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接实训总结范例6篇

铆接实训总结

铆接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实训教学;飞机结构修理;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实训课堂主要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给学生指定教学内容,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老师指定的框架中进行实践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意识受到限制,创造意识也受到抑制。[1]

为了改善当前课堂的消极状况,有必要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引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之精神,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模式。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及其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新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其有优越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方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授予者,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学习效果。[2-4]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训教学是飞机高级结构修理的实训项目之一,其任务是培养飞机结构修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从事民航机务维修职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技能,在以课程教学任务和要求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分析本实训课程的特点和民航机务维修岗位的职业需求,试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训教学项目――波音757飞机的长桁典型修理实训课程。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长桁典型修理教学实践

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对学生实训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航机务维修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更加主动有效地学习,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在飞机结构修理实训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操作能力,为他们以后成为飞机结构修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采纳学生的良好建议,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耐心的解答和给予正确的引导,为学生解决各种学习上的困难和疑惑。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营造友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机务维修岗位的理解和认识。

该项目是飞机高级结构修理的项目内容之一,对技能性的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飞机结构修理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项目以波音手册为基准,制定了项目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根据波音的结构修理手册来实施维修,掌握相关的技能操作。[3]

在飞机修理中,长桁及各种梁缘条的腐蚀、破坏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对于结构修理来说,要掌握各种桁条、梁缘条的破损、腐蚀后的修理能力。此处主要针对各种梁缘条和桁条破坏,进行相应的讲解和实操训练。

当长桁整个截面存在损伤时,一般需要根据SRM长桁典型修理采用整个截面切割加强的方式进行修理。[2]修理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长桁的静强度,耐久性和损伤容限性。本项目以波音757飞机的长桁典型修理为例,采用整个截面切割加强的的修理方式。它是飞机结构修理中难度系数较高的一个项目,实训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为把握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搭配,引导学生各尽其能,并团结合作,根据给定情况查询飞机结构修理手册757-200SRM,根据长桁的典型修理方案实施修理,让学生分别对长桁损伤的去除,制作加强件和铆接三部分内容进行学习分析,在明确操作方法之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掌握技能要点和难点,明确结构修理的原则,针对典型的长桁件修理,做到有的放矢,掌握长桁典型修理的技能,包括计算、画线、折弯、布置铆钉、配钻和铆接等等技能要点。

首先,根据损伤的位置和损伤形式进入Procedure 53-30-03-2R-1-ISection 43 Fuselage stringers查找修理方案。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图所示,得到了具有多年民航机务维修经验专家的认可。

查手册,确定修理件的材料为7075-T6,厚度与原长桁厚度相等。根据长桁的尺寸,计算得到对应修理补片的尺寸,划好精确的折弯线,折出如图所示的形状。然后使用胶木板、榔头等工具修整倒角,以便其能够贴合长桁的圆角,并制作边缘折弯角,

图1

查757-200SRM,53-00-03,根据损伤的位置和损伤处原紧固件的型号,确定修理使用的紧固件为BACR15FT5AD6R,满足本项目的长桁要求。

铆接的注意事项是使修理件和原长桁件的各个面都要贴合,且按照要求的铆接顺序。效果图如图所示。

图2

在学生完成实训项目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制作,让学生先评估自己的项目成果,然后教师按照标准进行总体点评总结,根据大部分同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个别典型案例进行点评,让学生对整个项目施工过程清晰明了。(下转第265页)

(上接第183页)3 本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适用性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并在国外大学已经得到了推广和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的实施中还是存在较大的阻力。由于本课程是实操教学模式,属于小班教学,故能够较好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能够给每个学生以锻炼指导的机会。但同时,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深入人心,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该教学模式先课程所需要的时间会更多,另外学生水平存在高低不均的情况,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想的困难,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教学难以继续。

4 总结

该模式不仅适用于高职各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同时也适用于各类专业的实践课程。由于该授课模式中的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在每一次课通过表演展示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特定问题,故该授课模式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重大考验。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种种挑战,但是确是高职实训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值得在高职实训教育中推广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11.

[2]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1.

[3]蒋鸣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4.

铆接实训总结范文2

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商会会长与会员分道扬镳,一拍两散的局面。究其原因,多是商会会长缺乏团结、包容、带领老乡共同发展的意识,把所有资源只往自己身上聚集,造成会长企业一家独大,会员无法分享商会资源的局面。如果会员只缴纳会费,而没有实际收获,心自然由热变凉,商会工作当然不好做。

《苏商》杂志总编、苏商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俞文勤提出“地板理论”。他认为,会长不能成为“天花板”,要甘愿当“地板”。商会会长一般是一行业或一区域内,企业做得最大的,如果会长认为自己是“天花板”,是最高峰,那么“天花板”所见之物都矮于自己,为己独尊,该商会的所有工作就会围绕会长展开,所有荣辱都集中在会长一人身上。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长利用职权之便,引发资源的集中倾斜,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商会成为个人的利益代言机构,窃取公共利益,从而造成会长与成员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如果会长甘愿当“地板”,就会主动地跟会员企业分享自己的优势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帮助会员企业更好发展,为会员企业的成长铺路。“地板”型的会长会把自己的优秀资源与其它会员分享,帮助其它会员一同成长,从而带动整个商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互助的良性循环。

也就是说,会长光想个人获得好处,而不舍得为商会发展投入精力、智力、人力、财力,不为广大会员着想是不能长久的。在一个商会里,会长要敢于付出,肯吃亏,才能有号召力,才能带领会员企业共同发展。

如果有这样一位身居行业、区域领先位置,又甘愿做“地板”的会长带领商会发展,那么,商会的分享机制会更加健全,人心越来越凝聚,商会的工作也会更加开放,格局更加开阔。

除了具有个人魅力的会长,商会都有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秘书处。同时,要有一个有水平,懂政策,善交流,能吃苦的秘书长协调处理各项事务。

秘书长要做什么?如果把商会工作比喻成一个打开的折扇,那么秘书长就是折扇柄上的铆钉,位置不起眼,但却很重要。它连接着扇骨、扇面,使之能张能合,不可或缺。

铆接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关节镜; 肩袖损伤; 肩关节

肩袖损伤引起的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其在基层医院易误诊为肩周炎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发展与应用了MRI技术及关节镜技术。使得本病的诊断准确率及治愈率均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本院目前采用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修复技术治疗,并取到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2~63岁,平均46.5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善肩关节正位、岗上肌出口位片及磁共振(MRI)检查,结合体查明确诊断为肩袖损伤。根据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16例,Ⅲ型6例。根据肩袖损伤分类法,肩袖小撕裂8例,中度撕裂10例,大撕裂6例,超大撕裂l例;6例为急性创伤所致肩袖损伤,19例为慢性肩袖损伤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加剧者。所有病例均行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1.2 手术方法

1.2.1 建立通道及初步处理 手术采用气管全麻,麻醉成功后均采用沙滩椅位。患肢外展45°、前屈15°位,首先检查有无关节不稳,25例均无盂肱关节不稳。关节镜检查常规通过后入路(肩峰后外角下2 cm、内侧1 cm)进行,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前外侧或外侧入路。关节镜经后入路首先对盂肱关节内结构进行探查,观察肩袖关节面、关节软骨以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情况。之后将关节镜转入肩峰下间隙,切除肩峰下滑囊,行前肩峰成形术,增大肩峰下间隙。分别从后侧及外侧入路观察肩袖撕裂的形状、肌腱回缩的程度。充分松解肌腱表面的粘连,刨削肌腱断端,然后以磨钻去除大结节处骨皮质至骨面均匀渗血。根据肩袖不同的撕裂方式选择不同的修补方法以锚钉缝合固定。

1.2.2 小切口处理 关节镜定位后,取肩关节前侧入路约5 cm,逐层切开后,18例中小度撕裂者采用1枚smith&nephew带线铆钉重建肩袖止点后,将肩袖游离缘作边对边编织缝合固定于止点处;7例大撕裂及特大撕裂者先行肩袖裂口边对边缝合,再以2枚smith&nephew带线铆钉缝合肩袖固定于止点处。

1.2.3 术后康复 术后3 d内弹力绷带固定肩关节,三角巾悬吊共4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被动练习,被动前屈。钟摆练习,肌肉等长训练以及肘、腕、指关节活动等。4周后去吊带,全面恢复被动练习,加强牵伸,并开始主动练习。8周后使牵仲达最大限度.全面主动练习,肌力训练,恢复部分体育活动。

1.3 疗效评价 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UCLA评分总分35分,其中疼痛评分10分,功能评分10分,关节前屈角度评分5分,前屈肌力评分5分,患者满意度5分。累计得分34~35分为优,28~33分为良,2~27分为可,0~20分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术中所见 1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Ⅰ~Ⅱ损伤,8例患者肱二头肌腱部分断裂磨损,肱二头肌腱长头4例完全断裂,2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组织增生肥厚,充血水肿。25例均肩袖全层撕裂,根据Bigliani肩袖损伤分类法,肩袖小撕裂8例,中度撕裂10例,大撕裂6例,超大撕裂l例。

2.2 术后疗效 2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6~15个月,平均10.5个月。UCLA[1]术前评分8~24 分,平均(14.8±4.8)分;术后评分14~35分,平均(32.0±2.0)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肩袖损伤的诊断 肩袖撕裂以冈上肌腱撕裂最常见,约占中老年人肩关节疾患的17%~41%。肩袖撕裂即有肩峰的发育变异因素、又有外伤、肌腱退变等原因[2];以往常将肩袖撕裂误诊为肩周炎等疾病。肩袖撕裂症状表现为运动时疼痛和夜间痛,伴有外展、外旋和内旋力量的肌力减弱。活动度降低:主要为上举(包括外展和屈曲)、外旋和内旋活动度的降低。体查主要包括:“Tent test”,为上臂置于体侧,肩关节略后伸,检查者一手内外旋肩关节,另一手置于肩峰前角的外侧,在冈上肌腱断裂的肩关节可触及三角肌深面的凹陷。该试验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撞击实验:痛弧征(painful arc)为在冠状面上肩关节外展60°~100°过程中出现肩关节部位的疼痛;Neer撞击试验为在矢状面上屈曲肩关节,出现肩关节部位的疼痛为阳性; Hawkins撞击实验为肩关节屈曲90°、同时肘关节屈曲90°,在此位置内外旋肩关节,出现肩关节部位的疼痛为阳性[3]。

3.2 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 根据是否仍有纤维联系,冈上肌腱撕裂分为完全撕裂与部分性撕裂。正常冈上肌肌腱的厚度约10~12 mm。根据撕裂的深度,部分性撕裂又分为三度,1度6 mm。部分性肩袖撕裂一般选择非手术治疗即可自行愈合。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撕裂深度达3度、或者撕裂肌腱明显变簿(

由于传统的开放式肩袖修补术需要将三角肌从肩峰外缘剥离,术后易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与肩关节粘连,术后肩关节功能丢失及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手术效果[5]。随诊肩关节镜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到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但小切口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仍有其独特优势,(1)全关节镜对手术技术及设备要求高,开展目前困难。(2)巨大撕裂,小切口肩袖修补术直接暴露病损部位,符合手术医师的操作习惯,全关节镜修复困难,且目前有报道称两者后期疗效无明显区别。(3)钝性分开三角肌纤维而不将其从肩峰止点部切下,三角肌损伤轻微,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功能锻炼,恢复快[6]。

对于肩袖损伤的修复,以往使用骨槽固定,但此法存在手术操作复杂,创伤较大,术后止点重建固定处有松动、移位导致术后重建失效的风险。本组病例均采用smith&nephew带线铆钉进行肩袖重建,手术操作简单,大量减少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无一例出现止点铆钉移位或拔出情况。同时,生物力学实验亦证明缝合锚固定的方式在生物力学强度上优于骨隧道固定的方式[5]。本组治疗大型撕裂及巨大撕裂效果很好。本组大型撕裂6例,巨大撕裂1例,术后评分平均 29~34 分,(32.6±2.8)分,优3例,良3例。

综上所述,在关节镜下行检查清理后结合小切口带线铆钉进行肩袖损伤修复术,具有手术创伤小、视野广、对关节内干扰少的优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的练习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Ellman H.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nalysis of one to three year results[J]. Arthroscopy, 1987,3(3):173-181.

[2]肖健,崔国庆,王健全. 肩袖部分撕裂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2):129-131.

[3] Teefey S A,Rubin D A,Middleton W D,et al.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rotator cuff tears[J]. J Bone Joint Surg, 2004,86A(4):708-716.

[4] Ide J, Maeda S, Takagi K. A comparison of arthroscopic and open rotator cuff repair[J]. Arthroscopy, 2005,21(5):1090-1098.

[5] Wolf E M, Pennington W T, Agrawal V.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4- to 10-year results[J].Arthroscopy, 2004,20(8):5-12.

铆接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一体化 教学模式 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能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技术改革的瓶颈。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中职生,使之“就业既能上岗”,是每一位职教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

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两部分,二者在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因此往往会出现理论知识与实习技能相脱节现象,造成重复教学和教学资源浪费。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能力为本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下,以学生技能提升为核心,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专业课和实习教学重新整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构建多元化、实用型课程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以提升中职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开发、制定教学计划等;第二,要以中职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综合开发学生职业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笔者所在的北方工业学校于2005年开始,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于当年在焊接专业试行,此后逐步向其他骨干专业推开。六年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现为:突出了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促进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我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1.课程开发实用化

针对统编教材的不足,如内容陈旧、修订不及时、过于强调系统与完整、缺乏针对性等,在基础课以“够用”为度、专业课以“适用”为准、实践课以“实用”为本的原则下,我们多渠道开发校本教材,使课程内容设置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岗位实际。例如,在文化课方面,把《物理》教学内容分散在《工程力学》和《电工基础》课中讲授,《计算机绘图》结合《机械制图》讲授;在专业课方面,将《电工与工业电子学》和《焊接电工》进行整合,把满足岗位需求的部分编成一本新书《焊接电工基础知识》,把《熔焊原理》、《焊接方法》、《金属材料焊接》、《焊接结构》、《焊接检验》整合成《焊接理论基础》(上、下册),把各种焊接实训方法融合成一本书《实用焊接技术》。整合后,技能课和理论课的比例由原来3∶7变为1∶1,如工业设备安装、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每学期理论教学9周,专业技能实训9周,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

2.培训方法灵活化

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方式,广泛采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采用模拟教学法。包括毛笔蘸墨水模拟运条、焊钳夹毛笔模拟运条等。有些教师认为提高焊接技能必须用焊条“堆”,一个好焊工就是用焊条“堆”出来的。实则不然,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盲目焊接,本来一根焊条能达到的效果可能三根焊条也达不到,因此在焊接实习时,我们着力增加了模拟操作并力求形式多样化。

(2)采用演示教学法。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可以先讲理论,辅以实践操作;也可以从实践开始,先有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就现场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辅导、解决。不管采取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以手弧焊立对接焊为例,在焊接前要教给学生根据焊接材料、焊接尺寸、焊接位置甚至焊接环境,合理选择最佳工艺参数方法;焊件在装配与定位时要采用减小焊后变形的措施(如,反变形法要采用多大的变形量等),在焊接过程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手法(如采用灭弧法操作时,挑动的是手腕,而非手臂)等。

(3)采用讨论教学法。比如在学习立对接焊教学模块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讨论研究制定焊接工艺参数,再根据工艺参数完成本组的焊件制作;教师根据焊件质量评价工艺参数,给予合理化建议;各小组再根据教师评价改进焊接工艺。这种学习、应用、检验、再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提高。

3.培训方向岗位化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大力加强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有效对接岗位需求,我校采用了“宽基础、窄培训”模式。在“宽基础”阶段(通常为一年半左右),主要进行扎实而全面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要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掌握1-3种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焊接专业的学生不但要精于焊接,还要懂铆工的识图和放样;铆工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铆工专长,还要懂电焊和气割。这样两个单一工种就变成了适应企业需求的铆焊复合型工种。在“窄培训”阶段(通常为半年),就是培养学生的拿手专长,在“宽基础”层面上,根据用人单位岗位实际在某一方面予以强化。

如工业设备安装专业学生,如果定向为造船企业,就讲授《船舶概论》、《船体识图》、《船体安装工艺》等课程并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如果定向为化工安装企业,就讲授《钢结构识图》、《钢结构制作工艺》、《钢结构施工规范》等课程并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对学校而言,“窄培训”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做到了有的放矢;对学生而言,“宽基础”能保证其有较宽的择业范围,能顺利转岗、有后劲,“窄培训”能帮助其完成校企“零对接”;对企业而言,得到了符合要求的、技能达标的合格员工,由此实现了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4.校园文化企业化

有针对性地导入企业文化理念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关键。要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导入成功企业的文化理念,使每一处景观、标语、标志,包括每个教室、实训基地,都成为有特定意义的文化载体,发展潜在的育人功能。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可谓煞费苦心:打造“企业”空间,把实训教室布置成企业的“车间”,按照车间标准悬挂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实行“企业”管理,学生按要求统一着工作服、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严明时间和纪律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形成“职业”氛围,学校走廊悬挂和张贴“全国十大劳动模范”、“ 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大力宣传“劳动改变命运,技能创造幸福”、“不管蓝领白领,成功要靠本领”的理念; 在班级布置中,包括墙面布置、墙报等突显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将联合办学企业名称给班级冠名,如“沪东班”(去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宝冶班”(去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外高桥班(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STX班”(去韩国STX大连造船集团)、“熔盛班”(去江苏熔盛重工集团)等,使学生感受到浓烈的职业氛围,产生职业认同感,帮助其顺利就业。

六年来,我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应该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是最科学也是最经济的,也正因如此,它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受到师资队伍、实训设备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蒋莉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职教论坛,2004(8)。

铆接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钢煤斗施工工序 施工准备 煤斗制作 煤斗吊装 质量控制

一、工程概况

陕西府谷电厂一期工程2×600MW空冷燃煤发电机组#1、2机,共12只钢煤斗,布置在主厂房C-D排,22 m至38 m标高内,此工程主要包括:煤斗上部的方形、方圆接、煤斗圆筒体与下部锥体制作安装、煤斗支座安装、煤斗不锈钢内衬板制作安装、煤斗顶盖等铁件制作安装,施工高度为20 m-42 m。每台机组含钢煤斗6台,上部方形、方圆接和筒体壁板的高度为5.1 m,内径为9 m,重28.7t;下部圆锥形体高度为10.9 m,上口内径9 m,下口内径0.9m,包括不锈钢内衬板总重22.5t;煤斗顶盖总重8.14t;每个煤斗以8个支点支撑在混凝土预制梁上。单个煤斗主体部份总重为59.3t,筒体与锥体之间用钢板过渡连接,锥体内加不锈钢内衬板。

二、煤斗整体施工顺序

煤斗本体在公司铆工制作场内放样下料卷板,分段加工成环形,部分组合,运到安装吊装就位。

三、施工准备

1.工器具、施工机械准备

2.现场、材料、人员准备:

在施工现场场内60m×30m地面铺混凝土平台作为钢煤斗本体的拼装平台,水源电源接通,工具房搭建好,材料进货齐全,做好人员培训,技术交底。

四、钢煤斗制作方法:

煤斗本体制造的工艺流程为:钢材验收钢材矫正放样号料切割钢板卷制拼装焊接清焊根焊缝检验拼加筋环焊加筋环清焊根基面涂漆编号出厂。

1.钢煤斗本体壁板的成形是在4辊卷板机上完成的,在卷板前,其板的两端需进行预弯,预弯长度为1/2L±(30+50)mm(L为下辊中心距)钢板分段在卷板机上冷滚成形,冷滚后用弧形样板测量弧度,直到合格为止。锥体共6节,每节分为4块下料。

2.不锈钢内衬板下料安装要求:

不锈钢内衬板材料为1Cr13,厚度δ=4mm,采用等离子切割机下料,不锈钢板采用制孔铆焊法,在板上均布制孔,孔径为φ12mm,孔距为350mm。不锈钢内衬板在锥体组合完后,吊装前衬完。

3.油漆

采用喷砂除绣,将钢材表面的锈蚀和油污等杂物除去,除锈标准应运到Sa2.5级。先用氯磺化聚乙烯底漆二道,氯磺化聚乙烯中间漆一道,氯磺化聚乙烯面漆二道。

五、钢煤斗安装工序

1.吊装前准备工作:

吊装前道路铺设好,设备工器具准备好,煤斗牛腿面上准确放好各种测量中心线,各种煤斗焊接平台,栏杆走道搭设好。

2.钢煤斗吊装方案:

根据FZQ1650型塔式起重机作业工况,第2~7轴线之间的5个钢煤斗分段用FZQ1650型塔式起重机进行吊装就位。第7~8轴线之间的1只煤斗用西北电建250T履带吊吊装,#2机的6只钢煤斗与吊装机械布置与#1机对称布置,吊装方案与#1机相同,下面只说明#1机6只煤斗的吊装情况。吊装顺序:吊装先从#1煤斗开始,到#6号结束。

3.钢煤斗分段

FZQ1650型塔吊不同幅度时主钩额定起重量如下:

FZQ1650的工况为工作半径58m,起重15t,负荷率=14.7/15*100%=98%。

(4)#6钢煤斗利用西北电建一公司的250T履带吊的塔式工况,主臂47m,副臂36.6m,工作半径20m,副臂仰角500,负荷30.5t,构件分段方案与#1煤斗相同。

4.煤斗和吊车布置:FZQ1650塔式起重机布置在#1炉右k3和k4轴线之间。

5.塔式起重机FZQ1650吊装工况要求:

吊装工况:采用主臂90.5m+副臂58m。工况性能良好。指示信号完好。

6.吊点布置和吊装索具选用

每个部件各采用4个吊点,对称布置在煤斗内壁上,并与加固筋相对。各吊耳朝向煤斗中心。

7.煤斗部件防变形加固措施

煤斗部件形体较大,重量较重,吊装时会产生变形,因此应采取防变形措施:用φ76*6mm无缝钢管安装“井”架,重量约为186Kg。

8.安装注意事项及要求

9.起重索具计算书及附图:

(1)钢丝绳的选择:单件构件最重为#1煤斗的第3吊,重量为:25.6t,依据公司的钢丝绳(6*37)吊重一览表查知:直径φ32.5mm的钢丝绳在8倍的安全系数下单股可以吊重8.331t,吊装时采用4股绳,4个吊点吊装,钢丝绳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8度。总起吊量=8.331×4×sin68°=30.897t>25.6t。钢丝绳负荷安全要求。

(2)煤斗安装吊盘的设计:吊盘尺寸(厚度δ=32mm,材质:Q345B)如上图:安装吊盘4只/部件吊耳的两侧必须焊接加强板, 单位:mm

单孔吊盘的受最小剪应力面积:(250-80)×32=5440 mm2=54.4cm2

Q345B,许用应力σ=1500Kg/cm2 许用剪应力σZ=900Kg/cm2

吊盘的最大承重应按剪应力计算,为:900Kg/cm2×54.4cm2=48960Kg

安全系数:48960Kg÷(24200/4)Kg =8.09(倍)

结论:选用的吊盘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3)卸扣选用:最重件25.6t,采用四只卸扣,每只卸扣承重6.05t,选用4只10t的卸扣即可。

六、质量控制措施

①钢板焊条都要有厂家合格证及试验报告,严格验收各种材料,把好材料质量关;②挑选技术水平高的电焊工进行焊接,要持证上岗,开工前要做好培训及技术交底工作;③为了保证焊缝质量应合理选择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焊条直径、焊条的倾斜角等;④焊缝要进行探伤实验,不合格要进行返工;⑤精确控制煤斗的体型尺寸以及安装就位的中心线、高程。

七、结束语

在铆工场内下料,单件煤斗本体的分段加工制作好,现场拼装,拼装完毕再进行整体吊装,这种施工方式使大量制作工作量在平台内进行,更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速度快,减少现场的工作量,这样避免了同土建的交叉,使结构施工受到影响最少,施工也安全,在地面拼装成组合件,减少了高空的拼装工作量,大大缩短了吊装时间。

参考文献:

[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一部 土建工程).DL/T 5210.1-2005.

[2]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焊接篇.建质(1996)111号.

[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铆接实训总结范文6

50式的诞生

苏联对冲锋枪的研究始于1925年,当时冲锋枪的军事价值尚未完全显露,直到1934年,瓦西里・杰格佳廖夫才率先设计出第一支实用化的PPD34(俄文名称ППД 34)式冲锋枪,并在苏芬战争中使用。但PPD34加工复杂且成本高昂,装备量有限。1940年12月21日(苏俄战争爆发前6个月),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正式采用一种新式冲锋枪,它是由乔治・谢纳奇・什帕金在1940年9月设计成功的,其性能全面超过PPD34。新枪被命名为ППШ 41冲锋枪(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 οб.1941г,意为1941年式什帕金冲锋枪),“ПП”是俄文“冲锋枪”首字母的缩写,“Ш”则是什帕金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由于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急需补充武器,因此1941年底PPSh41即开始批量生产,装备数量由1942年初的5.5万支,猛增到1944年同期的142.7万支,成为苏军在二战期间使用量最大的冲锋枪。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我国东北并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主力。而此前由退入苏联境内的我东北抗日联军剩余部队改编的远东第88旅,也跟随苏军回国作战,担任侦察等任务。该部队以PPSh41等为基本装备,战争结束、苏军撤走后,88旅大部分人员并入东北民主联军,因此一些原先装备和战场上回收的PPSh41也留在国内,这就是国内接触这种冲锋枪的初始情况。

国内首批仿制的PPSh41冲锋枪是在东北尚未全部解放的情况下,由我党领导下的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仅制造了563支,具体使用情况不详。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在原90兵工厂基础上,东北军区组建起沈阳兵工总厂(后改称东北兵工厂)。1949年末,其中的五一厂开始尝试仿制PPSh41,但当时并未确定国内轻武器发展的总体方向,一并仿造的还有美式M1卡宾枪。鉴于PPSh41使用的弹鼓质量大、携行不便,五一厂仿造的PPSh41全部改用35发弧形弹匣,同时还仿制了配用于该枪的7.62mm枪弹。由于枪重减轻,其射击精度稍逊于苏联原枪。

1950年夏,仿PPSh41枪/弹系统分别被定名为50式7.62mm冲锋枪和50式7.62mm冲锋枪弹(后来被命名为51式7.62mm手枪弹)。正当准备批量投产之际,朝鲜战争爆发,五一厂内迁,待重新建好厂房,开始大批量生产50式冲锋枪时,已经是1951年3月份以后了。因此,首批入朝参战部队还是装备的美、英及国内仿造的杂式冲锋枪,而当时朝鲜人民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实现了苏式化,不仅普遍装备PPSh41,而且自行仿制有49式冲锋枪,火力和补给均优于我志愿军。为满足前线的急需和降低后勤供应压力,国内紧急向苏联购买了大量轻武器来装备志愿军,其中冲锋枪包括PPSh41和PPS43两种。这些武器于第五次战役前陆续装备部队,1951年换装了35个师的35607支冲锋枪。由于当时沿用翻译过来的俄文叫法,把冲锋枪叫做“自动枪”,因此在战史资料中常见的“41式自动枪”即是指原装进口的PPSh41;另外,由于原产的PPSh41多使用圆盘形弹鼓,又称其为“转盘枪”。PPSh41与当时美军装备的汤姆逊M1/M1A1、盖德M3/M3A1冲锋枪属于同一档次,而且射速高、火力强、使用方便,特别适应朝鲜的严寒气候,因此受到前方战士的普遍欢迎。1951年7月,在三登里召开的志愿军军械会议上,冲锋枪是苏式轻武器中受到好评最多的一类武器。

由于没有PPSh41的图纸,为了满足解放全国以及保卫新生政权的急需,起初的50式冲锋枪只能通过对现成样枪测绘后进行仿制,直到1951年中国军事代表团首次访苏后,当年9月苏方才向我国提供相关图纸。此时国内已确立了仿制苏式轻武器的生产方向,加上国内兵工生产线基本恢复,50式冲锋枪源源不断输往前线,装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它和苏联原产的PPSh41等一起,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特级战斗英雄在牺牲时,手中就紧握着一支50式冲锋枪。志愿军归国访问团曾特地前往50式的生产厂家,并在报告中说道:“感谢你们,工人老大哥……我们用你们造的冲锋枪打扁了美国鬼子……”

结构赏析

PPSh41在外形上与PPD34、芬兰M31“苏米”以及德国MP28等早期冲锋枪非常相似,其枪管外有带散热孔的护套,采用全木枪托,并且使用大容量弹鼓供弹,这些都是早期冲锋枪的共同特征。但外形上的相似并不意味结构上的雷同,PPSh41以最简单的设计和最低的成本实现了冲锋枪必备的基本功能,其结构远比后三者简单和实用。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仅有初小文化程度的什帕金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武器设计专家,其关键是他熟谙这样一个道理,即“要使某些事情变得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但要使它变得简单将非常复杂。”

50式冲锋枪继承了PPSh41的特点。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结构简洁,生产工艺简单,坚固耐用。全枪由机匣盖及护套组件、机匣组件、枪机和复进簧组件以及供弹具组成。

机匣盖与护套组件

50式的机匣盖和护套由一整块厚钢板冲压铆焊而成,其上装有准星座、准星滑座、准星、准星护圈、枪管、节套、表尺护翼、表尺板、表尺板簧、表尺板轴等零件。与一般冲锋枪不同的是,50式的机匣盖和护套为一整体件,内部除了容纳枪机外,还包裹着整个枪管,前部带有长椭圆形的散热孔,以利于连续发射时散热。

该枪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护套前端不是垂直齐平的,而是通过焊接一个带孔的护管前板构成斜面,护套前部两侧和上部开有排气口,底部则是封闭的,构成枪口防跳器。其原理是:当弹头飞离枪口后,火药燃气自枪口排出,在驻退室内膨胀,通过排气孔向上喷出的火药燃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抑制枪口上跳,同时火药燃气在护管前板斜面内形成一个向前下方的冲力,抵消一部分枪身后坐和枪口上跳冲量,从而达到减震防跳目的。

枪管前部定位在护套导板上,后部压入节套,节套通过其上部的突笋和一个铆钉固定在护套上。

准星座用两个铆钉铆在护套前上方,中间加工有燕尾滑槽。准星拧在带燕尾的准星滑座上,可与燕尾滑槽一起进行左右调整,通过旋转准星还可调节准星高低。准星护圈由钢板冲压而成,直接焊接在护套上。

国内仿制生产的50式冲锋枪是PPSh41的后期型号,只使用“L”形翻转表尺,表尺护翼由两个铆钉铆在机匣盖的后部,表尺板、表尺板簧、表尺板轴等零件都装在表尺护翼上。表尺向前翻倒时,对应的是觇孔位置较低的表尺“1”;向后翻倒则是觇孔位置较高的表尺“2”,分别对应100m和200m射程,结构非常简单实用。机匣盖后端装有机匣后盖,其上设有卡笋、卡笋簧和卡笋簧轴等,用于锁定机匣与机匣盖。机匣后盖可前后滑动,因有卡笋簧而不易松动,同时便于卡笋的复位。

在位于机匣盖左侧的拉机柄槽上还加工有前后两个凹槽,枪机处于前方或后方时,都可以将拉机柄上的保险卡笋推入凹槽内,以锁住枪机,达到保险的目的。

机匣组件

机匣组件是全枪最为复杂的一个组件,主要由机匣体、发射机构和木托等组成。机匣体为钢板冲压焊接结构,前部有与护套相连接的轴销孔以及弹匣插口。该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寒带使用,因此在细节设计上较多考虑了戴手套时的操作,如位于弹匣插口后方的弹匣卡笋体型较大,方便按压,扳机护圈也较一般冲锋枪的大。

50式冲锋枪采用上抛壳方式,弹壳向正上方抛出,所以在机匣前部中央处铆接有固定的刚性抛壳挺。

发射机构由发射机座、扳机、快慢机、单发杠杆及其座、阻铁、扳机活销以及相应的轴和簧组成。发射机座也是钢板冲压焊接结构,其前部有一个突起,卡在机匣内,后部有螺钉孔,通过一个穿过木托的长螺钉将发射机座、机匣和枪托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木托后部用螺钉固定有钢板冲压成的枪托底板,防止木托变形或开裂,枪托底板内部加工有附品巢,用于存放擦枪工具,枪托底板中间设有圆形的翻盖板,翻起后即可将檫枪工具取出。

枪机与复进簧组件

枪机和复进簧组件是实施发射的重要部件,由于采用的是自由枪机自动原理,所以其形状和构造都比较简单。枪机由枪机体、抽壳钩、抽壳钩片簧、拉机柄、保险卡笋、击针和击针销组成。抽壳钩装在弹底窝正上方,由抽壳钩片簧压住,击针装在弹底窝中央的击针孔内,被击针销固定住。

由于结构简单,该枪表现十分“皮实”,甚至在抽壳钩断裂或丢失的情况下,空弹壳也能在火药燃气的压力下自动退出,不会中断射击。

复进系统则由复进簧、复进簧导杆、挡圈和缓冲垫组成。缓冲垫是位于复进簧导杆后端的一个半圆柱形橡胶衬垫,用来承受射击时枪机后退的冲力,保护机体并提高射击精度。

50式的发射机构没有保险位置,仅能完成单、连发的选择。快慢机位于扳机护圈前侧,拨向后方时为单发发射状态,这时快慢机带动单发杠杆座及其上的单发杠杆向后方移动,且单发杠杆后斜面位于扳机活销前方。如果此时扣压扳机,则扳机带动扳机活销压下阻铁和单发杠杆后部,释放枪机向前运动。随后,向前运动的枪机压下单发杠杆前部,使其后部翘起,推动扳机活销向后运动并压缩扳机活销簧,逐渐解脱扳机活销与阻铁的扣合,使阻铁复位。当击发后枪机后退到位再复进时,又会被阻铁挂住形成待发状态,此时必须松开扳机,使扳机活销在扳机簧的作用下上抬,扳机活销又能在其簧作用下伸出,与阻铁再次扣合,实现次一发弹的单发发射。

将快慢机推向前方时,则形成连发状态。此时快慢机带动单发杠杆座向前方运动,单发杠杆座后端不再接触单发杠杆。只要扣压扳机不放松,阻铁就不会上抬阻挡枪机复进,从而形成连发。

手动保险靠拉机柄上的保险卡笋与拉机柄槽上的缺口配合完成,枪弹上膛后只要将枪机向后轻轻拉动,然后将拉机柄上的保险销向内推入,就可以将枪机牢固地锁定,从而起到保险的作用。另外,该枪还带有不到位保险功能,该功能由枪机本身来完成,如果枪机没有复进到位的话,固定式击针不能击发枪弹。

供弹具组件

50式冲锋枪配用两种供弹具,一种是35发弧形弹匣,一种是71发弹鼓。35发弹匣体积小,便于携带,但由于采用双排单进结构,压弹比较费力。另外,这种弹匣所用的钢板厚度较大,外形比较粗笨,且弹匣前后都有焊接的突起部,手感差,不利于抓握。所配用的弹鼓虽然容弹量大,火力持续性好,但也有体积和质量大,结构复杂,重新装弹慢等缺点。这两种供弹具国内都有使用,但基本上以弹匣为主,这与原产PPSh41多配用弹鼓恰好相反。

操作与分解

50式冲锋枪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在装上实弹匣(或弹鼓)后,向外推动保险卡笋以解除保险,如果枪机在后方,则扣动扳机即可射击;如果枪机在前方,则将枪机拉到后方,形成待击状态后才能射击。可根据敌目标多寡和距离远近,灵活选择单、连发方式,将快慢机拨到相应位置。如果中途需要停止射击,则需要将拉机柄上的保险卡笋推入凹槽内,防止走火发生危险。

该枪的分解结合也同样比较简便。先按压弹匣卡笋,卸下供弹具。然后左手握住机匣前半部分,右手握住枪托颈部并用拇指向前推压上机匣卡笋,再以左手按压机匣前端使之下降,打开机匣。接下来左手在扳机护圈前方托住枪身,右手握拉机柄,将枪机拉到后方,同时向上抬起枪机前部,稍向右拉,可将枪机连同复进簧组件从机匣内取出。最后分解复进簧组件,从复进簧导杆上卸下缓冲垫。

结合时按与分解相反的顺序进行。

改进与装备

由于原产PPSh41在材料和工艺等方面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所以50式冲锋枪在仿制过程中根据当时所具备的生产条件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枪管材料和工艺、击针形状等。

早期50式枪管采用50A钢,且内壁没有镀铬,使用寿命比较低,后改用国产50BA枪钢来制造,内壁也和原产PPSh41一样进行了镀铬,大大提高了枪管寿命,同时提高了整枪的勤务性能。

早期的击针尖为两个圆弧相接而成,相对较尖,对击针寿命不利,而且容易击穿枪弹底火,后改为平顶小圆弧过渡的形状,提高了击针的寿命。

同时该枪上的一些需要采用进口钢材的部件也先后改由国内自行研制的材料制成,降低了生产成本。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50式开始逐步装备国内部队,当时每个步兵班正副班长各配备1支,同时还装备炮兵、坦克兵等特种兵部队。到1955年底,各种旧杂式枪械开始退出人民装备序列,全军轻武器的装备整体水平得以明显提高。

50式的突出优点是结构简单,全枪只有87个零件,坚固可靠,勤务性好,同时战斗射速达到70~100发/分,火力较猛。但50式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是全枪质量较大,带满枪弹的弹鼓时全枪质量达5.4kg,使用弹匣时则后坐与震动较大,而且射速偏高,命中率有限。同时枪托不能折叠,对侦察兵和装甲兵等兵种来说使用很不方便。为解决相应的需求,国内后来又根据苏联PPS43冲锋枪仿制出54式7.62mm冲锋枪。但PPSh41和PPS43都是二战中研制的产品,战术思想已经过时。因此1955年后国内从苏联引进了新一代步兵轻武器,即后来的56式枪族。到1965年以后,仿自AK47的56式7.62mm冲锋枪(实际上是突击步枪)就基本取代了前者的位置,50式冲锋枪转而用于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直至1980年代初因磨损等原因全部淘汰。不过作为建国后第一支国产制式冲锋枪,50式的仿制改进适应了部队装备制式化的急需,培养和锻炼了国内的设计、生产队伍,贡献非常明显,因此该枪在国产冲锋枪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为纪念著名设计师什帕金,人们在他的故乡为他塑造了铜像,基座上刻着他的姓名和生卒年份(1897-1952)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活跃在后方的游击队战士,他们手持的PPSh41冲锋枪中,左一是早期型号,左二和右一是后期的标准型号

1945年末,进驻蛟河的原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的合影。他们的武器既有苏式的 PPSh41冲锋枪,也有日式的大正11年式轻机枪,还有国内广泛使用的毛瑟手枪

早期型PPSh41的结构图。与后期型不同的是,它采用可调弧形表尺,没有准星护圈

1945年8月,进入东北对日作战的苏军首次将PPSh41冲锋枪带入国内。图为旅顺苏军烈士墓前手持PPSh41的苏军战士塑像

50式冲锋枪配用的71发弹鼓正面(左)和背面(右),弹鼓正面中间带有可旋转的卡板,打开即可卸下前盖。什帕金之所以采用了这种弹鼓,是受到了杰格佳廖夫设计的PPD34的影响,其优点是容弹量大、火力持续性好,缺点是笨重、再装填繁琐

弹鼓内部结构。中间设有一大型蜗线弹簧,装弹前先将其卷紧,然后将枪弹依次排列于螺旋槽中,最多可容纳71发枪弹

50式冲锋枪枪口防跳器及准星装置剖面图

50式冲锋枪的拉机柄槽上方前后位置设有凹槽,拉机柄上设有活动的保险卡笋。拉机柄在前、后位置时,均可将保险卡笋推入凹槽,将机枪锁定,从而实现保险

快慢机处于单发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