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例6篇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低年级;语文;语文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存在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难以保持长久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的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可以化难为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表现方式多、容量大的特点可以扩宽学生知识视野从使语文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且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片、动画、音像等集合在一起把枯燥单调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有声能动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能够很好地吸引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不用嗓子的歌手»的教学为例在引入环节笔者设计了“听声音猜动物”活动第一步:用多媒体先后播放小蜜蜂、小青蛙、蝉和黄莺的鸣叫声第二步:猜声音小蜜蜂、小青蛙和蝉的叫声学生很熟悉很快就听出来了并猜出是哪种动物发出的而听到黄莺的叫声时他们愣住了这动听的叫声是哪种鸟的叫声呢?虽然猜来猜去他们都猜错了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课堂上第三步:用多媒体播放黄莺飞翔的动态图并为学生解疑:“刚才美妙的歌声就是小黄莺唱的想组建一支合唱队你们愿意陪她一起去找金嗓子歌手吗?”此时学生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地答道:“愿意!”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面的学习环节进行得很顺利而教学小蜜蜂、小青蛙、蝉的发声方法时用多媒体播放小蜜蜂振动翅膀、小青蛙声囊收缩、蝉腹部振动的动态图以此来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笔者利用教室多媒体平台播放海豚、蝈蝈和哈哈树的发声视频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从开始到结束注意力被多媒体深深吸引住学习语文的兴趣很浓很多学生课后都能主动探究其他动植物是如何发声的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教材重点

化难为易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课本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有声可动的画面这对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十分有帮助以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蝌蚪和青蛙的样子了解青蛙生长的过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变化由于低年级学生见到蝌蚪的机会极少对青蛙了解不多教师光靠读课文和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群小蝌蚪”的静态图指导学生观察蝌蚪的形态再出示课文中描写蝌蚪样子的句子这样图文结合让这些从没见过蝌蚪的学生对蝌蚪有了具体的认识第二步: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蝌蚪变青蛙的动态组图先出示动态图一指导观察让学生记住蝌蚪是“先长出了两条后腿”的接着出示蝌蚪动态图二指导学生观察图二的蝌蚪有什么变化除了腿有变化其他还有什么变化最后出示动态图片三指导观察图比较蝌蚪和小青蛙的区别在出示每幅图片时除了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四肢变化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青蛙颜色和花纹的变化在学完蝌蚪变青蛙的课文段落后再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填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青蛙生长过程的掌握第三步:出示“青蛙捉虫”动态图指导学生观察图后说说长大的青蛙的样子在学生看图回答后用幻灯片出示写青蛙样子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样通过运用图文结合的多媒体演示本课的重难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对青蛙生长的过程和青蛙的样子有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

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承载的内容有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知识为基点向同类知识拓展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小学低年级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在拓展环节很被动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师生收集的资料分享出来就可以让全体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例如在学习第三册«日月潭»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杭州的西湖、安徽的黄山等风景区的图片、视频让低年级的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山河壮美在学习第四册«能干的钟点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机器人的最新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机器人种类繁多遍布各行各业生活机器人可以帮人们完成各种家务而工业机器人、特种行业的机器人能承担繁重而又危险的工作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一次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获得了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学习效果也就越来越好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课件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大幅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郝迎英.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

[2]陈晓玲.娱乐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13).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2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儿童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一、利用儿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歌浅湿易懂,生动有趣,为低年级儿童所喜闻乐见。利用儿歌帮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金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金鱼怎样游水,然后请学生边讲述边表演。在学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一边念自编儿歌:“小金鱼,摆摆尾,摇摇鳍儿划划水”,一边带领全班小朋友演金鱼游水。全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表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又如在教学《青蛙》一课时,我把儿歌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认识完青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后,我试着让学生根据青蛙的叫声自己编儿歌,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编出了第一句儿歌:“小青蛙,呱呱呱。”然后我有意识的问大家,青蛙吃什么?除了让学生观察图外,我还让学生编下一句来回答:“专吃害虫保庄稼。”我接着对学生说,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在教师指导下,他们编出第三句儿歌:“我们大家保护它。”

二、利用儿歌教学帮助儿童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并掌握大量文化科学知识,离不开良好的记忆能力。可是,低年级儿童因受年龄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对所学知识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刚刚学过的知识有的很快就忘了,有的则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掌握,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他们喜欢的儿歌帮助他们记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教授九义教材第二册《各种各样的花》时,教材要求学生描述花的形状。为此,我先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说牵牛花的形状像什么,很多学生都说像喇叭。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用一句儿歌概述为:“牵牛花,像喇叭。”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得出:“白菜花,十字叉;豌豆花,像蝴蝶;桃花就像五角星。”学生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这几种花的形状记住了。

又如九义教材第三册《蚂蚁》一课,要求学生认识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进行描述。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根据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编写了儿歌:“小蚂蚁,真可爱,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头上长,三对足儿在胸前。”教学时我边教学生念儿歌,边进行表演。学生因熟记了儿歌内容而较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利用儿歌教学,指导儿童的实践活动

自然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准确地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失时机地把儿歌引入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保护牙齿》一课时,针对小学生刷牙的方法大多不正确,容易损坏牙齿的情况,我编写了一首问答式儿歌来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老师问一句,学生边答边根据儿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刷牙动作。

师:唰唰唰,上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上边的牙齿向下刷。

师:唰唰唰,下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下边的牙齿向上刷。

师: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怎么刷?

生: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来回刷。

从这一问答的儿歌声中,儿童不仅学会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又如,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保护眼睛》一课时,我仍运用儿歌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保护眼睛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

保护眼睛很重要,小朋友们要记牢,

看书写字坐端正,字要匀称又整齐。

走路坐车和躺着,千万不要把书瞧。

眼保健操天天做,身体健康学习好。

四、利用儿歌提高教学总结效果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进行归纳小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利用儿歌进行归纳总结,形象生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三册《土电话》一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制作土电话,然后学习打电话的正确方法,最后用儿歌进行课堂总结:

说电话,做电话,

两个纸筒一根线,

做成一个土电话。

土电话,真好耍,

手指触线听不清,

线绳弯了不传话,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3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当找准时机,尤其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能合理地运用符号化思想,就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结合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来谈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符号化思想。

一、依托经验,鼓励多样化符号表征

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被交通标志、商标等这样的符号化语言所包围,因此学生对符号并不陌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中用符号来表征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生活中的符号与数学中的符号又略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中的符号。

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课堂上学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运用符号的作品。

(出示“数青蛙”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师:同学们,如果你有更多的青蛙,你能想办法表示吗?请你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1:我写了10只青蛙10张嘴,20只眼睛40条腿。

生2:老师老师,我的数目比他要大,2000只青蛙2000张嘴,4000只眼睛8000条腿。

师:10只也好,2000只也好,甚至10000只,都只用了数字表示。

生3: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师:唉,有点意思,和前面的同学不一样了。

生4: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师:这位同学看到青蛙的只数和嘴巴的张数一样多,就用了同样的字母,有进步。

生5: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该教学案例中吴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数学情境入手,紧紧围绕数学核心知识,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把不同学生的思维暴露出来,实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认知过程:从最初的用数举例,到用字母表示关系,最后到既能表示关系又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多少的过程。

二、经历过程,体验符号的优越性

小学生符号化意识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感知具体事物――个性化表达――规范的数学化表达。其实数学符号意识很难用语言来传递,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去领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建构起数学符号的模型。

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搭配”时,有的同学是用学具摆一摆,有的同学是在纸上画一画。

(课件出示:一件上衣、一件T恤衫、一条长裤、一条短裙、一条裤子。)

师:用上面的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你能搭配出多少套衣服?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1:我把这件上衣和这条裤子搭配,我又把这条短裙和这件T恤衫……

生2:我听得头都晕了,到底怎么搭配的?

师:这位同学说了很多,但是大家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有简洁些的吗?

生3:我认为这件上衣可以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裙、一条裤子搭配,这样有3种;我再把一件T恤衫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裙、一条裤子搭配,这样有3种。所以一共有6种。

师:这位同学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表示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而且他在画的过程中用到有序的思考方法,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

师:我是用A、B两个字母表示两件上衣,C、D、E三个字母表示三件下装,也表示出了6种。

该教学案例中吴老师不动声色地让学生自己辩论,从用语言描述、具体事物记录、字母符号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符号的高度概括化,体会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三、重视归纳。深化符号化表达

数学符号的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符号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体会不同符号的使用价值,建构符号的体系,形成符号化的语言。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广角“握手原理”这道题目:“18个小朋友,每2个同学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道题目。现在老师请18个同学上来,谁能把题目意思来表演出来?

生:哦,原来题目是说2个2个握手,那一共可以握(17+16+15+……+1)次。

师:很好,我们读懂了题目意思,现在试着把刚才的场面画下来。

生l:我画了18个小人,第1个人要和其他l 7人握手,第2个人要和其他16人握手,第3人要和其他15人握手……依次类推,18人要握手的次数是(17+16+15+……+1)次。

生2:我的画法和生1差不多,但是我觉得用小圆点表示人更方便。

师:(板书算式:17+16+15+……+1)18人握手我们需要那么多次,那如果20人握手呢,请你画一画。

生:我算出来了,需要(19+18+……+1)次。

师:那如果有n个同学握手呢,需要几次?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4

1.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如何在学生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2.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

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学生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

3.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

4.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学生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要信任理解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学生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友善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5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6

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感悟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提供足够的空间。语文教学要向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延伸,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让学生的能力在自主探索与实践中发展与提高。

在教学北师大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下册《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大家在把课文仔细读一遍,想一想在青蛙和小鱼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学生自读课文)

生:小鱼不能到岸上来,他不知道岸上发生的事情,青蛙大哥就天天来给他讲岸上的故事。

师:同学们说青蛙和小鱼是不是一对好朋友呀?

生:我想应该算是吧!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如果说他们是好朋友,那青蛙怎么还不知道小鱼离开水会呢?但是青蛙后来天天给小鱼讲故事,又像是朋友了,所以我说应该算是。

师: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

生:老师,我认为他们是好朋友。我想青蛙应该知道小鱼不能离开水,但是,青蛙只想着怎么帮助小鱼了,却没有仔细动脑筋,你看青蛙只是把眼睛转了一下,就说:“要背小鱼到岸上去看看”。当他把眼睛转了两下后,他就想出了好办法,白天自己好好看,傍晚时再来把岸上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小青蛙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是不是也像青蛙一样会认真动脑筋呢?(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

生:老师我知道,青蛙白天不呱、呱叫,到晚上的时候才叫呢!(联系生活实践)

师:你真棒!能仔细观察获取知识,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

生:我知道他是在给小鱼讲故事。

师:你真聪明!

生:我还知道他给小鱼讲得什么故事呢!

师:是吗?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他会对小鱼说,岸上有好多好多的害虫,他们对农民伯伯的危害可打了,我今天帮农民伯伯捉了好多害虫,又一个伯伯还在感谢我呢!我可高兴了!

师:你讲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