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范例6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1

(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阮美好《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案例一]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案例二]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生:爬山虎的“脚”。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生:是爬山虎的脚!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生的在课文中的体验才会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师精妙的点拨与充满信任的激励话语,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深入探究,顺利地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连接,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2

一、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活动环节

小学语文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序幕,它的开展成效问题直接关系着后续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进行。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导入环节,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学习状态延续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教学活动时,为使这一主题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利用《春天来了》实例视频形式把春天来的踪迹诸如树枝开始转绿发芽、人们走出家门到户外放风筝、消失的小燕子重新回到视线之内等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性给予学生进行引导,把导入的话题抛给学生“通过观看以上视频,那么你们能否总结一下都在对什么场景进行描述”,一下把引入环节推向高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春天来的情境描述。而后教师又向学生抛出话题“请大家做一个小侦探,快速浏览我们的新课去寻找春天在哪里”,这样的话题一经提出就正式拉开了教学活动的序幕使教学活动有序系统性地推进。

二、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创建教学学习情境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实例教学情境相结合,使两者形成交相辉映的效果,实例教学情境丰厚和升华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简单明了,而教学内容增添了教学实例的内涵和意蕴,最终使学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内容形成快速深刻性地把握。例如:在进行《赠汪伦》这首诗教学活动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本不可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出李白对汪伦的深厚友谊,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案例出发来展现深厚的亲情、友情,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歌能够快速形成领悟感受到李白对汪伦的情谊。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案例教学形式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时段的送别场景,诸如一大早父母顾不上自己上班送子女读书,依依不舍的亲人在火车站台送别,友谊深厚的朋友很远道别等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展示给学生们,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问学生“这些视频都在对什么情节进行展示,从这些情节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一话题的抛出一下子把学生此情此景所感触的内心情感拨动起来,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说这是在描写送别的情节,并表示他们也经过许多次送别家人的情节且认为送别总是让心里有种不舍和难受。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再次细细品读一下《增汪伦》这首诗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诗歌是在描述李白送别汪伦的情境,且李白和汪伦具有深厚的友谊。

三、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解惑释疑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总会贯穿着重难点,然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解惑释疑,一直是教师为之烦恼的事情,理论对理论的解读会加重重难点的复杂性,最后教师发现把案例引入到小学语文重难点教学环节有利于通过案例去佐证和解释抽象性的理论知识,使重难点立刻变得清晰明了。例如:在进行《爬山虎的脚》教学活动时,这一课的重难点就在于对爬山虎的“脚”描述和功能,由于小学生未能够接触到爬山虎这一植物,如何对这一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层性地把握和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爬山虎植物的成长实例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把爬山虎日常成长习性的画面以特效镜头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在整体上和细节上对爬山虎这一植物形成了全面的了解,并认识到爬山虎的“脚”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和攀爬力,正是因这一“脚”特性才使得爬山虎能够越长越茂盛,也暗示了学生们要脚踏实地学习必将使学习之路越走越远。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3

说起公开课,定会想到教师在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一旦确定下来,教师最希望的是学生能按照教学设计做出回答,既使不会,定会努力引导学生,直到达到预定的效果为止。然而,教学设计是预设的,课堂却是生成的。学生在思维上、行动上,常常能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且洋溢着童真童趣的花火;有时甚至会生出些异想天开的新思维、新方法。实际的课堂教学远远要比预设的计划来得生动、活泼、有意思得多。

因此,这就注定了一位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教学机智。能在课堂上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将智慧得以充分发挥。

一、高度重视,巧捉契机

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定然会明白,课堂上偶尔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随地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

在执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一位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许老师,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去哪里了呀?为什么没有出现呢?由于当时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就愣了一下,马上就把这个问题抛向了学生:有谁知道为什么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没有出现呢?接着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课文中的木匣是妈妈埋下的,与爸爸和爷爷无关,所以就不写他们了。”

“那为什么提到了奶奶了呢?奶奶和科利亚的木匣也没有关系呀!这又怎么解释呢?”

“那是因为奶奶和他一起转移的呀!”

学生的讨论进入白热化,而教师则在一旁认真倾听,脑子中灵光一闪:“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动脑想一想,爸爸、爷爷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转移,他们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打仗去了呀!”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和科利亚一样都爱动脑筋。我们能从课文中找到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对于这个解答你满意吗?”质疑的同学满意着微笑点头。

“那就让我们一齐读读吧!”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学生的质疑本在老师的预设之外,如此的节外生枝,可能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然而学生的问题产生于与文本的对话之中,是一种学习需要,教师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且取得了很好的效应。

二、循循善诱,巧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更需要面对课堂的“突发问题”时,能变“突发问题”为“生成课堂”,使课堂达到不曾预期的的精彩。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完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的以后,一学生提出了质疑:“平时我们都说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为什么作者却说它是一脚一脚住上爬的呀?”这个问题在预设中是放在最后讲的,转而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口味作者遣词造句的一个良好时机,于是就引导学生:“对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呢?”马上就有学生答到:“因为它是用脚爬的呀!”“那我们也是用脚走的呀!”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来就有两只脚,爬山虎的脚和我们一样的吗?想想看,说不定你就找到答案了呢!”学生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是一只一只长出来的呀,它长出一只脚就往上爬一步,它长出一只脚就往上爬一步,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两只换着走的。”教师相机引导,“所以,爬山虎要往高处爬,就必须怎么样做呢?”“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对呀,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脚爬一脚的,你们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呀,一齐背背吧!

三、对症下药,巧利用

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通常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而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农村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常会学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室后排的听课教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时不时会有学生向后窥视。于是,教师通常会在课前让学生先观察后面的听课教师,然后结合课堂中的小练笔进行写话。

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正值春天,那天天气极好,上着上着就飞进来了一只小蜜蜂,在窗口一直绕着。这时,平时就爱捣乱的张锋就对着它吹起了口哨,学生就有些坐不住了,根本就忘记了后面还有那么一大排的教师在看着他们。教师转念一想,随即脱口而出:“同学们,睢,我们今天多棒呀,连小蜜蜂都飞进来一起和我们上课呢!它来看同学们是怎样上课的,看谁听得最认真。”课堂顿时了恢复了秩序,在接下来的模仿课文中的排比句写小练笔时,有的同学就这么写到:今天班上的同学听课多认真呀,连小蜜蜂也来和我们一起听课;今天班上的同学表现多精彩呀,连教室后面好几排的听课教师都为我们频频鼓掌……这令听课者不禁叫绝。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机智地将这个“干扰”转化为学生去听去想的机会,进而指导学生全面、正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化做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4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被老师们所摒弃,但"师问生答,繁琐分析"的教学模仍然盛行。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呢?笔者认为,创设轻松各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可以较好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一、学生自疑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巴浦洛夫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吃东西

就会流口水"的现象中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而提示出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部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回答",更要学"提问"。一堂课的成功,既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 了多少高质量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自疑课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让学生质疑,并引导他们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学生质疑:课文中写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并没有立即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观察实物,学生恍然大悟,终于发现:爬山虎"前进"并非像我们人一样始终是两只脚一前一后移动,而是在爬的过程中,每一只"脚"都是新的,所以书中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全体会到遗词造句的准确性,享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二、生生相疑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质疑问难,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制造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在状态转变为论证状态,从而产生探索的渴望和热情,再通过争辩讨论达到明事理、出新意的目的。实践证明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利用教材中容易引发学生争议的知识,并结合现实设计内容,由不同意见的学生争辩讨论互相质疑,既生动活泼又集思广益。如在学习课文《西门豹》时,有学生提出:既然西门豹是管事邺的官,事实又清楚、证据又确凿,那他就可以直接把巫婆和官绅杀掉,何必等到河伯娶媳妇那一天来惩治他们。这种意见马上遭到另外大部分学生的反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认为:西门豹这样做是将计就计,既惩治了坏人,又教育了百姓,还破除了迷信,为他后来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争辩中,教师并不加以阻止,也不急于下定论,而是不断启发,相机诱导,渗透方法。争辩更能使人明理,结果后者说服了前者。通过争辩,学生智慧的火花竟相迸射,自主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03-0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已经步入关键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是目前教育机构所探索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如果想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得对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更新,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兴趣只是我们心理中的一个特殊特征,会受到情感体验的影响,让我们产生一种对事物积极研究的意识及倾向,而后我们就会自主地追寻探究,如此可见,兴趣是能带动我们去寻找知识以及从事工作的一种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十分重要。教学一直都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缺一不可,如果想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前提是教师得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因此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灵活运用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单纯阶段,缺乏刻苦精神及意志不够坚定等现象,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小池塘》这篇文章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情发挥出来,可采取开端引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探索结果,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期间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积极地寻找答案,如“哪里有小池塘?”“哪个同学知道小池塘的特点及有哪些形状?”等类似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对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二 加强课文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读出学习的信心

课文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朗读除了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还能让学生从小就能感受语文中知识的奇妙,还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在进行朗读时,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朗读时要求声音响亮,不读破句,字音读准,吐字清楚,而且还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练习。然而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一般简单的朗读方法在他们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觉得很枯燥,从而失去兴趣,由此,可以适当地通过建设情境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性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充分地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合理利用,把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来,通过组织教学,使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知识开端,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更好地认知与掌握,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小学生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来自生活,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就能让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和生活有联系,以此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语文。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一句“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形容爬山虎脚的特征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校内找个有爬山虎的地方,让学生去观察爬山虎的形态特征,及爬山虎具有独特的脚。如此,学生根据观察真实事物以后,对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行就更加了解清楚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事实证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消化自身所学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体验,从而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更好的提高,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四 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常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及感受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认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扩展学生的小学语文知识的范围,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社会及生活。有很多方式和渠道适宜学生开展,如校报、黑板报、班刊及杂志社投稿、社会调查活动等。

五 结束语

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来采用适应他们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改进更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能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进行小学

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就能自觉集中精力学习,在课堂上就能积极地思考、提出、解答问题,还能自主去寻找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个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兴超.以读促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6

一、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兴趣点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才能正确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并不是学生所有的兴趣点都是显性的、易于发现的。对于那些完全隐蔽的或者若明若暗的兴趣点,教师要学会通过教学刺激物来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步步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的学生不太喜欢课文《小珊迪》,教师仔细寻找原因之后发现是因为学生不大懂文章大意。寻找到原因之后,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增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问题的设置也应该注意由浅入深。可以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有谁?学生可以很轻松回答出这两个问题,这就搞清楚了文章中的人物主次关系。然后教师就可以提出更为具体和深入的问题,问学生为什么小珊迪只反复求这位先生买火柴而不去其他地方买。这个问题可能是学生阅读时遇到的难点。如果学生也答不上来,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探讨其中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到攻破某一疑点的乐趣,既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所以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交际场景中增长知识,产生兴趣。情景教学中的“情景”二字除包括实际的生活情景之外,还包括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以及想象情景。种类各异的情景教学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情景教学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既像一种游戏,又像一种聊天方式,学生的身心能够处于放松的状态,轻松学习语文知识。

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拼音复习,这本是一项非常无聊的教学内容,但是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和类比向学生提问:“哪个字母的形状跟叉叉差不多?”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写个9,问学生与这个数字类似的字母是哪个?学生自然就会想到q。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字母的印象,记忆更加牢固,同时也能增强课堂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类比,通过字母的形状,寻找出与之类似的物体、数字等等。

三、通过发挥语言艺术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希望知识成为静止僵化的学问,那么就要想办法把语言变为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工具。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讲解,一个语言充满表现力、闪烁智慧之光的教师一定会比一个语言毫不生动形象的教师讲解的效果好,学生也会更加专注地听讲。一般来说,教师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源自教师的语言技巧、语言力度和语言风采。如果教师的语言比较简洁、严谨、精炼并且抑扬顿挫,那么学生的心弦更容易被波动起来,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加持久,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想象力会更加丰富,这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所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语言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既能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感染学生,也能通过自己充满文采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四、借助直观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观察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发挥小学生观察能力的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来获取语文知识。要激发学生对事物进行有序细致的观察,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形象直观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积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