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设计范例6篇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1

一磨: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学生很有个性地回答。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学生稍作停顿,还补充说,我喂过的,松鼠爱吃花生。

师:森林里有花生吗?

生甲:可以种的。

师:谁种呢?

生甲:农民伯伯呀。

师:那农民伯伯吃什么?

生甲无言。

接着我又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学生再创造性地回答。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我有点不高兴,说:苹果,松鼠爱吃吗?

生乙嘟起小嘴嘀咕:爱吃。

我再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生再创奇迹:吃鸟蛋。

课堂内学生哄堂大笑。

我尴尬地笑着说:小松鼠可不爱吃。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当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此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预设中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说,松鼠可以吃花生,可以吃苹果,可以吃鸟蛋……可那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啊,学生的回答并未错误,。然而我也未进行及时积极的引导,只是一味地重复提问,希望孩子的回答能回到我的预设中来。可惜三次提问后,我并未如愿以偿。

二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桃子。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

师:你们的想像真丰富,小松鼠爱吃吗?他们会怎么办呢?

生: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它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它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松鼠吃完的。

第二次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我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孩子们说,松鼠可以吃桃子,可以吃苹果,可以吃核桃,我没有否认学生的想法,相反,他们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和激励。但遗憾的是没有引导孩子到正确的价值上来。课文重点并非引导孩子讨论松鼠爱吃什么?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三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师引读:没有了花生。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师引读:没有了苹果。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师引读:没有了核桃。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师:是呀,松果会吃完,花生会吃完,苹果也会吃完 ,你们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从而过渡种松果,种花生,种苹果,种核桃……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2

1、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部分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用一副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主动的探究,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如何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冬天快到了,松鼠妈妈和宝宝要去准备储存过冬的食物,它们一块上山采松果。(课件出示)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观察课件,提出问题:

(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大松鼠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2.预习反馈,探索计算方法:

(1) 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课件出示)

(2) 怎样计算25+4

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 交流反馈: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展台展示:学生用小棒演示算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生1:我用十个一捆的小棒2捆再加5个,就是25,然后再拿4根小棒,先算5+4=9 再算20+9,,生2: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4)再给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列算式,生25-4,怎样计算,同样用小棒来解决计算的问题,(展台展示)并回答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计算,也可以用计数器进行计算。)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52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先提出数学问题,(师白板书写)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板演)

2. 反馈:师巡视检查。

3.试一试:(完成课本52页联系题),巡视检查并展示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3

程,开感世界,发展主体思维。多媒体技术必将倍受关注。

语文是一门融人文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作为一种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沟通心灵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和智慧。阅读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吸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储存的丰富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所描绘的优美意境。这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10课《松鼠和松果》为例,谈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松鼠和松果》是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这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着“爱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的。《松鼠和松果》是一个充满着环保意识的美丽的童话,讲的是一只松鼠在摘松果吃的时候想到: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要是那样,他的后代将没有食物、没有住处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次摘松果,摘一个,就在土里埋一个。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一、诱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能够实现“课伊始,趣已生”。

据此,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利用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幅松鼠埋松果的动画,并说:“同学们,这只可爱的松鼠正在干什么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松鼠正在埋松果。这时,老师又问:“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童话本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形式,再配上色彩鲜艳的课件动画和老师激趣的话语。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语文本来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在开篇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往下学习,正是所谓“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点为不难,缩短学生理解从课文浅表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进程,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为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1、变抽象为具体

一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松鼠和松果》一文中写到,“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挺拔”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制作了动画课件。当学生看到小松树慢慢地越长越高,越长越粗壮时,一下子就明白了“挺拔”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有学生说出来了:“是指小树又直又高的意思。”

2、化难点为不难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某些事物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所以,难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可以通过再现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认识事物。

在这篇课文里有一段说:“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不太理解,弄不好就会让语文课变成自然课。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谈话氛围——创设森林情境——感悟文章意思。具体步骤是: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松鼠喜欢吃的是松果。那么,松鼠又住在哪儿的呢?

生:住在松树的树洞里的。

师:对。松树是由松果长成的。如果松鼠只摘松果吃,不种松果。松树会越来越少,到最后,一棵松树也没有。松鼠就会没东西吃,没地方住。那会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光秃秃的森林图。小松鼠们没有吃的,很可怜的样子,引起了学生的同情。这样,学生更理解为什么松鼠要种松果了。

三、开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通过情感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使他们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形象化的画面。多媒体“形”“声”方面的优势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以形动情。

让学生直观感受,丰富表象,以形激情。在《松鼠和松果》这课的教学中,多媒体里多次出现松鼠可爱的形象。学生对这只松鼠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深深地喜欢这只松鼠了。

其次,以声动情。

在对松鼠形有了感知,老师又利用多媒体设置了有感情的朗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旨,达到以声动情的效果。

静止的教学信息在电教媒体作用下“活”了起来,有声有形有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与升华。

四、发展主体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不能停留在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画面,而应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工具。在《松鼠和松果》一课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在土里。如何由松鼠埋松果联想到人类也要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中,松鼠变成了人。老师说:如果人类像松鼠一样,无论做什么,都能够想到让别的事物不会消失。那么,我们的后代也会像我们一样幸福的。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

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为本节课学习分数乘小数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松鼠的尾巴有多长吗?

师:松鼠尾巴的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从这句话中你发现松鼠的尾巴长度和身体长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尾巴长度=身体长度×

师:松鼠欢欢尾巴有多长,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2.1×

师:正确,用你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展示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把2.1化成分数,按照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2:我是把化成小数,按照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计算的。

学生分享过程中,教师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师:看来计算小数乘分数的时候,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可以转化成小数乘小数计算,也就是把两个因数转化为同一类数计算。

设计意图: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对分数的意义再巩固,也找出了尾巴长度与身体长度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

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师:乐乐也想知道自己的尾巴长度,你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2.4×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算法。

生1:计算2.4×,可以把化成小数0.75计算。

生2:计算2.4×,可以把2.4化成分数计算。

师:我们观察算式,2.4和分母4是可以约分的,所以我们还可以先直接约分,约分后是0.6,0.6×3=1.8。

师:谁来说一说0.6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0.6呢?

师:1.8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师:我们发现当小数和分母有倍数关系时,这样约分计算更简便。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很多计算分数乘小数的方法,看来在计算分数乘小数时,同学们要根据具体的数据来选择合适的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的变化,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计算时要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算一算。

2.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3.

成年帝企鹅的身高是多少米?

4.

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数据特点,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是怎样计算小数乘分数的呢?

生1: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分数计算。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5

二、活动目的:

通过心理拓展训练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同学们尽快调整身心,解决他们心理、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迷茫与困惑;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同学们心理自助能力与助人能力;使得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健康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从而引导同学们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

三、活动主题:我自信、我快乐、我成长、我适应

四、活动性质:发展性、教育性、开放性、自主性

五、活动领导者:班级、系心理辅导老师

六、活动参与对象:教育系,学前教育一班,全体成员

七、活动具体时间:xx.12.15(周三)下午18:00—20:00

八、活动地点:1411(本班教室)

九、活动时间:95分钟

十、道具准备:秒表十个(手机、手表也可,各班自备)、纸制锤棒4根、队旗4张、a4纸4张张、笔4支、彩笔4支、

十一、活动流程:

(一)暖身活动:缓解队员之间的陌生感,使他们兴奋、紧张起来(5分钟)

【大树与松鼠】:队员列队站好后,以“1、2、3”报数。三人一组,二人扮大树,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人扮松鼠,站在圆圈中间;没成对的队员是流浪松鼠或者孤树。

领导者喊“松鼠”(这时没成对的队员是流浪松鼠),大树不动,松鼠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大树,产生的新流浪松鼠表演节目。

领导者喊“大树”(这时没成对的队员是孤树),松鼠不动,大树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与其他孤树重新组合成新大树,并圈住松鼠,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

(二)活动:我自信 我快乐 我成长

1.我们共有一个家:分组并建设小组文化(20分钟)

ⅰ.分组:以1-4报数,将每个团队分为4个组,每组人数相等。(2分钟)

【相识】:给每组队员5分钟的时间,让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

【棒打薄情郎】:每组站成一个圈,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间,他面对的人开始喊出一个成员的姓名,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个被叫者面前,该人必须再喊出另一个成员的名字(不能重复)。如果叫不出来,就受当头一棒,然后由他执棒。如果执棒的人站错了位置,则受另名同学当头一棒,并由他执棒。(如,本来对面同学叫的是李某,可执棒者却站在了张某的面前。这个时候,执棒者应受李某的当头一棒,并由李某继续执棒)依次类推,直到大家熟悉相互的姓名为止。(训练工具:每队纸质棍4根)

ⅱ.建设组文化:每组选一名组长。确定组长后,领导者召集组长渎职一下工作任务(10分钟)

【起队名、写队歌】: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为自己队起队名、写队歌。

【设计队旗】:设计简单的队旗,并画在发给的彩旗上。队员在队旗上签名留念。(训练工具, 彩笔4支、彩旗4面)(1)

【相见欢】:全体队员设计造型举队旗合影留念。

2.幽默与愉快:帮助队员在团队中找到愉快感,释放和排解心理压力。(5分钟)

【同心圆】领导者将队员排成两个同心圆,随着领导者的口令同心圆转动,口令一停,面对面的两人握手,并大声喊“你好”,领导者喊“猫”(或者其他动物),这时队员面对面做猫或其他动物的鬼脸或者动作。

3.分享感悟:通过分享,帮助队员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10分钟)

队员围成一圈,领导者引导队员做体验分享:在训练中碰到了哪些困难,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感受;在比赛项目中失败的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自己或小组的目的是否达到,没有达到的原因是什么?分享结束后,领导者进行总结提升。

【信任坐】队员站立围成一圈,两脚靠拢并齐,把自己的脚尖顶在前面队友的脚后跟部,从领导者的口令,缓缓坐在身后队员的大腿上,坐下后,领导者让队员做一些动作,如:把右手(或左手)搭在前面队友的肩上,右手(或左手)向上举,象花开放般等等。

7.全家福留影,团体成员互留联系方式。(5分钟)

十二、所有队员集合做总结讲话

十三、训练注意事项:

1. 组织者在训练前领取训练工具。训练结束后,组织者需检查训练工具。

2. 组织者在每项训练项目开始前,要召集小组长安排训练内容和说明注意事项。

3. 训练结束后,组织者布置家庭作业,收齐后,进行批阅,对需要进行个体辅导的同学应开展个体辅导。

4. 组织者由心理委员担任,

5. 由于活动道具有限,队员需爱护他道具,每组比赛完成后都需交给下一组的组长。

十四、经费预算:

笔、彩笔各4支12元。 队旗 : 2元 * 40张 = 80元。

a4纸 :0.1 *40张 =4元。

十五、其他未尽事宜,有不详之处另作补充。

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熔炼团队

学前教育一班

策划书:王萌萌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6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趣之中。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越广,效果就越好。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学习“多得多,多一些”时,笔者利用故事的形式设了下面的情景:森林里正在举行采松果比赛,松鼠弟弟第一个把篮子放到裁判席上,大象裁判数了一下是40个,松鼠妈妈和松鼠哥哥也来到了。大象裁判数了数,接着宣布,松鼠妈妈比松鼠弟弟采的多得多,得到了冠军。松鼠哥哥采的比弟弟多一些,得到第二名。那你想知道松鼠妈妈和松鼠哥哥它们采了多少松果吗?

学生们听了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对于“多得多”和“多一些”理解透了。笔者又鼓励学生用“多得多”和“多一些”的例子编故事,他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地参与,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有趣活动,诱发参与过程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这一教学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笔者精选了8个同学进行跳绳比赛,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笔者趁机引导:你发现了什么,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们讨论激烈。4个男生和4个女生和起来是8位同学,4+4=8,两个戴帽子和7个没戴帽子的和起来是8个,1+7=8。

教学“9”的加减时,笔者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着“我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两个数能组成9,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内在品质。

三、激发思维活力,培养问题意识

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为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教学“小熊开店”时,笔者发给每个小组标有价格的简笔画(选4幅)分组,6个小组编题解题活动。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足球35元,一辆玩具车25元,一个文具盒8元,拿100元买这三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有学生又提出50元钱买一个足球和一辆玩具车够不够;又有学生提出100元钱能买几辆玩具车;每个小组都编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题。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小组内编的题解答出来,并且让每个学生说出一种自己的计算方法,同时在课堂上,笔者让每个学生设计练习,出题来做。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大胆设想,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尝试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数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躲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在教学中,笔者大胆挖掘其中可利用的素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如,在学生学会“6,7”的加减法后,笔者把课后练习“想一想我背回了7个土豆”让学生回家准备7个小石子放入一个有洞的袋子中,拿到学校,看看发生了什么情况,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后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老鼠,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思路打开了,同时提出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