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模征文范例6篇

创模征文

创模征文范文1

关键词:企业家胜任力;企业;生命周期;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23-02

近年来,随着胜任力理论的兴起,国内外学者们开始了企业家胜任力的研究。综观国内外关于企业家胜任力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只是单一的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也有部分研究从创业理论、经济学企业家理论、竞争力理论这几个角度来探讨,但是将企业家胜任力理论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少。企业经历着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阶段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不一样,所要求的企业家胜任力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家胜任力,构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该研究对于企业家胜任力理论将会是一种补充。

一、企业家胜任力的一般模型

根据McClelland和Spencer提出具有普遍观测效度的胜任特征类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成就类群、影响力类群、管理类群、认知思考,问题解决类群、个人效能类群本研究中归纳的要素,进行了企业家胜任力问卷的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企业家胜任力一般模型,这个模型包括5个维度28个要素,个性特征:自信、果断、坚韧执著、诚信、社会责任感;认知特征:灵活应变、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信息搜集、技术专长;成就特征:捕捉和创造市场机会、勇于承担风险、危机意识、关注质量、主动性;管理特征: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和发展人才、团队建设能力、文化整合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尊重员工、关注员工福利;影响特征:公关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影响力。

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

本文借鉴陈佳贵和李业的生命周期界定因素,在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运用销售额的增长率来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本文假定企业都是正常发育型,即企业诞生时只是一个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不仅素质提高了,实力增强了,而且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大中型企业,甚至成长为一个超级大企业。本文认为用来界定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企业规模和销售额增长率。企业规模主要参照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在财务统计工作中执行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规模参照指标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员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销售额增长率主要由企业2008年、2007年的销售额计算,计算公式为:

销售额增长率=(2008年销售额-2007年销售额)/2007年销售额

(公式2-1)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定性描述: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初创期规模比较小,销售额增长率较低;在成长期规模逐渐增大,销售额增长率较高;在成熟期,企业规模变大,销售额增长率保持平稳,或是增长缓慢;在衰退期,企业规模很大,销售额增长率为负。本研究将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和企业规模进行再组合。在使用中,企业将规模和销售额增长率归人不同象限,企业所处的企业生命周期就一目了然了。在小规模企业下,销售额增长率小于10%,企业处于初创期;销售额增长率大于等于10%,企业处于成长期。在大中型企业下,销售额增长率大于0,企业处于成熟期;销售额增长率小于等于0,企业处于衰退期。

本次问卷调查包括企业所处行业、员工人数、近两年的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情况,以此来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企业家胜任力在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要性

以上本文构建了企业家胜任力一般模型,得出了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基本胜任力要素。由于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问题不一样,各个阶段对企业家胜任力的要求也各有侧重。

企业家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有所差异,企业家能力的重要性在衰退期最高,在创业期和成熟期次之,在成长期较低4说明同一要素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企业家胜任力要素并不是每项都是极其重要或突出的。只是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一些要素的要求比较高。

(二)企业家胜任力要素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比较

经过因子分析找到了企业家胜任力的构成维度和包含的要素,分为5个维度和28个要素。企业家胜任力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说明了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家胜任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某些要素可能在某些阶段要求要高于其他阶段,即某些要素在某个阶段更为重要。

为了找到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家关键胜任力要素,将处于生命周期各阶段下的某一要素得分均值进行比较,找到这个生命周期‘阶段得分较高的因素,选择均值相差大于等于0.5的要素为关键胜任力要素,以此确定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家胜任力。在调查问卷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将调查总体分成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衰退期由于其特殊性,本文只将其他三个阶段进行了比较。为了便于比较,本研究分维度进行了比较。

(三)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在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家胜任力要素分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的关键企业家胜任力要素。由于衰退期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调查中没有获取到衰退再生后的企业数据,故不能从衰退期企业本身获取到企业家胜任力信息,但是,为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企业家胜任力模型的完整性起见,对衰退期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

1.初创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初创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征维度包括:个性特征、认知特征、成就特征和影响特征。其中个性特征中要素为:诚信;认知特征中的要素为: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就特征中的要素为:主动性、捕捉和创造市场机会、勇于承担风险、关注质量和成就欲;影响特征中的要素为:攻关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2.成长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成长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征维度为管理特征,其要素包括:培养和发展人才、团队建设和战略规划能力。

3.成熟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成熟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征维度包括:个性特征。认知特征、成就特征和影响特征。其中个性特征中要素为:坚韧执著;认知特征中要素为:灵活应变、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信息搜索;成就特征中要素为:捕捉和创造市场机会、危机意识、关注质量、创新能力、文化整合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影

响特征中要素为:攻关交际能力和影响力。

4.康退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分析。由于衰退期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研究从衰退期企业的特征角度推断衰退期企业家的胜任力,在衰退期企业要想再生,对企业家的胜任力要求是四个阶段里最高的,当企业从成熟阶段滑落到衰落或转型阶段时,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反应也会越来越迟缓,企业组织僵化,丧失创新能力,稍有不慎,企业便会进入衰退。此时企业更需要通过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和发展的活力,以组织扁平化、灵活的小公司思维、适当的拆分和多元化运作,努力恢复创业阶段的创新意识和激情作风,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这一阶段企业家必须具备较强的革新魄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进行全面革新,推动再次创业,才能推动企业再生和持续发展。

衰退期企业家胜任力模型征维度包括:个性特征、认知特征、成就特征、管理特征和影响特征。其中个性特征中要素为:坚韧执著和果断;认知特征中要素为:灵活应变、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信息搜索;成就特征中要素为:勇于承担风险、捕捉和创造市场机会和成就欲;管理特征中要素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文化整合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影响特征中要素为:合作精神和影响力。

为验证所建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各阶段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与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危机进行吻合性分析。

经过分析,证明本文所构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与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所要应对的危机基本符合,本研究为企业家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克服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而延长企业寿命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1]Spencer.L M.&Spencer,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fior Pefforrnanee[M].John Wiley&Sons,Ine.1993:222-226,

[2]程承坪.魏明侠.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54-55.

[31罗长武.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文化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5.

[4]顾 敏.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5]孙建强.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及其阶段分析[J].商业研究,2003,(18):12-14.

[6]熊义杰.企业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2):36-39.

[7]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丛刊,1998,(2):2-9.

[81单文.韩福荣.三维空间企业生命周期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1):117-120.

[9]张慧杰.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家能力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2):76-79.

创模征文范文2

关键词:Pro/E 参数特征 三维造型 羽毛球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46-01

作为新一代的三维产品设计软件,Pro/E广泛应用于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其强大的功能为企业从设计分析到制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拥有以Pro/E为基础、高度集成且充分利用模型中的特征信息进行工艺设计的三维CAPP系统,必将加速企业工艺设计的信息化、集成化的进程,提高生成制造效率,优化工艺设计质量[1]。

1 建模过程

论文基于Pro/E软件,以非机电类产品羽毛球的设计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建立新文件:启动Pro/E,单击菜单“文件”“新建”,在“新建”对话框中选择“零件”“实体”,输入文件名,取消“使用默认模板”,在“新文件选项”对话框中选择“mmns_part_solid”模板进入零件模式。

创建羽毛球基体:单击菜单中“插入”“旋转”命令,在“旋转”特征操控面板的“放置”按钮中单击“定义”,系统弹出“草绘”对话框,选取FRONT面为草绘平面,按系统默认视图方向、参照平面进入草绘模式,绘制草绘截面。

单击“草绘器”工具条上的“完成”按钮,结束截面草绘。单击操控面板上的“完成”按钮,完成基体特征,如图1所示。

创建羽毛球羽毛部分:(1)单击菜单中“插入”“混合”“伸出项”命令。在系统弹出的菜单管理器中选择“平行”“规则截面”“草绘截面”选项,单击“选项”,弹出“伸出项:混合,平行,……”特征对话框和“属性”菜单管理器,选择“直”选项。按照系统提示,选择基体上表面为草绘面,完成草绘两个混合截面。

(2)单击“草绘器”工具条上的“完成”按钮,结束截面草绘。按照系统提示选择盲孔方式进行混合,输入截面深度为250,完成混合特征的创建(见图2)。

(3)选取混合特征小端的边,执行“倒圆角”命令。

(4)单击“基准特征”工具条中的“基准点”,系统弹出“基准点”对话框。选取混合特征大端和小端的三个象限点,完成三个基准点的创建。单击“基准”工具条中的“基准面”按钮,按住Ctrl键连续选择已经创建好的三个基准点,完成基准面DTM1的创建[2]。

(5)执行“拉伸”命令,选择DTM1为草绘平面,单击“草绘器”工具条上的“完成”按钮,结束草绘。返回“拉伸”操控面板,在“拉伸”操控面板中选择对称拉伸实体方式,输入拉伸深度为3,完成拉伸特征创建(见图3)。

阵列羽毛特征:在模型树中选取羽毛杆的混合特征和羽毛的拉伸特征,并定义为“组”。选取组特征,单击“编辑特征”工具条上的“阵列”按钮,执行“阵列”命令。

创建羽毛球绳索:单击“基准”工具条中的“基准面”按钮,系统弹出“基准平面”对话框,选择基体上表面,并在“基准平面”对话框中输入偏距值25。单击“基准特征”工具条中的“草绘”按钮,选择该基准面为草绘平面。

单击“可变剖面扫描”按钮,激活“参照”下滑面板,选择刚创建的基准曲线为扫面轨迹,其余选项均采取默认设置。单击“编辑”按钮进入草绘模式,绘制扫描剖面。最后完成图4所示。

(6)创建基体上的着色条:单击“基础”特征工具条上的“拉伸”按钮,在操控面板中选择“拉伸为曲面”按钮,通过“放置”面板中的“定义按钮”,选择基体上表面为草绘平面,草绘着色条的截面,完成草绘,返回“拉伸”操控面板。在操控面板中选择,盲孔拉伸方式,输入拉伸深度为40,完成该拉伸特征。

单击菜单中“视图”“颜色和外观”命令,将该特征进行着色(见图5)。

2 结语

Pro/E是机械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的有效辅助工具,产品设计的最终出路在于三维设计,这是必然的趋势[3]。利用Pro/E软件的参数化造型技术,对羽毛球这种非机电类产品直接进行三维模型设计,体现了Pro/E在三维模型设计方面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实践证明,这不仅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能保证对产品各环节的监控,最终实现产品一次性成功[4]。

参考文献

[1] 李锦标.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4-125.

[2] 杨迎新,肖乾.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中文版上机实践指导[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12-215.

创模征文范文3

关键词:形象特征;形体结构;概念化;表现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22-02

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打动着无数人的心,一方面当然由于他精湛的写实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对人物形象特征准确的表达和人物内心情感细腻的体会。人们早已不仅仅把它看做一张普通的人物肖像画,而当成画家精神的载体。蒙娜丽莎那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笑吸引着我们不断地探寻人物背后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人物画真正的魅力。而我们在人物画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物形象特征的重要性,对其缺乏感受力和掌控力,以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多数流于一般习作,难以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想。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呢?本人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正确处理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物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共性与个性。具体来说,人物形体结构是由骨架和肌肉组成,正常人不管高矮胖瘦身体的各部分形体结构的组成方式大致是相同的,这是共性。然而,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很清晰地辨认出“你、我、他”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从体型、五官、发型等都有异于他人,这也就是个性。在人物画创作中如何把握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间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一个难题。笔者上课时经常发现一些这样的现象,面对着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女模特,画出的却是一个轮廓清晰、肌肉发达的中年妇女形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学生们没有很好地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过分地强调人的形体结构,忽略了少女应有的气质。本人认为:人物画创作中,形体结构是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人体结构中各部分的形状、位置以及穿插关系才能准确地捕捉到模特的基本形和姿势动态,离开形体结构谈形象特征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即使在创作中出现一些形体结构不到位,但形象特征很生动的情况,那也是偶然因素所促成,属于不可控的方式。相反地,注重形象特征地刻画可以增添画面的趣味感,为作品注入生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形体结构的准确性忽视形象特征的趣味性,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缺乏灵气。

在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本人认为:《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质彬彬”一词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当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文质彬彬”中的“质”指人类朴素的本质,而“文”指文化积累。那么,“质胜文则野”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然而如果我们用“文”指代有着不同年龄、不同长相、不同身份等社会属性的“人”的精神气质,用“质”指代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无差异自然属性中 “人”的形体结构,那么“文质彬彬”就可以理解为:人物画中模特的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需要恰如其分的表现,使两者协调、到位。安格尔的作品《大宫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仔细研究这件作品,我们会发现画面中的女人体上半身的比例过长,但我们在欣赏时又不会觉得突兀。相反地,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女人体那种修长优雅的气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画中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两者间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以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二、避免人物形象特征“概念化”

“概念化”问题是艺术创作的致命伤,一般来说,艺术创作追求形象生动自然、情感真实合理、创意新颖独特等,而“概念化”的处理手法往往无视本应该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生搬硬套,把艺术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完全抹杀。所以好的作品往往能够规避常人的思维模式,以独特的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可以作为例证。相较于普通的歌颂英雄形象类型的电影,无论从人物形象塑造或剧情安排上,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影片里,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没有俗套地设置一个正义凛然、时时刻刻准备为他人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也没有给英雄捏造一段苦大仇深的身世或除恶惩凶的事迹。相反地,影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是纳粹党人,为求发战争财他不惜贿赂党卫队官员,他也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没有一技之长的避难者他是不太欢迎的,然而当目睹了党卫队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他没有泯灭良知,决定以自己的所有财产为代价去换取工人们生存的机会。

这种英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平时行为没那么光明磊落,即使内心仍有许多的私欲,但在危难关头,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挽救他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因为真实自然所以耐人寻味,这也许正是艺术的真正魅力。

人物形象“概念化”也是人物画教学和创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物形象“千人一面”。在几年的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本人时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画出的人物形象,不管男女老幼,除了发型和服饰不同以外,五官的特征和人物表情基本是一个摸样。究其原因也许是对局部形体特征的理解不到位,只能凭想象对形体做简单地概括,又或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缺乏感受力,无法敏锐地扑抓最具有特点的部位加以刻画。而本人认为造成这种奇怪现象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入门时的学习方法不科学。由于高考竞争激烈,许多学生不太愿意花心思去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而将考试的常规项目作为平时训练的重点。同时,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们也乐见于此,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技能。在人物画教学中就表现为:要求学生参照某些速成法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死记硬背五官的形状和作画的套路,考试时不管模特是老是幼,将平时储存的“料”拼凑在一起就算大功告成。这种教学方式短期内确实有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经过自己仔细地分析思考,并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而是简单地套用别人的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养成思维惰性,对人物形象特征毫无感知能力,对惯用的作画方式又恋恋不舍,这样“概念化”问题的出现也就不难预见了。所以本人认为要解决人物形象“概念化”问题关键要调整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1、开拓眼界,感受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解决人物形象“概念化”问题首先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方能正确引导我们开展创作实践,而通过广泛地研习前人的优秀作品,感受大师们的精湛的技法和对人物形象细腻的体验和巧妙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拓宽思维,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多样性。

2、整体观察,捕捉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作画时,不用急于用笔,先要观察模特,感受其形象特点。同时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比方说面对一位老年男性模特,缺乏经验的学生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老人脸部的皱纹和白头发上,以为只要抓住这两个特征就能将老年人的形象表现到位,其实这种理解方式很表面的,我们应该从普遍特征和个人特征进行整体观察。从普遍特征上观察,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各部位的形体结构清晰,外形轮廓起伏也比较明显,体型也不似年轻人那样挺拔有力,然而能观察到这些普遍特征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注意模特个人的体型特征、五官特征、发型、神态等等。只有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体验,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捕捉到模特的形象特征。

3、科学训练,注重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通过采用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对人物形象特征掌控力。一方面采用短期作业的形式,使我们忽略表面无关紧要的形体结构,快速地记录人物的动态特征和形象特征,提高整体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采用长期作业形式,我们便可以深入观察和刻画局部的形体特征。另外,不管采用短期或长期方式,都要注重形象特征的整体性,避免出现五官特征与身形不相符,如老人脸孩子身或性别特征不明确,如男人脸女人身等问题。

三、使人物形象特征与表现风格相统一

在人物画创作中,能够将人物形象气质生动地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而能使作品中人物形象气质与个人的表现风格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那就不仅仅是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就能实现的。它反映的是作品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需要画家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扎实的绘画能力。我们在经典的人物画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画中采用了鲜明的色彩、游动的笔触和人物形象夸张的处理手法,使整个画面带有强烈的不安感和悲伤压抑的情调。而画家在叙述这幅画的由来时说到:“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由此,我们更能深入地体会到画家是如何将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当中。

而在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人物形象气质与表现风格间的关系,使两者相统一?本人认为:

1、我们应该尽可能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尤其需要扩充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使我们对人物画创作中模特的形象气质有了更为细腻地体验。

2、个人的绘画风格不是偶然间灵感爆发所形成,也不是苦思冥想的产物。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个人偏好的表现方式,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结合个人的绘画特点,深入地挖掘模特的形象气质,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尝试,使作品更具韵味。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根据个人风格选择相应的模特,因为对模特形象的选择也是个人风格的一部分,体现了画家的艺术取向。

3、人物画创作中使人物形象气质与表现风格相统一不能采用过于刻意或直接的方式,如为了凸显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张力,就将人物造型进行漫画式的夸张处理或刻意地设置一些笔触,这种创作方式过于取巧,缺乏考究。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对模特形象的观察,感受其独特的气质,同时,在表现技法上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丰富作品的内涵。

创模征文范文4

关键词:参数化设计 复杂结构件 CATIA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03-02

飞机结构设计中复杂结构件的三维设计建模过程一般比较复杂,在进行设计更改时复杂的建模过程以及建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内部特征交联关系给模型更改带来了很大困难。复杂的建模过程使得模型建模过程的可读性差,大量内部特征交联关系在模型更改时出现交联错误报告的概率大大提升,这些都使得飞机复杂结构件在设计过程中模型更改及设计迭效率低下。

CATIA是世界上一种主流的CAD/CAE/CAM一体化软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造船和电子设备等行业。CATIA V5三维设计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参数化设计功能,参数化设计可以很好的提高飞机复杂结构件模型更改的效率,增强复杂构件模型的可读性。该文基于CATIA V5三维设计软件,针对飞机复杂结构件进行参数化设计建模分析,介绍参数化建模思想及方法。

1 参数化设计建模分析

参数化设计建模是将模型主要几何特征与参数关联,使零件特征“参数化”。“参数化”的零件更改不再基于特征命令工具来完成,只要对相应的参数进行更改即可。参数化设计建模将特征参数的变化准确、严格地映射到几何模型,然后通过控制特征参数来实现模型几何特征的自动更改,提高复杂结构模型的可读性及建模效率。该文作者通过对参数化设计的原理分析,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要进行飞机复杂结构件的参数化设计前必须进行以下工作。

(1)分析明确需要参数化控制的几何特征。

(2)根据几何特征确定所需对应的特征参数。

(3)分析明确特征参数和几何特征之间严格的映射关系。

因此,飞机复杂结构件参数化设计建模流程应采用以下逻辑顺序。

(1)零件几何特征要素分析。

(2)建立特征参数。

(3)零件几何体建模。

(4)特征参数与几何特征关联。

下面举例说明参数化设计建模方法及过程。

2 某飞机框类零件参数化建模过程

2.1 零件特征要素分析

在零件建模前应分析零件的各特征要素,以及预期可能的更改,分析哪些几何特征需要设立参数。以图1零件为例,该零件是典型的飞机框类零件,该零件的主要特征有:缘条、腹板、筋条。根据设计经验存在的设计不确定性主要在于几何厚度尺寸、筋条分布范围和数量、腹板高度等方面,计划设置参数有:外缘条厚度、上半框内缘条厚度、上半框筋条厚度、上半框腹板厚度、上半框腹板高度、上半框筋条对称分布角度、上半框筋条数量、下半框内缘条厚度、下半框筋条厚度、下半框腹板厚度、下半框筋条数量。

2.2 建立特征参数

在经过零件特征要素分析确定参数设置后,根据对应特征选择适当类型的参数,并在CATIA软件中建立相应的参数。使用“知识工程”工具栏中的“公式”创建特征参数并给相关参数赋值,如图2。

2.3 零件几何体建模

利用CATIA软件完成模型几何体建立。

几何体建模是参数化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参数化设计的载体和对象,而且几何体模型的造型方法对参数化设计有着显著影响,甚至有可能决定着某一几何特征能否按原计划实现参数化建模。基于CATIA的几何特征建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完成创建,但是建模过程必须考虑参数化设计的实现,尽量采用便于参数使用,逻辑思路简洁清晰的方法,采用最便利的功能模块进行。对机复杂结构件建模更是如此,涉及的几何特征越多,造型越复杂,设立的特征参数越多,几何体建模的思路、方式方法就显得越关键。

2.4 参数与模型特征关联

CATIA软件允许参数之间通过函数关系进行关系互联,对于有量纲量、无量纲量,甚至是点、线等都可以通过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参与飞机复杂结构件参数化建模过程,为飞机复杂结构件建模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便利性,有力的支持复杂几何特征的参数化过程。

使用“知识工程”工具栏中的“公式编辑器”创建特征参数与对应的模型几何特征的关联关系。通过“知识工程”工具栏为模型几何特征创建以参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关联后特征参数与对应的模型几何特征建立了函数映射关系,特征参数为自变量,模型几何特征为因变量。函数关系创建过程如图3。

2.5 参数化设计结果

参数与模型特征关联后,特征参数的更改会引起模型几何特征的相应更改,更改过程简洁、有效。通过参数进行模型几何特征更改效果见图4。

3 结语

飞机复杂结构件采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可以提高设计更改效率,提高零件模型的可读性,缩短设计建模周期,减轻设计人员建模负担。参数化设计方法对机复杂结构件的三维设计建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文轩.基于CATIA Automation实现的螺母参数化建模[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14(4):12-14.

[2] 刘万春,袁伟,张琦.面向制造的CATIA结构建模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4(5):40-42.

创模征文范文5

关键词 相关性;WAVE;参数关联

中图分类号T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168-02

随着CAD技术的发展,目前模具结构设计已经普遍使用了三维实体设计,三维实体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其强大的参数化、相关。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很多设计人员并没有将软件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建模命令将产品“堆砌”起来,特征之间逻辑关系混乱,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数据文件无法打开,导致前面的设计工作丢失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本文以UG软件为例,介绍相关性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实现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者软件操作水平,帮助设计者能够按照合理的逻辑关系快速、准确地完成设计任务。

1 相关性的概念及分类

在任何产品的设计、加工过程当中都包含着大量的相互关联的特征和参数,通过定义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又被称为“父子关系”。相关性包括同一零件中不同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分属不同零件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同一零件中的相关性

同一零件中的相关性有的是由于特征创建的先后顺序产生的,有的是由于建模方法产生的。

如图1所示,先创建一个立方体,然后再立方体的一个面上做一个孔,这个后创建的孔是依存于立方体而存在的,如果立方体的高度发生改变,孔也会随之变化。此时立方体就是孔的“父特征”,孔就是立方体的“子特征”,这种逻辑关系就是由创建顺序而产生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不完全的相关,子特征的部分参数,如直径、深度等可以独立编辑。

另外有些建模方式,如阵列、镜像等,其建模原理就是先要有一个“种子”特征,然后用这个“种子”特征衍生出其它特征,那么“种子”特征和衍生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就是由于建模方法产生的。这种相关性是完全的,即衍生特征不能进行任何独立编辑,只能受控于“种子”特征,如图2所示。

1.2 不同文件之间的相关性

一个产品通常是由多个零件装配而成的,三维设计软件通过虚拟装配技术来模拟这种真实的生产过程。不同文件之间的相关性就是指虚拟文件之间逻辑关系的建立。

在装配文件中,往往一个零件的调整会影响到很多零件,如模具中的定位销。定位销通常要穿过2个~3个零件来实现定位功能,如果定位销的直径或位置在设计过程中发生了改变,那么与之相关的所有零件都要进行修改,否则等实际装配时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在定位销与相关零件之间定义了所需的相关性设置,当定位销有变化时,其它零件会自动、同步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果没有定义相关性,就需要设计者分别对每个零件手动进行修改。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设计者的疏忽忘记修改某一个零件,造成整个装配工作的中断。

同一零件中的相关性是在建模过程中自动建立的,不需要设计者特意去留意。而装配文件之间的相关性必须要由设计者根据需要手工来建立,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建立文件之间的相互关联时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之外,必须要保证逻辑关系的清晰、合理。在定义相关性时,只能有一个主动的主要因素,其它与之相关的都只能是被动的次要因素。如前面所提到的定位销,只能将定位销的直径和位置定以为主要因素,其它零件上与定位销相关的孔只能是从属的次要因素。

2 相关性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模具的设计流程属于典型的“由内而外”,即以制件为核心,先设计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凸模、凹模,然后逐层向外扩展,直到完成所有零件的布置。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性显得尤其重要,模具设计中的相关性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实现。

2.1 参数相关

参数相关主要是指利用UG软件中表达式链接的建立来实现。如模具中的导柱和导套,分别建立导柱(DZ.prt)和导套(DT.prt)两个模型文件,导柱的直径用表达式d来表示,导套的内孔直径用表达式D来表示。首先将导柱确定为主要因素,设定为:d=25mm;打开导套的模型文件,将表达式D设定为:D="DZ"::d,即完成了两个参数之间关联的建立,这时不能直接修改导套直径的数值了,当导柱直径被修改时,导套直径会自动随之改变,如图3所示。

在模具结构中有很多零件的参数都存在这样的关系,如凸模与凹模的刃口尺寸、螺钉与螺钉过孔的直径等,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设置。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明确的主次关系,否则很容易发生逻辑上的混乱。

2.2 几何相关

模具是围绕着制件来进行设计的,所以制件的几何尺寸、形状直接决定了凸模、凹模等零件的尺寸、形状。通常制件的几何尺寸和形状非常复杂,无法用参数来表达,这时就要用到几何相关,UG软件的几何相关是通过WAVE技术来实现的。

WAVE(What-if Alternative Value Engineering),是一种实现产品装配的各组件间关联建模的技术。参数化建模技术是针对零件一级的,而UG/WAVE是针对装配级的一种技术,是参数化建模技术与系统工程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实际工程产品设计中所需要的自顶向下的设计环境。

例如在设计冲裁模具时,WAVE技术的应用分以下步骤完成

1)进入UG/Assemble模块搭建虚拟装配文件目录,使用“添加组件”装入制件文件(paiyang.prt),分别使用“新建组件”创建凸模文件(Punch.prt)、凹模文件(Die.prt);

2)将制件(paiyang.prt)设为“工作部件”,进行数据整理,将分段的冲裁轮廓线使用曲线的“连接”命令连成一条曲线;

3)将凸模(Punch.prt)设为工作部件,打开“WAVE几何链接器”,将类型设为“复合曲线”,选择制件的轮廓线,“确定”后即完成了WAVE关联的建立;

4)在凸模(Punch.prt)模型环境中使用这个链接过来的曲线拉伸实体,即得到凸模本体;

5)在凹模(Die.prt)中重复以上操作,即得到凹模本体。

通过以上操作,就完成了冲裁模最主要的相关性设定,制件属于最高一级的父特征,凸模、凹模都是下一级的子特征,如图3所示。如果制件发生任何修改,所有子特征会自动、同步进行更改。同样的技术也可以用于成型模具设计中,在成型模具中,主要的父特征是产品的型面,如图4所示。

3 结论

合理使用相关性技术,会极大地提高模具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提高设计者对软件的理解和使用技能,发挥设计软件更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性技术,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也正是模具设计的核心思想所在。因此,这项技术不单单是一项操作技巧,而是设计思路与设计工具的合理结合,用好这项技术,会使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交友.UG WAVE相关性技术在焊接夹具设计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3).

创模征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KIBS企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43―04

一、引言

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了知识转移对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以下简称KIBS企业)社会网络角度如何提高知识转移水平,以及知识转移在KIBS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什么作用则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尝试从社会网络特征角度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希望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

Wiik(2008)认为:企业社会网络为知识获取提供平台,其作用方式主要依靠企业网络的特性来进行。本文对KIBS企业社会网络的特征分析采用“关系一位置”分析方法,将社会网络特征分解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并进一步从联结密度、网络中心度、结构洞来分析结构维度,而从联结强度、互动频率来分析关系维度。

1 社会网络特征结构维度与知识转移。中心度是分析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Granovetter(1992)的网络结构观。他认为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心度是关于主体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测量概念,以此区别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更可能得到知识。Burt(1992)认为结构洞促进了企业间知识、理念、资源的流动,进而会提高知识获取、消化吸收的可能性。结构洞即当存在甲与乙存在联系,乙与丙存在联系,而甲与丙之间无联系的情况时,甲、乙、丙之间有着非冗余的联系,也就是甲、乙、丙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乙是这个关系结构中的中间人,乙在这一关系中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设:

H1:网络中心性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影响;

H2:联结密度对KIBS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H3:KIBS企业在网络中处于结构洞节点位置对其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2 社会网络特征关系维度与知识转移。KIBS企业的特点决定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大多数KIBS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这类企业可以称为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技术创新的竞争剧烈,不容易建立关系紧密的强关系,更多的是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弱关系。一方面,创新需要多样化的能力和更加全面的信息,员工之间的弱关系决定着个体的异质性强,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另一方面,网络成员间的交流越多越频繁,就越容易产生亲密信任的氛围。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联结强度与KIBS企业知识转移负相关;

H5:互动频率对KIBS企业知识转移有正向作用。

(二)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Miles等(1995)将KIBS企业定义为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取和转移是KIBS企业的核心。一方面,企业除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外,发现、获取并使用企业外部的知识,也成为企业创新性资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也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转移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资源,是企业将知识整合为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知识转移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三)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

很少有研究关注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KIBS企业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越中心,与周围的联系越多,越占据有利的位置,其在网络中就越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些资源和信息通过交流和分享,进而使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有更好的绩效表现。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和知识转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并影响KIBS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大胆提出假设,验证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与KIBS企业创新能力中起中介作用,即:

H7: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对KIBS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本文对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91份,占回收问卷的75%,占总发放问卷的22.75%。

2 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信度检验,判断不同题项是否能准确反映观察变量的特性,CITC相关系数全部都大于0.30,Cronbachseα系数都大于0.70即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模型可以被接受。在信度分析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的KMO系数都处在较好水平,所有变量量表的KMO系数均高于0.7,均通过了Bartlett's检验,证明本研究量表结构效度非常良好。

(二)数据分析

1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以考察变量是否相互影响,初步判断模型假设是否合理。表1给出了社会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的QAP相关分析结果。联结强度与知识转移呈现显著水平为0.01水平上的负相关,研究将以此资料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2 回归分析以及假设验证

(1)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将网络特征的五个层面:网络中心度、联结密度、结构洞、联结强度、互动频率逐一带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模型一检验网络中心度与知识转移的关系,模型显著,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R方调整为0.230,说明网络中心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1成立。

模型二加入自变量联结密度后,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424,说明联结密度对知识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假设H2成立。

模型三加入自变量结构洞,对应的标准化系数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能力达到0.542,说明拥有越多结构洞的组织,知识转移效率就越高,即假设H3成立。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4。在社会网络特征的5个指标中,结构洞对模型的贡献最大。

模型四加入自变量联结强度,结果表明强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负向的,因为强关系带来的是知识的重复,即假设H4成立。

模型五加入自变量互动频率,结果表明互动频率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假设H5成立。

(2)知识转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呈显著正向影响,其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38,即假设H6成立。

(3)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

为了验证知识转移在网络特征与创新能力之间是否起着中介作用,本文对社会网络特征、知识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加入知识转移后,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仍具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以断定,在网络特征对创新能力关系中,知识转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7部分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北京91家KIBS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验证网络特征的五个特征中,除联结强度外,与知识转移均有正向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在社会网络特征与KIBS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从而假设H1、H2、H3、H4、H5、H6、H7均得到支持。

(二)提升KIBS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KIBS企业通过社会网络互动促进知识转移;另一方面,知识转移为KIBS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KIBS企业决策者应积极运用以下两种策略:

上一篇奥运征文

下一篇校训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