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例6篇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前臂骨折固定;教学设计;说课大学

中图分类号:R47

本课堂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项目。分别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现对着七个项目进行分开阐述。

第一个项目选用的教材是《危急重症护理技术》,选自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教材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卷轴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常见部位固定方法、实训,根据中职护士职业教育的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出“教、学、做”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教方面的内容,即包扎固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方面的内容,即评估病情;做方面的内容,即包扎固定操作。

定好教学内容后进入第二个项目:教学对象分析。本次课的教育对象为2015级护理2班,总人数48人,其中女生46人,男生2人。该班学生管理能力强,学习氛围良好。此课程开展的时间为二年级第二学期。

第三个项目教学资源分析,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常规资源和核心资源两个部分。常规资源包括教材、图片、视频、网络资源、操作用物等,核心资源主要是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该实训室包括示教室、讨论区和模拟病区三个部分,这样的设置对“教学做”的内容开展提供了保障,且该实训室配备录播系统,这样对学生过程实施监控的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反馈。

在完成前面三个项目分析之后,已经做到备好教材、浜醚生、备好环境,综合以上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包扎固定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第二,专业技能目标:学生学会运用绷带、三角巾、小夹板对常规部位进行包扎固定。第三,职业素养目标:学生增强爱伤观念,培养协作精神。重点:绷带的包扎方法;难点: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第五个项目教学方法的设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此节课我将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体,结合使用发现学习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

第六个项目教学过程的设计,此次教学设计为2课时,共90分钟,包含七个环节,具体的安排如下:理解任务5分钟,获取资料10分钟,确定计划10分钟,制订计划10分钟,实施计划35分钟,检查控制15钟,评价反馈5分钟。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主要是在实施计划环节。在进入教学的环节之前,先做好课前准备,与临床对接根据临床常见情景设置的具体案例,再设置案例的工作任务,任务由医嘱的形式呈现。学生接到任务后开展课前活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发现学习。学生尝试包扎,并发现问题。第二,临床见习。学生收集临床中关于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小夹板固定的照片。第三,收集健康宣教的要点和方法。完成课前准备之后,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理解任务,课堂上再次呈现案例情景,明确包扎固定的任务。第二个环节是获取知识,基于护士的临床工作过程将任务划分为4个任务,分别是:①任务1。评估伤情,选择包扎固定方法。②任务2。准备包扎用物。③任务3。确定包扎固定的工作过程。分组就完成任务进行比赛。各组依据任务开展活动,任务1对应的活动是图片展示,说出对应包扎方法;任务2对应的活动是限时3分钟看谁准备的用物又快又好;任务3对应的活动是集思广益,完成操作工作过程的工作页。继而进第三个环节,却制订计划,以比赛中评出做好的一组作为蓝本,结合其他组在评估病情、用物准备操作步骤、健康宣教做得比较好的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工作流程。第四个环节作出决定,工作过程依据课程标准临床规范以及专家的点评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操作流程的实施方案。

最后一个项目是教学反思,可以归纳为3个“最”。第一个“最”: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上制定的健康宣教卡,能运用于操作,并延伸到临床,如临床检验在包扎固定的病人实施后提供健康宣教卡能给病人带来好处的话,这节课便是最大的成功。第二个“最”:最大的收获是,这次教学设计让老师学会了教,也让学生学会了学。第三个“最”:最大的不足是课前活动的实施和监督,在学生反馈活动情况环节需要加强沟通。

以上就是就前臂包扎固定这个主题进行的教学设计,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2

情境是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教学情境是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为现实生活需要而生

德国数学家(集合论创始人)格奥尔格・康托尔曾说:“人类的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本身就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并发展的。”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有现实价值、生活需求的情景。

如,我在执教人教版“24时计时法”一课时,先创设两位同学约好7时去跳绳,由于没说清楚是早7时还是晚7时造成误会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普通计时法的好处,再告诉学生不仅我国有这样的计时法外国也有。在让学生感受到普通计时法有局限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有必要研究一种全世界人们都能看得懂的计时方法的需求。教师给学生一条重要线索(阿拉伯数字世界各国都应用),为24时计时法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提供一张时刻表(如,普通计时法中午12时,你研究的计时法……),引导学生研究一种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计时法。

学生研究出不同的计时方式,有的用汉语拼音代替中文;有的则用太阳、月亮符号代替中文;有的用0~12和1~12的数字表示;还有的用0~24数字表示。在同伴和教师的评价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和思考,最终研究出了一种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计时法。

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充分理解24时计时法、速度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价值和必要性。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它们是因为人类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二、为唤起再次注意而生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5~6岁的儿童注意力通常可以集中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通常在30分钟。由此可见,想提高效率,教师可以适时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再次注意”。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采取以下步骤:1.找角。从所给的学具袋中(包括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等)找出角,并按这些物体有角没角分成两类。2.折角。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利用圆形的纸片折出一个角来,用语言描述角是怎样的? 3.认角。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4.辨角。给出一组图形,有的是角有的不是,让学生进行辨认并说出理由。5.画角。教师指导看书画角的步骤,学生独立画角,培养学生认真看书的习惯和初步的自学能力。6.做角。学生独立用两根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涣散,所以,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不断吸引学生再次注意。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但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还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精心设计能唤起学生“再次注意”的教学环节。

三、为理解概念本质而生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如果将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设计有效情景,使学生体验概念在生活中的产生过程。

如,我执教三年级“速度”(景山版)一课时,由于“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作用产生的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创设了三个层次的情景来认识速度。

教学层次一:情境1“老虎跑了400米,狮子跑了300米。”猜谁跑得快,使学生理解只通过路程是比不出快慢的,还要有时间。情境2“小熊跑了5分钟,小牛跑了7分钟。”猜谁跑得快。让学生进行辩论形成共识,要想比出谁快谁慢,既要看路程又要看时间。

教学层次二:黑猫警长当裁判遇到了难题:小鹿5分钟跑了2400米,小兔2分钟跑了880米,小狗3分钟跑了1350米,它们谁跑得最快呢?学生会求它们1分钟、3分钟、5分钟跑的路程等,通过讨论让学生领悟到求1分钟跑的路程方法最好,数据小,又便于比较。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初步理解为什么人类把物体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叫作速度,使学生了解速度产生的意义、价值和必要性。

教学层次三:创设游戏情境深刻体验速度。学生欣赏一首歌《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估计蜗牛的爬行速度是每分钟多少厘米(蜗牛的爬行速度为每分钟12厘米),告诉学生听歌的时间就是1分钟,让学生拿出直尺做游戏,规则:用两根手指当小蜗牛,先让你的“小蜗牛”在0刻度上,然后放音乐,音乐停的时候,看谁正好走完12厘米的长度,谁就是胜利者。使学生体会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作用的量,学生轻松、愉快、深刻地理解了速度这一概念的内涵。

四、为渗透德育而生

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受性”活动,既能提高效率,又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在教学“笔算乘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水龙头坏了,在不停地滴水。“你们猜一猜,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兴趣盎然,纷纷猜测,最后,我告诉学生一天大约会流出12千克水,能装满我班的洒水壶七、八壶的样子。大家听了之后,只是点点头没什么太大反应。我接着问,如果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计算)大约要流掉多少千克水?一年(按365天计算)大约要流掉多少千克水? 全班学生马上行动起来,不一会儿就算出:一个月大约是372千克,一年大约是4380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震惊,接着,教师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都深刻地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通过题目的改变,既尊重这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又进行了德育的渗透,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

总之,切实掌握好情境创设,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其为学生学习需要而产生。使教学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家点评: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3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下面,同学们就和陈老师一起走进生活。(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逐步显示相关信息。)

师:这是哪里呢?妈妈在干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生活中你见过怎么烙饼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知教学做好准备。

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3分钟。

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解读以下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认识到,锅里面同时最多能放下两张饼。如果只剩下一张饼,也可以只放一张。)

2.两面都要烙是什么意思?(一张饼的正面要烙,反面也要烙。)教师强调: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把先烙的一面叫做正面,后烙的一面叫做反面。

设计意图:“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是活动的基础,是操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点和前提。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在解读主题图时,常表现为照本宣科,浅尝辄止。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对信息的解读,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理解烙饼的规则。

(二)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设问):如果要烙两张饼,你认为需要几分钟?(板书“两张饼”)

学生利用手中的投票器开始投票。

A.3 B.6 C.9 D.12

指名学生汇报,说清楚是怎样烙的,预设出现两种情况:

(1)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两张饼需要12分钟。

(2)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记录下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比较和优化两种方案。

师(设疑):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让学生从两种方案的比较中得出:第二种方案好,原因是两张饼同时烙节省时间(教师及时板书

关键词 ),只需要6分钟就可烙好两张饼,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及时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小结:结合规则,两种饼同时烙节省时间,最少需要6分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让学生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降低思维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同时在解决两张饼的问题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为探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做好铺垫。

2.应用经验,迁移思考

师:你认为解决烙两张饼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烙几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

学生投票选择:A.3 B.4 C.5

(1)互动交流

结合学生投票数请学生阐述理由,互动交流。教师预设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A,理由是研究完两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自然就应该研究三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另一种是选择B,理由是四张饼是两张饼的2倍,烙两张饼最短用6分钟,烙四张饼最短就用12分钟。

(2)总结提升

①怎样烙四张饼用时最短?最少需要几分钟?②烙四张饼的最佳方案又成为了我们进一步学习的经验。结合前面研究总结的经验,你还能想到烙几张饼的最佳方案?最短需要几分钟?

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六张饼、八张饼……及相应的最短时间。

小结:如果饼的张数是双数,两张两张地同时烙最节省时间。

(三)探究单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

投票选择:你认为烙三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A.9 B.12 C.15)把你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想一想:三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预设学生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记录下用9分钟烙完三张饼的过程。同桌合作再次实践体验“9分钟的烙法”。

3.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对比交互式电子白板记录下的烙三张饼的两种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都是烙熟三张饼,为什么9分钟的方法会比12分钟的方法节省3分钟?

学生交流质疑,最后得出:采用9分钟的方法,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在烙,只需要烙3次,所以节省了时间。

小结:烙三张饼时交替烙节省时间,只需要9分钟。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烙好三张饼”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在探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时,我让学生先想象,再直观演示,用画一画、摆一摆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思考过程,最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对比两种烙法。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充分利用锅内的空间,使得每次锅里同时烙两张饼,这样最节省时间。学生在直观中思考、在操作中发现,从而感悟到简单的运筹思想。安排学生“想、画、说、比、议”等过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经验升华,迁移归纳

师:利用以上经验,你可以想到烙几张饼的最佳方案?最短用几分钟?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逐步完善三张饼、七张饼……的最短用时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小结:如果烙单数张饼,先两张两张地烙,最后剩三张交替烙,最节省时间。

(四)深化认识,建立模型

师:烙六张饼,你会选择?

A.两张两张地同时烙 B.三张三张地交替烙小结:我们既要考虑省时,也要省力。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师:烙一张饼最短用几分钟?为什么不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

师: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是什么?最短用几分钟?烙500张饼呢?

小结:结合烙饼规则,饼的张数等于或大于两张时,烙饼的最短时间就是用烙饼的张数乘烙一面的时间。

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师(设疑):假如妈妈的这个锅再大一点,每次最多能烙三张饼,情况还跟烙两张饼一样吗?

问题:用一个平底锅烙饼,每次可以烙三张饼,每面要烙1分钟。如果有四张饼,两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鼓励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烙饼问题”是一种数学思考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此题作为知识学习后的一种延伸,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在反复的交流比较中感受优化的思想

优化问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优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感受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更能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而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验与感悟。烙饼问题的核心就是优化,具体地说,就是对烙饼锅的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教学中设计的四个核心比较问题,始终抓住了“优化”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体会到,只有把锅的空间占满,才能达到省时的目的。

第一次比较:结合学生原有认知比较烙两张饼为什么用时不一样,使学生理解两张同时烙更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比较烙三张饼的几种不同烙法,哪种最省时,为什么。使学生理解锅里每次都放满了,就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所以三张饼交替烙最省时间。

第三次比较:比较烙六张饼的两种烙法(3+3和2+2+2),让学生选择自己会怎样烙,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优化问题不但要考虑省时,还要省力。

第四次比较:比较烙饼问题与烙一张饼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理解锅里每次都放满了,才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

这四次比较在追问最省时的烙饼方法原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感受了优化的本质内涵。

2.在直观操作与符号表达的不断体验中感受、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由直观形象阶段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与发展。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其表现就是抽象的思维方法与直观形象的思维方法根据思维操作的需要而交替使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充分借助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研究具体问题,在不断的尝试与体验中,自主地探索、发现与归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感受优化思想、探索发现烙饼问题的规律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景素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重点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烙饼活动。

第一个层次:在探索双数张饼的烙法时,以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佳方案为起点,从直观演示入手,到想办法把烙饼的过程记录下来,初步尝试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并借助符号图形启发思考。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中,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直观感受两张饼的最省时烙法以及省时的原因所在,体会符号表达的优势。

第二个层次:在探索单数张饼的烙法时,以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为研究重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烙两张饼的活动经验和表象,教学时从学生的思维个性出发,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一画等来深化认知。在交流与碰撞中,形象的图、表以及抽象的符号与数,为学生的数学表达和规律的发现提供了极大的依托和支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清晰、准确和完整,并走向归纳与概括,烙饼问题的模型基本建立。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4

(一)了解与设想

我接到实验班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时,便向学生了解“你喜爱什么样的语文课?”“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活动?”“你需要有什么样的课前五分钟?”这些问题的答案。回答是令教师兴奋的,同学们都表示了积极的愿望:“希望多些让同学参与的语文活动”,“愿意动脑筋,动手解决问题”……

经统计,同学们提出的设想多达几十种。面对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首先是激动,而后就想到到底怎样去利用这宝贵的五分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真正使这五分钟的时间不浪费掉呢?

于是在同学们所提希望中设计了这一学期的课前五分钟活动计划。

(二)设计与实施1

本学期设计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如下:1.自由演讲;2.讲名人故事、名言;3.背诵古诗;4.设计每日一题,比比谁的反应快;5.课本剧表演等.

七年级上学期一开始进行自由演讲的活动。全班同学都来自于小学的不同班级,他们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让同学了解自己,所以第一项设计进行得还算顺利。然而一轮下来,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现象。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还能做到课前认真准备,学习态度差一些的学生不仅不在课前找资料,甚至连“洗耳恭听”都做不到。

于是课前五分钟活动进入到第二步的设计。请值日的同学在课前寻找名人名言或名人的故事,在五分钟里讲给大家听。因为不陷范围,所以在学生中又掀起一番寻找新鲜故事的热潮。每次同学讲完故事后,教师都要随机点评一番,同学们爱听老师的幽默的点评,所以对这次五分钟的兴趣骤增,并且带动了一部分同学读名人传记的兴趣。一部分同学的兴趣引发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班内还有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只是到了值日前才找同学借一本书,草草一看,甚至拿书本到前面照本宣科。因为这本书在这个同学讲之前早已在同学中间传阅过了,所以除了老师听着新鲜外,大多数同学已经对它失去兴趣了。第二次设计的活动实际上以失败告终。除了让大部分同学多看了一本书的效果外,其余收获并不大。

接下来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又选择了新的形式——背诵诗词比赛。这一次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同学们纷纷在课下去准备诗词的背诵,开始是学过的,后来是未学的;开始是短的,慢慢的越背越长……这一次活动的兴趣持续了两个月,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从形式上讲,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形式总是在更新,但常换常厌,为什么这一次持续的时间长呢?后来还是学生的回答解决了我的疑惑。原来在这一形式的活动持续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正好进行到了古文单元,其中有诗歌教学,此时又正值复习考试期间,学生有时间、有兴趣背诵课内的篇目。但是学生不满足于课本中提供的两三篇古文、五首诗歌,渴望增加课外阅读。平常的课外阅读没有老师的指导,兴趣持续时间都不长,而这次的五分钟活动和课堂教学正好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所以学生的兴趣持续的时间才会长。虽然学生对所背诵的有些篇目不能象学习课本中的课文那样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课堂的兴趣引发了课外的求知欲,课外的求知又辅助了课堂教学,再反过来学习课本上短短的几篇古文、浅浅的几首诗歌,教师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了。

由第一学年的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得与失引发了我的思考,——课前五分钟活动是否需要?怎样搞才能使它发挥最好的效果?

(三)有目的的课前五分钟活动

1、向学生要答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新学年中,首先向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愿望和看法。

(1)请你给“这一活动”一个评价。

(2)你还愿意坚持课前五分钟的活动吗?

(3)你愿意进行什么形式的“这一活动”?

(4)你认为“这一活动”和学好语文有关系吗?

(5)说一说你怎样更好的参与“这一活动”?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5

论文关键词:模块教学,制作,电子钟

 

单片机技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仪器,家用电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方面,是各类控制系统的核心。《单片机控制技术》是在前面所学《单片机基础1》和《单片机基础2》教学模块的基础上,进行小型单片机电子产品软硬件设计和制作的教学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单片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为将来从事单片机新产品设计开发、检测和维护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实施设想

依据单片机系统的开发研制过程,模块《单片机控制技术》可分为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和单片机程序设计与调试两个部分,在综合应用阶段将二者融为一体。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硬件设计和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组成和开发方法,懂得单片机系统调试与维护技术,并在实际制作的基础上制作,了解单片机控制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方法。

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实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提高学生严谨的逻辑思路,缜密的工作方式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教学实施按照3个阶段逐级深入:①基础知识复习讲解;②基本应用训练;③综合实际制作。

二、教学内容设计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用数码管和按键,做一个可以调整时间的电子钟出来,那么你的单片机就算入门了60%了。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基于单片机技术的实时时钟能够涵盖单片机课程的大部份知识点,对单片机知识的应用,其综合度是相当高的。

本模块以4位数码管实时时钟的硬件电路和程序设计为载体,以8位数码管实时时钟的设计和制作为任务驱动,将单片机有关知识点融入“教、学、做”一体,采用分组实施,逐级深入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单片机知识进行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调试和制作能力。

本模块按照教学计划,可以分为5个学习情境:

1)单片机最小系统软硬件设计

以4位数码管实时时钟为例,讲授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核心期刊目录。

2)单片机定时与中断功能的应用

以含四个按键和4位数码管的可以调整时间的实时时钟为例,讲授单片机定时与中断功能的实现方法。

3)单片机与数码管显示器接口的设计

以4位数码管实时时钟为例,讲授单片机与数码管显示器的接口设计方法。

4)单片机与LCD显示器1602接口的设计

以一片1602作为单片机实时时钟显示屏为例,讲授单片机与LCD显示器1602接口的设计方法。

5)制作单片机电子钟

在教师指导下,应用单片机中断、定时技术,通过调整键、加1键、减1键、确定键四个按键,用8位数码管(或用一片1602)制作一个可以调整时间的电子时钟,显示格式为:时-分-秒 XX-XX-XX。

通过以上5个学习情境的训练,学生最终完成1台具有调时功能的单片机电子钟作品,并以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过程进行考核评价。

三、思考与展望

1、模块《单片机控制技术》 以单片机控制的电子钟的设计制作为载体,将单片机多个知识点串连到一起,按照由浅到深逐级深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细致耐心、动脑动手等能力,全方位地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制作实用的单片机电子小产品。

2、“单片机工作室”是我系单片机开发应用的“第二课堂”制作,对于已不能满足模块课程教学内容的优秀学生,要依托“单片机工作室”,注重单片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参与创新实践的能力,特别是在参加市、省各项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技师班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设计中,为学生采用单片机技术,设计开发作品提供有力的支持。

3、今后要不断延伸教学模块。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实训项目,按照企业标准将“教室与实训室”、“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业与作品”四者合一的开展单片机教学。在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依据企业标准将单片机实用项目的开发设计过程融入教学,实现仿真企业环境条件下的教学,突出技术应用的职业性。

4、要积极整合校内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强化课外“产学研”与课内“教学做”的相互渗透。由单片机课程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与部分学生共同组成项目组,开发研制科技含量高、低成本、测量数据准确、使用简单、实用的单片机产品,使学生不断积累单片机产品的开发经验,熟悉企业生产开发流程,深刻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直接接触社会流行技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在新的形式下,新课是一种必然。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作为课标的实践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必然要相应地改革。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依赖于课堂的改革。课改首先要从思想改起,相应地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就要进行变化。

一、引进生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的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务,或者可以利用数学来分析生活中一些现象。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中,第一课时就是数学与生活,在这一节中,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数学的意识,通过数字与图形的信息认识,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这里,我们引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例子:小玲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分析要想合理地安排时间,就必须抓住烧饭这一环节,争取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项工作。所以应为:穿衣(4分钟),烧饭(20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这样只需要36分钟,比以前节约13分钟。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养成数学的意识,并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会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了解到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2、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如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节时,我们利用最常见的“狗”和“羊”来创设这样的情境:1只羊+1只羊=;1只狗1只狗=;1只羊+1只狗=。第三个问题能相加吗?为什么?再如,有100元的、50元的、10元的、5元的、1元的拌在一起,要数一数这些钱,你会怎样数?学生一般会想到先把它们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搭配时间,优化结构

一堂课的学习一般都会有这样几个步骤:复习、导入、教授、反馈、深化、小结、布置作业等。如何能够合理地搭配时间,优化结构,也是建构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层次时,我们必须要注重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都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必须要符合这样一个认知的规律。例如:在教授统计图的选用这一课时,主要运用引导和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叫学生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感知,他们能够从各种各样的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样一步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几种统计图的特点,这是感性认识,为后面理性认识打下基础,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紧接着进入第二步,自主探究阶段,同学们在刚才的读图中发现,从每幅图中,我们都可以直接读出不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不同的统计图有它各自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如: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现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由于三种不同的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征,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这一部分的设计,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沟通,潜力得到挖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一步一步来实践,不能急于求成。相信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伍振庭;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J];科学教育;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