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心得体会范例6篇

规培心得体会

规培心得体会范文1

付国强

这次培训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主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腾讯公益提供公募支持。以助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辜负乡村孩子们的期待,使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为宗旨。

当收到这次培训的邀请函的时候,我便感受到这次培训对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的特殊召唤,很荣幸成为200名幸运乡村教师中的一员。经过漫长的买票、改签、退票,终于在过完春节的几天后,烟花正月下扬州。

在培训期间,认识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王雄副院长以及各位教育专家,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听到了各位专家和老师分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故事,通过丰富的体验式课程,多样化的互动式学习,收获颇丰。有些是能立即感受到的,有些也许是需要时间才能感受到的,有些是很疑惑的,有些也是不能理解的甚至是排斥的。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培训,激发了教师们的成长内驱力,帮助了教师探求自我发展的道路。鼓励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发现那些困境学生的潜力和优势,使每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掌握多样化的组织、指导、设计和评估方法。支持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伙伴自治的优秀团队。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推动多样化、融合性的阅读。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班级和校园的改善,建设魅力班级,魅力校园。

48课时十一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对乡村教育乃至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来自南京市扬子二小的潘月俊校长在“困境儿童:理解与支持”为主题的案例学习的课堂上提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他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是趋利避害的。我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这么来概括人性的,但是总觉得这样说有些不够严密。也许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来概括更合理一些。做教育,了解儿童心理,理解人性是非常关键的,而人的心理,人性又是多么的难于把握。在学校做教学过程中,碰到很多我们认为的问题儿童,很多老师凭固有的经验去处理对待,经验很重要,但是能应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会让我们做出更准确合理的判断和行动。

来自海门东洲小学的曹亚男老师在她的“温暖的多样化阅读”课程里分享了她对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经验。她分析学生不爱阅读的几点原因:

1.“玩”是孩子的天性,阅读似乎是和天性很难挨边的事情;

2.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困难;

3.推荐的数目不符合学生阅读的兴趣;

4.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

她还提到多样性的阅读,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会让阅读更加有效果。其中包括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影视阅读和自然阅读。

不免让我想起在傍海的学生们,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上我们还是非常关注的,对于语文的学习,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支教老师的普通话,口语交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苗族孩子们,在听说方面我们无需花费多少精力即可做得很好,而在读写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我们早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晨读,包括朗诵和自由阅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找了一些他们比较喜欢且适合的读物,通过多样性的阅读形式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现在看上去孩子们对于阅读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我总很小心地去做一些阅读辅导,生怕伤害到他们的兴趣,现在很想知道他们经过这阶段的阅读究竟收获了多少,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之一。也许,需要的是耐心地等待。当然我还是看到了更多需要做的改变。比如鼓励他们整本书的阅读,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地鼓励他们写作,创作自己的作品。

在培训期间,很多校长和老师都反应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很低,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存在不公平。我看到一些组织和个人在为教育公平做出的努力,包括我自己。在一次课后讨论会上,大家纷纷表现出对教育不公平不合理的无奈和接受的态度下,一位老师激动地表达着她的期待,她认为我们这些小规模的乡村学校相对开放和自由,因为小所以灵活,很多教育的新理念利于实施,在很多方面比城市的学校有着很大的优势,是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她希望每个乡村教师能看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真正促成一些改变。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力量又是如此的薄弱,我们对抗的是这个民族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固有的生态平衡,有着他的强大的稳定性。也许,我们就像是低年级的学生看到高年级学了很多很高端的数学知识,就不等老师讲去自学,费好大劲学得头昏脑涨抓不住要领,而老师讲过之后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自然。教育,和民主与自由一样,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

规培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2018年10月19日在雷州市人民大会堂学习“习总在及两会期间在广东代表团讲话精神暨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观看一些警示片之后,自己愰然大悟廉洁自律的警钟由然而生。

观看警世纪录片和听取陈春晓书记对哪些违法犯罪事例讲述,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哪些老虎苍蝇都有的共性。放松对自己要求,党纪国法抛之脑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与之无关,整体来说,都是人生观的已经扭曲,执政为民的从政理念已经淡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能力高低,都要谨记党纪党规,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做为自己努力目标。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做到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导或各种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习总新时期的思想,用现论武装自己头脑上指导日常工作。

二、不断学习新党章、党规、党纪,明确牢记我党新时期使命和任务,在以后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实践。

三、紧贴实际,围绕中央最近提出的振兴民族战略,做好精准扶贫,扫黑除恶和基层党建工作,为振兴乡村战略和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工作。

规培心得体会范文3

在开班仪式上,党群办程主任发表了简短精辟的讲话,使我认识到我不再是一名学生,而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对我们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要认清形势,主要是看清高新区高速良好发展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跟上高新区快速发展的步伐,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二,要摆正位子,转变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市情,区情,搞清楚所处的环境,对人对事要谦虚谨慎,要多接纳别人的思想,再结合自身情况,查找不足,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光要有文化,还要有道德,有修养;第三,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到了社会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素质拓展训练,从刚开始的大家互不相识,到后面的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使我们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共同协作,懂得感恩,这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后的两天,主要学习了一些课程。从全芬老师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到刘红星老师的“科学发展观与肇庆跨越发展”,再到苏金生校长的“机关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都使我们受益匪浅。全芬老师认真的讲解,刘红星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苏金生校长渊博的知识,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培训的最后一天,肇庆郭锋市长、区委刘书记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新招聘人员进行座谈,使我们深受感动,也体现了市、区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对我们殷切的期望,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肩上沉重的担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认识到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我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解放思想、端正心态。我们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来到新的工作单位,切忌高傲自大。这一点,在政府部门工作是最要不得的,如果你高高在上,脱离广大群众,你也就失去了改造的意义,你的一些想法也就失去了发挥的天地。而且你把自己看的越高,自己摔的跤也就会更疼。所以我们到了单位,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好坐标、放下架子,融入到群众中去和他们交朋友,这样他们才接纳你,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

2.理清思路、深入基层。我们做工作要讲的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特别是在工作比较复杂的环境,更应该重事实。

规培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关系

1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艺术教育的“罗盘”

1.1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

对于“人才”的定义,《辞海》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内涵有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人才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其才识和学问能力;二是创造力;三是品德;四是对社会的作用。郭宇在论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中对人才培养的定义为:为使个体具有运用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为社会进行有益性劳动或贡献的系统的训练与教育过程。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的规定,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培养效果,它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的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实施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2人才培养规格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人才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方向作出指导,确保艺术教育功能顺利实现。首先,人才培养规格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制约和限定着艺术教育达到的教学目的,规范着艺术教育的教学力度和教学方向。其次,人才培养规格有效防止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混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对德育、美育甚至智力开发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能因为艺术教育有这些功能而抛弃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学习,忽视艺术教育的教学本质。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艺术教育的施教者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

1.3人才培养规格检测和指导艺术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人才培养规格用来检测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是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人才培养规格确保学生在普修过程中巩固艺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模块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对已有的课程体系围绕宽径口、多交叉的原则进行整合。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的形成与定型,是能否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能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是课程设置的转化过程,对知识的如何选择与建构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手段、进度与效果,并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所构建的蓝图能否顺利实现。课程设置的好坏必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以辨别,而其中所隐存的问题也必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以发现。人才培养规格指导课程设置的内容,课程设置引导着课程实施的方向,而课程实施则是课程设置的具体实行路径,并直接影响课程设置的实现程度。所以,人才培养规格指导艺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但并不能确保课程设置的实施结果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

2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规格实施的“催化剂”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为目标。素质是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性的系统整合。现代人才素质要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2.1艺术教育的含义

对于艺术教育,有的学者这样定义:“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学者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是这样定义的:“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实施了如此教育,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家和器乐演员等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本文的研究对象则是广义的艺术教学理论,它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实施的艺术教育素质,通过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的艺术教育是针对普通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健康饱满的人格,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要求。人格包括理想人格和现代人格。理想人格是指思想境界的提升,高尚品德的铸造,爱国精神的养成以及理想信念的坚定等;而创新进取、爱党敬业、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队合作等精神是现代人格的主要元素。艺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优良品行。艺术教育借助艺术这种媒介,以深厚的情感做背景,在施教过程中,使人们在感情的引导下主动追求完美,摒弃丑恶,追求美好,从而使心灵得到洗涤和塑造。艺术教育有震撼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对人性善恶的思考,有追求理想信念的执着,还有百态人生的描摹,通过各种艺术熏陶,引导学生发现美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创造,6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及气质得到不断升华,促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一种传播方式,美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来自一个人的内心,美通过艺术的媒介比说教更直接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使其受到启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加快人才素质培养规格的实现。

2.3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日趋激烈,学生承担着生活、学习、就业等多重压力,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消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适当调节压力,宣泄情感,疏导情绪,赶走消极情绪,使之保持乐观心态,还可以通过参加艺术表演增强自信心。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舞蹈的练习,来展现体态的柔美与刚劲,并主动积极参加身体素质练习来提高舞蹈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质。

2.4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熊彼特指出,金融资本积累的多少并不决定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企业家的精神和创新。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之处,并不是因为开放市场的资源配置优于计划经济,而是因为创新的多样性。可见,创新能力对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刘健英在论文《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认为创新能力的构成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是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能三方面组成。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变得容易把握了。显而易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强调“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并从培养创新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夯实知识基础、锻炼实践能力、营造创造氛围等方向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从生理学上讲,艺术创作需要人对大脑进行充分的分配和调动,将大脑中的全部创造力进行融合,并将现实和想象结合在一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家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以开阔的思路、高超的想象力将具象的事物用理性思维进行整理融合。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艺术感知、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开拓思维、锻炼学生对事物之间的认知和观察能力。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最根本的特征,艺术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形象思维。“艺术教育是唯一从具体形象入手,建立和填补想象思维空白的学科。”我们将形象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运用到艺术训练中,在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扩展大学生的思维,形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归纳与演绎并重的创新思维。其次,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直觉和灵感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有创新的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媒介,将艺术作品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进行鉴赏时总会在瞬间感觉美或者不美,并没有经过理智的思考,这就是直觉感知艺术形象的审美直觉性在其中起了作用。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在直觉中,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整体认识,达到对作品的认知和领悟。也正是如此,学生能够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审美直觉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把自己内心潜能通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者显现出来的过程。如果没有个性的发展,人就不会有创新能力。艺术教育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环境,艺术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体现,任何艺术创造都融入着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任何艺术鉴赏都需要个体的亲身体验,因此艺术不会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尊重其个性发展。只有当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时,才有可能激活个体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能力的培养。

3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共同的“起跑线”和“终点线”

3.1两者的制定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1.1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一般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其成为有才能的人,即人才。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规格来说,人才培养就是利用大学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成为有较高才能的人。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通过人的积极主动,推动人和事物的发展。具体来说,人才培养规格通过理解、尊重和依靠学校内部领导者、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和大学生来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通过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明确他们在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层面的责任、权利和任务。人才培养规格的实施者为了使大学生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既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又要充分尊重和关注大学生个体特点,树立了多元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3.1.2艺术教育坚持以人文本高校大众艺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及需要,正视学生艺术潜能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沟通来发展切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教育,真正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艺术教育实施者实现以人为本,是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艺术才能,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艺术潜能及素养,帮助学生找到发挥艺术才能的平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艺术教育尊重和支持每个人受艺术教育的权利。高校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对充足的教育设备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外在条件。并且对多数学生来讲,大学是他们接受艺术教育、进行艺术实践的最后机会。从此意义上说,高校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艺术的机会,是艺术教育践行以人为本最重要也是最生动的表现。其次,艺术教育以兴趣为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再美的艺术作品都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经验的差别对艺术种类产生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但是艺术的种类繁多,艺术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总能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艺术教育的实施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其三,艺术教育的以人为本观念体现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上。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性,让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不同,艺术活动能力和艺术潜力的开发水平也就不同。艺术教育关注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所认识和感兴趣的艺术形式。

3.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两者共同的教育使命

3.2.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手段,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的本身,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直接服从于高校的根本任务的。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本质上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必须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由此表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和使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本。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的“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规培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 体验式培训;高校教育;学生工作;职业能力

一、体验式培训

1.体验经济与体验式培训。人类经济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后,正进入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它被称为是服务经济的延伸。过去的商品、服务是一种可窥可见的客观存在实体,体验则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的参与所得;由于体验是来自个人的心境与事件间的互动,不同体验者之间、体验者参与的体验活动之间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是完全相同。从而,体验的以上价值造就了体验经济的诞生。“体验式培训”是体验经济的产物,它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吸收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现代人的工作特点和现代组织的特征而开发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2.体验培训的优势。体验式培训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后者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现代研究证实:读过的资料,我们能收获10%;听到的资料,我们能收获15%;但体验过的事情,我们却能收获80%。体验式培训的这种“先行后知、在做种学”的核心理念能让学员真正参与进来,具有寓教于乐和效果持久两大优势。体验式培训从西方引入,在中国正以一种新型培训方式蓬勃发展起来,它通过一些活动形式,以及典型的场景设计,让参训者在应对挑战时磨练意志、熔炼团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该培训自从1995年引入中国大陆以来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良好的效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认同并列入培训计划,成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团队建设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体验式培训也逐渐引起了高校的关注。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基地,其基本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如何使学生的优势在校园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习惯,使得他们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启,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体验式培训因为能让参训者在体验时以及体验过后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高峰感悟,从而受到参训者的充分肯定和热烈欢迎,这也让广大高校探寻到与传统培训模式不同的另一个契机,纷纷讨论如何将体验式培训纳入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中来。笔者通过长期对该培训模式的历练体会,拟为高校提供以下几种应用途径。

二、体验式培训在现代高校的应用

体验式培训形式广泛,在目前应用于企业和组织的体验式培训中,主要有以下分类:户外拓展训练、沙盘模拟、音乐辅导、历奇营地、教练技术、军事野战、桌面游戏、特色年会、心理剧、趣味运动会等。其中,户外拓展训练是目前人们认知度最高的一种体验式培训方式,已成为企业员工培训的“常规项目”;沙盘模拟是企业内训应用比较多的培训方式;历奇营地是目前青少年训练营的首选课程;音乐辅导、教练技术、心理剧能给个人带来更多的心灵感悟提升;军事野战和桌面游戏集娱乐与身心思维锻炼于一体,是时下年轻人的大宠;特色年会和趣味运动会则为企事业单位营造团队文化提供了多样的平台。鉴于体验式培训的多种形式以及高校的可操作课程与活动安排相结合,目前高校中的体验式培训应用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新生入学教育历奇培训。刚跨进大学校门,新生同学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将会面临很多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业上不相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重大。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对新生给予及时科学的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指导,使他们尽快地适应、熟悉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其树立目标、规范行为、指明方向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奇教育的体验式培训因能寓教于乐、以人为本、针对性强、参与性高、趣味性浓、适用性广和效果持久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以下是几个可选项目,也昭示了历奇培训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教育契机。

(1)新生入学户外拓展培训。现代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更多的仍然是教条形式地开展军训和国防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校风校史教育等,相对枯燥的军训,流于形式的讲座,运用历奇体验式培训理念,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户外场地进行一些户外拓展培训项目,如挑战150、盲人方阵、穿越电网等。这些户外拓展培训活动将能充分调动新生同学们的参训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时间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面对新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2)新生“校园定向寻宝”活动。新生同学们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往往会对新校园环境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到陌生,校园中的宿舍楼、便利店、食堂、医务室、教学楼、系部办公室、校外车站等的地方都是新生迫切想熟悉了解的地方。运用历奇体验式培训理念,以整个校园为项目场地范围,以校内的大型标志性建筑设施为坐标,组织新生同学们以一个或多个宿舍的舍友团队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开展“校园定向寻宝”活动。同学们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校园环境,同时了解了学校历史,还营造了和谐的宿舍团队氛围。

(3)新生系列主题工作坊。当代大学新生刚踏进校门时往往带着许多憧憬,也带着众多困惑,针对新生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容易遇到的问题,运用历奇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体验式工作坊的形式,设立众多针对性强的、新生喜闻乐见的新生系列主题:如走进大学生活、班级文化制定、校史校规教育、我的原生家庭、九型人格案例分享等,同时邀请师兄师姐到现场担任主持或者嘉宾。在工作坊中,老师或者师兄师姐们都会通过一些案例的分享来进行现身说法,营造着“团结、支持、合作、鼓励”的氛围,新生同学们在共同的体验过程中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战胜自我,习得如何与他人沟通,藉此大家相互帮助、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2.学生职业能力沙盘模拟培训。沙盘模拟培训又叫沙盘推演,由学员分组建立若干个模拟公司团队,围绕形象直观的沙盘教具,实战演练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在模拟体验企业3~4年的荣辱成败过程中提高其战略管理能力,感悟经营决策真谛,它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培训模式。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习得的规划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现代高校在教学大纲里有开设《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两门课,我们可以在两课中安排如“现金流”、“水煮三国”、“金钱沙盘”等职业能力沙盘模拟项目。同学们通过对个人规划发展或团队业绩发展的的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成败,解析战略得失,梳理规划思路,暴露自身误区,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切实提高个人领导力、思维能力、竞争力、共赢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企业战略认知等职业能力,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人生目标在校园中的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沙盘模拟培训以独特新颖的培训模式、深刻实用的教学效果已受到同学们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目前,沙盘模拟培训已风靡全国高校,如北大、清华、浙大、人大、上海交大等18所高等院校相继将系列沙盘模拟培训课程纳入其MBA、EMBA及中高层经理在职培训的教学之中。

3.户外拓展课与趣味运动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校自身的场地条件或者与户外拓展基地合作,对一些户外拓展训练项目引入高校体育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最后采取选修的模式设置户外拓展课程:针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野外生存类、高空挑战类项目,安排定向越野、高空单杠、速降等户外项目;针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的特点,安排如穿越电网、罐头鞋、盲人方阵等场地项目。可在体育文化周或者体育文化节的基础上,将一些充满趣味的拓展活动项目进行合理设计与改造,如“无轨列车”、“击鼓颠球”、“挑战150”、“定向活动”等适合人数较多的团队户外竞赛项目,将其整合起来举办成趣味运动会。通过参加这样的户外拓展课程与趣味运动会,“在做中学”的体验式培训核心理念让同学们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中体验习得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在团队中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提高自身的自我觉察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项目的完成恰如回答了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如何做好一件事?”这个问题――计划、实施、检验、处理(PDCA)――这不仅促进同学们自我完善意识的形成,还增进了同学相互间的友谊,这些将对构建和谐班级团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4.桌游沙盘学生活动。桌面游戏(Board Game),简称桌游,又称不插电游戏,是一种强调玩家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游戏。桌游发源于德国,约于20世纪初在欧美变得普及,其内容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游戏规则以及回合规定。桌游让战争,贸易,文化,艺术,建设,历史等这些有趣的东西全部浮现于桌面,让大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谈判来进行智慧的较量和友好的协作,所以要成为游戏的大赢家,玩家必须要头脑灵活,在游戏中与其它玩家充分地沟通,巧妙地周旋谈判,除了要寻找致胜方法外,很多时候需要做出带风险的决策。这样,玩家们的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以提高的同时,其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体验也让玩家有所感悟――这不正是我们实时接触到的社会、工作与生活吗?――科学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发展、风险中定决策、洞察他人所想、造就多赢局面等等。这种老少咸宜,有益身心的桌游体验在欧美地区风行三十多年,其“先玩后知、在玩中学”的体验效果正体现了体验式培训的核心理念,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桌游体验学生活动,除了能给众多大学生在休闲带来了无穷乐趣、提升个人素质能力外,还给大家提供一个以游戏会友、交友的平台,营造和谐正向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语

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应用体验式培训,同学们所接受的教育在本质上不再仅仅是一堂课程,更是一种学习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是精神上美好感觉意识的收获。体验式培训的教育方式不但让同学们的自身优势在校园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得他们的多元智能得到充分开启。相信通过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积极应用体验式培训,我们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必将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薛保红.体验式培训师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1~15

规培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体育品德;运动技能;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3-0007-02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体育品德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如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正确对待比赛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等。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体育品德已被列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必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追求。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也必然成为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品德是怎样形成的

尽管学者们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二因素、四因素乃至六因素等多种学说,但一般都把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视为道德基础,把道德行为视为外在表现,离开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就不复存在。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所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体育品德,只能根据其习惯化了的体育行为是否符合体育道德加以衡量。例如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是否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是否在比赛中被侵犯后能克制冲动情绪不采取报复行为;是否在运动实践中能与他人合作互助、公平竞争;是否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否存在投机取巧、营私舞弊行为等。

虽然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途径对形成道德意识有所帮助,也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但仅仅依赖这些方法却难以直接形成以道德行为作为判断标准的道德品质。由于体育品德是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而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长期训练和有意培养,都必须在外部道德规范约束和内部道德意志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因此,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在运动实践的特定情景和条件下的有意训练和长期培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这一特点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教育背景下,怎样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利用身体练习的特殊性,有意训练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必然成为每个体育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通过运动实践培养体育品德的条件

毋庸置疑,体育运动具有培养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尊重他人等道德规范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等教育功能,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现是有其条件而不是自发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单独在家里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练习;一群学生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自由踢球玩耍等,虽然也属于体育活动,但其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就微乎其微。深入分析体育运动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及其实现条件可以发现,竞技体育的竞赛性、规则性、合作性、挑战性等基本要素,乃是其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路径。王登峰认为:“在激烈对抗的竞技运动中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W会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跟别人协调一致,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如何在激烈竞争对抗中和对手相互尊重,如何面对失败时能够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咬牙坚持,直到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体育竞赛,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体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竞技体育活动对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体育品德方面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在运动技能的学练中高度彰显和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合理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必要的、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使学生在特定环境的熏陶下,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在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下,逐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据以上分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合理要素,努力满足四个条件。

1.有竞争

没有竞争的体育必定索然无味,没有竞争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试想,没有竞争,哪有胜负?没有胜负,怎能有胜负之后的情绪体验?怎能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情绪调控?又怎能激发进取之心、挑战之勇和竞争意识?

不能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要体现人文关怀,就认为统一标准的竞争活动一定会伤害落后者的自尊,其实不然,如果利用得法,胜负结果的产生还可能带来另一种教育可能,那就是虽败不馁,重在过程的坚强心态,是虽然落后却并不因此止步的体育精神,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2.有约束

有竞争必有规则,没有规则约束的竞争必定混乱一团,没有规则约束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体育课堂纪律和教学常规是约束,游戏方法是约束,各种比赛规则也是约束,学生只有经常在规则约束下从事竞争性活动,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竞争性活动的规则效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规范。

3.有合作

没有合作互助的竞争注定难以取胜,集体性运动项目尤其如此;缺失合作互助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也无法获得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体验。体育运动中充满合作互助的场景和时机,如各种接力游戏、体操学练中的帮助保护、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战术配合、各种各样的双人练习等,教师应当自觉利用这些场景和时机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形成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和乐于助人的道德行为。

4.有难度

没有适宜难度的技能学练无须学生付出足够的意志努力,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等体育精神。只有乐趣没有难度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可能会换取短暂的直接兴趣,却难以维持持久的练习过程。只有学习内容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是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得到的果子,学生才可能付出意志努力去勤学苦练,才可能在掌握技能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才可能逐步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三、创设条件和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仅靠说教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润物细无声”的无形教育才是高明和聪明的选择,当你告诉学生你要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教育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创设有竞争、有约束、有合作、有难度的学练情景和条件,有意识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和条件下接受熏陶和影响,逐渐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体育品德。

1.创设竞争场景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特点和实际需要,适时安排教学比赛、竞赛性游戏、体能与技能测试等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运动乐趣,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之心,在胜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失败中学会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学会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学会尊重对手和欣赏对手的精彩表现。

竞争性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一般来说,在学生能正确做出所学动作之后,就可以设计并实施适宜的竞争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应用和巩固提高所学动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之心。

2.加强规则约束

竞争性活动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以张扬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学会理性对待胜负,但同时也存在引发野蛮报复、肢体冲突、投机取巧等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因此,教师在组织竞争性活动时,尤其是组织球类教学比赛时,应首先明示竞赛规则,严明行为规范,使学生在规则约束下有序开展活动。对于表现出良好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学生应及时提出表扬,对于不遵守规则或出现违反体育道德行为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心理强化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对错,逐渐建立规则意识,形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规则意识的培养应注意信息反馈的即时性,在学生发生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后,教师应及时提出表扬与批评,才能收到较好的强化效果。对小学生应该以奖励、加分、表扬等正强化手段为主,鼓励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3.营造互助时机

教师应利用教学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合作互助的时机,把学生置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中和条件下,明确个人在练习中的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具体的合作互助方法,让学生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练习中相互帮助,建立信任、合作与互助的和谐关系,体验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形成乐于助人的道德行为。

体操运动中的帮助与保护,相互协作的集体游戏,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战术练习,各种合作跑等对于培养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促进人际交往具有良好作用,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心理拓展训练中的许多练习对于培养合作互助精神更具有独到的价值,值得体育教师借鉴运用。

4.合理确定难度

难度太大的动作会挫伤学生的自信,难度过小的动作不利于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当所学动作的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时,最能激起他们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反应。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所学动作的难度、数量与质量要求,促使学生在学练幼鞯墓程中付出足够的意志努力,体验战胜自我获得成功的快乐,形成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动作的难度是可以人为赋予的,即使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动作,教师也可以采取措施使其难度加大。例如,中学生练习前滚翻时,可以提出连续、分腿、远撑等不同做法要求,以加大动作难度;高中生练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时,可以提出加快速度、绕过障碍、左手运球等不同要求,以提高应用能力。以上做法对加大动作难度,磨炼学生意志,培养体育精神会产生积极作用。

四、结语

体育品德是习惯化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的综合体现,要把良好行为变成行为习惯,就必须在特定的情景中和条件下,用特定的行为标准引导、规范、约束学生,使他们的体育道德行为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体育运动天然具有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潜在功能,但仅依赖这种潜在功能自发产生作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深入开发并自觉运用这种潜在功能,使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应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坚持不懈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