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例6篇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1

一、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文本

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是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因为《最后一头战象》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备课时,笔者设计了主要内容和细节两条线,两条线贯穿始终。阅读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法,但怎样能让方法的使用和内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让人觉得生硬概念化?这是篇很悲壮的课文,文章情感情很浓烈,教师的情感怎样自然地融进去,而不显得装腔作势?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要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别人教案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通过一遍遍的试讲,虚心听取各位领导和教师的意见,终于形成了较成熟的教案设计。

1.课前交流让师生放松。设计一个与课文有内在联系的小游戏。比如,准备一组表现动物之间情感的图片,让学生配台词。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思维也很活跃。游戏很巧妙地与课文联系,为走进嘎羧的内心情感做好铺垫。

2.走进文本,探求嘎羧的内心世界。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之后,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

3.前后对比,领会文本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重回战场”一节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对嘎羧重回战场时的吼声的描写入手。

教师出示披挂象鞍前的嘎羧形象,设计问题:通过嘎羧出征前后形象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嘎羧出征之前的年迈体衰与重回战场的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之间的差异,以表明“这哪里是一头即将垂死的象?这是分明是一头战象,分明是一头善良忠诚英武豪迈的战象”。这样的描写使得一头活生生的战象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虽然昔日的年轻不再,昔日的战场不再,但嘎羧的勃勃雄心还在。出示问题:此时此刻嘎羧还会吼叫些什么?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写真情告白,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一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想象说话、对比阅读、动笔写写,抒发了学生的感情,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4.结合想象,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在学习本文时,采用了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组合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和描写的细腻。

结合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思考: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嘎羧仿佛在呼唤什么。教师进行点拨升华,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体会到它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重点抓住嘎羧重回战场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配乐朗读,烘托文章,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善良和忠诚情怀。配乐朗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此时,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得到了提升。反思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最后,出示沈石溪的话“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作为学习本节课的结束语,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并引发学生思考课文后面的情节中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动物具体行为体现其特点的,调动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2

在电视文本的叙述中,镜头是最为直接的语言。一个好的编导者,都会善于通过视觉形象张扬自己捕捉到的每一个生动的细节,感性而直接地展示我们的生活与时代的联系,营造出非常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视觉氛围,形成自己有益于与观众沟通的电视叙述风格。

联系到电视专题片制作,成功的关键在于编导者针对具体环境处置画面的原创性和想象力。而原创性和想象力无疑是这个时代最稀缺、最宝贵的东西,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经历、知识和整体人格。从这层意义上说,制作好一部电视专题片,就像制作艺术品一样,不能只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最能体现艺术的细节的“点”。应该重视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这些亮“点”。“点”真正完善了,高潮就出来了,“线”和“面”也就连贯了,整个片子的档次也就上来了。我和部队的同志编导过一部专题片《好八连》,通过寻找和制造细节,获得了成功。当时。为拍好这部片子,我和其他编导一起研究了近半个月,拿出了分镜头脚本,策划安排了摄录场地,像拍电视剧一样安排了些真实的细节。安排了连续爆破的场面,设置了烟火等背景。为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我在战士受伤未愈的手上缠着的绷带上按上了点红药水,从把钢钎手部的特写逐渐拉开控在战士们在石壁上凿岩的大全景。为求到战士们经常挥汗如雨的施工场面,我们战士光亮的脊背上控成特写。待小水珠逐渐成流时抓拍特写并拉成中近景。“这一双双涂抹着紫色云霞的手,像不像南疆勇士拨打枪林的手。”“这一个个流着春的小溪的脊梁,像不像南疆勇士遮挡弹雨的脊梁。”富有诗意的解说词。点靓了生动的画面,而生动的画面又张扬了解说词的渲染力,二者相得益彰,把南疆自卫反击的军人和北国为民造福的军人联系一起,最后落点在“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亲的人”的结束语上。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些“细节”画面,通过“他们吃的是这样的饭菜,付出的却是这么艰辛的劳动”;“他们走的这样崎岖的路,却修出了这样平坦的路”;“他们住的是这样的没有天棚的房,盖出的是这样漂亮的楼房”;“他们偶尔也能啃上一个面包,那是他们又加了班”;“他们有时也能喝上一瓶汽水,那是他们流了更多的汗”等一系列对比强烈的特写镜头,使编导者的发现和接受者的发现和接受者的想象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得以无限的延伸。

我们在另一个专题片《边塞金秋》中。同样通过“细节”体现艺术的魅力。高山哨所非常艰苦,最耐不住的是寂寞。怎样反映战士的生活,有人建议把军犬放在屋里,再现野狼误人战士宿舍的画面。我没有同意。而是选拍了战士翻晒木耳、小猫和小狗嬉戏滚打和战士们欣赏蝴蝶标本的画面。配上的解说词是:“这里的生活也有七种颜色,连和旺旺也是这样的欢乐和洒脱。”“战士们把美好的热望整理出了一行行一簇簇直线加方块的梦,用自己年轻的季节和对祖国的赤诚,绘就出了这些红的热烈、橙的鲜明、黄的明朗、绿的葱郁、黑的庄重、蓝的透亮、紫的柔和……”几个不经意的细节画面和恰到好处的解说词一下子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把战士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辉映到了极致。我和摄像转至饭堂的时候。该仓库的政委请我吃西瓜。我看给我们切瓜的班长满头淌汗,脑海里就出画面了。我让政委切西瓜。然后递给班长,让班长吃。之后让摄像从西瓜的特写拉成中近景控制,最后推到班长淌汗的鬓角处定格。剪片时,加配了这样一句解说词:“领导把甘甜送到了战士们的心里,战士们流出的汗都是甜滋滋的。”这句话和片尾字幕“基层是我们的基础,没有基层就没有我们”,受到了部队和同人的赞赏。

我们编导的《播洒光明的人》同样以细节取胜。被央视一套和七套循环播出七次。我们跟随这位推动国际组织的“光明工程”项目的李建国医生拍摄了近一个月,走访了3县9乡21个村屯,拍了5本素材带,主人公李建国被树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了一等功。

我参与编导的五集专题片《教训不能忘》,采用纪实手法,在发案第一现场,找替身摸拟案例发生过程,像拍电视剧一样的按分镜头脚本拍摄。用扩散的烟雾暗示案犯恶性膨涨的犯罪心理,用若明若暗的烟火演示罪犯私欲的变化,用特定的肢体语言描绘案犯鬼祟的恶行,用现场的脚镣声图解案犯伸手必被捉的下场,用审批现场彰显法律的尊严等等,用一个个细节陈述了“五大案例”留给我们的教训。有一次提审案犯,画面寓意丰富。走廊尽头一铁门,被外边的阳光剪出一个口子,案犯押进来后,铁门咣当一声关上了,没有了阳光的画面模糊一片。我心生一计,让警卫战士关门时狠点,让咣当声震聋发馈些,把有同期声的更能突出字幕的画面剪辑成每一集的片头,收到了良好的试听效果

几年来,我和同志们先后编导了40多部专题片,有的被省台和央视播放并获各奖项。《情系灾区》被推荐到省委宣传部和中组部。《明珠鹤顶别样红》使东市场小区被评为“部级文明小区”,《安得广厦千万间》受到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使我市的安居工程在省内外和国家建设部扬了名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没有极具视觉性的“细节”画面和现场感强的文字是感染不了观众的。善于打造生动的细节,通过“细节”这种特殊而“真实”的电视语境的营造,以极感性的纪实元素和适度的抒情笔法,配合电视画面的视觉传真,将强烈的情绪通过画面的理解,感动并吸引着观众,用虚与实适当组合产生漂亮的效果,让观众把你用细节打造出的视觉符号集中起来并解读下去。这样才能取得画里画外互动双赢的效果。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3

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可以好好比较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角是林冲,并非一介武夫,而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有着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教头――教师!只不过是教习枪棒。他文武双全,“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的气”。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一壶浊酒,十分惆怅。正义已死,问苍天,路在何方?熊熊烈火,长天茫茫,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一把刀,一杆枪,把江湖走尽,不再彷徨!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是别里科夫,他是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小城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别里科夫死了,杀死他的是他的抑郁症,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有沙皇专制统治的的白色恐怖。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因心灵僵化死亡。他的死让全城的人高兴!

陆虞候被杀死了,杀死他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他想要置于死地的林教头。作为高太尉府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的陆虞候,奴性十足,患软骨病,挺不起胸,抬不起头,整天看“主子”脸色行事。为讨“主子”喜欢,可谓搜肠刮肚、费尽心机,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得出来。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得了相思病之后,陆虞候便千方百计为其出谋划策,企图逼良为娼。先是设调虎离山计,将林冲叫出来喝酒,骗林冲妻子到自家楼上,让高衙内调戏。然后设卖刀计,使林冲误闯白虎节堂,被发配沧州,并安排押解人员中途结果林冲性命。最后又设火攻计,趁大雪之夜,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虽然没被害死,但被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最终走投无路,被逼上了梁山。他的死罪有应得!

别里科夫之死案发现场是中学男教师单身宿舍。

陆虞候之死案发现场是沧州城东15里的草料场的东三二里的市井与草料场中间的一座山神庙。

顺便我们再把“别里科夫之父”――契诃夫与本单元最后一课《边城》“翠翠之父”沈从个比较:

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总是歌颂过去,把自己与现实隔开,禁锢人们的思想生活。契诃夫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超现实又源自现实的形象――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沈从文也通过翠翠歌颂过去,歌颂湘西沅水,那里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原动力。他歌颂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人民也送给他一副对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4

[摘要] 榆木山水草丰美、山势绵延、地形复杂,曾是甘州回鹘时期裕固族可汗的皇家牧场,是历代游牧民族放牧的沃土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点。榆木山岩画的内容、风格及手法别具一格,对于研究古代民族的历史、生态、文化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榆木山岩画;古代民族;游牧文化;农耕文化

榆木山位于河西走廊南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榆木山内,与高台、临泽两县接壤。这里水草丰美、山势绵延、地形复杂,曾是甘州回鹘时期裕固族可汗的皇家牧场,是历代游牧民族放牧的沃土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点。这里众多的岩画编制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和许多奇幻迷离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幅壮美而神圣的历史画卷。这些岩画保留了古代民族的历史、生态、生产、生活、文化等历史信息,它是写在石头上的史书,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丰厚财富。

一、榆木山岩画的内容和手法

榆木山岩画内容分为动物图、狩猎图、战斗图、符号等,以动物居多,动物主要分为家畜和野生两类。其中又以牦牛为多,既有家养牦牛,也有野生牦牛,两者区别十分明显。家养牦牛尾巴下垂,野生牦牛尾巴上翘呈圆形。牦牛有单个,也有多个。还有黄牛、狗、狐狸、狼、豹、鹰、岩羊、盘羊、山羊、兔、骆驼等。

岩画表现狩猎内容比较生动,有的猎人骑射,左手持弓,右手已收回,箭已出弦,前面的野牦牛已中箭,还在拼命跑,猎狗也在追中箭的野牦牛,右下方又有身躯高大的豹子,一头野牛低头做出要抵架的姿态,豹子胆怯不敢下手而逃跑;有一处岩画,空中一只猛禽俯空,一只大羊领着小羊奔跑,这只猛禽似乎瞄准了小羊,开始收翅而降。也有战斗场面,两人骑马对恃,手中的兵器碰在了一起;两人身体后倾,两马翘起了尾巴,战斗显得十分激烈,而下方一人骑马挥舞旗帜,呐喊助威。

此外,还有手印、脚印、树、人头等图案以及一些奇特的图案,看起来像是云彩,又像是文字。有一处较长的线条,看起来很像龙,又像是空中闪电。有些图案,一个圆圈,周围有莅条,像是太阳闪射着光芒;有的圆圈中间有十字,像是宗教图案。另在一处石头上刻有如意图案,下面是藏文。据牧民说,在榆木山西端山顶有一块巨石上有密集的岩画,有动物、人、文字等图案。

榆木山岩画凿刻的手法不尽相同,多为阴刻,用金属钝器敲凿而刻,有轮廓线刻、中空全刻、点刻轮廓,也有个别阳刻。从凿刻技巧看,有的线条流畅,布局合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个别还用夸张手法进行艺术化处理,这些可能是一些专业人员应邀而作。有的画法简单,动物有大致的外貌,四肢及头尾都是直线,可能为牧民自己凿刻。榆木山岩画的很多内容及风格、手法与青海、新疆、内蒙的岩画完全相似,但也有不少内容别具一格,尤其是一些奇特图案、文字是我国境内其他地方没有发现的。

二、榆木山岩画的含义及溯源

1987年文物普查时只发现了两处榆木山岩画,当时初步确定为秦~汉时期。后来,经普查发现部分岩画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些岩画刻在原始岩石上,经风吹雨淋,阳光暴晒,已模糊不清,这部分约占岩画总数的10%,内容为单一的动物,年代可能要早于秦汉时期。还有一些岩画则刻在表层脱落的二层岩上,这些岩画延续时间较长。榆木山主峰3180米处石刻“大山口”三个字,是近几十年所为。榆木山为河西走廊南部最近的山麓,历史上曾有多个游牧民族居住,据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从远古时期,曾出现过鬼方、猞犹、舍夫和戎、狄等民族和部落,他们大约是中国北方早期岩画的作者。”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相继居住的少数民族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回鹘、党项、吐蕃、女真、蒙古等民族,虽然民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大概都不会放过榆木山这片肥沃的草原,他们发展畜牧,一年四季在马背上辗转,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流星般一闪而过,加之游牧民族丧葬习俗也比较简单,入葬东西很少,所以在此没有出土过较有说服力的历史文物。那时许多民族还没有文字,他们将当时的生产、生活、思想精神寄托凿刻于石。其具体年代为何时,今人难以确定。从有关资料看,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岩画距今约4万年,至于中国岩画年代的上限,学者意见不一,主要有三四万年和1万年两种说法。因受客观、主观条件限制,无法全面进行科学断代,现仅结合有关情况作一些分析。

图腾说:历史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如藏族历史上曾以牦牛为图腾,他们把牦牛奉为保护神;羌族曾以羊为图腾;哈萨克崇拜天鹅;土家族以虎为图腾;古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在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中把狼描绘成神,一条从天而降的苍狼为乌古斯军队带路,所到之处,战无不胜,狼成为乌古斯部落的保护神。古突厥人、回鹘人都有狼头旗。而龙则是中华各民族的图腾,汉代以后,龙成为皇帝的标志和象征。在榆木山岩画中有许多单个的牦牛、狼、豹、羊、马等动物,这些有可能是那时的牧人选定的图腾。

神畜说:从榆木山岩画普查情况来看,有岩画的地方当时居住的牧人养家畜较少,畜圈的遗址最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也就只能养10只羊。据老人说,那时家畜较少,平时食肉主要是狩猎。“物以稀为贵”,家畜少就贵重,为了牲畜兴旺,选出健壮强悍的公畜作为神畜,不能宰杀,养老送终,并将其像刻在石上,提示后人,永志纪念。

宗教说:宗教不是从来就有,而是人类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崇拜是处于初级状态的宗教,其思想基础是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原始人的生活水平很低,意识尚处于蒙昧阶段,对于许多自然界现象,如风、雨、雷、电及人类的生死,都无法理解,他们幻想世间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产生了对自然现象或动物和植物的神化,并企求神灵的庇护,希望帮助人们脱离灾害及病痛。如岩画上出现的太阳、和奇特图案,有可能是宗教、祭祀的记录。此外,我们曾在一处有岩画的地方发现一个陶瓮,取下来一看,内装骷髅,掘土细看,其他人骨已成棕色碎块。按部分游牧民族习惯,人死后要葬在较远的地方,而这里离居住地只有几米之远,一般土葬也是全尸,不会将头分葬,由此想到古代的瓮棺葬。当时有将死人,尤其是小孩装入瓮中入葬的习俗,而这个显然不是小孩头骨。笔者请教了几位专家,他们分析,是不是天葬,鹰吃了人身,剩下的人头用瓮入葬,又有人说是不是用人祭祀、祭天,人头入瓮而葬,是祭祀或者是一种原始宗教活动。

标记说:古突厥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部落标记,一方面用于区分民族部落,另一方面用以区分畜产、牲畜标记。岩画的奇特图案有可能是部落标记。现在居住在这里的裕固族是古代回鹘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是有部落标记的。另外,古代游牧民族经常处于流动之中,住无定居,没有固定草原,草场变动性大,为争草场也可能发生矛盾,为了将草原固定不变,经过协商,划分归户,每个户在固定地划上标记,因此,这些岩画有可能是一户户草场的标记。

三、榆木山岩画的意义

有学者指出:“图腾动物画像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也是最早的文字。”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岩画是文字的鼻祖,是美术的雏形,人类文明的启蒙。“岩画是记录人类现象和艺术创造的最早证据,它组成人类贵产中最普遍意义的部分。岩画体现了人类抽象、综合和想象的才能。描绘出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活动,以及人类的观念、信仰和现实,岩画对于深刻认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样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岩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的历史、生态、文化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写在石头上的史书,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丰厚财富。

四、榆木山岩画的保护

岩画这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榆木山岩画已被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居住在岩画所在地的群众并不知道这是国家保护的文物,视岩画为普通石头,早在大集体修建羊圈时因炸山取石使一些岩画不翼而飞,而在近几年的修建中又进一步遭到破坏。石居里河原有一块岩画,上面刻有10多只山羊,山羊俗名居里,因此得名十居里河,后人在写地名时以误传误,成为石居里河,这块岩画就在几年前修建饮水工程管道时被炸碎作了修渠材料。我们在普查中随时进行文物保护宣传,牧民才如梦方醒,认为应该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我们在这里也急切的呼吁,请善待文物,请尽快行动起来保护这些珍贵遗产。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5

三年为期三个战役结束后,刑事犯罪案件在短时间内有所下降,社会治安有所好转。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1987年开始,刑事犯罪案件快速度地、大幅度地上升,社会治安秩序动荡不定。于是不得不继续开展“严打”斗争,一直打到上个世纪末。只是1986年以后开展的“严打”斗争的规模没有那三年大。直到现在,有的地方在社会治安出现问题时,领导者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严打”的办法来对待,尽管名称不一定叫“严打”斗争,但是实际做法有许多共同之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有意、无意地偏离法律轨道,用人治代替法治;在党委一把手支持下,公安权力无限膨胀,凌驾于检察、法院之上,实际上形成公、检、法联合办公局面,监督、制约机制丧失。原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在的支持下主导的打黑行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可见用政治运动来开展“严打”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严打”斗争的设计者,原来设想用三年时间来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可是打了近三十年,社会治安远没有达到根本好转的目的。现在的社会治安状况同三十年前相比,更加恶化了。具体表现在:犯罪案件、尤其是恶性犯罪案件大幅度、成倍、成十倍上升。全国刑事犯罪案件1983年前后每年发案在50万起以内,现在是每年500万起左右(2007年就达到480万起);情节特别严重、手段特别恶劣、主观恶性程度特别高、造成的社会危害后果特别大的大案、要案,频繁发生;犯罪的“品种”更加齐全,外国有的,中国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有;群众的安全感大大下降,例如,遍布城乡居民住房的防卫门窗,使得居民像生活在监狱铁窗之内,成了中国城镇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就这样,仍然不安全,居民经常被盗、被抢、甚至被害;中国早已进入到世界犯罪最严重的国家行列。中国的黑社会犯罪活动和上个世纪意大利黑手党一样可以控制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社会生活。

近十几年来笔者看了很多有关“严打”方面的回忆文章,有些是领导者的文章。他们对“严打”斗争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些观点我是赞成的。比如,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是完全必要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政法部门义不容辞,都要给予严厉打击,否则就是失职、渎职。但是,对如何打击,是严格依法办事,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还是把法律扔在一边,采取开展政治运动的方式,人海战术、群众,看法就不一样了。三年“严打”斗争采取的不是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而是用我们党历来采取的政治运动的模式,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这次严打斗争是“不叫运动的运动”。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三年“严打”斗争没有达到使社会治安根本好转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仅靠“严打”不能解决社会治安根本问题,“严打”是治标的办法,解决产生犯罪的土壤和温床,才是治本的办法。当前刑事犯罪如此严重,是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综合反映,不清除社会消极腐败现象,就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刑事犯罪。整顿治安,必须标、本兼治。

粉碎“”后,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曾郑重宣布,今后不再搞群众(政治)运动。可是,1983年开展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是结束后开展的规模最大的政治运动,而且跟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模式一样,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讲话或作指示,然后是中共中央发文件,全国人大做决定,然后是地方各级党委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在执行中不是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而是根据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讲话、党内的红头文件办事。这不是法治。

这次“严打”斗争,起因于1983年7月16日,公安部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报告,题目是《关于发挥职能改善公安装备的报告》。公安部这个报告说的是,当前刑事犯罪活动猖獗,为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必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打击的重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重点汇报了公安机关人、财、物严重短缺的状况,要求党中央帮助解决,以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这个报告除送党中央外,特意送邓小平同志,希望他能关心、支持公安机关建设。7月19日,邓小平在北戴河召见公安部部长刘复之(抗日战争时期,刘复之给邓小平当过秘书,他刚刚接替赵苍璧担任公安部长),在座的有党中央负责领导政法工作的彭真。邓小平拿着公安部的报告,对刘复之说:“你们这个文件不解决问题。刑事案件、恶性案件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不得人心”;“为什么不可以组织一次、二次、三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战役?每个大中城市,都要在三年内组织几次战役”;“一次战役打击他一大批,就这么干下去。我们说过不搞运动,但集中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还必须发动群众”;“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包括杀人犯、抢劫犯、流氓犯罪团伙分子、教唆犯、在劳改劳教中继续传授犯罪技术的惯犯,以及人贩子、老鸨儿等,必须坚决逮捕、判刑,组织劳动改造,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必须依法杀一批,有些还要长期关起来”;“现在是非常状态,必须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才能治得住。搞得不痛不痒,不得人心。我们说加强人民民主,这就是人民民主。”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

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了。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不再仅仅是政法部门的职能,而是全党的任务。党委一把手亲自坐阵指挥,抽调各行各业的人参加,调配人力、物力;公、检、法、司打破界限,联合办公,对大要案犯的处理,集体做决定,然后分别办理手续。这样就把刚刚颁布不久的《刑事诉讼法》扔到了一边,完全不按诉讼程序办事,监督制约机制完全丧失,是后对法治建设的一次大倒退。

看看安徽省“严打”斗争第一战役第一仗是怎么打的,就可见一斑。

1983年8月11日至15日,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全省政法工作会议,贯彻中央文件精神,部署“严打”斗争第一战役第一仗,要求在8月底前后为全省集中统一行动时间,首先把浮在面上的犯罪分子统统拘捕起来;9月份集中力量进行预审、、审判,投入劳改、劳教,从重从快惩处。

8月22日至27日,“严打”斗争第一战役第一仗打响。省、地(市)、县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政法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坐阵指挥,各级公安机关是各级党委指挥“严打”斗争的参谋部。除政法部门人员全力以赴外,从各部门、各单位共抽调21万3千人参加,并从非政法部门征调5000多部机动车辆、船舶,在几天时间内集中拘捕了41188人;仅8月22日、23日两天晚上,就拘捕了25760人。这两天晚上,笔者通宵达旦,在省公安厅值班室负责将全省陆续报来的拘捕人数字审核后,报告省委。这样大规模拘捕人,有什么法律依据?能保证不出错吗?

在被拘捕起来的41000多人中,依法逮捕的27481人,劳动教养4901人,收容审查8806人(注销城市户口100人)。对其中所谓的3673名典型案例的犯罪分子,经公、检、法领导联合办公集体研究决定刑期,判处死刑357人,死缓43人,无期徒刑79人,其他判有期徒刑,并先后召开1万至10万人宣判大会43场(次),宣判大会后,游街示众,杀一儆百。这种做法和解放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在这样情况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完全被剥夺了。

领导全国“严打”斗争的负责同志不止一次地说:“严打”就是。可是,安徽在抓捕的 41000多人中,劳动教养4900多人,占12%(安徽三年“严打”共拘捕73360人,其中劳教13153人,占近20%),这些人受到的是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规定的行政处罚,说明他们没有触犯刑事法律,把他们也统统归为“严打”斗争对象,这不是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吗?尤其是收容审查的那8800多人(安徽三年“严打”斗争共收容审查15000多人),由于没有证据,只是怀疑他们有罪,就把他们收审起来,关进监狱,时间少则几十天、几个月,多则几年,而最后审查有问题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有30%,这就意味着有近5000人(三年是1万人)被无缘无故抓进监狱,关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最后一纸释放证明把他们打发走了,什么补偿也没有,违反了宪法规定的公民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的原则。收容审查以后被取消,说明了它的不合法性。

第一战役第一仗打过不久,1983年10月21日至25日,省委召开地市党委分管政法部门工作的书记会议,政法部门领导参加,研究部署“严打”斗争第一战役第二仗。时间确定为12月上旬。在这次会议上,政法部门一些领导反映说:“过去我们也可能有右倾思想,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存在打击不力现象;但是,这次‘严打’斗争确实左了,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否则就将是一年办案、二年申诉、三年”;“要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刚刚了前和中的冤假错案,再这样干下去,不知道又要制造多少新的冤假错案。”甚至有人提出:“如果还这么干,我宁愿受处分,辞职不干,也不参加严打斗争。”由于抵制思想普遍,于是在这次会议上,把主要力量用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上,为防止“严打”斗争扩大化,制定了“严打”斗争的具体政策界限。针对第一战役第一仗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议纪要别提出:“在审批拘捕对象时,要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把一般男女关系与流氓犯罪区别开来;把流氓罪同一般流氓行为区别开来;把制作、贩卖组织传播书画、录音、录像,同一般传看、传抄区别开来;把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同偶尔从中牵线、贪图小利的人区别开来;把采用诈骗、利诱、胁迫等手段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同充当介绍人,从中收受少量钱物的人区别开来;把盗窃犯罪同小偷小摸区别开来;把通奸与区别开来;把一般民事纠纷与寻衅滋事的犯罪行为区别开来;把顶撞领导的错误行为与妨碍公务构成犯罪区别开来(这是针对一些领导趁“严打”之机,打击报复下属的特别规定——笔者);把一般行为与赌头赌棍区别开来;把介绍婚姻得到某些好处与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区别开来。”这些规定限制了在后来“严打”斗争中的滥拘滥捕现象。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依法办案的问题。

安徽省第一战役第一仗打击的主要都是哪些人呢?杀人犯305,抢劫犯2190,犯4706(里面有很多属通奸——笔者),重大盗窃犯4378,一般盗窃6949(多是小偷小摸——笔者),赌头赌棍 1153,伤害1660,诈骗1344,流氓犯7392……

1997年《刑法》修改后取消了流氓罪。而在1983年“严打”斗争被拘捕的人犯中,流氓犯罪的最多。用今天的标准来看,90%的人都不构成犯罪。当时对没有领结婚证而同居的,一般都按流氓罪处理。

这次会议制定的这几条政策界限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依法办案的问题,但是因为它有极强的针对性,有效地制约了“严打”斗争继续扩大化。因此,在紧接着的在第一战役第二仗、第三仗的两次集中统一行动中,拘捕人数大幅度下降,只拘捕了4345名,和第一仗4万多人相比,只有其十分之一。

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没有颁布前,公、检、法三家,监督制约机制基本缺失,公安老大的地位稳坐几十年,谈不上监督制约。中,检察、法院撤消,侦查、、审判归为一家——公检法军管会。所以前和中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不足为奇。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颁布后,打击犯罪的斗争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可是仅仅过了两三年,“严打”斗争一起,又回到了前和中的状态——公、检、法联合办公。安徽省在“严打”斗争第一战役第一仗结束后,公安部13局一个调查组到安徽调查,10月29日,他们在一份《关于休宁县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第一战役第一仗的调查报告》中,充分肯定该县在“严打”斗争中的四个特点(一、二、三,略):“四、公检法联合办公,依法办案(联合办公就不是依法办案——笔者)。办案小组内配齐公检法的干部,既共同办案,又有侧重。预审终结的案件由公安局预审股审核后移送,(书)要求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办案按程序进行(联合办案就不是按程序进行——笔者),每一案卷中都具备《提请批准逮捕书》、《批准逮捕决定书》、《意见书》、《书》、《判决书》。”

这不是“依法办案”,更不是“办案按程序进行”。公安局预审股对犯罪嫌疑人预审后认为有罪,需要判多少年徒刑,就直接移送,检察院只要按公安局《意见书》,照葫芦画瓢,写一个《书》,然后法院写一个《判决书》,把这些东西放到犯人档案中,案子就办好了。公安局既负责侦查,又负责、审判,检察院、法院完全跟着公安走,盖上两家公章了事。这和年代实行的“一长代三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一员顶三员(侦查员、检察员、审判员),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是一路货色。

当时领导人特别强调对“严打”对象要做到“法律手续齐全”,“经得起历史检验”。他们原来就预见到将来会有人申诉,司法机关要复查,但是要让申诉人从法律文书上找不到毛病。这种弄虚作假在共和国政法工作中屡见不鲜,而且积习难改,不知害了多少人。近几年一些地方在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时,当地领导总要在公检法内部召开大会,强调政法部门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公安独大的现象时隐时现,监督制约机制受到严重干扰。这说明1983年“严打”斗争的消极影响还在起作用。

1983年开展的“严打”斗争再一次彰显了国人“治乱世用重典”的偏颇观念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刑法报复主义情绪。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不从根本上找原因,不解决产生犯罪的土壤,只靠严厉打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30多年来的实际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严打”斗争打击的面宽了,打击的人数多了,尤其是第一战役第一仗。在“严打”斗争中,全国逮捕判刑的170多万人、劳动教养30多万人、收容审查50多万人(其中有35万多人没有构成刑事犯罪,而是被称为“大法不犯、小法常犯、气死公安、难倒法院”的人物——笔者)。其中许多人,他们没有触犯刑律,没有受到刑法的处罚,也被当作“严打”对象,还要被,这不是扩大化是什么?至于注销城市户口,更是荒唐可笑。在三年“严打”斗争中,每年平均拘捕、判刑人数是“严打”斗争前每年5倍左右,杀的人大体也是这个数。安徽省1980年至1983年6月,共判处死刑310人,而“严打”斗争第一仗,短短2个月时间,就判处357人死刑。全国“严打”斗争第一战役,判处了24000人死刑。为了从重从快,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将“杀人、、抢劫、爆炸和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可以不受《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的期限的限制,并将上诉期改为三日”。这样一个错误的决定,使死刑案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审结,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执行,以至有的死刑案件从审判到执行,最短不到十天时间,充分暴露了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浓厚的报复主义情绪。当时被以流氓罪判处死刑的全国一些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今天看来实在草率得很。他们多以聚众、聚众闹事被拘捕,有罪,但是不至于该判死刑。安徽蚌埠市一个青年不给钱被抓获,判刑5年。“严打”中他写申诉信,被指责“流氓本性不改”,被法院改判死刑、立即执行。

1983年夏天之前,中国社会治安状况到底如何,非要开展一场大规模群众运动来解决呢?笔者一直在公安机关工作,深信有发言权。

其实,那时的社会治安状况基本上是稳定的,正常的。在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尤其是的影响,不时发生一些大案、要案,是正常的,不足为奇。结束后,人心思定,不愿意再折腾。公安机关除了正常的侦查破案,维护社会治安外,用很大的力气,复查冤假错案,给全部四类分子摘帽子。这当中有很多反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冤假错案有很大阻力,既有公安内部的,认为冤假错案,就是否定公安工作,就是否定自己;也有外部的阻力。比如,1980年,安徽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在会上有的领导指责公安机关不分青红皂白,给所有四类分子摘帽,结果四类分子打击、报复贫下中农,搞反攻倒算,基层干部被搞得灰溜溜的,抬不起头,要求对表现不好的四类分子,不给摘帽,已经摘掉帽子的,要重新戴上帽子。省委要求公安厅写一个通知发到地市县公安处(局),对已经摘掉帽子的四类分子,如果有反攻倒算、打击贫下中农行为的,要开展斗争,重新戴上四类分子帽子,触犯刑律的,要依法处理。其实当时公安厅领导明明知道这个通知是不妥的,因为党中央文件明确决定要给全部四类分子摘帽,不得例外,至于四类分子有什么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不准再戴上四类分子帽子。公安部长赵苍璧还为此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作了广播,反响良好。公安厅领导迫于压力,不得不这样做。好在公安部领导看了公安厅文件后,打来电话,说请示中央领导,你们发的文件违背了中央文件精神,必须坚决纠正。这样公安厅才宣布文件作废,按中央文件精神办。

《刑法》、《刑事诉讼法》颁布后,安徽省把地、市、县公、检、法、司“四长”分期、分批集中到合肥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笔者也曾在培训班上给他们上过课。让他们懂得办案的程序和起码的法律知识。“四长”们学习是认真的、刻苦的,边学习“两法”,边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回去后基本上能够按照“两法”精神办事,办案的质量大大提高。从总体上看,不存在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打击不力的问题。社会治安总体也是平稳的。

但是当时社会治安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在运动中,全国有一千多万青少年下放农村,八十年代前后他们陆续返回城市,除少数人考上大专院校和找到工作外,其他大多数人,既不能上学读书,又没有知识、文化,由于的破坏,经济正在恢复,城镇失业人口大增,这些人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他们整天无所事事,游荡街头,心灵空虚,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自己“一无所有”,被社会抛弃了,加上在中受到造反的影响,于是一些人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寻找刺激;改革开放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两性关系混乱了,这些人被当作流氓对待,这就是为什么以流氓犯罪抓捕的人那么多的原因;还有一些城镇青少年,没有工作,纯粹为生活所迫,走上偷窃扒拿的道路。当时公安部门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除对杀人、抢劫、、重大盗窃等严重犯罪活动进行打击外,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靠基层组织,成立帮教小组,进行帮教。除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法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外,帮助他们找工作,解决生活出路。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都做了广泛宣传。安徽省安庆市、合肥市文化街18号大院、霍丘县叶集镇帮教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经验,被公安部在全国推广,党报、党刊和新华社都做了介绍。赵苍璧部长1982年到安徽考察,亲自听取汇报。应该说这个时候公安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社会治安基本上是平稳的。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6

关键词:激趣法;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91-02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免疫学理论性强,学生听起来很抽象,病原生物学的内容虽然不深奥,但内容繁杂,逻辑性差,不易系统讲解,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护理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浓厚的求知欲望,是每一个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

一、先导故事激趣法

导课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其成败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效果。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思绪,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1]。

1.上好绪论课。绪论是一门课程的第一讲,讲好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情绪。在讲解绪论课时可以巧妙地插入一些科学案例,比如:古代医学家利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的故事;现在用来预防肺结核的卡介苗的由来;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发酵而发明巴氏消毒法的故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等。这些生动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地在后续课程中找到答案,同时也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2.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兴趣。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讲述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动物源性细菌”一章中所介绍的鼠疫耶氏菌,学生对它的学习不够重视。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述的开头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个小典故:当年李自成率领一百多万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北京,然而短短四十天就被清军打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战士得了鼠疫,由此提问学生:“鼠疫是由什么引起的?鼠疫耶氏菌的致病机理是什么?如何防治?”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听讲,深入学习寻找答案。

学生对“消毒灭菌”这一章的内容不够重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述的开头不妨给学生讲述护士职业创始人南丁格尔的事迹:在当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一开始英军的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后来南丁格尔率领护理人员到达战地医院,短短几个月就把伤病员死亡率降到了2.2%,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好了消毒灭菌。有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并且真正意识到消毒灭菌对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问题引导激趣法

悬念最能吸引人。教师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相联系,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比如在讲授“病毒的基本性状”这一章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大家从出生到现在一年四季中得什么病的最多?感冒大多数是由细菌引起的还是由病毒引起的?和前面讲过的细菌相比较病毒有什么特点?病毒的基本性状都有哪些?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采取生动有趣的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形象比喻激趣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趣味化、通俗化[2]。比如在绪论中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比喻,并将这个比喻贯穿免疫学的始终。

敌人国防系统应对生产武器、扩兵发动战争

抗原免疫系统应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TH1和TC)免疫反应

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异物(抗原)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的卫兵(免疫细胞)从待兵不动状态,进入备战的激活状态,并且数量增多(扩兵),进而发育为有功能的免疫细胞(分化),其中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武器),T淋巴细胞分化为特异性杀伤细胞。卫兵有了,武器有了,就开始打仗[3]。经过这样的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了,枯燥乏味的词汇简单、有趣了,学生学习起来会倍感轻松,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厚。

四、临床病例激趣法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来要处在医务事业的第一线,因此,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预防治疗比基础知识更具有吸引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典型的临床病案,用具体的案例、真实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临床体征以及详细的治疗经过来迎合学生急于接触临床实践的心理,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4]。

具体做法是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并由此导出新课内容。比如在讲“破伤风梭菌”时,导入以下病例:某部战士,21岁,左脚在训练中被铁钉扎入约3cm,进行了简单的清创处理。一周后该战士出现漏口水、易激动、张口困难,随后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临床表现。试分析该病人患哪种疾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什么特点的伤口易患该病?破伤风都有哪些典型的临床症状?如何来防治?所有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和目的,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这种与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避免了学用脱节,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具体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柏银兰,薛莹,柴春雨.在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6):566-567.

[2]胡志芳,解颖馨,姜凤良.从青年教师角度谈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