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实习论文范例6篇

工科实习论文

工科实习论文范文1

1.1实习计划安排不合理

一般高校都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开学第1个月,而此时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已经趋于尾声,学生从实习中学到的很多知识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效果不明显。此外,相当一部分同学忙于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等,导致其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很多生产性的企业此时正值生产上的淡季,能接纳的实习生有限。上述种种原因使得毕业实习的作用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1.2实习缺乏老师的有效管理和指导

由于实习经费有限及老师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在实习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老师只是负责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完成交接后便返回学校。虽然实习期间有实习单位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并不能有效针对实习生,学生实习期间在生活上、精神上和专业知识上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1.3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由于企业生产季节性强,或是企业规模较小,只能接纳少量实习生。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存在意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一般也不愿意接纳非重点高校的实习生,因而要联系较好的实习单位往往非常不易。

1.4实习期间学生收获有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主要是到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于目前食品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线上基本不接受实习生,而企业的研发部门和检测部门能容纳的实习生数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生普遍是到包装工段实习,做一些简单和重复性的工作。在政府事业性单位实习的学生,由于这些单位对实验结果的要求较高,基本上不会让实习生过多参与其中,学生们基本上是帮单位的老师打下手,做一些很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少独立负责一些实验项目。这些原因都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真正学到的专业知识不多。

1.5实习后缺乏总结

实习后学校一般要求学生提交1份实习报告,由指导老师给出成绩,毕业实习这门课就算完成了,缺乏深入的总结和反思。

2对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2.1对实习计划进行改革

根据原有实习计划在时间安排上的诸多弊端,结合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多年来对毕业实习的研究与实践发现,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有诸多好处。①年后一般是企业工人和职员跳槽高峰,很多企业比较缺人,因而此时联系实习单位就比较容易,而且实习的岗位也会更加多样化;②第6学期往往开设的都是一些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本学期就参加实习,学生们对食品工程、食品机械、食品工艺、食品质量管理等知识有了直接的接触或参与,这样在回校后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多感性认识,学习效果也会得到较大提高;③以前将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由于要准备考研和考公务员,因而申请分散实习,这种动机的分散实习,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大多下过车间,都接收过劳动的洗礼,回校后学生们都非常珍惜学校的美好时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

2.2根据学生特点分配实习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每年的毕业实习都安排在3家以上的实习单位进行,每家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和待遇等情况差异很大,如何将学生分配至不同单位很关键。每年在确定实习单位后,实习带队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召开专门的会议,确定各实习点学生的分配问题。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实习单位比简单的以班为单位或随机进行分配,更有利于实习的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比如,对于家境不是很好、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可以安排在有报酬的实习单位;对于身体条件不是很好或是过于娇气的学生要安排到一些工作较为轻松的实习点;而对于平时纪律意识差的学生要安排到有实习老师驻厂管理的实习点;对于一些事业单位,则要安排学生成绩好,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如此安排下来,可达到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共赢的效果。

2.3实习前进行全员动员

实习前由院长和系主任亲自做实习动员,所有参加实习的学生、辅导员、实习带队老师都要参加,动员会上对实习的目的及意义、实习内容、实习方式与场所、实习要求、实习纪律、实习安全、实习前的准备、实习具体安排等各项事宜都要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实习动员,既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与人为善并积极沟通的态度,也能让学生和带队老师对实习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并尽量减少实习中意外情况的发生。

2.4实习中指导老师驻厂管理,领导中途看望

实习期间,对超过8名实习学生的单位,至少派出1名老师驻厂管理,要求老师跟学生同吃同住,这样做有以下优点:①实习期间,由于工作或简单、或枯燥、或辛苦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往往情绪比较消极,甚至有的同学会有中途退缩的想法,此时老师可以倾听学生们的倾诉,并对他们进行安抚和鼓励;②由于学生只是在工厂做短期的实习,他们往往不太服从厂方安排,如果有指导老师协助管理的话,则能明显提高管理质量;③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学生们往往不敢或不愿意请教实习单位的师傅,而是更愿意与我们的实习带队老师交流;④实习期间,学生可能出现一些疾病或身体不适,此时他们最需要得到老师的照顾;⑤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有更多的收获,轮岗实习非常重要,指导老师可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实习单位沟通,适时对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轮换;⑥老师驻厂实习,每天都要下到车间,可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创造机会。实习期间,学校及学院领导也要前往实习单位看望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了解实习情况,听取师生意见,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解决实习中的实际困难。虽然只是一次简单的探望,既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实习工作的重视,也加强了校企双方的了解与合作。

2.5实习后及时总结

实习结束后,学生、指导老师、学院3个层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学生上交1份不少于5000字的实习报告。实习指导老师则要从实习的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改进措施以及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座谈会交流和书面总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院要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与表彰大会,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并从各实习点的优秀实习生中选取典型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参会学生则为低一年级的学生为主。这样既能让低年级学生提前对毕业实习有一个初步认识,也可通过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对毕业实习充满期待。

3结语

工科实习论文范文2

注重增加理论学习的“理论含量”

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学习科学理论,提高学习质量,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质有新的提高,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对各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上的说明。因此,学习就必须在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理论学习不同于思想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有一个理论知识转化为理论素质的过程。学习科学理论作为一项工作必须抓紧务实,但理论学习本身一定要务虚,切实在掌握基本观点、弄清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因此,在学习理论中既要防止和克服脱离实际,为学而学,不重视用理论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倾向,又要防止只要实际而缺少理论甚至没有理论的现象。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通过一次理论学习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这种普遍惯用的提法,切实在遵循理论学习的规律中提升学习质量。

理论学习要和

多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基础之上的,又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每一次最新理论成果,都反映和体现了当时社会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因此,要学习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实践成就和掌握最新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中更是明确强调,要把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与学习党的历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同时,也强调要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结合起来。

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以及目前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文重理弱”的缺陷,在学习理论上对前两个“结合”普遍比较重视和自觉,做得比较好,而对后一个“结合”则表现得不够自觉和紧密,甚至结合得有些生硬。因为对当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了解甚少,从而影响到了对新的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接受,也就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因此要针对当前干部队伍的素质现状,在落实理论武装的工作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抓好科技信息知识的武装,通过系统学习,多掌握当代经济、科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素养,更好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优化思维,从而帮助我们加深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理解,真正掌握精髓,以真懂、真学促进真信、真用。

重视用实践成果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全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全在于指导工作。因此,必须强调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习成果尽快转化为工作成果、实践成果和建设成果。但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强调以用促学、以用引学,通过运用理论指导工作产生作用的实践,提高对学习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不断激发大家自觉学习理论的内在动力。

当前在这个问题上,对学以致用各级认识比较一致,抓的也比较紧,但相对而言,对以用促学在思想认识上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多年来各级都在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但一些做表面文章的仍然能得到彩头;都说要坚持按德才兼备的标准选人用人,但实际情况是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往往得到提升重用;改进作风的话题提了多年,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仍有市场;都说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但一些部队尤其是基层的实际问题却迟迟解决不了。所有这些,不仅会使人对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指导性产生怀疑,而且也影响到领导机关的威信和形象,甚至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赖。因此,必须重视解决以用促学这个问题,让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实实在在地领悟到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成效,进而迸发出更大学习热情。

注意改进学习的组织形式

关于军队领导干部学习的组织形式,我觉得应该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改进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模式。坚决克服用集中教育代替中心组学习、用自学代替集体学习、用研究工作代替学习讨论等不良现象,强化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制度保证。科学制定计划,统筹工作任务,优化学习内容,缓解工学矛盾。比如,针对以往党委中心组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导致工学矛盾突出,领导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的实际,我们改为采取“1+3”理论学习模式,同时,通过开办“学讲堂”、开通网络远程课堂等,使机关的学习实现同步、同量、同效,解决机关干部学习容易“挂空挡”的问题。

工科实习论文范文3

9月初以来,州直工委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湘发[2008]8号、湘办发[2008]14号、州发[2008]29号和州组通[2008]21号文件精神,先后通过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召开领导班子和党员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和撰写理论文章等方式,积极开展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

一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积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9月4日,工委中心组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工委书记李冬梅在学习中就如何结合机关党建实际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有关要求,工委副书记向义付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当前机关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辅导。工委中心组全体成员和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和州直党建的实际,对如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9月4日至5日,工委召开了领导班子和机关党员专题民主生活会。工委副书记罗德富在会上传达了全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和张春贤书记的讲话精神,全体班子成员和机关党员围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认真剖析了自己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开展了诚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三是通过传达省委、州委文件精神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9月11日,工委先后召开工委会和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会,会上组织学习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富民强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通知》、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实施方案》和州委印发的《“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并就工委机关和州直机关党组织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作了专题研究,进行了初步安排。

四是通过组织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早在今年上半年,工委班子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工作调研,撰写理论研讨文章,参加各类征文,立足本职积极开展工作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省委、州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通知和方案下发后,工委班子不仅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还要求大家立足本职积极参加“党政领导干部谈解放思想”征文、网上“解放思想大家谈”讨论和“推动湘西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征集评选活动,以实际行动在创新机关党建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工科实习论文范文4

根据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学习工作情况和群众所提意见,对照民主生活会的主题,现将我这段时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剖析如下,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学习工作情况

学习方面。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始终严格按照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组的统一要求,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所学相结合,向上学习与向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边学习,边工作,参加了集中辅导、中心组集中学习,认真研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著、辅导材料,和分管部门及所包乡镇及联系单位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谈心,撰写了学习笔记和调研报告,就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感知记录了挂职日记,还给省委组织部主办的《三晋红e》网《挂职交流》栏目报送了几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对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学习实践活动要求的主题和载体,就是这一理论实践性的直接体现。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抓好落实。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就是要把我县的“四县建设”目标落实到自已分管的工作当中。

工作方面。经常委会研究,我具体分管宣传思想方面的工作,联系科教文卫、旅游、招商。这块工作基本和我县“四县”建设目标中“文化旅游名县”目标相对。近一个月来,我先后与宣传、文联、旅游、招商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广电局、文化系统、刻花瓷有限公司、娘子关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按照主要领导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电视剧《平阳公主》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研究,与制片人进行了初次接谈,还安排完成了高速公路广告牌的初步设计。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思考,我初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还存在以下:

1、学习不够深入,理论知识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县作为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完整的基础单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样样俱全。半年来,面对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我深深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太少太少,所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对一些具体问题局泥于就事论事,不能从理论层面上加以厘清和定位,从宏观的角度加以把握,从科学的方法论上找到突破。比如文化建设的规律性问题、旅游经济的一般理论、平定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2、调查研究不够,认识水平有限

半年来,虽然跑了一些地方,也作了一些调研,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既不深入,也不全面。因而,对于全县思想文化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没有一个科学的估价,对文化搭台,旅游招商唱戏没有成熟的思路。

3、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思维

实践经验的不足,理论知识的匮乏,自然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进而产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的工作方法。比如,如何进行市场运作,解决资金问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把坚持学习作为提高素质、促进工作的根本途径和生活常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特别是向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各级领导学习。除日常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学习以外,重点学习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思想文化的一般知识、文化旅游经济的一般原理。

二是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一是尽快摸清底数,从总体上掌握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二是研究探索宣传文化旅游的总体发展思路;三是突出重点,研究探索“三山两关”开发的可行性模式,“三馆合一”、电视演播厅等文化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问题;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申报,以及刻花瓷、平定砂器的产业化促进问题。五是民间文化传人和文化艺术人才的保护培养机制问题。

工科实习论文范文5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事实上,茅以升给人更多的印象是“桥梁专家”,但凭着丰富的求学经历以及多年在教育岗位上的实战演练,茅以升拥有一套特色鲜明的工程教育思想和理念,尤其见诸于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茅以升既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也接受过近代高等工程教育(15岁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随后又接受美式工程教育(先后在康奈尔大学以及卡耐基理工学院求学)。学成归来之后,茅以升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并在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要职,从而奠定了他融东西方工程教育思念为一体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

(一)独特经历:跨界于工程与教育之间

茅以升在工程建设与工程教育之间来回穿梭,既是工程教育家,又是桥梁建设专家,这在今天这样的两栖专家也不多见。1921年,受恩师罗忠忱教授之邀,回国到母校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副主任兼总务主任。于1921年、1926年、1938年、1950年四度出任母校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或副校长。曾任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华北交通学院组成的中国交通大学校长。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1933年至1937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的成就。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众多技术难题。

(二)独具慧眼:照搬美苏经验不可取

茅以升的丰富求学经历和辩证思维使他在如何处理国外办学经验的本土化问题上显得格外审慎。1950年,茅以升就撰文指出:“我们过去的工程教育,多半是抄袭美国制度的,我们过去办理不善的种种缺点(如同依赖性,盲目性,投机性),在美国一般的好的工学院里,是不存在的。然则我们纵然办得极好,而不从制度上、内容里去研究改革,其结果还不是和美国的工学院差不多吗”[1]?茅以升对这种照搬美式工程教育的做法表示了担心。在五十年代政治大背景下,苏联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有着不可抵抗的吸引力。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苏联工程教育模式的感性的崇拜时,茅以升做了理性思考,他充分注意到国情的不同,提出不能照搬苏联经验。他做了深入的分析,如中国大学生是高中毕业程度,比苏联的十年制多一两年(如数学里,我们学生是读过解析几何的);而苏联十年制学生,已知理论联系实际了,并有操作实习,而我们是没有的;同时,苏联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学生在未入高等学校之前,已经有了工程的认识和气息,而我们是没有的[1]。反映了茅以升力图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三)独到见解:回归工程实践的“习而学”模式

对当时工程教育的观察和充分的思考后,茅以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工程教育的各种弊端: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二是通才与专才脱节;三是科学与生产脱节;四是对于学生入学的要求,是重“质”不重“量”;五对于学生毕业的条件,是一切分数及格,而这分数,极大多数是指理论的课程[1]。种种弊端无疑将矛头指向了工程教育的理论传授与工程实际的脱节。基于此,茅以升创造性地提出了截然不同于旧时教育模式的习而学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一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次序上有个“大翻身”,实现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回归,促使工程教育遵循着“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再到“感性知识”螺旋式发展的教育规律,以期达到“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产”、“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二、茅以升“习而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茅以升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习而学”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程教育观,其思想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茅以升的工程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最早见诸于1926年发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随后又撰写《教育的解放》、《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实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制度》、《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科学与技术》等文章。历史证明,茅以升“习而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是丰富的,其高等工程的教育理念和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对“学而习”与“习而学”的理性思考

过去的工程教育,是先学而后习。所谓“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知而后行”,这种“唯理论至上”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严重脱节,科学与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茅以升认为这种教育方式颠倒了“学”与“习”的次序,“致知在格物”而不是“致知格物”,忽略了这个“在”字就容易导致将“致知”与“格物”的重要性错位。所以他主张一种颠覆旧教育体制的“习而学”的教育模式,先让学生“知其然”,再让其“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产、学校与工厂的理想结合。茅以升指出:“先习后学,便是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先习后学是先读专业理论,后读‘基本’理论”[1];“先习后学,是将理论来贯串实践,实践如是‘串’,理论便是‘贯’,当然是先有了串再去贯”[1];“先习后学,并非不学。相反的,先有了实际经验,再学高深理论,这理论的了解,将是格外的透彻和巩固,因而学生也更有创造力”[1];“先学而后习,是为了获得最全面的知识”[1];“先习而后学所需的时间,和现在先学后习,是相同的”[1];“先习后学,需要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有彼此呼应,由浅而深的步骤,因为实践必须要有规律,有层次,于是理论也跟着成为有系统,有条理的知识”[1]。茅以升对“习”与“学”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学而习”还是“习而学”都不能顾此失彼,即使是“习而学”也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习而学”模式充分解答了“习”与“学”孰先孰后的问题。依据对教育规律的观察,茅以升认为工程教育尤其需要注重从“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感性知识”的认识路径,先“习”后“学”,先“格”后“致”。事实上这种理念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做中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培养学生兴趣,从感性知识入手,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呼应。

(二)倡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习而学”并进

茅以升在评价过去工程教育的特性曾指出当时的“填鸭式”的教育有空谈理论而好高骛远的危险。于是在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习而学”模式设计的基础上,他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理论挖掘和实践探索。茅以升一直秉持“博闻强记,窦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治学经验,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只限于“授业”,也要注重“传道”和“解惑”,即使“授业”,也不能把学生简单当作“受体”,而在教学中采用灌注式教学方法[2]。由此,他主张一种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为“以考先生来考学生”,即让学生提问题由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教师答不出,就给这个学生以满分,如果你提不出问题,那么就请你回答后面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提的问题的水平、深度打分数,也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打分数[2]。所谓“好问为求学捷径”,“考先生以考学生”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一方面通过提问题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意识,并可根据问题的质量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老师教学质量的考察,不仅如此,学生所提问题对教师有时候也是一种启发,成为老师的研究课题。比如茅以升曾回忆说当年某学生提问“什么是力?”,自己深感不能清楚解释这个已成共识的力的概念,由此茅以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文《力学基本概念应当是能而非力》,并试图拟定一本“能学”的教科书。“考先生以考学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很多时候“无心插柳”比“有心栽花”显得更为重要,“大科学家出题目,小科学家做题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习而学”贯穿于高等工程教育全过程

茅以升曾比喻,与其要四年才能爬一座大山,何不改成四年爬四座小山。他把高等工程教育学习内容按学年分成四阶段,每一学年所学知识是完整性决定了学生可以在任一学年选择就业,形成就业梯度。比如,为了训练桥梁工程师,建立桥梁工程系,招收高中毕业生于秋季及春季入学:第一年级新生先在造桥工地,实习半年,后在桥梁工厂,实习半年。同时实习测量、地质、工程材料、石工等课程。晚间阅读课本(包括政治课及劳动法令等),练习绘图。第二年级前半年在学校读与桥梁有直接关系的理论课程,如结构学、基础学、河工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等。后半年在现场实习木桥、钢桥的施工方法,运用器材,管理人工等技术,同时实习测量、地质、材料等课程。晚间阅书及绘图。第三年级前半年在学校读较为基本的理论课程,如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土壤力学、水力学及电机、机械、冶金等工程。后半年,在现场实习较为负责的施工、管理及设计等项目,同时实习测量、房屋建筑等课程,晚间阅书及绘图。第四年级,全年在校学习,读基本科学如微积分、物理、化学、机械学、高等数学、高等力学、经济学等课程,并在实验室做材料试验、水力试验等[1]。可以发现“习而学”贯穿于工程教育的全过程,不断的“习”、“学”反复,不断的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不断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再到感性认识的螺旋式发展,学生也往返于现场与课室之间。同时,茅以升还设计了弹性化的学制管理,即在每一学年结束后都可以选择就业,拿桥梁工程系来说,第一学年学成之后可在实习处当桥梁工程的工人或领班工人,第二学年后则可任监工员或技师,第三学年后则可任助理工务员,第四学年毕业后则可任正式的桥梁工务员,以后按级升任工程师。这种学制管理不但可以灵活地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可以达到妥善配置的功能,学生也可以从工程实践中发觉自己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理论知识,达到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契合。

三、茅以升“习而学”模式对当代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茅以升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模式是基于“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对高等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的重构,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置于理论教学之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交替反复,从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得到彰显。这个模式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着不可比拟的前瞻性与针对性,但是正如茅以升所说这不是小修小补,这是几近于颠覆式的改革,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总是会被人贴上乌托邦的标签,因而“习而学”模式并未在大范围内推广。今天,高等工程教育的学术化和理论化倾向依然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习而学”模式的精神内核能给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带来诸多启示。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永恒主题

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知”“行”之辩;教育学上有课程中心论与活动中心论的分野,前者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为代表,后者以杜威的“做中学”为代表;就工程教育来讲,经历着技术时期到科学时期乃至到现在的工程时期的转型,沿袭着“行”主导到“知”主导到“知行结合”的路径。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高等工程教育永恒的话题,而几乎任何类型的教育会受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诟病,工程教育因其特性自然处在这种批评的风口浪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指出工程教育的“学术化”倾向形成了“课题训练”的偏软现象,硬的实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软的虚拟性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3]。当年茅以升针对如此困境提出的习而学模式,在今天看来,至少有助于我们形成两点认识。一是以工程实际为主轴贯穿工程教育全过程。无论是90年代初MIT提倡的“回归工程实践”还是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CDIO模式,都强调工程教育回归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工程教育只有以实践教育为基点才是有效的工程教育。二是似可接受的实践先行观念。既然以实践教学为主轴,但是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应取得共识,那么究竟是理论教学先行还是实践教学先行?“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模式一大亮点就是先“习”而后“学”,实践先行,理论跟进。“知其然”有助于“知其所以然”的论证逻辑似乎有足够的说服力。当代高等工程教育者也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因此,关键是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才是真命题。如构建工程实践平台。一方面校内要及时匹配基本的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设计院;另一方面在校外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加强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开发。同时,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茅以升就曾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自身缺乏“工程训练”表示担忧,试问一个没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何以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同等意义的命题。德国工科大学的教授一般都在企业中有十年以上的经历,而且有学术著作[3]。即在德国要成为一名工程教育者,首先必须是一名工程师或者与工程相关的工作者。

(二)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时代要求

茅以升对科学与技术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说:“科学是看不见的,是用文字、图画和数字符号表达出来的。技术是从实际工作的效果上看出来的,是从生产任务的完成表达出来的。科学的形成要经技术的检验,技术的形成要有科学的根据”[4]。归而总之,科学是理论,技术是经验,中国一直重视技术传统,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的提炼。茅以升认为技术即是实践的判断无可厚非。但在今天高等工程教育的特殊语境下,虽然科学理论课程表征着科学,但技术课程并不一定表征着技术。现在的课程有科学理论课程(如微积分、材料力学)与技术课程(如桥梁建造)之分,只是技术课程更注重实际操作演练,但是既为课程,就有理论色彩,就有脱离实际的潜在危险。技术教育部分表征着技术,并部分表征着科学。所以,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充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科学与技术的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高等工程教育应对此趋势做出回应。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进程,交叉科学、横断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不再能适应社会上许多新兴问题的解决,需要拓宽工程教育的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5]。茅以升当年也提倡任务带学科的学科系统化,以任务为先,然后学科化[1]。因此,各工程院校应成立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加强学科交叉,注重工程系统观念的养成。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网络的覆盖面给远程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了可能,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全球合作添加了重要砝码。同时,网络的易操作性为高等工程的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利用这样的技术契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可以充分借鉴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的经验,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呼唤

茅以升曾对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通才”与“专才”有过深刻的思考,“我们高等工程教育的方针,应当培养专门性的工程师,亦即是应和苏联一样,造就高度的熟练专家。但应同时给他全面的启发知识,作为他扩充塔基的工具”[4]。茅以升的“通才”与“专才”之辨已充分注意到高等工程教育在给予学生专业的科学知识之外,还应当致力于人文素养和相关能力的培养。茅以升在做科研的同时,也编写大量科普作品,并针对当时的教材缺乏人文细节表示了担心。

工科实习论文范文6

一、指导思想

紧密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际,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普及活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和创新学习形式,促进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建成“城乡协调发展、宜居宜业的武汉南部新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学习内容和活动

全面系统学习,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组织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的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深刻领会把握。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胡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十个结合”宝贵经验和“四个一定要”根本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我区“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区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努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过程,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2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今年将在全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胡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定读物等内容。各级党委中心组要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营造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按照确保活动质量,确保取得实效的要求,突出实践特色、注重联系实际,努力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查找突出问题上有新进展,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也是战胜各种困难,3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迎接严峻挑战的有力思想保证。要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同落实中央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通过开展主题实践、基层宣讲等系列活动,解读理论、讲解政策,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广泛开展读书竞赛、征文比赛、理论下基层”和集中宣讲等活动,采取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报告会、研讨交流会、青年读书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学好以上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及时学习中央和省、市以及区委重要精神,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三、学习安排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