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论文范例6篇

教员论文

教员论文范文1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语文教研员;新使命

一、历史地看待语文教研员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教研员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一种独特存在。这个隶属于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特殊职业群体,最初诞生于1956年,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庞大、办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弱国,他们发挥了积极稳健的业务指导作用。作为国家制订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与各地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之间的重要中介,教研员是由课程和教学的应然状态向具体的实然状态作规范转换的业务权威。具体到语文教研员,他们以语文教师课程实施中的规范性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诸如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过程的有序、板书设计的精致、语言运用的准确等等(并根据不同课文或课型而分别一一加以细化),换言之,语文教研员同样是以崇尚课程进展中的预设性、计划性、操作性和符合规律性作为基本的教研目标。这样,积极的一面在于,语文教研员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落实,促成中小学语文课长期平稳和规范地运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语文课的规范性限制过多,从课文的预先备课到终端的考试测评,均提出一系列明确和细致的量化、硬性指标。而且又借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不断予以强化,从而导致语文课陷入封闭、僵化和一统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难以摆脱。人们戏称这样的教研方式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而所谓评课,同样是教研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要求来一锤定音,以致某位优质课获奖教师作如是痛心的反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1]如此这般,语文教研员以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和统一考试为基本内容的教研活动,已构成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阻力;换言之,语文教研员正面临着其他学科教研员同样严峻、甚至更为严峻的新课程理念的挑战。

二、语文课程的理念蜕变

具有极强先锋性的语文新课程,从基本理念到实施方法乃至评价策略,对语文教研员而言是一项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由于过度偏重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共性而导致对语文教师教学个性、教学特色的偏废,进而抑制了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发挥。而语文新课程,已经发生了下述一系列的理念蜕变,从而赋予语文教研员新的历史使命。

其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化。从总体上看,语文课程的价值重心在发生着重大的位移,即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向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17)对固定的语文知识,课标降低了要求而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2](17)这种语文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预示着课程目标必然从静态趋向动态、从固定化趋向生成化。学习主体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主动建构以及建构之间的显著差异,使语文教师在课程目标展开中必然会遇到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整合,使语文课程目标不断衍化和出新。这样,语文教研员就未必能从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预制目标来作削足适履式的框定。而个别教研员对“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语文课例的非难,恰恰表明改变指令性课程范式下教研员所形成的教学目标全预制和全垄断观念的紧迫性。[3]

其二,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性。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的全面矫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2](14)这样,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自主性大大增强了。而另一方面,新课标更要求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鉴于母语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个显著特点,新课标力求彰显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以使语文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这种应试误区。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并重,更加突出了师生双方对语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自主性。这样,无论是教师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编制好的教材,还是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独立开设选修课,都将促进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筛选与重组,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各个相异的个性化风貌。这使语文教研员习以为常的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评方式等标准化尺度,难以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发展。

其三,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15)在课程目标走向生成化的基本趋势下,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即鼓励学生矢志突破语文知识的“茧缚”,发展其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表现在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独特的文本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为其个性化的审美鉴赏开放充分的精神空间──这种充满民主气息的课程实施,要求语文教研员也要以新的眼光和开放的襟怀来促进多样化语文课程实施形态和个性化语文课程创造者的出现。

其四,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既然语文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目的、维度、方法等等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即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单纯关注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并重,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兼顾以及从繁琐化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等等,这就自然要求教研员对语文教师自身的评价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评价目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促进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与成熟。

三、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新理念的语文新课程,赋予语文教研员崭新的历史使命,使其承担起前所未有的新职能,从而保证语文教师角色趋向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这三种新身份上。[4]

首先,语文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以往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各级教研员自身也往往远离课程的决策和审议(地市、县市两级教研员尤甚),更多的是单向式向一线教师诠释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意见,而没有发挥作为课程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中介的特殊主体功能;准确地说,长期以来多数语文教研员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的角色,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属者而存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求精神的“研究者”,既忠于并创造性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志,也要以研究主体的身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构建基于课堂实践的艺术研究之品格,包括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前沿性,即超越狭隘的课程与教学之实践而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深化、广化和敏化理论思维。这里,语文教研员需要克服下述两种片面的倾向。其一是重语文学科知识而轻语文课程理论。由于传统上将语文课程视作学科、视作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之总和,所以有些教研员不免将自己的学术之根植于狭窄的语文学科领域,缺乏对课程理论的“自觉意识”,更缺乏深入广泛的研究,这必然导致课程理论素养的相对贫乏。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语文教研员要同时具备“学科意识”(consciousness of subject)和“课程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严格区分作为静态型知识序列的学科与作为动态型主体构建的课程,明确前者指向外在的知识客体,后者指向师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激活和内化。其二是重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轻西方课程和教学理论。建国以来,前苏联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对中国大陆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很深,使多数语文教研员的理论观念留有苏式胎记,诸如偏重课程和教学的预期性、计划性、统一性和终端结果,并以这种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作为主要的理论内存。而语文新课程本身具有宽厚的理论根基,包括融入了近年引进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精华,这必然要求语文教研员突破狭隘的视域和闭锁的观念,追求理论视点的全域性,即站在全球化时代的宏观角度来观照和研究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虽然,教研员的理论素养难免有深浅宽窄之分,未必人人能达到相当渊博的专业水准,但在实施和推广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人人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行家──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赋予语文教研员的历史使命。

其次,语文教研员要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自身的意识总是被一套标准化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估尺度,这些为语文教研员所熟悉并共同恪守的规则被予以充分的细化和量化,并在有计划的教研活动中严格地规范着一线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这样,在追求语文课程与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名义下,导致教师课堂流程雷同,以往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往往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教研员自然也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所谓个性化课程,是最能凸显执教者独特的教育智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课程,是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课程。作为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专家,语文教研员要有意识地张扬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群体之间的教学差异性,反对亦步亦趋、盲目模仿乃至照搬。“示范课”之范,并非诱人入彀,而是启发教师突破课程既有范式、更新课程因袭套路的教育智慧。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顺应时代潮流而求变,从课程目标直至教学方法,林林总总,莫不在变中呈显生机──因此,语文教研员理当引导和鼓励所有的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来,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第一,就语文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对教科书作出适应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移植他人(即使是名师)的教学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精心促进教师去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就语文课程的动态性而言,教研员应唤醒教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母语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教研员要有眼力和胆识撤除无形的课程栅栏,使语文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第三,就语文课程具体实施(即教学)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这样的人文课程的实施,恰如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所主张的不应以一种既成结论来封闭课堂探讨的边界[5]。因此,教研员应审慎避免以统一和共性的标准去限制千姿百态的课程进展。简言之,尊重语文教学的多元和个性差异、珍视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这是语文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引导,也是催生语文教师个性化课程的必要条件。

最后,语文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常常通过课堂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鉴定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其鉴定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其鉴定效应是无可争辩的权威性的,并与语文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故语文教研员形象在一线教师心目中形成了监控的威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因此,理应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朝专业自主化方向发展。第一,语文教研员要重构与语文教师的新型关系。既然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同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真诚的对话关系,那么,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亦当如此──更确切地说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甚至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语文教研员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的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最终步入师生融为一体、共享成长幸福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第二,语文教研员要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就评价原则而言,要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色和特长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而牺牲语文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就评价方法而言,要变语文教研员“一课定论”为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全程化发展,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就评价主体而言,要变“他评”为“自评”为主,即按照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的那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自主发展的强烈内需;就评价维度而言,变单纯关注教师课程操作层面为兼顾其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乃至人格态度等潜隐层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价值观立足点是否转移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第三,语文教研员要养成教学评论家的“发现意识”。这是教研员必备的素养之一。一方面,语文教研员应有目的地、周期性地进课堂,全面掌握语文新课程实验的总体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促进学校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适度调整和对语文教学管理的最优改进;另一方面,要敏于发现语文新课程发展中有创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能以课程和教学专家的理论眼光与评论家的职业敏感去“点拨”纷纭复杂的课堂现象,去发现自有追求、高标特立的语文教学新人,从而引导语文教改实验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里,我们非常强调:语文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艺术的职业评论家,应当超越浅泛、追求卓越,精心把握好情感性和前瞻性原则。所谓情感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与语文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养魅力给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所谓前瞻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性发展前景,充分估计到语文教学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预支代价。

总之,高标崭新价值取向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赋予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研员以历史新使命,进而引导教师角色随之而实现深层次转换,使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走向民主、开放、和谐的创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3-05-25(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友慈.目标──教学的最高基准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3):25.

教员论文范文2

1.1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一方面,患者入院后即将院方规章制度、护理收费情况、抽血检查的注意事项、医德医风承诺书以及病房环境、检查时间等告知患者,同时将以上内容的常规健康教育便签发放给患者,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因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紧张心理。另一方面,住院过程中医患者治疗为安排依据,责任护士可通过口述的形式将住院期间的饮食、手术前后的配合、支具固定的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对于功能锻炼方法可进行动作示范;第三方面,出院指导,出院当天可将指导便签发给患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所掌握的锻炼方法进行了解,以评估情况为依据进行指导。护士长及质控员每周实施一次效果评价。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由主管护士进行护理,当主管护士上夜班或休息时,由代管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的训练方法,再以评估情况为依据对患者进行训练指导。这时在主管护士上班时可向代管责任护士询问患者情况,从而进行下一环节的功能训练指导。每周由护士长及质量控制员对其进行效果评价。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健康教育管理单,责任护士每天都要和患者交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护理重点、功能锻炼要求等落实到纸面上,自制成健康教育管理单,其主要内容有:患者姓名、住院号、住院日期、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患者皮肤情况、诊断既往病史、阳性指标等;入院须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功能锻炼要求及护理要点等;护士长每周一次评价;出院日期、复查时间以及随访时间等。

1.2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相关主管人员在看到健康教育管理单后能够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并由此为依据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的护理疗效做出切实的评估。同时,质量控制主管可以周围单位对患者护理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在以评估结果对教育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防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失误。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骨折患者都希望在出院后得到具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这时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管理单作为回访依据,同时制定后期康复计划,避免了患者在家中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如此一来,健康教育就会融入到入院、出院、康复,形成有机的整体,确保了康复工作的全面性及持续性。健康管理单的应用,不仅避免了护理工作的遗漏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骨折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康复锻炼,责任护士就可利用健康教育管理单上的对应信息进行回访,再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进行功能锻炼指导,该指导主要以居家锻炼为主,如果患者存在问题,护理人员也可依据健康教育管理单进行指导回复。在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责任护士需将患者病情评估情况真实的记录在管理单上,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患者实施指导,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传统方法中,责任护士需将锻炼内容及方法告知夜班代管护士,再由代班护士对患者进行指导,大量的重复工作,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使得工作更加繁琐杂乱;而本文中责任护士只需负责8个左右患者,囊括护理、教育、观察病情等,在责任护士夜班或休息时只需一个护士代为负责即可。此外,很多刚入行的年轻护士由于刚入行,缺乏经验、技巧和相关知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遗漏了患者病情或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资历较浅的护士在工作中就要仔细阅读健康教育管理单,对患者日常行为、饮食、训练情况及皮肤等进行观察,严格按照管理单的内容操作,从而实现全面无误的指导患者。部分调查显示,当骨折患者常与护理人员交谈、沟通,会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当患者与护理人员交谈很少时,就会降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士每天都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加了两者的沟通时间,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拉的更近、更紧密。本文研究显示,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理的观察者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总结

教员论文范文3

1.依照《会计法》与有关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规定,负责组织好本单位的各项财务工作。2.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单位内部办理会计事务和财产物资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有关方面共同贯彻执行。3.负责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各岗位责任制,并制定严格考核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银行的工作质量与效率。4.搞好市场容量预测、市场占有率预测和保本点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等项财务预测,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与减少损失献计献策。5.依据本单位的整体运营规划,定期组织有关岗位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成本计划与相关的费用计划。6.负责对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财务收支,经常检查货币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7.认真研究税法,督促足额上缴。督促有关岗位办理转交手续,做到按期足额完成上交任务,不挪用、不截留、不拖欠。8.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单位主管领导汇报财务状况,及时向有关方面报送会计报表,并负责认真审查会计资料,确保数字准确、真实可靠。9.安排好有关岗位专门负责保管暂存于会计部门的会计档案,并保证将定期立卷按期移交档案部门归档。10.监督因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的会计工作人员,认真办理会计交接手续,确保会计记录的连续性和会计资料的完整性。11.负责按有关规定,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共同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并结合财产清查,促使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成为年轻职工学习的榜样,才有资格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走向成熟!

二、定位好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做为主办会计,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还应当做好团队的管理工作。高效团队离不开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特别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来说,能否被团队接纳,能否被领导关注、关心与重视,可能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情绪与效率。所以,做为年轻职工的领路人,我首先要坚持努力做到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每一位成员,对自己的下属要以诚相待,做他们的知心人,要增强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感,增强成员对团体的信任感。在我们的团队中,希望能使员工时刻具有被关怀,被温暖的感觉,使其内心产生极大的归属感,从而带动个人工作热情和整体团队力的提升,发挥出巨大的“围炉效应”。还要注意搞好团结,人尽其才,善于对所属人员进合理调配,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充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各种任务。特别注意要教育职工,做为一名会计人员,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保证各项工作依照会计出纳基本制度与财务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执行办法规定来完成;在利益得失面前,一定做到以大局为重,坚决维护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

三、做好新职工及年轻职工的业务、思想等综合培训

一般来说,新员工初入单位之时,一片茫然,有时不知所措,不知自己能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则会影响新员工的工作效率,适应期会延长,工作的出错率会大幅度提高,会降低新员工的自信心和对企业的依赖感,严重的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劳动效率和工作成果。所以对新职工及年轻职工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了解新员工所面临的困惑:新员工会面临哪些困惑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种:其一,能否融入群体?每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能否被这个群体接纳?同事是否能友好相处、有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是最困扰大多数新员工(特别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刚跨出校园的毕业生)的几个问题之一。现实中,有不少人因为难以与同事相处而换工作。其二,我和单位的价值观是否一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单位也同样。员工在接受企业的价值和理念之前,他通常会思考这家单位的价值观是否和我的一致,它是否值得我为之效力?如果他的价值观与公司里其他成员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相差太远,会导致离开。其三,单位给我的这份工作是否是我所期望的?新员工进入公司,通常都满怀期待。他们迫切希望能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希望能让自己尽情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通过这项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常常会比较关心公司将要安排的工作是否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其四,我在该企业能否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在这家公司里,我究竟能学到多少东西?我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现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员工选择企业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在这个流动愈加容易和频繁的社会里,在关心工资福利的同时,人们渐渐地更关心起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得到提高。其五,我能否能胜任工作?新员工进入公司,可以说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学起,有的甚至是从写信函、接听电话开始。尽管大多数人都会很用心去学,然而,从陌生到熟练毕竟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在工作之初,工作绩效普遍来讲,都会低于其他的老员工。而且有时还会遇到难以预料的事情,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应对,导致工作的失误。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产生羞愧、挫败感和尴尬的心情,甚至造成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怀疑和否定。找准这些新职工的心里困惑后,我们在培训中便方便对症下药,我们会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与业务培训老师,利用业务时间,对新职工每年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短期培训,来有效地疏导和管理呢新职工的工作心理。

在我们的团队里,我们尽力一定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我们会以真诚、热情去接纳和感动每一位新员工。公司不光是通过各种欢迎仪式来迎接他们,而且还要在与他们的每一次接触中,都给他们留下和善、友好、亲近的印象。例如,在新员工进入部门工作那天,可以要求每个同事送一份小礼物以表示对他加入这个团队的欢迎。这份礼物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别致的办公用品,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有意义的故事等等,尽量让新员工感到团队的温馨与浓浓人情味。同时公司也要适时表达出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于公司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第二,建立互相沟通、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师赫尔曼在他的《留住雇员心》一书中提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成功的公司都必须基于坚实的道德准则,公司的价值观将被视为积聚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生命线。这一观点表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但已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而且也已逐渐成为企业聚留优秀人才的向心力。

IBM公司就是凭借其"尊重个人、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和追求优异工作表现"的原则和信念,构成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积聚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第三,给新员工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新员工来说,最无法忍受的就是受到“现实的冲击”。这是指通常发生于一个人开始职业的最初时期的一种阶段性结果,在这一时期,新雇员的较高工作期望所面对的却是枯燥无味和毫无挑战性可言的工作现实。比如,在一项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年轻管理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在公司的第一年中所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也就显得越有效率、越成功,即使是到了五六年之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同时,企业也可根据员工的能力差异和不同意愿,给予新员工更个性化的工作任务。对于学习较快、能力较强的新员工,可以考虑给他们更多、更难的工作,尝试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第四,信任员工,并尽可能地为其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现在的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对新员工提供培训,而且也通常会指定资深的老员工作为导师,对他们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其实这还不够,还应该提供给员工必要的资源和工具。有些新员工对公司不满,其中有一项就是觉得公司对他们的工作不是很配合,不能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设备、预算、空间等资源和有关信息,没有让他们觉得在公司做事。优秀的企业大都会尽量满足新雇员工作上的要求,他们认为,通常人才都是愿意工作,想把工作做好的。给员工需要的东西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工作,他们就会带来你想要的成果。第五,不断鼓励,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

教员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共产党员;教师;先进性

Abstract:Thekeytodeepeningthereformofhighereducationalsystemandenhancinghighereducationalqualityliesinmaintaininganddevelopingtheadvancednatureofcollegeanduniversityteachers.Basedontheanalysisofpresentsituation,thispaperadvancestheapproachestomaintainingadvancednatureofthePartymembership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irstly,improvingpoliticalawarenessthroughpersistentPartyspiriteducation;secondly,improvingthesenseofhonorandresponsibilitybycultivatingcampusculture;thirdly,providingthesystemsafeguardbystrengtheningtheevaluationmechanism;fourthly,innovatingthecarrierofadvancednaturemaintainingwiththeImageImprovementProgram;fifthly,enhancingtheselfdisciplinebyimplementingselfeducation,selfmanagementandselfsupervision.

Keywords:collegeanduniversity;Partymember;teacher;advancednature

充分发挥高校党员教师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党要管党”、“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和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要求的内涵

高校教师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依靠力量。高校教师中的党员是高校教师中的优秀分子,是高校党委宣传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四有”人才所必须依靠的一支政治力量,也是高校党组织联系普通教师、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员教师应当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最忠实地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与非党员教师相比,其先进性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定信念,岗敬业的模范

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高校党员教师的党性则应体现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身份和人民教师身份的统一体。党员教师主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党性修养,内在地驱动着党员教师安心乐教、爱岗敬业,把教师工作看成是完成党的任务的具体岗位,看成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教书育人,自觉把培养无产阶级事业可靠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中。

(二)为人师表,做优良师德的模范

“身正为范”,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教授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同时,教师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情感和意志等都会被学生摄入双眼,印入脑海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形成、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党员教师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面对金钱等的诱惑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影响感染着广大学子,从而起到身教胜于言传,甚至是不言而教的效果。

(三)严谨治学,做教书育人的模范

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学识水准上有扎实的功底,深厚的理论,是让学生信服和做好“育人”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党员教师做教书育人的模范,在政治上、思想上、学风上做学生的楷模,就应当严谨治学,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渊博的才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做到“有求给之、问之有答、授之真知、解之真谛”;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努力寻找科研和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拓宽教育教学内容的内涵,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做事、做学问。

(四)甘为人梯,做团结协作的模范

一部教育史可以看成是教师从个体走向群体再到团队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从一对一到一个对群体或群体对群体的教学发展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出现的教师团队及其精神,是关系到能否稳定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大问题。高校党员教师应当成为高校教师团队凝聚工程的设计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团结一批优秀教师,同心同德,搞好教学科研,坚持不懈地为学科建设而努力。在组建大项目、促进跨学科发展方面,党员教师应当带头摆正位置,带头发挥协作精神,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五)创业创新,做贡献社会的模范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党员教师来说,更加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只有不断吸收科学文化的营养,追踪所从事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永葆科学思维和理论青春。只有潜心研究新专业,积极探索新领域,才能真正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社会地位、声誉以及办学效益的提高,还依赖高校为社会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服务。[2]高校党员教师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了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快高校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坚守师德是当好教师的底线。[3]高校党员教师是共产党员的政治身份和人民教师的职业身份的统一体,必须在扮演好职业角色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好政治角色的作用。

二、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保持不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校党员教师保持先进性的现状调查发现,高校党员教师队伍的主流思想与我国社会主流大环境相统一,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高教战线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多数都是共产党员。但是,部分党员教师本身发挥党员作用的意识不够强,他们中也存在着“各忙各的田,各种各的地”的现象。加上多数基层党组织在对党员教师发挥先进性作用方面要求不太高,在拓展党员教师发挥作用的载体上创新不够。在部分党员教师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保持党员教师先进性不相符的问题。

一只重业务,不重政治。少数党员教师政治观念淡薄,党员意识淡化,认为讲政治、讲思想修养是空的,政治上的进步是虚的,理论学习是负担,党员的身份是软的;而职称是硬的,学术上的造诣是实的,把撰写论文、评定职称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

二只重自我,不重集体。少数党员教师组织观念不强,不能摆正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出现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消极倾向。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个性,考虑自我的发展、注重自我的成就和作用,而对集体和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个人应对集体和组织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推诿和回避的态度,丧失了作为党员应该具备的组织观念和党性原则。

三只重课本知识传授,不重思想教育。有的党员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在讲台上尽心尽力、毫无保留把专业知识传播给学生,就算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了,在“教书”的过程中缺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自觉性,因此,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闻不问,对学生世界观的改造漠不关心。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政策导向方面存在偏差的影响。目前,高校的一些政策,如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工资调级、受聘任职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对业务能力的要求非常具体、量化,而政治思想和教书育人的表现如何,则只是象征性的条件。这些政策导向,都易使党员教师产生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

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在平等竞争、发展生产力等方面确实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其利益至上、等价交换与我党的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产生了冲突,一些党性不强的同志往往在这种冲击面前败下阵来。[4]少数党员教师思想混乱,对党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三是基层组织工作乏力的影响。近几年来,不少高校虽然都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管理不到位,一些党员教师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和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对党的方针政策极少关心,对自己降低要求标准,党性观念淡化,混同于普通群众

三、始终保持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的对策

让党员教师始终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笔者认为必须从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个人两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的途径。

为了把党员教师的先进性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学校党组织方面必须针对目前党员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等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健全组织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为党员教师这个群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拓展途径和搭建平台。与此同时,作为教师中的优秀分子,党员教师自身要注意增强党性观念,锻炼党性意志,将党和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我”的内在动机,防止消极因素对自我控制过程的干扰。

(一)持之以恒地开展党性教育,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有效地激发和增强党员教师的先进性,让党员教师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营造良好教学、科研氛围的主力军,学校应加强对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形式多样地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并注重结合教学实践学深学透。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员意识教育,教育党员教师要时刻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在本职岗位上按照的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教育方法上,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首先,帮助党员教师提高认识,使他们把参加政治生活作为锻炼党性、提高觉悟、保持先进性的主要途径。其次,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在抓师德建设中,首先抓党员,形成以党风促教风带学风,从而建设良好校风。通过学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参加理论知识竞赛、先进教学单位参观考察等,来加大教育力度,使党性教育起到振奋党员精神、激励党员干劲、充实党员内涵、提高党员素质的作用。

(二)努力营造校园环境,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荣誉感和责任感

重视党员教师的民主知情权利。对党内的一些重大事情的传达,过去长期形成的“先党内、后党外”的传统作法已经不再延续。很多党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决议,党员往往是从公开的媒体上了解到的,有时派的有些同志还会先了解到。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营造党员教师的政治荣誉感的校园大环境就变得更为必要。学校基层党组织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让党员教师能够阅读到党的有关文件,建立党员议事制度。让他们参与讨论学校改革发展大事,通过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党员教师主体意识的增强。

体现人文关怀,调动党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学校各级党组织习惯于要求党员教师要讲义务、讲服务、讲奉献,另一方面不能忘记对党员教师要讲关怀、讲扶持、讲鼓励,只有这样,在紧密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对党员教师提出“主动参与、做出表率”的要求时,才能充分调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同时,党员教师在为中心工作服务中,也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拓宽党员教育的新领域。党委各部门可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党建网站,利用网络、校报、电视台等对本校的优秀党员教师的优良师德、敬业精神等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坚持优秀党员教师的评选活动,把典型的“闪光点”变成广大党员的“闪光面”,从而激发广大党员教师在本职岗位上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三)健全考核机制,为保持党员个体先进性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更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只有制度和机制健全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才能到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驱动力才能得到增强。高校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党员教师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奖惩激励、监督等途径和方法。只有将这些措施和方法真正落到实处,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实行党员目标管理。党员坚持政治思想上的要求是坚持党性的体现。把党员教师的先进性要求进行层层分解、量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指标,责任到人,使软任务硬化。特别需要提及的是高校要把政治思想考核与奖惩和职称晋升挂钩。比如学校规定职称评审中,教师政治思想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晋升,考核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这样才能体现出政治思想表现的价值。

严格党内生活制度。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建立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要求要明确,规定要具体,在检查落实的过程中具有可比性。

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在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时,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竞争、注重效益的思想观念引入党内,结合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营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场所,并根据党员教师的心理意向和实际需要,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等措施,激发并强化党员教师的竞争意识。

建立和实施严格的监督机制。严格有效的党内监督,是加强党员教师管理,保证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手段。监督渠道包括四个方面:组织监督、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基层组织之间的监督和群众监督。通过这几种监督渠道和形式,形成一个从党内到党外,从党组织到党员个体的监督网络,使每个党员教师都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有力监督,从而促使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实施党员形象工程,创新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载体

党员教师是一个双重角色,既是党员又是教师,只有将这两个角色统一起来,才能发挥好其先锋模范作用。高校以“党员形象工程”为载体,积极引导党员教师增强示范性意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党员形象工程”形式多种多样,如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教师持证上岗等。[5]

党员示范岗:以支部为单位,制作党员示范岗展示版,展示每一位优秀党员教师的风采,树立起党员教师的旗帜。这样既可让普通教师、学生熟悉每一位优秀党员教师,增加他们对其他党员教师、非党员教师的示范效应,又可让优秀党员教师时时都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了实践党性的自觉性和荣誉感。

党员责任区:党员教师担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范围。在党员责任区内,党员定期完成计划的工作目标,如每学期或每学年解决师生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培养一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只要每个党员教师把责任区搞好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可以充分发挥,周围的群众就会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

党员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为党员教师统一制作《党员教师上岗证》,要求每名党员教师上班时间必须佩带此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同时便于接受学生和教职工的监督。

(五)启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杠杆,增强党员教师自律意识

人与人在一起时,就会互相监督,自然就产生维护自我形象的意识,而当一个人在无人或无人认识的场合未必能自觉维护自我形象。对党员教师,我们最期望的就是无论什么场合他们都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使党员教师形成这种良好习惯,内因是最主要的。启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杠杆,是强化党员教师角色意识由他律转向自律的必由之路。首先党员教师要学会自我教育。它的有效性以党员教师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加强道德修养为前提,同时在自我批评中得到深化。其次党员教师要学会自我管理。它使党员教师把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统一在党的要求下,并自觉将之化为自己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具体标准,当党员教师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党的要求有差距时,便提出自我完善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行为的党性成分。另外,党员教师要学会自我监督。它能使党员教师判明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党性标准,防止对自己的不正确行为作出各种解释和谅解,同时说服并命令自己修正本身的具体缺点,有效地与不良行为作自我斗争。“三自”杠杆的形成也就实现了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化过程,三者均为党员教师角色意识强化的要求和落脚点,是角色意识的高层次表现。

党员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保持教师党员的先进性,学校各级党组织要营造一个能够发挥教师党员先进性作用的舞台,鼓励他们团结协作,鼓励他们乐于奉献。教师党员自身要提高觉悟,增强党性,做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才能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卫星.师德教书与育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6):7679.

[2]曹文军,管亚军.高校教师党支部层面上党政关系的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395.

[3]齐卫平.论高校党员教师双重角色的内在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2325.

教员论文范文5

采取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即PDCA循环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可达到培训员工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PDCA循环包括培训计划(plan)、培训执行(do)、培训评估(check)及培训改进(action)这四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

(1)培训计划:在培训前需考虑培训需求,并制定出详细的培训目标,包括预期目标及完成目标,再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

(2)培训执行:在培训过程中,管理部门需全程关注培训员工的动态,同时依据员工的水平和表现,对培训方式及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预期效果;

(3)培训评估:建立评估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并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

(4)培训改进:依据反馈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培训教育的水平。

二、明确培训需求

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对其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性明确的培训,最终实现培训目标。企业员工的培训需要,具体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二是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三是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四是潜力挖掘与综合素质,五是政治理论与思想认识。

(1)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培训属于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基础内容,只有熟知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电力集体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对基层员工可起到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培训,重在对员工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的培训,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2)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是企业基层员工提升工作技能的前提条件。只有更新员工的知识储备,提升其工作技能,才能符合社会及企业的发展要求,为电力集体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培训这是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的关键环节,对员工进行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等的引导,可让员工了解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从而找准定位,明确工作中需遵循的基本规则,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同事、个人与顾客等的关系,促进员工提高工作品质及效率。

(4)潜力挖掘与综合素质的培训电力集体企业在基层员工培训中,需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如提升其演讲能力、沟通能力、政务礼仪和公共危机应对等能力,并对员工的潜力进行挖掘,让员工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5)政治理论与思想认识的培训政治理论及思想认识培训可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也是企业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最佳途径。员工政治理论的培养,可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避免其受到不法分子或者人员的蛊惑,损害企业利益。

三、健全教育培训的评估机制

提高基层员工的教育培训质量,需建立健全的培训评估机制,从而帮助电力集体企业总结经验,有效地反馈培训的结果,有利于改进其培训工作。培训效果的评估标准及具体方法为:

(1)学员反馈标准:员工对企业培训过程的整体看法。可采取问卷、面谈、电话调查和网络聊天等方式获取员工培训后的反馈意见,可采取四分法和打分法作为具体的衡量标准。

(2)知识标准:员工经过培训后获得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等。知识层面效果评估可采取闭卷考试、演讲和演示,以及撰写论文等方式实施,员工知识层面的效果评估,对培训教师及学员的难度较大,因此,可促进培训教师认真备课,使学员更加认真地学习,为员工的行为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3)行为标准:员工在培训后能看见或感觉到的行为变化;行为层面效果评估的方法有观察法、管理者与同事或顾客评价等方式,行为层面的评估能直观地看到或感受到培训效果。

(4)结果标准:培训工作对企业造成的正面影响。结果层面效果评估采取指标对比法,可选择管理者最关注的培训指标,如工作质量、施工安全和绩效等,从而实行横向与纵向比较,由于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实施结果层面的效果评价时,需对影响培训指标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四、丰富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方法

(1)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上增添新的培训方式电力集体企业基层员工教育培训,可在传统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研讨会、座谈会、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新的培训方式,从而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还可采取启发式的培训模式,以工作中的真实案例为热点,让员工思考案例中的某种现象或某个行为,并吸取其中的知识点。还可适当安排户外的拓展训练或课外实践活动,让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完成培训目标,达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获取宝贵的经验的目的。

(2)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员工教育培训方式也得到极大丰富。借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或远程教育培训,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培训的效率。同时员工还可通过网络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也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通过qq、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增加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另外,可让职员在各工作岗位间轮换,使其熟悉企业的所有工作流程,获得多种工作技能,从而将其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教员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内容;途径

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和信息中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知识,在信息时代,只有不断提供更海量、更有价值的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使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图书馆员作为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最核心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为他们提供学习进步的机会,使他们的素质满足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技能补充、知识积累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它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终生教育理论。[1]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1.信息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人们知识衰老的速度,一般5-10年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就会老化一半。如果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图书馆员的工作就会受到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冲击,将会影响图书馆的信息供给质量,使图书馆不能快速获取信息、高效分析和处理信息,不能快速地向广大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产品。从这一角度来看,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知识素养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2.图书馆员队伍现状不能满足时展需要。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图书馆一改传统面貌和信息提供方式。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将成为目前图书馆发展的主流,多媒体技术下电子出版物将越来越多,这也将对图书馆员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综合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与时展的步伐极不合拍。

二、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内容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即应成为知识渊博,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古汉语水平,又能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图书馆员应着力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一是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使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严谨细致地努力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二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图书馆员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存储,熟悉图书采购、编码、借阅等各个环节的操作,熟练掌握各个数据库和检索语言,以满足图书馆日常业务的需求。三是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外文资源也被引入图书馆中。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才能在进行外文资源分类、整理和、应用互联网共享网络信息时得心应手,才能无障碍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是信息能力。图书馆员应具备敏锐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主动精神以及较强的信息觉悟、信息观念等。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掘、分析、选择、整理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精品。[3]图书馆员在进行上述继续教育内容的同时,还应利用自己闲暇时间和工作便利在加强自身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习维度,做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以满足信息时代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要想使每位图书馆员都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必须通过有效地继续教育方式。目前,比较适合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岗培训。对于图书馆员而言,在岗培训是最简单实用也是最有效地一种继续教育方式。这是因为图书馆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最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也最清楚自身的“短板”,他最清楚自己哪方面理论知识需要更新、哪块需要弥补,哪块需要提升。这样参加在岗培训就更具有针对性,也能确保培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学历教育。学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员的文化层次,因此,图书馆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读本科、研究生等学习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与信息时代图书馆业务发展相匹配。三是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做法。通过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使图书馆员不断开拓视野,学习人家的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设法与自家图书馆进行对接,使好的经验做法落地,也使个人综合素养提升。四是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图书馆工作人员较多,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阅历和经验,定期组织图书馆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有助于他们之间实现知识的互补,对于图书馆员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大有裨益,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在进行馆内学习交流的同时,也可以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图书馆相关知识,让图书馆员更加深刻地掌握图书馆发展现状及趋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投身到图书馆各项工作之中。五是岗位轮换。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使每位馆员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岗位的工作,这样就能够实现一专多能。总之,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馆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关键,也是图书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健康、良性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倩.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思考.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6期(总第92期):44.

上一篇师教论文

下一篇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