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例6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2、品读细节描写的词句,带着不同的感受朗读品味描写的句子,层层深入,感悟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深厚,感受力量,感悟生命。

3、能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赏乐揭题。

1.播放歌曲《叫一声妈妈》。

师: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自己的一生来爱你;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2.点击课题。

是啊!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应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母亲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师板书《秋天的怀念》,生读课题。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师:秋天的怀念,多么诗意的题目,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洋溢着母爱的句子。

1、学生自读。

2、全班重点交流: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体会母亲的心情。(结合交流,师引导。附:①母亲扑过来------这位母亲,你干吗忍住呢?你应该把你的悲伤、痛苦都哭出来呀!你为什么不哭呢?指导朗读:你真懂得母亲的心思!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母亲当时的心情吧!②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指导朗读:是啊,整宿整宿,多么漫长的煎熬啊!让我们也去体会体会!齐读------③我那个生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说话训练:母亲的这句话里有个省略号,表示——读到这儿,你能把母亲没说完的话说出来吗?)

3、引导小结。

师:是呀,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涌动着母亲的爱,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母爱是怎样的。

师小结: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作者正是抓住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无私的母爱的。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1、师:刚才,我们一起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现在咱们请同学读出最感动我们的语句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配乐《江河水》)。

2、师:母亲的一个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眼神,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这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你能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秋天的怀念的段落来吗?

3、交流:大家同意吗?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图欣赏——美吗?就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话。

②自由读练读。③指名读。

④你为什么把淡雅读得那么轻、那么柔呢?

⑤师:这么一个伟大的母亲已经离我而去,又是一年秋来到,又是烂漫时,睹物思人,思绪万千,在花丛中,“我”仿佛又看到母亲憔悴的脸、“我”仿佛又听到母亲那和蔼的话语……带着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从母爱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1、师:就是这北海的,曾经使重病缠身的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带我去看。现在,你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的原因了吗?你明白了母亲未说完的话吗?

2、又一年的清明节到了,“我”来到母亲的墓前,请把想说的说给母亲听听吧!

3、师:是啊,作者也懂得:母亲让他去看,是想他学会的坚强,想他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应珍惜我们的生命,好好活下去!这里,我想送大家一段话:

当灾难与逆境来临时

愿我们更坚强!

当爱围绕我们周围时

愿你我都珍惜!

愿我们的生命之花

越开越烂漫!

愿天下母亲的笑脸

越来越灿烂!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伟大 “我”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母爱 情节 情感 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72-03

作者简介:方芬(1979―),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松花江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母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作家以各种体裁、各式风格淋漓尽致地倾吐母爱笼罩下的丰富情感。颂扬母爱的作品浩如烟海,就连今天的中学生也非偶尔写之。但即使是九年级学生,对于如此熟悉的题材,也很少能从多种角度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情感。大部分学生习作还是呈现出这样的弊病:慈爱是整齐划一的母亲形象、感激是集体倾吐的共同情感,一部分学生为此仍在继续编造味同嚼蜡的旧材料(如母亲半夜为我盖被子、冒雨送我上医院等)。为什么经过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母爱习作在内容和情感上还是如此单一?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可能存在日常观察、生活积累、表达方法、语言技巧等一系列的不完美。但是,写作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绝缘体,影响它的,还有听、说、读的能力。比如,我们花大力气对语文教材里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是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作文讲评课上,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片断,引导学生理读语文教材中的母爱题材作品,以此检验学生阅读此类作品的实际成效。以下就是该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的课本里有哪些文章比较集中地书写了母爱?

生(纷纷答):《金色花》《荷叶 母亲》《我的母亲》……

师:这些课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母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这些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很慈祥很温柔,作者在文中都流露了感激、怀念之情。

师:这些作品尽管都与母爱有关,但在不同作家笔下,难道没有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学生先是沉默,后是急着翻找课文,最后陆陆续续地回答)

生:《金色花》里的母亲,其实很宽容,不管孩子怎样调皮嬉戏,她都能温柔地容忍接受。可见她对孩子非常疼爱。

生:《我的母亲》表现了一个严慈相济的伟大母亲形象。关上门重重责罚时,如此严厉;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时,万般慈爱”。

……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在比较母爱题材的作品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情节的差异上,从不同情节中提炼出了不同的人物特征,并贴上了“温柔”“慈爱”“宽容”之类概念化的词语标签。至于作者倾注在文字间的情感倾向,却被忽视。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抓住作者对母爱的独特感悟,深入人物内心,自然也没有真正从情感上体验人物的不同处境而产生同情、理解、感动之情。解读方式的偏差造成了阅读的粗糙和肤浅。尽管教材多次选录母爱题材的作品,学生却只能笼统地说出作品有形的形象、情节,不能深入品味作品无形的精神、情感。延伸到提笔写作,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捕捉专属于自我的母爱体验的意识,一味拘泥于材料的编造和形象的雷同。

针对这种错误的解读方式,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探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的解读方式?

主要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在作品解读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

首先,人物形象的解读有严重的“套路化”倾向。有些教师只要是分析人物,就常常习惯这样提问: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设计这样的问题,容易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局限于情节的梳理或个别细节的零敲碎打。抛开这些情节,学生对人物的感知是空洞干瘪的,人物丰满的个性被缩减了,作者微妙的情感被忽略了。学完课文,留在记忆中的多是一些没有灵性的概念,有血有肉的情味是苍白的,更谈不上在自己的创作中模仿和运用。长此以往,会直接导致学生认识的肤浅和情感的幼稚:反映在文学欣赏上,粗略麻木,不能敏锐感知作品的深层意蕴;反映在自身写作上,单一浅薄,不能展现个人独特的精彩生活。

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常常无视作品的文体特征。《金色花》《荷叶 母亲》《我的母亲》这些文章,分别属于散文诗或散文。和小说相比,它们虽然也写一些人物,也包含某些情节,但这两类文体更主张以情动人,一般不以塑造人物为主要目的,往往是通过作者对人物、故事的描写和评价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我的母亲》一文,重点并不是塑造母亲的形象,而是通过叙事表现母亲对胡适的训导和影响,表达胡适对母亲真挚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金色花》是以儿童的心态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似的嬉戏,表达孩子须臾都离不开母亲的难舍难分的情感,反映家庭之爱和人类美好圣洁的天性。《荷叶 母亲》借景抒发作者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恩,此处的“母爱”就是我们抵挡人生风雨的精神避难所。不同作家对母爱的感悟是独特的、具体的、生动的。这些绝不雷同的多样情感,大多不会直接在文中呐喊出来,作者通常把他们隐藏在言语深处。善于阅读者,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深情,震动内心并移情于己,甚至潸然泪下。这才是文学的真正魅力。我们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碰撞思想,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可见,要扭转学生对作品错误的概念化解读,教师要选准适宜的教学内容,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抓住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披文入情,才能避免对母爱作标签式的理解。

其次,为了避免概念化的标签,我们该怎样抓住作者的独特感悟呢?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3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4.学生代表发言。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

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创意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4

近年来,南星街道“三优”指导中心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打造了富有南星特色、广大育龄群众可信赖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三优”咨询指导、培训讲座和亲子示范活动的公共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以一个健全的组织网络为依托,以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以一支多元的专业队伍为支撑,以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为基础”的人口素质“优生优育优教”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围绕目标人群,注重全面服务

南星街道“三优”指导中心内设接待室、亲子活动室、婴儿抚触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DIY美食坊等多个功能区。中心围绕新婚夫妇、怀孕夫妇、0~3岁婴幼儿抚养人三大重点目标人群,以“全脑开发、全人发展”、“生活课堂、随机教育”、“学玩结合、寓教于乐”、“全息培育、全程关怀”的“全能宝宝”为发展目标和实践主线,不仅为社区新婚夫妇、孕产妇、父母及抚养人免费开展12次“三优”培训讲座,还分别针对不同群体及需要,开展包括婚之幸福导航、孕之健康护驾、产之爱心启程、育之亲情传递、养之营养餐会、教之快乐学玩的“六站式”爱心关怀指导服务。并根据不同群体和阶段的需求,开设面向婚姻对象的“婚恋训练营”、面向孕期夫妇的“孕产训练营”、面向父母、祖辈及保姆的“教养训练营”以及包含衣食住行和养育指导的“生活训练营”等培训项目,从而使社区居民不出远门享受到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实现了优质服务跨越发展。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教育;特殊群体;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62-01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老家,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这种情况只是少数;二是隔代教育;三是寄养教育型。后两种类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间普遍存在。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在外打工,缺少亲情关怀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许多烦恼和问题都没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打电话也是嘱咐学习、强调安全,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二、监管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很难沟通和交流。他们对孩子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生活关怀上,缺少心理、学习、品德等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亲戚照管也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有时碍于情面,并不能严格管教,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孩子,在情感上总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单亲家庭负担较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种种原因导致留守儿童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同时也是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不做家庭作业;不能自觉遵守纪律,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由于亲情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大都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

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同在一个蓝天下,享受国家的教育和关怀,但家庭教育更显重要。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呢!

首先,在学校要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近年来,农村乡镇小学也逐渐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扩大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每所小学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这里,图书、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的时候在这里读书看报、做游戏。学校还派教师专门负责,和孩子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物质需要、进行感情疏导,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心理课堂,关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留守儿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其次,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只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多多关注,当孩子情绪低落、犯错、或者取得点滴进步时,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打电话或写信,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6

1997年秋天,和母亲去乡下采摘苹果时,梅小秋第一次见到老罗的身体。

彼时梅小秋16岁,念高二,老罗30岁。当时老罗激情地叫母亲的名字。梅小秋母亲的呼吸声让梅小秋羞耻极了。当晚,她撕了自己所有的课本,离家出走。

1999年夏天,梅小秋回到小城打胎。她在上海一家美容院工作时喜欢上一个医生,身体上的喜欢更多一些吧。梅小秋也不大懂,喝醉了酒,就上了床,然后就怀了孕。那医生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给她一笔钱,说他不喜欢喝醉酒便和男人上床的女孩子,便撇清了两人的关系。梅小秋从医院里出来,一夜长大。

2001年春节,母亲再婚,老罗来闹场,被打住院。梅小秋从省城赶过来,她不喜欢母亲这种三天没有男人便觉得生活失去意义的模样,也不喜欢母亲在电话里哭着说她自己的故事。每一次听母亲说,她都会觉得自己身体里某种的颗粒如灰尘一般在内心里一点点多起来。所以,宁愿挂掉母亲的电话,短信她一句,说,我会去医院看看他。

2002年秋天,母亲离婚,梅小秋第一次在成年以后抱着母亲。她在内心里告诫自己,一定不能成为母亲这样的人,不停地依赖男人。

2002年冬天,上班的美容院失火,受伤住院的梅小秋找不到人来签字,母亲在网上找了个老外男友,刚刚出国。她第一次打了老罗的电话。老罗带着一个年纪比他还要大的女人来看小秋,替她垫付了住院的费用,然后消失。

2004年秋天,梅小秋创业失利,住进了归国的母亲家里。继父在省城工学院做外籍教师,有个儿子叫艾瑞。母亲借着让梅小秋教艾瑞汉语,想撮合他们。梅小秋很快搬离了继父家。

2004年圣诞节过后,梅小秋应聘进一家护肤品公司。三个月以后才知道,老板是老罗。罗子文,梅小秋知道这个名字,却从未注意过公司海报上老罗的签名。学美术设计出身的老罗一开始是海报设计人员,无意中为这家护肤品公司设计的海报被总公司看上,就被高薪挖了过来。

2005年春天,梅小秋本命年生日的第二天,她再次创业。老罗前来祝贺。他的夫人刚刚怀孕,而他竟然当着夫人的面给梅小秋发短信说,你的眼睛和你母亲一样,迷人。

2005年冬天,小雪中的某个周末,梅小秋去老罗的护肤品公司取样品,这才知道,老罗因为挪用公共款项被司法机构拘留。而他的妻子在此时提出离婚。最荒唐的是,老罗的妻子怀孕所生的儿子,竟然不是老罗亲生的。

老罗万念俱灰,在拘留所里自杀,未遂。梅小秋接到电话,去照顾他,给他交了住院费用。老罗沉默、沮丧的表情吸引着梅小秋。男人悲观起来,本来就释放出某种惹人疼爱的激素吧。那一阵子,梅小秋母性大发,无微不至地照顾老罗,直到最后,凑钱将老罗的钱还上。老罗出来,梅小秋消失。

2006年夏天,老罗找到了梅小秋。求婚。梅小秋牵出她新的合伙人,说,她有了爱人。

2008年秋天,梅小秋与合伙人分开,并将美容院连锁经营。老罗来应聘工作。梅小秋在办公室里挣扎了一个上午,还是拒绝了,她知道,只要将老罗留下来,只要老罗伸手抱一下她,她就会躺在他的怀抱里。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了,她痛恨自己,她不知人性的劣根性怎么会在自己的身上反复出现。即使是为了伦理,她也不能和老罗有任何的关系。

2010年,梅小秋遇到了一个疯狂的追求者,梅小秋从了。然而,婚后一个月,便分了手。梅小秋说不清为什么,只要是性事,她的身体都是紧绷、干涩的。无论如何,她也打不开自己。

2011年,春天,30岁生日,梅小秋醉了酒,给老罗打电话,哭了。老罗刚刚结婚不久,娶了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女人,那女人带着个女儿。梅小秋对老罗说,你不要让那个孩子看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