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的诗句范例6篇

烈士的诗句

烈士的诗句范文1

楚、秦两国曾于河南丹阳和陕西蓝田交战,楚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吃了败仗。《国殇》可能是以这两次战役为题材的作品。

全诗可分为两段,前十句记叙死难将士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后八句是诗人赞颂为国捐躯将士的歌词。这首诗一开始就描写激烈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程度。“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这就为楚国将士英勇杀敌和壮烈牺牲准备了典型环境。“操吴戈兮被犀”是写披坚执锐的将士的威武形态,“车错毂兮短兵”是写敌我双方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广阔而又悲壮的战争图画,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战马驰骋、刀光闪耀、利剑飞舞的古战场上。

“旌蔽日兮敌如云”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言敌人之众多,来势之凶猛。它直叙敌方势力的强大,为下文进一步描写战斗的白热化和楚军将士英勇作战及壮烈牺牲的悲壮场面作了铺垫。随即,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画面:“矢交坠兮士争先。”“矢交坠”写敌我双方如雨般的利剑互射的情景,表明战争的激烈和形势的危急。可是,在这种敌强我弱,“矢交错”的情况之下,更为感人的是楚军将士却奋力“争先”。“士争先”三字,把出军将士不怕牺牲、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形象地表现了楚军将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楚军将士的倾慕和颂扬之情。

接着,车战更为激烈了。“凌余阵兮躐余行”这句写敌军已冲入楚军阵地和队伍之中。“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三句,更进一步描写楚军在战事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将士们仍英勇顽强地作战的情形。这三句高度集中地描写楚军将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战车左边的战马已战死,右边的战马又负伤,但是,指战员们临危不惧,埋好车轮,拴住战马,举起玉,紧擂战鼓,拼死杀敌。将士们这种奋不顾身,鏖战疆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气贯长虹,可歌可泣!最后,诗人先议论后写实,交代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天象怨恨,鬼神愤怒,这是议论,将士殇尽,尸体遍野,这是写实。“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是一个何等悲壮的场面啊!以上十句,九句写实,一句议论,主要描写了楚军将士壮烈牺牲的经过,字字句句渗透着诗人对死难将士的无限敬仰和热烈赞颂之情。

诗的后八句,写诗人对以身殉国的楚军将士的热烈颂扬和深深悼念。由于内容上的连贯和协调,因此,在结构上,这两部分的承接就显得十分自然。“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写出了出征将士们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将士们的无限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读之,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悲痛欲绝地面对苍天述说着死难将士出征时振臂宣誓的动人情景。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是感人肺腑的形象描写。楚军将士生则操吴戈为国而战斗,死则佩长剑持秦弓而含笑九泉。这两句把楚军将士那种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诗人通过形象描写,再次展现了楚军将士壮烈牺牲时那种威武不屈和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姿态,揭示了爱国将士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联想起诗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诗句,足见诗人的思想与情操同殉国将士是息息相通的。只有像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才能体会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心境。“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这两句是对牺牲将士的崇高品德的高度赞扬,并自然归结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驰骋想象,以极大的敬意向死难将士进行祝告和安慰。人死而神灵,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诗人从死者正义的爱国精神、勇武的气魄展开想象,这是赞美,也是怀念和祝愿,再次表达了诗人对爱国将士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烈士的诗句范文2

《雁门太守行》赏析

从有关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诗人引用“黄金台”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凉州词》赏析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场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赵其均)

说来有趣,知道王翰的《凉州词》,源于自己从书中看到的一则故事,“葡萄美酒夜光杯”,因这句诗,我便深深喜爱上了《凉州词》。

起初,“葡萄美酒夜光杯”是以晶莹剔透、玲珑纯净的美好画面留在我的脑海中的,年龄渐渐增长,也略读了些诗词,方知它的背景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温馨浪漫,且越来越感受到诗境的苍凉与凝重。

在我看来,这首在盛唐边塞诗中颇有地位的诗作,最值得体味的是其中的一个“醉”字。多数人认为,战争类的边塞诗无外乎两类:歌颂战争或者暴露战争。但是我却总觉得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很难被划分为它们中的任何一类,因为我既无法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赞美,也无法触摸到他浓烈的厌战情绪;也或者这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我们便模糊了。我突然大胆地想象,是不是王翰自己也没有想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呈现一种真实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就不得不承认“醉”字用得奇妙无比。

难道不是吗?盛唐江山,地域辽阔,纵然边境受扰,也灭不掉大唐雄风,所以,一醉方休其实是当时参战将士们的豪迈胸怀。而即便是威武七尺铁甲勇士,也是肉体凡胎,阵阵催发的琵琶声使他们更多体会到激战的临近,心中有不舍,有无奈,但又能怎样,醉了或许更好,以此解忧。而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看似豪情万丈的宣言,其实更是对历来战争的清醒认识。所以,醉只是暂时的,是化解心绪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戛然而止的艺术力量,那种纵情欢乐的旷达、借酒浇愁的无奈、欲言又止的矛盾,真被一个“醉”字表达得意味无穷。

五味杂陈,这就是“醉”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凉州词》的味道。

链接中考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字妙在何处?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笔下的画面。

3. 《雁门太守行》及《凉州词》两首诗都写战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烈士的诗句范文3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前言】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自己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释】

予:我,一作余。北庭:指元朝首都燕京(今北京)。

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单扉:单扇门。

白间:窗户。

污下:低下。

萃然:聚集的样子。

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

涂泥半朝:“朝”当作“潮”,意思是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

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澜漫,杂乱。

乍晴:刚晴,初晴。

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

薪爨(cuàn):烧柴做饭。

炎虐:炎热的暴虐。

仓腐寄顿:仓库里储存的米谷腐烂了。

陈陈逼人:陈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陈陈:陈陈相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骈肩杂遝(tà):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

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

圊溷(qīng hún):厕所。

毁尸:毁坏的尸体。

秽:肮脏。

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

侵沴(lì):恶气侵人。沴:恶气。

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

孱弱:虚弱。

俯仰其间:生活在那里。

于兹:至今。

无恙:没有生病。

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正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致然:使然,造成这样子。

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

孟子:名轲,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其弟子将孟子言行变成《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

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孟子·公孙丑》。

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天地有正气”两句:天地之间充满正气,它赋予各种事物以不同形态。这类观点明显有唯心色彩,但作者主要用以强调人的节操。杂然:纷繁,多样。

“下则为河岳”两句:是说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

“于人曰浩然”两句:赋予人的正气叫浩然之气,它充满天地之间。沛乎:旺盛的样子。苍冥:天地之间。

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清夷:清平,太平。

吐:表露。

见:同“现”,表现,显露。

垂丹青: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垂:留存,流传。丹青:图画,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迹叫画工画出来。

【翻译】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

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节。

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现为张雎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

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

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

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

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

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赏析】

“养气”之说原于孟子。他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在宋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张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张“气一元论”。朱熹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文天祥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使他的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

烈士的诗句范文4

《作家作品》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全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楚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词语解释

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悔改;

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

援玉抱兮击鸣鼓。援:拿着;

身既死兮神以灵。以:而;

三、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学习要点》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重点段落分析》

诗的第一部分。

描写内容:见《课文串讲》;

划分层次:见《课文串讲》。

《陌上桑》(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诗称为乐府诗。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诗,无言叙事诗。

《主旨》

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课文串讲》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描写罗敷劳动情景,服饰容貌的美丽

第二部分:事件经过。描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严词拒绝。

第三部分:结局。描写罗敷夸夫。

《疑难词句》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秦氏有好女。好:美女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

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驪驹。从:跟从。

《学习要点》

1、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

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

《重点段落分析》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

2、划分层次。

分为五层。

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

“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

《短歌行》(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重点段落分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找出比喻的手法。

前六句。

烈士的诗句范文5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朱熹的一首劝学诗。该诗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历来被人传诵。

诗的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说的是小小的方方的池塘,好像打开的一面镜子。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指天色和云影映在池水中,晃动着。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问它这水怎么能够这样清呢?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上流来啊。

诗中的“方塘”和“渠”用的是比喻,全诗以池塘水和水源为喻,告诫人们,学习上如果不深入,停滞不前,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的老化,就像池塘中积留的死水;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大视野,不断有“源头活水”流进来,才能洞明世事,提高认识,思想就会像明镜一样,光亮照人,像清水池塘,清澈见底了。

探究练习

⒈关于这首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诗B.叙事诗

C.抒情诗D.写景诗

⒉人们常常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比喻什么?

⒊本诗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诗歌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时作者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性的思考、慷慨的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共十四句,分三层,除了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演唱者为配合乐谱而加的以外,其他每四句作为一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诗人认为,神龟虽然可以长寿至千年甚至更久,蛇虽然能够乘云驾雾,但它们都逃不过生命的终结,始终都将化为尘土。用神龟和蛇终会死去比喻人生命的有限,其实,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这就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这一层上承第一层,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里马比作烈士,暗示了诗人自己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想着建功立业,表达了作者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作者相信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生命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生命长短的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表现了曹操重人世,轻鬼神,“不信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思是说,真是幸运极了,(所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探究练习

⒈诗人用神龟和蛇作比喻,要表达什么意思?

⒉本诗第一层和第二层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⒊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余俊/供稿】

参考答案

《古诗二首》

诗歌一:

⒈A⒉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⒊只有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的新境界。

烈士的诗句范文6

论文摘要:晚唐国运将弛,士气日丧,诗歌题材与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真实反映;艺术上,追求字句的精雕细刻,“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  (辛文房《唐才子传》)。于渍在晚唐后期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及边塞问题,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前人,有一定的突破。 

于演(832一?),字子漪,籍贯不详,曾寓居尧山附近。其先京兆 (今陕西西安)人。会昌时,为乡贡进士。流寓河南、江苏等地,曾远赴边塞。咸通二年 (861)登进士第,坎坷仕途,官终泗州判官。其诗质朴无华,明快直切,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并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辛文房指出于演等晚唐诗人 “能反棹下流,更唱痦俗”(《唐才子传》)。

一、笔写现实歌民病——揭露社会黑暗的诗

1.“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反映贫富差距,显示社会不平

于演生活在晚唐,在当时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尽力摆脱诗歌对仗、平仄、用韵等形式上的束缚,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社会矛盾,做到了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自居易 《寄唐生》),语言质朴无华,锋利尖刻。 

于溃生活在社会下层,对于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在其作品中,往往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对这一主题进行集中的反映。代表作品有《富农诗》、《拟古讽》、《古宴曲》、《山村叟》、《苦辛吟》、《季夏逢朝客》等等。《古宴曲》一诗通过贫富生活的强烈对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荒淫生活。

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但写了上朝的气派,下朝的喧闹,读者可以从中推想出身处其中的人过着多么奢华的生活。接下来两句是通过写侍女的娇艳来写宴会的盛况。下一句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有强烈对比性的画面:“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最后四旬写只知享乐的富豪,从高楼向下望见那些肩挑柴薪的穷人,竟不相信他们也是生活在长安的人。此时用空间上的高低显示出富豪与百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将全诗推到了全新的境界。展示了上层官僚养尊处优的生活之后,又进而揭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极端空虚与愚昧无知。最后从富豪的角度写出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讽刺其无知,也能在其中看到作者的“一把辛酸泪”。 

《富农诗》则刻画了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形象,诗的开头有一段小序就点出了富农虽 “集粟万庾,马牛无算”却 “生不遗,死不赠”的特点。诗中 “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富农生性吝啬,坐视同族亲人饥饿而死而不伸出援手的丑恶嘴脸。结尾表达愿望:谦让礼义之风在四海之内盛行起来。此处刻画的富农形象与大多数作品中冷冰冰的富家人有所不同,形象比较丰满,生动传神。他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却对钱财有一种病态的重视,成为金钱的奴隶,让人觉得他既可恨又可怜。作者把富者和贫者的关系拉近了一些,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同族之人,可由于一贫一富就会有一方是“骨肉化饥魂”,一方是 “仓中有饱鼠”的结局。让读者更深一步体会到贫富的差距带来的不公是多么严重。 

《山村叟》、《苦辛吟》、《边游录戍卒言》、《子从军》等都是通过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对世间种种不平的描写几乎没有任何的渲染与夸张,让人们在朴素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件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2.“空有花如面”,“独自盘金钱”——从女性角度揭露社会不公

于演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在他的四十五首诗歌作品中女性题材就有十题十一首。《里中女》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指穷苦人家的女儿辛辛苦苦在窗下织布,织成后统统交给富人,因此捣洗衣料都成了富家的事。接下来将采桑女的种种美好资质和她们的贫苦生活作对比:桑下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生活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的束发工具;桑下女有西施之貌,却幽处野里;有韩娥之音,而湮没无闻。此诗与一般的同情贫女的诗作不同,诗中没有因为里中女贫困就对她一味地赞扬,而是指出了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即里中女不是天生纯朴,富家女也不是生来尚豪奢,而是环境使然,导致他们之间不同的原因是财富对人纯洁心灵的腐蚀。与之相似的还有 《织素谣》。《织素谣》以民谣的形式通过对贫女和歌妓的对比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贫女夜夜操劳,辛苦织素却衣食无着,而由于 “五侯”过着奢靡的生活,所以以声色娱人的歌伎可以 “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诗的最后两句以讽刺的口吻劝贫女画眉学歌来抨击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荒淫生活和堕落的社会风气。 

《越溪女》和《拟古意》则是通过对女子不幸遭遇的描写寄寓感慨。《越溪女》描写了贫富不同的两个越溪女的不同遭遇。诗先以西施故事开头,然后说明贫富越溪女都曾是 “浣纱伴”的事实,后来由于贫富的差距曾是江边浣纱伴侣的富家女子转眼间嫁入豪门,自己由于身处贫困,“空有如花面”而无法有美好的婚姻。此处有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意,通过对越溪女的经历的叙述来抒发 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因身处下僚而无法施展长才的愤慨。《拟古意》中借写一位女子虽然貌美却没有适时出嫁,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其中的 “国色久在室,良媒 亦生疑”。写得十分传神,隐含怀才不遇的苦恼心情。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身上都有作者的影子,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由于家中 “基业薄”等原因 “嫁尽绿窗人,独自盘金线”,使得 “良媒亦生疑”,而诗人虽然登进士第,才高八斗、壮志满怀,但是一生奔波,却从未得到重用,他的失意可想而知,用没能出嫁比喻自己才高而未得到重用十分贴切。 

《宫怨》一诗叙述一个少年时备受家人宠爱、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后来被选入宫、寂寞终老的不幸遭遇。《青楼曲》则是描写倡女所思不见、青春渐老的苦闷。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边塞作品中的 《恨从军》、《辽阳行》等篇章是通过思妇角度写战争的罪恶的。 

二、墨洒边塞寄深情——于演边塞诗的特色 

1.“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晚唐时期,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但于演边塞题材的诗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中真实的苦难,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于溃现存作品中有 12首是关于戍边征战的诗歌,它真实地反映唐朝国力渐衰而造成的领土丧失,尤其是对战争中为邀功求赏而穷兵黩武的将军进行了控诉。《塞下曲》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画,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在荒凉的边塞只有~支军队驻扎在那里。黄沙漫天,士兵们穿着沾满黄沙的盔甲还在沉睡。“黄沙披甲卧”不仅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也暗示出了边境战事的紧张。诗的三四句尤其震撼人心:“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意谓战斗还未正式开始,乌鸢已为可以啄食战死者的尸体而相互庆贺了。诗没有描写交战的双方和交战的具体情形,而是跳出战场,在 “战鼓声未齐” 之时就预见到了战争可怕的后果——在一阵阵战鼓声厮杀声中,夹杂着受伤者的呼号和牺牲的士兵在临终前的惨叫,最后只有遍地的鲜血和尸体。在这样的战场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唯一高兴的大概就是喜食腐肉的乌鸦和鸢了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两句写尽战争的可怖和荒谬。“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写的是即使战争胜利了,边将获得了千古美名,付出代价依旧是最普通的士兵。“卫霍徒富贵,岂能清乾坤”两旬直奔主题,显示出质朴、激愤、冷峭的特色。指出只依靠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将领能使国家清平吗?这首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普通士卒的巨大牺牲。即使战争胜利了,结局也不过是像卫霍这样的将领却可以凭借战功长享富贵。看似有些消极,可结合作者身处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想法是真实而又有普遍意义的。作者能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黩武战争进行谴责也是可贵的。 

于溃抨击边将的诗句也很有特点,如 “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边游录戍卒言》),“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陇头水》)等,而 “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古别离其二》)两句撕掉了边将的虚伪面纱,揭露了他们参战的目的不是“备胡虏”而只是 “爱封侯”。 

《古征战》则是对战争的发动合理性的深深质疑,诗尖锐地指出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的原因,不是为了抵御外辱,不是保境安民,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贪婪的欲望。《古征战》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他们无止境的贪欲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2.从不同角度切入边塞问题 

“空闺主”的凄怨。《恨从军》借刻画思妇懊悔的心理状态,表现晚唐人民对兵役的不满。“都万骑”与 “出重围”本是应该让女主人公感到骄傲的事,可诗中用厌恶的语气说出,可见这首诗的怨已经超出了闺怨范围,是对征战的完全否定。《辽阳行》说丈夫从军的地方在那里呢,自己宁可随丈夫到处征战,同生共死,也不愿独守空闺。在这首诗中,战争的责任完全在统治者身上,是战争破坏了闺妇的幸福,反映出了晚唐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百姓的厌战之心十分强烈。诗通过闺中思妇真切而深沉的哀怨,揭露了边将从军的丑恶动机和无辜百姓的厌战情绪。 

双亲的悲痛。《子从军》以戍边军士双亲的口吻,将乡中丁与从军儿作对比,写出人民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合家团聚、安居乐业的渴望,而《寒食》一诗是从侧面描写从军的年轻人战死沙场导致的悲剧画面,诗写的是寒食节年轻女子扫墓,白衣老人出猎,而联想到青壮年多死于战场,只剩下老弱妇孺的悲凉情况。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战场上是直接的流血与死亡,在家乡,在亲人心中则是那种岁月消逝也减轻不了的痛苦和想念。 

戍卒的怨愤。《边游录戍卒言》、《戍卒伤春》、《戍客南归》三首诗都是从戍卒角度写战争的苦难,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戍卒生活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