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例6篇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1

王建平先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艺术》指出,“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关于“上下文”,人们称之为内部语境,而“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是指外部语境。一般来说,外部语境既指社会性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也指作者的思想、职业、处境、心情等因素。欣赏古代诗词,需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说明把握语境在欣赏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

例1.阅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回答问题:“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

《望月怀远》表现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41个学生中10人答错,10人中6人的答案为“情人节”。

推断彼时为中秋节,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从气象学结论看,四季都有露水,但秋季露水更多。二十四节气中有秋季的“白露”和“寒露”,这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秋季露水多。“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转向凉爽,早晨的露珠晶莹闪光;而到了“寒露”时节,天气由凉爽走向寒冷,露珠已是寒光四射。《望月怀远》有“披衣觉露滋”一句,读者根据主人公“披衣”且较长时间逗留户外的行为,可推知天气已凉而未冷,从而判断时令为“白露”前后日子。其二,怀远时“光满”之景让主人公产生了掬月赠远的冲动,而读者可根据青光满屋、月华如练情景推断其时为月圆的十五日。其三,我国从周代开始就有了“祭月”习俗,到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已经十分盛行,“天涯共此时”所描述的就是中秋节。

学生误“中秋节”为“情人节”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传统习俗日渐式微,而舶来品“情人节”倒是深入年青人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少整体阅读能力,班级6个学生或许见到“情人怨遥夜”一句和“情人”一词,就轻易地下结论了。

整体阅读观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首先建立指向全文、指向主题的“感觉系统”,而不是“词汇系统”,因为没有主题和情感统帅的词汇,如同缺少红线而散落一地的铜钱。之所以产生“情人节”的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细细探究作品中思妇形象,欣赏中让“情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这是肢解作品的典型错误。

例2.阅读郑獬的《道旁稚子》,回答问题:“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

《道旁稚子》中“稚子”是一个瘦弱、饥寒交迫的儿童。40个学生中12人认为“稚子”是“快乐少年”。

《道旁稚子》提供了足量信息帮助读者建构“稚子”形象。在作者眼中,“稚子”身无“寸缕”而“赤立”于“床下”,“怕寒”、“苦饥”而“床下啼”。“不如凫鹜肥”的“稚子”是一个受冻挨饿、瘦弱不堪的童子形象。同时,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十分精彩,“官家桑柘连四海”、“凫鹜”和“百鸟”两种情形与“稚子”的悲惨遭遇形成极大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稚子”的无限同情,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公平社会的极大控诉。

阅读此诗歌时,有的学生眼里只有尾联“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武断盼望像鸟儿一样在满山冰雪之际自由飞翔的“稚子”充满了快乐。如果欣赏时只盯住局部,割裂尾联与整个作品的有机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错实属正常。

欣赏古代诗歌,要求读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具有强烈的上下文意识,充分利用语境,从而进入欣赏古代诗歌的佳境。

例3.阅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江南逢李龟年》写“落花时节”,说明了季节特点,表明朋友别离多年再相逢的日子是暮春。但是,于“正是江南好风景”别点出令人易生伤感的“落花”,正是作者感情寄寓之所在,此举深深地流露了作者年老病弱飘零、国家动荡衰微的无限感喟。

对于题目要求学生分析《江南逢李龟年》背后的未断之案,虽则命题者通过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予以暗示,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感觉无从下手,考试得分普遍不高。注释增加“晚年”、“安史之乱”等内容,是命题者提醒学生注意作品外部语境,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作品。“落花时节”的表层在于暮春时节特点,而深层在于个人飘零、国家衰微的感喟。

在回答古代诗歌欣赏题目时,也许考虑到语文阅卷使用“采点给分”方法,有的学生就尽最大可能多答几个方面。于是,古代诗歌欣赏答题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堆砌术语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可无中生有、强加给作品。我们认为,堆砌名词术语、没有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的答题情况,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没有结合语境进行欣赏而造成的。

例4.阅读吴伟业的《登缥缈峰》,回答问题:“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作者的情感,41个学生中27人在答题卷上写下了“痛恨李自成,对清统治者也没有好感”之类的话。这种回答只是机械照搬了作品后面所附的注释,没能够整体上把握作品昔盛今衰的主题,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深入一步的挖掘,以至于先入为主,生搬硬套而出现错误。

附录(本文涉及的古代诗歌欣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重庆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⑴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2分)

【参考答案】中秋节。

⑵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参考答案】①拟物。思念情人而不得见,主人公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给远人的想法,于是月光成了可以用手捧的东西,相思之情表现得具体感人。②蕴藉含蓄。主人公发现月光虽美却不能捧起送给情人,就想到回屋睡觉,期待梦中与心上人相会。③作品刻画了一个饱含深情思念心上人、相思无以传递而无奈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浙江省五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道旁稚子

(宋)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⑴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⑵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诗歌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体现了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浦江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此诗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当时,杜甫漂泊到长沙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⑴诗人与朋友李龟年重逢的季节是_____(春天)。(2分)

【参考答案】暮春(晚春)

⑵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评论此诗。请你结合作品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追忆昔日同李龟年的频繁接触,流露了诗人眷怀开元盛世的无限深情。后两句写朋友的重逢,特别点出了“落花时节”,蕴藏了多重含意。①指出了朋友相逢的时间,在暮春时节。②概括了世运的衰颓和社会的动乱,昔盛今衰,时代沧桑,诗人为之深沉慨叹。③暗喻了诗人的人生巨变。当时诗人衰病漂泊,有着无限的悲哀。“落花时节”是即景书事,但是别有寓托。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兖州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登缥缈峰

(清)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⑴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⑵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2

一、诗句理解型。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诗句的意义、作用及表达技巧等的理解。答题的一般步骤是: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联系上下文扩展诠释,品味诗句的写作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等。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提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中诗人借琴棋二物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参考答案]第三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提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作于诗人隐居闽中时期,诗中寂寥的天地是诗人亡国后的寂寥心境的真实写照,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杂草。

提问:“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简析】本诗一、二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三、四句想象新奇。[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提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简析】本词是一首送别词,但在伤感之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一腔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抒情或寓情于景。

二、诗眼解读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着凝炼、简洁、含蓄、蕴藉的特点。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把个人的情感、思想隐含在某些词语中,注重炼字。关于“诗眼”的试题,在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I)

新晴野望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提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描写了初夏的乡村,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

溪 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提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两字的艺术效果。

【简析】本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奈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提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简析】本诗通过描写夜宿驿站时的索寞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家国之事的感怀。[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三、技巧赏析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等的理解。答题基本程序: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品味诗句的表达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倾向。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提问:⑴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⑵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参考答案]⑴主要运用衬托(烘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⑵“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提问:⑴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简析】本词豪迈与婉约相兼,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参考答案]⑴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醉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⑵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上“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3.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郡。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提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本诗言浅情深,让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真挚的感情。[参考答案]颔联:①“供笑语”表现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两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待别的伤痛。颈联:① “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痛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四、综合评点型。这类试题今年出现了两种题型,一种是版本分析题,一种是诗论拓展题。先说版本分析题。古诗词出现不同版本,一是作者初稿与定稿不一样,一是古代人们传抄过程中个别字句变换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虽然存在不同版本,但不会影响理解和鉴赏。对诗词版本的评点,没有定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这类题目,类似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正确的做法。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出 关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èi):旌旗。

提问: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简析】本诗写于诗人随军出塞时,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参考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回答喜欢“将军”两句,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另一种是诗论拓展题。这类试题通常在设题时引用前贤时俊对诗词内容、技巧等方面的评述,考查时则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对此作出分析。例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京卷)

①采采,薄言②采之。采采,薄言有③之。采采,薄言掇④之。采采,薄言捋⑤之。采采,薄言⑥之。采采,薄言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的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物。

提问: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简析】本诗是劳动妇女采车前时所唱的歌曲。[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里边采集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五、对比阐释型。这类试题往往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相近或相近)的诗词放在一起,要求考生对比解题。对比阐释型的诗词鉴赏题通常从以下方面设置:意象相同,感情相近;意象相同,感情不同;景物相同,境界不同;景物相同,感情不同;感情相同,风格不同等。另外,与去年相比,这类试题今年只有一种考法,即列出两首诗,要求考生对比分析。例如: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华清宫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提问: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这两首诗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诗境新颖,讽意含蓄。[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⑵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溺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提问: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简析】王诗从情入理,以情证理,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周诗以哀景衬乐情,写出了诗人的闲适安静。[参考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提问: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简析】两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应考攻略]

鉴于以上规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

一、立足课内,提高素养。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打牢基础。为此,要认真教好课本、读本中选录的诗词佳作,分析、讲解要透彻。要努力拓展知识面,精选名家的诗词曲名篇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背诵,充实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素养。

二、局部品味,抓住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三、整体把握,注重尾联。鉴赏古诗,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如不从整体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要特别注意尾联,仔细体会诗人蕴涵其中的情绪。

四、通过比较,认清本质。200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多要求考生作比较分析。如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仔细阅读,认真比较,三篇作品是不同的: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3

(一)(2015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伤”:离愁别恨; 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

4.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恰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山枇杷花二首(其二)

白居易

叶如裙色碧绡浅,花似芙蓉红粉轻。

若健此花兼解语,推囚御史定违程。

【注】①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别正在京城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元稹曾在嘉陵江边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白居易也作了组诗酬和元稹,这是其中的一首。②解语:善解人意。③推囚:审问犯人。④违程:耽误行程。

5.诗歌一、二两句中山枇杷的“叶”与“花”分别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4

1.弄清诗人叹世的原因。

诗人叹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要对常见的原因有所掌握。在个人方面,通常是亲友离别、科场失意、宦海沉浮、怀才不遇等;在社会方面,通常是世态炎凉、苛捐杂税、战争频繁、骨肉离散等;另外,自然界的时序更迭、季节轮回,世事的沧海桑田、盛衰无常,也可以引发诗人的感慨。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由于诗人生活、事业的不如意,叹世诗的感情基调一般是低沉伤感的。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表现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心情,以及怀才不遇、旷古孤独的情怀。

3.掌握诗人自身的际遇。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诗歌中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诗人的人生轨迹。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因生活有时没有保障,不得不躬耕于陇亩,但他依然关心政治,自然而然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慨就比普通人深,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同样,陈子昂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降职处分,他登上幽州台时,想起了燕昭王重用名将乐毅的故事,于是感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更为自己怀才不遇而伤感,于是写下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4.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如魏晋官场污浊,社会黑暗;晚唐国力衰弱,阶级矛盾突出;南宋偏安一隅,中原沦陷,当政者不思统一;明末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等。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诗人极易发出各种各样的感慨,并把它带入自己创作的诗歌中。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既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也是一个即将辞世的老人对未能亲眼看到“收复失地”的遗憾。

5.挖掘注释中的有效信息。

叹世诗经常有注释,注释中通常有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从施展,怀才不遇而穷困潦倒,忠君爱国却横遭贬谪,拒绝官场黑暗而归隐乡野等内容。把握这些信息,有助于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清楚地知道诗人为什么而“叹”,“叹”的又是什么。

阅读训练一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①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③已息,几杖④复何铭?

[注]①刘禹锡:唐朝诗人,很有政治抱负。②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③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④几杖:偏义复词,此处指“杖”。给几杖作铭文,常有自警或劝诫之意。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评论此诗时,有人认为此诗充满了消极情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在这首诗中,“我”有哪些动作行为?其中虚写的是哪个动作行为?

阅读训练二

乐游原①

李商隐②

向③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①乐游原:地名,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②李商隐:晚唐诗人,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③向:临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三、四句为千古名句,极富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朱自清先生晚年非常喜欢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两句诗,就是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化用而来。请说说与原诗句相比,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阅读训练三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找出颔联,并指出它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

2.有人认为王安石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四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在。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体会“铿然”一词的妙用。

阅读训练五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骆宾王遭诬陷后在狱中作此诗。诗人一开始以蝉起兴,以蝉自比,可到了第三联却转入写“露”写“风”。请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2.请赏析“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两句诗的意蕴。

阅读训练六

题临安①邸②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

[注]①临安:南宋首都,即今浙江省杭州市。②邸:客栈,旅店。③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都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七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丁宁,即叮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上面这两首诗一首是七言绝句,另一首是五言,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2.这两首诗的主题相同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一)》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都写到了“花鸟”。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训练八

梅花九首(其一)

高启

琼枝[注]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琼枝,形容瑰丽的姿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的梅花有何特点?诗人为何这样写梅花?

2.颈联“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有语序倒置的现象,请还原为正常词序,并简要分析此联。

阅读训练九

小斋即事

刘一止1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简要分析诗的颔联对首联的句意所起的作用。

2.诗人为何写“琴”“棋”二物?他借“琴”“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叹世诗》

阅读训练一:

1.不同意。诗人虽备受打击,但并未因此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得到启发,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并要像鹤那样修身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

2.“独饮”“静看”“闲想”“饮酒”“抚琴”等五个动作,其中虚写的是“闲想”。

阅读训练二:

1.这首诗的前两句点明了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中“无限好”三字表露了诗人对夕阳下的景象充满了赞美之情,然“只是”二字却令笔锋转到了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因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慨叹,既叹自然景象,也叹自己,叹时代。虽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但也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2.原诗含蓄,化用句直白。

阅读训练三:

1.颔联是“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使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2.同意。诗中所描绘的卓尔不群、生机勃勃的“孤桐”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喻,这从诗人力主变法、改革朝政的政治主张便可看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献身变法、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四:

1.雨后的东坡月色皎洁,这是一幅静谧清幽的雨后东坡月夜图,表现了诗人清明澄澈的精神世界。同时,该句为后面的诗句作了铺垫。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石头时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的对比。联系前三句对诗人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阅读训练五:

1.第三联写秋季露重风多,说明秋蝉已逐渐失去活动能力。诗人以秋蝉的“飞难进”“响易沉”的寂寞生活,比喻自己在狱中有翼难飞,有口难言,有冤难申的艰难处境,其目的在于希望有人同情他并把他营救出去。

2.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似乎要化身为秋蝉,借秋蝉之口来表明心志。这两句诗,不仅是秋蝉的鸣叫声、诗人的心声,更是自古以来无辜者在监狱中的共同呼声!

阅读训练六:

1.诗中描写了南宋王朝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是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只知道寻欢作乐的社会现实。

2.诗人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之情。

阅读训练七:

1.律诗诗史

2.相同。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3.相同:都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不同:《春望》中“花鸟”与诗人情感一同“溅泪”“惊心”,情与景融为一体;而《绝句》中以“花鸟”的无情来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了首句的“愁不醒”。

阅读训练八:

1.梅花有着瑰丽的风姿,也有着仙风道骨,有着不屑尘世、孤芳自赏、笑傲古人和知音难求的人格特征。诗人写梅花就是写自己,通过梅花的高洁形象来委婉地表达自己想做一个孤高脱俗的隐士的愿望。

2.正常语序为“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山间的修竹把自己萧萧竹声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让疏朗的梅影借着这清寒而显得仪态高洁;默默的青苔也知道爱怜梅花,当花瓣落到地上时,青苔用自己的身体为梅花保留着余香。

阅读训练九: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5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6

1.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爱情诗一般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就必须要先了解背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我们在读南朝民歌《西洲曲》时,只有了解了南朝民歌产生的地点,与北朝民歌风格有什么不同,才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隐约朦胧之美的特点。

2.通过意象,掌握深层内涵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诗人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结合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我们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意旨。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词人就是借用“东风”这一意象来比喻母亲的无情,来表达对爱情的惋惜。

爱情诗一般都用下列意象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她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以及纯洁的爱情。(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在阅读时只有理解了这些意象,才能理解诗歌中的爱恋、相思之情。

3.找准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艰辛,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炼一个好字、好句,能使全句、全诗生气盎然,这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借用术语,巧妙作答

有了以上三步作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顺利地解答问题了。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回答这些问题时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只要有关键词语,就可以获得分数。所以有关术语,我们必须熟练掌握。

常用的术语比如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其他的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与静景,近景与远景等。描法,如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情绪变化的刻画,表现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其他的描法还有衬托、虚实相生、渲染、动静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北朝民歌中的“何不早嫁论家计”就比较直接;借景抒情,如南朝民歌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是借用莲子这个物来抒情的。诗歌风格不同,表达爱意的方式也不同,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的。

除了掌握以上术语之外,还要了解古爱情诗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这样答题时才能答到点子上。

以上诗歌鉴赏的步骤及方法,对我们的鉴赏比较有帮助。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作答的境地,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阅读训练一

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请你说说这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可把诗中的“求我庶士”改为“我求庶士”,这种说法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阅读训练二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以第三者的语气来写的,请对这种写法的好处略作赏析。

2.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它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转向“勺药”。请你说说它的“转折之妙”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写星汉女,下面两句写织女织布。诗的最后两句通过诗人的议论表明中心。

B.这首诗通过神话表现人间夫妇相思的痛苦,把现实情感和传说联系了起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具体描写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把神话形象和星辰以及人物的特点相结合,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情、内心痛苦的织女形象。

C.这首诗具有古诗十九首的共同特点,浅显易懂,语言通俗而且生动传神。善于运用叠字,叠字用在诗句开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环境,抒发感情,非常生动准确,同时平仄相间,清浊相配,读起来朗朗上口,收到了很好的音乐效果。

D.这首诗是乐府诗。乐府是三国时诸葛亮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2.有人说这首诗开头的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迢迢”“皎皎”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创造。请你说说他这样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在一句话中两次使用“难”字,请你借此分析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训练五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的“我独南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阅读训练六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请你说说这三组变异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爱情诗》

阅读训练一:

1.兴

2.可以的。这首诗写一位姑娘由眼前的梅子成熟敏锐地感到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反映出这位望梅兴叹怀春少女焦急的心情。

阅读训练二:

1.通过对环境、风俗、人物的描述,并穿插对话,生动地展现了聚会中笑谑欢乐的场面与气氛,宛如一幅风俗画。

2.前一层次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助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女”是泛指,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

阅读训练三:

1.D

2.开头“迢迢”写牵牛星之远,让牵牛星成为一个远远的背景,诗人把织女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刻画她幽婉的形象。“皎皎”二字用来表现织女的纯洁高贵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迢迢”“皎皎”这四个字用得十分贴切,意味隽永,其中情意之绵绵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训练四:

1.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迂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他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不幸和心灵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阅读训练五:

1.表现了一个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的控诉,也反映了他对爱人的依恋与怀念。

2.这首诗前三句乃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缜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句转到夫妻别时的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感情激烈。

阅读训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