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艺术论文范例6篇

穿插艺术论文

穿插艺术论文范文1

一、诱情入文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引语“不是无情物”,它除了蕴含深刻的思想外,也饱蘸着丰富的感情。引语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常组织一段乃至几段引语,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的感情基调,去扣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

例如,我在讲《,你在哪里》一文时,一开始就引抄泰戈尔的诗《某人》——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的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把自己藏掩,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你把发自内心的光芒,带给那黑暗,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让学生诵读。接着我简介有关背景,向学生挑明引诗的用意,说明这首诗正是总理一生鞠躬尽瘁,人民对他无限思念的写照。泰戈尔的诗句,教师饱含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课堂讲读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崇敬、悲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使日常情感转换为课文情感、审美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以诗文诱情导课,为学生深刻准确的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

下了基础。

二、引征启知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无论是对词句的分析鉴赏,还是对人物情态的揭示;无论是对社会意义的评价,还是对写作的总结,都要组织一些凝练精警的语言,或进行启发,或进行佐证,或进行概括,这些引语的恰当穿插,能“唤起新鲜的感觉,激活人们的思想和行动”。①其结果使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真正做到“心领神会”,印象深刻,并增强审美能力。

穿插艺术论文范文2

一、语文教学中趣例穿插的主要特点

1.有趣性

趣例穿插最大的特点是趣味性。通过有趣的实例穿插可以制造悬念,诱发学生思考并充分集中注意力,进而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融入教材中的鲜活环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乐在其中。

2.蕴含性

蕴含性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实例具有深刻的哲理,它包含文学作品题材的思想、意义,具有更高的审美性、客观性、丰富性和主导性。

3.审美性

形象细腻、趣味诙谐的实例穿插,能营造感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使他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借助趣例,学生能切身体会到教学素材中的情感内容,对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场景意境等产生深切透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领悟。

二、趣例穿插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导入新课,以趣引趣

在讲授新课、导入课题时,都可以以趣例引趣、以趣例搭桥,循序渐进,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教学内容。它通过一种轻松活泼、幽默又不断深入的引进方式,充分展现其艺术魅力。

如在讲解小说《死魂灵》之前,教师可引用这样一段故事:严监生在临死前,众人问他是否还有什么没有交代的,他费力地摇头否定。又有人问他是否还有什么外债没有收回来,他依然摇头表示否定。此时,他的老婆进来说道:“老爷的心思大家都猜不透,但是我知道,他是嫌油灯里的灯芯多点了一根,我掐断一根就好。”接着赵氏掐断了一根灯芯。严监生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边撒手而去,闭上了双眼。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学里的吝啬鬼故事,也点燃了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2.讲授新课,以趣激思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因缺乏思路而无法发言的现象,这时穿插趣例可为学生提供思维启示,使学生获得思路,渐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最终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讲解《明湖居听书》一文时,可引用一首打油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吴乡。吴乡文章数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这首诗原本是用来谴责溜须拍马之流的,而引用在这里也别有一番趣味。学生在领略其中的幽默感时,也会领悟到文章的深意。

3.总结讲评,以趣作喻

从学生的作业练习中能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针对这类问题给予具体分析和评论,才能够为学生解除疑问。我们在讲评练习、作文试卷时,都可以趣例作喻。记得一次作文讲评,针对学生写材料作文跑题的现象,教师拿趣例作喻:从前,有一位十六岁的才女,吟诗赋词,家喻户晓。有一次有个人拿着半枚破铜钱,要小姑娘以铜钱为题材写首诗。小姑娘思考片刻,吟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旁边围观的人听了,连连称赞:“好诗!”我让学生评议这首诗,学生从中领悟到该诗的妙处在于小姑娘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善于分析思考,由一枚破铜钱进行深入挖掘,揭示了旧社会金钱万能的罪恶。这时,见时机成熟,就由评诗转入评价学生的作文,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领悟到教师的用意,避免在作文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趣例穿插应用的原则

穿插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学

工艺品在我国的存在已经上千年了。因个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具备手工艺的匠工通过他们精湛的技艺,按照现实的需要,将原材料或半成品改造、加工而成工艺品,再按它们的价值,用于不同的方面。直到今天,工艺品已是一组价值艺术的总称,它包括的种类杂多而有庞大,有漆器、陶器、瓷器、民间工艺、木雕工艺品等。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充分体现整个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工艺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朝气,有许多人在现实残酷的逼迫下,产生消极情绪,偶尔看到一件尚心的工艺品就像看到了希望似的;它的存在适用于全面体的社会,更适合于做教育事业的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太需要它们了。

小学的学生应年纪小不懂得工艺品的价值,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学者们心绪早就成熟,也有过很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生活阅历,那颗心可以说不会因因素有多大的改变了,他们也懂得心灵工艺品的自我装饰;反倒是正处童年期末成熟期出,并在两个界限中来回副摆的青年学生会因这些工艺品的出现改变很大,而处在这个年龄界限上的大批青年就藏身在各个中等职业技校中,急切又渴望的想学一技之长,故而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是一种符合学生们年龄期限与心态的教学方式;另外,工艺品在其教学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了。

首先,在职中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可以营造气氛,装饰环境;在校园中一个耀眼的地方要是摆上一瓶花,那这里的整片地方都会充满生机;在一家酒店的柜台上摆设几件名贵酒的木雕酒瓶,整个店面都会显的富丽堂皇,同样在中等技校生的课堂一旦出现实体性的工艺品,急时就能让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因为处在这个年界限上的技校生们情绪是最容易变化的,也最容易对他们长期接触的外界事物产生逆反情绪。工艺品的到来,立马会给他一个崭新的色彩,让他们从全理论中逐步进入到实践,也可以通过亲自触摸、体会,获得新的感受,再让他们心绪平静下,专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此长时间的转换方式,将是很有效用的。

其次,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可以开拓师生们的眼界,启发人们的思维;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能发明水艇,是因为看着水中游荡的鱼类受到了启发;人类之所以能发明飞机,也是因为看着天空自由飞翔的鸟类受到的启示......。这群十七八岁的中职技校生们,此时正是他们一生中思想上最具开发潜力空间的时候,要是在他们的教学中,穿插一些与相关专业有关联的工艺品,或者是以展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对照着实物,边亲自遐想边沉思,再对着理论分析,理解。比如像艺术专业的中职技校生,学素描的,我们就可以带些西方和中国素描界的名画,让学生们看着名人们的素描品,体会他们的素描功底,联想自己的实际水平与名人的差距,这样更能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自己,在自叹不如中找到动力,一步步奋发。

再次,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世界上的人都喜欢美,向往美好的东西,即就是再中心的人让他长时间看一件事物,也会感到厌倦的;何况那些最易产生烦躁情绪的中职技能生了,长年以来都要面对书本,早就对着平淡的生活没有兴趣了,现在,突然间在那白纸黑字的色彩世界中出现了其他的色彩,还有了替换书本的同等或是超出其价值的工艺品,那可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新鲜的生活,故而中职技能生们就会以另一种心态对待,有时还会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会将自己所喜爱的工艺品带出教学中,带出课堂,带到宿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拿出来展示,既给足了自己面子,无声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还让自己的生活脱离了乏味,变得快乐,富有趣味。

再者,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还可以给中职技能生们带来勇气,带来动力,和信心;许多来到中等职业技能学校学技术的学生们,大多都是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得到信息,在一时冲动下来到了这里,可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发现与自己当初想象的有差别,就再没有了信心,对专业也就没兴趣了。抱着书本老是学不进去,没有了一点精神;此时,教学中穿插一些别具风味的工艺品,在他们情绪刚有所改变的时候,教学中陆续出现各中相关技术专业的工艺品,可以是各个水准线上的,在他们亲自观赏、体会之后,学生们就能很明显的了解到自己的实力,感觉到自己所学技能的巅峰是什么样的成就,比自己水准强的工艺品,其心理定会产生一种不服输的想

法,期盼有一天要以自己的实力超越他们,暗暗地就在心里下个狠劲,当做动力对待,然后不断的努力,实力不断提升,就会对未来越来越有干劲,越来越有信心。

最后,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可以挖掘出中等技校生们的潜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并有这方面天赋的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时常出现各色工艺品,会让那些因听信误传而盲目选错职业专业的学生在各类型工艺品的的展示中,体会出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时间的推迟,从中选择出自己擅长的方面,瞄准所要发展的方向,经深思后再重新抉择正确的技能专业。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技能,上起课来也就不是那么的无味,有兴趣了才会踏踏实实的干事,有干劲,最终变成勇气、信心,超越以往的能力,干出优秀的业绩。

穿插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穿插艺术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根据多年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探索经验,切实围绕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适当拓宽知识,进行穿插教学,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穿插教学是否运用得当、巧妙,至关重要。

一、润物细无声,活化教学资源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穿插教学方法对学科彼此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照,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加以辅助,或渗透时政要闻、历史、天文、地理知识;或穿插科普、古文知识;或添加现实生活内容,可以多方位、多角度,适当且不能喧宾夺主,要精彩贴切,不能脱离教材。如讲授《政治生活》板块关于处理民族关系三大主要原则时,大家习惯穿插文成公主进藏,给百姓带来许多先进的技艺,百姓也在大昭寺为她立像这样的真实故事;同时也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汶川、舟曲、雅安发生的自然灾害,穿插的目的不但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又使学生认清了事件的本质,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应当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也应当强烈谴责那些恶意分裂言论和行为(如新疆“7.5”“4.23”事件),自觉地同这些势力作斗争。通过渗透历史知识和时政热点,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升华爱国情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整合对比中领会深意,穿插拓展中升华文中意境。

应当注意的是穿插教学不等于举例,举例是以具体事例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而穿插教学更加灵活多变,旨在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的需要而决定取舍。如《经济生活》在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实例,这样要考虑的知识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这样就不是单纯举例,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融会贯通,是非常具有深度的见解。

二、万花丛中一点红,恰到好处

在教学中若能言简意赅适当穿插一些包含哲理的故事,点题且恰到好处,就能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如故事“所长无用”讲得是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任到越国。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变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其实,这里强调的就是一个人要想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的需要。《生活与哲学》从唯物论角度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的穿插既深刻地阐明原理,又有新意,恰到好处。

穿插介绍如“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这些生活常识是有根据的,既道出了民间俗语的来龙去脉,又深入理解了基本原理(哲学的矛盾观),学生更能信服,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科普知识。

三、顺势推舟,水到渠成

穿插教学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运用得好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人生价值观》教学中穿插“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雷锋传人――郭明义,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从颁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正地体现了他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他的付出会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来更美好的未来、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给自己的愿望寄托无限的理想。这段巧妙的穿插,就是很好的情感教育。

穿插教学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作用,切忌随意性,要紧扣教材中心,必须注意科学性、整体性、思想性、准确性。《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思考文化力的问题,先理清教材观点,再穿插借鉴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的做法,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由此形成的判断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样既有思想高度,又贴近时政热点,学生在这样的穿插教学中获得的感悟更加深刻。

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惠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06.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穿插艺术论文范文5

1汉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的寄托之外,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佛教插花。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借花献佛”一词就源于此,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的同时,佛教插花也传入了中国。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经的讲授会堂上供花,主要有3种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银线穿各色珠子以及莲花瓣、花形剪纸等,于佛像出巡或佛经讲堂时散下,以助其盛。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记载佛像出巡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后秦的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亦有“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华(花)香而散其处”。故而在佛画中多见飞天散花的形象,多源于此。皿花,是一种盆碗状的器皿内放置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花,是以宝瓶插上莲花,供养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宝瓶,象征光明、清净。在北魏时代的龙门石窟浮雕中,有一幅宾阳中洞的石浮雕画——《帝后礼佛图》,极为著名。此图表现北魏皇室成员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贵族妇女,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两边各衬一枝比主花低的莲雷、莲蓬,比例恰当,十分美观,表现了当时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的院体花在宫中流行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园艺技术的进步,为赏花、插花的广泛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思想界实行三教并尊,宗教哲学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佛教中的禅宗盛行,禅宗六祖慧能,主张以顿悟之法领悟佛家真理。他喜爱梅花,所过之处常插梅花作为标志。隐含着佛理之喻,对后世禅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卢愣迦绘的《六尊者图》中有缸插牡丹,为禅家花较早的图画记载。在举世闻名的敦煌佛教壁画中,绘着人们去拜佛时多执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许多窟中绘有的手执托盘的飞天,凌空飞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写照。在《西游记》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就有手托宝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讲经法会上,也设有瓶花为装饰。一幅绘有唐代高僧玄奘讲经的《玄奘讲学图》上,绘有两瓶莲花,花叶相称,成对装饰于讲经堂前,瓶中花型对成,组织严谨,以正中一高枝为主,两边各配对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长生、成仙,多吟诵使人长寿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于《八十七神仙卷》中诸位神仙手持的盘花、瓶花更是丰富的插花艺术资料。哲学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时,隋唐时期,国家大一同,社会、政局较为稳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也影响着艺术领域,雍容华贵的气质、大气自由的精神贯穿于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唐代插花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涨力。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形式美。盛唐主导“势壮为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在花材的选取上,讲究雍容华贵的气质,主要以花形硕大的牡丹、芍药为主,此外,还经常选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剑兰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贵壮丽的风格为主,故此时期的主要类型为宫体花,亦称院体花。宫体花,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宫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此花形体硕壮,色彩艳丽,花枝繁盛,结构严谨,装饰味浓,充满宫廷煊赫堂皇的气势,庄严大方。此种花型要求衬托平衡,避免过疏过密,花枝长度约为花器高度加半径之和。

3宋元理念花、心象花并蒂争辉

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司马光《独乐园记》记述了他迁居洛阳后,难与时人相同而独居独乐园读书游赏的情趣。文中还记载了许多花卉,在其中独自逍遥“迁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总是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讽时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元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中后期,极为注重吸收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也继承了宋代的绪统,尤其是花卉文化继承宋代之风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4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竞相峥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萌芽的壮大,花卉商业生产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领域,明代的王守仁继承发扬了宋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朱程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心学认为,“心外无物,无外无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物”二合一,不可分离。虽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学说,但也表现出当时的文士更注重于自我性灵的发展。将自我与宇宙万物结合起来,寄托着心性于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间,驾御着宇宙事物自由地观照、思考自然与人生。诗人、花艺家袁宏道便以此为依据,提倡在文章中抒发真形,不加矫饰。他的《瓶史》写及插花,构图、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纯真美,远离名利等污浊之物。这些思潮,都继承了老庄的哲学,又有时代之特征。明清时期的陈腐礼教,森严的等级关系,腐败的朝政,都促使这种思潮出现,产生了抵御黑暗的力量。而严重的思想扼制,没有言论自由的大环境,又是不堪忍受的,这更促使人们转向自然,更加爱花,以花为伴侣,抒发真情,隐逸于其间。如明代的高启《寻胡隐者》诗:“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有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著名的《病梅馆》一文借用当时的人不爱自然之梅,偏爱病态的梅花,映射封建阶级严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选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枫等情趣木本,还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张谦德、袁宏道、陈氵昊子等无不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出现了4种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以及象形花,贯穿于明清时期的插花艺术发展中,而这4种花型又不是相续发展,而是交错于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于明初,此类花型为院体花和理念花结合之产物。结构以中立型为骨干,花材有10余种,以瓶花为主,花器比例为二比一,有高大壮丽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场,不为祈福,主要讲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较为朴实,花材则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为主,借花明志抒情。并注重陈设环境的衬托,使作品清雅脱俗。写景花,模仿盆景表现手法,描写赞美自然景观,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达到具备风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盘花为多。在色彩选择上,多采用绿色、棕色系统之色彩,如深绿、浅绿、棕色、黄色、白色等。写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与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盘、平盘、平板等,花材则可采用松、柏、杉、柳、枫,或梅、竹、桃、梨、樱等树枝,以及枯干、树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点缀,必能表达出山野景况,通过插花艺术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效果”,可以解说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怀,或狂热潇洒,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于花材与古董的自然结合,以干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泽为造型基础,进行设计布置,根据时令、场所、个人爱好、时代特征进行创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象,利用点、线、面、块的组合,予以技巧的运用。象形花名目繁多,应用极广,有的以花头编扎而成,有的以常绿花、叶绑扎制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状有鸟、兽、鱼、虫、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月季、桂花、黄杨、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

穿插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小说技巧 悬念 铺垫 穿插

* * *

绘画与雕塑都以点线、面巧妙组合来再现生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揭起了人们觉醒的 旗帜,赞颂了生命的可爱,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扭曲的线条凝聚了生命全部的痛苦和挣扎;罗 丹的《加莱义民》组雕,从各个侧面共同反映了一种沉重的悲哀。同样,运用语言再现生活的小说其构思也离 不开点、线、面。别具一格的点,出神入化的线,宽广深邃的面,相映成辉,浑然一体,造成强烈的摄人心魄 的艺术效界。这里所谓的点、线、面,即小说的细节、线索和所反映的生活面。

在中学小说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细节在刻划人物、展开情节、营造环境、渲染气氛等方面的重要性,重 视线索在作品结构的前后构连、情节的顺次展开、心理活动的递变流程、情绪升降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纽带作 用,突出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广度、典型性及所概括的主题思想。这是小说的具体要求,自然不能忽略。但 是小说的点、线、面是如何融合成浑然一体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凭借悬念、铺垫、穿插等艺术技巧的运用。 莫泊桑的《项链》借助一条项链的真假得失,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女主人公为一 夜的虚荣而付出了十年的辛酸。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指出项链是假的,这就把玛蒂尔德还清债务后仅存的一丝 欣慰也冲击得荡然无存。项链是假的,虚荣心也像这串项链,是心灵的锁链,它带给人们的只有辛酸和不幸。 这篇小说点的设计巧妙,线的脉络清晰,面的揭示不凡。细究这篇小说的全盘构思,不难看出,作品的点、线 、面浑然天成得力于悬念,铺垫和穿插的巧妙运用。

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 的艺术效果。悬念是外来名词,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 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 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悬念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封闭性悬念、开放性悬念和半封闭性悬念。

封闭性悬念就是把人物间的关系和结局都保藏不露,以引起读者急于寻根究底的好奇性。这一类悬念常设 置在作品的开头,一开始就布下了疑阵,步步深入,如入迷宫,到最后才亮出答案,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得到 美的满足。

如选自《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作者预告布下了两条线:杨志奉梁中书之命押送生辰纳到东京蔡京 处;晁盖、吴用等好汉欲夺取这宗不义之财。从而设置了一个总的悬念:杨志能否逃过晁盖、吴用等人的手掌 而如期把生辰纲送到?情节结构由此出发,一正一反呈螺旋形向前发展。文章只写杨志一伙一路上的种种艰难 ,打打吵吵,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而对读者所关心的晁盖、吴用如何夺取这价值十万贯的珍宝一事却守口如 瓶,没有透露任何风声。直到最后,才揭破迹底,两条线索至此会合。小说纵横开阖、错综多变的结构圆满地 完成。

开放性悬念则是把事情的最后结局提早预示出来,使读者怀着焦灼、忧虑、关切的心情注视着人物的一举 一动,期持事变的发生。读者所关心的不是结局如何,而是结局是如何演变而成的。鲁迅的《祝福》就是将故 事的结局作为小说的开端,一开头就把祥林嫂临死前的惨象显示在读者眼前,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有力地冲 击着读者的心弦,使读者近切想了解,祥林嫂为什么会沦为乞丐?临死前为什么还要追问灵魂的有无?为什么 鲁四老爷在她死后还骂她“谬种”?结局虽已知道,但在读者心目中仍然造成一系列的悬念,产生一种迫切想 了解事情发生经过的心理。这一类悬念的设置,往往能使小说一开头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半封闭性悬念往往在设置悬念的同时给读者透露一些端倪,让读者猜测,并对故事的结局有一种朦胧的预 感,又渴望得到更多的线索来证实自己的臆测。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描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 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想办法去蹲监狱,以获得免费的食宿。他能否如愿以偿呢?他用什么手段去达到目的 呢?这是读者所关注的。按一般的常理去推测,这最低限度的可怜愿望总是能够实现的。但结局都是既出读者 意料之外又在读者意料之中。出读者意料之外的是苏比六次作恶警察却熟视无睹,不肯把他抓进监狱。而当他 在庄严的教堂前,受到高尚圣洁的赞美诗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萌生了改恶从善的念头时,警察却毫无道理 地逮捕了他──还是进了监狱。最终并未出读者意外。作品就是这样步步蓄势,层层结织,读者在惊愕之余, 细细品味,不得不承认结局的合理性。

悬念对于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回旋的曲线富于变化,波澜 起伏、回旋跌宕的情节更能吸引读者。读《药》、《我的叔叔于勒》、《促织》、《春蚕》等名篇,人们仿佛 在迷宫中探索,盘绕回环,不见出路。迷惘使人焦虑,揣测使人忐忑不安,期待又给人以希望。就在这种复杂 情绪交错融合之时,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蓦然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深深地感到审美的满足。

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 后果显得自然,作家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联接。如 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一部小说的主要矛盾冲 突必定的一个准备过程,这准备过程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根据与存在、铺垫与高潮爆发的关系。只有在高 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显得合情合理,就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铺垫按其与情节发展趋向的关系可分为顺向铺垫和逆向铺垫。

顺向铺垫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相一致。这种铺垫手法运用较为普遍,《群英会蒋干中计》、《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项链》等篇都属于这一类型。《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 中。项链是假的直到最后才由佛来恩夫人道破,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实际上作 者已多次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她的女友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 然可以”。玛尔蒂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 举动就难以信了。再说玛尔蒂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 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这里,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恰当好处地作了暗示,使最后的结局丝毫不显突 兀。

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 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这种逆向铺垫的手法。作品一开头就

交代“我”的家庭经济如何拮 据,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一天,接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来信,说发了财,就会回家, 又传来了于勒已在海外发了财的消息。这喜讯无异是沙漠中的绿洲,唤起了全家人无限希望,于勒的信成了全 家人的福音书。他们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 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因为看了于勒的信,一位诚实可靠的公务员下决心向二十多岁而老找不 着对象的“我”的大姐求婚。在文章做足以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一个莫名一文 穷途潦倒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情绪顿落千丈,读者也不免为之惊然。这种逆向铺垫,铺得愈多愈远,离结 局的距离越大,情节跌宕的幅度也越大。这巨大的艺术落差,使读者在心理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作品 的印象更加深刻。欧·亨利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他的名篇《最后的藤叶》、《麦琪的礼物》等,都运用了 逆向铺垫的手法,成为不朽的名篇。这种独具一格的艺术技巧,被称之为“欧·亨利手法”。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服务的,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因而必须在主要情节 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 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穿插的目的就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富有变化。在主要情节发展 过程中,暂时中断一下,插入一段其它事件,等插叙的事件告一段落后,再将主要情节按原发展轨迹继续进行 ,这就是结构上的穿插。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它是插叙。穿插的内容,根据表达主题、刻划性格、渲染气氛、 强化冲突、交代因果等需要而定,或简要地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或交代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对 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或对某一突发事件作补充性追叙。常见的穿插有间隔性穿插和悬念性穿插 两类。

间隔性穿插与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主题的强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连,它是绝对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它,整部作品的思想性、真实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鲁迅的《故乡》中在提到闰土时 ,有这么一段插叙:

这时候,我有脑子里忽然闪出一福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提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 去,那猹却猛的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接着,作者用一大段文字追叙“我”与少年闰土在几十年前纯真的友情。这段穿插对于 强化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时代的闰土是如此英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几十年以后他变成了 什么模样了呢?

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他手头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深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 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这前后两幅肖像形成何等强烈的对比,但恰恰 是同一个人。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 一个木偶人了。

《故乡》的主题是控诉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摧残。这段穿插对于强化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 主要情节的发展显得合情合理。

悬念性穿插是在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突然“横生枝节”,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疑问,产生一种迫切要求 了解底细、结果的心理情绪。悬念性穿插换句话说就是突然插入的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