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范例6篇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范文1

叮铃铃闹钟铃声响起了,我猛的掀开被子,拿起我的眼睛镜,看看时钟,该上学了。我穿好衣服,照了照镜子,看看我今天变成了什么:蚂蚁。唉每天都会这样,这就是我――马丁。(开头虽不长但手法运用自然,继续努力)

我陪着我的好朋友郭莫去上学,上学的日子总是很平常,没什么两样的。到了学校,大事情就发生了。我看着成群结队的蚂蚁,围在我身边,像一群小黑点一样,好看极了。刚看见教导主任,他就快如闪电的向我奔来,说:你又想干什么,天天穿些奇装异服,今天又变成了小小的蚂蚁。我很委屈,因为不是我要这样,每天早上我都会变来变去,这也由不得我。

突然,整个操场被蚂蚁包围了,他们一溜烟儿的把我带走了。醒来之后,发现我在一个皇宫里面,里面的国王看着我说:你个叛徒,是不是你盗走了皇宫里面的钻石?我没有,你是谁这是哪?我辩解道。国王嚷着要把我抓起来,两边的守卫也都明白了意思,把我抓进了牢笼。

远处传来一声叫喊声马丁,马丁你在哪。我回应了,看见了郭莫,可他听不见,我就用旁边的石头疯狂的砸,终于知道到了。她用手扳开牢笼,救我出去了

回到家后,过了今天又是新的一天。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范文2

蚂蚁能不能从高的地方摔下去呢?我做了一个实验:抓了许多蚂蚁,分别从二米、三米的地方摔下去,可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从三米高的地方摔下去的蚂蚁都没有摔死,还和正常的蚂蚁爬得差不多快,只是有一点晕头转向,在原地打转呢!

于是,我把外公的放大镜拿来用,我还要找到为什么蚂蚁都摔不死的原因,我拿着放大镜到院子里捉了一只蚂蚁,又找来一根细绳子系在蚂蚁身上,只见那只蚂蚁的六只脚不停的、均匀的划动,我想:蚂蚁可能是顺风而下的,用六只细小的脚来保持平衡。

如果蚂蚁没有六只脚,会怎么样呢?虽然这个还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但是我发现了蚂蚁如果没有六只脚,就没有了平衡,没有了平衡,蚂蚁就会摔伤摔死的。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范文3

假设您准备去全国10个城市推销您的新产品,从北京出发,途径上海、兰州、大连等城市,每个城市只经过一次,再返回北京,怎么走路途最短、最省事?您也许觉得这事很简单,笔算一下或者拿地图量一下不就得出结果了么?您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尝试一下,将会发现事情不像您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所有可能的路线就有10X9X8XTX6X5X4X3X2X1=3628800条!

这么多路线,即使用计算机计算,也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这就是组合优化问题中有名的旅行推销商问题,由意大利数学家孟戈于1930年首次提出,其实质就是要找出一条既行遍所有城市,又使总的行程最小的路线。

神奇的蚂蚁算法

马科・多利戈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了蚂蚁算法。蚂蚁算法思想的萌芽至今不过短短17年的时间,然而这种新型的优化算法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它的研究已从欧洲的一个实验室迅速传播到全球千千万万个实验室。下面我们简要介绍蚂蚁算法的思想:

蚂蚁算法利用的最基本的原理是蚂蚁会在行走的过程中释放信息素――信息素可以是蚂蚁的气味或分泌物。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您就会明白信息素的作用何在:假设有两条路通向食物。刚开始的时候,这两条路径上的蚂蚁数目一样多。当一只蚂蚁沿着较短的路径到达食物并返回时,由于路径较短,所以蚂蚁来回的时间短,这就意味着重复的频率快,因此在单位时间里,与较长的路径相比较,在较短的路径上走过的蚂蚁就多,从而洒下的信息素自然也更多。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蚂蚁倾向于选择信息素较多――即被走过的次数较多的路径。直到最终,所有蚂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条路径,即最短的路径。

让蚂蚁帮你找到最佳路线

那么,是否我们也可以像蚂蚁一样,通过在走过的路径上释放“信息素”来寻找到最优的路径?当然可以。以本文开头的10个城市推销巡游为例,首先设置如下参数: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初始时刻各条路径上的信息量,还有蚂蚁的数目。对于旅行推销商问题,蚂蚁要在走过的路径上留下信息素,蚂蚁数目过多,会使各个城市之间的路径上的信息素数量平均化,不利于快速找到最佳解;但是如果蚂蚁数目过少,会使从未被搜索到的路径上的信息量减小到接近于0,可能最终找到的是一个次优解。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针对具体问题来对蚂蚁的数目作出折中的选择。

接着,蚂蚁开始巡游各个城市。假设从北京出发,那么就需要计算下一步要走的是上海、广州,还是其他城市?这是根据北京到各个城市的转移函数来计算的。转移函数是到各个城市的路径上的信息素的函数。显然到哪个城市信息素比较高,哪个城市被选择的概率就比较大。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上文设置的初始时刻的信息量,初始时刻的信息量可以设为各城市之间距离的倒数,也可以设为一般的常数,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设置。

在所有蚂蚁根据转移函数选择了“下一个城市”并且走过所有城市,即完成了一次循环之后,记下这次循环得到的最优解,就是所有蚂蚁得出的10个城市巡游路线中最短的那条路线。同时要对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进行调整。在实际的蚂蚁寻食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留在各个路径上的信息素必然会部分地挥发,因此在蚂蚁算法中更新路径上的信息素时要考虑各个路径上信息素的部分消逝。具体地,以城市甲乙之间的路径为例,将甲乙路径上挥发后剩下的信息素,再加上本次循环中所有走过该路径的蚂蚁留在该路径上的信息素,就得到更新后的信息素。举例来说,第一只蚂蚁留在甲乙路径上的信息素可以考虑甲乙路径的长短、以及这只蚂蚁走过的10个城市的总路线长度来确定。也就是说,甲乙路径长度越短、走过甲乙路径的蚂蚁越多、含有甲乙路径的路线的长度越短,甲乙路径上的信息素就越多。从而,在下一个循环中,从城市甲出发,到城市乙的转移函数也越大,城市乙被选择的几率也更大。

然后所有蚂蚁从北京(也可以是其他城市)开始,根据更新的信息素再次巡游10个城市。以多次循环中最短的路线作为10个城市巡游的最优解。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范文4

那年暑假,我经常去我们小区健身器那的树丛里的树丛里观察树木。有一次,我在从上往下观察樟树时,低下头来无意中发现我的脚旁边有一个个小土堆。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个由蚂蚁辛勤劳动修建出的蚂蚁洞。当我看见蚂蚁们进进出出都是从这些洞中爬进爬出的,于是,我想做一个试验,看看如果我把一些小沙子踢进洞中,蚂蚁会怎么样?我抓来了一点沙子,分别放在每个小土堆前面,然后用脚慢慢地踢进小土堆里。我刚把沙子踢进小土堆里,小土堆里的那些蚂蚁们就开工了:它们用“手”将沙子一粒一粒地搬出蚁洞。我看见它们很快就完成了“工程”。可是我想:虽然蚂蚁们这次会把沙子全搬完,可它们还会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吗?我带着疑问又找来一些沙子,踢进小土堆里。蚂蚁们还是努力地搬运着沙子。我反复做了几次,可是蚂蚁们仍然凭着自己的毅力、恒心把沙子一粒一粒地运了出来。它们的恒心与毅力鼓舞着它们干什么事只要没干好就决不罢休。我想:如果连着小小的蚂蚁都有如此毅力与恒心。那我们人类不也应该有恒心与毅力吗?

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具有像蚂蚁这样的恒心与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大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失败了一千多次。他失败了那么多次,不还是靠着恒心与毅力撑了下来走向成功了吗?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我们只要做事有恒心、毅力,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好的。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范文5

可儿时的我并非如此。记得那是寄居在祖母家中,祖母家住在一楼,出门便是于耍的天地,而我偏偏不喜欢跟女孩们“扮公主”、“做千金”,男孩子们又不愿带着我这个小丫头打打闹闹。无奈,我只好自寻玩处。

幼小的我对蚂蚁产生了兴趣。祖母家门口有几个蚂蚁洞,真不知总是粗心大意的我是怎么发现那细小甚微的蚂蚁洞的,我于是常常捉蚂蚁来充当玩具。

其实蚂蚁本身并不好玩,但只要有玩法,蚂蚁就会变成世上无双好玩具。我当时的玩法是开个假慈善的“蚂蚁医院”,把活生生的蚂蚁捉来“截肢”,然后把“残废蚂蚁”送到树叶做的“病房”内,细心照顾,必要时还要把蚂蚁送入“急救病房”装模作样地“抢救一番”,直至康复。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范文6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的培养。

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听说要研究蚂蚁,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让观察有效可行,我们提出两种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并且最终确定了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呢?首先要把众多的蚂蚁引出来。学生们带来了面包屑和白糖等作为诱饵,把蚂蚁从窝中引出,在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中,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身体。有的小组学生找不到蚂蚁的窝,就想办法把食物放在寻找食物的蚂蚁面前,然后跟着蚂蚁的路线,去找蚂蚁窝再在窝边放些食物,引出一批蚂蚁。在看电视“动物世界”中,同学们知道,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静静地观察,不要碰到蚂蚁的身体”,这是观察蚂蚁的要求,也是观察其他动物的要求。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仅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还观察到了蚂蚁的生活如:怎样合作搬运食物、怎样交流信息、怎样排队行进、怎样寻找食物、遇到食物时怎样反应等。这些有趣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蚂蚁作为生命体的特征,从而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观察不是最终目的,还要对蚂蚁进行描述,活动中我们用“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将内容、顺序、方法、重点、词汇、语言等进行选择和组织。活动最后,学生们把观察研究完毕的蚂蚁送回了它们的家,做到了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二、体验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包括: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为了探寻蚂蚁更多的秘密,加强学生课外探索的能力,学生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睛暖的天气里,蚂蚁有时会外出很远寻找食物。从很远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小小的蚂蚁却不会迷路。蚂蚁究竟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通过实验来找答案。

活动开始,学生们先做了个实验,在蚂蚁走的路线上,用手指重复划几次,截断它们的路线标志,这时候看到,蚂蚁们乱作一团,到处绕圈子。几分钟后,才能重新排成一条整齐的战线。这是怎么回事呢?蚂蚁认路又和什么有关呢?

接下来我们对蚂蚁寻路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假设,并分别设计了验证的方案。

1、蚂蚁是用触角来认路的吗?选择一只正要回巢的蚂蚁,拾起来后用镊子将其触角去掉,然后再把它放回原地,看它是否仍能跟着队伍回巢。

2、蚂蚁利用周围景物来认路的吗?趁一队蚂蚁正在回巢的途中,用一块板把它们圈住,使它们不能看见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蚂蚁还可以按原路返回,说明蚂蚁不一定依靠周围景物认路。

3、蚂蚁是闻到什么气味吗?在蚂蚁爬过的路面上,用手指横划一条线,破坏连续的气味。如果蚂蚁还可以按原路返回,说明蚂蚁不是利用自身留下的气味认路;相反,如果蚂蚁发生短时间的混乱,则说明蚂蚁可能是利用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由于蚂蚁具有上述认路的本领,即使天空中浓云密布,或是地面上的气味被破坏的时候,只要还保留一些可以利用的线索,它们仍旧会找回蚁巢,只不过多走一些弯路而已。做了这个实验,得出了蚂蚁认路的方法,学生们恍然大悟:难怪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蚂蚁搬家的现象,它们都能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家园。

三、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学生们在实验或者探究时,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在研究蚂蚁的活动中,更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蚂蚁都是一窝一窝地生活在一起,每一窝都是几十万只,它们一旦找到食物的时候,就会组成长长的队伍运送食物,食物是互相传递的,只有一头一尾不动,在什么地方觅食,把食物运送到什么地方,这是固定不变的,而中途一只蚂蚁接到食物并传递给下一只蚂蚁后,又会回来传递下一个送来的食物,这是一种和谐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