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汇报范例6篇

选题汇报

选题汇报范文1

一、肯定成绩,正视困难,牢牢把握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主动权

今年我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妇联等9个配套组织任期届满进行换届或班子调整。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把它作为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组织、来推进。

1、目前开局比较顺利,要再接再厉。从6个街道党工委书记的汇报来看,目前全区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前期准备比较充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早在3月9日就安排区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并于4月12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4月17日成立了全区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8月1日召开了全区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会议,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开展“逐社区议班子”活动,扎实抓好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指导各社区总结过去三年工作、规划未来三年三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二是指导督导比较到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等职能部门从各自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等社区组织换届选举的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其他9个配套组织的区级主管部门也全部下发通知部署换届的有关工作。区委组织部还专门印发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程序和范文材料,有效规范了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挂点区领导经常关心过问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深入街道社区加强协调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指导挂点单位抓好选举工作,保证了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组织实施比较有力。为了抓好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分类指导,逐个社区、逐个社区组织制定换届方案和计划,做到实行一社区一方案、一个组织一计划;讲究工作方法,坚持先审计后换届,坚持先整顿后换届,坚持先易后难,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截止8月18日上午,全区共有35社区完成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其中江南街道9个社区,浮桥街道14个社区,鲤中街道12个社区。

2、后续工作比较困难,要攻坚克难。在肯定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成绩的同时,对目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后续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首先讲存在问题。根据这一阶段的选举情况来看,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有的街道对社情复杂的社区或相对薄弱的社区,在选举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够、准备不足,事先没有准备应对措施,导致现在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江南新区部分社区的选举竞争比较激烈,一些社区宗族势力参与其中,个别社区甚至出现以不正当手段参加竞选、干扰选举的情况;一些社区后备力量储备不足,难觅合适人才,导致个别社区“两委”人选至今尚难确定;个别社区在选举期间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出现较多越级来电来信来访等不正常现象,也对换届选举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其次讲工作困难。在换届选举中,我们坚持先易后难原则分批实施,工作基础好、条件成熟的社区先换届,情况不明、条件不成熟的社区,经充分准备后再换届。因此,除老城区外,目前新城区尚未换届的社区,基本上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或者存在“两违”问题较严重的社区。同时,相对于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来讲,社区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程序更加复杂,涉及选举的人和事范围更加广泛,顺利完成选举的难度更大,社区老人协会等配套组织的选举和调整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该看到,社区是社会的基石,社区组织换届选举,不是简单地选几个人,而是关系社区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切实把社区组织换届选举这件大事做好。

二、着眼全局,把握关键,全力以赴推进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集中力量,把握重点,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1、要选好配强社区组织领导班子。关于这次社区组织换领导班子的调配要求,区委、区政府《通知》讲得很明确,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定要正确理解和执行,把这项工作做好。首先,要选准班长。邓小平同志指出:“解决领导班子的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班长”配得强,班子就可以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就会产生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配得不好,就可能成为散班子、弱班子,甚至变成烂班子。在这次社区组织换届选举中,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多想一些办法和措施,切实把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配备好,把那些政治上强,水平高,胸襟开阔,廉洁自律,熟悉社区工作,有开拓进取精神,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同心同德,能驾驭复杂局面,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威信、能团结共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正职岗位上来。其次,要优化结构。一个班子的整体功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结构是否合理。而班子结构又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在换届前一些社区班子结构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委、区政府要求,这次换届社区干部以中等教育学历以上文化程度、中青年为主体,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对于知识结构,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既要看文凭,更要看水平;对于年龄结构,不能简单地搞层层递减,但要注意形成梯次,确保社区领导班子正常交替的格局和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区委、区政府还要求,这次换届社区党组织或居委会班子中有1名妇女干部,力争100%妇代会主任进入社区“两委”。这项工作对于老城区不成问题,但对于新城区困难较大,江南、浮桥街道的同志思想上要重视、措施上要得力、工作上要到位,区妇联也要注意加强协调和沟通,争取妥善解决新城区女干部进社区领导班子的问题。

2、要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区委、区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在《通知》中对社区“两委”任职条件、职数配备、结构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必须严格执行。一要从严控制职数。从2002年老城区、2003年新城区社区整合以来的实践看,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江南新区“三化三转变”进程的推进,一些社区新增人口数量较多,社区两委工作负担加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区委、区政府关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领导班子职数的规定还是基本上适应工作的需要。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通知》精神,从精干高效出发,严格控制社区干部的职数。按照区委、区政府《通知》精神,社区两委的职数,原则上以上届核定的职数为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要未经批准擅自增加职数配备。二要把好任职条件。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把好关口,不要把不符合任职资格的选进社区组织领导班子。社区两委候选人一定要符合计生、综治等情况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对那些选举日前5年内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多生育或者婚外生育的,尤其是涉及到“两违”问题的,绝对不能提名为候选人。同时,社区主干年龄超过57周岁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因工作需要进入班子的,一定要事先报区委组织部审核同意。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那些不能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定阳奉阴违的,要坚决予以调整或撤换,社区老人协会等群团组织也要物色那些能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德、荣辱与共的人担任。三要提倡交叉任职。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以这次换届为契机,整合党的组织资源,根据“精干、协调、高效”原则,合理调配,优化配置,大力推行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尤其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民兵营长要由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担任;群团组织负责人符合条件的,要通过选举进入社区党组织或居委会班子;社区计生协管员等“六大员”表现优秀、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以推荐为社区“两委”人选;去年公开招聘的社区干部人选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条件成熟的,可优先推荐,依法依规选举进入社区党组织或居委会领导班子。

三、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确保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

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是基层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政治性、政策性、法规性很强。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妥善实施,确保各项换届选举工作顺利推进,健康发展,圆满完成。

1、要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社区组织换届选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上下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社区组织换届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要认真抓好换届选举各项工作的落实。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挂帅,分管副书记、副主任是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是间接责任人要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街道党政领导要蹲点指导,包干到人,责任到人,对情况复杂的社区要专门派出工作组驻点指导督导,集中力量攻关。二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区委组织部要负起牵头抓总责任,区民政局、总工会、妇联、团区委、人武部、关工委、侨联、科协、老龄委、计生协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行动,通力协作,加强对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区纪检监察机关、区检察院和区计生局、区综治办等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继续对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区委宣传部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区直机关各单位要加强与“三方联建”社区的联系、沟通,把社区组织换届当作份内事,掌握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动态,确保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顺利推进。三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社区组织换届选举不仅仅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事情,它涉及问题较多,政策性较强,牵涉层面较广。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注意加强与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对于一些明确要求上级部门审核批准的,一定要按照规定程序来实施;对于换届选举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把握不准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逐级请示报告,交流沟通情况,群策群力共同解决,确保上下步调一致,以免工作产生被动。

选题汇报范文2

一、外币报表折算问题

所有外币报表折算问题集中在汇率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外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外币折算的方法就无异于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计量单位。但是,大多数国家在货币市场上是自由定价的,所以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外币折算时选择的汇率种类对折算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将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时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汇率:第一个是历史汇率,这是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使用历史汇率可以在本国货币报表上保留外币项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护财务报表免受折算损益的影响。第二个是现行汇率,指报表编制日的当天汇率,使用现行汇率会产生折算差异。第三是平均汇率,是现行汇率与历史汇率的简单加权平均。这三种汇率中,外币报表折算各个项目应该采用哪种最好?折算损益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关于以上问题的争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比较

总体来说,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种: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当今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选择只是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进行的,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介绍。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一种历史古老的方法,从19世纪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现行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所有资产、负债项目按统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只对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并且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净额(母公司权益)的影响,所以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折算损益将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的独立项目递延处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认为折算损益已经永久性减少以前,累计的折算损益都不能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现行汇率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理论上,合并报表目的是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如果使用现行汇率法,合并结果所反映的却是构成合并总额的每个国家的通货观念;另外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可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会随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再者现行汇率法对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按期末现行汇率计算,违反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改变了折算项目的计量属性。

2、时态法。时态法是一种多汇率方法,它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1972年提出,并在1975年FASB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所采用。时态法要求在对外币报表中项目进行折算时,分别采用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时日就已经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具体做法是,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用历史成本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历史汇率换算,用现行价值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实收资本按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为折算数字;收入与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若企业收入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来折算。

时态法在理论上较现行汇率法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折算汇率的选择上:时态法以报表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因而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会计模式,保证其在折算前后的一致性。此外,时态法能体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即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母公司的观点出发认为股东关心的是那些能为母公司所控制的国外子公司的资源在母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而非子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

时态法实质上认为汇率变动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确认其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但正是因为要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这种处理方法引起了会计实务界的不小争议,指责时态法将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使账面结果与真实的经济结果不符,歪曲了公司报告的实际状况反映。

这种情况下FASB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根据功能货币来确定是采用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虽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国外子公司进行分类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而管理者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进行主观臆断,也可能出于粉饰其各项财务指标的目的选择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国公司有若干个国外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会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成为多种方法、观点的叠加,对财务报表所传达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但随着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国家颁布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必然,所以曾两次印发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1995年7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外币报表的折算,是先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时态法,后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虽然没有引用功能货币这一概念,但采用的折算方法与折算差额的处理与前面论述的SFAS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于2005年6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使用现行汇率法。

上述两份意见稿表明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虽然前后历经十几年,数有变化,但变化的目的是使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更适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应该是若干影响因素权衡的结果,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来审视方法的选择,比如各种折算方法的特点、我国跨国公司现状、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因素。

1、财政部2005年6月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征求意见稿明显的不同点是并没有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而是直接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这样,能避免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导致的问题,使得管理者不能通过精明的境外营业分类来操纵收益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兼用两种折算方法引起的争议。

2、从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的特点看,现行汇率法是对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乘上一个常数(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所以现行汇率法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个项目的比例关系。但是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都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由于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基本上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假设很少成立。而且,用现行汇率折算历史成本产生的数字很难解释,因为它既非历史成本也非现行市价。在时态法下,汇率变动影响的是外币报表中的货币性项目,其他非货币性项目基本上不受影响,且要求在外币报表上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要用历史汇率折算,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选题汇报范文3

关键词:无纸化办公;会议系统

1 需求分析

本文的出发点是课题组的信息化平台,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发现其缺乏相应的会议系统,因此着手设计建设一套会议系统,用以满足日常会议需求,这也是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即简化会议流程,提高会议效率。

1.1 会议模式

设计前,首先要了解学校日常及课题组日常会议的特点,即需求。在学校中,主要有两种会议模式:一种是学生答辩会议,包含毕设答辩(开题、中期、结题),课程设计答辩,大作业展示;另一种是项目研讨会议,可以是组内人员会议,或者是与外方单位共同协商交流的会议。

以往会议中,主持人分别邀请每一位汇报人上台演讲;汇报人携相关材料进行演说,同时与会人员在纸上记录相关内容。此流程中,会议组织人员由于无法具体了解会议详细内容,因此无法进行会议的相关准备;与会过程中,领导无法总览议题,因此无法了解会议总体情况,每一位参加会议的人员须携带纸笔,记录会议相关信息;在汇报结束之后,为了方便日后查看,需要归档会议资料。

对于以上两类会议,经过调查研究,以及在校多年开会经验,我总结出如下特点:

规模小:大部分会议是以课题组会议模式进行,因此会议涉及人员相对较少,属于内部会议。

与会人员级别差异较大:对于答辩会议,与会人员包括老师、学生等,而教师中又包含指导教师以及课题组领导;而对于项目会议,可能包括每一个模块的具体负责人员,以及总体带头人,也可能包括外单位人员。

交互性需求大:与会人员级别差异较大,导致关注点因人而异。对于普通学生,其关注点即是报告人所讲内容;而一些领导老师,对于主讲人所述并不需要全盘接受,也许只是针对其中几点信息做详细研究即可。

保密性要求高:由于学校及课题组所涉及项目大多,对保密性,可靠性的要求较高。要求对会议涉及相关文件去向可控。

会议模式可选择:根据与会人员差异,设置不同的会议模式提供选择。

1.2 会议系统相关性能

以上述会议特点作为指导,本系统应具有如下特点:

1.C/S框架,即服务器/客服端架构,满足内部用户使用,限定局域网;

2.针对使用用户级别职位不同进行用户分类,设置不同权限;

3.此会议系统有较好的人机信息交互性,方便用户查看所关心文件。

4.会议结束之后保证会议相关内容去向可控,增强其保密性。

5.系统支持两种不同的模式:总览议题会议模式以及跟主讲人同屏的汇报模式。

1.3 系统设计整体框架

本系统分别根据上述需求分析以及系统预期性能,设计整体框架:系统由一台会议服务器和多台会议终端系统构成,且终端数量可以扩充;系统采用会议服务器作为控制器,完成对各个会议系统终端的管理权限,同时作为会议准备的平台;每一个终端,配置灵活,可以充当任意一种角色。在会议系统整体框架中,会议包括三个阶段;设置三种类型用户并赋予相应权限;设计两种会议模式供与会人员选择。

2.1 会议阶段

根据会议流程,分别在会前、会中,会后设置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工作,具体如下:

1.会议准备阶段:将会议议题逐一录入目录,导入对每一个议题相应附件;

2.会议进行阶段:逐一讲解议题,打开议题所对应附件进行汇报演示;

3.会议结束阶段:整理会议文件,结束会议。

2.2 用户分类

依据与会人员所处职位不同,将用户分为SuperUser、User以及Organizer。这三种用户分类对应高级用户席位、普通用户席位和会议主持人席位。用户在登录时,需根据自己所处职位,选择对应类型的用户。

根据用户所处职位,进行如下权限设置

1.会议准备席:完成会议资料的预先准备主持人席:控制会议进度,可开始或结束一个议题的讨论

2.首长席:在会议中可浏览全部议题文件,具有高级会议权限

3.旁听席:会议中可浏览与自身有关的议题文件

4.发言人:在主持人的进度控制下,对各个议题进行汇报。

同时,根据会议的不同阶段,设置2种不同的会议模式,以满足用户需求

1.会议模式:用户显示内容与自身权限相对应

2.报告模式:除主持人席位之外,其余席位均显示与发言人席位同样的内容,所有席位同屏显示。

4 具体操作

4.1 准备阶段

本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有点是在会议召开之前即可对会议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将会议相关议题,相关附件文件录入系统。准备阶步骤如下

1.启动服务器端程序。(客户端程序开机自动运行,选择SuperUser、User或者Organizer用户登录,对应高级用户席位、普通用户席位和会议主持人席位)

在这个界面中,可以实现添加新议题、删除议题、删除全部议题、将议题提前或推后以及会议的功能

(1)添加新议题:选择添加界面,出现新建会议对话框,输入会议议题,汇报人姓名,选择所属会议,选择要的文件夹(议题与文件夹一一对应),输入会议简介,该议题便出现在会议议题列表的最后一行。

(2)删除议题:选中议题,出现确认删除议题的提示,将删除所选议题,同时可以直接选择删除全部议题。

(3)选择某个议题可以将所选议题提前一行(客户端所显示的议题顺序将与会议议题列表中的次序一致),点击议题推后按钮,可将所选议题退后一行。

(4)在会议选择选项中选择要的会议序号,然后单击会议按钮,便可将该序号的会议。

通过上述操作,即完成会议准备工作。

4.2 会议进行阶段

(1)默认情况下以会议模式进行,即主持人席位和高级用户席位(首长席位)显示本次会议所有议题,普通用户席位(发言人席位和旁听席位)只能显示当前议题。主持人可以单击某个议题,选择开始议题或者结束议题。

(2)当汇报人就一个议题展开叙事时,可以选择汇报模式,与会人员同屏显示汇报人汇报内容。在汇报的同时,主持人可以选择改变当前议题。

4.3 会议结束阶段

(1)会议结束后,管理员在服务器端点击会议结束按钮,将文件回收,并断开连接。

(2)管理员可以进入会议编辑页面选择下个会议,然后重新选择会议模式,即可开始下个会议。

(3)所有会议都结束后,管理员可以点击远程关机将客户端全部关掉。

选题汇报范文4

1

汇报前的准备。汇报前,要对自己主持或负责的工作有全面了解,进行到哪一步了,有什么困难,下一步的计划等,要能熟练回答领导的发问,以免给领导留下你自己没搞清楚,有点事就问别人的印象。

2

提出解决问题的预备选项。领导是把握方向的,不过问具体环节。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对一些大的决策或方式方法问题,要提出两到三个选项,每个选项要分别陈述出其利弊,让领导去做选择题,而不要让领导去替你想办法。

3

事前通过合适的方式预约。领导一般都公务在身,非常繁忙,你所汇报的事情即便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也需要找合适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在汇报之前,最好提前半天请示,预约时间,请示时最好以短信方式进行,因为领导接电话可能不方便。

4

汇报要有重点。前面说过,领导时间非常宝贵,所以,在汇报工作时要抓住重点,切中要害,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啰嗦了,除非领导表现出来想和你说说话,聊聊天。

5

在上级面前,要让自己工作透明,让上级随时知晓下级在做什么,做的如何,有什么需要支持或者指导的地方。同时,在汇报时候不要尽善尽美,要装傻,适当露出一些无关紧要的瑕疵,好让领导及时发现并指正,给领导成就感。

6

不能越级汇报。汇报要按照分管权限,找处室领导、分管领导、主管领导的程序逐级进行,不能直接找主管领导,这就是汇报程序倒置或者越级、越权汇报,是体制内非常忌讳的事情。

选题汇报范文5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外币报表折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汇率,二是外币报表折算所致的差异如何处理。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点性质的汇率(如历史汇率、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收益表是动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期性质的汇率进行折算。所谓的时期性质的汇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鉴于收益表各项目数据实际上是不同时点发生的收入或费用的总和,所以以平均汇率(加权平均的或简单平均的历史汇率)来代表一段时期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对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或者计入资产负债表,或者计入损益表。在计入资产负债表时,它一般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单独列出;在计入损益表时,它一般列做税前利润的调整项目。

我们可以将历史汇率、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以及报表折算差异作损益处理或作业主权益调整处理看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方法要素。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成为难题,不是因为没有最好的折算方法,而是因为没有选择适当方法的最好标准

我们认为,从现在可供选用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来看,没有最优的方法,也没有最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用适当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外币报表折算难题的较好思路。下面引用通行的对各种方法的评价,以资佐证。

1.现行汇率法。该方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也是四种折算方法中最简单易行的,而且,折算后编制的报表基本上保持了原来报表的各种财务比例,但是有人认为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数据用现行汇率折算后,报表数据既非历史成本,又非现行市价,变成了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纯数字。

2.流动非流动项目法。按该方法折算后,报表中的流动项目保留了原来报表上的真实比例关系,有助于对营运资本的分析,但它以流动性作为分类标准来选择折算汇率缺乏理论基础,实际上,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应付账款是应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

3.货币非货币项目法。该方法弥补了长期债权、债务在流动非流动项目法下不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缺陷,但是,货币性非货币性项目的划分本身是比较困难的,并且,仅仅根据某项目是货币性的或非货币性的来决定该项目的折算汇率,同样缺乏理论依据。

4.时态法。时态法是对货币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基本上保持了计量属性的一致性,以计量属性作为汇率选择的标准有理论依据。缺点主要是操作复杂,且会改变会计报表的各项目比例关系。

三、一些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就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不完善之处

笔者认为,现在关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争论,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让我们先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处理》(1983)中,根据国外主体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中的特点,将国外主体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都具有很大自主性的主体,另一类是作为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国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主体,并认为对该两类主体的外币报表应该分别采用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进行折算。

2.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提出功能货币的概念,并要求:如果国外主体是相对自主并与国外经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实体,其所用的功能货币通常为当地货币,经折算后的美元报表,应尽可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的财务比率的关系,为此,该国外主体的报表应用功能货币表述,以现行汇率法折算。如果国外主体是国内公司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则处于该经济环境中的国外主体,应该以美元为功能货币,根据美元观点按时态法重新计量。

可以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从客观的环境因素来选择折算汇率的,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成分,但从结果看,还是有些不足。首先,在具体实务中,境外实体和境外营业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许多子公司既可归入境外实体,又可看做是境外营业,因而在具体选择上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其次,在合并报表编制当中,有的子公司按国外实体的标准采用现行汇率法,有的子公司按境外营业的标准采用时态法,合并出的会计报表成为各种方法结果的迭加,对同一项目例如固定资产,有的按历史汇率反映,有的按现行汇率反映,这样合并出的报表的有用性就大打折扣。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辨别每个子公司折算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最后,上述准则只从折算汇率的选择考虑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而忽略了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另一个要素——折算差异的处理,它们并没有对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下对外币报表折算差异的处理方法提出任何疑义,而是默认这两种方法的处理是合乎道理的,这使得合并报表的编制中,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资产负债表,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损益表,这显然也有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根据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来选用折算汇率,并且要对整个折算方法体系做通盘考虑。

四、折算目的:折算方法选择的新视点

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目标是决定一个系统特性及其存在必要性的关键;会计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目标、原则、准则、程序、方法等诸多会计概念中,会计目标处于最高层次,并对其他概念起决定作用。因此,把折算目的作为折算方法选用的标准,理论上合乎逻辑,实践上也能满足需要。

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可能是集团内部管理需要,也可能是对外报告的需要。我们认为,在这两种不同目的下,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应该如下考虑:

选题汇报范文6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外币报表折算需要解决两个,一是用什么汇率,二是外币报表折算所致的差异如何处理。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点性质的汇率(如汇率、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收益表是动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期性质的汇率进行折算。所谓的时期性质的汇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鉴于收益表各项目数据实际上是不同时点发生的收入或费用的总和,所以以平均汇率(加权平均的或简单平均的历史汇率)来代表一段时期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对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或者计入资产负债表,或者计入损益表。在计入资产负债表时,它一般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单独列出;在计入损益表时,它一般列做税前利润的调整项目。

我们可以将历史汇率、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以及报表折算差异作损益处理或作业主权益调整处理看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方法要素。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成为难题,不是因为没有最好的折算方法,而是因为没有选择适当方法的最好标准

我们认为,从现在可供选用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来看,没有最优的方法,也没有最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用适当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外币报表折算难题的较好思路。下面引用通行的对各种方法的评价,以资佐证。

1.现行汇率法。该方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也是四种折算方法中最简单易行的,而且,折算后编制的报表基本上保持了原来报表的各种财务比例,但是有人认为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数据用现行汇率折算后,报表数据既非历史成本,又非现行市价,变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纯数字。

2.流动非流动项目法。按该方法折算后,报表中的流动项目保留了原来报表上的真实比例关系,有助于对营运资本的,但它以流动性作为分类标准来选择折算汇率缺乏基础,实际上,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应付账款是应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

3.货币非货币项目法。该方法弥补了长期债权、债务在流动非流动项目法下不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缺陷,但是,货币性非货币性项目的划分本身是比较困难的,并且,仅仅根据某项目是货币性的或非货币性的来决定该项目的折算汇率,同样缺乏理论依据。

4.时态法。时态法是对货币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它基本上保持了计量属性的一致性,以计量属性作为汇率选择的标准有理论依据。缺点主要是操作复杂,且会改变报表的各项目比例关系。

三、一些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就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不完善之处

笔者认为,现在关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争论,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让我们先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汇率变动的会计处理》(1983)中,根据国外主体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中的特点,将国外主体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都具有很大自主性的主体,另一类是作为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国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主体,并认为对该两类主体的外币报表应该分别采用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进行折算。

2.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提出功能货币的概念,并要求:如果国外主体是相对自主并与国外经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实体,其所用的功能货币通常为当地货币,经折算后的美元报表,应尽可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的财务比率的关系,为此,该国外主体的报表功能货币表述,以现行汇率法折算。如果国外主体是国内公司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则处于该经济环境中的国外主体,应该以美元为功能货币,根据美元观点按时态法重新计量。

可以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从客观的环境因素来选择折算汇率的,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成分,但从结果看,还是有些不足。首先,在具体实务中,境外实体和境外营业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许多子公司既可归入境外实体,又可看做是境外营业,因而在具体选择上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其次,在合并报表编制当中,有的子公司按国外实体的标准采用现行汇率法,有的子公司按境外营业的标准采用时态法,合并出的会计报表成为各种方法结果的迭加,对同一项目例如固定资产,有的按历史汇率反映,有的按现行汇率反映,这样合并出的报表的有用性就大打折扣。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辨别每个子公司折算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最后,上述准则只从折算汇率的选择考虑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而忽略了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另一个要素——折算差异的处理,它们并没有对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下对外币报表折算差异的处理方法提出任何疑义,而是默认这两种方法的处理是合乎道理的,这使得合并报表的编制中,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资产负债表,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损益表,这显然也有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根据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来选用折算汇率,并且要对整个折算方法体系做通盘考虑。

四、折算目的:折算选择的新视点

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目标是决定一个系统特性及其存在必要性的关键;也告诉我们,在目标、原则、准则、程序、方法等诸多会计概念中,会计目标处于最高层次,并对其他概念起决定作用。因此,把折算目的作为折算方法选用的标准,理论上合乎逻辑,实践上也能满足需要。

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可能是集团内部管理需要,也可能是对外报告的需要。我们认为,在这两种不同目的下,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应该如下考虑:

上一篇本科论文

下一篇课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