型面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确定(斜导柱、弯销、T型块、斜顶等型式)。

6、浇注系统的设计(直接浇口、点浇口、侧浇口、潜伏浇口,主流道、分流道、冷料穴)。

7、排气系统的设计(排气的形式)。

8、冷却系统的设计(直通式、隔水片式、螺旋式、喷水管式、散热杆式)。 转贴于  9、顶出系统的设计(推杆、推管、推板、二次、螺纹、复位机构)。

10、模架的确定和标准的选用(大水口、细水口、简化型细水口模架及选择,模具专用标准件)。

11、绘制装配图(PRO/E分模、AutoCAD绘装配图)。

12、绘制模具主要零件图(AutoCAD绘零件图)。

教学载体的选择:单分型面侧浇口注塑模、单分型面直接浇口推板推出注塑模、双分型面点浇口注塑模、斜导柱外侧抽芯注塑模、哈夫注塑模、手机壳注塑模(细水口模,包含定模外侧抽芯、动模外侧抽芯、斜顶内侧抽芯等型式,是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热流道注塑模等。模具来源于生产实际,可做适当修改以包含更多的知识点。模具难度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尽量承载学生所需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设计——怎么教

设计模具要求熟悉模具结构,还要求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注塑模具设计的难点是模具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相关结构参数的确定。

注塑模具设计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为了模拟工作过程,注塑模具设计必须在计算机房进行。计算机必须安装设计需要的软件,如AutoCAD、PRO/E、UG以及注塑模设计的外挂软件如LTOOLS、EMX、Moldflow、MOLDWIZARD等,另外还要安装设计所需的技术资料,如注塑

模标准件的产品样本、塑料以及各种注塑机的技术参数等,这样老师可以一边讲一边示范给学生看,学生也可以一边跟着做,查阅设计资料也比较方便,这也符合工厂的工作环境。

为了使学生对注塑模具结构有感性认识,因此在注塑模具设计教学之前要先通过模具拆装使学生了解模具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采用项目法进行注塑模具设计的教学。下面举例说明教学过程:

1、情境一:塑件产品图和样板进行分析、消化

采用讲授法讲述塑料的基本知识、塑件的结构工艺性要求,然后引入塑料制品,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主要从制品的几何形状、技术要求、尺寸、公差和设计基准、技术要求、塑料名称、牌号、表面要求等几个方面讨论、分析塑件结构是否符合注塑要求。

2、情境二:注塑机型号的选定

注塑现场演示注塑模具的安装、调试、注塑成型参数的设定以及成型过程,了解注塑机和注塑模的关系从而掌握注塑机型号的选定。

3、情境三:型腔数量的确定及型腔的排列

采用讲授法讲述排位的原则和一模多腔的模具排位注意事项,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根据塑料制品的大小和批量确定型腔的数目和排列,比较后确定方案。

4、情境四:分型面的设计

采用讲授法讲述分型面的选择原则,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根据塑料制品选择分型面,比较方案,老师用PRO/E软件示范分模,在分模的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练习。

教学基本过程是:老师讲授引入塑料制品学生讨论方案比较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三)教学评价设计——教得怎么样

以往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笔试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经过改进,我们首先增加了注塑模的课程设计,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在平时以及期末考试中多采用开放性的题目着重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文3

简历即对履历的简要陈述,又称履历表,英文简称CV,常用于个人求职、申请,但也可作为非求职者的经历简述。简历记载一个人的教育学历、专长以及就业经验,有时会补充个人特质、兴趣或期许。主要目的经常是求职者用以取得面试或访谈机会的工具,又由于它经常是第一份征才部门或学术机构挑选候选人的过滤依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名: 欧先生 性

别: 男

婚姻状况: 已婚 民

族: 汉族

籍: 湖南-邵阳 年

龄: 31

现所在地: 广东-东莞 身

高: 170cm

希望地区: 广东-东莞、广东-深圳

希望岗位: 工业/工厂类-品管经理/主管

寻求职位: 品管经理/主管

教育经历

1997-09 ~ 2000-07 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附属中专邵阳市榕成模具学校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中专

培训经历

2010-12 ~ 2010-12 深圳德信诚 ISO9001:2008内审员 内审员资格证

**公司 (2009-12 ~ 2012-12)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其它生产、制造、加工

担任职位: 品保主管 岗位类别: 品管经理/主管

工作描述: 1)主导公司ISO体系推行、改进及客户稽查,参与公司年度管理评审,协助管理者代表做好体系工作,直接上司台湾经理(副总兼管代),主导全公司全过程品质管控,重大品质事故处理与追踪;

2)制定品保部年度培训计划并有效实施,品保基层管理、检验人员的招聘、培训与KPI绩效考核,对原材料、注塑(110台)、喷油(4条)、印刷、装配等制程不良原因分析及纠正预防措施效果确认;

3)主要客户:罗技、三星、双飞燕、戴尔、联想、LG、惠普、光宝、群光、奇联、系统、东聚等;

4)主要产品:键盘(含笔记本)、鼠标、平板电脑、数码音响、IMD产品、双色产品、硬盘外接盒等;

5)主要业绩:24天8H责任制,管理团队成员50人,2010年度主导并通过该公司(三厂)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成功导入KPI绩效考核试点,完善品质管理组织架构,定员定岗,责任到人,层层把关,品管团队合理优化,品质成本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公司 (2007-11 ~ 2009-11)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其它生产、制造、加工

担任职位: 品质主管 岗位类别: 品管经理/主管

工作描述: 1)主导公司ISO体系年度内部审核与客户稽查,2009年度主导顺利通过(广州赛宝认证)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定公司年度品质目标,编写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检验标准;

2)新产品新项目的导入,模具试模至量产前全跟进,与客人检讨修模改善方案;主导品质异常会议,对来料、注塑(45台)、喷涂、丝印、移印、组装等制程不良分析及纠正预防措施与改善效果确认;

3)主要客户:深圳华为、广州捷普、广州安利、广州本田、东风日产、法国Parrot、日本三洋、奥林巴斯、惠普电子、矽感电子、富士康、伟创力、爱普生、华阳通等;

4)主要产品:手机外壳(含镜片)、数码相机、电源外壳、LED支架、数码产品(透明件)、电话机、打印机、扫描仪、汽车零配件、汽车塑胶内饰件、背光源之导光板/胶框/铁框等;

5)主要业绩:26天8H责任制,管理团队30人,任职期间喷涂制程不良率从最初的30%下降到8%,注塑制程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公司成本,客诉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

**公司 (2000-07 ~ 2007-06)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其它生产、制造、加工

担任职位: PQE工程师/项目工程师/跟模工程师 岗位类别: 项目工程师

工作描述: 1)PQE工程师(3年):主要负责注塑(100台)、插针(40台)等制程品质异常处理,监督品管组长及组员作业,前后工序间的沟通与协调,PQC、QA标准/限度样板的签发与确认;

2)项目工程师(2年):主要负责(客供模具)新项目前期导入,从试模、注塑、喷油、印刷、测试、打样、到客人承认样板直至产品正式量产,项目评估、出BOM表、制作CPK和SIP,主导试产会议;

3)跟模工程师(2年):主要负责(对内模具)模具制造进度跟进、检讨、确认、试模、改模、结构评审、工程协调等,及时处理模具制造过程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及缺陷并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4)主要客户:艾默生、飞利浦、马歇尔、索尼、飞煌、台达、泰科、福特/宝马汽车和德国大众等;

5)主要产品:SMD变压器骨架、电源/充电器外壳、网络通信连接器、汽车零配件、精密注塑件等;

6)主要业绩:26天10H工作制,从刚入职的模具学徒开始做起,半年内晋升为跟模助工;在任职PQE期间,曾带领4个组长20人以上的品管团队,注塑不良率与下工序及QA退货率控制在2%和1.5%以内,标准样板更新及时率达95%;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曾多次被评为公司年度、月度最佳优秀员工.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 高级工程师

计算机水平: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熟悉使用OFFICE2003、AUTCAD2004、PRO/E3.0、UG4.0等一些常用办公与设计软件;

技能专长: 精通塑胶、五金模具结构,懂车、铣、磨、钻、钳工等机械加工,识图能力强;熟悉模具、注塑、喷涂、印刷、冲压、电镀、组装等制程工艺流程;熟悉ISO9001/ISO14001/ROHS体系及SONY-SS00259标准,对TS16949汽车体系及五大核心工具也有一定的了解;熟悉8D、4M1E、FMEA、SPC、MSA、CPK、QC七大手法等品管工具。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粤语: 一般

英语水平:

英语: 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 希望在品质管理、项目管理、塑胶模具行业有更一步的提升与发展;

其他要求: 包吃住、有社保,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自身情况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泥塑 改革背景 高师教学

一、相关背景

泥塑是用粘土塑像的美术工艺。泥塑课程是高校雕塑课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又作为课改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体现课改新理念,成为最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立体造型能力的课程,受到所有中小学生的欢迎。五年制高师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师的阵地,在校的美术师范生必然接受泥塑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尝试探索适合高师学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引入多种材料与技法,以在课程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现状

高师泥塑课在开设之初,就引入了课堂,作为辅助专业课。但是长期以来,泥塑只是作为手工课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粘土来塑泥玩或者做一些陶罐,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并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课程的训练更没有成体系,没有根据中小学泥塑课程的大纲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分阶段逐步提高,也没有引入市场上有关泥的新型材料,以适应变化了的小学美术课堂。

三、训练目标

泥塑训练是艺术院校雕塑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固定的公认的“具象写实功夫”,因此它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在许多综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也成为非雕塑美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所限,所有学生的作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泥塑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非雕塑专业的美术生,要强调个性感受,结合现代及当代艺术理念,同样是写生到创作,先做小型彩塑自塑像,再做若干个创意小彩塑,完成技术型传授到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就是多种材料的拓展,选取易拉罐、沥粉等综合材料将浮雕转化成应用多种材料的新形式。强调发散思维,对未来艺术设计人员能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作业大胆风格多样化,小巧而充满创造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虽然对中小学生学习泥塑、陶艺、制作浮雕和圆雕有所要求,但主要还是进行造型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泥的形成、泥性,什么样的泥能做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创设情境,在户外分组进行陶罐、器皿和泥塑小动物的塑造,调动创作热情,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征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低段的泥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体积感,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中段的泥塑课,欣赏大量泥塑作品,再进行创作性学习,塑造形象鲜明的作品。高段的泥塑课,主要是陶艺制作方法的学习,把泥塑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对审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五年制高师的美术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小学美术老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既要立足高等教育,又要高于中小学简单的造型语言的学习。既不能像高校泥塑课一味注重具象写实的训练,又不能单纯地像中小学课堂注重活动和情境的情感教育,我们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传统呆板的“形”的训练模式,不仅要掌握技法,而且要了解优秀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创作形象作品,更要了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拓展材料,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基本方案

中长期的写实作业训练不适合高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兼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我尝试进行高师泥塑课程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真诚地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泥塑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基础制作,用盘泥条和泥板成型技法完成造型小件。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共6课时,第一部分2课时,了解泥塑同陶艺、雕塑和彩塑的关系;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基础造型语言训练,了解泥性,掌握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各完成一个小件,盘筑造型夸张的陶罐或动物、人物面部等,拍泥板做器皿。

人类最早的泥塑活动,是从做陶盆、陶壶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做陶俑和泥像,他们的创作给现代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陶盆高温烧制变成陶器或者瓷器,陶俑打磨上色变成彩塑,泥像翻制变成雕塑,因此泥塑是造型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塑造、雕刻、铸造之母。但是不同的泥适合不同的艺术,先了解泥性,培养兴趣,然后用粘土进行基础制作的技法训练。

黏土是泥塑的基本材料。它分为红色土、黄色土、褐色土与白色土等几种。黄色粘土适合做粗糙型陶艺或者带有原始味的装饰性雕塑;细的粘土做小而精致的泥塑人物或动物,或搓成泥条盘筑成花瓶和陶壶,如灰色粘土;泛白的瓷土,适合在作品上做雕刻或图案,也适合做彩塑。

(二)第二阶段个性表达,用捏塑方法做民间彩塑小件。

这个阶段分3个部分共10课时,第一部分1课时,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欣赏古今优秀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传统方法塑造创意彩色泥塑,包括塑形、打磨、晾干和彩绘,可做卡通人物或动物。第三阶段5课时,介绍新型材料,可按小学语文课本章节做情景小品,或者塑名人的夸张造型。

“中国有着彩塑艺术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优秀彩塑作品在世界雕塑史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型敦煌彩塑、民间泥玩具,其艺术造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时期的雕塑媲美”。它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常见的有面彩塑和泥彩塑。用传统方法,捏塑形象打磨干透后彩绘。为方便操作,可以选用自制面泥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如五彩软陶捏制,再用烤箱烧制成型长期保存,现在有些面塑艺人改用软陶这种新型材料,长期保存自己类似雕塑小件的作品;还可用新型材料纸粘土,捏塑风干,然后上色,也可长期保存;甚至还可以制模塑形,用泥做出造型,稍干调石膏灌浆,翻制成阴模,干后铺保鲜膜做防护层,用纸浆调稀释的乳胶填充,挤压多遍,晾干取出彩绘。

软陶本身色彩艳丽,造型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可塑性稍差,在制作时,要尝试不同的工具和造型方法,还要注意捏塑时,表面的干净,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还有特殊的颜色,可用混合的方法调色,烧制时要先做试验,不同的软陶材料,烤制温度和时间略有不同,以确保作品成功。

纸黏土是一种用纸浆和陶土混合制成的白色胶泥,可与纸、木、金属、玻璃、线绳等物配合使用。干后可用水性、油性颜色上色。干后变硬,加水后仍可反复使用。

塑形彩绘只完成了设计的一半,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各种其他材料如毛发、铁丝、竹枝、火柴梗等辅助材料,进一步完善增强艺术效果。

(三)第三阶段再现形体,做小型泥塑自塑像和平面图像转浮雕训练。

这个阶段分2部分共12课时,第一部分圆雕6课时,1课时了解中西雕塑艺术和制作方法,1课时搭简易骨架揉泥,4课时塑大形和深入刻画。

为使课堂更易操作,加快课程进度,直接选用油泥进行自塑像,以几张学生自己的照片为蓝本,制作时配合小镜子或者同桌塑造一至两件不同表情的自塑像。头胸总高大约20厘米,学生可在求形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做到写意与写神,不拘泥于真实。人物整体动态,可用铅丝和锡纸塑形,在KT板上用铅丝搭人物动态的简易骨架,用锡纸表现大的体貌特征。

第二部分浮雕6课时,一半课时学生将收集来的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像。泥板大小控制在50厘米左右,图像要求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而不紊乱,以适合浮雕制作。浮雕的塑造语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又具有圆雕的表现性。后一半课时,翻制石膏模,了解石膏的基本工艺。用熟石膏粉在泥板上先浇注阴模,拆掉泥板,在阴模上浇注阳模,最后等石膏冷却后,凿去阴模。

可用自己浇注的石膏板刻制浮雕,还可镂刻,刻破一点可用毛笔蘸石膏粉修补,完成后刷清漆保护,或者仿金属质感。还可用泡沫塑料板,用刀削出浮雕图形,加胶水上色,制成仿金属质感的浮雕。甚至还可用纸浆加乳胶,做浮雕,干透后粘撒沙子,还可上彩仿制陶片效果。以往手工课学到的用彩色卡纸、彩色布料、废旧易拉罐做的浮雕,不属于泥塑的范畴。

(四)第四阶段提高探讨,制作陶艺。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8课时左右,学期末剩下的课时用来烧制。陶艺包含实用性的工艺陶瓷和非实用性的陶瓷塑造。第一部分4课时,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皿,主要是手动轮制拉坯,可同校外陶艺工作室联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4课时,主要以欣赏为主,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欣赏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中国作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落伍了。当我们受到世界现代陶艺冲击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一次新的革命,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陶瓷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关注。现代陶艺变成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反映现代艺术思想。用学期末剩下的课时,同校外陶艺工作室合作,让学生了解施釉和烧制的过程,烧制一批创意作品,以现代抽象为主,回归到陶器最抽象的艺术的本质。

五、小结

四个阶段的分时教学,使学生对雕塑、彩塑和陶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总课时大致在36―40课时之间,一周2课,正好一学期,既是初探,又是可行性方案,我在教学设计时,难免理想化,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毕竟泥塑教学的周期设计长,加上天气变化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贯穿始终。我认为,泥塑课应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开展,任课老师擅长哪方面,就以哪方面为主攻,学生就选修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顾浩.高校非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M].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4).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具;教学做合一

作者简介:于泓(1965-),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艳莉(1981-),女,陕西韩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句容 212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立项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NZJ2011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0-02

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即通过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得到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课程转化的过程设计课程。本文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为例,旨在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将模具开发生产任务进行归纳,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模具基础理论、必须技能完成模具设计的工作任务,满足模具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课程开发

1.课程定位与目标

通过对模具行业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指向单位有模具厂、冲压生产企业、塑料成型生产企业,就业岗位有模具制造岗位、模具加工工艺员等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制图、模具安装与调试、冲压模具设计等职业能力。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课程进行定位,确定了课程的目标、作用以及课程的衔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从事塑料成型工艺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等,后续衔接课程有“模具CAD/CAM”、“模具表面材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正确、高效地运用各种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塑件的要求,正确分析塑件的成型工艺性能,并根据要求进行模具设计时的工艺计算,完成典型模具的设计任务。

(3)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等。

2.课程教学资源

(1)《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材是依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编写而成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齐卫东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模具制造工艺能力差、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弱点,在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部分,强调实用,突出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易学、乐学,教师易教、乐教。

(2)为了满足学生实训和课程设计的要求还提供了一些补充教材与课程设计指导书,推荐了一些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学习网站,这些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模具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便于对模具学习感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3)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建成一批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实训室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表1所示。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加强与周边高校、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表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室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实训项目

1 模具钳工 钳工操作、钳工研配

2 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模具制造、数控加工

3 电加工实训室 模具加工、电加工

4 CAD/CAM中心 模具CAD、模具CAM实训

5 模具拆装实训室 模具拆装、模具结构分析

3.课程设计

(1)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由教师设计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案例。

(2)整个学习任务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分为四个梯度,共90学时。第一梯度为塑料基础理论及成型工艺,12学时;第二梯度为模具拆装综合实训,24学时;第三梯度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36学时;第四梯度为塑料模具课程设计,18学时。本课程的重难点是注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见图1)。

(3)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梯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第一梯度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模具综合实训采用现场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如拆装实训,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拆装练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来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阶段的课程设计采用教师下达设计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协作讨论完成设计。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满足了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借助多媒体、实物模型、现场教学和网络资源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塑料的成型工艺过程借助现场教学;模具结构部分采用实物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模具,熟悉模具结构。

(4)本课程从学情出发,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一是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模具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图复杂,读图基础弱;工艺复杂,不熟悉基本工艺;计算参数众多,机械式记忆。二是采取措施。多媒体及实物模型展示;现场注塑教学;小组协作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学习方法。从学中做,提高读图能力;从做中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课程的考核分平时考核、基础理论考核、单元实训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单元实训考核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参与平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成绩构成 平时 基础理论 单元实训

分数 30 40 30

考核方式 考勤、回答问题、

平时表现 笔试 拆装与测绘

模具设计

考核主体 教师15分

学生自评互评15分 教师40分 教师12分

学生代表6分

企业专家12分

总分 100

二、课程实践

本节课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除基本的准备工作外,教学过程分为案例引入、讲解示范、分组训练、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和知识拓展等六个环节,如表3所示。

三、体会与思考

第一,本课程的设计是从企业工作内容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内容,最后由教师编写成适于学生学习的典型模具案例作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室与实训现场相融合,或在实训车间布置教学,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模具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拓展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过程。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导向,模拟企业工作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并综合利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集“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成效。第四,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贯穿整个工作任务,课程评价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单元设计实训三部分组成,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整个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课程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教师从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为适于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教学案例,学生从“学中做,做中学”,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俊秋,陈少艾.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模具工业,2012,38(3):72.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6).

[3]罗柳容,邱同保.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9,(10):56.

注塑试模工程师总结范文6

关键词: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53-03

一、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

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学中所使用的外语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教学中,而且还要作为学习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基本掌握,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从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发,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明确要求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在教育部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活动的激励下,双语教学实践及研究已经成为各高校正在实施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在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并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全方位开展双语教学及研究,主要表现为:教学管理比较到位,都有相应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开展范围广,教师热情高;双语教材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少数采用国内自编英文教材;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师资队伍成员的学历普遍较高,业务能力强。

各学校及基层教学单位为了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进行了各种改进,如开放实验室,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开展科技论文创新活动等,这些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

二、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江西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水平来看总体上,学生的各方面水平较为均衡,他们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多,内容丰富,但主动性不够: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相对匮乏的精神生活: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即使是非独生子女,其意识形态表现也与独生子女相近,学习、生活的依赖性较重,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动手能力较差。由于扩招,学生较从前(大约五年前)的学生的整体平均成绩要略低一些,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一流重点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强,为了能有更多的技能,许多同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获得各种证件,压力也随之增加,心情也更急躁,更加急功近利。

就教师而言,各校的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均是硕士或博士,对于专业外语的阅读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就双语教学而言,进行双语教学比用汉语教学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及时间,同时,选择适合双语教学使用的专业教材也非常困难,其结果是,教师付出了许多心血,但教学成效不显著。从教师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双语教学能够获得的工作业绩远不如针对职称评定或考核要求进行科研及所产生效果来得快,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远不及后者明显。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于双语教学中精力与时间的投入。

教材的形式与内容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教材以英文原版教材为极大多数,相当于要求普通高校学生来说要阅读一本在语言上不能完全读懂、在内容上完全陌生的书,会使学生对课程容易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其结果是学生学习了近二十年的英文,在实际工作却不能应用。

就考核而言,传统上多采用笔试,一次定结果,而工科中的很多问题的分析及解答是不能在短短的100分钟内完成的,因此,考核容易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死背,而忽略了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以期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三、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近十年的双语教学研究显示:直接采用国外优秀原版(英文版)教材对普通高校的专业教学并不合适,学生要用非母语的语言去掌握陌生的知识,双重困难给学生很多的学习压力。因而我们对国外优秀原版f英文版1教材进行适当的解释、标注,同时让学生大量使用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发挥原文教材具有的知识更新快、反映学科的前沿、内容丰富、叙述严谨规范的功效。

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素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双语教学课程团队中,两名主讲教授都具有国外讲学经历,这为《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虽然,许多人认为“海归”派较为合适,他们既有外语基础又有专业知识,但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不一定找到合适的“海归”教师。选用具有良好外语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修外语或聘请外教来校上课效果也不错。如果说开放实验室是提供学生实践能力的硬件,那么作为《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团队成员,胜任双语教学内容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软件。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虽然他们在中学和大学外语学习了多年英语,参加了多个考试,但平时学生学习是无的放失,用时却无从开口,如果采取“开门见山”式直接全英语教学,势必给专业教学增大难度,双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根据《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为发挥英语在传播专业知识中的桥梁作用,本课程遵循渐进、互动原则,采用“诱导一迁移一浸没”双语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周期分解为诱导期、迁移期和浸没期,既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又能避免在英文教学中学生因为对所学专业内容理解上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厌学现象。以中英文对照讲解专业术语及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导期采用全中文课件,在讲授过程中,适当使用一些英文课堂用语,并对学科词汇进行英文注解,例如:在讲解塑料的结晶与非结晶时,利用同学熟知的crystal(晶态的),记住其相反意思的词汇amorphous(非晶态的或无定形的);在讲解塑料的粘流性时,引入rheology(流变学)等。通过多渠道、泛语境渗透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专业外语,掌握本专业的术语、语句,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指令,逐步进入科技英语语言环境。

在迁移期。以调整输入环境、增大输入量为手

段,结合“部分整合”方式进行迁移期教学。在和诱导期衔接阶段,采用中文课件英文讲解,并由此推进至英文课件中的英文混合讲解。通过交替使用中英文,对学科知识进行描述、讲解、评述,使学生开始能够运用专业英语对模具的结构及动作过程进行简单描述,培养学生主动表达的习惯。例如:在教授注塑成型过程时,先用英文介绍注塑机的组成,再播放原文视频,通过观看英文视频,既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专业教学知识。又可强化专业英语。

在浸没期,为达到全面外语思维层次,利用网络、实物,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能听懂该学科的英语授课,读懂该学科的英语教学资料,可以用英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采用“精讲+研讨”的教学方式,集中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结合实物进行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加深对模具结构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会”逐渐进步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多启发、多分析、多鼓励,实现教学方法多样、丰富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互动,同时,结合“嵌入”课题式实践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物品作为讲解的例题。从我们生活周围所能看到、每日能用的塑料制品(如牙刷、矿泉水瓶、塑料袋、包装盒等等)出发,引发学生对塑料制品及成型方式的兴趣,引出所要讲解内容的主题,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通过参与,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既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又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具吸引力;以先分析、后讲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多鼓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面对难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教授各种塑料的成型方式时,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身边的各种塑料制品,并进行探讨,分析它们可能是以哪种方式成型的。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探索研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