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例6篇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1

2、造句:

(1)人至暮年,难免把人生看得比较开。

(2)别人都说,人到了暮年,比起自己干过的事,会更后悔没有干过一些事情。

(3)曹操在诗中慷慨淋漓地表现出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2

【关键词】《龟虽寿》;曹操;志向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些日子,电影《铜雀台》热播,由周润发所饰演的曹操倍受好评。剧中的曹操一改《三国演义》中阴险狡诈的形象,在电影中被重新塑造以“忠君爱民、忍辱负重”的新面貌。剧中结尾处,曹操吟诵起了《龟虽寿》当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几句,来感叹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惋惜自己不能再保护汉家的江山了。

个人认为,千百年来许多人心目中的曹操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这固然不可取。但曹操在电影中被赋予的全新形象未免有些牵强,而他所吟的《龟虽寿》也略显“断章取义”,这首诗所应当具有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从字面来看,《龟虽寿》整首诗的意思应该说的是,神龟的寿命虽然长久,但还是有穷尽的时候;腾蛇驾雾升天,最后还是化为泥土尘埃。老去的千里马虽伏在马槽之上,志向还远在千里之遥;英雄到了晚年,心中的壮志还没有止息。生命衰荣的长短不仅仅在于天命,修养身心,能够长寿。

作为一首理智认识生命的诗作,许多文献都把这首诗当作哲理诗解析。的确,自先秦以来历代的帝王霸主都不愿接受“人固有一死”的生命现实,为了延长生命广招方士、大炼丹药等无所不用其极。而曹操此时一扫前人感叹人生短暂、浮生若梦的颓靡之象,冷静镇定地道破人世间任何生命终有尽头的真相。其理智与看事物的透彻后人读到此作耳目一新,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只是简单凭此就忽略了整首诗中诗人的情与“志”,而把诗归为哲理类我觉得多少还是不妥的。

我认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确实为世人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固然是神来一笔。但是在整首诗里实则只不过是一个铺垫,是为下文自己的真实感情所服务的。铺垫再灵动作用也只是铺垫,如果只是因为曹操在某首诗的开头铺垫上别出心裁而使其喧宾夺主曲解了整首诗,那就有断章取义之嫌了。

有人曾评价曹操是“乱世之枭雄”,不论评价者是否为了自己的文学作品服务,但我认为“枭雄”这个词语是十分准确的。枭,即是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非同寻常的鸟,往往夜间活动,飞行几近无声。而曹操其人擅权谋,心思高深莫测,行事又不与寻常,正好符合了“枭”这一字。钟嵘曾在《诗品》中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①读曹操的诗,怎么读都是一种悲凉雄壮的意象,简单点说,就是萧瑟。佛印禅师与坡曾有一“以心观心”的故事,是说心里有什么,看外物就是什么。神龟在庄子看来就是可活命三千岁,命及“大年”之物②,而在曹操看来,就算活了三千岁,最终也难逃一死。可以说,庄子的心中有的是浪漫主义的幻想,而曹操的心中则是现实主义的残酷。庄子与大多数人一样看到的是时间的长短,对于命数悠长的神龟,所以羡艳,所以敬畏。而曹操看到的则是死亡的结果,在诗句中就反其义而用,文法上,也算是一种“出其不意”。可以说,庄子是纯感性的,而曹操的感性则是依附于理智之上的。往往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人,内心都是悲凉的。也许正是看穿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犹有竟时”的结果,所以对于大多事情往往清醒地只看现实,不会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③的疑惑。因而在想象力上一定程度地缺失了,通读曹操的诗作,这一点也可见一斑。

然而,有理性的人不代表没有志向。我以为这就是曹操诗作“雄壮”的原因所在,即便生命的现实如此,从选取的物象上,即便是“老”,可也还是“骥”,即便是“暮年”,也还是“烈士”,可以看出曹操从心里就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心里还是有满怀的抱负。作为一方霸主,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耳顺之年的他还在感叹“壮心不已”。资料中介绍说本诗是曹操征乌桓后想起人生的历程,表达出的一种明快、积极、乐观的情绪。个人以为诗中表现的曹操是积极的,但并非乐观的,积极在于对追求理想的执着。他感叹志在千里,表明自己此时还没到达“千里”之地,也就是说自己与理想还有很远的距离,也许是因为,这个“壮心”太“大”了。

如此“大”的壮心,自视为英雄的曹操莫非是要篡汉?通览资料可以发现,曹操在世时并未称帝。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④,意思是说,孙权是想让我为天下所不容啊!此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听得这话,许多人都以为曹操篡位之心已起。可是不难想到,周文王一生并未谋逆,而是其子周武王姬发讨伐的商纣,功成之后追封其为“文王”。

那么,这壮心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曹操的雄心应在于“治世”。就如《三国志》中许劭评价,曹操确是“治世之能臣”。从“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一句中不难看出,曹操的意愿并非保大汉江山的千秋万代,如果到自己的儿子那时四海可以归心,那么想必他也会欣然接受改朝换代。他的“志在千里”是真的,因为他其实是志在一统千里的疆域,结束天下三分的乱世。只是理智如他,必然知晓成为众矢之的的危险,所以在“千里”尚未征服之前,老骥甘愿伏在马槽之上。总结起来,“先统一,再称霸”才是其真实的目的。一生政绩斐然的他并没有《铜雀台》中如此“高尚”,一个理智如斯的人所关注的该会是更实际的问题:如何长久治世。乱世之中的帝王又能绵泽几代,只有中原一统、根基稳固才是长久之计。“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样的道理不但用于保养自身,更是用于治世之道,稳固疆土,修得福祉才会让基业绵延下去。因此即便是已安定偌大的疆土,但烈士在暮年,壮心仍不止息。因为统一的大业还相去甚远,而生命的长度却已走完大半。面对残酷的现实,曹操便借以诗词抒发自己远大到一人之寿限都无法达成的志向。

清代文人沈德潜曾言“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⑤吟诵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曾有人为其慷慨激昂,“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⑥《龟虽寿》其深含的哲理与壮志使其成为一千古奇唱,与其他篇章一并开创了建安时期的清新文风。

注释:

①出自南朝批评家钟嵘《诗品》.

②出自庄子《逍遥游》.

③出自《庄子・蝶梦》.

④出自《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3

文言文经典句子: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5、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0、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3、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1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5、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1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3、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2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7、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28、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2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3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3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4、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35、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36、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37、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0、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4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4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8、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9、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50、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5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2、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5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4、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5、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5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7、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5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9、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6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1、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6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4、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6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66、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6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68、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6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70、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7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7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4、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75、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7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7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9、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8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81、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8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8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85、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不须多。

8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7、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88、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8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9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3、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94、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9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9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4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5

辛弃疾词作丰硕,各个阶段的经典作品也比比皆是,然而翻阅辛弃疾的词,可以发现诸如“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1],是辛词的常客,有着军事意象的作品占了辛弃疾词作的一大部分,因为辛弃疾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军人,他有着深刻的戎马经历,同时浓烈的爱国情怀时刻促使他重上沙场,再建功业。军事意象繁多成为辛词的特征之一,本文将着力探索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阶段性特征。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及军事词创作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

词本产生于闺房之中,描写对象最初不外乎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缠绵、温柔的特点见长。唐五代时,词多用于遣兴娱宾;到柳永、苏轼时,词的意象发展到文士的日常生活;南渡时期,词的意象转为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到了辛弃疾时,词的意象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换,战争、军事意象成为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满江红》)中的“剑”、“ 铗”,都是辛弃疾作战时常用到的兵器,因此也自然成为了辛弃疾抒发壮志的媒介;辛弃疾词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其中较多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描写的就是胸怀抱负的刘备,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写的是英雄才俊孙权,辛弃疾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提醒自己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仕途经历,使他留下了很多怀古咏史的词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军事地点,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陌上三更月”的赤壁,《浪淘沙・赋得美人草》中“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的江东,都是古时有名的战争之地,辛弃疾不仅是文士而且还是一代武将,在他失意难当之时,这些便成了他与梦想交流的平台。

辛弃疾词抒情意象的军事化不仅拓展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抒情范围,同时还把男人的壮志豪情引入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的都是荡气回肠的男子风范,从而使豪放词得以真正兴盛起来,成为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二)辛弃疾的军事词创作

辛弃疾仕途上的“失意”没有实现他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英雄人物,却成就了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文学上的“英雄感怆”。

1140年至1162年是辛弃疾揭竿而起的少帅时期,辛弃疾与军事结缘,跟他祖父辛赞有着莫大的关系,其祖父辛赞是金朝的地方官,但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祖父的兵法韬略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由此种下了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

1163年到1181年,辛弃疾官职卑微,但他对政治事业充满希望和信心。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抒发难以遣怀的不遇之感;《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充满报国心切而现实残酷的矛盾之情;《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以此来鼓励友人和自己要英勇作战,不贪恋儿女情长。

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曾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罢职闲居生活,因此期间多有描写山野风情之作,但看似闲适自得的田园生活事实上并没有使他放弃恢复中原的梦想,其词不时流露出功名未就悲愤和辛酸。《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八声甘州》、《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皆是例证。

1203年至1207年重振雄风的老将辛弃疾再次被弹劾。复国之志破灭,无缘筹措抗金大计的苦闷与痛心是辛弃疾词此刻最明显的情感基调,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喟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虽老壮心犹在。

二、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特征

辛弃疾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创作了众多的军事战争词作,其军事词意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人,拥有一腔爱国热情,然而却无端地遭遇贬谪和冷落,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辛弃疾不遗余力地将个人的英雄气质、战斗精神渗透到词的每个角落,其传奇坎坷的经历丰富了词的题材并直接反映到词的创作里,使辛弃疾词的创作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辛弃疾词描写的悲愤难当的失意英雄并非文学虚构,恰恰是对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尽忠之路的真实写照。

辛弃疾词不是为了简单地表现某种情绪而任意构造文学之虚,而是运用比兴手法,或委婉或直接地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和痛苦,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时任建康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辗转于小官小职的他,满腔才略却无施展之地,进而看“吴钩”、拍“栏杆”,却空有抱负。下阕蕴含了三个典故:张翰因思乡之鲈而弃官南归、刘备唾弃求田问舍的许汜、晋朝桓温望树叹流年。作者通过这些典故表达出自己进不能、退又不忍的复杂心境。

辛弃疾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是因为现实中的南宋朝廷偷安息武,懦弱无能,与历史上的那些明主英才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中需要这样的烈士英雄,词人用古人唤今人,希望朝廷能像历史英雄那样战于城南、复国统一。

(二)雄奇阔大的美学特征

纵观辛弃疾的军事词,不难发现辛词风格豪迈、雄壮的特点,词中审美意象多为高耸的山岭、汹涌的江水,或者杰出的历史英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奔放,如《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这是一首钱塘观潮词,作者通过“鼙鼓”、“鏖战”、“貔虎”、“红旆”,描写出潮起时气吞万里、惊天动地的景象。辛弃疾以其浩邈的情思,深沉博大的审美视野向我们展示了辛词宏远的境界和开朗的胸襟,使辛弃疾词富有雄奇阔大的美学特质。

(三)人物形象的阶段性特征

辛弃疾军事词中的英雄形象是具有阶段性、富于变化性的。

1.少年将帅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有着年轻人独有的胆识与豪情,如《满江红・贺王宣子产湖南寇》中“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的才气和抱负,希望自己能一展宏图驱逐金兵,此时期的创作尽显豁达与热情。

2.勇猛斗士

辛弃疾文武俱全,却得不到重用,愤懑之情可想而知,但是此时的辛弃疾并没有因此悲观,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如名篇《满江红》,是辛弃疾送给好友的勉励词。借好友家族英烈勉励奔赴前线的朋友奋勇杀敌,为抗金事业做出大贡献,下阕虽写自己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只能借酒浇愁,但是词人并没有由此消沉下去反而笔锋一转,以“马革裹尸当自誓”来鼓励友人要英勇作战,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殷切劝勉,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此时的辛弃疾,虽然位卑言微,但是艰难和险阻并没有打倒这个热血沸腾、激情昂扬的爱国青年。

3.落寞英雄

辛弃疾42岁时被迫退隐,正是壮年却闲居山野,失落难当的他对宦海浮沉充满无奈,对软弱的朝廷忧虑万千,虽然自己不在官位,但报国之心仍在,此时辛弃疾词中的抒情形象由勇猛的斗士转换为落寞的英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剑”、“吹角”、“连营”、“麾”、“沙场”、“弓”等丰富的军事意象将词人渴望战于沙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展露无遗,然而如今的作者只能在梦里盼望驰骋疆场,只能醉眼看剑,心中期待的军戎生活却只换来了“可怜白发生”的无限悲哀,词人想抗金复土,然而此路多艰,几经波折的宦海生涯,使辛弃疾深感才高遭嫉,惟有全身而退,才能自我保全,词中不免流露出退隐山林之意,然而抗金统一的夙志仍在他的内心深处回荡。

4.暮年衰翁

辛弃疾一生都在执着地争取机会收复失地,然而失望重重。朝廷的弃置不用和怯懦,激发了辛弃疾内心的悲愤,此时的辛弃疾词成了辛弃疾英雄失路、一生不得志的悲壮凯歌,辛词中曾经的意气少年变成了如今的暮年衰翁,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辛弃疾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一心报国却无门。

浩邈深沉的家国忧思以及对山河与百姓的眷恋,是辛词重要的情感基调,词中的抒情形象随着词人的际遇而变化,但是词人对于民族前途的深沉忧虑却不曾因处境的变化而改变。

辛弃疾词中的抒情形象虽然从少年、青年、壮年到暮年有着不同的坎坷经历和人生际遇,但是浓烈的爱国热情和抗金统一的夙愿却贯穿人物形象的始终。

辛弃疾以一代爱国词人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印迹,从揭竿而起的年轻少帅,到奔走呼号的勇猛斗士,再到赋闲家居的落寞志士,再到重振雄风的暮年老将,坎坷的人生境遇和多艰的仕途使其词作中的军事意象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成功地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悲壮沉郁的人格气质融解于词的字里行间。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6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士死知己,怀此无忘。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仍是宇宙的真理。老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么我相信那是一种精神,不悔。我们的先烈们就有这样的不悔,不悔为革命的付出。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敬仰。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