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本的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对学生来说,在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扩大自己的情感视野,拓深自我的体验程度。

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在文本诞生于作者手下时就已凝固,而是由读者逐步发掘出来的。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至少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把握基本语义,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有异于平素的课堂教学,呈现为特殊形态的考场阅读对话更具有受制性的特点。它不仅不容许生生对话的存在,而且其师生对话也呈现特殊形态:参与对话的“师”,是测试中的命题者及测试后的阅卷者。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考场情境下有效开展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切入口,主要如下:

形成“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指的是接受主体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即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而能否形成期待视野,是阅读对话正常展开的前提。考生应立足各种形成因素,通过多种形成路径——回顾掌握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推及类比,打通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生活的现实情境的内在联系,等等——努力形成考场阅读对话中的期待视野。

还原语境。语境和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这就要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这一“还原语境”的过程,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由此可知,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补充空白。文本的空白,是作者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而补足阅读文本中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框,可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读者盲目地崇拜文本,机械地接纳文本,小心翼翼地解读、猜读作者的本原意义,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加以填补。在考场实践中,可以按照“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与文本“对话”(答题)。可从精彩突出部分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标题、文眼、警句、过渡段,所记述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提出问题,带动整篇,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联想触发。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联想触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

颠覆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追本溯源。指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藉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所读文本的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

汇聚比照。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汇聚文本,形成文本之间的关联,并加以比照,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且饶有兴味的通道。

动态积储。指在考场阅读活动中,透过题目或注释等,自觉地与命题者联系,接受其阅读见解和经验。也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

冷观现实,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内化,但不太尊重考生、尊重文本,对考场情境下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正常进行产生干扰的试题,目前仍有少量存在。探究其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题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而上的命题思想,以静止的、割裂的观点来对待考场阅读,将意蕴深厚的文本看做可着意肢解的,用于知识、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行塞进脱离文本语境的考查内容,刻意设置有违对话程序的阅读障碍。阅读测试的本质,是利用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查手段(试题),来审视阅读的过程与结果。其对话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是本体与反映的关系。所以,考场阅读的设计,应该确立阅读与考查手段(试题)并重而内外有别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试题)服务于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迎合节外生枝的需求,努力体现阅读知识、能力考查的系统性。

其次,是命题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试题的客观性,一方面忽视文本中文本空间的存在,在试题设计上使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简单化;另一方面漠视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本意义,否定考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片面、僵化乃至偏颇地预设参考答案。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学科的科学化要求学科话语独立,显而易见,没有独立的话语系统就不可能有话语的权力。因此,必须对学科定位,划准边界。

文学是意识形态,文学理论作为文本同样也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宽泛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之间是有区别的,意识形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概念的含混不清,必然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失语现象。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都理解为主流意识形态,就断送了不同意识形态应有的话语权力,所谓的话语只能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诠释与注解,话语的独立性完全湮没了。不可否认,主流意识形态对其他意识形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那是具有特殊性和阶段性的。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言,毛泽东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要求文艺从属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合情合理的,国难当头,不知亡国恨的吟唱风花雪月,无疑是极不和谐的音调。此时,文学的宣传功能被转借和扩张,其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就此而论,《讲话》的历史地位也是无法否定的,即使在西方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现代主义在西方崛起且声势浩大,然而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现代主义的声浪仿佛在一夜之间无影无踪了,这种相似显然不是偶然的。

当然,《讲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文本,在深层的意义上政治的范式在起着作用,准确地说,《讲话》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对文艺提出的政治要求。因此,它并不是文论话语,而是政治话语,或者说是特殊条件下政治话语对文论话语的合理要求。本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理应归还的文论话语,竟找不到了话语的权力。最后只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呜唱的合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不排除政治话语的强制性,其次,学科本身不成形,再者学科不成形就不可能有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没有独立的话语系统,又何来话语的权力呢?所以,中国文学理论在实现学科化的今天就必须强调科学化,严格区分各种文本的话语性质,自觉地建立起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使各种不同的语码回归自己的母体,以有效地防止不应有的话语掠夺。

许明在《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一文中说:“以政治替代学术的倾向虽然早已开始纠正,但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纠正以后眼前是一片空白。许多人在不以政治为惟一标准的原则确立以后,却不会回到学术本身。直至90年代后期,我们仍摆脱不了这种发生在深层次的失语现象。”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学人们长期养成的对主流意识形态那集体无意识的诉求,又不适当地把文学和文论摆在同主流意识形态并驾齐驱的位置上,怎能不出现这种深层次的失语现象呢?文学理论话语应远离中心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人们不应有走向边缘的失落,文学也好,文学理论也好,不可能成为中心话语,文学理论虽是意识形态,无可否认,它不是主流意识形态。惟有找回自我,才能消除失语。话语掠夺是不正常的,配角充主角,躲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衣襟下,从深层次上说是失语,从表面上审视恐也否定不了其话语变态的事实。

没有独立的话语系统也是造成这种失语现象的重要原因。话语不独立,就使文论话语缺少起码的稳定性,于是就增加了转借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诚如钱中文在《文学理论的自主性问题》一文中所言:“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文学理论成了我们的文学理论,八十年代,美国人的文学理论中的种种概念,又成了我们文学理论中的常用语。这并不是说外国的不能用,因为它们确实具有使对象获得科学说明的能力,但我们自己在哪里?我们是否能在文学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话语?”②形不成自己的话语,我们就时时面临着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文论殖民化问题,以及文论的复古问题,更避免不了其他意识形态的掠夺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文学基础理论话语系统,没有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就丧失了中国文论科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了根的浮萍,又何谈中国文论的自主性。

建立中国文学理论独立的话语系统,不仅要防止话语掠夺,还要防止话语扩张。自我膨胀也会招至话语变态,当文学理论的建构没有了边界,即会出现出卖话语的尴尬,这就要求学人们首先要对概念和范畴进行科学的学理化界定,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游戏规则。例如对“典型”概念的界定就是文学理论明显的话语扩张,它超越了自身的游戏规则,已不是文学理论话语而是哲学话语。即“典型”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黑格尔的游戏规则,使我们陷入了哲学的范式而不能自拔,而且竟让我们痛苦地研究了一百年终不得要领。由于哲学范式的作祟,什么“类型说”、“阶级说”、“必然与偶然说”、“中介说”、“特殊说”等等,都是他说,不是我说。文学理论所操持的已不是自己的话语,都是他者的话语。哲学是宏观的,包罗万象的,它的抽象与空洞掩盖不了对具体问题界定的空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而文学典型是什么呢?哲学什么都说了,也什么都没有说。不进行哲学的还原,我们必然要走入数学化的哲学公式,失语就成了必然,起码也会造成语境混乱。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我们把文学最终界定在了“反映”上,反映——能动反映——审美反映。在“反映”这个语码前面无论加多少定语,还是哲学的话码,如此语境混乱,怎能使话语独立呢?难道文学就找不到自己的话语方式吗?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论著《意境》中有一句众人皆知的名言,“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即艺术所以谓艺术,是一种想像性的创造。文学是语言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想像性的创造。这是对文学恰如其分的定位。无庸讳言,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地说,它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合目的的想像性创造。诚然,理论是抽象的,但理论间的层次是不同的,因此,要建立中国文论独立的话语系统位置非常重要,尤其在各种学科交叉多元探索的今天,方位感的错离,话语的无度扩张,必然要带来话语系统的变态。

童庆炳先生在他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就文学理论的形态问题进行了基本的概括。他说:“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文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③从广义上说,这种概括是合理的,多元的探索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多形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狭义的文学基础理论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广义的形态应称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形态,对各种研究形态的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话语扩张,我们不能使文学基础理论话语成为各种话语杂糅的大拼盘。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概念和范畴要进行学理性的定位。哲学的、美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等等不属于文学理论的概念,不能进入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

防止话语扩张,要注意命题的科学性。就文学的起源问题而论,由一尊的劳动说到上世纪80年代的巫术说、摹仿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各有道理的肯定,以及围绕着劳动所展开的各种说,使劳动说本身发生了动摇,事实亦正是如此,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为劳动不无牵强,劳动说和围绕着劳动见仁见智的各种说法,都脱离不了“劳动创造了人”的先验假设。劳动——人——文学所组成的派生式因果链条,使这一命题总给人一种立论的虚假性,假使文学起源的根本原因是劳动,那么导致文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讲,这一命题忽视了主体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支配地位。鲁迅在假设基础上的推论,普列汉诺夫对原始部落精心的现象描述,无一例外地忽视了主体的内在活动。外在的研究的确需要,但最终应回到主体本身,否则,我们无法走近文艺本体。尤其对于具体的创作活动,现有的发生命题似乎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命题。我们必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直接原因的探索上。文学是人创造的,只有回归到人,才能搞清文学发生的直接原因。

转贴于

在现实的存在中,人与动物最显著的区别是:人做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既是现实的,也是精神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标志。精神的张力场拥有无限的张力度,这种张力就与现实形成了一个悖论。简言之,现实是有限的,人类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现实的有限性,常常使人类无限的精神需求陷入困境,于是人类那不满足的精神世界,就会对现实困境行使超越。联想、想像、幻想等都是为超越现实所采取的心理自救的途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对现实无奈的超越,儿童从安徒生的童话里所寻求的也是对现实无知的超越,金庸的武侠小说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是满足了人们超越现实的愿望。当然,人类心理世界那强烈的超越现实困境的愿望是分层次的,有知与无知的,成熟与不成熟的。这里面也包蕴着一个背反,即对现实愈无知愈不成熟,他的超越愿望愈强烈显著。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神话只能产生在原始的不发达阶段,这是因为:“神话不过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④面对原始生产力低下的状况,神话便成了原始人类超越现实困境的形式。从逻辑上去认识“劳动创造了人”,只意味着劳动创造了创造文学艺术的主体,并没有创造文艺,换言之,文学艺术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人创造的。如果把文艺的起源归之为劳动,就等于取消了创造文艺的主体,不着边际的追溯扩张,只能导致科学意义上的痛苦。 三

学科的科学化要求学人们增强学科话语独立的自觉意识,话语独立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直接影响文论话语的科学化进程。学科话语系统的建构,要从该学科的特殊性入手,不能简单照搬,诚如“艺术概论”对“文学概论”的诉求,“文学概论”对“美学”的诉求等,都缺少基本的话语独立意识。于是就造成了“美学”对“文学概论”的掠夺,“文学概论”对“艺术概论”的掠夺,尤其“艺术概论”几乎成了“文学概论”翻版。造成这种学科话语的变态,有主流话语的强制问题,治学心态问题,学风问题,学科年轻不成熟问题等等,更有缺少学科独立意识的问题。我们狂热地诉求各种话语,却很难忍住寂寞,在科学化的轨道上通过学理性的研究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建国以来,学人们对政治话语那带有集体无意识的心理诉求,常常使我们抛开自身应有的话语,围绕着政治话语,甚至操持着政治话语去研究文论问题,致使各种文学观念的论争都伴随着浓烈的火药味而游离出文学本身。这的确是缺少话语独立意识的悲哀。诚如上面所举: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现代主义突然湮没,而当大战结束,现代主义的声浪再发而不可收。这种自觉意识和我们伴随《讲话》走了半个世纪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去认识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我们在学科意识自觉上的差距。

学科话语的独立,不能只在自发的盲目状态中进行,必须要有话语独立的自觉意识去制导。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对故有命题的求证,却很少怀疑故有命题,在虚拟的正确前提驱使下,采用同化的心理机制去牵强地求证,谬误自然百出。再就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而言,我们用对立统一法则去套化,得出的结论仍是一个哲学公式的再书写,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将内容与形式推至审美的统一,以减轻正常思维情况下的痛苦,斯大林的某些看法,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马、恩的思维框架里不是对立统一,而是“同一”,“同一”的不可分割被人为地撕裂为二元对立,致使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痛苦不堪。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绕开这个二元对立的怪圈,从“同一”的角度去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呢?就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要素的划分而言,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归属区分,如果将诸要素统称为构成文学作品的因素,操作起来岂不更接近创作实际?要增强学科独立的自觉意识,就必须要修炼出科学的怀疑精神,世界上本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更不需要人为地制造出非科学的“理念”,不断地求异和否定是科学历史的真谛,所以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历史,就是把这种荒缪思想逐渐消除的历史,就是以新的然而较少荒谬的荒谬思想来代替它的历史。”⑤无庸讳言,学科自觉的独立意识,离不开开拓创新否定原有“真理”的过程。

自觉的独立意识还体现为自觉地吸纳和转化。实现真正的吸纳和转化,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学术心态,克服由急功近利所带来的浮躁心理。积极拓荒且精心耕耘,我们既需要治小学的严谨,也需要治今文经学的奔放,无论严谨和奔放,只有用学理性的丝线,才能放飞出科学的风筝。

广泛吸纳古今中外合理的东西,有意识的充实和完善我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必须要作到学习深入、消化得当。20世纪的后20年,西方大量的文论引进中国,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回顾来路,我们究竟消化掉多少呢?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非驴非马令人啼笑皆非者多。就“意识流”而言,无论中国文论界,批评界,电影理论界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问题。例如把意识流手法等同于意识流牵强附会,于是王蒙的作品被称为“意识流”作品。“意识流”的创作原则,不等于“意识流”具体的创造手法,借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和技巧,并不意味着照拓了“意识流”的原则。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的无奈,说明了王蒙的清醒和理性上的自觉。电影理论界亦然,笼统地把“时空交错”界定为“意识流电影”的标志,只触其表,未得其核。于是《小花》、《天云山传奇》被誉为“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相对于《广岛之恋》等真正的“意识流电影”,我们实在有指鹿为马的悲哀。在电影的表述话语中,“意识流”必然会产生时空交错,但时空交错并不等于“意识流”。传统的叙述话语如“倒叙”、“插叙”等同样会产生时空交错,但它不是“意识流”,即使在电影里偶尔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只要没有跳出理性的规范,怎么可以称之为“意识流电影”呢?所以《小花》、《天云山传奇》根本不是“意识流电影”。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 话题演化; 演化趋势; 趋势检测; K-means; Text Rank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052-03

Abstract:The evolutionary trend detection can obtain the topic evolution track in advance, and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itiative and anticipation of the decision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on the news topic.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news topic firstly, using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of special news and getting different clusters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news topic evolution. And then we extract the keywords existing in various stages of news topic evolution with Text Rank model to represent the topic evolution trend based on temporal information in news pages. Finally, this paper takes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relevant entries of Baidu encyclopedia a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algorithm,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of high precision.

Key words:topic evolution; evolution trend; trend detection; K-means; Text Rank

新闻话题是指一个热点事件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事件活动的集合[1]。新闻话题演化趋势是指一个新闻话题发生后,随着时间推进,事态演变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其影响的完整过程,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的网络新闻,简洁明了地展现出新闻话题的演化规律。新闻话题的演变趋势对于网络舆情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学术界近几年开始出现有关话题演化研究的工作[2-5],并日益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通过趋势检测能帮助人们了解新闻话题的前因后果,同时话题演化的各个阶段的差异充分体现了新闻事件的事态发展,有效提高决策者对于新闻事件处理的主动性和预判性[6]。例如,图1反映了从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有关SARS疫情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抽取出的前5个关键词的变化趋势,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越发严重,事态越发紧急。

显然,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该话题的演化轨迹,就能针对话题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特别包括网络舆情的监控,有效地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管控,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该需求,本文提出了面向网络新闻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模型,通过对专题新闻聚类划分出新闻话题不同发展阶段的类簇,对新闻类簇进行关键词抽取,根据新闻报道中的时间信息,整理生成专题新闻集合的话题演变轨迹,有效挖掘出新闻话题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决策力。

1 话题演化趋势检测

本文根据话题演化研究的实际需要,对专题新闻文档进行话题演化趋势检测,采用图2所示的研究流程先后完成新闻文档预处理、新闻话题聚类、话题演化特征抽取以及话题演化序列构建等关键研究任务。

2.1 新闻话题聚类

对文档进行聚类时,可以根据需要将新闻话题划分成相应数量的类簇。话题演化聚类结束后,将目标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文档序列组织成一系列类簇,每个类簇代表一个话题演化阶段,而整个新闻文档序列则全面体现了目标新闻话题的演化轨迹。K-means算法是最为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心进行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通过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聚类中心的值,直至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7]。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度量函数,如公式1所示。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输出结果是k个类簇的集合。

它假设对象属性来自于空间向量,并且目标是使各个群组内部的均方误差总和最小。假设有k个群组Si, i=1,2,...,k。μi是群组Si内所有元素xj的重心,或叫中心点。

假设要把样本集分为S个类别,算法描述如下:

(1)适当选择S个类的初始中心;

(2)在第k次迭代中,对任意一个样本,求其到S个中心的距离,将该样本归到距离最短的中心所在的类;

(3)利用均值等方法更新该类的中心值;

(4)对于所有的S个聚类中心,如果利用(2)(3)的迭代法更新后,值保持不变,则迭代结束,否则继续迭代。

该算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简洁快速,算法的关键在于初始中心的选择和距离公式。

2.2 话题演化特征抽取

多篇新闻报道聚类后,类簇的核心思想(话题)是由文中的词项来体现。通过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分析,找出最能代表该类簇核心内容的特征词项。为了弥补传统方法(TF-IDF模型)只计算文中词语词频而没有考虑词项之间语义关系的不足,本文通过构建词项间的Text Rank模型[8],分析多文档间词项的语义关系,抽取出有效关键词。

Text Rank与Google提出的Page Rank非常类似,它本质是在以词汇作为顶点、词之间关联作为带权或无权,有向或无向边的图上进行random walk的过程[9]。Text Rank模型表示为一个带权有向图G=(V,E),由点集合V和边集合E组成,E是V×V的子集,图中两点i,j之间的权重为Wji。对于一个给定的点Vi,In(Vi)为指向该点的点集合,Out(Vi)为点Vi指向的点集合。点Vi的分数定义为:

其中,d为阻尼因数,取值范围为0到1,代表从图中某一特定点指向其他任一点的概率。在使用Text Rank算法计算图中点的分数时,需要给图中的点指定任意的初值并递归计算知道某个词语分数收敛,收敛后每个点都获得一个分数,代表该点在图中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点的最后分数不受给定初值的影响,点的初值只影响该算法达到收敛的迭代次数。根据基于图排序算法的基本理论,可以在具有语义关系的词语之间连线构建Text Rank模型。根据词语之间的相互“投票”,递归计算词语分数,选择分数较大的词语为重要词语,其中不和任何词语有连线的词语为孤立点。例如,“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专题新闻文本的词语序列,通过Text Rank模型计算得到词项间的关联关系(图3所示)。

构建Text Rank模型是根据待选关键词词语之间的语义相似关系大小来决定是否在两个词语之间建立边。因此,Text Rank图是带权无向图,边的权重为两个词语之间的关联度,通过词语间的投票递归计算出权重,关键词的选取按分数序列从高到低选择,选取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2.3 话题演化序列构建

新闻作为一种流数据,新闻话题具有明确的动态变化性,话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化,反映了新闻事态阶段性渐变的过程。当用户关注某个新闻话题时,都希望能从了解新闻话题事件的缘由开始,逐步深入到事件的发展、高潮,最终到话题事件的结束,整个逻辑顺序就是新闻话题完整的动态演化[10]。本文将对基于时间模式和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构建展开研究。

网络新闻报道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在构建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时,本文采用新闻时间作为构建的标准。例如,对“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的142篇新闻报道,统计整理出该话题随时间渐变的完整过程,如图4所示。从基于时间的演化轨迹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话题发生演变,事件中心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话题特征(关键词)的变化。

新闻话题聚类后形成不同的类簇,但由于特定话题相关的新闻报道的主题是一致的,因此其中类簇中包含大量的“共性词”。例如“新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专题新闻聚类后形成五个类簇,在五个类簇中的关键词中,“事故、煤矿、爆炸、矿工”等词语的分数都较高,属于该主题的共性关键词。因此,在分析每个类簇的特征时,选择除去“共性词”以外评分较高的词语作为这类新闻报道特征词。同时,本文根据百度百科中相应话题(事件)的话题目录(如图5所示)为标准构建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显然,新闻话题的内容描述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建立的,因此,基于话题目录构建话题类簇能够直接反映话题的演化过程。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评测本文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利用从网易爬取的同一个专题(“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的新闻进行话题演化趋势检测算法的实验分析。数据集包括同一专题下12个月(2009年11月21日至2010年12月2日)的142篇新闻文档,评测标准是通过人工对比在线知识库(百度百科)相应话题的内容描述进行评判。

3.1 话题演化序列检测结果

在构建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时,我们采用新闻时间作为构建的标准,表1给出了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2009年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随时间演变的检测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话题发生演变,其特征词也在发生变化,2009年11月21日至2009年11月24日,重大事故发生,迅速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对事故原因调查、搜救、伤员医治情况比较关心,国家相关部门也很重视,该时段的新闻报道占比高达74.7%。随着事态发展,人们的关注重心转移到了赔偿、国家相关部门的措施上,关注度有所下降。最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媒体的报道量较少。

不难发现,由于聚类模式的差异导致两种检测方法得到的类簇具有明显区别,在话题特征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出入。因此,为了进一步评测两种方法的性能优劣,我们对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和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讨论见下一节。

3.2 对比实验分析

首先,我们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话题内容对两种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观察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性能较基于时间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方法有大幅提升。同时,将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序列与百度百科相关话题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该序列对于整个新闻话题的“现场工作指导”、“搜救”、“事故原因调查”、“赔偿”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覆盖,但在“善后”的最终伤亡数据方面的话题相关性还有所欠缺。另外,由于抽取关键词以后,话题由权重较高的独立词组集合表示,事实数据没有具体呈现。因此,话题演化序列在展现方式上没有对伤亡人员数字、赔偿金额方面做详细阐述。然而,本文认为基于逻辑模式的话题演化趋势检测结果的重点是总结出新闻话题的发展阶段,对专题新闻进行整理,去除冗余报道,让用户了解到最直观简洁的而又最全面的新闻报道。因此该方法在实现自动化分析新闻话题演化趋势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华,赵铁军,于浩. 面向动态演化的话题检测研究[J]. 高技术通讯,2006,16(12):1230-1235.

[2] 于满泉, 骆卫华, 许洪波, 等. 话题识别与跟踪中的层次化话题识别技术研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6, 43(3): 489-495.

[3] Blei D, Lafferty J. Dynamic Topic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 Pittsburgh, PA, USA, 2006, 113-120.

[4] Li B, Li W, Li Q. Enhancing Topic Tracking with Temporal Information[C]//Proceedings of ACM SIGIR, Seattle, Washington, USA, 2006, 667-668.

[5] Wang X, McCallum A. Topic over Time: A Non-markov Continuous-time Model of Topical Trends[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hiladelphia, PA, USA, 2006, 424-433.

[6] 洪宇,张宇,刘挺,李生. 话题检测与跟踪的评测及研究综述[J]. 中文信息学报,2007, 21(6): 71-87.

[7] Yu Bao Liu, Jia-Rong Cai, Jian Yin, Ada Wai-Chee Fu. Clustering Text Data Streams[J], JCST, 2008, 23(1): 112-128.

[8] 陈宏,陈伟. 基于突发特征分析的事件检测[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 28(1): 117-120.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西方“新自由主义故事”讲得不太好

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一直是这个文明世界的“基本叙事结构”。他们掌握着“意识形态霸权”,主导着文明世界的“核心话语”,挟持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优势掌控世界性“文明议题”。200多年以来,这个世界似乎已经习惯了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判断是是非非。无论是处于中心地位、掌控话语权的西方思想舆论界,还是处于“非中心”地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思想舆论界,似乎西方的标准就是历史进步、社会进步、文明进步的标准,不符合西方标准的都是“边缘国家”,都在批判、攻击、改造之列。

令人不安的是,资本主义文明主导下的当代世界,正在滑向一个“新极权主义世界”。借“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两个轮子,“资本主义体系”正在把自己的价值观推向全世界。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霸权”又故态复萌,企图独霸文明世界的“话语权”,似乎未来人类文明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资本主义文明。

目前,在新自由主义价值主导下的这个世界确实有点乱,世界范围内混乱的政治生态与经济生态令人沮丧。西方国家接连上演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等大戏让人目不暇接,在国外导演的各种、“阿拉伯之春”等连续上演,“新自由主义故事”讲得不太好,西方国家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叙事情节”确实有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新自由主义“药方”的另一种选择

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随着“”剧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被确定为“坏东西”,好像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争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唯一正确的“意识形态”。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并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而消失,反而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获得成功,这着实让一些“中国观察家”目瞪口呆,于是就有了对中国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的种种“捧杀”或“骂杀”的话语。这种状况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既是世界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的复兴,并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复兴,也是社会主义的复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复兴;中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新自由主义“药方”的另一种选择,即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复兴,有我们自己的“路线图”。中国的发展,就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命力的表现。我们在文明世界的“话语权”,其核心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说话,表达我们的观念与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拾人牙慧”,没有自己鲜明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国家信仰”,仅被动地反击、回应别人的“话语”,意识形态界限模糊,那我们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也不会得到别人和其他国家的尊重。诚然,正在“书写”过程中的“中国故事”还不是很完美,有许多“细节”需要认真推敲,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解决。要写好“中国故事”,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制度建设”困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意识形态隔阂和国家利益的刚性要求,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也相当险峻,围堵中国的所谓“自由民主之弧”,在一些国家的主导下正在中国周边形成。这一新的“现实”说明,无论我们如何做,这个世界关于中国的话题会越来越多,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无论别人怎么看,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人的“现代叙事”确实很精彩,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公正社会主义”为解读中国故事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中国故事”本质上是当代的“社会主义故事”,是与“新自由主义故事”具有不同价值内涵的“故事”。这个故事目前主要是由13亿中国人来讲。讲好这个故事,赋予它以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蕴”,我们就会打破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从实践角度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复兴的基础,也是中国作为当代世界重要国家“自主自立”的前提。中国社会的合理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价值原则”的合理性的现实反映,中国对当代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贡献,也许就是在“社会公正”这一核心价值原则指导下,为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了一个药方。与“自由资本主义”不同,“公正社会主义”或许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基本价值选项。因为意识形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合理性的指导,既为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公共政策提供了目标与价值,也为解读中国故事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

首先,意识形态赋予“中国模式”以合理的“价值内核”,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性思维又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添了新的内容。由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社会主义思潮受到重大冲击,社会主义形象受到重大伤害,以“自由民主”为“原教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热捧。但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及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证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远远没有统治全世界,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在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走向,是未来文明模式的重要选项。

其次,意识形态赋予中国在现代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我们知道,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多数时段,中华文明一直是世界上最稳定、最进步的文明形态之一,只是到近代落后了。目前,中华文明的复兴,只有通过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凸显我们的核心价值,夯实以“公正”为核心的制度安排,才能打破资本主义以“自由”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霸权”,也才能为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确立我们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最后,意识形态赋予我们共产党执政地位以价值合理性。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一个重要基础是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我们所信奉的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符合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作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逐步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制度安排”上体现出来,建立一个实现了“社会公正”的社会、人民满意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的与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通过制度保障的自律精神,通过人民民主实现的民主制度和政治价值等,是我们党执政合理性的重要意识形态基础。

当然,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公正社会主义”发展还在探索过程中,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制度建设还面临着相当艰巨的任务,当代文明的发展还为我们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生产与分配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与意识形态进步的关系,和平主义的对外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要重构我们的“话语权”,使我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文明议题”的“提出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文明议题”的“回应者”,这些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认真梳理和研究,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

坚定信念 牢记使命 把握规律 敢于担当

认真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要坚定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要牢记使命,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自觉肩负起“两个巩固”的历史重任;要把握规律,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敢于担当,切实肩负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职责,坚持全党动手、部门负责,构建大宣传格局,形成强大合力。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做好首都宣传思想工作,地位特殊,任务艰巨。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讲话要求,坚持首善标准,坚守首都阵地,努力占领宣传思想工作制高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要坚定主心骨,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理直气壮宣传普及科学理论,理直气壮占领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要拓展主阵地,北京被称为“网都”,要在巩固壮大传统媒体主阵地的同时,大踏步进军互联网新阵地,打造矩阵、形成合力,推动正面宣传紧密互动、一呼百应。要壮大主力军,把宣传思想文化从业人员通盘纳入工作范畴,建强骨干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用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团结力量。要把握主动权,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责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主动设置议题,主动引导应对,把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天津市委常委、宣传 部长成其圣——

坚定理想信念 凝聚圆梦力量

8·19重要讲话,唯物辩证地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新时期宣传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纲领性文献,增添了我们理论的底气、工作的底气。

要着眼坚定理想信念,把民族复兴中国梦作为时代主题、高昂旋律、精神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当前天津落实总书记要求、建设美丽天津的部署,开展“共建美丽天津,共享美好生活”主题活动,在共建共享中强化群众认知认同,坚定信仰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

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善行义举,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当“糊涂虫”,敢于担当,敢抓敢管,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掌握舆论斗争主动权。

要狠抓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宣传思想队伍。践行党的群众观,发扬“走转改”精神,结合天津开展的市级部门结对帮扶困难村、联系社区活动,选派干部到基层,洗礼思想,提高本领,巩固阵地,打牢根基。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

增强主动性 掌握主动权 打好主动仗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落实这一要求,关键要做好以下方面:

要大张旗鼓地唱响主旋律。对于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的消极的思想舆论生存空间。要强化阵地意识,巩固正面舆论,化解消极情绪,抵御不良思想,特别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力夺取互联网这个主战场的舆论主导权。

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理直气壮地开展舆论斗争。“不争论”,不是回避矛盾、取消斗争,特别是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牵涉到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不当所谓的“开明绅士”。对于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要带头发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反击。要认真研究网上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既坚决果断,又有理有利有节。要下好先手棋,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要选准时机,在准确的时间发出明确、合理的声音。要把握分寸,对各类事件的报道长度、广度、深度要有准确地拿捏。要注重实效,在主动作为而又“润物无声”中积聚正能量、消减负能量。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胡苏平——

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8·19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破解了当前困扰我们宣传思想工作的诸多难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遵循,必将对宣传思想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讲话切中要害,问题找得准、看得深、讲得透。比如,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等等,论述都立意高远、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感到非常解渴,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8·19重要讲话精神,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增强本领,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加强舆论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坚定理想信念、营造良好风尚。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改革创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乌兰——

守土有责建机制 守土负责管阵地 守土尽责抓队伍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学习贯彻这一精神,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管理。

在组织领导上,我们要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评价之中,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形成“三个机制”。要建立起统筹管理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学习培训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研究中,列入各级党校的干部培训计划;建立起责任机制,形成责任落实和追究机制。

管好“四个阵地”。管好新闻阵地,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确保党对新闻宣传、舆论导向的牢牢掌控;着力管好社科阵地,加强对各类报告会、研讨会以及高新课堂讲座、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等管理,决不给错误思潮提供传播渠道;着力管好文化阵地,坚决杜绝不良思潮的传播;着力管好网上阵地,依法加强网上舆论生态建设和管理。

抓好“五个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选好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政工人员;加强媒体记者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前瞻性理论研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求真务实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庄严——

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8·19重要讲话,贯穿着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光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廓清思想、澄清认识。搞清楚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落实到工作导向、工作基调和具体实践中。

二是担负使命、承担责任。牢牢抓住“两个巩固”,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进一步强化和落实领导责任,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

三是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重点抓好理论社科、舆论、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理论教育普及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长白山讲坛建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走进人的心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管好政治方向、舆论导向,管好干部、队伍,发挥主流媒体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把互联网舆论引导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把面向农村的文化活动整合成一个“农村文化建设暨农民文化活动月”,作为文化惠民乐民亲民的载体,努力解决位置最偏远、经济最困难、文化最稀缺地方的文化温饱问题。

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效廉——

理直气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深入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理直气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要在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当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在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农村、家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进”活动,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强调党性原则,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开展舆论斗争,真正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要在总结宝贵经验的同时,理直气壮地推进改革创新,真正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继续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在扩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充分发挥黑龙江对俄宣传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完善与俄罗斯的媒体交流合作机制,真正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在强化宣传部门职责的同时,理直气壮地明确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积极主动与党委政府各部门沟通配合,真正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格局。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徐麟——

提高定力 增添动力 提升实力

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的认识要到位,落实要到位。

要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提高定力。宣传系统身处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错误思潮面前,在困难问题面前,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碰硬,不退、不缩、不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

要牢记历史使命,增强自信,增添动力。宣传思想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认真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增强三个自信,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勇当排头兵先行者。

要坚持科学发展,把握规律,提升实力。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把握新时期舆论引导内在规律,增强正面宣传针对性、有效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加大主流媒体进军新媒体推进力度,研究把握网络新媒体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互联网舆论管理的新方法新机制。要加大文化改革力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把好导向激发活力,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燕文——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 高度统一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深刻揭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使命责任。这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引领全社会团结奋进。

一要旗帜鲜明“亮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讲清讲透,引导人们坚定信仰信念不动摇。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讲担当,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主动发声,在风口浪尖上敢抓敢管,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二要扑下身子“接地”。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深化“走转改”,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推动工作向基层延伸、向下扎根,更自觉地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角、表现对象,更多地提供人民群众爱听爱看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要跟上时代“开锁”。更加注重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抢占时机、道义、表达的制高点,在加强面上覆盖、线上指导的同时,扎实有效地把工作做到每个点上。

四要实实在在“管用”。坚持虚功实做,把原则要求具体化,把目标任务项目化,出实招、说实话、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真正为群众所认可、接受、赞同、满意。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葛慧君——

理直气壮讲主张 旗帜鲜明抓引导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就是要有作为、敢担当,就是要当战士而不当“绅士”。

一要有理直气壮的鲜明态度。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剑,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以大口径、多形式、宽渠道来说主流、讲正面,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改革目标、发展成就,充满深情地歌唱人民群众。

二要有理所必然的使命担当。宣传工作给思想、给精神、给文化,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处在社会稳定的“管涌口”,事关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当前,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使命任务更加凸显,要以高举旗帜的雄心、破釜沉舟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信心,扛重担、挑大梁、打硬仗,深切阐释好宣传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命题。

三要有理乱拨正的工作成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多宣传什么、少炒作什么,都要着眼于发展大局和团结争取大多数。要旗帜鲜明地抓好思想引领,强化“三个自信”;抓好舆论引导,善于运用开放多元的新媒介,提高信息公开的权威性、时效性,科学应对“负舆情”、化解“负能量”;做好社会心理疏导,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公众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社会心态,切实提高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曹征海——

守住阵地 有所作为 敢于担当

8·19重要讲话精神,通篇贯穿了党管意识形态、党管舆论、党管媒体的思想。要看到,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经济工作搞好了,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面对境外思想文化的加紧渗透以及国内各种复杂活跃的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的思想意识,我们必须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一要强化全局意识下的统筹观念,紧密服务和联动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聚焦发展方式转变,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经济工作的舆论引导,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要推进价值凝聚基础上的广泛传播,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采取润物无声、生动鲜活的形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说透彻、讲明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们的灵魂深处,让全社会的正能量更加充盈充沛。

三要确立党性原则站位上的鲜明立场,有所作为,敢于担当,敢于亮剑,善于发声。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讲导向、抓导向的要求体现在每一块版面、每一面荧屏、每一个网页,发挥压歪风、正邪气、立主导的“定盘星”作用。

四要坚持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方向,更加彰显文化的本体属性。把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着力点,具体地落实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首位的要求,不断增强软实力影响力。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袁荣祥——

因势而谋 应势而动 顺势而为

在8·19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了宣传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为我们在工作中认清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因势而谋,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要通过认认真真学、原原本本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根据大局、大势、大事,结合福建实际,认真谋划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项目抓手和保障措施。

应势而动,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面对新形势,更需要在推进工作任务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着力创新宣传教育的载体手段,创新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在正面宣传上,要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基本职责,在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和网上舆论工作上把握好时、度、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文化建设上,要牢牢把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顺势而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要求。为在于“守”,要忠于职守,守住阵地,守住防线,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为在于“实”,要强化“虚功实做”的工作理念,把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抓具体。为在于“高”,政策制定、效果评估都要高标准、严要求,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展现新作为、新形象。

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姚亚平——

增强主动性 掌握主动权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我们必须以8·19重要讲话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打好舆论斗争的主动仗。

打好主动仗,就要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信心决心。当前要进一步认清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把握舆论斗争的方向、立场、任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好主动仗,就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不犹豫,不含糊。

打好主动仗,就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好正面宣传。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新闻宣传始终是正面为主,宣传的效果始终是正大于负。

打好主动仗,就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网络和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对所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都要做到可管可控。

打好主动仗,就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敢于负责,敢于担当。面对敌人的进攻,面对攻击党和政府的声音,面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做绅士做战士。要敢于在风口浪尖进行斗争,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顶起来、冲上去。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四个强化”

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着力做到“四个强化”。

强化大局意识。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一切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为大局服好务,积极为中心工作鼓劲、加油、添彩,切实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

强化导向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强化创新意识。把改革创新作为重大主题,推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坚持虚功实做,各项工作实在化、项目化、具体化,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办好惠民实事结合起来。坚持重心下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更好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强化责任意识。以强烈责任感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使命,有守有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确保阵地、导向、队伍的有效掌控。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赵素萍——

把握新变化 适应新发展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新发展,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也要坚持开展有理有利有节舆论斗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一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形势,宣传思想战线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依法打击网上传谣造谣等违法行为,结合河南实际,继续开展“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等专项治理活动。加强教育引导,积极破解“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等新闻“四难”。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做好新兴媒体、市场化媒体、新文化组织负责人的工作,使他们成为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主流舆论的生力军。

二是设置议题,提振信心。通过策划重大主题宣传,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塑造良好风貌、增进社会共识。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应好;广泛开展“文明河南”建设工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掌控阵地,加强管理。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确保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掌控。壮大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最大限度压缩网上有害言论,引导网上舆论,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尹汉宁——

宣传干部要强起来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我理解,宣传干部要在思想理论上、在政治原则上、在工作作风上、在业务素质上强起来。

要在思想理论上强起来。宣传干部要带头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要有精神上的“钙”和“抗体”,站稳政治立场,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有定力、有底气,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要在政治原则上强起来。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如果在坚持党性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明确观点和立场,那就是政治上不合格,就没有做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最起码的资格。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

要在工作作风上强起来。要虚功实做,善于用实施工程的办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现象。要坚持“走转改”,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要在业务素质上强起来。宣传干部除政治上可靠外,总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业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要熟悉并运用好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许又声——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此,我们将围绕“两个巩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引导,努力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社会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机制,提出应对措施;进一步做好思想理论领域问题的引导,深入开展中国梦宣讲等活动,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加强经济宣传,重点宣传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做好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组织网络媒体参与重大宣传报道,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对网上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改善网络舆论生态;进一步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管理,确保“具备条件的社科类社会组织100%建立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的100%开展党的活动”,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手中。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庹震——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定的信心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大道上。

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让更多的正面宣传提神振气。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把好时、度、效,充分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流和光明面,理性看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凝聚社会共识,展现美好前景。

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精神激励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斗争“两个前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得更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沈北海——

领导主流思想 管理科学有效 掌握话语权力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理所当然的。纵观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和现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领导和主导抓意识形态;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观念,必然要成为这个国家、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意味着放弃执政的开始,就等于自掘坟墓,这是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事实。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就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要研究和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宣传思想文化发展规律来办,做到科学管理、务实有效。我们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敢抓敢管,真正守住阵地、守好阵地。还要主动出击、开疆扩土,积极主动把管理延伸到手机短信、微信等新兴媒体,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阵地和渠道。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发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奏响团结一致奔小康、奋力实现中国梦的雄壮优美的进行曲。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必须要发声讲话,需要我们成为掌握运用话语权的行家里手,以更鲜活的语言、更切合时代特点的表达方式把话说好,让人们更易于接受主流声音、接受主流价值观。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许俊——

从宏观大局上谋思 从发展大势上谋划 从关键大事上谋定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8·19重要讲话精神,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既概括了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形势十分复杂,担负任务异常艰巨,又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求,更坚定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准确把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积极探索破解宣传思想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从宏观大局上谋思,从发展大势上谋划,从关键大事上谋定,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海南是经济特区,但不是“文化特区”。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使之转化为工作思路、体现为工作理念、具体为工作任务。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巩固传统阵地,构建、占领新阵地,进一步凝聚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强大力量,全面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徐海荣——

勇于担当 积极作为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做有梦想有追求的重庆人”主题活动,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要培育新风正气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感动重庆人物”、“富民兴渝贡献奖”评选活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围绕“衣食住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舆论引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引导机制,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上统一战线,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要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增强重庆文化的综合实力。立足“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生动实践,推出更多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利用,推动巴渝文化“走出去”,提升重庆文化影响力。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靖平——

构建大宣传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们感到,当下要大力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真正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结合四川实际,我们将加快构建大宣传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树立大宣传理念,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使各项工作有机衔接、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形成大网络格局,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纵向与横向”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专业与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网络、“虚拟与现实”相融互动的系统管理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统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格局。

完善大舆情体系,从党委工作大局出发引导舆情,实现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舆情全覆盖,健全信息、政策解读、舆情会商、舆论引导联动等机制,确保舆情引导与党委工作大局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打造全媒体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信息为核心,报刊台网整体联动,突破媒体形态边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衔接,构建信息内容生产、传播、共享、互动一体化开放平台。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喻红秋——

要有会担当 善担当 敢担当的气魄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宣传工作者一定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培养会担当、善担当、敢担当的能力和气魄。

要视“常”为要,做到会担当。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都是反复讲、经常讲的根本原则,但是有的部门仍然没有当成要事来抓。视“常”为要,就是要坚持根本原则不动摇,使之成为行事的要领,贯穿到工作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牢牢掌握主动权、领导权。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都要始终坚持、抓在手中、抓住不放,都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

要视“小”为大,做到善担当。意识形态无小事,“小事”牵连大事,关系全局。视“小”为大,就是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要做到见微知著,尤其是要善于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当前要重点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开展网上斗争,对造谣生事和渗透破坏行为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纵容。

要视“危”为机,做到敢担当。视“危”为机,就是在突发事件、热点问题面前不失语、不沉默,敢于发声、敢于负责,把“危急”当做“机遇”,敢于化解危机、消解矛盾。身处人人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更要先发制人,抢占舆论制高点。尤其是对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不能爱惜“羽毛”,要敢于碰硬,针锋相对。

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赵金——

履行职责敢担当 凝心聚力中国梦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使命和责任来自于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紧紧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新的形势和任务,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考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宣传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必须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必须铭记肩上的责任,刻苦学习,埋头苦干,炼就适应岗位需要的过硬本领和坚定意志,敏锐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掌握主动权,善于打好主动仗。要不畏困难和矛盾,树立勇立潮头的思想,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始终自觉站在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弘扬主旋律、发出正声音、传递正能量、塑造正形象。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董云虎——

立足重大现实课题 深入掌握工作规律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成为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8·19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科学总结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全面论述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变”与“不变”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处理好的现实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回答了宣传思想工作“为谁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这个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讲到了要害处、讲到心坎上,我们深感作为一名地方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和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处于斗争第一线,我与达赖集团和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权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改革创新的工作精神和行家里手的工作水平,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坚决有力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景俊海——

在政治立场上求坚定 在务实举措上下功夫

8·19重要讲话,统揽全局、直面问题、立场鲜明、论断精深,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化“三个陕西”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共谱中国梦。

二是在落实政治责任上下功夫,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三是在坚持正确导向上下功夫,不断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以打造“四支骨干队伍”和建立健全“五大保障机制”为重点,唱响网上主旋律。

四是在培育践行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植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深入践行“陕西精神”。

五是在为民惠民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六是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推动理念、手段和基层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效。深化大文化、大开放、大市场理念,面向全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七是在建强队伍上下功夫,进一步正学风转作风改文风,夯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才支撑。

八是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大宣传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连辑——

要忠诚可靠 要有真本领 要敢于担当

在意识形态领域打得赢打不赢与国际敌对势力斗争这一仗?打得赢打不赢与国内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观点斗争这一仗?打得赢打不赢互联网这一仗?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回答这些问题。

从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看,和平时期仍然有一个“保家卫国”的问题。笔杆子就是和平时期保家卫国的枪杆子。要真正做到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必须把宣传思想战线的这支队伍锻造成一支靠得住、用得上、过得硬、打得赢的合格队伍。

一是忠诚可靠。从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首先在政治上要忠诚可靠,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站稳政治立场,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真信共产党、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时候能舍得出、冲得上、顶得住。

二是有真本领。要切实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真正学会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不仅要有政治素质、大局意识,还要有判断能力、业务水平;要真正掌握打赢互联网这一仗的真才实学;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要重点抓好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自己真正“强起来”。

三是敢于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决不能含糊其辞;讲中国特色,讲中国故事,讲中国立场要敢于发声,要理直气壮;要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主动仗,既能坚守阵地,又能开疆拓土。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这条战线上工作,不要想着做“太平绅士”,而要去做勇敢的战士。

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吉狄马加——

把握规律 强化机制 创新理念 守土尽责

8·19重要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指导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讲话对重点问题的阐述,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要求,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的重要讲话中,我们感到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对宣传思想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挑战站得高、看得远,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定位准确、把握有力,在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问题上,立场鲜明、方针明确、方向清晰,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通过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感到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用讲话精神指导思想和行动,把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方针和原则要求与青海的省情实际结合起来,着力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规律,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理念方式创新,坚持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应有的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蔡国英——

应对新考验 开辟新境界 创造新成绩

8·19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怎么看”,全面阐述了“怎么办”,廓清了事关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话对做好当前和今后5年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按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为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

宁夏是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境内外各种宗教势力、甚至是极端宗教势力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延伸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基层调控手段、管控能力弱,防范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任务十分艰巨。

站在新起点,应对新考验,开辟新境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务实的作风、更得力的措施,创造新成绩,无愧今天的使命与担当,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学军——

增强紧迫感 掌握主动权 扩大覆盖面

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新疆完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体现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上来,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新疆精神,传播现代知识、现代观念和现代制度,增强对新疆美好发展前景的信心。

体现在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这场硬仗上来,时刻不忘守土有责、始终坚持守土负责、自觉做到守土尽责,更加自觉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面对大是大非敢于发声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敢于坚决斗争,面对复杂敏感问题敢抓敢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体现在坚持到人管用有效的要求上来,把对象在哪、听得进去、产生作用作为重点,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扩大覆盖面,增强说服力,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各族群众的精神和力量。

体现到加强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保障上来,认真履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坚持紧跟中央、安心热爱、钻研求索、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打硬仗尤其是能打胜仗的队伍,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张玉珠——

解决“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问题

8·19重要讲话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所要遵循的长期纲领和根本指针。

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形式与内容,一直是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但长期以来,人类的思维一直受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分离的类型化观念的支配,所以在看待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至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单一片面的决定论思想:即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就是形式决定内容。这种认识和看待事物的既定观念,表现在文艺学领域,也就自然出现两种绝对片面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只看到文学的内容,对文学的内容进行无穷无尽的社会学--历史学的或政治--伦理学的分析;另一种倾向就是只关注文学的形式,并认为形式,只有形式,才是美的事实(克罗齐)。前一种倾向把文学艺术作了庸俗化的观念图解,而后一种倾向又不顾文学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效果,只强调文学的形式功能,把文学活动片面地定格为单纯的艺术形式探索,由而陷于枯燥的形式主义玄学思索。由于这两种倾向都流于为我所用的片面与极端,所以最后从不同方面把文艺学推向了作者已经死亡了的荒诞道路。

其实,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就有如一张白纸的正面与背面:正面是纸的形式面,背面是纸的内容面,前者是感觉与直观的抽象,后者是体验与思索的抽象,而将此二者融为一个生命的整体--这一张实实在的纸的,既不是正面的感觉与直观的抽象的形式,也不是体验与思索的抽象的内容,而是另外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事物的形态,从文艺学来看文学,这个融统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那个东西,就是文学形态。所以,文学形态才是文学的内容达向文学形式的中介,才是融统内容与形式使文学成其为文学的内在凝聚点。

文学形态既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是对内容与形式的融统,从形式角度讲,文学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语言形态:文学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文学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它是对人类语言的创生形态。文学对语言的功能,主要不是对语言的传播与运用,而是命意于对人类语言(小而言之,是对民族语言)的创造与更生。所以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形态,是对人类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创造形态。

语言即是世界,语言即是人,语言是世界和人的存在家园。从语言的本体层面讲,语言形态实际上是人类的文化形态。当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的形态问题,也就不难得出:文学形态首先是关于世界、关于人的存在形态,其次是关于世界精神、关于人精神的文化形态。所以,文学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表面上看,它是一种符号形式,但就最终意义讲,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其次,文学形态又是一种组织化的结构形态。结构相对我们的日常性思维来讲,它是形式,但结构之为结构是事物向自身的自组织、自创生与自解构的结果,同时也是对象、世界向该事物的进行组织与创生的结果,因而,事物之成为事物而区别于它事物,是事物与对象(世界)相互组织与共同创生的实在形式。而无论是从事物自身的角度看,还是从对象(或世界)的方面看,自组织化和它组织化的创生、活动、过程,始终隐含了、融统了事物与对象的某种倾向性生命寓意与生存企盼。文学的结构亦是如此,格律诗与自由诗,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学结构所支撑起,前者是一种不变的框架,表现为对严整的规范的绝对附从,后者为活动的框架,呈示为对规范的附从与逃逸的双重心理倾向。

因而,从表面看,文学的结构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结构,但从深层看,文学的结构恰恰是一种关于存在、关于生存、关于生命的意向与精神的生成与解构的时代心理结构和人类精神结构。

从内容方面看,文学形态是一种生存修辞化的意识形态。这种生存修辞化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生态化的话语体系:任何话语体系都是生态化的;任何话语体系都既是内容,又是形式--作为内容,它表徵为实实在在的生存权力:作为形式,它对这种生存权力进行了为我所用的修辞,或者说,任何话语权力都是一种本能的自我生态修辞权力的显扬或隐含。

作为生态化的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其生成,需要言说化的语言;其敞开,需要语言化的言说:言说化的语言行为,是内容向形式的融统:语言化的言说,是形式向内容的隐含。

就一般意义讲,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修辞化的,并且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话语权力的。而文学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又是怎样的一种意识形态呢?对于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意识形态概念。

对意识形态的最正统的解释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与见解。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它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也叫做观念形态。(见《辞海》意识形态条目)

这种有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定格,是纯粹的政治经济学的。但意识形态并不单纯地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它首先表达为一个人类生态学概念:意识形态不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与见解,而是在历史化的生存境遇与现实存在语境相融汇的生态场中生成起的一种特定的对于人与物、生命与自然、世界和社会的整体体验、领悟、看法与见解。

其次,意识形态还是一个生存学概念:意识形态是一整套关于是怎样生存?和应该怎样生存?的生存意识话语形态。这一生存意识话语形态的表面形式是一套相对完整的话语系统,而它的本质内涵恰恰是话语权力。所以,当一种生存意识话语形态一旦上升为支配地位,它就获得了意识领导权,也就必然与政治权力挂上钩,生成为一种主导社会与人的生存的话语权力。

第三,从文化学角度看,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具体地来讲,意识形态既指作为文化形态的意识形态,又指作为国家形态的意识形态,前者称之为文化意识形态,后者称之为国家意识形态。文学形态是属于文化意识形态的范畴,因而,它与国家意识形态没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关系,换句话讲,文学并不具有要直接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简单地讲,服务于政治)的功能,恰恰相反,国家意识形态构成了文学的反思与批判的对象内容。意识形态话语是多元化的,就历史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可以划分为历史意识形态、现实意识形态与未来意识形态:而以其表现形态来看,则有隐性意识形态与显性意识形态之分;如果从其时代性地位来看,意识形态可以划分为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居非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边缘意识形态--这样三种形态。

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必然地指是国家意识形态:在许多时候,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是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分离的,这种分离性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文明水准与人的进步程度.比如在金钱崇拜与欲望横流的生存状况中,其最高的生存意识话语不是政治,而是金钱与享乐:而最高的生存意识话语者,也不是国家意识形态,而是金钱。

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单一的,更不是静止不变的,相反,它是多元化的,并且往往是流动变化的,一种意识形态,今天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明天或许就滑向非支配状态。

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为人们的生存划分了行为、活动的世界疆域,它规训、强加给人们的是只能以这种方法而不能以那种方法来认识世界、只能以这种态度而不能以那种态度来看待事物、只能以这种方式而不能那种方式来生存。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意识领导权。正是这种意识领导权的确立,使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顺理成章地转换成了社会共守的价值观,转换成了人们生存的基本准则--而写进了文化与社会之中--构成了历史化和物种化的生态场的特定生存语义内容。

非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是指不具有社会的意识领导权的那些意识形态,非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有许多具体的形态,有些是可以转换为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如金钱意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处于非支配的状态,但在金钱社会里它却实实在在地成了时代的最高话语者,它实际地成了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而有些是不可能转换成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如科学意识形态等意识形态就是这样。

在生存化的世界中,边缘意识形态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最奇特的一种。边缘意识形态并不是指处于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与非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那种意识形态,而是指处于其它所有的意识形态(包括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和非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历史意识形态与现实意识形态与未来意识形态,隐性意识形态与显性意识形态等)的边缘状态的那种意识形态。

在所有的生存意识形态话语中,边缘意识形态话语是最活跃、最具有爆发力和创新性,最具有挑战性与反叛性的一种特殊的话语形态:同时,边缘意识形态话语,又是最少规则性、最弱规训感与强加意味的、最缺乏确定性韵味那样一种话语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它就始终处于边缘状态,是属于一种典型的边缘意识形态话语.文学意识形态话语是处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宗教意识形态话语、科学意识形态话语,以及历史的或现实的、所有非支配性意识形态话语的边缘状态的一种生存意识话语形态,或者说它是处于各种生存意识形态话语的结合部位,并对各种生存意识形态话语予以美学的反思与哲学的批判的那样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话语叙述模式:文艺学研究的独特视角文学是指人类生存历史中的那种因为人而又为了人的特殊的审美创生行为,活动、过程、状态。

文学作品是指文学行为、活动所产生的话语成果。文学概念与文学作品概念的这种区别性,恰恰规定了文艺学与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范围的侧重与界线:

第一、当我们从文学话语的叙述行为而不是从文本的语言叙事结构来看文学,文艺学也就获得了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所有研究的独特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主要体现在:文艺学所研究的根本对象不是已然的文学文本,而是未决的(指或然的、潜在的)文学话语行为;

第二、文艺学所研究的不是文本化的文学语言是如何的生成了事实的审美对象和意义世界,而研究行为化的文学话语应该怎样才可能生成审美的对象和意义的世界。

第三、对文本的语言叙事结构的研究,这是一种个案性(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种文学思潮)研究,这种个案性研究是不能揭示文学的一般人类学和生存学规律,它所建立的只能是文学的批评模式,而无力于构建起人类文学的创造模式.对文学话语模式的研究,则是一种整体性研究,或者说是对人类文学创造的普遍性、一般性规律的探讨。

第四、文学话语不是文本话语--文本话语是作家话语与读者话语的潜在关联状态:文学话语是文学这种具体的人类艺术话语与人类的存在话语和时代性的人的生存话语的潜在关联状态。

第五、文学话语行为也不是文本话语的叙事行为--文本话语的叙事行为是领域性的、题材化的、事件化的,个性化的和此在化的:而文学话语行为则是存在性的、生存化的、整体生态的和历史化的。因而,文本话语叙事行为创造了一种语境,并在这种自我创设的语境中展开话语的叙事行为;而文学话语行为却始终融流为历史性语境、人类生存语境和世界的存在性语境--相契合的生态语境场之中,展开为一种永恒化的时代性期待状态。

第六,文本话语的叙事行为是建筑在一种变化着的文本叙事模式的基础上的。换言之,文本叙事模式始终是随着生存的演变、时代的迁移,作家的审美个性与创美风格的生成解构而不断的变化;而文学话语的叙述行为是建立在一种亘古不变的行为叙述模式的基础上的,无论生存怎样演变、时代社会怎样迁移、作家的审美个性与创造风格怎样相生相克、相辅相离的变化,它都漾溢着永恒不变的魅力:文学话语行为的叙述模式是一种超个体、超时代,超风格,超时空的特殊的人类生存样式,正是这种超个体、超时代、超风格、超时空的特殊的人类生存样式,蕴含了人类生存的不朽精神,展开了文学的永恒魅力,筑起了文学向人籁、物籁、天籁的融统的内在甬道。

从文学话语行为的叙述入手来研究文学,也就自然可以发现文学形态的内在构成:文学形态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它是解构、融流各种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内容的边缘化生存意识形态与结构化的语言形态和语言化的结构形态的融统形态。文学形态之于文学行为与文学作品,是一根纵向生成与横向网络的抽象化的实体轴,这根轴的底端是边缘化的审美意识形态,而其轴的顶端则是其审美化的语言形态。由于文学形态对内容与形式的融统,所以,文学形态也就构成了文艺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与基本问题。

文学形态是一个立体网络的滚动轴。它的轴底是文学话语的叙述行为模式,它是文学形态的一般抽象形态,居于文学形态的底部,构成文学形态的最隐密的内容;它的轴顶则是文学话语的体式模式,它是文学形态的特殊的具体形态,活跃于文学形态的最表层,构成了文学形态的最直观的内容。直接支撑文学话语行为的体式模式的恰恰是文学话语的生存时空形态,它现实地并且也是历史地构成了文学话语叙述模式的张力域度。而将其四者综合、融统为一个生态化的存在整体和展开的语义状态场的是文学的修辞形态??文学话语行为的语言生成模式。

书写模型:文学话语行为模式的构成

就其本质讲,世界的生存、人的生存就是其向自身和各对象的存在性敞开、照亮,而这一双向的生存化过程就是书写:即自我书写的同时被对象所书写。书写是人的生存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在人与世界的相向书写活动过程中,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创化活动,其本质上也是书写化的:因而,文学形态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类书写形态。支撑这一特殊书写形态的永恒模式则是文学的书写模型。

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的叙述行为。对人而言,任何形式的话语行为都是以语词为思维的起点和思维的归宿的,所以,话语化的文学书写模型恰恰是词的模型。

从总体上讲,词的书写模型的基本构架是空间的规范性和时间的方向性。前者体现为一种概念化的逻辑框架对直觉到的对象性生存图景的空间疆域的抽象规范:后者展开为对直觉到的对象性生存图景的空间状态的抽象的历史化确立,从而使其走向不变的时间永存之路。词的这一基本的书写构成,最终动力于人向自身的忧惧冲动和认同冲动,动力于人向对象世界的征服以求自由自主的确立自身的生存要求性。具体的讲,词的书写模型蕴含了作为生存奋进的人的如下丰富内涵:

神圣的目的性

文学话语书写意识是一种超越了日常性思维的思维境界:日常性思维与物质需求功利欲望、食色天性相联系,它异于人,外化于人,远离人的纯粹性;而文学话语书写思维却努力追求贴近人的纯粹性和人的心灵、意志和生命的本源性,并始终目的于表达之。因此,文学话语书写意识的这种超越性,本质上是对人的精神和生存本质的超越???即追求对人的现实与现世不可企及并企望达及的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图景、境界)的意识、觉悟。

感应的一体性

事物的神圣性和表达事物的神圣性,都是文学话语行为对具体的生活体验并突然感悟,在这样一种感应中,人与物、情与景、事与理、人的精神与物的灵性走向了一体化。这在于人的生存世界和他感知到的对象世界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文学话语书写意识的个体化产生,就是作家对这一生态整体化的体验性与领悟化的内部语言(即言语)表达。

形象的概括性

任何个体感知对象时,都是把它作为这一个来感受,并把它幻化为感性生动、具体形象的整体加以把握,而这一整体把握不是对感知对象的全部属性的全部把握,而只是对它的整体精神、气韵、灵性和对对象特征的抽象、概括,并把它与作家自己所投入的某种东西(如认识、思想、意志、情感、智慧、体验等)加以整合所产生的新对象。因此,这个被感知的东西看来是形象的,感性具体的,但实际上是抽象的。文学话语写意识的形象性、具体性,来源于它的概括性、抽象性,而它的抽象性、概括性又依赖于它的形象性、具体性。在整个文学话语书写意识的生发行为中, 具像和抽象是同一个东西(品质同一)的两个侧面,前者是指它对事物的幻相本身,后者是指它幻化客体对象的方式。在文学话语书写模型的生成建构中,神圣的目的性是动力,感应的一体性是目标,而形象的概括性则是其基本的形式。

逻辑的有序性 文学话语书写意识的行为性发生就是重新安排对象--即重新安排客体世界和主体世界。这里的安排就是求以合我意地粉碎世界的旧形式并给世界以新形态。人之外的世界无所谓序与否,人看待世界的本身就是把世界分割成了序与非序状态--即凡是符合人的情志意趣的就变成了序,反之则成了叫非序。人的情志意趣始终沦陷于突变的多向运动中,因而,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热点,也就在其运动中突变,世界的划分由是周而复始。在这永无间歇的看待中,当人发现原来被视为非序的东西突然成了序,这就是他重新安排世界(对象)的结果:当他发观原来是序的东西己不那样顺眼顺心时,他就想法来重新安排。这个自认为非序的东西一经变成以顺我意的主观的序的行为和过程就是逻辑。文学话语书写意识是作家按自己的神圣性来重新安排对象(本质上是重新安排自己)的神圣性意识。因此,它是逻辑有序的。

图样的规范性 图样的规范性是指文学话语行为的叙述必须在一种具体的规范下进行,这一规范即是文学话语书写意识的现实精神模型,它是包括文本图样和文体图样在内的书写模型。而世界的神圣完整性和逻辑有序性构成了人类文学话语书写意识发生的第一个图样,这一图样一直成为人类(从远古到今天)文学话语书写意识的基本规范。

神圣的目的性,感应的一体性,形象的概括性,逻辑的有序性和图样的规范性,此五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学话语行为书写的基本规范、条件和最内在的表达内容。

文体模型:文学话语体式模式构成

语词书写模型是文学形态构成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它作用于每一个作者和每一个时代的创作,不管人类创作精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不管人类的书写样式(即文体)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其人类的书写模型都不会改变。它始终以一种最为原始古朴状态弥漫于一个又一个最为现代的人类文学话语的创作行为中,弥漫于每个作家、每次具体的创作活动和创作状态中,由而生成为人类的时代化创作最神秘浪漫、最富有色彩的内容与意趣!

语词书写模型是人类文学最原初、最基本的书写意识规范,这一书写意识规范来源于人向自然对象的生存化摹比,它展开了人向对象的抽象化具像这一基本的思维形式 。只有当人的和世界的丰富生存语义蕴含在这一抽象化具像的审美规范--文体模型之中,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审美生存氛围、情绪、气息。换言之,文学话语行为必须要指向对象性的生存图景的具像性描摹(夸张与变形),才能走向对文本的创造。因而,文学话语的叙述行为的文体模型化,构成了文学形态的表层框架。

文学文体模型的基本构成内涵主要有:

文学话语行为的反逻辑性和反语法性 文学话语的叙述行为总是要附丽于特定的文学文体的。文体模型是使语词书写模型走向对对象的具像化抽象的必然入口!而文体模型最集中地体现在对话语生成的规范性上--即体现在对话语生成的具像化抽象上。对话语生成的具像化抽象,首先必须面临对语词的概念逻辑框架的消解与反叛。因此,文体模型的基本生存语义则敞开为对语词的反逻辑与反语法的范性。

就一般意义上讲,这里反与不反,都是对人类生存的知识所归纳出来的那种有关于序与法的逻辑规则和语法规观念而言。人类对语言的发现和创造并不必然要接受这些知识性观念、规则的支配和制约的,文学话语就是努力寻求人类语言创生的另一种方式。从终极意义上讲,对语言的逻辑和语法的反与遵从,都仅是形态上的区别性标志,而其终极目标、价值原则和思维准则却是同一的。因为人类书写行为都是对语言的创造(即重新组织、建构):科学、学术话语行为(如科学行为、哲学行为等)是按照现存的语法规则和逻辑指令来组织建构的,因而具有了形态上的逻辑性和语法性;文学话语行为直接指向生存本身而获得了超越逻辑和语法的规范,所以它具有了生态意义上的合逻辑性与合语法性。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学话语行为排斥语法和逻辑而意在于求道,科学、学术话语行为遵从语法和逻辑意在于求名(而名恰恰是道之体)。因此,文学话语行为借助于语言而悟其所求之道(生命--人、宇宙、自然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而科学、学术话语行为则必须借助于语言而推论所求之名(逻辑规律、范畴、概念、观念等),然后再扬弃名而方得道。

叙述语言体式的奔流性 由于文学话语行为的反逻辑和反语法的特定指向性,也就生成了文学话语叙述体式的独特性:文学话语行为展开为奔流式的叙述体式,而科学、学术话语则属于回旋式的叙述体式。如果我们把人类话语的书写比譬为一条滔滔不绝的河流,那么,文学话语行为就有如坦坦陡滩上的激流,滔滔汹涌,浪浪相逐,呼啸而去抛掷下一曲曲令人回肠荡气的生命之歌;科学、学术话语行为则如浩浩江流中的洄水沱,从上游呼啸而来的江水被突兀的大山嘴所阻挡:只好沦入洄水之沱中,然后在分解、消融中垂头丧气地溜走,江水涌入洄水的巨大冲浪力和江水从洄水中流走的离散力,共同生成了洄水底部的巨大无形的力的漩涡,因以沱名之。江流的洄水性运动即是螺旋性运动,科学、学术话语行为在语言的生成上总是呈螺旋运动,而文学话语行为对语言的生成却始终呈奔流式运动,其最好 的个案解释莫过于萨特。萨特的文学和哲学都同时表达了他对人的存在性的苦苦体悟和思索,在他的文学中,语言所构设的是人物与情节所展开的生存命运的历史性化运动,从而生成一首首情趣各异的生命之歌:而在他的哲学中,语言所构设的是存在、虚无、选择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其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对几个基本概念(即作者的基本观念、思想)的反复掂量、咀嚼,从而生成起一种螺旋上升的(生命运动之)塔(即沱),这塔即是他的哲学著作!

语言整合的具体抽象性 在文学话语行为中,其语言整合追求一种具体的抽象,但科学、学术话语行为,其语言整合却意在于追求一种抽象的具体:前者展开为一种形象的描述,但每一形象都是对生活类型和生命类型的概括性表徵。因此,文学话语语言始终在追求一种形象的抽象,即形态上的形象,意趣上的抽象;后者却在追求一种形态上的抽象,意趣上的形象。

由于这种差异性,也就产生了文学话语行为语言和科学、学术话语行为语言在组合方式和词性选择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文学话语行为语言多以形容词和摹拟词(摹声词、摹状词、摹动词等)为基本的组构成份,因为形容词和摹拟词都属于具像性语符,当遵从作家的创作精神意旨组构形容性的和摹拟性的语词时,就获得了语言构架形态上的形象感;科学、学术话语行为语言多以名词(事物名词、形状名词、性质名词,时空方位名词等)和关系词为基本的组构成份。因为名词和关系词都属于抽象性语符,当在作者的精神指令下主要以名词和关系词来组构语言时,其也就获得了语言构架形态上逻辑概括性。

追求生命之气的宏扬 凡文皆以气(生命能量和精神能量)为主,气乃人类话语书写行为的生命载体。但气之清浊有体,却不可力强而致。这不仅对作家言,更是对话语行为书写文体言:不同的文体追求不同的气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实用性文体的话语行为的书写,多以功利现实观念为引导,它追求一种理智之气的传布;科学、学术话语行为的书写则以名观念为现实引导,它追求一种理性之气的铺排:而文学话语行为则以生存观念来引导,它应追求一种生命之气的宏扬。

文本模型:文学话语叙述模式的构成

在文学话语行为中,文体模型是把文学话语书写模型引向具像化抽象的道路,从而实现了语词向生存逻辑系统的求直接描摹,而文本模型则使文学话语书写模型获得了行为组织与塑造上的空间规范性和时间方向性。

文本模型并不是作品所体现的时空构架,而是产生文学话语行为和实现文学话行为的符号化的潜在规定性。从文学话语行为主体看,它是文学创作主体的独特创作能力和思维创设能力的集中呈现。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时空构架(文本模型)则是文体模型向组织化的语词符号系统(作品)的形式化凝结的体现。简言之,文本模型即是文学话语叙述模式。文学话语叙述模式所蕴含的基本生存语义主要有:

首尾意识 首尾意识并不是仅仅指对开头和结尾的意识。首尾意识首先是一种整体意识:艺术活动是一种整体性活动,这一整体性活动始终流贯着首尾意识,并创造着最佳的首尾意识与情绪。其次,首尾意识也是一种过程意识:开头和结尾都是作为一种活动的思维过程运行于整个艺术行为的始终的。在文学话语行为叙述中,其开头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开头的结束,它伴随着作家的思维、情感运行,直到结尾完成。当这结尾形成时,作家又必然带上这个结尾来重新阅读(修改)自己的艺术话语行为,以至达到首尾辉映、融融一体时,作家的这次艺术活动才算结束,开头和结尾才算完成:其三,首尾意识同时还应该是基调(方向,性质)意识:在文学话语行为叙述中,开头就是定调,结尾即是审调。当一个调子定下来后,以下的思维就获得了一种明确的方向性和具体的性质规定性。当思维运动难以朝着这一方向运行或难以合拍于这一基调时,就必然(修改内容或)改调:结尾是对话语行为思维的方向性运行的调子的最后审查,结尾既是对基调的句号,又是对基调的调整、改动--当基调完全符合作家的创作精神与所描写的内容意向时,结尾则无条件的升华或拓展它。正因为如此,许多大家创作往往从结尾开始,首尾是一个圆浑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切入,什么地方就是开头,完结处则是结尾。

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首先是指话语行为叙述向文本生成的构架意识:任何文本都有其基本的骨架相支撑,文学话语行为叙述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文本的构架意识、思维与获得。文本构架产生于文学话语行为向语词思维活动的开启--并不断建构、完善于整个叙述过程中,第二,结构意识同时是一种布局意识:在文学话语向具体叙述行为的展开中,构架的生成并不等于布局,布局是对具体的内容的有序组织和安排。它必须以构架意识为基础,以首尾意识为先导的组织与安排。当其二者出现不协调时,作家的创作精神则予以调节。布局意识主要包括(1)视角意识:(2)线索意识:(3)人称意识。

在文学话语向文本生成的叙述行为中,视角意识是结构意识的基点--视角的选择是对结构(构架和布局)的纲的确立,视角意识的获得,为文学话语行为向文本构成的整体构架的全面确立和对布局的顺利运行扫清了道路,也为基调(首尾意识)的一次性诞生铺开了道路。视角意识主要展开为文学话语向文本化的叙述行为生成的心灵??思维视角意识、意志??情感视角意识和物象--事理视角意识。其间,心灵??思维视角意识是生成意志--情感视角意识和物象--事理视角意识的母体,而意志??情感视角意识和物象--事理视角意识是心灵??思维视角意识的具体内容和运动形态。

叙述人称意识是结构意识的第二个基本构成因素。叙述人称在文学话语向文本生成的叙述行为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人类文学话语主体形象通过作家在叙述行为展开中的对象性替代形式,因此,明确的叙述人称意识往往构成了结构意识的主轴,它有如人的脊梁骨一样支撑着文学话语叙述结构意识的大厦。

在文学话语叙述的结构意识大厦中,线索意识好像人体的动静脉血管一样,没有线索意识的生气活勃,就没有文学话语向文本生成的高质量、高品位叙述。因为线索在文学话语行为叙述过程中展开为一种舒卷流动,起伏浪涌的河流,线索的涌动奔流,也就是文学话语行为叙述的心灵化、思维化、意志化和个性化生成与运演,更是叙述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思想、情感、情绪、体验、感受等等)张驰有序的展开。线索意识大体由情节线索意识、情感线索意识和思想线索意识、意象线索意识构成。

第三、结构意识同样是过程意识:在文学话语行为叙述过程中,其叙述的行为结构只是文学话语行为思维活动展开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文本结构的构架,还是对文本结构的布局,都是文学话语行为思维过程本身。结构始终在其话语思维的叙述过程中不断生成建构(改变,修正)着自我。

开合承转意识 线索意识、人称意识,视角意识、结构意识、首尾意识,此五者共同构建起了文本模型的大厦。而使这座大厦流畅、通达、显豁的是开合承转意识。开合承转意识有些近似于人体中的骨关节,它在文学话语叙述模式中承担了骨踝关节的作用。开合承转意识是文学话语行为叙述的文本模型化生成的中枢性要素。开合承转意识相对文学话语行为叙述而言,它是一种整体性的过程意识,因为任何具体的开合承转都是文学话语行为叙述的整体运行:开合承转实质上是人类文学主体(具体言之则是作家)的叙述思维渐进运动的展开形态,它把人类的时代化文学话语和作家的思维(包括心灵、情感、情绪、意志)组织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生气活泼,曲幽通径的整体--并且它本身就是这个整体!

生存时空形态:文学话语的描述模式构成

文学话语的行为模式向其叙述模式的生成,还必须一个更为抽象的中介形态,这个具有更高水平的抽象形态即是文学话语的时空形态。

从广义的角度讲,文学形态就是生存化的审美时空形态。在其中,文学话语的行为模式和文学话语的叙述模式是文学形态的两极空间状态,而连接文学形态的这一两极状态的恰恰是时间!时间,是文学话语行为产生与运演的前提。

时间,不仅是世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一切生命得以生存化展开的根本问题。就哲学的角度看,时间的存在与流动,是因为空间,而空间的展开与变化又因为时间:空间的流变构成了时间,时间的展开生成了空间。因此,当我们讲时间是文学话语行为产生与运演的前提时,实际上是在说时空是文学话语行为产生与运演的终极前提:时空形态的生成才支撑起文学话语的行为模式和文学话语叙述模式的产生,时空形态的运演才使文学话语的行为模式和叙述模式得以展开。

时空形态之所以能构成为文学形态的真正支撑力与凝聚点,就在于:第一,文学艺术是一种理性生存智慧的艺术,理性生存智慧是人类生存历史积淀和人对这种积淀的历史化意识(反观,体悟、洞识、把握)。第二,时代化的人类文学话语行为在向个体化、个性化的(作家)文学话语行为的生成创化中,对生存的历史化意识、情绪、体验、领悟的积淀,不仅靠想象、联想来实现,而且主要的是靠回忆来完成:对生存意象的想象和联想,都是以对生存历史的回忆为基础。回忆就是对往事的新生行为,回忆更是对往事的内在形式化建构行为。回忆首先涉及到时间--时间的涌动和奔流构成回忆的前提。而回忆的本质则是发现、纯化、拓展和重塑:发现是使往事的新生--即重新获得某种新的东西--如品质、精神、情志等:纯化是对自身心灵、意志、思维、情感的超越并由此开拓出新的心灵、意志、思维、情感域度(即深度、广度、强度、力度),进而,回忆实现着自我完成--重塑:重塑即是重新设计自我和重新构造对象。换一句话讲,重塑就是重新打量、设计和塑造自我生存的历史--即时间。第三,文学话语行为是一种以人类语言为存在依据、为背景、为感性形态的描述。而描述本身就需要时间来支撑,就是对所描述的对象、内容的空间性展开。进而言之,描述之于文学话语行为的展开,它本身就是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展开:描述本身即是时间与空间的合乐!

文学话语行为的时空形态构成:

文学话语行为的命运时空性质 在文学话语行为中,空间向时间的渗进和演化,就是把一腔金波碧浪的生命激情向生存智慧的大海涌动奔流的过程。这种过程性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回忆,更重要的是人对此在生存的沉痛意识和把握--并企图超越此在生存处境(物质的和精神的)的无意识努力!回忆是实现和达成这种超越(超越必以困境和追问为前提)的独特方式。法国著名作家、艺术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安德烈.马尔罗曾指出:时间兴许会流向永恒,但它确实是流向死亡,然而命运并非死亡,它是促使人认清自身命运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命运的内容就是生存历史的空间性展开本身,而命运的基本框架却是时间。从这个角度看,流逝的时间和变化的空间是永恒地外在于人、主宰于人的命运的无情力量!因而,命运比不幸更为深刻!而文学话语行为就是用铿锵有声的语言来表达一切凡人的悲惨命运。

就其终极意义讲,人的悲惨命运,根源于他的生存有限的悲剧性;而人的生存有限的悲剧性,主要不在于他受对物质世界的有限性征服和对精神世界有限性拓展的制约,而在于人的生存总是被(自然)时间之鞭无情的驱赶,这种悲怆的终极生存语义内容构成了人类一切艺术的永恒魅力!

艺术是人的永恒报复--艺术就是反命运!艺术就是对时间向生命的腐蚀和和空间向生存的消磨的主观抵抗!因而,艺术不仅意识和突现了时间对生命腐蚀和空间对生存消磨的无情性和不可避免性,艺术同时也是对这种无情的和不可避免的命运(时间和空间)的主观反抗:这种反抗重新开拓了人,重新塑造着人,重新构架起想象中的人的时间与空间!

文学话语行为的视角时空 意识命运和反抗命运构成了人类文学话语行为 的生存动力,也构成了文学时空形态的基本内容。从人类艺术行为展开看,文学话语行为的时间倾向最先体现为一种视角性--即观照(感受、认识、体验、咀嚼、把握)人的生存命运和反抗其生存命运的特定角度的选择。这种对视角的选择和确立融进了时代化的和作家的时间意识和对时间捣毁与重新构设的独特方式,这就是文学话语行为视角时间及其所展开的空间状态!视角时间为艺术对命运的意识(沉痛回忆)和构设(主观反抗和超越)界定了时间的基点和时间的方向,规定了艺术家与命运内容之间的特殊关系-即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情感距离、心灵距离;同时也为艺术的个体化和独特性开辟了时间性质和空间方向的航线。

视角时间的生成,决定了文学话语行为对生存命运的意识和咀嚼(即回忆)的现实性,制约着意识命运的程度(即长度、广度)与构设意识命运的程度(深度、力度、强度)。不仅如此,视角时间的生成,还构成了意识(即时间实际上是透视(回忆)生存命运的时间外观,使被透视的历史内容按照新的时间逻辑构架,高度浓缩为思维、情感、意志、心灵的完整内容和表达的整体对象;另一方面,视角时间又事实上构成了回忆的内在时间框架,从而使历史内容获得了特定空间的选择性;并且,它还使这被选择的历史内容顺利的进入回忆的领域而获得了某种可组织和可塑造性??即这一内在时间构架的生成,把选择为回忆对象的历史 内容重新构设为新的时间逻辑化的完整生存图景(空间状态)。

文学话语行为的回忆时间流向 在文学话语行为中,回忆时间之不可避免的生成,完全是因为视角时间的确立。因为视角时间的确立必然要求着对象性的附丽和作功。这样一来,对时间(命运)的透视必然寻求具体的(可附丽和可实现自身)历史内容,这就自然的指向了回忆领域。因为对于生存着的人和对生存中的世界来讲,每一个瞬间的现在都是历史化的内容(即行为、状态、事实),都命运的涌入记忆的大海,被一个又一个瞬间的现在之浪汹涌向遥远的潜意识海面或者沉入心灵的黑色海底。只有当回忆的闸门洞开,它才可能获得意义和价值;生存的事实是一个接一个的瞬间的现在之点的前后相续,新的瞬间的现在的产生,也即是上一个瞬间的点的自我消亡,而其自我消亡的基本标志就是丧失时间,回忆的本质就是时间:回忆把回忆的东西(即丧失了时间的东西)重新纳入时间的领域,使其获得新的时间内涵和空间构架性质。这就是回忆的时间外观!但回忆的时间始终是以视角时间的运行为前提。因而,回忆的时间外观又事实上承诺回忆的内在时间的预设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忆时间就是指选择和构架历史内容的内在时空构架,和这种选择??构设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时间外观的总称。

文学话语的描述对象时间

当文学话语行为按照其内在时空构架和时间外观形式把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构设为主观上的完整生存图景时,时间的渗进指向了被叙述的历史内容,这样,回忆的时间随即演化生成为描述对象时间。描述对象时间是指描述的历史内容本身所展开的时间。在文学话语行为中,描述对象时间的主要功能是构架对象内容,使其获得历史的必然性和命运的不可避免性。同时,描述对象时间事实上展布出对描述对象的广阔性程度和深厚程度。而就其描述对象与文学主体(时代化的人类文学主体和作家主体)的关系看,描述对象时间的确定,标志了它与时代文学主体和作家的生存时间距离,以及作家此一话语(创作)行为与所描述的历史内容之间的时间性质关系,这种时间性质关系最后由叙述时间来确定。换句话讲,创造主体的艺术行为与叙述对象之间的时间关系性质最终要体现在对其叙述空间展开上。

法国作家米歇尔.比托尔认为:叙述时间就是压缩了的故事时间。叙述时间是作家审视生存及命运的视角时间的对象化到某一具体的历史内容(即作家构设的生活)的实现形态和展开形态。叙述时间的视角性主要展开了叙述时间与描述对象时间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和时间距离.同时也确定了作家的艺术生存时空与描述对象(即历史内容)与叙述者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和时间距离。其中,其复杂流变的空间关系产生着文学话语行为的容积以及其错综复杂的时间距离,作家的生命激情就是在这种叙述时间的全面确立中--消融在其空间的容积和时间的深度中,孕育、生成着这一艺术行为的生存智慧。当作家用艺术形象来把这种叙述时间所展开的空间容积和时间深度确定(物化)下来时,作家那关于人(个体和类)的命运的生存智慧由此得到渲泄与发抒!

文学话语行为的形象时空 形象时间是作家在艺术行为中把叙述时间和描述对象融为一体于自身的时间形式。形象时间展开为形象性格的历史或形象情绪的历史.这里的形象性格的历史和形象情绪的历史,不仅指文学话语行为中的文学形象的性格和情绪的生成演化史,也指作家作为生存主体向文学主体的性格和情绪的生成演化(空间)运动:前者负载于后者而运作,后者隐含于前者而流转。

从命运时间一视角时间一回忆时间一描述对象时间-叙述时间-形象时间一语词时间的(关于文学话语行为的语词时间问题,作者将另有专题论述)生成过程,这是文学话语行为由内向外、由主体向客休、由类向由个体再向类、由现实向历史的开进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却构架起了一种更新的时间整体,即从命运时间到语词时间的连绵不已的展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时间!一种首尾相连的时间之流的涌动奔流。这条时间河流的涌动呼啸的美学价值和生存(哲学)意义,并不体现在从命运时间到语词时间的点的连缀与漫延,而是文学话语行为在不同环节上的时间之点所支撑的空间结构性。正是这一时间之点所支撑起的空间结构性,使时间走向对空间的统一;反之,也使空间走向了对时间的迸发。这种时间向空间的融统,使文学话语行为获得了整体动力学向局部动力学的整合与作功,获得了行为的连贯(即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结构的转换)性和漫延性。

修辞形态:文学话语的语言生成模式构成

文学话语行为始终要走向个性化和个体化,并通过个性化和个体化的生成而使其达向文本成为可能与现实。在这一生成化的行为过程中,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语言的感受、领悟,认识和理解,再不能囿于传统的那种内闭式模式之中自得其乐。人类语言无论就其生存本质上讲,还是就其行为运用方面看,都绝不是单纯的任人所用的现成的机械性工具,语言不仅是世界化的,语言同时更是生存化的,生态化的。语言是世界存在的根底,也是世界之所以为世界的展开状态:语言是人类的存在家园,语言更是人从生态现实向其自我生存历史敞开的生命之链。这条生命之链的起点是对象世界和宇宙自然。而这条生命之链的终结性指向则是人类文化(即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状态).其简要示意图为:

(生存性内聚) (生态化扩张) 口头性话语 (存在的到场)

对象世界(语言)-???言语????话语< >?????人类文化(语言)

书面性语词

只有站在这样的层面上来理解来把握语言,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文学。文学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类话语行为,文学话语向个性化、个体化的文本生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语言向人的语言、向文化语言生成的过程,就其最为直观的层面看,文学形态即是语言形态。文学话语行为的语言形态,本质上展布为一种生存化的修辞形态。深入地领悟和把握这一点,将有可能给死气沉沉的文艺学带来新鲜的活力,并由此拓宽出无阻广阔的前景。

就一般意义讲,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创造性的生成过程,而语言的生成过程恰恰是修辞的过程,从表面看,修辞的完成是语言生成的实现:但从本质上看,修辞的产生是因为生存表达(书写)的需要,同时,修辞的完成又是生存书写的实现。因此,修辞是基于生存的需要通过语言的修饰而达成对生存本身的修辞(虚构,夸张、变形、折叠、扭曲、硬化等),文学话语行为是基于对历史化的此在生存的人性困境的哲学反思与美学批判,而向对完美的人性和理想的生存状态的主观预设与重塑行为,因而,当文学话语行为达向个性化和个体化的文本而必须要凭借语言的甬道来实现的过程中,其语言的生成也就踏上生存修辞的道路。这样,生存化的修辞形态(模型)也就构成了文学形态的综合化、生态化外观形态。

文学话语的体式模式--文体形态(模型)

文学话语的叙述模式--文本形态(模型)

文学形态

文学话语的语言生成模式-生存修辞形态(模型)

文学话语的描述模式--时空形态(模型)

文学话语的行为模式--书写形态(模型)

文学话语的生存化修辞形态是一个内外隐显的、立体网络的修辞系统模型。在这个修辞系统模型的最表层是语言生成的修辞模型,又称语言表达的生态修辞模型。其基本的情感、价值取向是语言生成对事实世界的虚拟化和语言生成对现象世界的反讽化。在文学话语行为的语言生成过程中,对事实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虚拟化和反讽化,其本质的图谋是对现象世界和事实世界的反修辞--因为就生存本身来讲,任何存在的展开都是生存修辞化的,对生存修辞化的现象世界和事实世界的虚拟化和反讽化,都是对修辞化的事实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反修辞行为。通过这种虚拟化和反讽化,使语言进入对是这样的现象世界的否定,而主观地达向了对应该是那样的世界的修饰性描摹。

文学话语行为的生存修辞模型的内隐模型恰恰是文学的审美思维修辞模型 。文学的审美思维修辞模型的基本框架是思维的重复与对比、铺排与渲染。

文学话语行为的审美思维修辞模型具体展开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话语思维的主题(话题)修辞--主题(或话题)修辞构成了文学话语行为的思维修辞的基本内容。文学话语的主题修辞是指文学话语行为向个性化和个体化的文本生成的过程,其思维必须围绕某一具体的话题或主题而展开的,因而,就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对表达的思维展开的过程,都是对所表达的主题或话题的修辞过程。

第二,文学话语的思维功能修辞--这里的功能是指主题(或话题)对表达者的功能--即表达者通过这一表达期望能实现什么样的动机、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的修辞。功能修辞同样是文学话语行为的思维修辞的又一基本内容,它是任何形式的文学话语行为向个性化、个体化的文本生成过程的不可缺少的修辞行为。功能修辞包括心灵、情感功能修辞、情绪与意志功能修辞、目标功能修辞、观念、思想功能修辞和信仰、信念功能修辞等。

第三,文学话语思维的材料修辞--文学话语行为向个性化和个体化的文本生成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求表达的生态过程,而任何表达都需要有具体的内容、材料、信息。而基于所表达的特定动机与目的性,也基于表达的具体主题或话题性,思维对表达的展开过程,也就自然地涉及到对表达的内容、材料、信息的选择和运用,其选择的原则、标准、前提,以及对所选择好了的材料,内容,信息的运用的角度与安置的结构性与方式性,等等,就是对材料、内容、信息本身的修辞过程。

文学话语行为语言的生存化修辞模型的第三个构成系统是动机--行为--效果修辞。

动机--行为--效果修辞,是文学话语行为向个性化和个体化文本语言生成的整体修辞。其中,动机修辞包括人类文学话语动机修辞、文学的群体性、时代性、民族性话语动机修辞和作家创作主体动机修辞等。而其行为修辞包括行为的目标修辞,行为的领域性、题材性修辞,行为的视野性、视角性、方向性修辞,行为方式与方法修辞。文学话语行为的效果修辞包括个体化的生存效果和类化(民族、国家、人类)的生态效果修辞,人性化审美效果、伦理效果、哲学效果以及宗教性的效果修辞等。

文学话语行为语言的生存化修辞模型的第四个系统是话语背景修辞。文学话语背景修辞又称之为文学话语场修辞。从根本上讲,文学话语行为向个性化、个体化的文本语言的生成过程,既是符号的生成过程,更是审美的生成过程,因此,文学话语场修辞的根本要义,是如何将文学话语的生存语义向文本语言的符号语义的生成的修辞。文学话语场修辞构成的基本条件是:第一,要有所修辞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审美化的文学话语;第二,要获得特定的修辞背景,即文学话语得以具体展开的生存境遇或者说生态处境、状况;第三,要获得具体的修辞环境,即文学话语行为达向对个性化、个体化的文本语言的生成,必须要具备一种能够生成的当下状态:第四,要有具体的修辞动机、明确的修辞主题,可供取舍的题材和清澈的修辞目标;第五,要有可供创造性使用与发挥的修辞媒体。

在这样一种多元条件的整体构成获得的状况下,文学话语的背景修辞的展开行为也就自然包括:1、历史化的此在生存境遇修辞;2、生态化的审美情景修辞;3、动机一一主题一一题材一一目标修辞;4、语词修辞。

文学形态语义场;文学话语行为的生存动力源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精英形态,而且还是文化的创生形态。由于文学的这种文化本质的规定性,也就决定了文学形态语义(形式语义和生成其形式语义的生存语义)的场化性 :文学形态是一个网络流变的场,在这个场中,喧哗着自然与人、类与个体、历史与现状相对抗、相交织、相解构、相融统的生存语义流。这一生存语义流,才是人类文学话语的感性生命状态,才构成了人类文学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文学永远都是人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生态现实与人性生态理想的感性审美学。因此,文学形态语义场所涌动喧哗的生存语义中的终极语义内涵恰恰是人性化的生态倾向性--即生命意志与生存意志的相对抗和生命激情与生存智慧的相解构--所达向的生态空间状态向生存时间的融流。

生存意志向生命意志的逼近与烛照 文学,就其文学话语向个性化、个体化的文本语言生成的道路来看,实际上是作家把此在生存处境自觉的纳入历史的框架中来理性的审视,并企图把生存的理性力量融铸进感性形象的审美语言铁锤--去敲开生活的千年冻土(文化板结层),从而逼近生命的本源,烛照生命的自身形象。文学话语行为的这一动力学性质与倾向不仅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中,而且首先体现在作家的人生历史运动和他的文学探索行为历史的全过程中。

生命激情向生存智慧的消解和渲泄 文学,就是对人性生态困境的审美追问(审查、批判)和超越(即重塑),在文学话语行为的历史展开中,人性生态困境的审美追问与超越,不仅是两种极高的艺术境界,而且首先是两种极高的人生生存(历史)境界。能够涉入前者(追问)而意命于后者(超越)的人,才是走向了生命和探索的极致!因而,在追问中超越,在超越中走向更新的追问,这是文学话语行为向文本化的语言生成的最高境界!然而,对人性生态困境的追问与超越--的行为过程,不仅是作家生命激情向其个性化的生存智慧的消解与渲泄,同时更是人类文学的生命激情向时代生存智慧的消解与渲泄。

生态空间向生存时间的演进 实质地讲,文学是一种理性的审美艺术。文学话语行为的理性力量不仅来源生存的此在化激扬,同时也来源于对生命的历史性觉悟。生命的历史性觉悟往往爆发出闪电般的、能够刺破心灵的神奇灵光(即意象)。文学话语行为的艺术魅力所在,就是要把这一捕捉到的灵光(意象)内聚于心灵,然后以抽象的语词来描述它。当心灵涉入语言领域,也就事实地进入生存价值取向领域,生命的激情也就无可避免地沦陷于生存之场中,消解为生存的智慧而渲泄之。当作家把此在生命激情向其生存智慧消融时,本质上是他的此在化的生态空间向生存时间(历史)的演进。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感怀而作的小诗,并没有关于此在生存处境的消息,但它又的确源泉于诗人的此在生存处境,来源于这一生存处境所激励的生命激情的无竭冲动。然而,这一切都消融在诗人对生存与自然、有限与无限、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等等的严峻现实关系的沉痛领悟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生存时间的有限性的背后不正是自然的无限性?更为可怕的是,这无限的自然时间是那样的流变不居,飞逝不已!自然时间的无限性和自然时间的流变性--此二者的同谋,共同构成了人的有限生存的痛苦:因为自然时间的无限性和流变不己性,构成了历史自身的无情一一时间腐蚀著历史,时间消磨着生命和人--无论是凡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都将注定要在这无限的自然时间的黑色漩涡中消亡生存时间自身,使他既不能仰见古人,也不能瞻顾来者,唯一的只是自身的孤独生存和生存的自我消解。因此,自然时间是外在于人的主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是世界的造物主,是万物的腐蚀剂!人,只能孤独地为它的飞矢流动而生,并孤独地随它的飞矢流动而死!

时间是空间切割万物的瞬间的点的无限连缀。如果说时间破灭了人的生存的永恒之梦,使他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生存的短促的话,那么空间却给人播下了无穷无尽的忧惧和生存限制的苦恼: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面对神幻、广漠、无限的宇宙空间, 自以为是的人,不仅不能看见古人和来者,而且更不能瞻望过去和现在,就连现实世界,我们也所知无几!

当把生存处境纳入时间的框架,这必然引来对存在与自然、生存的有限与无限、生命的自由与难自由、生存的自主与不可真正自主--等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体悟和重新咀嚼,从而渲泄为一种生存的智慧:时间的无情,注定了生命和生存的无情!而有限的生命和生存又为何要太多的痛楚、多情呢?对诗人陈子昂来讲,一种政治(官场)失意中的感怀--所生发、渲泄出如此凝重的生存智慧,这全在于文学话语行为的独特动力学功能:即把现实的生态(空间)处境向历史化的生存时间深度--之方向的渗进与演化!

参考文献:

1、俄国 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英国 尼古拉.斯坦戈斯《现代艺术观念》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3、英国 彼得.福勒《艺术与精神分析》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4、苏联 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

5、美国 雷.韦勒克 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6、波兰 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7、美国 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法国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

9、德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

10、唐代兴《人类书写论》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0。

11、唐代兴《语义场导论--人类行为动力研究》四川大学出版,1998.

12、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发生》学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