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范例6篇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1

每年一次“十大语文差错”,对许多人来讲是很伤面子的事。就连2013年很火的、能够勾起无数人书写回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被挑出了使用错别字的问题,这着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但是,《咬文嚼字》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国人挑着读音和字词方面的错误,即便是冒着“让上亿人改口”的危险,也一往如前。这种认真严谨的纠错精神,让人佩服。《咬文嚼字》的坚守,让公众看到了其在我国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领域中的职业精神与操守。

找语病,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类题型。遗憾的是,高考后便再也没有人能够像语文老师一样纠正我们汉语的错误用法了。《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语文老师,给整个社会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而且,这门课每年都有。

在信息爆炸和电子化的时代里,汉语的发音和书写都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不仅火星文频出,打字输入也让我们失去了“书写”这一基本技能,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输入法又总是创造着新的词汇。“大虾”“逆袭”“小盆友”“好滴”“有木有”“去年买了个表”等让老年人看不懂的不规范用法比比皆是。许多人习惯了这样的用法,也迷恋于这种不规范,认为这是非主流、有个性的象征。

指出别人的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的纠正和劝告。《咬文嚼字》是勇敢的,就像是那个揭穿皇帝新衣真相的小男孩。在《咬文嚼字》去年前的“十大语法错误”中,对“甄”的“”字应该读xuān的纠正,颠覆了大部分国人的错误认知。今年,《咬文嚼字》仍然用一丝不苟的精神坚守着这种语文的良知:“服法”并非“伏法”,“泄密”不是“泄秘”,“杀医案”误为“弑医案”,“蜇”与“蛰”,“受权”和“授权”,这些都是需要国人注意的。

在自媒体时代里,任何一个小小的语法错误,都可能在舆论大潮中对公众造成误导。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旦出现了一丁点的错误,可能都会让无数人改变原来的正确认识。千百年之后,我们的汉语乃至我们的汉字文明,或许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而原本的汉字造字根据,都可能会无迹可寻。什么是“象形”,什么是“指事”,什么是“会意”,什么是“转注”,什么是“形声”,什么又是“假借”,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阶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汉字使用中成为没有正解的难题。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2

一、 现象:“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种种误区

语文课因为有了“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来。可是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一些误区:

1. 雨过地皮湿

[案例1] 苏教版四下《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教学片段

师:小蚂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怎么做的呢?哪句话最震颤人心?圈画感人词句,写写批注。

生:(读)“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师:你觉得哪些词特别打动你?

生:“松动分毫”。一般死了就松了,可蚂蚁却抓得很牢。它们有很强的责任心。

生:“肝胆俱裂”,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肝胆全部都裂开了。在种危急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岗位,真勇敢。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这是一群勇敢的小蚂蚁、团结的小蚂蚁。

生:它们有血性,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反思】从表面上看,学生体验到了蚂蚁的精神,也积累了词语,而实际上这种感受是基于对文字的浮浅层次的感受。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没有真正感悟到当时危急的情况,没有真正走进蚂蚁的内心,其感悟有“贴标签”之嫌。

2. 得意而忘言

[案例2]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片段

师:(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读了这个语段,你体会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整群整群”体会到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生:“一批一批”“浩浩荡荡”也突出了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生:我从“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体会到鸟儿归林队形奇特,这巨大的椭圆形也许比我们250米跑道的操场还大,都由这小小的灰椋鸟密密麻麻围成,场面非常壮观。

生:“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师:灰椋鸟归林不但数量多,而且队形奇特,场面壮观。

【反思】 “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不能陷入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精耕细作”,忘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忽视了对语言表现形式的关注。我们要善于挖掘言语的增值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如上述案例中叠词、量词的运用句式的想象模仿,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探究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匠心独运,依托文本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3. 越俎代庖

[案例3] 苏教版二下《月亮湾》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幅鲜艳的桃花图。)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桃花?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桃花。

师:桃花这么红,在阳光下会怎么样?

生:桃花的颜色鲜红鲜红的,在阳光下闪亮闪亮的。

生:桃花的颜色鲜红鲜红的,在阳光下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了。

师:(映示一幅幅灿烂的朝霞图)朝霞就是早晨太阳升起时,天空中五彩的云霞。你看到的就是灿烂的朝霞,美吗?

生:朝霞鲜红鲜红的,真美丽!

生:朝霞粉红粉红,亮得刺人的眼!

师:能不能把朝霞的灿烂读出来?

【反思】 有的教师一遇到抽象的词句、优美的景色描写就忙着为学生展示画面,直观而又直白地告诉他们答案。如句中的“灿烂的朝霞”一词,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这种过多地依赖科技,过早地借助媒体而没有借助“语言”这个中介去引导学生感知感悟的做法,不但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难以透过语言文字去领悟其中内涵,而且抢去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文学想象力。

二、 深化:“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策略导引

教师在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独到理解,更要注重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又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既要注重方法的感悟,又要落实习惯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不会迷失文本,迷失方向。

1. 精心导思

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势或理解浮浅表层时,教师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中,将思维向更深、更广、更新的方向延伸,达成对文本内涵深入地发掘。

[案例4] 苏教版四下《生命的壮歌》中的《“蚁国英雄”》教学片段

师:小蚂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是怎么做的呢?哪句话最震颤人心?圈画感人词句,写写批注。

生:(读)“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我从这句体会到这是一群勇敢的小蚂蚁、团结的小蚂蚁。

师:读得感人!你觉得哪些词特别打动你?

生:“肝胆俱裂”,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肝胆全部都裂开了。

师:在种危急的情况下,你会感觉蚂蚁——

生:接近死亡。

生:至死也不松动分毫。一般死了就松了,可蚂蚁却抓得很牢。它们有很强的责任心。

师: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肆虐的火神旁,你看到——

生:仿佛我看到一大堆火在熊熊燃烧,热浪灼人,火舌的包围圈里黑压压的一片,情况万分危急。

师:你听到了——

生: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噼噼啪啪声。

师:你还闻到了——

生:焦臭味。

师:可是,蚂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迅速地滚动着、滚动着。如果此时你们就是外层蚂蚁,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至死也不松动分毫吗?

生:如果我们松动,内层的同胞和亲人就将葬身火海,我要保护他们,我不能松动分毫。

生:我宁可死,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如果我松手了,其他的蚂蚁也松手了,那么,所有的蚂蚁都会死于火海,蚂蚁家族就将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我不能松动分毫。

生:为了大家,为了家族,顾全大局,我不能松动分毫。

师:听着外层蚂蚁慷慨激昂的话语,我想,同学们对蚂蚁群的壮举,对“蚁国英雄”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更崇高的敬意,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感受。

这一教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课文中相关言语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其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思维空间又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

2. 精妙导法

在师生对话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总结与提炼。课堂里,教师更多的语言用于介绍怎么识字解词、怎样比较品评、怎样揣摩想象、怎样质疑提问、怎样诵读背诵、怎样查找资料的方法上,更多地教给学生语文方法而不是语文知识,为学习语文方法的智慧成长提供土壤,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引领学生感悟提炼理解句子的常用方法:(1) 在句中圈出重点词并理解其意思;(2) 联系上下文中的有关内容,确定句子的具体意思,认识其表达形式;(3) 接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思维补充,产生具体感受;(4) 朗读背诵积累。

3. 精巧导练

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设计言语训练活动,必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在练笔之前、之中、之后有现场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升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5]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片段

师:(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读了这个语段,你体会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整群整群”体会到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师:像这样的叠词,课外中还有吗?

生:还有“一批一批”“浩浩荡荡”,也突出了鸟的多,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师:请同学们把“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叠词和“整群”“一批”“浩荡”对比读读,你从中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使用叠词表达的效果好,能突出鸟的多和场面的壮观。

师:这就是藏在文中的一个秘密,建议大家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尝试运用叠词。

生:我从“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句体会到鸟儿归林时队形奇特,这巨大的椭圆形也许比我们250米跑道的操场还大,都由这小小的灰椋鸟密密麻麻围成,场面非常壮观。

生:“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师:想象一下,灰椋鸟归林还会有哪些的奇特队形,模仿文中语言说说。友情提醒:注意搭配恰当如“排成……长队”“围成……椭圆形”。

生:有的形成一条威武的巨龙;有的堆成一座黑色的山峰。

生:有的汇成一条涓涓的溪流;有的形成一股奇特的龙卷风。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如果把刚才大家的发言连起来就是一组优美的排比。我们一起来试试。“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有的……有的……有的 ……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灰椋鸟归林不仅数量多、而且队形奇特,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壮观的归林图啊!

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点带面的梯度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让学生逐步掌握好语言表达的分寸感、语体感、情趣感、意蕴感、情境感,最终达到准确表情达意。

三、 反思:“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理性回归

1. 强调生本观念,深谙儿童之道

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要强调生本观念,要“以学生为主”“让学于生”,要给学生深读课文,自行解惑的读书和思考机会,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需求,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觉、感悟,顺学而教。要深谙教学之道,深谙儿童之道。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一旦发现了学生自己有所觉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唤醒和激励的艺术深化、敏化和美化感觉,并且促使学生,把感悟独特地语词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情思飞扬,个性张扬,享受思维和成功的快乐。

2. 营造良好氛围,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是有味道的,就是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具体的形象、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美妙的情趣等韵味。语文的味道是需要细细地品、好好地读。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要读出文章的景美、境远、情深;要品出语言的生动、形象、优美;要习得理解词句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方法、构段谋篇的方法。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3. 加强语言建构,播下创造种子

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发现语言秘妙的慧眼,让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给其“种”下语言的种子。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去探索、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对认知的语言进行内化迁移,进而完成新的建构。

4. 重视习惯培养,提升语文素养

一两个优良的行为习惯可能是孤立的、偶然的,而优良的行为习惯才是、优秀结果层出不穷的保证,甚至可使一系列平凡行为产生不平凡的整体效应。习惯的优良才是真正的优秀。课内外阅读都要在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养成圈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善于比较品评、揣摩推敲的习惯、诵读积累的习惯……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3

一、 看剧照视屏,走近梅兰芳

1. (出示梅兰芳剧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梅兰芳)(出示梅兰芳生活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小朋友们,这也是梅兰芳。他是一位先生,而在京剧舞台上却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真是让人佩服呀!想听一听梅兰芳的演唱吗?(放一段《贵妃醉酒》视屏)

2. 同学们被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他怎么会演得这么好,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咬文嚼字”要讲究兴趣、兴致的激发。学生们对梅兰芳或许知之甚少,这里通过运用观照片、看视屏,让他们走近梅兰芳,对梅兰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学第1自然段,初知梅兰芳

1.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的时候,师傅却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原因。

【设计意图】 选择恰当明确的“对话话题”是“咬文嚼字”的策略与方法。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在矛盾中被激发的,一个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小时候怎么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呢?这个问题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2. 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1) 理解“没有神儿”。(出示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师介绍:梅兰芳小时候是近视眼,眼皮下垂,遇到风还总是流泪,这就叫“眼睛没有神儿”。

【设计意图】 儿童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离不开生活的实际和情景,“咬文嚼字”也如此。学生对“没有神儿”这个词语的理解存在难度,通过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感受什么叫“没有神儿”。因为学生眼前有了形象的画面,理解就容易多了。

(2) 京剧演员的眼睛很重要,可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3)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料子”吗?你们看,老师外面穿的衣服是用布做的,这布就是做衣服的料子;里面穿的是毛衣,毛线就是编织毛衣的料子。那这里“不是唱戏的料子”意思是说什么呢?(不适合唱戏,不具备唱戏的条件)

(4) 当师傅看到小梅兰芳的这双眼睛,会怎么想、怎么说?

(5) 师傅说的话大家都读懂了,谁能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说这句话? 出示句式:

A.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 ,是因为 。

B. 因为梅兰芳 ,所以师傅说他 。

3. 小朋友说得都很好,相信小朋友一定能把第1自然段读得更好!(齐读)

【设计意图】 咬嚼感知“料子”一词,这里运用了三种咬嚼品析的方法:一是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物帮助理解;二是句式说练――让学生明白“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是朗读感悟――轻轻拿起书,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 学习第2、3自然段,走近梅兰芳

1. 这时候,如果你是小梅兰芳,你听到师傅这么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 梅兰芳和你们一样,并没有因为师傅的话而丧失信心,他下定决心,要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好好学唱戏。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生读)

【设计意图】 这里运用朗读感悟式的“咬文嚼字”,通过体验角色,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梅兰芳面对困境绝不放弃的坚定决心。

3. 光有决心是不行的,还要有方法和行动,那梅兰芳是怎么做的呢?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找出有关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4. 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 这句话中有两个都表示“看”的词语,你能很快地找到吗?

(2) “紧盯”和“注视”可不是一般的看,那是怎样的看呢?(眼睛一眨不眨地看)

(3) 仔细看插图,梅兰芳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看的?(他看得很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鸽子飞到哪,梅兰芳的眼睛就看到哪)

(4) 我们也来学学梅兰芳练练自己的眼神。现在我们没有鸽子,也没有鱼儿,老师就用这光点代替鸽子。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鸽子,不要让它从你眼睛里溜走。待会我要问你看后的感受。(师边转动光点边说:一只鸽子飞过来了,又一只鸽子飞过来了,这只鸽子在盘旋,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5) 采访、谈感受。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可以了,睁开。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小梅兰芳们刚才的感受:请问,你是怎样看的?你的眼睛有什么感受?(累、酸、疼)

(6) 是的,老师看出你眼睛里有泪花了。我们只练了一分钟,眼睛就累了,酸了,疼了,可梅兰芳却是怎么地看?(一直看、天天看)用我们书中的词来说?(常常)谁来读好这个词?

(7) 梅兰芳会利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小朋友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 ,梅兰芳在练眼神儿; ,梅兰芳还在练眼神儿。)想想看,他还可能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中练眼神?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8) 同学们,这样就叫――勤学苦练。

(9) 我们再来读好这句话,把梅兰芳的勤学苦练读出来。一天、两天、三天,他――(生跟读他紧盯空中……,或者……)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他――(生跟读)一年、两年、三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 )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 )

5. 看着这双灵活的眼睛!想想看,这时谁会夸奖梅兰芳?(师兄、观众、师傅)他们会怎么夸奖呢?

【设计意图】 对重点字词的咬嚼品析有多种方法。这里,我抓住这篇课文的文眼“勤学苦练”,结合运用插图,联系生活,角色体验,展开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进行了一场生动而有效的阅读对话。“勤学苦练”一词比较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学生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我抓住“紧盯”“注视”“常常”这几个词语,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插图理解意思,然后,演示文中鸽子飞翔的情境,让学生们置换角色,像梅兰芳一样去“紧盯”“注视”,从而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最后,让他们想象梅兰芳练功的时间,练功的环境,练功的场地。至此,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学生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学生们在这一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不仅领会了词义,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积累了结合插图、联系生活、角色体验、展开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

四、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学习梅兰芳

1.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世界闻名”是什么意思?

2. 是啊,梅兰芳不仅在中国演出,还受到许多国家的邀请,到过美国、前苏联等国家演出过。

3. 教师补充拓展:1913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梅兰芳义演赈灾,把挣来的钱,捐献给日本人民抗震救灾。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鬼子演出。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京剧大师”呢?

4. 小结:梅兰芳不仅在京剧方面很有造诣,而且热爱祖国,只有像梅兰芳那样,不仅京剧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称为“京剧大师”。

5. 你还知道哪些大师呢?(比如绘画大师:徐悲鸿、齐白石)

【设计意图】 “咬文嚼字”要讲究对文旨的体悟。我以“世界闻名”和“大师”两词为切入点,通过搜集梅兰芳其他的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对理解课文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既认识了一个“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更知道了热爱祖国的梅兰芳,这也拓展了文本的另一个空间,真正体现“大语文”的理念。

6. 同学们,梅兰芳从“不是唱戏的料子”,经过勤学苦练,到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终于)

7.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请小朋友用下面的句式练着说说。出示句式:

(1) 经过( ),( )终于( )。

(2) ( )通过( ),终于( )。

8. 梅兰芳真了不起,真令人佩服,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学到这儿,你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咬文嚼字”是一种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学习与运用。这里,我运用句式导引说写的例子而又不拘泥于例子,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用“终于”造出丰富多彩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14. 梅兰芳学艺

常常 紧盯 注视

没有神儿 会说话

勤学苦练

【设计意图】 板书,也是“咬文嚼字”的一种常见形式。我紧紧抓住文中咀嚼品味的几个重点词语,它们先后动态地同步于课堂教学的过程出现,就是学生学路的清晰展现,就是文本脉络的清晰展现,更是课堂流程的自然流淌。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4

在教改实践中,我尝试了一种“养”的教学方法。“养”在汉语中的本意是“生育”。既然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显然急功不成,欲速不达。“养”的引申义是“教育”,朱熹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韩愈在论及从内在修养入手培养写作能力时的精当比喻,用在鉴赏上也十分恰当:“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所以审美之果,非“养”不丰。

一.口诵“心惟”,引导学生“投入”

以口诵“投入”,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趣,即音乐美、声调美、押韵美、节奏美。“投入”必使“塞入”,务必让学生敞开心、放开声、读出味;教师不可越粗代庖,也不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以“心惟”投入,就是让学生感知诗歌的意趣。“心惟”即韩愈所说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忘却自己,诗我合一,尽享诗意的甘醇。意趣包括情趣和理趣。诗歌鉴赏特别强调发挥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对作品“含英咀华”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力求有“新的发现”,做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在鉴赏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鉴赏其中的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于是学生中有不同的感悟:

学生甲:在人生这个错综复杂的大棋盘上,无论外人还是自己看来,都是朦胧混沌不清的。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

学生乙:问题的答案要自己去找,不能总听别人的,要勇于发现,勇于探索。

学生丙:某些客观事物会遮挡我们的视线,而我们要穿越这些生命的遮挡物,找到自己的目标。

学会丁:诗歌象征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也许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着很平凡的事,生活在很平凡的人间,但他的内心是高远的,所以凡夫俗子无法到达他的境界。

这些感悟,使学生对诗的象征性意蕴做出了既合乎审美逻辑又五彩缤纷的诠释。不要再像过去一味地追求确定、唯一的答案。这样只会冰释诗歌浓烈的人文意向,榨干诗词空灵润泽的意境,使诗歌成为一堆冰冷枯燥的“语言乱码”。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其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其与作品、与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

当然,这种个性化的鉴赏应该限定在文本提供的情境范围之内,努力提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如果把“哈姆莱特”鉴赏成“奥赛罗”,把“黛玉”鉴赏成“妙玉”,那同样是违背了鉴赏的基本原则。

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跳出”

鉴赏不只是为了享受“音趣”、“情趣”和“理趣”,同时也为了获得“文趣”,即借鉴艺术技巧。“跳出”就是对诗歌做“庐山”之外的理性审视:品其言而察其妙。析其章而悟其法。

古代诗人讲究炼字炼句。在古诗创作中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例。例如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并非纯粹出于他的创作,而是出自他对五代南唐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的化用。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顿使梅花神态活现,可谓化平庸为神奇!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倘若丧失了对“咬文嚼字”的敏感,就从根本上迷失了进入鉴赏诗歌的路径。所以,尽可能少做几道断章取义的标准化试题,力争多做一些对经典诗歌的全方位的原滋原味的咀嚼,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鉴赏中练就“咬文嚼字”的功夫,就为学好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5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沁( )人心脾 面面相觑( ) 化险为yí( ) 千jūn( )一发 倾诉( ) 张冠李dài( ) xuàn( )丽多姿 zhuó( )尔不群 盘根错jié( ) 奔腾喧xiāo( )

2、默写。

①不积硅步,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④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

⑤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弓。

⑦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

3、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将在各城市中展开,如果让你从田亮、张艺谋两人中推荐一们作西安站的火炬手,你会推荐谁,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练习。

上帝咬过的苹果

上中学那会儿,班里有个同学叫苑小贵,手脚都不大好使,走路往一边顺,说话也像是嘴里含了块糖,呜噜呜噜的。据说小时候得过什么病。排座位时,年轻的赵老师指了指我的座位,让他坐我身边。我皱着眉头往一边让了让,他鸭子摆一样晃到我身边,坐下,嘴里还呜噜着问我第一节是什么课。我没回答他。我没回答也,从彩笔盒拿出了一支黑笔,在桌子中间画了一道“三八线”线,苑小贵瞅了我一眼,再不吭声了。

开始有淘气的男生还喜欢逗苑小贵说话,学他走路。三五次后,苑小贵便不再回答大家的问话,对学他的男生也不再理睬,他变得很沉默。我们能听到他说话,只是在赵老师的数学课上。赵老师似乎很喜欢苑小贵,有证明题,总是先提问他。苑小贵答得很慢,有时老师没听清,还要再仔细地追问一遍,我听得直皱眉。一天下课,我终于忍不住说:全班不只你会回答问题,你就是再显摆这题你做得漂亮又怎么样呢?旁边有同学附和着,苑小贵的脸恨不得藏到桌子下。我很得意,觉得自己很有勇气,说出了大家都没敢说的话。

一转身,我看到赵老师愤怒的眼睛,她拿了讲台上落下的教案,说:林裳,你跟我来。站在赵老师的办公桌前,赵老师的脸变得很平静了。她没提刚才教室里发生的事,而是说:周一的班会课你来主持吧。主题我给你提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我和同学们经过认真策划,在班会课上,我们每个人都说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和困惑,学习那么好的梁群原来常常会失眠,害怕考试考砸了。体育委员最怕的东西居然是毛毛虫。还有我,总是说话特别刻薄,得罪人无数……

赵老师说:你人认真听过苑小贵同学的解题思路没有,大多数时候,他的思路是跟大家不一样的。尝试着去接受别人身上被上帝咬的那一口,你被上帝咬的那一口也会被别人接受……

我看看低着头的苑小贵,

4.请用简洁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赵老师为什么要让学生策划班会课?由此可以看出赵都是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本文,请写出一句有关友谊的名言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说口香糖

① 口香糖除了能清洁牙齿,保持口腔清新,强健脸部肌肉外,科学家还给口香糖开发出一些新功效。比如“药用”口香糖,就是在咀嚼口香糖的过程中,让口香糖中加入的药用成分慢慢释放出来。此外,口香糖对人起的心理作用也不少。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喜欢嚼口香糖有三个原因:其一,排除孤独和烦躁;其二,解除紧张感;其三,通过嚼咬发泄内心的恼怒。对许多人来讲,口香糖是他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的亲密伴侣。

②然而,人们对口香糖的态度又是交织的,因为它已成为一个环境问题。城市中到处都能碰到恼人的口香糖残留物,以至于环卫部门不得不耗费巨资清理它们。除非像新加坡政府那样根本就把口香糖拒之境外。

③ 口香糖的黏性是源自成分中的胶基物质,它大约占1/4,也是咀嚼后剩下的部分。这个基质成分对口香糖的弹性、可塑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早的胶质取自于植物中的树胶,现在则是人工合成的聚乙烯酸酯。它们都具有很强的黏合性,不仅不溶于水,而且一些有机溶剂如丙酮等拿它也没有办法。这就是为什么地上的口香糖痕迹不容易清洗的原因。

8、文第①段介绍了口香糖具有的清洁牙齿,_________,强健脸部肌肉,_________四种作用。

9、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①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完本文,你会对那些随地乱吐口香糖的人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2、解释加点字。

①子何恃而往恃:___________。

②贫者自南海还自:_________。

13、翻译句子。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谈一谈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6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5

】页/【

1087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后题目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答】童话故事。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答】丹麦作家安徒生。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包含了小女孩什么样的愿望?

【答】擦燃了5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她渴望温暖。第二次看到了烤鸭,她渴望食物。第三次看到了圣诞树,她渴望快乐。第四次看到了奶奶,她渴望被疼爱。第五次看到她和奶奶飞向天国,她渴望幸福。

4、小女孩命运悲惨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社会的黑暗。

5、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幸福”,分别有什么含义?

【答】两次。第一次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是幸福的。第二次是去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幸福的。

6、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可怜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

1、“那一定会很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答】四次。

2、从种子到地板,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课文表达了大树的什么品质?

【答】课文表达了大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1、红头在牛肚里的旅行路线是什么?

【答】先进牛嘴--牛的第一个胃--牛的第二个胃--再到牛嘴--出牛肚子。

2、红头的情绪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答】第一次是着急、害怕,第二次是悲哀、绝望,第三次是高兴、感激。

3、这篇课文第十一自然段有几个表示青头动作的字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蹦、摔、爬、喊。感受到了青头为救朋友不惧危险的勇敢精神。

4、青头是一只怎么样的小蟋蟀?

【答】青头是一只勇敢机智、不怕危险,勇敢救出朋友的小蟋蟀。

第11课:《一块奶酪》

1、蚂蚁队长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蚂蚁队长有关爱幼小,以身作则的好品质。

语文园地三:

1、“伸、界、棕、忆、招、教”都是什么字?把每个字都具体说一说。

【答】都是形声字。“伸”“棕”“忆”“招”是左形右声。“界”是上形下声。“教”是右形左声。

2、口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其中“咬、嚼、吞、含……”与什么有关?“叫、喊、嚷、吵……”与什么有关?“啪、嘟、嘀、哗……”与什么有关?

【答】与嘴有关。“咬、嚼、吞、含……”与吃的动作有关。“叫、喊、嚷、吵……”与叫的动作有关。“啪、嘟、嘀、哗……”与发出的声音有关,都是拟声词。

2、请你写出学过的三个修改符号,并伸手写一写。

【答】改正符、增补符、删除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