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通信论文范例6篇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1

【关键词】投稿平台 在线投稿 PHP Mysql 编辑管理

1 引言

传统的投稿方式有邮寄和电子邮件两种。邮寄投稿方式时间长,反馈慢,并有可能邮寄失败。E-mail投稿方式基于网络环境下,利用现在网络社会中提供的各种电子邮件服务投寄邮件。与传统的邮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在时效性和安全性上都迈进了一大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作者本人邮箱容量的限制、编辑邮箱邮件承载量限制等。

论文投稿平台的设计开发,主要是为了能够合理、高效率和更完善的处理论文投稿过程投递错误、半路遗失和处理不及时等引发的问题。该平台适用于各种类型编辑部门,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作者的在线投稿、专家审核、论文、论文下载、论文管理和稿件状态查询等。

论文投稿平台功能包含为作者提供在线投稿功能;为审稿专家提供在线审稿功能;为论文投稿平台管理人员提供各类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和查询等功能;和自动更新论文投稿平台的一些常规信息,如有关论文投稿平台的情况介绍以及近期稿件录用情况。

2 总体设计

本平台是针对论文在线投稿、在线审核、在线等相关内容进行设计的,主要是展示网站最新的论文动态,介绍论文在线投稿相关的步骤,专家对论文进行审核的主要流程以及读者在线阅读和下载的基本程序。另一方面,平台具有读者、作者、专家编辑登录注册功能。论文在线投稿平台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网站前台展示了整个论文投稿简介、最新、编委会以及编读园地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全面向网站用户展示了平台的特色。提供在线投稿功能,满足了作者通过网络在线投稿论文的需求。通过网络对论文编辑流程的管理,大大提高了论文投稿的效率。网站后台实现了各类型用户信息的管理、对投稿论文进行管理以及用户的留言信息等,有效的实现了平台的主要功能。

文投稿平台是一个利用PHP+Mysql数据库相结合开发的应用程序,由前台基本模块和后台管理组成,平台功能模块如下。

2.1 前台展示区

主要内容包括首页、期刊简介、编委会、投稿指南、编读园地、刊文选读、期刊订阅、联系我们、帮助、留言、在线投稿、稿件查询等。2.2 后台功能管理

主要功能是更新平台的基本信息、管理前台论文信息、最新通知和公告信息、注册信息管理、在线投稿论文的管理、留言信息管理和系统信息管理等。

3 数据库设计

分析网站功能模块,论文投稿平台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投稿论文管理、用户留言、读者信息管理、作者信息管理、审核者信息管理、编辑者信息管理和管理员表。采用的数据库是Mysql,该数据库中定义如下数据表。

3.1 投稿论文表(表名:tg)

投稿论文表主要用于保存投稿论文基本信息,结构如表1所示。

3.2 作者信息表(表名:zz)

作者信息管理表主要用于保存作者基本信息内容,该表结构如表2所示。

编辑者信息管理表主要用于保存编辑者基本信息内容,该表结构如表3所示。

4 投稿平台设计实现

论文投稿平台的前台主要是期刊的简介、编委会功能职责、投稿指南、编辑园地、刊文选读、期刊订阅的介绍,并且具有在线投稿、在线审核和稿件查询模块等模块。实时更新以及论文检索页突显在网页的前台。前台要求网站界面简洁、尽量展示在线投稿的方便、实用和快捷,并且要求操作方面,便于用户注册登录和浏览下载论文,故整个平台的文件架构比较重要。

前台页面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网站导航:为浏览者提供清晰明了的浏览路线,也为各类用户介绍了网站的基本功能。

(1)期刊简介模块:介绍论文期刊的基本格式、字数要求、论文类型等相关信息。

(2)编委会模块:介绍编委会的主要成员以及各自的职责。

(3)投稿指南模块:介绍在线投稿基本流程以及投稿须知。

(4)刊文选读模块:介绍各类型刊文、选读技巧、提供选题方案。

(5)联系我们模块:为读者、作者、审核者提供在线实时对话帮助。

(6)帮助模块:为各类型用户提供帮助。

(7)用户登录区模块: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可以在此模块进行注册登录。

(8)在线投稿模块:作者可以通过此模块进行在线投稿。

(9)稿件查询模块:读者和作者可以通过此模块对所要查询的论文进行检索。

(10)动态模块:展示平台最新更新论文、通知、公告以及最新录用信息。

网站后台主要使用PHP+Mysql数据库实现前台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功能,在论文中不做展开。

5 小结

文章在对在线投稿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在线投稿具体流程的要求,设计开发出一个具有在线投稿和稿件的编辑处理功能的投稿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在少数几个杂志社投入使用,平台运行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平台大规模推广使用之前,应该再对平台再进行改进,以使平台能够更加满足在线投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隋兴芳,薛爱华.全面实行电子稿件管理系统处理稿件的体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6):25-30.

[2]陈翔.基于B/S的期刊稿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0):33-38.

[3]苏波.基于web应用的性能测试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3(09):41-45.

[4]郑阿奇,汤玫.PHP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7).

[5]汪晓军,钟平.PHP网络开发技术(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06).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双粘性;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状况

1.研究意义

货币政策是经济运作的中心,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最优货币政策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由于分析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是菲利普斯曲线的重点,而当前我国就业和通货膨胀的难题亟待解决,因此,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理论指导来提出最优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货币当局为判断宏观经济状况、维持价格稳定以及“合理的”产出增长,须面对如何测量核心通胀以及潜在产出问题。因此目标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是货币政策规则的两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的两个重要指标。这就使研究菲利普斯曲线与研究最优货币政策之间有了理论联系。

李斌、刘凤良(2007)借助对粘性信息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推导,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中国数据比较吻合。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中引入了垄断竞争、粘性价格以及理性预期等思想,而并没有引入粘性信息。因此粘性信息下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政策制定的理论指导比传统的或者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更为合理。

粘性信息理论是近十年来新兴的不完全信息理论之一。从曼昆和瑞斯(2002)首先提出了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以来,国外学者对此理论不断进行了发展研究,经检验发现粘性信息下的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数据比较吻合,优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Tomiyuki(2008)提出了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是既具有粘性价格又具有粘性信息的双粘性经济模型,认为双粘性模型比单纯的粘性价格和纯粘性信息模型更好地解释价格水平、产出等指标的粘滞现象。此理论目前还未用于研究中国经济。

本论文将通过构建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研究中国产出缺口与目标通货膨胀率,并研究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通过简单工具规则(泰勒规则)和目标规则,利用之前研究的产出,目标通货膨胀率情况,分析中国最优货币政策。

2.研究方案及其实施

2.1 研究方案

2.1.1 推导双粘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模型并检测模型的适用性

模型中目标通胀率和产出缺口作为不可观测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运用双变量非观测成分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中国的目标通胀率和产出缺口,通过卡尔曼滤波平滑推断程序,将季度通胀和产出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平稳周期成分。

2.1.2 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检验

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模型进行估计,观察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胀率、产出缺口有关以及前一期通货膨胀是否有关。检验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

2.1.3 在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的背景下,进行最优货币政策研究

通过目标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特点,分析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讨论最优货币政策应当如何制定。本文也拟对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改进,通过附加利率,来研究最优货币政策制定。提出货币政策建议。

2.1.4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推导;检验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适用性;对模型中目标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进行估计;推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何反映了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目标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附加利率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

2.2 研究方法

2.2.1 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理论分析通过相关的经济理论构建经济模型,为经济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借助经济数据的处理对经济现象做出解释;规范分析则研究应该如何做出经济决策。本文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双粘菲利普斯曲线,使实证研究具有理论根基。然后采用中国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估算出建议。

2.2.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经济现象的性质、特点等做出经验性的判断,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具体化,使分析更加科学、准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揭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本质和特征。

2.3 可行性分析

中国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运用双变量非观测成分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中国的目标通胀率和产出缺口,通过卡尔曼滤波平滑推断程序,将季度通胀和产出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平稳周期成分。由此得到双粘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下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模型进行估计,观察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胀率、产出缺口有关以及前一期通货膨胀是否有关。检验推导出来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双粘菲利普斯曲线下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内在的货币政策含义,并提出相关的政策。

粘性价格模型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粘性价格考虑到菲利普斯曲线中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粘性信息模型在国外近10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有理论和观点的可借鉴性。粘性信息模型以信息在经济主体间的缓慢传播为基础假设,分析价格的动态调整,与传统的粘性价格模型相比,粘性信息模型对货币政策的描述更为准确,可以准确地说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作用的延迟。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将粘性信息引入到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可以得到更符合现实情况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因此使用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在理论上逻辑是严密的,合理的。

可以通过国内各项数据网站,中国国家统计年鉴获得年度季度数据,完成广义估计法(GMM),Kalman滤波。

3.研究成果

3.1 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

由于粘性信息模型是近十年来学术界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关于粘性信息模型和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关注大部分都是对该理论的介绍和综述(王军2009)(彭兴韵2011),实证文章比较少,如:孟令玺(200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了中国的粘性菲利普斯曲线,对中国粘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了推导。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运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问题,如:高虹(2007东北财经大学)评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最优货币政策;姜梅华(2008吉林大学)研究了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政策机制的研究,但是他说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但只是简单的评述了一下经济政策机制,并没有对最优货币政策进行研究;沈燕波(2010浙江工商大学)专门研究了一下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货币政策含义,并基于了1993年-2008年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陆军、刘威和李伊珍(2011)研究了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的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刘翏(20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了粘性信息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郭航(2012)对粘性信息宏观经济模型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最优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但是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下货币政策的研究国内并没有,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国内也暂无研究,用此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也还没有进行。

经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了解粘性信息及粘性价格的产生背景以及发展,充分理解了粘性信息与粘性价格的区别及相关的地方以及理论模型的推导;了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方法,构建了双粘性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常规的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做了基础。讨论了两种极端情况,模型对中国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对最优货币政策各种规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欲在各种规则中寻找到最适合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分析环境的最优货币规则。由于该部分的分析需要结合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来进行,通过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建立菲利普斯曲线与最优货币政策之间的联系。因此目前仍处于一个思路的状态,不知道实证检验的结果究竟应该选择那种货币政策规则。

3.2 下一步实施内容

(1)检验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估计出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运用GMM观测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是否适用。

(2)将利率代入双粘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分析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中泰勒规则在双粘性背景下的运行能力。

(3)利用估计出来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结合价格水平,分析目标价格或目标通货膨胀率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4.研究心得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博弈论;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

中图分类号:TM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87-01

无线频谱是十分有限的资源,为了实现多种无线应用服务,频谱管理部门采用固定频谱接入方法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即将频谱分配给多个用户,让其单独应用,因此,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有资格使用频谱,对于大部分非授权用户而言,根本就无法应用频谱。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无线频谱的需求量大量增加,由于可用频谱已经被完全分配,从而使频谱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此外,由于频谱利用率比较低,大部分频谱都被白白浪费,由此可见,频谱短缺的问题除了资源少之外,还包括其较低的利用率。本文通过阐述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现状,对其频谱共享问题进行分析。

一、认知无线电与频谱管理

认知无线电(CR)提出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将认知无线电定义为能够随时根据无线环境变化,而发生动态改变、发射参数的无线电技术。因此,认知无线电可以密切感受附近环境的无线频谱状态,并且自动搜集利用率较低的频谱,按照相应的算法将其改变工作参数进行改变,以便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频谱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认知无线电通过接入空闲频谱(频谱空穴),能够对频谱合理进行利用,实现了DSA,具体如图1所示。

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频谱利用率,因而产生了认知无线电网络,其研究内容比较多,包括高层协议、网络社交,并成为了未来产业化研究的趋势。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频谱管理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使频谱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频谱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频谱感知、判决、共享以及切换。

对于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问题,常选择基于图论的图着色的方法、基于注水算法以及基于博弈论的拍卖等方法。下文主要以博弈理论为前提,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频谱共享问题进行分析。

二、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

目前,存在很多动态频谱接入技术,分级接入模型和频谱管理政策是最兼容的,尤其是衬底式频谱共享可以机会式的使用空闲频谱,避免对网络用户造成影响。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频谱问题,可以提高空闲频谱共享的积极性,提高其利用率。博弈论方法能够更加清楚的分析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问题,使其利用率最大化。

1.博弈论基本内容

博弈论的概念是有经济学中发展而来的,上世纪4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了合作博弈理论,通过对个体合作进行假设,对其最优策略进行分析。博弈论最初被应用在生物领域,之后逐渐发展为更多领域,包括工程学、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成为了分析个体之间合作、竞争性关系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传统博弈分析里边有一个基本假设条件,也就是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一条信息P是共同知识,指群体G当中每个参与者都知道“P”,并且每个参与者都知道“每个参与者都知道‘P’”……不断循环。理性即参与者选择使自身效用最大化时的行动。在上述假设下,博弈的解便是参与者预测的结果。完全理性的接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满足,但博弈论的应用对象主要为计算机,因此可将其看做理性范围。

一般情况下,博弈类型主要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参与者根据效用函数选择的理智行动,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利己,选择各自的策略。而非合作博弈的内容很多,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中。一个博弈之中,某个参与者的自身信息也许不被其他参与者知道,因此根据参与者彼此的了解程度可以将博弈分为两类,即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除此之外,一个博弈里边,参与者可能一起行动,也可能有顺序的行动,因此可以根据其行动次序分为动态博弈、静态博弈。静态博弈是参与者在不知道他人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策略决策,参与者完成决策后,表明博弈结束;动态博弈中,参与者难以获得参与者的全部信息,即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2.博弈论应用在频谱共享的可行性

因为频谱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但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下,人们对无线频谱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采用频谱共享技术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频谱共享问题,就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基础设施差异、用户移动性及不同用户的行为等。在整个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网络授权系统和认知系统是共存的,每个系统中的用户都存在不同的行为,有些网络用户是互相协作的关系,在网络拓扑中能够完成传输任务,有些用户仅完成自己的通信任务,个别用户甚至肆意破坏别的用户的通信状况。只有系统分析网络用户的行为及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频谱共享。博弈论主要研究彼此竞争或者合作的个体,和动态频谱共享问题的研究内容一样。可以采用博弈论分析频谱共享问题,并得到解决措施。结合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动态频谱共享时,博弈包括的要素主要有参与者、策略空间以及效用函数。

参与者是授权网络或者认知网络,也可以是两者的组成,根据参与者构成内容及数量,组成相应类型的博弈。因此,采用博弈论可以更好的解决认知无线电的频谱贸易问题。

三、性能仿真分析

1.参数设置

文章主要对重复库诺特频谱共享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由主用户、次用户共享15MHz频谱的认知无线电环境,所有认知用户的目标BER均为,博弈动态模型为下列公式:

上述公式中,bi(t)是某个时刻t次用户i可以分到的频谱;ai是次用户i速度调整参数,ri是此用户i的收益,公式中则是此用户的传输速率;k是频谱密度效率,x与y都是非负常数,c大于等于1。主用户价格函数采用X=0,Y=1,c根据环境评估予以调整。主用户频谱价格w=1,则次用户收益ri=10。

2.仿真结果分析

由于信道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纳什均衡在不同点上,因为使用的是自适应调制技术,次用户能够在频谱一样的情况下,得到更好的传输速率及收益,对于次用户而言,要动态库诺特博弈中频谱共享轨迹能够说明次用户i速度参数为ai=az=0.14;在速度相同的参数下,纳什均衡点信道质量良好,能够使曲线出现更大变化。

图2是不同信道质量和稳定区域的关系,不同信道质量稳定范围在a1~a2上,若此范围的数值设置在此区域,可以确保频道共享的稳定性;若超出此范围,则说明共享不稳定,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三、结语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已经受到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其发展应用能够为通信技术做出重要贡献。进一步研究认知无线电技术,通过借助博弈论的相关内容,能够减少频谱资源有限带来的通信束缚,从而使无线通信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4

【关键词】通信传输问题对策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通信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希望通信网络的效率能够更加的快速和便捷,但是现有的通信传输网络存在着很多问题,无论是通信网络的结构还是网络的资源都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对整个通信传输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通信传输中影响信号的因素

(1)外界因素的影响。信号在空间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天空和地面因素的双重影响,从而降低信号的传送强度。例如天空中大气对一些信号具有吸收的作用,并且在云雾天气的时候,信号还可能被折射从而改变传输的方向,影响整个信号的传输。此外地面上的高层建筑物的阻挡以及地面的反射作用也会对信号产生影响。(2)缆线连接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断面的不整齐会造成线路连接以后熔接点的不均匀,从而导致缆线内部的信号受到损耗。对于现下所采用的断线方法,无论怎样进行切割最终还是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角,造成缆线表面不均的情况出现。此外,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尘埃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线路的熔接点产生堆积甚至是出现一些气泡。这样就使得信号在传播的时候发生耗损,不仅仅是在时间上传输缓慢,甚至有的信号都无法传输到信号的终端。从而严重影响了通信传输的质量。(3)缆线弯曲造成的信号损耗。缆线弯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信号的传输方向进行改变,这种方向的改变意味着信号的传输模式也已经改变,从而大大阻碍了信号的传递质量。并且在通信传输的缆线弯曲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信号还会直接渗透出纤芯产生一定的辐射,干扰信号按照原有的传递路线进行传递,造成信号的耗损。

二、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

(1)改善缆线的质量和特征。缆线的质量是影响信号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保证信号传递时通信线路的质量,可以在通信线路正式开盘的时候对其进行测试。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或者是仪器来完成的,此外在进行通信线路的配盘时也需要严格要求中继段所选用材料的厂家和批次是一样的,这样缆线在相接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太大的接头耗损,保证信号传递时候的质量。(2)有效的减少缆线的弯曲。根据上面所论述的,缆线的弯曲对信号传递线路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耗损信号质量,所以降低缆线的弯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通信施工过程中影响缆线弯曲的环节主要是在线路接头进行盘留和固定时,很容易促使缆线产生弯曲。所以我们在进行通信施工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对接头的盘留和固定,从而保证信号的安全传输。(3)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缆线连接不均会造成信号的损耗,所以采用先进的接续手段能够帮助信号进行传递。首先应该采用先进的接续仪器,性能和质量良好的接续仪器能使接续所造成的损耗值降到最低。此外由于缆线的切割断面所造成的倾斜角会影响信号的传输,所以在进行线路的连接时必须保证线路切面的均匀性。同时还要保证缆线进行切割时外部环境的优质性。在施工之前准备好必须的帐篷、电风扇等等用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确保切线工具的干净和清洁,从而降低外部污染造成的信号损耗。最后还需要磨练和强化接续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无论是对线路切割的工艺还是通信线路连接的原理都要熟练的掌握。工作人员过硬的素质能够降低接续时候所存在的偏差和弯曲,还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迅速的做出判断,从而降低接续时候的信号损耗状况。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信传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们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于信号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从通信传输中信号耗损的成因以及解决信号耗损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让我们对影响和制约通信传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无论是通信传输的接续工作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影响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对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不断的提升通信传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树森,姜剑锋,高伟,浅谈通信传输的常见问题与技术要点[J],通信技术,2011

[2]杨莉,郭红英,浅谈光纤通讯传输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J],通信技术,2011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在线评论;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零售业也凭借多样的网络平台带动了大量消费。在线客户评论引发的在线口碑营销也不断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通过在线客户评论,消费者将会以更加安全的方式进行消费。目前的在线客户评论存在于各种平台,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现,包括论坛、社区、即时通讯组、用户评论网站和网上商城的一些在线评论等等。在线客户评论逐渐积累形成在线口碑,在线口碑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了影响,因此,这也引发很多商家为盲目增加好评率而进行恶性竞争,各种作弊行为层出不穷。但是,不管在线客户评论的质量优劣,其仍是消费者是否进行消费行为的关键依据。

一、在线评论概念

在线评论(Online Consumer Review),又被称作在线客户评论,它作为在口碑传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以文本形式为主对产品进行评价,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提交的对产品或者公司的评论信息"。它是指消费者在购物网站或者其他评论网站、论坛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他人的经历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发表的正面或负面的看法。

在线客户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发表购物体验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店家倾听消费者诉求的需要,从而使得买卖双方可以互相建立信任,尽量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

二、在线评论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评论数量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同种商品,如果在线评论量较大,往往意味着该商品更加符合消费需求或者该商品价格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数量分为带图片评论、追加评论、累计评论三种。

图片评论数量,是消费者在首次评价或者追加评论时,在评论内容下方晒图形成的评论内容,含图片评论反映了商品的质量如色差规格与卖家描述不一致等问题,有图片的评论减少消费者在购买体验型商品时承担的风险。在消费者学习的过程中,有图片的评论暗示了消费者的真实购买行为。本文研究有图片评论的数量对消费者行为造成的影响。追加评论是指双方评价完成并生效后的180天内,买家将有1次追加评论的机会,卖家也会随之多1次解释机会,从而更真实的反映购买后的情况。追加的评论可以是文字内容,也可添加图片,但不影响卖家的好评率。

追加评论数量,更好地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感受,有的商品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质量或者其他问题,追加评论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持久耐用度。有学者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对淘宝的化妆水追加评论进行研究,发现追加时间呈现长尾分布,具有特定的规律性。文本研究追加评论的数量对消费者行为造成的影响。累计评论是消费者购买商品作出的评价,所示评论为1个月之内的评论数量。评论内容可涉及商品的规格、质量、色差、物流及客服等因素,内容长则可做长篇大论,短则也可作出两个字评价,如好评、不好等。

累计评论数量是消费者进行商品购买前了解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丰富度高的评论,可助消费者深入了解商品信息。有研究认为好评数量代替了累计评论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而有研究发现,在线评论的数量影响了消费者网络购买的意愿。

(二)评论质量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评论的质量主要是从信息特征的角度来衡量的,如信息的可信性、相关性、充足性、客观性等。现在的网上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采用各种手段刷好评的现象普遍存在,或者是评论发送者无心做出详尽明晰的评论等情况,导致评论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等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通常正面评论在评论的质量上参差不齐,而我们很少会去怀疑负面评论的质量,质量可靠的评论信息会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三)评价时效性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正面评论对购买决策起到正面影响,负面评论起到负面影响。Herr等∞21的研究表明,产品或服务的正面评论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评价,而负面评论会使消费者直接将该品牌从考虑集中删除。

在线评论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干扰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有效判断,降低了消费者决策效率利。消费者都有从众心理和风险规避意识,购买数量越多说明产品是得到大众认可的,购买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较低,交易成本较低。评论的时效性是指评论发表的及时性,评论是否及时更新,能不能反映最新的产品的相关信息。目前,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的在线评论系统与其他网站相比虽然已经比较完善,评论发表的时间越近,评论的内容就越新即越具有参考价值,评论的有用性会越大;而评论发表的时间越早,其时效性会越差。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递减。

三、结语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不同的消费人群受在线客户评论的影响不同,因为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基础。通过掌握在线评论的特征,消费者可以知晓人们对商品优劣的评价,识别和屏除在线评论中由外部动机带来的主观偏差,优化购买决策。可以帮助网络商家按照趋利避害原则控制在线评论传播的影响力,提高其竞争优势。总之,在线消费评论有助于消费者决策,即便消费者对于一些产品和评论会有怀疑态度,但是,受到地域和时间限制,很多消费者仍然会选择通过在线评论了解产品,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消费者购买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将伴随着在线客户评论和中国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宋晓晴,孙习祥.消费者在线评论采纳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5(1):164-169.

[2]于丽萍,夏志杰,王冰冰.在线评论对消费者网络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J].现代情报,2014(11):34-38.

[3]闫海鑫.网络社会互动形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以感知风险为中介[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工商管理,2012.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6

关键词:无线多媒体传感网; 正交频分复用; 峰均比; 预畸变;迭代信道估计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N91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2)05

-0074

-06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for nonlinearly distorted OFDM system

XIE Yong-sheng, ZHOU Lei-lei, LUO Ju-feng, FU Yao-xian

(Key Lab.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 Communication,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50, China)

Abstract:

An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omb-type pilot arrangemen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lipped OFDM systems. It iteratively estimated nonlinear noise due to signal clipping. And then it was used to compensate for nonlinear distortion of the symbols. A theoretical lower bound of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achieved in amplitude limiting pre-distortion was derived, and the theoretical MSE of the traditional LS channel estimation was also give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vercomes the performance bottleneck caused by clipping, and it has good convergence rat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is algorithm can resist stronger clipping.

Keywords: 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 OFDM;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pre-distortion;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收稿日期:2011-10-18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2010ZX03006-003)资助课题

0 引 言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MSN)是在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网络。与传统WSN相比,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更加关注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因而低耗能、高速的数据传输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1-2]。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一种高效的、广泛应用的数据传输方式[3-4],适用于多媒体传感器网络。OFDM时域信号由多路相互独立的、经调制的子信号叠加而成,当多路信号的相位一致时,会出现较大的峰均比(PAPR)。由于功率放大器的动态范围有限,当较大峰均比信号通过放大器的非线性区时,会产生明显的带外辐射及带内信号失真,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同时峰均比较大时还会降低发送端功放效率,造成能量浪费。目前已经存在一些抑制信号峰均比的方法[5],其中限幅滤波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信号进行限幅滤波后,会带来非线性干扰,并引入带外辐射。针对限幅滤波造成的系统性能下降问题,Kim等人首先提出了通过判决辅助重建(DAR)算法[6]在接收端重建原始信号,降低非线性失真的影响,文献[7]提出通过迭代方法估计并消除非线性失真。上述文献均假设具有理想的信道估计,然而受限幅滤波影响,系统无法准确的估计信道状态信息 (CSI)。文献[8]提出了基于EM-迭代的联合信道估计和信号检测算法,并推导了已知非线性失真信息的LS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的下限。文献[9-11]针对不同的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模型,提出了一种迭代估计非线性失真的算法,并据此获取更为精确的信道估计。以上所述算法均采用判决反馈方式获取初始信道估计。文献[12]研究了梳状导频分布系统中信号预畸变对LS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但没有提出抵抗该影响的信道估计方法。文献[13]研究了梳状导频系统的理论信道估计增益,并提出了基于信号重建的信道估计算法。与基于非线性失真消除的估计算法相比,该算法更易受到判决错误的影响[7]。

本文针对梳状导频系统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基于限幅导频序列的信道估计方法和基于非线性失真消除的信号检测方法。该算法通过导频信息获得初始信道估计,在迭代过程中进一步精确地估计限幅导频序列和非线性失真信息。估计的限幅导频序列用于信道再估计,而经过非线性失真补偿的数据子载波用于信号再检测,提高系统的性能。

1 系统模型描述

1.1 信号模型

经调制后的OFDM符号时域表达式为:

x(n)=1N∑N-1k=0X(k)expj2πknN,0≤n

(1)

假设频域信号X(k)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当子载波数N很大时,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时域输出信号x(n)近似服从复高斯分布,其幅度服从瑞利分布。

为抑制OFDM信号的峰均比,通常对发送信号进行限幅滤波。

xg(n)=g(x(n))=Aejarg{x(n)}, |x(n)|>A

x(n),|x(n)|≤A

(2)

为描述限幅滤波对信号的影响,定义峰均比抑制率为γ=A/E{|X(k)|2},即输出幅度与输入功率的均方根之比。从功率角度,定义输出峰均比PAPR=A2/E{|X(k)|2}=γ2。

根据Bussgang定理[11,13],高斯输入的非线性系统的输出可以表示为:

xg(n)=αx(n)+d(n)

(3)

式中:α为常数,取决于抑制率γ,x(n)与d(n)是不相关的[11,13]。

α=RxxgR-1xx=1-e-γ2+0.5π・γ・erfc(γ)

(4)

限幅滤波造成的非线性失真包含带外辐射和带内干扰两部分。带外辐射可以通过低通滤器滤除。而带内干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体现在幅度衰落α和非线性加性噪声干扰d(n)两个方面。传统的接收机不能补偿由于该非线性噪声干扰造成的性能下降[10-11]。

1.2 信道模型

受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无线信道一般为时变的多径瑞利信道[4,14]。为便于信道估计和均衡,通常认为单个OFDM符号周期内信道是非时变的,而OFDM符号之间的信道是时变的。同时假设OFDM系统是完全同步的,且不受符号间干扰(ISI)影响。经限幅滤波的信号通过多径信道后,接收到的信号为:

Y=diag(αX+D)H+Z

(5)

式中:α为限幅造成的信号幅度衰落;X为待传输数据;D为系统限幅造成的非线性失真;H为一个符号周期内的多径信道频域响应;Z为加性高斯白噪声。X与D是不相关的。

2 迭代信道估计算法

2.1 迭代算法描述

OFDM系统的基本框图如图1所示。接收端接收到信号后,首先去除循环前缀、实施FFT变换,并补偿幅度衰落。补偿后的信号为:

Yc=diag(X+α-1D)H+α-1Z

(6)

从补偿后的信号中抽取导频信息,并进行初始信道估计。估计的信道参数送入均衡器中,用于均衡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硬判决后的数据插入导频信息,经IFFT变换后再次经历与发送端相同的限幅滤波,从而获得估计的非线性失真信息。其中,估计的限幅后的导频序列用于信道的再估计,而失真信息用于数据的再判决。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经判决得到的数据id(n)的误码率逐渐降低,并最终达到稳定。相应的,估计的非线性失真信息将越来越精确,最终达到某一极限。

图1 OFDM系统基本框图

具体算法描述如下,初始化Xip=Xp,i=0, i=0。其中,Xip为限幅后的导频序列,Xp为原始导频序列。i为估计的非线性失真信息,i为迭代次数。

步骤1:信道估计。从Yc中抽取导频信号Yp,然后采用LS信道估计算法估算信道响应ip,并用DFT插值算法内插出所有子信道的信道响应i。

i=FΛFHpip=FΛFHpdiag(Xip)-1Yp

(7)

式中:F为N×N的傅里叶变换矩阵;FHp为P×P的傅里叶变换矩阵的共轭转置。Λ为N×P的矩阵,其中Λl,l=1,l=0,1,…,L-1,其余元素均为0。P为导频序列的个数,L为多径信道的径数。

步骤2:信道均衡。根据估计的信道响应i,对信号Yic进行迫零均衡。均衡后的信号为:

ie=diag(i)-1Yic

(8)

步骤3:从均衡后的信号中抽取数据子载波信号id,并补偿非线性失真id=id-α-1id。

步骤4:基于最短欧式距离的无编码约束的符号硬判决。该判决器从所有符号映射中选择一个与id(k)欧式距离最短的符号作为最佳判决id(k)。

步骤5:将判决得到的数据信息与原始导频信息Xp重新组成OFDM符号i,进行IFFT变换。

步骤6:将时域信号送入限幅滤波器中,经历与发送端相同的失真,然后变换至频域Xig。从Xig中抽取限幅后的导频序列Xip,反馈至信道估计器,用于下次迭代中估计当前信道的响应。

步骤7:估计非线性失真i。

i=αXi-ig

(9)

将i反馈至符号判决器中,在下次循环中用于消除数据符号的非线性失真,降低判决数据的误码率。本次循环结束,i=i+1。转至步骤1,开始新的迭代过程。

信道估计算法迭代结束后,步骤4中判决得到的信号id(k)经过逆映射、反交织及维特比译码后得到最终的传输数据。

2.2 初始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

初始信道估计采用LS信道估计算法,导频子载波k处的信道响应为:

Hp(k)=Hp(k)+α-1X-1p(k)[Dp(k)Hp(k)+Zp(k)]

(10)

其均方误差为:

MSE=α-2σ2Z・E{|Xp(k)|-2}+α-2E{|Xp(k)|-2}・

E{|Dp(k)|2}E{|Hp(k)|2}

(11)

式中:σ2Z为高斯白噪声的功率;Dp(k)是由导频子载波非线性噪声dp和数据子载波非线性噪声dd共同决定的,无法准确计算出E{|Dp(k)|2}的值。由于E{|Dp(k)|2}≈E{|D(k)|2},且根据文献[12],有:

E{|D(k)|2}=σ2X(1-α2-e-A2/σ2X)

(12)

则,式(11)可以近似为:

MSE=α-2β/SNR+α-2σ2X(1-α2-e-A2/σ2X)・

E{|Xp(k)|-2}E{|Hp(k)|2}

(13)

式中:β=E{|Xp(k)|2}・E{|Xp(k)|-2};σ2X为信号X(k)的平均功率;SNR为发送信噪比。若导频信号与数据子载波能量相同,则式(13)进一步化简为:

MSE=α-2β/SNR+α-2β(1-α2-e-A2/σ2X)・

E{|Hp(k)|2}

(14)

上式表征的信道均方误差包括两项,第一项是由高斯白噪声造成的,第二项是由信号的非线性噪声造成的。若OFDM信号在发送时不经历限幅滤波,第二项可以忽略,则式(14)为LS信道估计的理论信道均方误差。若发送信号经过限幅滤波,该非线性失真会在信道估计时产生地板效应,抑制率越小,该地板效应越明显,即使大信噪比亦不能消除其影响。

DFT内插后的信道估计均方误差为:

MSE=L/P・α-2β/SNR+L/P・α-2β(1-α2-e-A2/σ2X)・

E{|Hp(k)|2}+

(15)

式中:L为多径信道的最大径数;P为导频子载波数;表示当信道模型为非采样间隔时,由于信号能量泄漏造成的信道均方误差。若信道模型为采样间隔信道,则该信道模型下的能量泄漏可以忽略。

2.3 迭代信道估计的极限均方误差

经i次迭代后,估计的限幅后的导频序列为:

ip=αXp+ip

(16)

则第i+1次迭代时,信道响应为:

i+1p=Hp+diag(αXp+ip)-1・

[diag(Dp-ip)Hp+Zp]

(17)

定义ΔDp=Dp-∞p为极限残余非线性噪声,该噪声是由判决信号中的误码造成的。经多次迭代后,ΔDp与信道Hp及Dp的相关性很小,主要取决于高斯白噪声Zp,且αXp+ip≈αXp+Dp。由以上条件推导出信道均方误差为:

MSE≈E{|αXp(k)+Dp(k)|-2}・

[σ2Z+E{|ΔDp(k)|2}E{|Hp(k)|2}]

(18)

由柯西不等式可得,该信道均方误差的下限为:

MSE≥1/E{|αXp(k)+Dp(k)|2}・

[σ2Z+E{|ΔDp(k)|2}・E{|Hp(k)|2}]

(19)

由E{|Dp(k)|2}≈E{|D(k)|2},且Xp(k),Dp(k)不相关,得出:

MSE≥[α2(σ2Xp-σ2X)+σ2X(1-e-A2σ2X)]-1・

[σ2Z+σ2ΔDpE{|Hp(k)|2}]

(20)

式中:σ2Xp为导频信号的功率;σ2ΔDp为残余非线性噪声的功率。若数据符号X与导频能量Xp相等,则式(20)进一步化简为:

MSE≥(σ2X(1-e-A2/σ2X))-1σ2Z+

(σ2X(1-e-A2/σ2X))-1σ2ΔDp・E{|Hp(k)|2}

(21)

该均方误差极限由两项组成,第一项为已知信号非线性失真信息时,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所能达到的理论极限。第二项是由残余非线性噪声ΔDp(k)造成的。当残余非线性噪声可以忽略时,上式为已知非线性失真信息时的信道估计理论极限。

经内插后,信道估计的极限均方误差下限为:

式中:L为多径信道的最大径数;P为导频子载波数;是非采样间隔信道的能量泄漏造成的均方误差。该均方误差极限是一个严谨的下限,准确地描述了本文迭代算法能达到的极限。

3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本文根据表1的OFDM系统参数仿真了算法的性能。为抑制带外辐射,仿真中采用文献[5]提出的过采样DFT变换方法进行限幅滤波,过采样率为2。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仿真从信道均方误差和系统误比特率两个方面评估算法的性能,并从抗噪声能力、抗峰均比抑制能力和抗信道时变性等角度证明了算法的健壮性,给出了相应的仿真性能曲线。作为对照,本文仿真了文献[13]的迭代算法的性能。为使结论更为客观,文献的仿真按照其作者的建议增加了幅度补偿和判决辅助重建(DAR)部分,使得两者的计算复杂度为同一量级。此外,仿真给出了本文算法的理论均方误差曲线,其中LS信道估计的理论均方误差由式(15)计算得出,迭代算法的理论极限均方误差由式(22)得出。由于仿真采用的多径信道为采样间隔信道,上述理论均方误差均不需要考虑能量泄漏。同时,系统存在随机的误码,不能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残余非线性噪声的能量,并且该残余非线性噪声不能忽略。仿真通过多次迭代(直到判决符号不再改变为止)计算得到残余非线性噪声的能量,最终得出理论极限均方误差。

3.1 抗噪声性能仿真

多媒体传感网中,移动节点(采集车)运动速度大约在70 km/h,在我国免许可频段为780 MHz,其对应的多普勒频移大约为50 Hz。因此本仿真选用多普勒频移50 Hz,输出峰均比3 dB作为典型参数。图2给出了上述参数情况下,本文算法随信噪比变化的性能曲线。

从图2(a) 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限幅滤波,初始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在信噪比为15 dB左右时已经接近极限值。随着信噪比的增大,其信道估计性能受瓶颈的影响不再提升。初始信道估计性能比理论LS信道估计性能曲线更好,这是由于限幅滤波时采用了过采样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带内非线性噪声。本文算法经1次迭代后,与文献算法经2次迭代的均方误差性能接近,相对于初始信道估计有很大的性能提升。经过2次迭代后,本文算法的均方误差性能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性能。在均方误差为10-3时,本文算法与理论极限的信噪比相差不到0.5 dB,比文献算法性能提升了大约5 dB。

从图2(b) 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算法的误码率比传统接收机(采用LS估计)的误比特率性能有很大的提升。文献算法1次迭代和2次迭代曲线近似重合;本文算法1次迭代和2迭代曲线比较接近,但比文献算法性能更为优秀。当误比特率为10-3时,本文算法相对于文献算法性能提升为6 dB左右。当信噪比大于12 dB时,本文算法相对于理想信道估计下的接收机有更好的性能,这是因为信噪比较大时,限幅滤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本文算法能有效地抵抗限幅滤波的影响。

迭代信道估计算法性能对比

3.2 抗峰均比抑制性能仿真

图3给出了系统在信噪比为20 dB,多普勒频移为50 Hz的情况下,本文算法随输出峰均比变化的性能曲线。

从图3(a) 的仿真曲线可以看出,当系统的输出峰均比大于8 dB时,初始信道估计受限幅滤波的影响较小,其均方误差达到极限值4×10-4;当峰均比小于8 dB时其所受影响加剧,性能下降很快。而本文算法能够有效抵抗该影响,1次迭代的均方误差在峰均比为5 dB时达到该极限,性能没有损失;而2次迭代的均方误差在峰均比为4 dB时已经达到该极限。当峰均比小于3.7 dB时,本文算法经2次迭代的性能相较于文献算法2次迭代的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大于3.7 dB时,本文算法性能有所降低。这是因为本文算法利用了导频信息用于信道估计,受系统误码率的影响较小;而文献算法利用了所有数据信息用于信道估计,对系统误码率的依赖程度较高。故而峰均比较低时,本文算法更具有优势。经2次迭代后,本文算法的均方误差性能已接近理论极限性能(文献算法收敛于另一极限)。在均方误差为10-3时,本文算法与理论极限性能相差不到1 dB,比文献算法性能提升了大约1.5 dB。

迭代信道估计算法性能对比

从图3(b) 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当输出峰均比大于7 dB时,本文算法与文献算法均趋向于误比特率10-4;而小于7 dB时,本文算法比文献算法的性能更优。在误码率为10-3时,本文算法相对于文献算法的峰均比抑制性能提升了2 dB左右。当输出峰均比小于4.5 dB时,本文算法比理想信道估计下的接收机性能更好,这是由于本文算法能有效地降低峰均比抑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 抗信道时变性能仿真

图4给出了系统在信噪比为20 dB,输出峰均比为3 dB的情况下,本文算法随多普勒频移变化的性能曲线。从图4(a)和图4(b)可以看出,在相同多普勒频移下,本文算法比文献算法具有更好的均方误差性能,且在2次迭代后接近于理论极限。此外,随着多普勒频移的增大,本文算法不存在明显的性能下降,具有优秀的抵抗时变信道的能力。

上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通过迭代估计信号中的非线性噪声,可以有效地抵抗峰均比抑制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当峰均比较小时,本文算法比文献算法性能更好,抵抗限幅滤波造成的性能下降的能力更强。本文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经1次迭代即可大幅度提升系统性能,经2次迭代即可接近于理论极限。另外,该算法对多普勒频移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非常适用于时变信道。

迭代信道估计算法性能对比

4 结 语

本文研究了时变信道环境下,抵抗信号限幅滤波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方法。该算法通过迭代估计限幅导频序列和信号的非线性噪声,进而提高信道估计和信号重建的性能。本文推导出了该迭代算法信道估计所能达到的理论下限,并用Matlab仿真了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输出峰均比较小时要优于文献[13]所述算法。

单纯从信道估计的角度考虑,本文迭代算法资源消耗比较大。但由于迭代算法可以复用系统的其他模块,因而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不会增加太多的资源消耗。此外,本文算法的初始信道估计与迭代信道估计部分均采用相同的结构,因而比文献算法更利于工程实现。

参 考 文 献

[1]AKYILDIZ I F, MELODIA T, CHOWDHURY K R. A survey on 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 \[J\]. Comput. Netw., 2007, 51(4): 921-960.

[2]沙超,孙力娟,王汝传,等.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多路径传输方式及其拥塞控制机制[J].通信学报,2010,31(11):147-157.

[3]CIMINI L, Jr.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a digital mobile channel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85, 33(7): 665-675.

[4]OZDEMIR M K, ARSLAN H. Channel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OFDM systems \[J\].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2007, 9(2): 18-48.

[5]ARMSTRONG J. New OFDM peak-to-average power reduction scheme \[C\]//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1. VTC 2001 Spring. IEEE VTS 53rd. \[S.l.\]: IEEE, 2001, 1: 756-760.

[6]DUKHYUN K, STUBER G L. Clipping noise mitigation for OFDM by decision-aided reconstruction \[J\]. Communications Letters, 1999, 3(1): 4-6.

[7]HANGJUN C, HAIMOVICH A M. Iterative estimation and cancellation of clipping noise for OFDM signals \[J\].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03, 7(7): 305-307.

[8]SCHWARTZ S C, JINYUN Z, DAQING G.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for OFDM with clipping \[C\]//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l.\]: IEEE, 2002, 3: 1304-1308.

[9]STERBA J, KOCUR D. Evaluation of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inflicted by nonlinear amplification and of its recovery by the means of iterative algorithm \[C\]// Radioelektronika (RADIOELEKTRONIKA), 2010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l.\]: \[s.n.\], 2010: 1-4.

[10]STERBA J, GAZDA J, DEUMAL M, et al. Iterative algorithm for nonlinear noise cancellation and channel re-estimation in nonlinearly distorted OFDM system \[C\]// 2010 IEE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Machine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cs (SAMI). \[S.l.\]: IEEE, 2010: 65-70.

[11]STERBA J, GAZDA J, DEUMAL M, et al. Iterative algorithm for channel re-estimation and data recovery in nonlinearly distorted OFDM systems \[J\]. Acta Polytechnica Hungarica, 2010, 7(1): 103-118.

[12]BINGYANG W, SHIXIN C, HAIFENG W. Clipping effects on channel estimation and signal detection in OFDM \[C\]// 14th IEEE Proceedings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S.l.\]: IEEE, 2003, 1: 531-534.

[13]BINGYANG W, SHIXIN C, HAIFENG W.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and signal detection in clipped OFDM \[C\]. \[S.l.\]: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2005.

[14]YANG L, SEZGINER S. Simple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in LTE systems \[C\]// 2011 8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Carrier Systems & Solutions (MC-SS). \[S.l.\]: \[s.n.\], 2011: 1-5.

作者简介:

解永生 男,1984年出生,山东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

周磊磊 男,1984年出生,江苏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

罗炬锋 男,1983年出生,湖南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

付耀先 女,1978年出生,重庆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

(上接第73页)

[3]STEVAN Preradovic,NEMAI Karmakar, MICHAEA Zenere, et al. UWB chipless tag RFID reader design \[C\]// Program for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FID-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Guangzhou, China: \[s.n.\], 2010: 257-262.

[4]BAUM Carl E, ROTHWELL Edward J, CHEN Kunmu, et al. The Singularity expans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arget identification \[J\]. IEEE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Newsletter, 1986, 79(10): 1481-1488.

[5]ANGIULLI G, DI MASSA G. Scattering from arbitrarily shaped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s using the 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modes \[DB/OL\]. \[2011-11-08\]. ieeexplore.省略/stamp/stamp.jsp?tp=&arnumber=701558.

[6]MAJID Manteghi, YAHYA Rahmat-Samii. Frequency notched UWB elliptical dipole tag with multi-bit data scattering properties \[J\]. IEEE Int. Antennas Propagat. Symp. Dig., 2007, 2: 789-790.

[7]谢处方,饶克谨.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8]汪文秉.瞬态电磁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9]HUA Yingbo, SARKAR Tapan K. Matrix pencil method for estimating parameters of exponentially damped/undamped sinusoids in noise \[J\]. IEEE Transaction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90, 38(5): 814-82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