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描写作文范例6篇

肖像描写作文

肖像描写作文范文1

他远看其实就是一团圆的,近看也是由一个个圆组成的,但确实是梨状的。顶着一个洋葱头,最顶端那地是高峰,是由一撮撮向顶端靠拢的头发组成的。

向下看是黝黑透红得皮肤了,那张脸正中是鼻子,没啥特色,望去也就是人群中不显眼得那种了,但是却不起眼地把他的五官连接地那么幽默。再向上点看吧,是对眼睛,眨时最富特色,总是在闭眼时把周围得肌肉都往那儿挤那么一挤才罢休睁开眼。这或许是他的眨眼习惯,也许是大家都那么眨,只是他得肉多以至于现象更明显罢了。

再瞅那嘴,肉感丰富,嘟起来比鼻子还长。隆重登场的是下巴和脸,一层层脂肪得堆积形成了现在的双下巴,肥嘟嘟的,走路时都一跳一弹的脸,说也奇怪,那脂肪奇乎地都往下沉,形成梨状,实属可爱。

肖像描写作文范文2

人物的肖像描写,要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才能更好地突出个性,展现真实的自我。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一枝竹十五片叶呈七太守》题画诗云:“敢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何以仅凭画面上的一枝竹十五片叶就能“作秋声”乃至“弄风雨”呢?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形神兼备。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观点之一。它不仅是对艺术技巧的一种评价和认识,而且是对文学写作某种规律的探讨。形是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主观形态,只有形与神的有机统一才更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记叙性文体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就生动有力的体现了其中的道理。肖像描写之所以与“传神”相联系,就因为它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但又高于生活去塑造,抓住人物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表现特征,渗入作者的精神实质,写出现实中人的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使读者由表及里,洞察人物心灵,并了解人物的个性风采及神思韵味。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肖像描写艺术十分高超,他从不“细画须眉”,不求过分逼真的形似,而追求在大体形似的基础上的高度神似,使笔下人物形神毕肖,呼之欲出。例如《孔乙已》中的主人公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幅神态描写,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的颓唐潦倒而又自视清高的生活境遇和性格特征。可见,人物的肖像描写只有传神,才能更好地张扬个性,突现自我,使人物真实自然,活灵活现,这样才能塑造出独具特征的这一个“真我”的形象。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曾说:“描写人物,最难得的地方,是怎么使人物立得起来。”而“立得起来”之要义是“写人之精神”。出色的肖像描写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描写,而是选择局部或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刻画,以利于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特征;出色的肖像描写是将人物外部体貌与内在心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描写。在这样的描写面前,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人物的外在骨架,而且是表现“真我”的灵魂内核。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将文学作品称为“生命的形式”。的确,写作活动是穹作主体创造性精神劳动的过程:它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流程,从灵感的突现,到构思的完成,无不体现为一种动态效应。写作过程由于有了主体理性意识的参与,有了主体思维之弦的弹拔,便使写作活动成为了一种动态生命。各种艺术理论是这一动态生命的灵魂,而作品的语言形式则是它的外在躯壳。倘若有了人的活动,有了成功的肖像刻画,这一外在躯壳便会有血有肉,充实而饱满,健康而真实。人物的肖像描写在记叙性文体的写作中可以看作是作者借用画家的“写生艺术”,成功的“写生”可以为艺术作品增光添色,也可以令人物形象突现个性,张扬自我。这种“写生”出来的“真我”形象,犹如一束亮丽的光环,紧系在写作这一动态生命之中,不仅闪现出写作者一种全新的意识流程和精神实质,形成个案为人瞩目,而且在艺术作品的表象上,也极具一种尤为耀眼夺目的美刺之功。

人物的肖像刻画要立体化,达到形神兼备,需要写作主体具备深厚的写作功力和精湛的表现技巧。而写作的功力和技巧又如激光灯的聚集点,引爆炸药的导火索,一旦需要便精确而迅速“引燃”,有了这样的技巧储备,人物肖像又怎能不突显精华,不形象逼真,不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共振?另外,作者要敲开写作灵感的门扉,使“真我”形象“立得起来”,还要有源自生活的真情实感。所谓“诗缘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真挚的感情,才能产生多姿的语言,也才能令描绘对象流露出本真和自然,体现出艺术真实的魅力所在。在此,笔者根据学习体会,尝试介绍几种塑造“真我”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望能给广大写好者提供一点借鉴。

1 寻声捉影――远程“扫描”闪光点

在写作记叙性文章时,我们不妨采用“寻声捉影”的方法描写人物肖像。具体而言,在所写人物亮相之前,让他的声音首先出场,先声夺人,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于这种方法首先突现的是声音,声音是远处传过来的,因而可称为“远程”,声在人前,再将笔峰转向人物肖像,故称远程“扫描”。通过人物的声音即语言引出所要描写的人物,再根据一定的感彩刻画其肖像,即所谓“寻声捉影”。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形式,读者可以先从其语言特点方面对出场对象作一个基本估测,然后再通过对肖像的察析,逐渐了解人物个性,直至熟稔和完全看透。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不仅将人物肖像刻画得形象逼真,维妙维肖;而且还能将人物写活,展示其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张扬其个性风采,突现真实的自我。例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刻画人物肖像就有独特的造诣。他在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时,就铺张笔墨,采用“寻声捉影”的技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看《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王熙凤的一段精彩章节,作者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对王熙凤的出场进行了如下的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精湛的描写,便是通过声音的远程传播,“扫描”王熙凤出场的美貌肖像,既刻画了她性格中的泼辣和放诞无礼,又暗含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可见,大作家的思维精敏,匠心独运。再如伟大文学家鲁迅笔下的《故乡》,作者在着墨描写杨二嫂的出场时,也用了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当“我”和宏儿正在闲谈时,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接着,“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下,赶快

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段由声音引出肖像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杨二嫂这一尖酸苛薄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由此看来,名家笔下的人物肖像刻画具有共性特色,这种通过声音的远程传播来“扫描”闪光肖像的写法,的确易于突出”真我”。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语言是人的内部向外界自动的表现。……就象花木的抽芽显示花的内部结构一般,说话的人自动地表现了他的内部存在。”可见,语言不仅能够显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更能流露其内在心理和思维流程。用语言辅助肖像描写,是”寻声捉影”的主要特点,而采用这种描写技巧,不但能够令人物真实生动,形神毕肖,而且又能为整部作品的构建巧作点缀,展现文采,使艺术作品在莘莘读者面前闪现灵光。

2 漫画素描――诙谐妙笔绽理花

在对人物肖像进行刻画时,还可采用“漫画素描”的艺术技法。这种方法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幽默诙谐的图画,它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迹,使人恒久不忘。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此种方法不可忽视作者的理性思维,描绘画面时语言的运用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切记随意性。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套中人》中刻画别里科夫的肖像时,就是这样漫画的:“他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用套子包好,表也总是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遇到他拿出小折刀来削铅笔,就连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睹上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总之,在这人身上可以看出一种经常的、难忍难熬的心境,总想用一层壳把自己包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这段肖像描写,真让人忍浚不禁,作家以诙谐的笔法漫画了一个与外世隔绝、封闭自我的“套中人”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真实的自我。由这幅“漫画”,我们既了解了别里科夫胆怯、憎恶现实、怀恋过去和虚无的真实性格;同时也深谙作家“画笔”的高超魅力,因为“漫画”里体现了作家理性的意识流程,若稍稍随意,便会显露败笔,使所“画”人物丢掉个性,无法充分展示“真我”。再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突出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象征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守财奴的视财如命。作者在写两个手指伸出来时的情境,也采用了漫画方式,这种方法不仅节省笔墨,而且又易于张扬个性,呈现出更有力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由名著可见,越是知名作家,越具有高妙的写作技巧,也越具有高度警醒的理性思维。鲁迅也善用此法,并认同地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夸大这些特征不仅不会失真,反而使形象鲜明突出。”运用“漫画素描”的写作技法,更是为了人物写真的需要,写作主体的妙笔诙谐有力,所漫画的形象必然生动传神,在读者眼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闪耀理性光芒的“真我”奇葩。

3 对比写真――纵横运笔两分明

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需要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才能激励和感染读者。而最显反差效果、最使个性特色泾渭分明的,莫过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就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对比之句,他的《旅夜书怀》中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句,这样的对比,效果集中凝练,含蓄深沉,开阔了诗的艺术境界,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技巧。记叙性文体中的人物肖像描写也可采用对比手法来体现个性,突显“真我”。对比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纵向对比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状态、环境、矛盾等的转换下自身前后的肖像对比,横向对比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人在同一时间、场合、境遇下的肖像对比。无论是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首先须考虑其能否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矛盾和差异就是其根据。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把这种关系或趋向反映在作品之中,既能表现出所写人物的本来特征,又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前后的内在性格变化,常常处于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中。为了显示性格的差异,突出人物的本真,须用对比手法对人物肖像进行描绘。鲁迅的《故乡》中,作者运用了纵向对比的方法,刻画了闰土少年时代和中年时代的不同肖像。在描写少年闰土时,作者这样刻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虽只几句简短的描述,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可爱,充满着灵气,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的性格特征呈现于读者面前。但作者在着笔描写中年闰土的肖像时,则大相径庭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穿着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显而易见,中年闰土已大有变化,完全失去了少年时代的健康和灵气,而是成了一个衰老、麻木的“木偶人”。作者通过闰土肖像的纵向对比,表明了辛亥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下农村遭受破产,农民濒临绝境、生活困窘的残酷现实。这种一个人自身的纵向对比,更易于令读者了解人物在不同时段的性格变化,从而体现了作者对“真我”形象的高妙的写真艺术。纵向对比能够将人物个性刻画得生动、丰满,而横向对比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与之殊途同归。请看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作者运用横向对比,生动刻画了厂长乔光朴和党委书记石敢的不同肖像。作者在刻画乔光朴在会议室的首次亮相时,这样着墨:“这是一张有着铁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睛;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通过这段成功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乔光朴有着火热的心肠,豪爽的性格和智勇深沉的个性特征。由此一来,一个真实自然、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当作者转笔刻画石敢的肖像时则又不同了:“他身材短小,动作迟钝。仿佛他一切锋芒全被这极平常的外貌给遮住了。斗争的风浪明显地在他身上留下了涤荡的痕迹。虽然刚交六十岁,但他的脸已被深深的皱纹切破了,象个核桃。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对一切热烈的问候和眼光只用点头来回答,他脸上的神情既不热情,也不冷淡,倒有点象路人般的木然无情。他象个哑巴,似乎比哑巴更哑,哑巴见了熟人也要呀呀咿咿地

叫喊几声,以示亲热:他的双唇闭得铁紧,好像生怕从里边发出声音来。”石敢的这段肖像与乔光朴的完全不同,他缺少乔光朴的健康气息和铁的力量,而是木然无语;但我们若仔细阅读,再联系全文,则又知道他是一个历尽沧桑,阅历很深,谨小慎微的老人,由此可见他性格中的复杂、深沉的一面。从上述二人肖像的横向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同为领导干部,厂长和党委书记不仅肖像不同,而且思想性格和生活阅历也相异。再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也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形象。敲钟人卡西莫多和军官法比肖像的丑与美的对比,心灵的美与丑的映衬,由于作者技法高超,刻画有力,最终令人性的美丑更加分明。运用对比手法,写真人物肖像,不仅有助于展现外表体貌,更利于将人物个性特色刻画分明,让读者了解人物的内在神韵和本真。

4 瞬间闪光――刹那追踪韵无穷

刻画人物,还可采用瞬间的肖像描写。瞬间的肖像描写,是强调某一特有时刻的人物形态,也可以称为“神态肖像”。抓住人物在瞬间的情态闪光之处,快速“追踪”,有利于体现人物性格,展示“真我”。张爱玲在《白玫瑰与红玫瑰》中,描写了一位姑娘的瞬间肖像:“玫瑰(她的名字)……家里养着一只芙蓉鸟,鸟一叫她总算它是叫她,疾忙答应一声:‘啊,鸟儿?’踮着脚背着手仰脸望着鸟笼。她那棕黄色的脸,因为是长圆形的,很古人样,可是这时侯显得很稚气。大眼睛望着笼中鸟,眼睁睁的,眼白发蓝,仿佛是望到极深的蓝天里去。”作者运用一个快速推进的特写镜头,真好象悄悄为我们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窥见姑娘温柔纯洁的女儿心的一角儿。这种瞬间追踪的方法也能将人物性格体现出真实性来,并且使之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具魅力,韵味无穷。“能够注意到运用这样的瞬间肖像描写的作家并不多,虽然人们可以看到人物瞬间情态的时侯并不算少。”汪曾祺在《大淖纪事》中描写女主人公的肖像,也采用了瞬间描写的方法:“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象妈。瓜子脸,一边有一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丹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是经常眯唏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汪老把瞬间的肖像“敲”进静态肖像中去了,产生的感觉很特别,好像我们先看到一个静态的美人像,看着看着她突然活了,真有点白居易诗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韵味。当然,运用瞬间肖像描写时,对象最好是非常熟悉的人,这样更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内在神韵,突现生活中人物的”真我”形象,从而增加作品无穷的韵味,产生更多更诱人的艺术魅力。

5 镜头特写-局部点染更流情

人物的肖像描写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采用“镜头特写”的方法,在特定情境下更利于将人物写活,现出其自身的本真和自然。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即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放映时可以使这一部分特别放大。这个镜头叫“特写镜头”。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笔墨集中点染,更利于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当然,要突出的局部不一定非是脸部,因为生活中人的肖像引人注意的部分也不都是脸。赵树理在短篇小说《套不住的手》中,重点刻画的是陈秉正老人那双劳动者的手:“手掌好角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就象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象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这段对手的特写,洋溢了作者对同陈秉正老人一样的劳动者的赞美,老人的手象“小耙子”,表明了它坚硬有力,连”刺针蒺藜”都刺不破,从中褒扬了老人那种勤劳朴质的品质,使老人的“真我”形象跃然纸上。再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突出刻画的是父亲的整个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在这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穿插了一系列动作描写,由于这些动作对肖像刻画在特定环境下有辅助和补充作用,因而令整段描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朱自清先生以饱蘸挚情的笔墨,突现了父爱的质朴感人、博大深沉。这缕真挚而美丽的情感波澜,正是镜头特写、细节刻画后带来的艺术底蕴。当然,运用特写镜头,要有的放矢,要找得准。“摄特写镜头,必须选择能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主题的最关键部分。”其实,用这种方法描写人物,犹如给人物进行局部拍照,描写对象越是具体细微,镜头中的轮廓就越真切清晰,这样一来,人物的肖像描写便越真实越立体化,也便越能体现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内在神韵,从而突显出他在特定环境下的“真我”形象来:从写作主体的角度而言,在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主体由于心灵触及了生活中真挚动人的东西,因而在刻画“真我”形象时,能将这段真情实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6 美玉求瑕――缺陷最展个性美

在刻画人物肖像,特别是描写正面人物或美貌女子时,许多作者常喜欢用尽绝美的言词,将人物的容貌或体态刻画的完美无瑕,让人挑不出丝毫缺陷。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并非美到一点瑕疵都没有的极至。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会或多或少存有一点瑕疵:即使是绝代佳人,也不能从头到脚都美妙无比,无可挑剔,某些时侯,只不过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罢了。因此,在描写人物的美态时,切记不要刻画得完美至极,虽然完美的刻画在形式上可能会给读者带来感官享乐,但内容上却是空洞的,失去了生活中的真实性。鉴此,我们不妨采用“美玉求瑕”的方法描写人物肖像,即使是一个公认的完美者,也要“求”出一点缺陷或不足来,这样更能收到真实明显的艺术效果。脂砚斋在《红楼梦》批语中就指出了“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只有将人物肖像美处的描写与合乎情理的陋处的描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展示人物的”真我”形象,取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立体效果和艺术魅力。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玛丝洛娃出场的肖像描写,就是运用了这种“缺陷美”的方法,写她的身量、年龄、衣着后,接着是:“……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蜷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她那双短而且宽的手和她大衣的肥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都是这种颜色。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他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这里,作者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堕落的女人像。玛丝洛娃因为美丽,才会被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看中并玩弄。但是这种美中又分明带着的故意做作和卖弄风情,并且分明地带着长期囚禁的特征,这样描写便体现

出人物的缺陷所在。我们从中不仅看出了她肖像上美中有“瑕”,也了解了她在经历上的转变和性格上的消极。据说作者对这段描写曾作了二十余次反复修改,经历了“丑一美一既美又丑”这样一个构思过程才完成。可见,大作家往往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和推敲后才可将一个人物形象定形,即使写她的缺陷,也并非轻易落笔,“缺陷”也源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也便难于闪现。再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刻画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在描绘黛玉的美丽肖像“娴静时若娇花照水”的同时,不忘写她“泪光点点,微微”“病如西子胜三分”等体弱多病之态和天生喜哀愁的性格特征。黛玉的肖像是美的,但缺少健康气息和乐观的生活观念。这段描写,美中带有“病态”,更利于展示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内在神韵,使人物更突现真实性和个性化。由此可见,人物美中存有不足,方能展现其性格上的与众不同,美人的“陋处”是独特个性的表现,也是动态写作中“真我”形象的体现,有了缺陷美,人物才能真正的存活,也才能在艺术作品中闪耀本真的光辉。

写作活动是写作主体的动态意识流程,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主体成功完成作品的有力武器,有了一定的技巧储备和生活积累,写作便会得心应手,作品便会成功问世。我们上述分别从六个方面浅析了人物肖像的描写技巧,这几种方法并不具有密切的联系或相关的逻辑顺序,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几种。或许,人物肖像描写早有学者和作家进行过探索和尝试,且已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但这里需言明一点,无论是继承前人观点也好,还是总结前人著述也好,笔者上述的六点技巧都是从理性出发,经过自己头脑的再创造而成,因这几种方法渗入了自己的思维意识和心机构建,从另一种视角进行了思索和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构筑成篇,或许也有可取之处罢!诚然,这几种由自己头脑中再创造出来的描写技巧,也无不源于生活实践。人物肖像是一个人整体形象的代表,是其思想性格的体现,是其内在气质和神韵的流露,也是其自然和本真的外显。无论是哪种方法和技巧,就其本身来说,都是为人物描写服务,为整部作品的成功问世服务的:都是真我形象展示的基底,是在艺术写作这一动态生命中闪光的内驱力!

肖像描写作文范文3

关键词:速写 素描肖像 造型能力 教学改革

速写与素描肖像教学,是美术院校专业教学的一部分。一般认为,速写和素描的区别就在于:速写的绘画时间短些,素描的绘画时间长些。这种观点只从表象上把速写和素描完全地区分开来,而没有弄清问题的实质。在表现方法上也认为,速写是用线条的,素描是上调子的。由于绘画观念的陈旧,导致了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造型能力的问题。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对于理论的理解,也是表象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是速写与素描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知识匮乏

由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了速写与素描肖像的课程。觉得自己在考前就经常画,还有什么画不好的呢。所以学生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不重视人物肖像的学习,不重视人物结构知R的学习,还是采用老办法,用自己习惯了的方法进行绘画。这样的结果,就是看什么画什么,即使是看到人物的脸上有一颗黑痣,也要非常认真地,毫不吝啬地画下来。结果喧宾夺主,弄巧成拙,画面上全是铅笔的痕迹,人物的五官刻画都是死的。生硬、呆板、没有结构,人物肖像的理论知识严重匮乏。

(二)绘画方法不得当

有些人认为,素描是单色画,是枯燥无味的,不像色彩那样,能激起绘画的欲望。由于没有采用科学的绘画表现方法,没有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在画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在画纸上涂调子,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涂调子,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如果不接受科学的表现方法,就很难诠释作品的内涵,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造型能力欠缺

绘画的根本,是要表现出人物的本质,表现出人物的灵魂。所谓的传神写照,就体现在人物的这种状态中。由于缺乏造型能力,不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本质,不能用具有表现力的线条和具有变化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人物,从而进行速写与素描人物的塑造。虽然造型能力欠缺的问题不是以偏概全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引导学生的绘画观念是完全必要的。虽然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也要不遗余力地进行提高他们造型能力的练习。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丰富学生的绘画理论知识

一幅好的作品的产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绘画必备的前提。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在绘画的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就能游刃有余地,非常快速地进行绘画。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绘画就不是空谈,人物就会有血有肉。纵观绘画历史,那些艺术大师们除了具有高超的表现能力外,还具有娴熟的理论知识,这能使自己的速写素描体系健全完善,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

(二)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科学的、正确的表现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是极具表现力的,是画速写与素描肖像的最好的手段,线条的运用即如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线条具有丰富的个性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的情感表达。线条使绘画具有了无限的感染力。线条可以是虚、实、远、近,变化多端的;线条可以是粗、细、浓、淡,瞬息万变的。这样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大师们,如杜米埃、伦勃朗、荷尔拜因、康勃夫、珂勒惠支等,他们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艺术美感,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三)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速写与素描肖像教学中,造型能力始终是需要提高的,是需要强化的。有的人觉得,速写与素描肖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课题,无需每时每刻都提起,没有造型能力,也一样能画出作品,这是自欺欺人。如果熟练地掌握了人物造型的理论知识,具有正确的表现速写与素描肖像的方法,就会快速地提高造型能力,提高表现能力。绘画艺术是需要个性语言的,要敢于表达正确的绘画观点。和那些面面俱到的速写与素描肖像作品相比,内涵丰富、具有表现力的线条的运用,会使作品更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语言内涵。

可见,在速写与素描肖像的教学改革中,造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好的造型能力,就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体积、结构,就不能表现出人物的本质和精神世界。苍白无力,只能使作品黯然失色;苍劲有力,会给作品带来无尽的感染力!绘画艺术需要探索,需要提高,需要发现。教学改革,需要造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显光.素描求索[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

[2]刘天呈.德国素描精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

肖像描写作文范文4

先看这样一则小故事:齐王想找人替自己画一张像,先后找了很多人都不如意。于是找来齐国最有名的画工来为自己画像,画工说他画不好人,只会画别人没有见过的鬼怪。齐王说:“你就画个鬼怪来瞧瞧。”于是画工只用了一小会儿的时间,就在绸帛上画了一个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鬼怪。齐王看了,不禁毛骨悚然,退后说:“真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画人”真的就那么难吗?未必!古今中外,有无数个鲜活的面孔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如贾宝玉、阿Q、猪八戒、济公、奥特曼……这就是我们文学创作中肖像描写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技法指导】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描写时要注意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产生如见其人、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仔细观察――把握其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我们不能仅凭主观想象,而应对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的观察,把握其外貌特征。如《孔子己》一文: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这寥寥几笔,充分地抓住了孔乙己的外貌特征,既揭示了孔乙己虚荣心十足、四体不勤的个性特征,又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可谓恰到好处。

二、用心体悟――感知其神

“画龙画虎难画骨”,要画出“龙虎”的“骨”来确实很难。文学意义上的肖像描写不仅是照相机式的静态描写,更应使读者能透过人物的外部形态看到其内在的性格、品质、经历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一面》一文中是这样描写鲁迅的外貌特征的:脸“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是鲁迅最富有特征的外貌,也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

三、运用修辞――生动再现

要想生动、传神地再现人物的外貌,必须贴切地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人物肖像,会更加鲜明,生动,传神。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对清国留学生的外貌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讽刺了他们的奇特打扮。

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只要平时仔细观察,深入分析,精雕细琢,就能不断提高肖像描写的能力,使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

【范文示例】

孔乙己

陈纬奇

孔乙己是唯一上学不带书包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眼睛里时常夹些血丝,一副似醒未醒的样子。虽然有时也带书,可全是武侠小说之类。他对人说话总是用火星语,教人半懂不懂。

一天,孔乙己一进教室,所有的人都盯着他笑,有的喊道:“孔乙己,你又熬夜了吧!”他不回答,对身前一个同学说:“让开让开,让我进去吧。”又有一拨人故意大声嚷道:“你一定又抄别人的作业了!”孔乙己瞪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昨天还看见你抄小A的作业,被老师逮着,站着挨训的。”孔乙己立即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抄作业不能算抄……抄作业……借鉴一下,怎么能算抄?”

……

孔乙己睡了一节课之后,疲惫的脸色渐渐复了原。同学又问:“孔乙己,你真的参加过物理竞赛还拿过奖?”孔乙己斜眼瞥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又有同学接着说:“那你现在怎么老挂红灯呢?”孔乙己立即现出“你怎么拿别人痛处说笑”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暗紫色,嘴里咒骂着,这回可全是些“把你爆头”(反恐游戏里最经典的动词)这类听不懂的话了。这时同学们都哄笑起来,教室里充满活跃的气氛。

孔乙己自知与他们没什么共同语言,便只好找我说话。他对我说道:“知道CS(Counter-Strike,一种以团队合作为主的射击类网络游戏)吗?”我略略一点头。他说:“知道……我便考一考你。CS的全拼怎样写?”我想,老挂红灯的人也配考我吗?我便回过脸去,不再理睬他。孔乙己等了许久,轻蔑地说:“还说知道CS?连这都不知道……我教你,以后碰着菜鸟可以炫耀。”我愈发不耐烦了,匆忙摆摆手离去。孔乙己刚拿起笔想写给我看,见我毫不热心,便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

快要到期末考试了,数学老师指着孔乙己说道:“孔乙己,你还欠十九张试卷呢!”到期末考试结束,又说:“孔乙己,你还欠十九张试卷呢!”到放暑假没再说,因为他转学走了。

肖像描写作文范文5

一、抓住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人物描写中最难的一个部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一样。人的外貌、神态可以相似但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在描写人物肖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写作对象,准确生动地把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出来。在这个肖像描写部分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启发者的作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启发、指导学生呢?

首先,以“猜谜”的方式来猜猜肖像描写写的人物是谁。所猜的人物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他,头戴金冠,身穿战袍,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能辨别妖魔鬼怪,手上拿的武器能变大表小。他,常把他的武器藏在耳朵里。他是谁呢?”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很准确地写出了孙悟空的特点,学生一看就能猜出。在学生猜出的同时,教师就要趁势引导学生,肖像描写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人物的性格、爱好,还可以写人物的生活状况,以及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心情等。

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记住描写对象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来。比如,让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人》,要求学生写出最喜欢的人的肖像。有的学生这么写:“我最喜欢的人是我的外公。我的外公有着满头的白发,诉说着他丰富的经历。慈祥的脸庞总是露出浅浅的微笑,让人感到可亲可近。深邃的眼眸总是闪着不一般的智慧之光,总能够给我很多的启迪。”还有的学生这么写道:“我最喜欢的人是我的表弟,他总是能给我带来欢乐。他今年5岁了,虎头虎脑的,眼睛又黑又亮,两片嘴唇薄薄的,能说会道,还能自己编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整天说个不停。”这些学生都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让人感觉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二、突出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能够很好地突显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得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地丰满。语言描写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对学生讲解的时候一定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第一种,用“人+话”或“话+人”形式;第二种,用“人+动作+话”;第三种,“人+动作+神态+话”;第四种,直接写人物间的对话,不写说话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四种语言描写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描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比如,让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要求学生必须运用语言描写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有的学生这么描写: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妈妈见我回来,喊了声:“宝贝!”我有气无力地应了声:“嗯。”妈妈见我精神不佳,就坐到我身边,揉抱着我说:“宝贝,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吗?”我缓缓地从书包里拿出试卷,妈妈看到试卷上的70分就明白了。她刮了刮我的小鼻子说:“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原来是觉得自己考试没考好啊!可是,妈妈觉得一次考不好并不代表这永远都考不好啊。妈妈和你一起分析一下这次没考好的原因,然后下次考试的时候不要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好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这段描写既有温馨的语言描写,也有生动的动作描写,在语言和动作的衬托下,一个关心爱护孩子的妈妈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的学生这么写:妈妈生病了,生病的妈妈是那么地脆弱。可是,躺在床上的妈妈还是像往常一样对我嘘寒问暖。“囡囡,记得多带点水到学校去。”“囡囡,饭要吃饱。”“囡囡,别着凉了”……原来觉得啰嗦的话现在都变得那么的温暖。妈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您该多关心关心自己。

一个无比关心自己的母亲,一个在妈妈的关怀下长大的孩子,一幅温馨的母女情深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不断地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描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得也越来越快,对于日常的语言对话也会特别的关注。有的学生甚至随时随地都用小本子记录中生活中发生的言语对话。

三、强调动作描写

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元素。老舍先生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因此,要指导学生选用准确的动词,生动地描写好人物的动作。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用准确的动词。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准确的动词进行填空,也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动词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领悟动词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学生在写作中自由自觉地运用动词。

其次,指导学生运用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比如,让学生运用动作来表现一个人愤怒的样子。有的学生这么写道:星期三的早上,我觉得有点疲惫,赖在床上死活不起来。爸爸生气极了,一把从床上把我揪起来,把我拖到卫生间,递给我牙刷,逼着我刷牙洗脸。我眼泪夺眶而出,朦胧中从镜子里看到了爸爸涨红的脸。

一系列的动作——揪、拖、递、逼,生动地描写了爸爸愤怒的样子。虽然,整个片段中没有出现愤怒两字,但在字里行间已经让读者感受到了愤怒。

肖像描写作文范文6

一、情境设计,创建理想写作教学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讲授《人物肖像描写》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小游戏“猜猜他(她)是谁?”导入本课。观察这些鲜活各异的熟识的面孔,欣赏描写他们肖像的片段,猜猜描写的是谁。运用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猜一猜、赏一赏中初步感知人物肖像描写。

利用多媒体,运用图像,创设情境,运用音响,渲染情境,运用动画,展现情境。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便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为创建理想的写作教学环境提供了保障。

二、观察训练,培养能力,养成习惯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在《人物肖像描写》一课中,探究肖像描写写什么时,先请学生比较下面两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不同,通过认真观察,比较一详一略两段肖像描写,让学生对肖像描写写什么有一个感性认识,再浏览网页,对肖像描写写什么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写作方式,网络作文颠覆传统

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上,由以往的纸笔相触变成键盘操作;其次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以往写作中的酝酿、草稿、修改等程序在电脑上可能完全被打破或重新排序;再次体现在文本形式上,由过去的手稿或印刷品变成了网络页面、电子邮件或软盘,人工字迹不复存在。由于这些特点,电脑(网络)写作在写作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同时由于电脑的独特性,学生创作时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字体、字号、颜色等都可以作相应的调整。

在文章的写作步骤上,电脑作文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作文步骤,学生必须要按开头——主体——结尾进行,特别是限时作文,必须认真构思好文章结构才能下手。而很多学生最怕文章开头,往往开头被卡住,就写不下去了。电脑作文,学生可以打破写作步骤,随意下笔,从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动笔,最后根据文章格式的需要整理、完善文章结构。

网络作文中,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音像、图片、动画等内容,这些东西只要鼠标一点击就可以搜索下载。有的学生还在文章完稿后加插页眉、页脚、精美背景、录像等。

四、修改方式的改变,使作文水平大幅提升

写文章的能力很重要,修改文章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认为“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但是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这一环节,教者的失误,也是传统作文形式本身的局限。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网络条件下作文,计算机对文档的处理功能十分强大,操作十分便捷。作文脱稿既成以后既可随时小作润色,亦可大加斧正,文面十分规范、整洁、清晰。即使作文已上传到了网上,也可以将修改稿用相同的字段名(题目、作者等)上传,或覆盖原文,或列于原文之后以供参考。

五、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更加便捷直观

网络写作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更加便捷而直观。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写批语,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很低,效果还不一定很好。现在,我可以让学生交软盘,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本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我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方式:

首先是教师的批改。打开学生作文的电子文本后,对错字、病句(其实,因为学生已作了反复修改,一般很少有错字、病句)加上不同颜色,发回学生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对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加上下划线,并用括号写上批注。对于有必要锤炼的句子、段落加上下划虚线,并用括号写上注意要点、要求等。学生拿到老师批改过的作文后,可以自己修改锤炼;也可以把文章发给同学,请同学帮助修改;还可以上网络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别人的文章,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润色。

其次是集体评改。我的实践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把典型性作文用投影显示,师生一起修改。第二是将文章共享,学生打开文章进行修改,加评语。这种方式让平时少发言、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可以动手动脑。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功能作用进行写作训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轻松愉快的掌握学习内容,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写作能力,可谓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