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作文教学范例6篇

高段作文教学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高段 习作 教学

习作是一种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表现美的重要形式。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习作教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所以,教授学生习作,是为了能让他们学以致用,牢牢地掌握习作这门交流方式。

小学中高段习作教学方面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使他们“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高段习作教学,就是要本着这个目标实施,不断探索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中高段习作教学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教好小学中高段习作,就成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同行有所帮助。

一、注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同属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两大任务根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多尝试习作练习,加强读写的练习,读与写相结合,才能够使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就是读与写严重脱节,读只为读而读,写只为写而写,切断了读与写之间的练习,这样无论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对其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利影响。所以,注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教好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课的第一步。首先在阅读练习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理解阅读中所遇到的词汇,并鼓励学生专门有一个本子,用来积累阅读中所遇到的词汇,教他们运用这些词汇造句、说话。理解并准确地运用这些所学的词汇,就为习作打好了一些基础。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词汇渗透于习作中,就能够丰富习作的语言,使学生的作文更加丰满,有吸引力。其次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所读作品的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在读后发表自己的感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的想法。读后写感,这样读写结合,相继进行,就能够使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双双得到提高。最后在阅读后鼓励学生对美文进行仿写和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写或扩写等训练。小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用的很多课文,都是一些名家名作。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虽有不足,但是教师也要注意积极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中的习作手法。

二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习作积累素材

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一直以来是困扰小学教师的一个难点。然而,在其目标描述中,并没有要求学生对于习作练习立意多么高深,构思何等精巧。只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要求其乐于书面表达、学会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等基本的习作功底。对于这些要求,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游刃有余了。如何教好中高段习作,达到教学目标。除了上述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另外还有个有效的策略,那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其习作练习积累素材。

三、鼓励学生勤练笔

阅读可以积累好词汇,可以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观察生活,一点一滴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然而,写作教学切忌只让学生纸上谈兵。在积累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其产生表达的欲望,然后给出时间让其练习习作。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单独靠课堂上的学习和练习是绝对不够的,课下的练习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每天都是另一个全新的景象,每天都充满着惊喜和新奇,学生每天的观察肯定会有新的不同,就会有新的习作素材,每当学生有了素材,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下笔练习。这样,使学生日常都在接受锤炼,习作水平经过一段时间肯定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鼓励学生每天记日记,记下其身边新的变化和有趣的事情,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上来逐一进行批阅,并通过学生的习作实例教习他们有效地习作技巧,肯定比泛泛地讲授更有效。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讲得有板有眼,甚至同选题到开头再到行文最后到结尾,不厌其烦地讲授,但是每每看到学生的习作作文,不免又让人大失所望。所以,小学中高段习作教学的方法,一定要有所改变,一定要更科学更适合这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才能有所成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单靠每学期区区几堂课,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把习作练习渗透到学生整个语文的学习中,使其不断积累、观察,不断将练习渗透到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习作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中会.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J].现代阅读.2012(2).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生活感悟

中国分类号:G633.34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标中指出:“对于中高年级的习作内容,在低年级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基础上,要求提高,明确提出‘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课程标准对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就是“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和创造性的表达”。也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写出学生各自的感受。也就是说:在小学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都必须注重对生活的感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也正是小学作文教学最恰当的策略和方法。

但是我多年来的观察、调查、了解、分析我们周边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却存在一种怪现象:学生每天都活动在家庭、社会、学校等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可是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却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无从下笔。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近年来很多同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我从他们研究的成果结合我的探究实践相结合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是生活的主体,要想写出生活、写好作文,就必须走进生活、学会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让作文、做人在生活实践的大潮中得以升华。

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潜心研习经典课文,品鉴名家之“悟”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版的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都是教材宗旨最有力的体现,更是概括生活的经典之作。我们作为教师在教课文时要重视所学课文对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再现生活写作技巧的研究。特别是记叙文或者叙事诗歌所写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更多的是作者亲力亲为的。虽然中高年段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小学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依然尚浅,辨别力不强,还有可能没有学会用心去想课文作者所写事例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因此每逢这个时候,学生的生活感悟显得很淡漠或可以说混沌茫然。在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面对学生有意识的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自己和亲人在作品中的影子,从作品中领悟人类最真、最善、最美的亲情。还比如,我们周围的家庭生活中,一些父母比较自私狭隘,对子女的教育脱离正确人生轨道,甚至根本就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致使我们的学生经常遭受不良行为习惯的耳濡墨染。有的孩子帮助困难的同学遭到父母的训斥;有的孩子在学校发生点儿误会,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大打出手,以为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出口恶气,但是却使自己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同学们都不敢和他来往,久而久之这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很多孩子因为家长的原因产生委屈和不满甚至和家长产生敌对情绪,但是学生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这也难怪啊,毕竟他们还在玩儿的年代,还没有学会理性的分析。我深入浅出的、通俗易懂的引导孩子们从合作学习的课文中剖析生活的本质,已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自己的影子,还有父母以及社会上各种种各样人的形象。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在学习探究课文、从生活中找素材写作文,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二、 师生合作探究思维方法,巧用理论指导生活感悟

人类的思维模式往往固定性很强,那么对生活的认知就避免不了狭隘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薄,视野不开阔,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简单化、表面化。因此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思维方式上做一些浅显的理论指导,交给感悟生活的思考方法。

要引导学生从流行的潮流中脱颖而出,寻找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就是求异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前些年报导了全国打假英雄王海的事迹之后,很多公司商场争相聘请他为本商场的质量监督员。我在作文课堂上把这则消息写在小黑板上(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多媒体),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又经过小组之间的探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聘请王海做质量监督员的商场经理实在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甚至是掩人耳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都有点儿惊讶了,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这样的求异思维确实是让我和听课的领导老师耳目一新。作文教学主题的确立对布局谋篇起到引领作用,跳出人云亦云的圈子,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想,正是求异思维的优势所在。

三、 引导并且督促学生勤写日志,记录对生活的感悟

写日志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录下来,为自己写作文积累省素材。同时在写日记过程中,可以把观察到的生活进行深一步的处理和加工,提高自己的生活观察能力,训练自己的遣词造句的功夫,锤炼自己的作文思想。我从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们写日记,从一句话写你看见的一个镜头开始练习写日记,一直到六年级基本上不用进行作文指导了,只是定期举行作文会。因为学生已经在循序渐进的生活记录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阔的生活感悟。

有了范文的借鉴、理论指导的思维方法、多年来日记的写作素材积累,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积累,但是要把对生活素材选择、生活感悟的提升和作文主体、主题谋划和确定,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审时度势,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开启生活、作文之间的感悟点,给学生在生活和作文之间架起一座七彩虹桥。又一次学生自己出了一个作文题目:《留在记忆深处》。我只启发学生一句话:把作文思绪尽最大可能的展开。最后小组汇报上来的作文题材:一次成功带来的激情飞扬,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一次错误激发人生醒悟改过自新而永远的铭记;纷繁社会,世风日下,谁拯救,国学进校园天空始清澈。由这些所展示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看出多年来的我这样追求作文教学高效务实的方略是正确的。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作为语文教师,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作文教学中,我有了以下一些收获。

一、扩展写作的空间,创设更多的写作情景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他们眼中的世界较之成人就更为丰富。天边的彩虹,门前的小树,昨日的朋友,今日的活动,无不令孩子们或喜或忧,他们心中一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前许多老师研究发现,只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就不会发愁作文没的写。但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一是学生玩得高兴,忘得也快。活动组织了,孩子们玩得也很高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活动结束后,他们却只记住了个大致过程,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怎样才能使一个活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做到省时高效呢?现代教育技术无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做到情境再现。在我校举行的一场跳绳比赛中,我拍摄下比赛的全过程结合资源库中下载的一些资料,制作成了一堂作文课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我在给学生讲解时,适时地播放。学生一边看一边回忆当时的比赛情景,个个说得兴高采烈。这样,孩子们记忆的大门打开了,人物有了,事件也有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从而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孩子们觉得有东西写了,思考也更加深入、广泛了。

二是活动的范围狭窄。老师可组织的活动不少,各种比赛、故事会、游戏,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但大都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偶尔走出校园,时间也很短,很难说得上是融入生活。天边的彩虹多美呀!但它转瞬即逝。我们事先不可能组织学生观察,也就白白错过了一次训练学生观察、习作的良机。而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习作的需要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而丰富多彩的远程教育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能更好地创设出习作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一些我们平时甚至不可能接触的事件,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比如突破时间限制。我在教学“描写春天的景物”的作文时,虽然春景尚未来临,但我从“课程资源”中搜集到许多春天的图片、动画、视频,制作成幻灯片播放。学生仔细观察,一次没看清再放一遍。在优美的《小雨沙沙》声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小燕子》、《布谷鸟》的动画让学生陶醉在自然界瑰丽的奇观之中。比如突破空间限制。如在训练学生写介绍动物作文时,我剪辑制作了一幅《我和动物交朋友》的演示文稿,出示了许多动物的图片和介绍。图片、介绍使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动物,也使许多同学的作文细胞激发出来了。

二、在合作中作文,取得更显著效果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就在于信息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

一是写前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广泛的素材。学生总说作文没得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互相交流、材料共享,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广泛的素材。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指电脑、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只要它能够有效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我们都应把它视为现代教育技术。我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节目,鼓励学生收听广播、看报纸,开阔学生视野,及时积累好的写作材料。我经常在班内召开“故事大赛”、“说话训练”等类似活动,使学生个人积累的材料能被更多的同学获得。我鼓励学生在学生电脑上建立电脑日记本,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方便、更仔细地浏览他人的资料,互相学习。从而避免了以前班内展示时不全面和走马观花的不足。当学生需要资料时,只要进入别人的资料夹,就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是写中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最便捷的交流平台。学生完成草稿后,我们经常要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我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经常尝试着在电脑上进行。学生通过学生电脑首先欣赏优秀作文,教师电脑演示,指出文章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后出示需要修改的文章,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将文件另存,指导时展示这些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经过和原文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既明确了写作的方法,又增强了合作的实效性。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课本剧;高年级;农村小学;提高

课本剧指以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范文为基础,经过师生编排的简单剧本,学生参与表演,欣赏和评价。是具有浓郁的趣味性,艺术性,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排演课本剧就是“做”的具体表现。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说:“造就人才的工作是从人生的头几年开始的,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抓起。编写、演出、观赏小学课本剧是对儿童进行多方面培养教育的综合性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等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就符合这一教育原则和大纲要求。

课堂上,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给学生教什么,另一个是用什么方法教。而课本剧教学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条件落后,获得信息的渠道少,家里有条件买电脑上网的也只有两个。学生视野窄,见识少。那么,作为教师,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认为那只是图热闹,没有实效性。但是通过这一学期我班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的经历,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课本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本剧创作的过程,是将叙述性文字转换成人物语言的过程。学生需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的感悟文本。与课文作者,人物进行心灵交流,体会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要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又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揣摩角色心里。显而易见,学生只有在读通、读熟、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将其表演出来。而通过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写作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二、学生在编、练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对想象力和创作性思维的培养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三个有趣的故事,塑造了晏子能言善辩,不畏的鲜明形象。学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将课文内容讲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因为我班已经有了固定的学习小组,因此,我还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同学们准备的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小组抽签决定表演的先后顺序,等到真正进行表演的时候,让我很惊喜。同学们不仅仅是对内容得重现,而且加上了自己精彩的设计。有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加上了齐王这个角色,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加了一句齐王对晏子说的话:“你去楚国,一定要沉住气,不能让楚王小瞧我们。”这个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演员”们在自编自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感染了观众,还带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相长,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和魅力。

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剧本需要制作出简单的道具,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村教育设施虽说近几年得到了改善,但毕竟比不上城区学校。有些教学用具,道具不是说有就有的。但这可难不倒我班学生,他们可以制作出简单的小道具来。表演《半截蜡烛》时,里面需要一个烛台,有一个小组成员利用玩具小喷壶制作了一个精致的小喷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还有的同学用纸叠盘子,将木板钉成马等。这说明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很会动脑动手。

四、小组合作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

分小组表演,每个同学都有演出的机会。对自己的角色会很用心的去演,哪怕是一个动作一句话,生怕影响的小组表演。平时内向的同学,虽然在台上表现得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自如,但他们至少敢张口说话了。我班有一个小女生,下课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上课也从不见她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一叫到她,她就紧张脸红。没想到,轮到她们小组表演时,她竟然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她的声音。虽然只有两句,但对她来说,可谓是一大进步。事后她说:“如果我不张口说我的台词,我们小组的表演就衔接不上,没法进行了。”可见,在学生心中,团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而课本剧表演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分工合作还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五、学生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较好的审美能力

每一小组表演完后,同学们都会进行点评,取长补短。其中,在表演《半截蜡烛》时,有一个小组的表演让同学们产生了歧义。他们小组成员中有一个人,在表演过程中一直站在伯诺德夫人家门口,看不出是干什么的。点评时有一个同学发问:“那个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伯诺德夫人家的仆人,又怎么可能?她们家并不富裕,而且因为躲避德国人的搜查经常搬家,怎么会雇佣人?”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他们小组同学给我们释疑:他们安排的那个人是德国兵,当其他德国人进去搜捕时,那个人专门守门,以防屋内有什么突发状况。可见,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评价能力,他们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在欣赏,评价过程中知道了善,恶,美,丑,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

每一次当我宣布要表演课本剧时,我班同学都是欢呼雀跃,同学们演得很精彩,看的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有欢乐的笑声。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不浓厚吗?我班同学是这样评价课本剧的:平时学习成绩排后的王某――我喜欢演课本剧,因为表演可以让我们读课文不出声的同学大胆的说出了声。提高了我们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我们对语文的喜爱。思维敏捷的柴某:表演课本剧可以让我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深的体会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团队合作更默契。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方某――我特别喜欢表演课本剧,因为那样就好像与作者交谈,进行心灵的碰撞。自己扮演了一个好的角色,心里特别自豪,开心,感觉自己已经和这篇课文融为一体了。如果演得好,还可以听的同学们那真心称赞的掌声。我如果演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角色,感觉自己很威武,很霸气。只要一有演课本剧的机会,我就赶紧展开想象,让我们小组的表演更精彩一些。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学生所感,想学生所想,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形成语文教学的新举措。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看到并凸显课本剧在各个学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其长效性,丰富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课本剧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富魅力的场景。

参考文献: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5

高年级作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对高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思考,我主要是结合了教材中“重点训练项目”、“大纲的要求”以及肖君合的《论思维》中关于“形象思维逻辑学”的理论来思考的。

我又一次分针分析了全套小语教材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安排的重点训练项目,对照大纲的要求进行了研究。我发现:教材在安排中,从四年级下学期的后半段开始,安排了一个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怎么理解这个项目?我的看法是:除了学习一些技巧、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意识和习惯。把留心观察生活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来培养,促使学生不断地、独立地区运用学到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去观察事物,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

而且,到了高年级,大纲和教材安排了“对事物进行思考、确立中心、谋划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指导观察、集中观察”就被指导思考而取代了。

肖君和在《论思维》的“形象思维逻辑学”中指出:作家进行创作的时候,要经历对一有材料的“重新排列、组合、取舍、增补”等一系列的形象加工,使头脑中形成关于事物的完整、鲜明的形象,然后,再写下来。他还谈到:人们观察事物留下的表象,一般是不够清晰、不够稳定的——即使一件事情,人们观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其过程也会有一些“遗忘”、“没看清楚”,再加上不稳定的特征,写作之前,只有经历了“重新的排列、组合、取舍、增补”,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稳定、清晰、连续的心象”。他把经过加工以后可以下来的头脑中的“形象”称之为“心象”。

高段作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语法 教学目标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09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都与初中有着明显的不同,而高一作为开启高中语文教学的开端,也作为与初中教学直接衔接的学年,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高一语文教学的准确把握,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渡,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日后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衔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教学断层,为日后的教学埋下隐患。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语法、作文等,在要求上都有所提高,如果学生在高一阶段不把该打下的基础打好,最终可能会影响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

一、初高中出现断层的原因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扩充词汇量,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高中教学离不开初中阶段的积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部分积累,因为高中阶段较初中阶段的教学发生了质变,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扩充。初高中教学出现断层现象的原因如下。

1.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较初中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在高中阶段不仅要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综合而全面的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原有的初中教学目标在高中阶段已经不适用了。

2.内容的扩张,难度的增大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内容不断增加,难度也有所提升,尤其体现在作文与语法上。在作文方面,不仅增加了字数,而且仔细研究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作文教学侧重于对简单内容的描述,到了高中则更侧重于对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审题立意方面难度都有所加大。在语法方面,初中的语法是一笔带过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小虽然已经接触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训练,但教师并没有从头到尾讲解语法,在考试中也很少涉及语法。而到了高中阶段,有了专门的修改病句的训练,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在后期训练中,改病句时教师认为这些句子学生应该都会的,可是学生会很委屈地表示自己没有弄懂。这就是在高一时语法工作未衔接,为日后留下隐患。教师要在高中刚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讲解,查缺补漏。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对初中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这主要是针对语法教学而言的,高中阶段要设计语法教学,尤其是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为高考服务的,也就是说高考中遇到的一些题型都有可能成为重点,然而语法的积累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因此,在高一阶段就要对初中的语法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2.在比较中进行复习

前文已述,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中知识对于初中知识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因此在做衔接工作时我们不能忽略原有的初中知识。例如,在高中课本上学习一首写景的诗,就可在学习后顺便回忆在初中阶段学过哪些类似的诗,并进行对比,这些需要教师在不经意间进行引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最终都以构筑知识网络为佳,这也符合语文学习特点。

3.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

教师将初高中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定教学方案,这是从源头入手的衔接。在对比中,教师要明确的是: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哪里;教学目标中究竟有哪些不同;在现有对比下,对于学生来说重难点分别在哪;哪里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地方;需要多久能够衔接完成等。通过以上几点,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不至于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