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工作思路范例6篇

筹建工作思路

筹建工作思路范文1

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咸宁建市比较晚,城乡一体化水平不高。当前,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突出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在深化认识、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创新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努力开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统筹推进新局面。

一、必须在把握全局、深化认识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咸宁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使基层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既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革、建设的根本保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现实问题的内在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的融合性、统筹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开展、流动党员难管理、农村党员难发展等诸多问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和实践活动平台。

二、必须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务必树立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发展的一元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转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工作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务必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树立城乡党员都是党内生活的平等主体,消除党员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城市党组织要把农民工党员纳入管理服务范围,一视同仁保障城乡党员权利。引导农民工党员增强自信、自强意识,主动融入城市党组织和城市生活。务必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创新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务必树立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建组织、配班子、管党员、选干部、用人才,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三、必须在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上下功夫。明确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要求: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城乡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党建工作城乡互促机制不断健全;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功能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理清思路。围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着力推进党建资源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城乡互动、党的活动区域联动,着力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干部人才管理服务、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把握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来谋划、部署和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推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重点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筹建工作思路范文2

一、立足县情,夯实基础,掀起村社道路建设热潮

*位于……,辖60个乡镇、723个村,总人口102万,其中农业人口89万。20*年末,全县还有87个村不通公路,村道公路晴雨通车率不足10%,一些地方“行路难、运输难、发展难、致富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交通条件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快村社道路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政策措施、创新建设机制、强化目标管理等多种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村社道路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我县通过深入开展“村道公路建设年”活动,掀起了村社道路建设热潮,两年共新建村社道路364公里,改建190公里。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突破村社道路建设资金“瓶颈”

村社道路建设,投入是重点,筹资是关键。我县既非国贫县又非省贫县,国家投入极为有限,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持村社道路建设资金有限。为冲破村社道路建设的资金“瓶颈”,我们积极转变观念,创新举措,扎实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引导群众“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社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引导广大群众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下,按照“劳力自出、资金自筹、工程自建、矛盾自消”的办法,积极投劳投资建设村社道路。XX村海拔600多米,长期交通不便,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群众修路的愿望十分强烈。去冬今春,在该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村民人平筹资250元。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一条长4公里的盘山公路从山脚通到了山顶,村民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庆贺公路通车。去冬以来,全县共多渠道筹集村社道路建设资金1460万元,其中80%以上是由受益村社群众自发筹集的。二是积极向上“争”。切实加强项目工作,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村社道路建设资金。同时,将村社道路建设纳入扶贫新村、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对口帮扶等涉农项目,在项目区统筹规划,优先安排。三是政府出资“奖”。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村社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连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去年安排万元,今年又安排万元资金,用于村社道路建设以奖代补。同时,保证了农机主管部门必要的工作经费,并设立了农机工作目标奖。四是组织部门“帮”。我县实行了县级部门和单位帮乡、帮村工作制度,把村社道路建设作为县级部门和单位帮扶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两年来,县级部门和单位共挤出资金多万元扶持村社道路建设。五是发动社会“捐”。通过多方联络,发动县内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和在外地工作的*乡友为家乡村社道路建设出资出力。XXXX房产公司老总饮水思源,捐资80多万元,为家乡DD镇修建了村社道路11公里;重庆客商SS捐23万元,支持RR乡村社道路建设。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共捐资500多万元,支持*村社道路建设。

三、规范运作,强化管理,确保村社道路建设质量

筹建工作思路范文3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做法

嘉善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发展,按照站在新起点、迈向新高度的要求,进一步把交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深入研究和解决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着力做好“五个结合”。

把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与镇村区划调整结合起来,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嘉善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新一轮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等重大机遇,针对行政区划中存在的乡镇布局不够合理、规模偏小等问题,适时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有的11个镇调整为6镇3街道,形成经济开发区、临沪新区、信息产业园3个工业经济核心区和魏塘、干窑、陶庄3个工业经济配套区,以及罗星现代服务业、天凝民营经济、大云温泉生态旅游3个集聚区,并对全县的行政村进行了调整,由原先的118个调整为104个,社区由原来的26个调整为43个。经过区划调整,全县的发展功能区更趋合理,镇村和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为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把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抓好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在国家交通运输部的关心支持下,嘉善县着眼于打造全国交通建设示范点的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制订了《嘉善县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建设“三级网络、两大系统”,即区域骨干交通网络、城乡快速交通网络、城乡集散交通网络、运输枢纽站场系统、运输服务保障系统,建立起快速高效、便捷顺畅、集约环保、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嘉善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把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与破解交通瓶颈制约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嘉善县从自身交通发展实际出发,抓住制约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全面完成撤渡建桥。在2007年撤除了最后一个渡口,彻底告别几千年来的渡运历史。目前全县已建桥梁1042座。二是推进场站建设。重视城乡公交站点设置和合理布局,制定了市区公交枢纽站、农村客运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等站场的建设计划,完善三级客运网络,做到公交站场与公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同步验收。三是完善县镇村公路网。拓宽原有的通村公路,将原来的3.5米拓宽到5米以上,并加强联网贯通。通过乡村康庄工程和联网公路建设,全县农村公路达到653.6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55公里、联网公路110公里,通达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加快农村危桥改造。从2003年起,多渠道筹措农村危桥改造资金,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改造农村危桥。并将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把原来5年200座的农村危桥改造计划,调整为5年400座。五是实现公路安保设施、标志、标线和指路体系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公路的安全便捷条件,为百姓出行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把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与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起来,加快提升城乡交通服务水平。嘉善县始终把惠民利民作为交通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城乡公交服务上,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公交企业现状,编制了《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并对现有城乡公交线路进行优化,推出镇域公交,推进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已累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44条,投入车辆175辆,基本覆盖到所有村庄。积极探索和创新城乡公交发展模式,采取由客运公司与镇政府股份合作的办法,在镇区域内设立公交专线,破除交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城乡壁垒,推进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货运服务上,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城乡快速交通网、一般客货运输场、城乡集散交通网等,建立便捷小件快运网,实现城乡客货快速运输,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高效运输服务保障,使老百姓在经济发展中充分享受到交通建设带来的好处。

把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与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结合起来,增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嘉善县委、县政府引导全县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推动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由县委书记挂帅,县交通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参加的交通工作推进组,合力推进交通发展。加强政策保障,陆续出台了《嘉善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积极向省里争取优惠政策,努力在规划、立项、土地、环评、资金筹措等方面得到省里支持。加强要素保障,明确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交通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列入省部重点。资金筹措采取“三个一块”的办法,即向上争取一块、财政扶持一块、自身筹措一块,组建嘉善县交通投资集团公司进行运作。加强管理保障,积极创新交通管理模式,成立嘉善县交通质量安全监督站,设置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配备专业设施,强化对交通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积极探索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行路政管理与公路养护相结合,建立县镇二级管理机制。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成效

嘉善县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基本形成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框架。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三横二纵”的道路交通框架,形成县城到各镇20分钟和各镇到高速路10分钟的交通圈,形成“二纵二横”水运网络主骨架。到2008年底,嘉善县公路总里程达到706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14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所有建制村都通了水泥路和公交车,村道联网、公交线路港湾式停靠站覆盖等工程正逐步推进。全县公路客货年运输量分别达到1663万人和368万吨,沪杭铁路嘉善站年客货发送量分别达到47万人和8万吨,全县内河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了1000万吨。城乡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有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小商小贩到田头,公交站头到村口,轿车开到家门口。”这是嘉善城乡交通一体化带来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巨大变化的真实写照。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和物资的运输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大棚已从县城周边地区扩散到所有镇(街道),形成了设施栽培绿色产业带、食用菌种植白色产业带、水产品养殖蓝色产业带、鲜切花彩色产业带等“四色产业带”和16个精品农业示范点的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完善了各镇(街道)的城镇功能,提高了镇(街道)工业功能区承载产业的能力,优化了村镇的发展格局,县域生产、生活要素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为块状经济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县形成了数码电子、光伏能源、精密机械、木业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渠道,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推动了传统农民开始向市场经济型农民转变。进一步推进了以“两分两换”为主的农房改造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集合”配置,提高了“路、水、电、讯”的集合度和网络化,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村镇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有力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随着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大大加快了中心城区和中心城镇建设步伐。目前全县“五横五纵”的城区路网基本形成,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规模。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高速路口、农村公路沿线土地开始增值,非农业用地在高速公路开通及乡村康庄工程建成后的价格大幅上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旅游景点和游客数量大大增加,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依托农村公路网络的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等商贸业加快发展,销售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同时,区域之间经济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密切了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引进的项目中有90%左右直接或间接来自上海;生产的瓜果蔬菜50%左右销往上海。对此,老百姓形象地说:“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经济好了,收入多了。”

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交通大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08年,嘉善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33美元,财政总收入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7元。去年以来,嘉善县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增速均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03年以来,嘉善县每年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30位,其中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分别列全国第6位和第11位。同时,嘉善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连续4年获得浙江省“平安县”荣誉称号。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启示

嘉善县的实践表明,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始终坚持统筹兼顾、规划先行、改革创新、合力推进和惠民利民,努力探索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新路。

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统筹理念。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县始终把统筹城乡交通建设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大交通意识,举全县之力营造大环境、建设大交通。着眼于发挥交通“先行官”的功能作用,全力破解交通难题,切实加快交通建设,不断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交通基础。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筹管理、统筹协调,不断开创统筹城乡交通发展的新局面。嘉善的实践启示我们,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坚持统筹的理念,以站在新起点、迈向新高度的思想境界和统筹兼顾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突出交通的“先行官”地位,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嘉善县在交通建设上,着眼于打造全国交通建设示范点的目标,高度重视《嘉善县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县级范围率先制订了《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描绘了从2009年到2020年嘉善交通建设的蓝图,为在新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嘉善的实践启示我们,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思路和更远的眼光来谋划交通发展,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和综合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

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始终是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嘉善县推行了领导方式创新,建立了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交通项目监督检查组;推行了项目建设和公交运营筹资方式创新,探索多元化融资共建的路子;推行了交通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工程和运营管理等。正是依靠在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交通科学发展,使城乡交通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嘉善的实践启示我们,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切实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式,走出一条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建立合力推进机制。嘉善县坚持举全县之力推进交通建设,着眼于构建有效的网络体系,专门建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并落实交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充分调动镇(街道)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心协力加快交通建设的生动局面。嘉善的实践启示我们,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必须加强领导,注重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支持交通建设,努力形成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筹建工作思路范文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认真总结和丰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苏州、杭州、宁波、上海5市在统筹城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外地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统筹城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是工作氛围浓。7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上上下下形成了思统筹、谋统筹、抓统筹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为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市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规划起点高。各市坚持规划先行、政策设计先行,把市域内的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

三是运作方式活。在切实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各地通过财政资金捆绑使用,土地收益返还,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主要经验集中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用活土地政策,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三个方面。

四是改革力度大。各市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破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确权工作,目前94%的村已开展了确权颁证。去年10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4.8万宗,涉及金额22.9亿元。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于9月18日正式揭牌,首日即推出140宗挂牌项目,交易金额达3.5亿元。各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加快了农村要素资源的价值显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市场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杭州、苏州、宁波、上海等市把集体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量化到人,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苏州到底已累计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农业专业等三大合作组织2512个,持股农户达到80%,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平均达到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到30%,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在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各地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福利鸿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近郊农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出新的改革举措。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农民建设“两证”齐全的住房,农民以土地“换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了近郊农民的真正市民化。

三、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目前,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启动。要抓住有利时机,按照省委常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出台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着力创新我省发展的空间开发形式,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四规叠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与城乡建设规划实现无缝对接。

(二)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新型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金钥匙”。应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科学规划。国土与规划、建设部门应在进一步完善镇村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省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规划。二是分类指导。按照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缩小农村来繁荣农村的思路,创新以“三化”带“三农”的体制机制,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融入中心城区,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新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创新农

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一个有条件的乡镇开展新型社区建设试点,以“三个集中”为目标,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是典型引路。一些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的项目上升为省、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进度,为面向推广积累经验。四是搞好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相结合,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使农村新型社区和城市综合体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两大增长极。(三)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必须在有条件的领域和环节上先行突破,尽快形成制度化成果,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一是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变革,尤其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挂钩指标在区域内调剂使用的具体办法,明确不同区域挂钩指标的补偿标准,为新农村建设筹措足够的资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一个市场、两种产权、统一管理,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二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房屋等确权登记工作,为广大农民拥有的“三大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所有权)进行流转或交易创造基础条件。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路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富余劳动力转移,让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持股进城,打破城乡市场壁垒,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三是加快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涉农政策资源,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把各种政策性资金统筹捆绑使用。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的新模式,成立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等平台,研究奖励和补助办法,调动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凡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投资的,都应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使农村经济发展由政府投入为主转向社会投入为主。四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点是要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城乡福利鸿沟。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新政策、新措施陆续出台,我们应在制度设计上先行一步,抓住城乡就业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等重点领域,以城乡统筹的思路探索建立城乡衔接、逐步并轨的政策制度框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特别是在解决失地农民和具有我省户籍的农民工问题上,要防止出现新的“城乡二元”。

筹建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 马克思地域分工;统筹城乡产业;协作;制度

一、引言

中央在十七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重要原则之一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并指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以城市与农村为统一的空间载体,推进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化、产业结构比例和空间布局合理化共同发展,通过产业这个资源转换器的形式,把劳动力、科技、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及其生产能力配置到更优状态。可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力量。

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存有二个主要问题:第一,建国以来,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政策,其加剧了城乡产业之间的不平衡,即以工业为主的现代产业部门集聚城市,而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聚集农村;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农村就是农业”的影响,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加之,乡镇企业较低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农村二三产业虽有发展但仍然严重滞后。第二,“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使我国城乡差距加大,城乡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低,这都促使我国出现城乡产业间的关联性差、城市与农村产业结构趋同,城乡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现象。我国城乡统筹产业发展存有的问题,破坏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统筹的进程。

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要内容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即划分为城市与农村两大地域分工部门。一般而言,城市是以工业和商业为主的现代产业部门的聚集,农村则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部门的聚集。马克思指出需“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改变这种单一的城市与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延长产业链条,避免城乡产业的恶性竞争,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从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实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原因

(一)市场扩张是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经济发展的扩张受制于原料和市场,“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对城市和农村市场扩张的内部诉求的正确决策。“分工越向前发展,产品就越不是交换手段,于是就需要一种独立于每个人的特殊生产之外的一般交换手段”,可见,分工是影响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分工和专门化的生产,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改变了农村自己自足的经营方式,促使更多农村剩余产品需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厂商需要更大规模的市场和劳动力满足其生产扩张和资本扩张的需要。城市和农村在市场不同方面的渴求,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市场状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从产品、资源、劳动力、科技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角度,通过产业的协调发展,使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达到最优配置状态。

(二)产业聚集是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中含有产业聚集的思想,“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这种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深化以企业间的协作为支撑,以便在空间和时间上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获取最大的利润。产业聚集是在一地域范围内的公共资源下,超出了一般产业的范围,实现多个产业的融合,因此,有人说分工是产业集聚的根源,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应以产业聚集思想为指导,避免出现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发生。此外,产业聚集有益于产业链的延伸,这将给我国城乡产业的升级和融合提供指导。

(三)城市与乡村的产业优势互补是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马克思早期地域分工理论中,自然差异是地域分工或者说是城乡分离的重要原因;工业革命之后马克思认识到社会经济因素在地域分工有着重要作用,因为“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由于利用各种特点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出现,获得了新推动力”。可以这样理解: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工场手工业充分利用了两大地域的不同优势,以此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城市与乡村只有通过不断发挥自有产业优势才能为城乡统筹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行业和产品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并没有形成城市与乡村的产业间的优势互补,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我国基于城市与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具有的不同优势的正确发展思路。

(四)协作是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立足点

“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场内部的分工,尽管有许多相似点和联系,但二者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有本质的区别。在一种内在联系把不同的生产部门连接起来的地方,这种相似点无可争辩地表现得最为明显”,马克思所讲的内在联系就是协作,并认为“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马克思的劳动协作观是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城市与乡村的分割状态使我国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分工部门交易成本提高:一方面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城市与乡村产业互补性、融合性差。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分工分工之间的协作,有利于降低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发挥城市与乡村产业的各自优势,扩大经济空间效应。因此,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立足点是打造链接三次产业、沟通城乡两个地域的贸工农产业链。

三、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对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深化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我国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金融、社会保障等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长期偏向于城市,使乡村与城市在公共基本设施方面相差甚远。据统计,2006年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村公路路面类型中柏油路面仅占26.3%,仅有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仅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乡村较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落后,加大了我国城市与乡村的生产要素流动,使我国乡镇企业管理落后,不利于城乡产业的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将对我国的农村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涉及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产业升级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二)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界认为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从不平等的用工制度、城乡不平等的社会保障等角度限制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工业部门的扩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要转移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加速劳动力的流动可以改善产业结构的角度,我国城市与乡村产业结构的改善将有助于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力度。托达罗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采取就地转移的策略,因此,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应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重要动力。

(三)深化城乡流通体系的建设

农产品市场是初级市场,是一国工业的原料市场,但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严重落后,据统计,2006年末,我国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仅23%,其中超过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仅7.6%,此外,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结构单一以及现代物流系统建设的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的桎梏。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不足将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城乡流通体系的建设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有益于农产品加工化程度的提高和延长农工贸产业链条。因此,深化城乡流通体系的建设应以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原则。

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闪耀着其光辉。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从交换、市场规模、协作等方面探讨了城市与乡村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其相互关系,对我国实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我国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成败。我国需要不断深化城乡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我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城市与乡村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兴明,黄策,孙国玉.《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内涵初探》[J].经济研究,200(12):8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4.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8

[6]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1

[7]梁琦,黄利春.《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聚与城乡协调发展》[J]. 经济前沿.2009(10):11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2

[9]陈德敏.《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J].中国发展.2008(4):17

筹建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

当前,我们公路系统正在掀起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面,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既要做好表率又要起到保障和推动作用。公路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必须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公路工作实际,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充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综合防腐体系,为保证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打下坚实基础,为公路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第一、必须把促进公路发展作为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必须把服务科学、保障和推动公路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和首要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的科学性、措施的协调性和工作的实效性。当前公路行业面临着社会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困难矛盾多、资金压力大等诸多考验。超强的执行力和崭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正是公路行业直面挑战、克难攻坚的基本前提。公路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保证加快公路发展,围绕在公路建设、公路体制机制改革、公路保障民生等方面的发展新思路的正确展开,来确定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的整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严防公路行业在贯彻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上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有违上级党委决策部署思路的错误行为,坚决打击公路行业商业贿赂等干扰公路正常建设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公路事业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第二、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的在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必须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成效的标准。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有关公路的利益问题,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切实关注招投标不规范、国省干线建养管水平不高、重要县乡道路质量差、征地拆迁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加大治理力度,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坚决斩断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损害群众利益、捞取个人好处的“黑手”,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还要不断拓宽了解民意和群众诉求的信息渠道。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情况通报等制度,把群众意见建议以最畅通的渠道、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反映好、处理好,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方针,最大限度地保证所属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要充分发挥警示教育机制的作用,利用专业组织的权威性、技术性优势,大力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路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将监督的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制度在加强监督中的约束和保证作用,推动权力运行机制科学规范,确保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要在惩处警戒的目标定位上,坚持把惩治和保护能干事、愿干事、敢于负责的干部以及教育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干部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干部积极性,促进干部成长;公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还要关心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进步,加强教育培养,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