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例6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1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激发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导入语设计,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既能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勾勒出文章内容蕴含的意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促进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钻研课文,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导入语的设计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讲求不同的方法,追求实效。下面就中职语文教材谈谈课堂导入的设计方法。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法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上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材中有的课文主题思想较难,学生一时难以领会。学生爱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那一年,面包飘香》(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上册)一文时,把课文内容设计成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学生,家境不好,他读到初一下学期就辍学了。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心急如焚,用尽办法想让他重回校园,请他到饭馆饱餐一顿,劝他不可以抽烟,不可以打架,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嚼槟榔。学生不领情,很叛逆。过了几年,这个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钻研技术,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面包师傅。这个学生用他的一技之长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我顺势导入:这个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很高。通过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职业不分贵贱,尊重内心的意愿,喜欢并努力付出,就能从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满足。

二、设置悬念,积极参与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述《藏羚羊跪拜》(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下册)时,提出两个问题:1.藏羚羊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向老猎人跪拜?2.老猎人枪杀藏羚羊后思想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纷纷举手回答,等学生说出答案后,我再顺势导入新课。又如上《一碗清汤荞麦面》(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下册)时,我提出三个问题:除夕夜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散尽后才到北海亭饭馆吃面?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在这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这样的导语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趣味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轻松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介绍作者,激情导入法

“激情”即激发学生情感。这种方法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又容易引起学生的仰慕之情和学习热情。如在教《我很重要》(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上册)时,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先根据参考资料,较为详尽地介绍毕淑敏:十七岁时,在阿里高原当兵。一次,部队拉练,穿越无人区,毕淑敏身背重负,行走六十公里,还要翻越六千米的高山。下午四点,才走了一半路程,就再也走不动了。她决定自杀以结束痛苦。出于生命的本能,毕淑敏最终没有跳下山崖。后来,遇到收容队,她被告知:如果不快点走,就会冻死在这座山上。终于,在朦胧的月光下,她迈着沉重而坚持的脚步走到宿营地。三十岁时,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在一个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刚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来,当她发现,医生和生命有着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于是,毕淑敏工作得异常努力。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三十五岁,她开始写作。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完成这个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她一如既往地坚持,终于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行列。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被改编成电视剧。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拯救》被多家报刊连载。四十六岁,正值创作盛年,毕淑敏却将中短篇小说全部放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开了一家心理诊所。介绍到这里,我顺势导入:在毕淑敏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父母的爱、朋友的友谊,面对工作和事业,我们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这样很自然地切入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介绍背景,营造气氛法

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我先介绍有关资料来导入:《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作者写这首诗时,才二十三岁,因为“颠覆政府”罪被关在上海一所监狱里。诗是用笔名发表的。艾青从小就寄养到保姆“大叶荷”家,保姆自小卖给畈田村作童养媳,因为她来自大叶荷村,而在浙江方言中,“大堰河”是“大叶荷”(板书)谐音,人们就用“大叶荷”称呼她。这首诗一发表,很快传到日本,在一次留学生诗歌朗诵会上,一位留学生边诵边哭,与会的人大为感动,有的甚至泣不成声。这首诗现在已经被翻译成日、英、德、俄、意大利、瑞典等八国文字。可见它不仅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而且是世界人民喜爱的篇目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位诗人在上海见到了作者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虽是误解,也可见“大堰河”给人印象之深。介绍未完,或许就有同学翻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要阅读作品。

五、营造氛围,音乐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以音乐导入对营造气氛、激感大有裨益。2012年,我在学前教育一年(一)班上公开课,课文是大作家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上册)。课前我充分准备,制作一些有关母亲的课件。在网络里寻找歌颂母亲的歌,如家喻户晓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导入课文:悠悠母爱,难以尽言,让我们铭记母亲为我们的付出,让我们铭记母亲的恩德,让我们保留这份感动和温暖。同学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接着我提问三个学生,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对自己母亲的认识,学生兴趣很浓厚。巧妙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设计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秀的方法,既应有利于学生理解新课,巩固旧有知识,又应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遵循适用原则,因人因文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有个性的组合和设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感染情感,使他们围绕课文教学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为实现整篇课文的互动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改变;创新;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5-01

近年来,"新课改"成为了一个富含教学动态的热词。面对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对象,同样的教学空间,新课程改革究竟"新"在哪里?站在传统教学的边缘,也有不少同仁一起感叹,"新"的究竟是什么呢?它能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什么新鲜血液呢?带着无数新老教师都有的困惑,伴着上级领导不断倡导、积极发放的新课改文件,从最初的不解和茫然,只是给学生"灌输"完自己所"备"的知识,完成自己所理解的教学任务;再到每一堂课跟学生相互探究合作,彼此互动,就某个教学问题争论得热火朝天。

老师教学的循循善诱,学生抢答的不甘示弱,仿佛让我找到了其中的答案。或许那只是新课改专家眼中的一丝火花,但我想凭着这一丝火花的光亮,新课改已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变化将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学上获得全新的教学思路。

1."创新"――新课改视阈下"改变"的课堂精神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师讲为主导,多数老师一旦站上讲台,思维定势,便忍不住要把一节课的45分钟牢牢抓在手中,学生只是带着两只耳朵被动地接受知识。新的语文教学则注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地参与课堂。前者教学累而效果不佳,后者教学新而学生喜欢。以我本人的教学经历为例,创新――这种理念下的课改实践,最为新颖的便要数教学的组织方式了。

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级分别为两类不同性格的学生群体,二班活泼好动,爱提新鲜问题,内容虽五花八门,但大多数总提不到点子上,每次发问也总有那么点"钻牛角尖"的味道。十二班个性沉稳,颇不主动,一贯以含蓄、"默默无闻"、"一问摇头三不知"回应老师提出的教学问题。可谓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争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群体,领悟了课改的精神,我想出了不同的招数与之较量一番。比如:课堂教学的积分制,在二班我主张给提对问题的学生加分,而在十二班我主张只要敢于起来答问题的同学不管答错答对都加分。每次的语文课,为了营造竞争的小环境,我甚至把开心辞典、非常六加一等许多综艺节目常用的抢答方法都用到教学上了。对此,我会在课前的两分钟把学生分成两大组,选出队长,让学生想好与本堂课相关的队名,而队名的确定往往会引发学生对这堂课的注意。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角色理念。我想新课改带给每一位教师的不仅是教学思路的转变,还有教学方法随教学对象差异的创新吧!

2."奇思"――新课改理念"浇灌"下的一朵课堂奇花

新课改不仅把"创新"的理念带进了课堂,还带给了学生大胆思考的空间。教师放手,学生思考的范围广了。形式新了,敢发言了,到达一定情境便可在课堂上延伸出新的问题。在上高一必修一诗歌单元时,我讲到了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有这样几句诗句:"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为升华主题,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教学问题-"大堰河的这个梦为什么是不能说的呢?"教学设计的本意原是借此引发学生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思考,从而引出大堰河对乳儿一往情深的爱的升华。

万没有想到,此时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同学竟主动地举手,站了起来。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看到一个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第一次这么主动,内心自然颇为惊喜。随之,她不骄不躁地慢慢答道:"老师,我觉得你的问题是多余的。难道您没有看懂原文,诗中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大堰河她在梦没做完时已经死了,所以她当然没有机会给别人再说她做过的梦呀!生命已经逝去,不为人知的故事当然成为了秘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呀!逻辑一推理不就出来了吗?"

那一节课,时间仿佛是那么漫长,我逃避了学生的问题,原本可以对那个从没在课堂上回答过问题而终于敢站起来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报以一个温暖的微笑,或者一个简单的肯定,又或者组织一次鼓励的掌声。

我开始关注那些由不同学生提出的貌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他们的奇思妙想给了我更多的教学启示,让我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樊篱,去找寻一种开阔的教学思路,诸如此类:

教学实录:《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自言得樊於期头颅后,定会左手把秦王袖,右手L其胸,报燕国见陵之耻。

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荆轲要特意抓住秦王的袖子,抓别的地方不可以吗?古人的袖子为什么都那么长呢?

教师反思:抓袖为刺杀行动提供了方便,古人衣袖长宽肥大的原因探索,可以引申到服饰文化上去为学生解惑。

3."合作"――新课改课堂中永恒不变的教学基调

教师的职业是一份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份任务艰巨的职业。新课改的教学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也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它需要教师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节奏。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语文教学已不仅仅是停留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就需要师生的相互信任,协同合作。每一次教学都要关注到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教学平台。

正如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把学生当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把学生当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何让学生有话说,有时间说;如何让老师放手,放心放手;如何扭转一味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如何带领学生解读课本,走出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离不开"合作"的精神,而爱与责任则是贯穿其中的核心。

4.结语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的路是一条漫长的路,不是每个语文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去开辟的路。新课改理念的践行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可以说每一次站上讲台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是一次收获,每一次教学反思都是一次进步,而我将秉承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带着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继续去探索新课程改革奇妙多彩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3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以作品内涵阐释,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建立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模式,让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为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因此中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把其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职业理想教育角度出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优秀的文化,让学生能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审美情操,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其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作品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学中要深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化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二、以人物形象分析,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把人物形象作为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职业教育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需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物形象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多方面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为中职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的熏陶,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中职语文教育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内涵是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出发,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职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典型生活细节和场景,把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去同情大堰河,去学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小说中独具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雪欺火势,风助火威,火增人怒,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从而引导学生明辨社会现象的美丑,在以后进入职场时能够拿捏做事的分寸,培育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萌芽,培养对新时代的正确追求。

三、以作品主题讲解,介绍相关劳动法规

作品主体是对一个作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作品讲解,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其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品讲解过程中需要和劳动法规结合在一起,让劳动者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现代职业活动的相关情况表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类协作逐步增强,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劳动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能够全面掌握劳动法规,从而能够避免其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职业素养提升与中职语文教材的作品人物讲解具有紧密的联系,当前需要从多方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综合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是整个社会和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选择的一个标准,中职语文教育只有突出综合能力训练,才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水平。企业需要人才,因此企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要以教育为核心,让中职语文教学成为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不断优化职业素养综合水平,提升中职语文教育管理水平,从辩论、表演、游戏、展示、评价、欣赏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沟通,保证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开展,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育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全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为人的德智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教学资源,发挥资源的关键性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玛力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和运用[J].青年文学家,2009(04) .

[2]苏新花.语文校本课程之名著欣赏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7)

[3]张西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J].琼州学院学报,2007(06).

[4]于龙.从实然到应然:“学科教育学”的定位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6(03).

[5]杨简.语文新课标与传统语文教育[J].茂名学院学报,2005(05).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4

一是立足课本,围绕考点,深层挖掘

教材的复习如果是按课本教材顺序,老师按部就班的把原来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或全部或选重点再讲一遍,把重要习题再练一遍,学生的兴趣就可能会大打折扣,积极性就可能会降低,复习备考的效果也会受影响,教学也就随之陷入炒现饭的尴尬境地。我在复习时就进行了尝试,做到立足课本,围绕考点,深挖教材,扩展教材内涵,丰富课堂内容。如必修一我设计了用对联概括课文内容、主旨或写法的形式;围绕烛之武、荆轲、项羽、司马迁等人物拟写“我感动的历史人物”颁奖词;围绕《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等诗歌设计成为诗歌朗诵会的节目串词等。这些设计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又实现了考点的演练,对教材的挖掘更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到新奇,也激发了一定的兴趣,更感受到语文的美感。

二是注重互动,讲练结合,培养能力

复习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学设计要讲练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写、动脑思、动耳听、动嘴说。就得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在互动中,尝试、比较、收获,“跳一跳,摘到桃子”。为此我设计课时练,布置任务后,限时让学生完成,然后从每小组随意抽人或演板或回答或订正,学生在这样的设计调动下积极参入,拟写对联,读颁奖词,读串词忙的不亦乐乎。记得复习到第三单元时,学生主动演板写对联,讲台都站不下了。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试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是教师搭台,引领示范,点燃火花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5

大恨,往往形诸笑骂歌哭。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上述文字出自文学大家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历史的现场为20世纪40年代,文字却是四十多年后的追述。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四十年了,连先生衣着的颜色都记得那样清晰,这样的文字是值得信任的。汪先生之笔,如太史公之笔,虽寥寥数语,却将闻一多先生在“云南王”龙云的府邸旁若无人,出言无忌痛骂大独裁者的情态,描摹得好一个淋漓尽致。

这是闻先生的切齿痛骂,是对人民公敌、大独裁者的痛骂。

闻先生会怒骂,也会嘲笑!

不妨读一则朱自清先生的日记。

(1942年10月20日)参加莘田(案:罗常培字莘田)、锡余(案:汤用彤字锡余)、心恒(案:邵循正字心恒)与柳怡徵晚餐会。安排十四讲,内容为中国历代诗与文学作品。我讲宋诗之思想。晚饭膳食甚好。餐后我们谈及中国书信的教语,一多一概称之为“虚伪”。如往常一样,我受不了他的一概抹杀,用很谦虚的语调与之争论,谓此种虚伪或有必要。他立即带着傲慢的微笑回答说:他并没有说绝对无此必要。对其极端的说法保持沉默,但认为那不正确。(《朱自清全集》日记卷)

朱自清是闻先生的知音。政治上他们是战友,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西南联大十教授联名致信放弃内战力争和平,十教授中就有闻一多与朱自清。私交上他们是能以生死相托的知交,闻先生遇刺后,就是朱自清先生将闻先生的遗稿整理结集出版。性情上,他们一位锋芒毕露,一位则内敛温和。闻先生与朱先生的围绕着中国书信的“敬语”之争,其实已不完全是纯粹的学术之争,本质上已是一个文化之争。朱先生是一个谦谦君子,雍容大度,与人为善,尽管他对闻先生“一概抹杀”式的断语不以为然,也只是以“保持沉默”以应对闻先生的“傲慢的微笑”。可在闻先生看来,“敬语”则是一份虚伪,是一份“中国式隐忍”。

闻一多曾给自己刻过许多图章,其中有一方是:“叛徒”。他为别人题了词,也常盖上这方图章。他曾经解释道:“为什么叫‘叛徒’呢?因为我要做一个旧世界的叛徒!”由此足以见出,闻先生“傲慢的微笑”,不仅是对旧文化的无情的傲视,也是对旧世界的无情嘲笑!

1927年大革命之后,闻一多曾一度置身学术,极少关心政治。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至云南昆明,闻一多随之南下。他曾从湖南带领很多学生步行至昆明,三千里长途,沿路所见,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国难当头,闻先生怎能再做他的“何妨一下楼主人”?怎能再自我麻醉于他的“一杯酒,一本诗”的诗酒人生?怎能对“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熟视无睹?怎能对“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充耳不闻?《静夜》是诗人20世纪20年代歌吟,《静夜》又何尝不是20世纪30年代诗人心迹的写照?诗人悲天悯人,《静夜》中的那一句“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正是西南联大时闻先生的内心独白。

诗人在他的象牙塔里再也无法安然了,他走出了个人的天地,于是诗人就这样成了坚定的民主斗士!成了旧世界的“叛徒”!

闻一多是诗人,是唯美派诗人,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异常苛刻,《七子之歌》他自认为不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从未将它选人诗集,但其中的《澳门之歌》却在他逝世50多年后澳门回归祖国时被谱成曲,唱遍中华大地。

殊不知这首歌曲却有着他的《死水》《静夜》一样不朽的艺术魅力,因为《澳门之歌》就是诗人至真至纯的爱国赤诚的最自然最真挚的表白,就是诗人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怒声讨。《澳门之歌》与其说是澳门这个被葡萄牙掠去的儿子向母亲的哭诉,不如说是诗人闻一多的椎心泣血的歌哭啊!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人已逝,弦歌却不绝,这或许是对闻先生的魂灵最大的安慰。

大恨往往源于大爱。

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死水》即写于这一年。人们不解,学成归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闻先生为什么将中国比喻成“一沟绝望的死水”?又为何愤激地断言“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进而绝望地长叹“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为所欲为杀人如麻,国内军阀为争夺势力范围攫取国家大权干戈不息,诸如鲁迅先生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因反独裁争民主身受迫害,信奉自由主义的独立报人邵飘萍最后落得身首异处。1925年的中国是一个兵连祸接的中国,是一个万马齐喑的中国,是一个异族横行的中国,是一个饿殍遍野的中国。

为什么闻先生在《死水》中有如此的大恨,有如此的愤激之语?因为闻先生对祖国有着大爱啊!读读先生的激情如火山岩般喷涌而出的诗歌《一句话》,你就会明白先生对祖国爱得多么炽烈与深沉。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精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死水》中有大恨,其实那一份大恨又何尝不是闻先生对祖国的赤子之爱火山般缄默之后突然如晴天霹雳般的爆响呢?

如果说爱国是闻先生的大爱的底色,那么爱人民又是这份大爱的自然的延伸。

闻一多的《祈祷》也是我百读不厌的诗作,相信也是所有热爱闻先生的读者的最爱。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谁能告诉我,怎样的人才是中国人?闻先生在祈祷!中国人的心底应该有一颗“尧舜的心”,闻先生如是说。那么“尧舜的心”又是一颗怎样的心呢?那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仁德之心。

1945年5月2日晚,西南联

大新诗社举办诗歌朗诵晚会,同学们朗诵了许多歌颂抗战反映现实生活的富有战斗性的诗篇。闻一多应同学们的热情邀请,也朗诵了一首诗,那就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朱自清先生对闻先生的这次朗诵追忆说:“他的演戏的才能和低沉的声调让每一个词语渗透了大家。”艾青的叙事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白的就是对千千万万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挚爱,闻先生没有朗诵别的诗篇,独独选择了艾青的《大堰河》,说明了什么?而且闻先生还朗诵得那么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因为闻先生被《大堰河》中所蕴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所强烈地打动了,因为闻先生与艾青先生一样有着一颗“尧舜般”的悲悯情怀。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闻先生为什么于《唐诗杂论》中,会那样对杜甫一往情深,会那样对杜甫顶札膜拜,会那样倾注心血为杜甫写出洋洋几万言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会那样以诗性的文字写出绝美的散文《杜甫》。因为闻先生所钟爱的诗人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双脚深深地扎根在苦难的土地上的如杜甫一样的诗人啊,因为闻先生所爱重的就是杜甫“致君尧舜上”的那份忧忡为民之情怀啊。

也只有理解了闻先生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你才会读懂闻先生的弟子黄秋耘先生的《行吟阁遐想》中那段描述闻先生文字: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读《离骚》,读什么?就是读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的精神。怎样的人才算是真名士?用今人的话来说,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那就是必须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

这就是闻先生的大爱!

真名士,自风流!

《辞海》这样解释“名士”:特指以诗文著称,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

闻先生不愧于名士。而且是“真名士”,是体现了大爱与大恨的真名士。

闻先生为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诗集《红烛》《死水》,为学术史留下了《唐诗杂论》《中国文学史稿》《高唐神女传说》《伏羲考》等传世名著,可谓当得起名士的以“诗文著称”。

闻先生“恃才放达”“不拘小节”之事,更是不胜枚举。

1944年,西南联大老教授刘文典应滇南某土司的邀请为他的先人撰写墓志铭,一去即半年不返。时任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征得校长梅贻琦的支持将刘文典解聘,王力、朱自清等教授随即为刘文典说情。王力等人说:“老教授于北京沦陷后随校南迁,还是爱国的。”闻先生既不看僧面,也不顾佛面,大发雷霆:“难道不当汉奸就可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

刘文典被解聘之后,同年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7月10日西南联大、中法大学、云南大学三校的文法学院的主任、教授讨论《部颁课目表》如何修改,闻一多于会上发言“痛斥各大学之国学教法,为风花雪月、作诗作赋等恶劣不堪之情形,独联大翘然特异,已由革新合时代云云。又盛夸其功,谓幸得将恶劣之某教授(典)排挤出校,而专收烂货、藏垢纳污之云大则反视为奇珍而聘请之”(《吴宓日记》)。闻一多先生痛斥刘文典且不说,竟然直言不讳一箭双雕兼骂兄弟学校,中国人所褒扬的谦恭礼让全被闻先生置之不顾,他出言无忌,犹如不披甲胄的斗士,不设防的城池,其特立独行不拘小节由此足见一斑。

对于“刘文典事件”,闻先生表现出的“狷狂”,连他的至交朱自清先生也感到难以理解。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多痛骂刘叔雅先生(即刘文典),口气傲慢。刘是自作自受,尽管闻的责骂对于一个同事来说太过分了。他还说他不愿意再为他人服务,意思是在暗讥我的妥协脾气。”在温文儒雅的朱先生看来,闻一多先生的确太“傲慢”“太过分”了。中国人以含蓄为美,为儒雅为美,以谦恭为美,闻先生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对中目传统文化的挑战,也无怪乎闻一多会给自己刻上一方“叛徒”的私章。

闻一多在为人上似乎不近“情”。但处事上却合乎“理”。正因为如此,在闻先生看来,一个西南大学的教授为了土司的银币竟然可以擅自离职半年,竟然为土司的先人撰写墓志铭,竟然为那些曾欺压鱼肉百姓的亡灵歌功颂德,那么一个“士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何在?西南联大是国难当头时中国文化、中国科学留下的火种啊,一个个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该是一个个播火者啊,一个个西南联大的教授就应该站成那个时代的罡风苦雨中的一座座雕塑啊,怎能见利而忘记自己的大担当、大职守呢?或许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朱自清先生也不得不说:“刘是自作自受”。

“士”看重自己的品节犹如看重自己的脸。闻先生西南联大任教时,生活又何尝不艰难,他有五个未成年的子女需他抚养,又加上战时物价飞涨,闻先生一度也曾于课余治印卖钱贴补家用。镇压昆明学生运动的祸首之一、云南代主席李宗璜附庸风雅,曾送玉石许以优厚的润笔请闻一多先生刻印,闻先生断然拒绝。

闻一多之所以将“真名士”理解为“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就是说一个“真名士”心中一定要有“大爱”,如屈原一样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心,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恃才傲物”、“不拘小节”,是绝对称不上“真名士”的!

闻先生没有林和靖“梅妻鹤子”,超脱现实的那股名士气,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避现实的那股名士气;闻先生有的是坡那样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俊逸之气,有的是杜樊川那样的“千首诗轻万户侯”的傲岸之气,有的是祢衡击鼓骂曹那样的狷介之气,有的是荆轲那样让风云变色江河生寒的豪侠之气。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闻先生为什么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面对特务的手枪会拍案而起,会厉声质问“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会无情地斥骂“某集团”杀害李公朴先生是“”,会断言“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会将与希特勒、墨索里尼相提并论,会预言“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来日”!

闻先生的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荆轲的血啊!闻先生胸膛里跳动的就是尧舜的心啊!这就是大恨大爱的闻先生啊!

只可惜闻先生的“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真的成了谶语,只可叹闻先生“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也成了谶语!这倒让我想起了谭嗣同的那句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人?谭嗣同、闻一多为我们做出了回答!

值此闻先生殉难61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大恨大爱的闻先生。

2007年7月12日

附:闻一多长孙闻黎明教授致本文作者的信之摘录

魏老师:

你好!

很高兴与你相识。读了你的大作,深感你读了不少闻一多的作品,所以能走进闻一多的内心世界,能理解他那个性鲜明的言行。我想,闻一多之所以在离开我们61年之后,还能这样鲜活地留在人们心里,大概就是由于时间长河并没有阻断隔世的共鸣吧。你的文章写到闻一多笔下的祢衡,其实你也在用闻一多欣赏祢衡的眼光,来对待闻一多。

祝好!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范文6

一.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

生命教育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要求教师先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才能以此作为自觉努力的方向。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也应该正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个性。语文课堂中,教师若能自然呈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以灵动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而非枯燥地照本宣科,学生才能真正接受并感悟语文之美,从而唤醒生命激情。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3]。固然,预设课堂有利于教师更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但若是僵化的预设,势必排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违背教学计划的意外情况,包括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提出的质疑和独特思考,而以单一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应在有效预设的前提下,善于捕捉课堂实时信息,在动态生成中完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价值,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文多为名家名篇,无论是侧重形象性、思辨性还是应用性,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所在。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鉴赏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选文中就是文章更加丰富多样、含蓄蕴藉。有直接赞美美好人性的作品,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勤劳善良的大堰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肯定和赞颂等,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写到了人性的矛盾甚至阴暗的一面,这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囚绿记》中“我”出于喜爱之情自私地将常春藤占为己有,文章喜绿――囚绿――放绿――怀绿的行文脉络实际上是作者内心的矛盾过程,特别是”我”“囚绿”时的内心斗争和“放绿”时的“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对它致以诚意的祝福的心情,都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喜爱的事物这一普遍的人性问题上。另外《小狗包弟》中巴金对包弟的愧疚和自责,《项链》对马蒂尔德丢失项链前后不同生活态度的比较,实际上都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的绝佳素材。

此外,选修教材也是很好的资源。如中外传记选读,通过阅读中外名人的生平传记,拓展学生有限的认知视野;古典诗词中诗人细腻的心思、内心自我发现的过程,先秦散文中思想家对人生的感悟等同样为学生开启了通往智慧生命的道路。

三.鼓励学生表达,在言说中体验生命的自在美好。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言说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除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提问、分角色朗读、对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出看法之外,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辩论、演讲、短剧表演、读书报告会等等,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学生言说时,教师要以平视的姿态认真倾听,在此基础上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自由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