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代实训总结范例6篇

货代实训总结

货代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教学软件 实训项目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3-02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水平是我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高职高专类学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大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力度,才能培养出现代物流人才。为提高物流技能教学质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投资建设了物流软件实训室,并开发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物流教学软件。要想有效地利用教学软件,必须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本文就第三方物流实训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一 实训性质与目的

1.性质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处于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之间,是学生通过物流软件的学习接受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2.目的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二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应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作业,让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经营方式和服务内容。从订单的接收开始,以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使系统使用者明晰地理清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流程。

三 实训技能岗位设置

职能部门(技能岗位):客服部(客服)、储备部(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流通加工部(加工员)、送货部(调度员、驾驶员)、综合部、财务部(会计)、安全部。

四 课程实训项目设计

对第三方物流各技能点及第三方物流软件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设计相应的情景实训项目。

1.基础信息管理

项目1:资源(设备、人员、车辆)管理;项目2:路由管理;项目3:库房管理。

2.客户管理

项目4:客户信息管理;项目5:项目客户的货品管理;项目6:客户费用管理。

3.供应商管理

项目7:供应商档案管理;项目8:供应商信用管理;项目9:供应商费用设置。

4.订单管理

项目10: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1: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2:库内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3:退货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4:退货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5:退货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6:运输订单管理;项目17:配送订单管理;项目18:订单查询。

5.仓储作业

项目19:入库作业;项目20:仓储管理;项目21:移库作业;项目22:流通加工作业;项目23:出库作业。

6.运输与配送业务

项目24:运输出港的调度和场站作业;项目25:运输进港的调度与场站作业;项目26:运单补录和运费复核;项目27:签收与返单处理;项目28:运单查询;项目29:配送作业。

7.商务结算

项目30:应收应付管理;项目31:现结现付管理。

8.综合业务实训

项目32:仓储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3:流通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4:流通加工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5:中转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

五 课时和内容安排

总课时为112课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个业务的模拟,72课时;第二阶段,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实训,40课时。

第一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模拟。了解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1~实训项目31。

第二阶段:将实训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角色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将实训岗位设置为:系统管理员、客服(订单录入)、搬运工(出入库反馈)和运输配送调度员。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32~实训项目35。

六 实训成果要求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七 实训成绩考核及评定标准

第一,实训结束后,学生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报告应符合实训教学的要求,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

第二,指导教师对每份实训报告进行审阅、评分。

第三,根据软件系统的测评分数并结合实训报告的得分情况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第四,该实训课程内容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与验证,实训课的成绩记入课程平时成绩。

八 第三方物流实训情景项目设计范例

项目19:入库作业。

1.实训任务

以仓储调度员或信息管理员的身份,对入库作业计划指定储位、作业资源,打印出储位分配单、入库单,能够查询作业明细。

2.实训步骤

第一,新增入库单。在【订单管理】【订单录入】【订单录入】下点击【新增】;出现新界面后,选择入库订单,点击【确定】,分别对订单信息、订单入库信息及订单货品进行维护。在订单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客户名称:飞远运达;紧急程度:一般;单来源:电话;下达时间:当天。

在订单入库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库房:第一号库;入库方式:送货;入库类型:正常入库;预计入库时间:后天。

在订单货品界面,点击【添加货品】,数量是10台。最后,点击【保存订单】即可。

第二,生成作业计划。选中刚才新增的订单,点击【生成作业计划】,在弹出的界面,点击【确认生成】。

第三,入库调度。在【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预处理】下,选中刚才的订单,点击【调度】。

在入库预处理界面,在待上架货品中,选中要上架的货品及添写上架的数量,在区和储位编码中选择要上架货品的储位编码。如:

货品编码:000050150;货品名称:轮胎;数量:10;区和储位编码:根据之前生成的编码进行选择。

然后点击【打印储位分配单】,打印出储位分配单,点击【打印入库单】,打印入库单,交给理货员。

另外,还可在【资源调度】界面,根据仓储实际情况对作业资源进行维护。

最后,点击【调度完成】,完成作业的调度。

第四,入库反馈。用户选择【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反馈】,系统显示已调度完成的单据,点击【作业计划单反馈】,分别对理货、上架等进行反馈,然后点击【反馈完成】,完成入库反馈作业。

3.实训总结

第一,明确实训任务的目的及要求。

第二,写出实训的具体过程。

第三,根据实训步骤画出实训流程图,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

第四,总结实训体会,师生可提出改善建议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货代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核心课程 教学改革

近年来,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如何合理设置课程以及开展教学建设,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以行标为导向,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内容及考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1. 行标导向,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报关、国际货运、报检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涉及的报关、报检和国际货代等行业,在我国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际货运协会已陆续推出其对应行业规范和服务作业标准。在报关行业,2007年海关总署颁布《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2011年颁布《报关服务作业规范》;在报检行业,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管理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管理规定》;在国际货代行业,2007年中国国际货运协会推荐国家标准《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物运输作业规范》。这些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企业均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参照报关、国际货运、报检等行业标准以及企业用人要求,结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特点,我们对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创新。(如表1所表)。

“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的设置不是简单的课程调整,而是按基础能力——专门能力——综合能力三层能力递进为主线,其设置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融合度、相关度很高,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评方法等方面做了如下改革:

2.1结合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合理安排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安排,我们结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对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开发、整合与创新,使课程与课程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报关业务一体化课程为例,《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业标准——《报关服务作业规范》,以报关服务作业流程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洽商委托—评审合同—签署合同—接收单证—申报前审查—缮制报关单—申报前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复核报关单—电子申报—现场申报—配合海关查验—缴纳税费—申请办理现场放行、结关手续—申领报关证明联—结算费用—退还单证。这些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设置的课程,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并重,通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对应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等。而由于这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学生亲自操练的机会和时间还相对不足,专业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训练。《报关操作》、《国际货运操作》等课程的设置,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岗位专项技能训练为教学目标,设计一项项具体的实训操作项目。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实训操作,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2 探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法,它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如在国际货运业务综合实训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教师和部分学生是外贸客户、海关、检验检疫、船代等机构部门的扮演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国际货运公司开展业务经营活动。通过实训,学生不仅掌握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环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职业礼仪、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 改革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评方式

为了使报关与国际货运“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考试内容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能力考核相结合,并且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我们加大平时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项目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职业表现等都列入了考试的范围。如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国际货运公司在揽货专项实训中,提供的公司宣传资料,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态度等都列入考试的内容。在《报关操作》、《国际货运操作》课程中,将学生报关、国际货运等作业流程操作的正确性与熟练程度也纳入考试范围。在考评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笔试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包括现场操作、专题讨论、问题答辩、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通过改革核心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评方法,力争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素质现状做出整体性评价。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实践实训环节的考核,形成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评体系。

3.“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3.1 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

“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相互渗透和交融,各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孤立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不适用这种一体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需编写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大纲和配套教材。即要编写进出口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报关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国际货代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报检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并编写体现高职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材,特别是培养学生岗位专门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实训教材。

3.2 培养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经验、态度等,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一是定期派送老师到海关总署的培训学校或教育部指定的相关院校和场所参加进修学习;二是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半年以上顶岗或轮岗实习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鼓励教师考取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熟悉报关、报检、货代等工作岗位的行业标准和操作技能;四是吸收更多在外贸行业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

3.3 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场所与设施

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需加强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场所与设施。如在校内实训基地内模拟设立海关、检验检疫、外贸公司、国际货代公司等机构、部门,购置外贸类、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实训软件,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的场所。

3.4 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

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才能保证“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高职院校要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华 陈鸿雁 邹宛言,试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的整合,职业教育,2011.

[2]邹哲维;宋国强,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研究,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货代实训总结范文3

Abstract: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practice i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majoe and logistics major. Taking Hangzhou Wanxiang Polytechnic for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deas of course system reform and curriculum design scheme of higher vocational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practice based on orientation of working process, and expounded from the course's nature, characteristics,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deas of development to the reforming of the examination, and made evaluation analysis on implementation effect after carrying out teaching reform for two year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关键词: 国际货代;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working process;curriculum reform;effect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42-03

1 课程定位、目标、改革必要性

1.1 课程定位 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国际货代实务课程是根据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国际货代操作员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所开设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和物流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主要着眼于如何完成国际货运的出口和进口操作业务。它以货代操作业务流程为主线,介绍货代公司如何进行业务开拓,如何操作货代流程,如何进行售后维护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货代操作能力。

1.2 改革的必要性

1.2.1 传统的国际货代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角色,教学主要一般都以理论讲述的形式开始,理论教学为主体,以知识灌输为首要任务。学生的学习不仅参与性与积极性不高,而且还严重缺乏自主性,学生记忆的看似完整的国际货运知识体系,但当遭遇到实际的业务操作问题,立即僵化找不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学生进入企业还需要重新学习,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遇到困难。

1.2.2 教学组织过程对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从能力培养和教学效果的角度看,教学过程的组织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流程为线索。而实际上,当前高职教育国际货代课程教学过程还停留在一般知识性的介绍上,照本宣科迹象明显,忽视应用性训练,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脱离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操作能力,我们应着力开发能使学生操作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1.2.3 校企合作的难度大 外贸行业和物流行业的激烈竞争状况和货代业长期价格战使得货代行业信息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为了保全公司的客户信息等核心机密,货代行业不轻易接受在校生的短期实习和高校教师的挂职锻炼,即使同意了也会处处防范。因此,目前行业企业更多地以接待参观或见习的形式支持教育事业。但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水过鸭背式的见习,无法实现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此外,企业参观筹备期长、成本高、对接环节多、效果难以保障导致学校投入产出率低。

可见,国际货代课程的常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因而必须寻求一种低成本、效果明显的教学模式以解决或缓解以上难题。

2 课程改革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校企合作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的前提下,我们对国际货代实务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2.1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货代操作业务流程为主线 国际货代实务课程内容体系强调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货代操作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出口货代操作业务和进口货代操作业务”两大主线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每个项目下进行若干任务分解,在授课之前让学生清楚本次课程的任务以及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准备的相关知识就是课程讲授的内容,在了解了相关知识背景之后,由学生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

2.2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 “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该课程的总课时为5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含小组讨论与发言)28课时,占总课时的50%;实训课时(包括课堂操作与校外参观)28课时,占总课时的50%。

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采取以下的流程:任务目标情景呈现知识介绍操作示范任务布置总结评价。

2.3 情景模拟 国际货代实务课程教学以分组情景模拟开始,每个小组模拟从事国际货代公司的操作员工作。本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通过仿真操作、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课业和点评、行业专家专题交流以及学生专题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

2.4 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 国际货代实务课程考核应该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并侧重于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应50%以上。而且,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其中过程性考核应设置课堂表现环节和不少于5次个人或小组课业(及作业),期终考核可以采用软件考核的方式。

3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考核方案设计

3.1 课程设计方案 我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国际货代实务课程,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如表1。

3.2 考核方案设计 该门课程我们以过程性考试,操作型考核,模拟软件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给分。过程性考试占15%(课堂出勤、课堂提问5%、课后思考练习5%、小组案例讨论5%);操作性考核占55%(制作出口询价单5%、运价表制作5%、订舱单制作5%、报检单、报关单制作5%、提单确认单5%、费用计算单5%、退税单5%、进口询价、订舱单5%、货物跟踪表5%、进口报检单,报关单5%、货物交接单5%);最后软件考试占30%,2人一组,在1.5小时完成货代流程操作,并由电脑给出成绩。

4 课程实施效果和问题分析

4.1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据2年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如下:

①采用过程考核,学生对平时的出勤率、作业、课堂性训练和操作型训练的考核更加重视,学生的到课率比较高,基本都在90%以上。②过程性考核中又分了课堂性考核和操作型考核,课堂性考核主要针对课堂授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小知识进行练习,操作型考核是讲了一块完整部分后让学生做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边学边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使学生把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这部分知识到底在工作中处于什么步骤,到底是为什么而学。③期末考核中,采用软件考试操作,学生通过软件练习对货代操作有明确掌握。④70%的成绩放在平时,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⑤学习的过程以理论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2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好的一面外,我们也发现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平时的过程考核和操作考核中成绩比例70%,有些同学在没有参加期末考核时已经达到及格分数,导致最后期末考核的重视程度不高。②操作型考核是分成小组完成的。小组成员有些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很难杜绝。③课程改革的重心放在操作上后,进行课堂内容和操作型训练的课堂时间有时控制不好,有时会出现课堂内容讲解不完。④软件考试是小组一起完成,有出现搭便车的情况。⑤关系好的同学分组经常分在一起,导致成绩好的特别好,成绩差的特别差。两级分化严重。

5 课程设计改进方案

5.1 进一步紧扣企业 国际货代实务作为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经过2年的改革,我们发现课程必须紧扣企业需求,随着实际工作业务进行时时变化,后面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设立冠名班,进行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同训练学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训练、学习,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教育的目标,达到了校企长期战略多赢。

5.2 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价档案 在原来考试改革方案中,根据发现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在教学初期,可给每位学生都建立—个评价档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成绩,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能力要求,并且要求学生作出自评,结合老师评价,给出直观图示,一个月进行两次评价,半年形成一个成绩。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时,将学生的评价档案交于企业,企业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学生进行评判。这样,也使得学生更重视在校期间的学习。

5.3 学校进一步加强相关配套 因此课程开发与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本的制定,需要针对新的文本实施提供有效的配套条件。比如我们要进一步联系企业开发相应的国际货代实务教材以及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相关资料,还需要学校配套相应的软件,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好能引进既有货运操作或管理经验,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而且在安排课时方面,新课程每一个教学单元课时是根据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完整完成所容载的知识内容为划分依据,综合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有可能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集中学习才能完成,因此不可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课时。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45-46.

货代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职;物流专业;实训中心建设

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以来,我国明确了物流是各产业跟国内外市场相连的重要载体,振兴物流产业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十二五”规划将发展物流产业链作为国民经济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级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不断提高,物流业务主体发展迅猛,物流行业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和设施设备的操作能力,具有独立处理业务的工作能力。中职教学必须紧跟社会需求,通过场景模拟和动手操作来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而物流实训中心作为专业教学平台,如何有效搭建,决定着物流人才的素质水平。我校从2009年底开始规划建设物流实训场,至今已投资200多万建成物流综合实训中心,配有物流沙盘模型、仓储实训区、生产物流实训区、销售物流实训区、RFID实训区、电子标签拣货实训区、物流软件实训区、多媒体教学区和室外叉车训练场,实训区域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

一、建设物流实训中心的指导思想

以《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参考方案》为指导,结合本地区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突出“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按照培养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创设与企业相近的情境,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一体化教学,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物流实训中心建设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在进行设备配置时要系统考虑整个物流链的流程,在设备型号、数量、控制等方面合理配置,消除“瓶颈”。我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基于对供应链各节点模拟,如货物供应商、仓储与配送中心、超市(物流)总部、连锁经营超市、零售门店、国际货代与国际物流等,从而实现从零售门店向超市(物流)总部发出采购信息,超市(物流)总部进行信息汇总,由总部的业务部门向供应商采购,并由总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向供应商结算,供应商向总部的仓储中心供货,最终由仓储配送中心负责入库及自动分拣出库、配送并运输到各超市门店等终端,模拟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在这一模拟的供应链上,配备一系列现代物流设施,如设置供应商、批发配销公司、物流总部、仓储配送中心及连锁零售门店(现代与传统超市)、国际货代与国际物流等岗位,配备手持RF数据采集终端、生产装配流水线、各类货架、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托盘与叉车、条码系统、RFID系统、包装环节、物流沙盘等,它们各自独立,又互为联系,既能实现学生分岗位训练的需求,又能从系统的角度掌握供应链管理流程。这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物流运行过程通过信息化实现现代化管理和作业自动化这一现代物流的时代特征,在学校实验室内营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实验教学环境。

(二)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原则是指在总体设计、关键技术、作业手段等方面要着眼于物流发展的前沿,选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对于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开发平台等,要求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选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开发软件,并具有升级、换代的功能。结合广东中职学生技能竞赛的技术要求,我校选择了与在物流企业经营、物流咨询、物流教学等方面工作均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配置了实时供应链管理平台、仓储管理系统教学软件(WMS)、物流单证制作系统、国际货代报关与国际贸易结算管理信息系统、分销连锁软件等。另外考虑到RFID技术将广泛应用到物联网的建设中,我们还建立了一个RFID实训区。

(三)配套性原则。

配套性原则是指在设备选型及设备各部件的型号、生产厂家的选择上必须统筹考虑,以确保相互匹配,工作可靠,避免因选型不当造成设备故障率升高或工作过程无法对接的现象发生。如何保障前后配套,这是我们在整个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为资金不足,整个中心的建立需要分期规划,每一期都需要进行政府招标,结果每一期都由不同的公司中了标,打乱了我们原先的规划,一部分链接软件需要重复配置,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是必须要提醒各位同行注意的,必须要选好合作公司,并保证整个实训中心的核心建设是由一个公司来完成。

(四)实用性原则。

在总体设计、设备配置等方面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方向课程开设,满足课程实训的需要。实训区的建立,必须要在课程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投入,我们首先搞好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规划,以省物流技能竞赛项目为突破口。目前,物流专业的专项实训有进出库作业(现代物流中心作业)、物流单证制作、叉车技能项目、销售实训、仓储实训、打包与封装实训、物流设备应用实训等。

(五)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作业需求的前提下,以实现系统综合效率最高为目标,优先选择同类型中最适合的产品。很多学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动辄投入上千万,对于我们这些资金不足的学校来说,经济适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有限建设资金,开发出尽量多的贴近企业需求实际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尽量多地得到动手的机会是我们要花心思考虑的。如在建立仓储区时,要不要投入大笔资金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我们进行了企业调研,发现在我们周边的一些物流企业,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的很少,仓库作业靠的还是人驾驶叉车上下货,所以我们放弃了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转而加大叉车技能的培训,节约了大笔资金。

三、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目标

(一)成为学生实训、师资培训的中心。

围绕工学结合课程体系,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满足校内学生实践教学,承担教师技能培训。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师生在学习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

(二)成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实训中心要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岗前、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可承担中级工和高级工鉴定任务,成为职业资格认证中心。我校现已成为新会地区叉车技能资格证的考点,并作为仓管员、收银员、跟单员等项目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点。

(三)成为学校和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

实训中心的建设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主动加入企业生产活动,实现产教结合。

(四)构建绿色节能环保实训中心。

在实训过程中渗透环保理念,以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减少资源浪费,增强环保意识教育,培养资源循环利用的思维,减少成本支出。

四、物流专业课程实训规划

实训中心的建成,将有助于我校按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更好地规划实施校内的专业课程实训,我们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方式为:认识实习+课程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其中,第一学年完成物流设备认识实训、物流运作流程认识实训等认识性物流实训课程,包括企业参观、社会调研和专题讲座。第二学年完成模块化仿真教学,按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与一体化教学的实训要求,分成仓储作业、运输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打包与加工、国际物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6个主要模块进行仿真式的实训。第三学年按企业要求完成学生特种车辆驾驶、物流综合实训等上岗前培训,综合实训按照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确定实训项目和内容,并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五、实训中心整体规划

1. 综合实训区。设置物流综合实训区一个,完成专业实践课校内集中实习。

2. 教学实训区。按模块化课程配置物流沙盘模型、仓储实训区、生产物流实训区、销售物流实训区、RFID实训区、电子标签拣货实训区、物流软件实训区、多媒体教学区和室外叉车训练场。

3. 教学实验室。ERP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室,设有8组沙盘桌及配套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实现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的实验课程,能实现ERP沙盘模拟训练、财务管理专业沙盘模拟训练、人力资源专业沙盘模拟训练、营销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等多专业实验。

货代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国际货物 实训课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以职业为导向,将课程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没有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岗位英语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适用性较差,往往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本文以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为例,探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探索。

一、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开发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想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其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应指向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在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开发中必须基于工作过程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这是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创新建设,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岗位(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高职教育具体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有了紧密的联系,能极大地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008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校的一员,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而国际货物英语是物流专业新开设的优质核心课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我们英语教师通过和物流专业教师共同下企业调研,考察了多家物流企业,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特别是对国际货运这一岗位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了国际货物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要求,获得基于工作任务的国际货物英语课程开发的一手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岗位主要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一)明确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国际货代基本业务流程和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掌握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具备在国际货代公司各个岗位熟练使用专业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达到能熟练利用基本的专业词汇识读、填写单据。素养目标是:使学生认知专业英语在国际货代业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国际货物业务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国际货物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如图1所示的国际货物企业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国际货物这一岗位的十个典型工作任务:(1)公司业务介绍及推广;(2)客户服务;(3)包装设计;(4)运输;(5)仓储;(6)委托承运;(7)日常沟通;(8)认识国际货运基础单据;(9)报检;(10)填制进出口报关单。以这十个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展开教学并进行了国际货物英语教材的编写,本教材已被评为北京市2009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二、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强调“以行动为导向”,是要改变当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以与特定工作岗位职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我校胡杨政教授在多年的职业英语教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6P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应用到了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中。以国际货物岗位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国际货物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建立完善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具体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Profession,是指以物流职业英语内容为教学主线;Position,是指以国际货物这一职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教学模块;Procedure,是指以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Point,是指以工作过程中的语言要求和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Performance and Practice,是指通过模拟演练和实训,提高学生在物流,特别是在国际货代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加强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

现行教学模式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少。其表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方面,我们加强了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做好“以行动为导向”。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由当时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其优势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案例还必须具有针对性。为此围绕国际货物岗位的十大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精选我校毕业生去向较多的北京空港物流企业的实际典型性案例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讨论、研究。

(2)角色扮演教学。教师在实训中制订工作计划并分配工作任务,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例如我们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中海关报关过程教学部分就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通过同学的角色扮演强化了报关单预录入、报关单审核、报关单放行等报关过程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根据承接的模拟项目,组建实训小组,各小组负责完成利用国际货物专业英语包括业务的洽谈、客户的服务、单证的识别与填写等工作任务。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将英语教学工作分成与专业相对应的多个教学模块。同时,将英语教师进行分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工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单个企业开展细致深入地调查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准确把握个业和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师资模式

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建设中,双师型专业英语师资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实践培训中专业英语教师而临很大难题,英语类的教师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即使完成理论学习后,也缺乏感性知识。因此,专业实践培训从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讲解,让英语教师结合业界实际情况和专业所需,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加强职业能力的素养。通过专业实践以亲历体验、发现、研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建构或重新建构对专业英语课程及课程目标标的认识。

课程建设中,我们体会到:专业英语教学应采用“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共同来完成。专业教师协助编写教材,开设专业讲座等方面给予英语教师帮助,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具体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形式进行合作教学:(1)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学习要求;(2)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3)共同交流教学思想与观点;(4)共同学习并编制教学大纲、教材;(5)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学术讨论会、专业信息展示会。

在我校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英语和物流专业教师体现出了最大的协助合作精神,通过共同下企业,调研国际货物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任务,还多次召开英语教师和物流专业教师的座谈会,由专业教师给英语教师提供专业书目,进行专业讲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物流企业的专业资深人士和物流专业教师担任专业策划和教学顾问,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四、建设课程实训基地,保障课程质量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机制是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工作”上,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校内实训教室和仿真模拟教室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实践要求,在传统的教育机构外寻找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已经成为普遍认同和采取的措施之一。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大量国际物流企业聚集北京,这为我们建立和开发实训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协商,我校拟与某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物流中心协议作为国际货运英语实训课程开发基地,给学生提供观摩的机会,并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实践基地。

货代实训总结范文6

“L”电池为碱性电池,有7#、5#两种,包装上采取挂板装,一板两枚。名义上为成都某公司生产,实质上是购买“D”牌(化名)原电池,假以“L”品牌外包装而已。这也是国际上较流行的“OEM”(定牌加工)方式。“L”电池于1998年3月份正式面市,由成都某公司营销中心进行销售推广。 二、“4P”战略规划设计

1.产品。由于“D”牌电池的质量优良,所以“L”电池的质量是过硬的。产品表面以银色、黑色为主,较精美。外包装采取较流行的挂板装,一板两枚;外观效果与金霸王、劲量等国外品牌电池不相上下。

2.价格。电池是同质性较强的产品。但几乎同样的质量,国内电池产品(如南孚、双鹿、白象等)与国外电池产品(金霸王、劲量等)价格相差较大。当时国内电池产品市场零售价一般不超过2.5元,而国外电池产品市场零售价在5元以上。2.5元至5元之间的中档价位是个空档。因为产品质量与外包装都不逊于国外品牌电池,“L”电池的全国统一零售价便定为3.5元。

3.通路。采取了设立总商,公司派驻办事处辅助营销的销售模式。即每一省和省下辖各地区都寻找一总商。省设立管理处,辅助省级商进行全省管理工作;地区设立办事处,辅助地级商进行市区内大小商店铺货和选定县级商工作。公司和商,商和商之间都实行现款现货交易。

4.促销。采取了电视广告推广、终端点布置和店主推荐、开展售点促销活动几种方式。电视广告是在已开拓的各省卫视做5秒品牌广告;终端点布置是在各终端点张贴“L”电池宣传画,并和店主搞好关系,要求他向顾客推荐;售点促销是在比较大、人流较多的商场里进行买电池赠送小礼品活动和宣传单散发活动。 三、市场推广方式

为了迅速进行全国市场推广,公司营销中心建立了以下营销组织机构:

由谈判代表先谈下省级总商,省级管理处配合省级总商设立。再由谈判代表谈下省内下辖各地级总商,省级管理处下派各地级总商,省级管理处下派各地级经理入驻各地区,并在当地招聘业务员。当地业务员招聘后,营销中心下辖冲锋队(由铺货能力强,并善于和县级经销商打交道的老业务员和运货车组成)来到该地区,带领新招业务员,到地区所辖各县城进行强力铺货,并进行县级总商的选择和谈判。(同时,对新招业务员也进行了铺货培训。)如果一条龙下来,一个省,从省级总商到最基层县级总商的设定以及省级管理处和各地区办事处的设立只要1~2个月就可以大致完成。然后,周边相邻的省再按这一种模式进行快速复制。人力资源部进行大量的招聘和培训,提供足够公司拓展市场需要的省级经理和地级经理。1998年下半年和1999年初,“L”电池就按这一种市场推广开拓方式,迅速占领了全国十几个省份。 四、意外的结局

1999年6月份以后,“L”电池就很难在市上看到了,偶尔有商店在卖,也只是商剩下的存货。在此以前,各个省的省级管理处和地级办事处大都被撤销,且绝大多数的基层业务员和地级经理都没有拿到应得的当月工资;而各级商都还积压着一批存货需要自已去处理。至此,“L”电池的市场运作彻底失败了。 五、失败原因

1.实力弱,没有足够开拓全国市场的费用。“L”电池由成都某公司营销中心进行市场动作,而该营销中心与公司近似于承包关系。其公司属于国家大中型企业,有一定的实力,但营销中心是由几个人承包的;财务上是分开的。由于是现款现货,开始尚能运作。但几个月后,销售不佳,很多省级商没有返单,这时营销中心已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日常管理和广告投入了,加之融资渠道不畅,最后只有失败。

2.没有足量的、合格的人才资源和必须的培训。由于是急速的拓展全国市场,因此需要大批富有营销管理经验的省级、地级经理。但公司人才的来源是在人才市场上进行大批地招聘,并辅以短短三、四天的铺货培训。因为招聘的很多人没有营销管理经验,加之没有系统、详细的入职培训就直接下到市场,许多地区销售量极差。致使很多商迟迟不能返单且对公司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