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式感想范例6篇

两会开幕式感想

两会开幕式感想范文1

开闭幕式总导演是中国著名编导陈维亚。作为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他曾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工作履历表堪称“辉煌”。然而这次肩负“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任务毕竟与众不同,不仅因为南京是他的家乡,更重要的是,此次陈维亚的大手笔将点题“青春”,放眼未来。

“的确很辛苦,但是真的很快乐,很感动。此生难忘。”8月28日,江苏南京秦淮河畔,青奥会圣火虽然刚刚熄灭,青年的狂欢却仍在细雨中进行,望着灯光闪烁中那忘情欢唱的年轻脸庞、兴奋雀跃的青春身影,圆满完成任务的陈维亚疲惫中透着喜悦欣慰。

为青春制造一场狂欢

“青奥会是青年人的盛会,不仅有比赛,还有文化和友谊的交流,我们希望全世界青年人共聚一堂,共享圆梦的快乐。”陈维亚从理念入手,讲起他对青奥会的理解。在他看来,青奥会是青年人的盛会,最终选定用“圆梦”篇来完成整条线。

2005年,陈维亚曾作为十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在南京奥体中心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此后,他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又以总导演的身份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9年之后,他作为青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再回南京奥体中心。陈维亚坦言,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因为这次是青年的运动盛会,感觉很不一样。这是国家的重托,要办得成功,要办得精彩,对于我本人来说,这是国家和人民、南京的父老乡亲对我的高度信任,我觉得要把这种信任当成一种压力和动力,把青奥会的开闭幕式办得精炼又精彩。我们面对的对象就是15至18岁之间的青年。这个时期是这些年轻人最有想象力,最有活力,最敢于探索,最敢于面对未来的一个年龄段。所以运动会的开闭幕式里所有内容都得引领他,激励他,启发他才行,这就是创意的难点。怎么样通过开闭幕仪式、文艺表演让所有年轻人觉得我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年轻人,我们就是勇敢面向未来的年轻人,内容要特别仔细地选择,要积极的,要向上的,要具有时空距离感的内容才能选择进来。”

按照这一思路,陈维亚在开幕式演出中设置了“筑梦之塔”环节。当100多个青少年“拔地而起”,不断向上攀登,在空中用中国武术演绎“筑梦”主题时,观众震撼。除了时间跨度,陈维亚还要表现空间张力。“这些年轻人向空中‘生长’,这是一个大胆试验,让观众感受到这就是梦实现的过程,这说明中华民族确定目标后,无论多么艰辛都要坚定地去实现梦想。我觉得整个青奥会,包括开闭幕式都渗透着一种精神,就是勇于面对未来的追梦的精神。我们当初去河南塔沟看空中筑梦表演的雏形,孩子们训练非常艰苦,但我们第一次看就感受到了这个节目一定会成功,一定会震撼所有观众。事实果然如此,‘筑梦之塔’成为开幕式最令人难忘的环节之一。”

压力无处不在。“青奥会的开闭幕式,要操心的环节非常多,需要考虑的事情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因为开幕式只有一次,只在那一天,不能出错,更不能重来。我经常睡不踏实,不过只要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和干劲。”

2011年下半年,陈维亚团队接到竞标邀请时,开始完全不知道从何做起,“有几次集中在北京郊区创意,不夸张地说,一两天都大眼瞪小眼,一筹莫展。所幸在我们这个团队中99.9%都是年轻人,除了我。我一个人‘混’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感觉很好,自己也变年轻了。而且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很敏锐地发现队伍里每个人身上、每种方案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不用说上100句,有时就半句话,我就能把它抓住,然后结合自己已有的想法,融会、变通、总结、提炼,形成一个新东西,更全面,更精彩。经常几个人的想法完全相左,但是你只要相信每一种思路里面都有合理性,你就能汲取。只热爱自己那一点点小点子,其他人的东西都排斥,只热衷于向别人灌输自己那一点点理念,是很愚蠢的,这样的人也当不了总导演。”

“青奥会最注重的是年轻人的交流与成长,他们要在这里收获友谊、感动、鼓励、快乐等正能量,而我们需要用一场精炼不失精彩,给人们心目中留下难忘记忆的开幕式,为这场青春筑梦行动营造一个盛大的启动仪式。”

为人生编织一个梦想

是一场盛宴,也宛如一个梦境。8月28日,在青奥会闭幕式上,一个青柠女孩滑动手机屏幕,圣火在手机屏幕上一点一点隐藏起来,青奥会主火炬也随之渐渐熄灭,青奥会会徽慢慢清晰。有多少欢笑,就有多少眷恋,唯有不灭的奥运精神之光,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照射到世界热爱青春、热爱运动的人们心中。

在闭幕式结束后的新闻会上,陈维亚谈到闭幕式火炬熄灭的创意时讲道:“从闭幕式的序幕到熄火,我们都运用手机作为道具,这是导演组做出的决定。现在手机已经完全渗透到生活中,青奥会期间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自拍行动。我们设计几个孩子一起面对圣火,由孩子滑动屏幕把圣火隐藏起来,想表达隐藏的圣火不仅在每一部手机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这样的表达不仅出于陈维亚对青春时尚的敏锐把握,更代表他对青春的理解――为人生编织一个梦想。

1950年代出生的陈维亚,在动荡中度过了属于那一代人的青春。在陈维亚的记忆中,有一幕非常清晰:1969年12月27日,陈维亚跟着父母坐着小船从下关离开了南京这座生他养他的城市,被下放到泗洪。“灰黑色的天空与夜晚下的水面相接,水天一色,雪花漫天飘洒。记忆中充满的是那里的寒冷,每到冬天芦苇都没有了,雪茫茫一片。”那一年,他13岁。

在那座灰色小城中,陈维亚开始了自己艰苦磨砺、充满不安的青少年生活。所幸的是他从小喜欢文艺,让他在茫然中找到一抹亮色:“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看到舞台上、电影里的人表演,就跟着学。想学的多了,那时候南京就有小红花艺术团,羡慕啊!看见人家拉二胡,自己也弄一把,吵得全院子不安生……拉过京胡,吹过口琴,学过笛子,还拉过小提琴。”

于是,陈维亚在泗洪只生活不到一年,就去了安徽淮北市文工团,是煤矿文工团。从此走上文艺之路。

深谙梦想之于人生的重要,陈维亚将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对年轻一代的希冀,都作为开闭幕式的重要元素融入其中。这是两代人之间的对话,也是对青春共同的注解。

2011年12月,已经开始筹备青奥会开闭幕式的陈维亚,第一次带着主创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专程从北京汇聚南京,并登上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他说:“小时候我家住游府西街,那时候我在二楼就能看到闪耀着银色光芒的紫金山天文台,它给我的儿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无限遐想。”

也正是这次参观拜访,给陈维亚及主创团队一个重要的青奥会开幕式创意,“这个创意代表着南京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气质,它是可以与世界对话的,它一直坚挺在我们的创意中。这是青春中国、青春南京的展现,通过开幕式,我们也想告诉广大青少年,你们的未来如此美好,美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

按照国际奥组委规定,青奥会开幕式包括仪式部分时间不超过90分钟。除了开幕入场仪式50分钟外,表演环节只剩下大约40分钟,在40分钟里,陈维亚设计“四个第一”,第一次在大型广场表演中推出了100多人在空中舞蹈;第二个“第一”,则是由在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中挑选出的500名舞蹈学生创造的,“这种被称为是‘软雕塑’的舞蹈,也是首次在大型广场表演中被应用。”此外,由南京多所中小学300-4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将在开幕式全程90分钟内站在一侧适时演唱,这种新颖的,大量运用的合唱方式,也是首次出现在这类场合,面向世界为青奥会的表演增光添彩。最后一个“第一”,是整个开幕式表演中,音乐是贯串的主线,而设置的段落中,也第一次运用了微型音乐剧的概念。

陈维亚说:“这四个第一,我们就是想要运用艺术的形式,特别准确、强烈和形象地表达青年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和情感。”为了展现青年人的这种风采,开幕式的表演者均为青少年,几乎没有明星艺人,包括会歌的演唱都不是特别大牌的演唱家。不过陈维亚也在开幕式安排了金秀贤、张杰、张靓颖和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歌手演唱主题歌《点亮未来》,又在闭幕式表演中邀请到平安、杨培安、吉克隽逸等13位歌手现场演唱。一定会有年轻人喜欢的歌手登场,“这就是一个青春的狂欢”。

作为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对青奥会有独特理解:“在我看来,青奥会是一个筑梦的地方,来到青奥会,青年人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梦想,或者为成年后参加奥运会准备,或者为将来更精彩的人生准备……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迎接这些青年人的到来,为他们的梦想而努力。”

在闭幕式前两天,陈维亚在网络上发出倡议:建议闭幕式当晚,在正式表演结束后,所有运动员、志愿者以及观众们能走上舞台,尽情狂欢。“主舞台的灯光将不会关闭,我们希望能给现场的青年一个充分释放的环境,让他们尽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两会开幕式感想范文2

空中飞人·小蛮腰上盛开的焰火·海洋之舟·珠江上流趟的会徽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新华网广州11月11日体育专电(记者汪涌、贾文军)经过两年多精心准备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11月12日将正式在海心沙岛上演,这场由众多中外顶级艺术家打造的视听文化大餐,精彩纷呈,除了主火炬塔的点燃仪式外,值得关注的亮点多多。

亮点一:令现场观众感到窒息的“空中飞人”

一个人从近80米的楼顶俯冲而下的感觉刺激吧,180个人齐齐从80米的楼顶俯冲的感觉呢?《白云之帆》就是这么一台由艺术家和河南塔沟武校的武林小子们联手打造的惊险、刺激却又浪漫、温馨的九分钟表演。节目中多次俯冲的场景,在彩排期间,就已场场令现场观众尝到了紧张到几乎窒息的感觉。

这场节目的音乐更是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浪漫抒情,大片《X战警》《功夫熊猫》作曲约翰·鲍威尔和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音乐总监卞留念联手谱写和制作完成。

180名健儿,在地面1284名操作者和100名技术保障人员的配合下,从观众席正面高达80余米四座八面帆屏上展开了动人心魄的立体表演。这是一次大胆创意、挑战极限的全新尝试,不仅对于亚洲,同样适用于世界。他们在这独特的空间中,或跨越、奔跑,或攀爬、俯冲,容纳了冲浪、登山、游泳、跨栏等诸多体育元素……,展示了中华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精彩地诠释了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最终,180余名健儿化作了八只巨大展翅翱翔的雄鹰。飞向蓝天,冲刺未来。

亮点二:舞美大师打造的“海洋之舟”连杂技演员也一度退缩

200名渔家姑娘手提渔灯,伫立海边,目送着男人们踏上漫漫海上“丝绸之路”。雄浑有力的号子声中,600名弄潮儿齐心合力,手拉肩扛出一艘巨大的航船。像每一次出发,辽阔而又神秘的大海,给予他们的挑战,让生命迸发出一个民族的力量!

这艘长28·8米、宽8米、高18米的“巨船”,是由世界顶尖的舞美大师马克·菲舍尔和中国舞美大师苗培如共同打造的“海洋之舟”,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360度的翻滚旋转。45名杂技演员和舞蹈演员扮演的“水手”,在一名船老大的带领下,驶入大海,在惊涛骇浪中搏击,在电闪雷鸣的波峰浪谷,“水手”们呼叫呐喊,前行的航船时而被抛上波峰,时而又陷入谷底,船在颠簸、在摇晃……“水手”们与海浪巨风展开殊死搏斗。在翻腾摇滚的船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上进行表演,难度之高超乎想象。 最终选择在船桅杆等部分表演的是来自河南的杂技演员,但最初船的实物在去年12月底运抵广州安装后,第一次进行排练时,他们上到船上仅仅有些许的摇晃,就找不到重心,无法进行动作表演。整整一周时间,完全用来适应这艘极其“仿真”的船,这些身怀绝技的杂技高手,也有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最终克服“晕船”等困难,排练成型的“海洋之舟”,气势磅礴,成为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精彩的看点。

亮点之三:全球规模最大的灯光群雕琢出的视觉奇观

48岁的沙晓岗,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监。担任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团队灯光总监的沙晓岚,把开幕式当晚的广州夜空,用灯光的色彩和造型,雕琢成罕见的视觉奇观,是不可多得的大师级的作品。

以“珠江为舞台、城市为背景”在海心沙岛上举办的亚运会开幕式,给了沙晓岚珠江两岸七公里的空间,尽情展现他和他的团队的才华。他们用2000多台探照灯、2000多台电脑灯,共计5000多台专业灯具,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灯光城市行为艺术。

在开幕式的序篇,随着海心沙岛地面水波的无限蔓延, 配合绚丽激光,开启了世界上最大的喷泉阵列,波澜壮阔地晕染出长170米、高38米的水景奇观,如梦如幻。星空下,珠江上,观众席前四座八面80米高的视频巨帆昂然升起。珠江两岸焰火和探照灯将海心沙岛打造成一艘史无前例的全光影水景塑造的亚洲“和谐号”巨轮,在中国南大门,珠江入海口,“亚运之夜”启航。

开幕式进行到“绿色一分钟”时,短短的六十秒里,灯光将高达600余米的广州塔幻化成高耸入云的绿色亚洲生命之树。海心沙岛周围及珠江两岸主要建筑瞬间变绿。让人们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找到绿色家园的感觉,同时,呼吁全城百姓在这一刻将家中的一盆花或一簇绿色植物搬至阳台及窗口,让星空看见,让世界看见。从海心沙岛开始,主场地及珠江两岸2000盏高倍LED探照灯变色成为绿波回廊。这是难得的一次从视觉渗透进心中的灯光艺术展示。

亮点四:堪与“鸟巢”梦幻五环媲美的珠江江面流趟的亚运会徽

在海心沙岛上进行的开幕式亮点频现,在海心沙岛附近珠江江面上,也有一个极具创意的展示。一张交替闪烁着亚奥理事会会徽和本届亚运会会徽的巨大LED光网,流淌在珠江之上的海心沙水域,从珠江两岸,尤其是在广州的上空和周围的高楼上,都能够感受到江面会徽传递的体育精神和浪漫元素。

在确定本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创意元素以“水”为核心后,亚运会开闭幕式制作总监路建康先生脑中就诞生了“舒展一幅珠江画卷”的构想,在开幕式当晚的珠江巡游的表演环节,展示亚奥理事会徽和广州亚运会会徽的海上光网和代表亚奥理事会大家庭的彩船共同完成了这幅巨型流动长卷。

将运动会会徽以高科技的舞台展示手段与运动会开幕式艺术表演相结合的手法,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将奥运会徽——五环形象,以LED光网的形式,出其不意地升起于“鸟巢”舞台之上时,那种浪漫唯美的感觉深深感动了观众。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选择LED会徽光网顺着珠江流淌到海心沙,同样具有很强在可视性。据悉,为了打造这张水面光网,使用了50万个LED光点,由500名熟练的技术人员耗费了5天时间,手工编织了长42米,宽48米,面积2000余平米的LED光网。经过反复试验的这张“水上会徽”不怕风浪、也不怕下雨。

亮点五:以广州塔“小蛮腰”为核心展现的世界顶级大师的绚丽焰火

开幕式当晚,由世界顶级焰火大师克里斯托夫和中国顶尖烟火专家刘琳组成的中外团队,围绕高达600余米的广州塔“小蛮腰”精心打造的绚丽焰火奇观将尽情展示,为广州市民和游客提供难得的欣赏机遇。

两会开幕式感想范文3

“这次特奥会的开幕式非常精彩,是梦想的实现,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国际特奥会董事奥斯基尔肯尼表示,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用非常鲜明的色彩加以呈现,“平等、包容、接受”的特奥理念,在这次开幕式中得到清晰的体现。“即使是和享誉盛名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相比,也毫不逊色。”

作为奥运三大系列赛事之一,特奥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其意义不同凡响。本文试从美学角度审视2007年上海特奥会开幕式,分析它表现和反映美的方式以及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希望能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主题演出的构思和设计提供一点参考。

奋争生活的社会美

特奥会开幕式演出分为四个篇章展开,分别演绎特奥会的四种精神:“勇气――人类精神的力量”、“分享――我们共同的关爱”、“技能――认识自身的潜能”和“欢乐――共同庆祝的时刻”,展现了智障人士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全人类相互关爱、携手共进的崇高理想。美学研究认为,生命奋争的社会美是一切美的最原始的存在形态,它充分体现了人的创造性,以感性的光辉显示着运动、抗争之美。

由特奥运动员担纲主角的开幕式,本身就体现了智障人士奋争生活的社会之美,让人震撼,令人惊叹。因为一个平常人能轻易完成的动作,对智障人来说却是很大的挑战。序曲:千人表演的威风锣鼓《一致的心跳》,以锣鼓敲击象征人的心跳。当一位特奥运动员以鼓声击出人类心跳的声音时,全场3000面威风锣鼓一起擂响,磅礴肆意而又整齐一致的鼓声,从四面八方相互应和,震撼天地,传达出全世界人类的勇气和共同心跳。

在“勇气――人类精神的力量”篇章中,智障女孩腾春云扮演的“打鱼少女”撑着一叶小舟,摇橹驾舟踏波而来。她撒网、她挥汗;随着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一叶小舟在漫无边际的滚滚洪涛中挣扎,虽颠簸不已却勇往直前;蓝色的波涛由人群组成,他们浮载着又颠荡着年轻人和小船,构成人类社会一种险峻的命运。全场响起了年轻人响亮的心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敢比天命,谁更有力?”这是自勉,又是挑战,挑战磨难重重的“天命”。

终于,小舟冲破惊涛骇浪,迎来了一条海龙,从龙口中摘取了一颗硕大的明珠。龙腾祥瑞的中国式结尾,彰显出只要努力不放弃,梦想就能成真的真理,而那只漂浮颠簸的小船不就是坎坷起伏的人生写照吗?原本深奥的哲理演绎得如此简洁明白,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生活的奋争,对于智力和肢体不很健全的群体来说,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抗争之美。

产生更大震撼性效果的是“技能――认识自身的潜能”篇章中那段“扶手的长城”。千名武术学校学生组成的棍术演出团身穿白色服装,手持长木棍大显身手,棒击天地,砰然有声。突然,他们发现了两位试图艰难攀越高度的残障人士。“于是,就像接到了至高无上的命令,所有的操练者立即放弃各自的潇洒,用他们手中的长棍顷刻之间搭建组接成了一道扶持和救助的‘白色长城’。攀越者攀得艰难,却发现自己要攀越的高度却在众人肩上;攀越者没有扶手,却发现众人手上的少林棍此刻全都竖立起来,成了自己的拐杖!”①

纯白的肩膀组成的长城和通道,整齐的棍棒组成的拐杖森林,使两位残障人士的攀越立即成了摄人魂魄的情节高潮。看到这里,总会令人凝神屏息、热泪盈眶。两个攀越者的任何一个踉跄和趔趄,都牵动着全场人的脉搏。观众的注意力,由贯通天地人心的人道暖流所维系。“毫无疑问,这是极其罕见的有关崇高和圣洁的‘人类场面’。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充分健全的,人人都是摸着众人提供的拐杖、攀援在众人的肩膀上;而众人,也因为向别人提供了援助而走向健全。”②

当这两名残奥会运动员手脚并用,用尽全力,历尽艰辛,从会场的两侧分别攀爬过人体搭成的“长城”,登上“烽火台”,成功地牵手,并向全场观众挥手致意时,全场都被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和勇气精神的艺术构思感染了,无数观众为之动容。正如莫文蔚所说:“每一位特奥运动员心里,都有一座蜿蜒的长城,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才能攀上生命的巅峰。”

色彩、形体、音乐交融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美的形态,是以实践的历史积淀(原始积淀、生活积淀)为基础的,以艺术积淀、心理积淀为中介而形成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某种概括、抽象,由美的外在形式提炼和演化而形成的。它虽然表现为似乎是脱离了内容的一种纯粹的形式,但是仍然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蕴含着这样那样的某种社会内容,启示或传达着某种社会观念和信息,表现出某种韵味和意义。”③因而它与社会美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包括色彩、形体和声音。色彩是构成美的世界的必不可少的元素,由人的视觉器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可以引起人的审美感受。色彩因与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而被赋予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观念意味。上海特奥会运用了带有和平、宁静情绪的蓝色,象征生命、青春的绿色,代表热烈、激情的红色,充满明朗和温暖的黄色,还有永恒的紫色、皎洁的白色……不同颜色、亮度的灯光融合在一起,不仅通过颜色和亮度的强弱变化产生视觉效果上的美感体验,而且配合开幕式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不同故事,体现了全人类和谐共处的特奥会主题。当影视明星成龙拿出道具包里的彩色绸巾,用响亮的声音和观众一同高喊:“你好!”时,全场万千丝巾挥舞,赤、橙、黄、绿、青、蓝、紫……全场顿时成了彩色的欢迎海洋,使智障运动员们深感被强大的暖流所包围。

形体美也是构成美的必不可少的感性质料,是美的无尽源泉。特奥会开幕式的整场演出全力展示了一种发自人性和心灵的,是中国更是世界的,能够在庞大的场面中牵动每个人情感的,既美丽又有冲击力的感性动态造型。这些造型的不断展现,“一方面巧妙地呈现着生物体的线条美和形体美;另一方面,这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造型在表演中承载的自然形状,由于被人类的实践所把握和运用而逐渐积淀了某种社会意义,从而升华和演化为震撼人们心灵的动感形式美。”④例如一叶小舟毫不畏惧地在惊涛骇浪上飞翔,象征着战胜人生挫折的勇气;由许多段绳子编结而成的中国结象征着团结一致的精神;巨龙的奔腾是特奥事业蓬勃发展的象征;而那沿着少林棍搭起阶梯的攀登更是对信念和勇气的礼赞……这种形式美所激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和潜意识的张扬手法,运用得相当奏效,使开幕式形式得以放大,内涵得以外现。

声音是人的听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时间性的美,在表现主体的内心情绪、情感等方面,有着其他因素所不及的优越性。开幕式中古老编钟缓缓奏响了清扬的“序曲”,唤起我们对历史无尽的回忆;谭盾的那段充满生命的天籁乐曲,完全突破了近年来中国晚会一味追求“欢庆气氛”的浅薄,忧伤、豪迈,让我们看到了沙漠跋涉者与长天大地的对话,对自己心灵的询问;马友友演奏的华丽舒缓的大提琴声与几万观众的哨声组接在一起,变成了意味深长的宏大和声,感天动地;“爱重回大地,你我在一起。时间记得我名字,我曾勇敢不放弃……”智障儿童的歌声引起全场的共鸣,伴随着“你行,我也行!”,“I KNOW,I CAN!”……这飞扬激越的旋律,所有人的心跳都汇成了一个节拍,全世界的心愿都凝聚在了一起。

音乐与画面的融合,音响与动作的默契,形、色、声的完美交织,充分体现了形式美各要素的和谐组合。

世界与民族交汇的艺术美

依据“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地位”这一艺术美学的论断,越能表现本民族特色的开幕式,就越具有公众性、轰动性和独创性,更能冲击人们的文化心理防线以至引起人们的巨大共鸣。

“巴塞罗那、悉尼、汉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虽各具特色,但最让人大饱眼福和发出惊叹的是各主办国都把本土文化搬上了奥运会,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和最优秀的民族风情。”⑤如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以民间阿里郎的故事作为民族特色而一炮走红。雅典为世界奉献了一个“梦幻般”的奥运开幕式,把希腊雕塑、绘画、音乐、文学、历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使人们对古希腊神话世界产生无限的遐想。特别是希腊人将他们引以为傲的爱琴海“搬”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场,穿着古装、扮演众神的演员们在蓝色的爱琴海上飘荡,在光影迷幻的现代体育场中忽隐忽现,让全世界的观众眼前为之一亮。

本届特奥会开幕式从头到尾贯穿了浓浓的中国元素:金色的巨龙、蜿蜒的长城、黑白两色的太极图案、红色长灯笼组成的象征团结一致的中国结造型,还有演员穿着的汉服、独特的中国功夫以及悠扬的古典民乐旋律……不论哪一项,都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特别能代表中国体育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文化性格。少林拳和太极拳更是中华武术中不同风格的两大亮点:少林拳是中国武术与佛教结合的结晶,是我国外家拳的典型代表;而太极拳融合了易学、阴阳五行,是中华武术与中国哲学结合的结晶,是我国内家拳的代表。特奥会上不仅孔武有力的少林拳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耐人寻味的是“技能”篇所倾情演绎的中国太极拳的魅力:在一片绿色丛林前,两名高手表演太极,随后150位演员同舞太极,舞台上瞬间出现一幅黑白两色人群组成的太极图案,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象征着阴阳平衡的和谐。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服饰也在开幕式上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场合呈现给全球观众,不仅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融合下灿烂的服饰文化,营造出开幕式和谐、欢乐、热情的氛围,更与特奥会“平等、接受、包容”的精神相一致,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和谐。

但是,只有民族的元素是代表不了奥运会的普遍精神,也不能代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和胸怀。所以,开幕式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表现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元素,还在于如何提炼出中国与世界融合的元素,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中与世界融合的历程。也就是说,要真正做到中西合璧,做到中国元素与世界元素的巧妙结合。

本届特奥会的开幕式是西方与中方人员的智慧共同融合交流的结果:主题歌曲《你行,我也行!》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其中既有琵琶、笛子、二胡等体现中国风的音乐元素,也融入了当前流行的包括说唱等在内的西方流行音乐风格,兼顾纯净与热烈、国际化与本土化,旋律欢快奔放,洋溢着乐观情绪;特奥形象大使郎朗与父亲郎国任合奏的一曲中国民乐《赛马》,将钢琴和二胡这两种东西方乐器有机地结合起来,奏出了和谐的音符,体现了中西合璧的人类文化的共通之处;谭盾的“天地与我为一”,独具匠心地用英语表现李白诗句的浪漫意境,将英语和古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全球亿万观众感受到中外文化结合的魅力。

2007年上海特奥会已落下帷幕,2010年广州亚运会已进入运作周期,更为紧迫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成为世界期待和瞩目的焦点。作为主办国文化的“窗口”,开幕式的演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上海特奥会开幕式演出所体现的美学意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可以设想,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其内容应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意境,在东方人宁静淡泊、友善和谐中迸发激情和活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中,创造出魔幻式的虚拟情景,把中国的“情”与现代的“境”结合起来,使之形神结合,内外并存,这就是美学艺术的“象外之象”和“境外之境”的意境。

注释:

①②余秋雨.《我们找到它了――谈今年世界特奥会开幕式的构思》.余秋雨博客

③ 李戎主编.《美学概论》.齐鲁书社.1999年版

④侯艳清,田雨普.《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美学审视》.《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4期

⑤ 王俊奇.《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体育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体育科学研究》.2007年6月

两会开幕式感想范文4

北京奥运会,我想全世界中华儿女都会感到自豪与骄傲,奥运会是我们的百年梦想。从刘长春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到许海峰那神圣的一枪,这一枪让许海峰获得金牌,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是数字“零”的突破,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复苏,拉开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帷幕。我们带着这种远大的理想和重任,一步步地迎来2008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激动人心的一夜,值得人们纪念的一夜。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要开始了,首先是两千零八名“击缶”演员,敲击着,时暗时明,此起彼伏,有声有色,让观众深深陶醉其中。在演员们有规律地敲击中,出现了开幕式的倒计时,10,9,8,7,6,5,4,3,2,1。就在8时整,16天的奥运会拉开帷幕。开幕式的主题是由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开始,随后表演的是带有中国色彩的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演员刻苦练习了两年,为我们展现出的“和”字。演员们把活字刷“和”字的演变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别看这简单的一字,它却把中国人民与奥林匹克的精神表达了出来,真所谓一字千金。

前半节,中国古老的文化表演结束后,随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功绩,一个个演出,让世界看到了一条东方腾飞的巨龙,一个脱胎换骨的新中国。接下来的高潮是由刘欢和英国女歌手一起演唱的《我和你》,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发展。顿时,首都体育馆——鸟巢,绽放出了两千零八张笑脸。还有一个令人期待的时刻,最后一棒火炬是谁传递的?火炬台在哪里?而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回复,当体操王子——李宁传递火炬时,万众沸腾,李宁被钢绳吊向空中,绕鸟巢体育馆一周,这可是前28届奥运会,前所未有的点火炬仪式,李宁走过的地方,演出了火炬手的图片,火炬点燃时,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哪个炎黄子孙不会为这感人的场面感动呢?

这时,胡锦涛主席隆重地宣布:“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会场上又一次迎来排山倒海的掌声。主持人讲到:“运动员入场。”不同国家风格的歌曲奏鸣,入场国家的顺序是按照每个国家开头的字的笔画排顺序的。首先是希腊队入场,他们的旗手,高举国旗,运动员向各位来宾打招呼,随后,有200个国家入场。各国首相,与自己国家的队员鞠躬、招手表示祝贺。最后是中国队,音乐轰鸣,全中国人民都在向体育健儿表示亲切的祝贺,中国队浩如烟海,像一个军队似的走进体育场。那高高的个子,手挥国旗的人是谁?噢!是姚明,身边带着“救灾小英雄—林浩”,浩浩荡荡的走在队伍里。

接下来的16天,由于有了好的开端——精彩的开幕式,使得各位健儿奋力拼搏,最终以51枚的金牌总数,位居第一,圆了百年奥运梦!

两会开幕式感想范文5

在2012年7月27日,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英国伦敦的“伦敦碗”中拉开了序幕。此届奥运会开幕式以英国文化及其社会的时代更替为主题,分为“田园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和“现代英国”三大篇章,气势异常恢宏。整个伦敦碗先是化身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大剧台,重现了英国早期淳朴的田园风光;接着在乡村的草地场景之下,展现了工业革命以及各类工业器械诞生,以地面的升起象征工业革命的大兴起,重现了铸钢工厂的生产现场;随后包括大本钟在内的伦敦地标性建筑,都被搬到舞台上一一呈现,标志着现代英国到来,而七八十年代英式摇滚精粹、耳熟能详的旋律陆续出现,有如一场露天的摇滚音乐节,展现了英国战后几十年的演变及发展。

如同开幕式开场时朗诵的的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经典台词“Be not afeard.The isle is full of noises,sounds and sweet airs that give delight and hurt not.”(“不要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使你愉悦,毫无害处。”)伦敦碗、伦敦市、整个英国乃至整个人类大陆都是一座岛屿,人类在岛上世世代代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呈现着不同的文化,向着更美好的梦想而奋斗不息。伦敦这座岛屿向我们展示出其多元的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对平等的信仰与其创新的精神。

1.中英开幕式的多元比较

与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较,整个盛会可说是“雄伟宏大,大气磅礴。”所有节目无不经过精心的设计及排演,演员动作整齐有序。将论语、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太极乃至戏曲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从多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悠久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文化,给人的感官及内心以极大的震撼。与此相比,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没有如此宏大的呈现手法,没有太多震撼到洗礼感官的大场面,没有整齐划一的超大团体表演,也没有太多神秘的文明符号。伦敦奥运会看着更像是当地居民们的晚会,显得随意且自由。演员们多数是业余的,虽未经过系统的严格排练,但其表演能以本色而出彩。两国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所体现文化的明显差异,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1.1 古代及现代文明的符号

毫无疑问,中国可说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而英国则可誉为人类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有5千多年悠久历史,在中国文明的历史画卷上,有《论语》,有著名的古四大发明,有誉为“国粹”的各类戏剧艺术;还有中西方经济及文化的交流要道――丝绸之路,无不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象征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最高境界――“和”。

在十八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首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这项以改进工业技术及生产效率为初衷的产业大革命广泛的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生产乃至整个世界。珍妮纺纱机、动力织布机、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史上首座动力织布机厂的建造,强有力推动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此后不久,英国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世界的工厂”。随后在更广大范围内发生的第二次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整个世界的人类现代文明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度。

1.2 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天人合一”于中国古文明是一种较为根本的信念。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做出如下解释:“天,即是大自然;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与人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也好,“以和为贵”也罢,都抒发了中国人长久以来对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在开幕式上不难看到,众人和谐整齐表演的场景不胜枚举。导演将人单位化、方格化,以整齐到完美的画面来营造震撼的视觉冲击。再反观英国社会,自从工业革命的思想及变革继往开来,就越发的开始重视“以人为本”,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都能将自己以戏剧形式展现,在人生舞台上尽情地演出自己,成为整个台剧的中心。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英国相比重现代文明的价值,更重视的其实是人的价值。

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及其文化意蕴

从开幕式那生活化的田园式的开场,到拔地而起的住宅建筑,到医院的医生护士照料孩童,到家喻户晓的J.K.罗琳为孩子们讲述哈利波特的故事,人们感受到的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平民化基础上的一份随性、一份生活感。在舞台上表演的每名演员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且大部分人演绎的,正是自己的真实工作与生活。

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什诺特在它的《约翰・布尔的历史》一书中,对英国人进行了人格化。后来书中的这位绅士被漫画家画成一个头戴小沿帽,身穿骑士袍,脚蹬长筒靴的矮胖绅士。当然英国人的性格要比如此一番绅士形象复杂得多,但是所谓“绅士风度”已普遍被作为英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标志符号。英国人讲究的绅士风度,其体现之一就是他们十分注重竞争的公平性,几乎所有带有或类似竞争性质的事情或场合,他们都无比坚持公平原则。

然而,并非自古以来,“公平”的概念就在英国普遍推崇。在上个世纪以前,英国社会存在着性别歧视及阶层差异,男女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广泛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虽然女士优先依旧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交礼仪,但是英国妇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地位,一名妇女一旦怀孕,就将被剥夺其职业机会,甚至教育机制几乎不对女性群体开放。而后是随着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和文明的发展演化,阶级差异和性别差异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才逐渐淡化和减少了,尽管难以完全消除,但国家和政府不断在进行着努力。

再度回顾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女王出场、国旗升起之时刻,有一千二百名医护人员走上了运动场,场地里摆满了病床,孩子们在上面欢笑、歌唱,巨大的“NHS”(国家医疗服务)和 “GOSH”(医院名称)字样开始显现,全场欢呼一片沸腾。在这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场合,把医疗的社会话题加入进来,是一个国家政府自信的象征。在英国,“人人皆可享受免费的医疗”,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社会理念。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开幕式的最高潮部分,奥运主火炬进入了主会场,奥运场馆5五百多名建造工人的代表迎接了火炬,将火焰传递到了7位普通青年的手上,最终由他们徐徐点燃了204片铜花瓣,燃起了伦敦奥运会的圣火。也许这样的情形很少有人能预想得到,但它朴实却强有力的诠释了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口号,并进一步体现了他们坚持不懈的追求的人人平等的价值观与文化意蕴。

两会开幕式感想范文6

1、击缶表演。NBC版有整套击缶的动作,从竖行,横行,斜行都给了近景,中景、远景,动作整齐划一,大气蓬勃。CCTV镜头使用比较简单,感觉不到气势。

2、击缶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实际上在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NBC版本能够看到鸟巢顶部的大屏幕是有中英文解释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welcome friends,CCTV版本竟然一个镜头都没给,所以中国观众只能根据电视字幕知道他们在念什么。(据我观察CCTV也给了镜头,只是时间太短,交代不清楚)

3、CCTV版本中,小朋友们在水墨画的基础上添上彩色,然后就没了;NBC版看的到整个画布被吊起的近景,可以看到原来那个黑色的圆圈变成可爱的太阳笑脸,还有两个红色小脸蛋,可爱极了。

4、现代部分,唱完主题歌后CCTV版本2008张笑脸给得很不全;NBC版的给了连鸟巢项大屏幕在内的全景,然后――走过五大洲各种肤色的孩子的笑脸,很感人。

5、不时能见到无意义的,影响到整个播出效果的镜头,被很多人所诟病。

还有一些,不一而足。对于大型的节目转播,从技术上来说,把现场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主要经过三大关口:摄像机,转播中心,电视台播出。据我们了解,奥运会转播场内信号一部分由BOB(BejlingOlympic Broadcasting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提供,另有一部分自有信号。前面对细节的比较,体现了观众对转播中心导播的不满意。对于节目转播来说,导播就是大脑。高明的导播,对整个节目有很深的体会,自身也具有很高的素养。切出的节目,对于整体内容交代清楚,又不遗漏细节的展示。可以看出CCTV版对细节有遗漏――击缶表演的镜头、孩子们的笑脸、太阳笑脸;而像没有交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大屏幕显示,还有后来的运动员入场脚印的记录没有清楚的展示已经影响了观分享视觉盛宴感受各有不同

李扬帆

同样还是要感谢Internet,进行比较之前,已经了解了很多网上的评价。对于CCTV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一些细节:

1、击缶表演。NBC版有整套击缶的动作,从竖行,横行,斜行都给了近景,中景、远景,动作整齐划一,大气蓬勃。CCTV镜头使用比较简单,感觉不到气势。

2、击缶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实际上在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NBC版本能够看到鸟巢顶部的大屏幕是有中英文解释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welcome friends,CCTV版本竟然一个镜头都没给,所以中国观众只能根据电视字幕知道他们在念什么。(据我观察CCTV也给了镜头,只是时间太短,交代不清楚)

3、CCTV版本中,小朋友们在水墨画的基础上添上彩色,然后就没了;NBC版看的到整个画布被吊起的近景,可以看到原来那个黑色的圆圈变成可爱的太阳笑脸,还有两个红色小脸蛋,可爱极了。

4、现代部分,唱完主题歌后CCTV版本2008张笑脸给得很不全;NBC版的给了连鸟巢项大屏幕在内的全景,然后――走过五大洲各种肤色的孩子的笑脸,很感人。

5、不时能见到无意义的,影响到整个播出效果的镜头,被很多人所诟病。

还有一些,不一而足。对于大型的节目转播,从技术上来说,把现场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主要经过三大关口:摄像机,转播中心,电视台播出。据我们了解,奥运会转播场内信号一部分由BOB(BejlingOlympic Broadcasting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提供,另有一部分自有信号。前面对细节的比较,体现了观众对转播中心导播的不满意。对于节目转播来说,导播就是大脑。高明的导播,对整个节目有很深的体会,自身也具有很高的素养。切出的节目,对于整体内容交代清楚,又不遗漏细节的展示。可以看出CCTV版对细节有遗漏――击缶表演的镜头、孩子们的笑脸、太阳笑脸;而像没有交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大屏幕显示,还有后来的运动员入场脚印的记录没有清楚的展示已经影响了观众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很奇怪的是,鸟巢里被称为“碗边”的特大屏幕在开幕式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CCTV的转播屡次都没有给观众很好的交代。当然应该说奥运会的转播对CCTV、对我们都是从没有过的,面对数十个镜头的记录,任何人作为导播恐怕都难免会有疏漏。

对于两个版本的开幕式转播,还有两个要素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是字幕。国内电视制作的字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类字幕,二是同期声字幕(同期声字幕是国内独有的字幕形式,西方电视制作好像没有见过)。CCTV版本的字幕制作主要应用了与开幕式主题相应的卷轴的形式,但信息量太少,卷轴的感觉又比较僵硬。反不如NBC的制作既有动感,又有很多相应的信息。而且字幕比较小――标清信号接收基本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