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例6篇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方法;理论;模型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方式,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使用以上具体分析方法时较多学者使用了技术创新审计工具。但实际应用中也产生了不易操作、部分内容过于繁琐等问题。因而我国学术界、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创新相关审计工具的研究,以期在实践中对其借鉴使用时能够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陈劲,耿雪松,李飞宇.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9(6):42-45.

[2]卢宁文,顾晓敏,任爱莲.创新审计的基本内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113-115.

[3]张炜.基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J].科学学研究,2007,S2:465-469.

[4]廖雅,樊一阳,陈亚锋.基于审计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5:522-526.

[5]黄益,侯建明.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浅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5(6):206-210.

[6]马宁.官建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内容及审计基准[J].(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78页)中国软科学,2000

(5):80-85.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家族企业;审计;实证研究

    一、理论和文献回顾

    家族企业,本文定义为由某一家族控制大部分股份的企业。研究表明,在全球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在欧洲,43%的企业为家族企业,美国80%以上的企业为家族企业。而在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企业群体。在这一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家族企业的审计问题,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话题。家族企业作为我国目前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我国对家族企业,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没有特别的法律强迫企业进行实施,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规则强制因素对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为我们研究家族企业对审计的自愿需求提供了契机。

    对于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许多理论可以进行解释。如根据委托理论,审计是一种监督手段,是委托人为减少风险而采取的一项监督措施,以减少人的拟向选择等机会主义倾向,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有外部股东参股的家族企业中,由于受各自利益驱动,也可能出现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小股东需要借助审计这一监督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可以被观察:一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社会化程度,二是家族企业管理社会化的程度。第一个特征是因为家族企业从非家族成员中吸收了外部资本。股权多样化增加了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大股东(一般来说是家族)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有为了自身利益而转移企业资源的利益驱动。外部股东迫切需要一种监督手段来阻止这一行为,以维护自身利益。而外部股东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能力和激励取决于他们的参股水平,非家族成员的参股水平越高,其对监督的需求也相应上升。第二个特征与家族企业引入非家族企业管理人员有关。为了企业的健康运行,家族企业所有者必须赋予一定的管理权限给非家族企业管理人员。但同时,为了防止过高的成本和弥补所有者控制权的损失,家族企业所有者可能增强对审计等监督的需求。当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的比例上升的时候,所有者就有对监督更强烈的需求,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问题。此外,作为所有权社会化的一个延伸,家族企业的债务规模也是影响审计需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为了弥补控制权的损失和确保资金的安全与收益,债权人也有切身利益需求加强对资金使用者——家族企业的审计监督。

    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已经研究了家族企业对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Chow (1982)研究了成本、企业规模和债务对家族企业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他发现企业债务对外部审计需求有较强影响,而企业规模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则较为温和 。Abdel-khalik (1993)运用组织结构研究了企业规模和债务对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他发现在企业规模和审计需求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债务对审计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定位在审计对家族企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审计等方面,而对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则较为缺乏。如吴威(2002)认为年度报表审计能够使家族企业得到外部股东更多的信任,同时也为制订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部分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实证研究,验证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与企业规模、债务、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以及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假说

    (一)家族企业所有权社会化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家族企业所有权社会化程度是我们研究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一个重要分析变量。根据西方经济学一般经济人的假设,在家族企业中,外部股东所持股份占家族企业总股本的比例越高,家族成员越有激励通过在职消费等形式把企业的资产用于个人用途或转移资产。为了有效遏制这一行为,维护自身权益,非家族股东必然要求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外部股东在家族企业的持股比例与审计需求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不难推测的。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假说:

    假说1: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外部股东在家族企业的持股比例正相关。

    (二)管理社会化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像前面谈到的那样,研究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必须把管理社会化程度作为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评判家族管理社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中所占的比例。我们认为,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越高,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程度就越高,家族企业业主就越有对企业进行审计的利益驱动。不难推论,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与审计需求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如下假说:

    假说2: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正相关。

    (三)企业规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经验研究表明,企业的规模与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相关关系。首先,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家族企业、特别是两权分离的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补偿控制权的损失,家族企业的业主对审计监督就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其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力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监督可能弥补的损失也相应增加。第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审计的边际成本将逐步下降。不难证明,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实施审计的边际成本越低。上述的讨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假说:

    假说3: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家族企业的规模正相关。

    (四)企业债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对于企业债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倾向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认为,随着债务在企业资产结构中比例的上升,股东有更大的激励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转移财富,债权人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必然加大对审计监督的需求。许多经验研究验证了外部审计与企业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验证内部审计与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了全面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既包括外部审计也包括内部审计。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假设:

    假设4: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债务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正相关。

    (五)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关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如郭纪堂(2003)认为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外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延伸,二者是互补关系。而Peter carey,roger 和george tanewsk(200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二者是替代关系 。我们认为,在一个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审计方式的环境中,家族企业对内部和外部审计的选择无外乎取决于两个指标,一是审计成本,二是审计质量(可信度)。一般来说,在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环境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二者的关系也很难下一定论,只能通过实证的研究来得出一个接近于现实的答案。如果二者在实证研究中呈正相关关系,则说明二者相互补充,是互补关系,反之,如果负相关则二者互为替代。如果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则二者既非替代也非互补关系。这种方式与经济学中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的定义十分相似。因为本研究是探索性质的,因此我们假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既不是补充关系,也不是替代关系。我们的假说如下:

    假说5:家族企业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需求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和样本

    本研究是我们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的家族企业及其管理现代化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中用到的数据资料来自我们为完成该项目而对湖北省民营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

    调查中我们共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3份,回收率为28.2%。问卷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经营理念等三大部分共30个问题。本研究共用到调查问卷的以下内容:企业所在行业、注册资本、员工数量、销售收入、总资产、债务占总资产的比例、外部股东所持股份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的数量以及企业是否进行外部和内部审计服务。在423个企业中,有42个因为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被删掉:1、14个没有满足家族企业的标准;2、其余28个因为漏掉了模型中需要的个别数据。

    表1: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样本分布 百分比   样本分布 百分比   样本分布 百分比

    企业所在行业: 注册资本(万元): 2001年销售额(万元):

    跨多个行业 26 6.82 100以下 223 58.53 100以下 138 36.22

    农业与种植业 13 3.41 101-500 100 26.25 101-500 116 30.45

    自然资源开采 10 2.62 501-1000 34 8.92 501-1000 63 16.54

    房地产建筑业 27 7.09 1001-5000 21 5.51 1001-5000 44 11.55

    制造业 143 37.53 5000以上 3 0.79 5000以上 20 5.25

    餐饮业 22 5.77 企业注册类型: 职工人数: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稳步上升,债务融资成为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有效的债务融资将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联系起来,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企业内部人和债权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企业内部人会利用内部人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侵害债权人的利益,致使债务融资过程中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从而产生负债的成本,损害公司的价值,降低资金使用的效率(Jensen&Meckling,1976;Smith&Warner,1979;Myers,1977)。债权人作为外部投资者之一,对其利益的保护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债权人保护较弱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侵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李秉详,2003;江伟、沈艺峰2004;童盼、陆正飞,2005)。对债权人的保护,需要法律的逐步完善与法律的有效执行。在我国目前法律保护不足的情况下,替代性的外部保护机制与债权人的自我保护更为重要,获得债务人充分的信息是债权人保护的前提条件。独立审计通过不同的审计意见和质量表达了对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鉴证结果,具有信号传递功能,能改善信息质量,缓解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获得更加充分、可靠的信息,是保护债权人的重要机制。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支持了审计信息对债务融资具有决策有用性。但是,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审计意见或者审计质量对银行信贷资金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不仅割裂了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忽视了审计信息对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综合影响,而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是债务融资最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李增泉等,2005),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代表了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意志,将产生不同的融资效应,因此,本文主要从审计信息的两个维度,即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的角度全面研究审计对企业债务结构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就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审计意见、审计质量分别如何会对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产生影响;二是不同的审计质量下,审计意见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二、文献回顾 1、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 从文献来看,关于审计意见与负债融资的关系,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也有问卷调查法和多元回归法。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Estes&Reimer(1977)向200多位贷款主管寄发调查问卷,要求贷款主管根据附有无保留意见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做出“最高贷款额”的决策。该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对贷款主管的“最高贷款额”的决策并无显著的影响。但是,随后的实验研究却发现,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对贷款规模有显著影响;Firth(1978)运用和Estes&Reimer(1977)类似的方法,只是调查对象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无保留意见相对于持续经营和资产计价两种保留意见,可以提高公司的“最高贷款额”;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相对于持续经营和资产计价两种保留意见,也可以提高公司的“最高贷款额”。在以后的试验研究中,Gul(1987)、Bamber&Stratton(1997)、林志军(2003)、杨臻黛和李若山(2007)等人的结论支持审计意见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中的有用性,即审计意见的“洁净”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信贷人员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评估产生影响。可见,从试验研究的结果来看,审计意见是有信息含量的。在问卷调查研究中,结论较为一致。Antonio(2003)曾对西班牙的银行业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银行进行信贷限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担保等决策中,审计意见皆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胡奕明等(2007)的问卷调查发现,银行在审贷过程中除了要求借款人提供一般信息外,还要求提供近3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有的银行甚至还对审计师提出了资格要求,如要求审计师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经验等。非常负面的审计意见可能导致贷款申请失败。审计意见在某些银行是内部评级的一个指标,且占有相当高的权数。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关系的多元回归研究目前相对较少,Blackwell等(1998)针对经过审计和未经审计的差别,考察银行在对小型私人企业的循环贷款决策时的审计意见价值。研究发现,与未经审计的企业相比,经过审计的企业在贷款方面更具优势;胡奕明、周伟(2006)利用1999~200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审计意见与银行长期贷款余额之间存在合理相关关系;李源(2006)以利息支出率(利息支出/(长期借款+短期借款))衡量上市公司债务成本,发现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对债务成本具有显著影响,获得标准审计意见可以使银行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王少飞、孙挣和张旭(2009)采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为融资约束的变量,对审计融资契约有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审计意见对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更为显著;朱凯、陈信元(2009)运用1998~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不同金融发展环境下审计意见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达的金融生态环境下,公司整体融资约束较低,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却会面临着更大的融资约束。 2、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 近年来,关于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质量与融资成本方面。Balvers(1988)、Beatty(1989)等对公司IPO定价行为的研究发现,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其IPO折价相对较低;Pittman&Fortin(2004)发现,对于刚上市不久的公司,“六大”事务所能够降低这些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而随着公司上市年龄的增长,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有所减轻,由此会减弱“六大”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Mansi(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审计质量与债券融资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他们发现,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呈显著的反向关系,把样本分为具有投资价值的和不具有投资价值的两个子样本,发现,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的反向关系在不具有投资价值的子样本中表现得更加显著;Kim(2006)等人对审计质量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审计质量对利差的影响很显著,当借款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时,银行会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且这种作用在贷款由“四大”变更为“非四大”时更加显著。就国内研究而言,江伟、雷光勇(2008)运用事务所资产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以及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取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江金锁(2010)以2003~2008年我国2331家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联立方程,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银行借款额与借款期限之间的内生性进行研究,发现审计质量对银行借款额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借款期限的影响显著且为负向关系;胡奕明、唐松莲(2007)研究了审计质量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的贷款利率无论短期利率还是长期利率都与审计质量相关。#p#分页标题#e#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1)审计对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在国内是一个前沿性的研究问题。已有文献表明,债务结构的优化是债务融资的关键问题,但目前关于审计债务契约有用性的研究,没有研究审计对于债务结构,包括期限结构(长期债务、短期债务)的影响;(2)审计的作用在于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定的保证,而这种保证能否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最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质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的类型而有所区别。总的看来,关于审计对债务融资的研究只是单纯研究审计意见和债务融资、审计质量和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对债务融资的综合效应。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考察审计意见、审计质量及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审计意见与债务期限结构 债务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决策行为,债务期限结构则是债务契约的重要内容,它通过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之间的构成比例关系,规范着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与义务。债务期限越长,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高,风险越大,债权人在提供贷款时就会更注重外部的保护和履约机制(Myers,1977)。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不同期限的负债所引发的股—债权人冲突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关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研究表明,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债权人较少愿意为企业提供长期债务融资,其原因在于:相对于长期债务融资而言,短期债务融资使得债权人能及时、经常地获得借款企业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进行更加紧密的监督与控制(Diamond,1991)。当企业面临破产时,短期债务融资更有利于债权人收回资金(Rajan,2001)。因此,长期负债的提供者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应该更关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这也说明了长期负债对审计信息的反应更为敏感。由于债权人和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传递公正、公开、公平的财务及其他相关信息成为企业广泛筹资的首要条件和重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信心的唯一途径,而审计意见通过向市场参与者传达公司管理层对于未来现金流量评估的信息,审计意见可以有效减少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降低交易者之间融资契约的缔约成本。审计意见的信号传递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财务信息的鉴证和审核、投资风险的预警。 首先,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审计师所出具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乃至制造财务信息过程的一种肯定。而非标意见却意味着企业会计报表乃至财务状况存在一定的瑕疵,代表对企业财务信息一种不完全肯定的看法;其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能够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财务问题的公司投资进行预警,有效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隐含着公司偿债能力下降、公司经营者违背会计契约的概率上升、管理层或董事会掩盖公司资产的流失或虚增利润等问题。非标准审计意见对债权人是一个负面信号,如果债权人能对此信号作出反应,则债权人可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提前收回贷款或货款,或者不再提供新贷款或商业信用,表现为企业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的减少,而且长期借款应当比短期借款对企业财务状况更敏感(胡奕明、周伟,2006)。同样,标准审计意见会向债权人传递积极的信号,债权人会增加对企业的债务,尤其是长期债务。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次年债务期限将显著增长。 2、审计质量与债务期限结构 审计质量就是“审计产品”的质量,“审计产品”具有信任品特征,它是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即使使用者受用了该项服务,也难以直接判断其服务质量。Simunic(1980)认为,通过可观测的审计质量特征,诸如大量的专业培训投入、严格的内部复核制度、由享有盛誉的机构论证等,投资者理性地感受了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审计质量;DeAngelo(1981)论证了事务所规模可以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因审计质量问题丧失声誉,将损失更多的获取未来准租金的机会,因此,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比规模小的会计师事务所受到更强的约束,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以维护其审计产品的品牌声誉。信号传递假说认为,聘请高质量审计师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即使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创造价值,企业聘请高质量审计师这一行为能够作为一种可信的承诺,向债权人传递信号———其会计信息是可信的。因此,企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够增强其报表的可信性,降低债权人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审计的信息含量,债权人更愿意扩大企业的借款额和增长企业借款的期限。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审计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次年债务期限将显著增长。 3、审计意见、审计质量与债务期限结构 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而不同的事务所由于其质量不同,其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审计意见的质量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的融资契约有用性(王少飞等,2009)。DeFond,Wong&Li(2000)以及夏立军(2005)都发现,大型事务审计质量更高,因此,他们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更高一些,独立性更强。在中国的审计事务所行业中,各事务所由于发展的背景、规模和特长不同,使得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也存在差别。具体而言,规模较小的事务所,其收集公司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信息的能力比较弱,由此导致其审计意见对公司财务信息鉴证和风险预警能力的弱化。因此,当上市公司进行债务融资时,债权人可能会并不重视低质量审计提供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而在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其信息收集能力以及监督和控制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因此,债权人对高质量审计所产生的审计意见在公司债务融资中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的依赖可能会有所增强。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高质量审计会使标准无保留意见对次年债务期限的增长作用加强。#p#分页标题#e#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5~2008年我国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样本选取过程中,我们剔除了以下公司:(1)金融类公司;(2)ST、PT公司;(3)有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4)财务数据异常或者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本文最后得到4189个样本观测值。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CCER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文中相关数据的处理检验都是采用sta-ta10.0统计软件进行的。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2、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债务期限与审计意见、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假设1~假设3),我们设计了如下模型:Ldi,t=β0+β1Opioini,t-1+β2Aqi.t-1+β3Debti,t-1+β4ASi.t-1+β5Growthi,t-1+β6Profiti,t-1+β7Sizei,t-1+∑βiIndi+∑βiYeari+ε式中,Ld代表当年的债务期限结构,而审计意见、审计质量以及财务指标等解释变量的数据均采用上一年度的数据。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如下: (1)被解释变量。Ld为债务期限,借鉴Datta,Iskandar-Datta&Ramman(2005)的方法,选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长期债务与总债务的比例来度量债务期限结构,其中,长期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专项应付款和长期递延损益等。 (2)解释变量。0pinion为审计意见。按照我国新颁布实施的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分为四种: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其中,无保留的审计意见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和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现有许多研究中都把审计意见分为两大类,标准无保留意见即“标准审计意见”,其他均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我们也沿用这种分类。当公司上年收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取1,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取0。预期符号为正数。Aq为审计质量。审计质量就是“审计产品”的质量,“审计产品”具有信任品特征,它是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即使使用者受用了该项服务,也难以直接判断其服务质量。Simunic(1980)认为,通过可观测的审计质量特征,诸如大量的专业培训投入、严格的内部复核制度、由享有盛誉的机构论证等,投资者理性地感受了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审计质量;DeAngelo(1981)论证了事务所规模可以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因审计质量问题丧失声誉,将损失更多的获取未来准租金的机会,因此,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比规模小的会计师事务所受到更强的约束,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以维护其审计产品的品牌声誉。本文也以事务所规模大小作为审计质量的变量,采用两种标准将事务所进行划分:一种是将事务所分为国际“四大”、非国际“四大”,当事务所为国际“四大”时,Aq1为1,非国际“四大”时为Aq10;另一种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百强排名,排名在前十位的即为“十大”,其他所为“非十大”。当事务所为国际四大时,排名在前十位的即为“十大”,此时认为审计质量较高,Aq2为1,其他所为“非十大”,此时Aq2为0。预期符号为正数。 (3)控制变量。有关债务期限选择的理论假说主要是关于成本、信息不对称、风险与收益等对债务期限结构影响的研究。具体而言,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成长性Grown、公司规模、资产构成、非债务税盾、获利能力五个变量的影响。Debt为资产负债率。Wiggins(1990)指出,财务杠杆较高的企业由于清算风险很大而趋向于选择更多的长期负债融资,从而影响债务期限结构,预期符号为正。Growth为成长性。根据Stulz(1990)、Hart&Moore(1989)、Diamond(1991)的流动性风险假说,具有长期投资机会的企业趋向于发行长期债务以防范流动性风险,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正相关。Size为企业规模。Jalilvand&Harris(1984)、Marsh(1982)认为,大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问题相对较小,其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也较多,破产的风险较小,因此,大企业较容易进入长期负债市场,其融资的成本较低。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风险较大,小公司的管理者通常都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这使得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在小公司中显得更严重,预期符号为正。As为资产结构。Myers&Majluf(1984)认为,企业以有形资产担保举借债务可以降低债权人因信息劣势而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因而可以降低其筹资成本;Whited(1992)认为抵押资产的数量对债务期限结构有重要的影响,拥有大量抵押资产的企业可以据此获得较多长期债务,而抵押资产少的企业则将获得较少的长期债务和更多的短期债务。预期符号为正。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2所示。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1、变量描述性统计 模型涉及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表3中。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1)2005~2008年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中仍以短期借款为主,长期借款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较低,平均为16.52%;(2)大多数审计意见是标准意见,因为其中位数亦为0;(3)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大多数为“非十大”或非国际“四大”事务所,其中位数为0,说明目前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较小。2、单变量回归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解释变量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的解释变量Opinion、Aq1和Aq2都是为哑变量,我们分别用T统计量和WilcoxonZ来检验变量Opinion、Aq1和Aq2分别取值0和1的情况下,和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可以看出Opinion、Aq1和Aq2与债务期限结构的T统计量和WilcoxonZ统计量都显著,这表明债务期限结构与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由于单变量检验没有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3、多元回归结果 (1)审计意见、审计质量与债务期限。如表5所示,在模型1中我们只放入财务变量和控制变量,模型2、4则只放入解释变量,模型3、模型5放入了包括财务变量、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全部变量。从各模型的F值和调整后的R2来看,模型整体上都是有效的。将模型1的结果与孙铮、刘凤委、李增泉(2005)工作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虽然两项研究的样本不同,但与债务期限显著相关的变量基本一样,包括资产结构、资产收益率、规模。对比模型1和其他模型可知,审计意见、审计质量的方向并没有因为其他变量的加入而发生明显变化,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其他变量在模型中也基本没变,说明模型比较稳定。从模型2、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审计意见Opinion和债务期限都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10%、1%、5%,这说明审计意见和债务期限正相关,标准审计意见能使上市公司下一年的长期负债比例显著增加,假设1得到有效验证。但是,从模型2、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审计质量与债务期限主要呈负相关关系,这和假设2正好相反,说明审计质量不但不能增长债务期限,反而缩短了债务期限,这可能是由于当企业管理层与审计师出现分歧时,高质量审计师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更能够抵挡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压力或者限制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披露更全面、更翔实的企业财务信息。因此,企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尽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却有可能披露对企业不利的信息,从而使债权人缩小企业借款额或缩短企业借款期限。另外,从模型3与模型5中审计质量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水平来看,虽然审计质量的系数都为负数,但模型3中Aq1的系数绝对值和显著性水平都小于模型5中Aq2的系数绝对值和显著性水平,说明国际“四大”并没有“十大”更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可能在我国国内“十大”的审计披露水平更高,质量反而更好。#p#分页标题#e# (2)关于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的进一步分析。关于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两个因素哪一个对债务期限的影响作用更大,我们在表6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模型中6中只放入变量Opinion,在模型中7中只放入变量Aq1,而在模型8中只放入变量Aq2。结果发现,在模型6中,Opinion还是显著的,而在模型7和模型8中,不论是Aq1还是Aq2都不显著,但Aq2的系数绝对值和显著性水平高于Aq1。这说明,在债务结构中,对借款期限长短影响较大的因素的是审计意见。也就是当借款企业借款时,债权人更关注的是上年的审计意见,其次才是审计质量,特别是国内“十大”的审计质量,也就是说,如果借款企业上年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那么就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 (3)关于审计质量影响审计意见效果的分析。为了验证审计质量在影响审计意见与债务期限结构方面是否能起到差异化的作用,即会不会因为审计质量的高低而是审计意见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也就是假设3,我们依据审计质量高低把样本分为两组。对应Aq1(国际“四大”和非“四大”),审计质量高的样本有254个、低的有3935个;对应Aq2(国内“十大”和非“十大”),审计质量高的样本有802个、低的有3387个。分别将这些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上述结果分别对应模型9、模型10、模型11、模型12。在在以国际“四大”为标准对审计质量进行划分时,审计质量高的子样本模型9和审计质量低的子样本模型10中,审计意见与债务期限结构都正相关,虽然模型9中审计意见的相关系数大于模型10中的系数,但模型9中审计意见系数的显著性水平(T值1.16)小于模型10中的显著性水平(T值1.74)。这说明,以国际“四大”为标准划分审计质量时,高质量审计并没有显著增强审计意见对债务期限的增长作用,此时假设3并未得到有效验证。当以国内十大为标准划分审计质量时,质量高的子样本模型11中审计意见的正相关系数(0.0489)和显著性水平(T值1.73)均大于质量较低的子样本模型12中的系数(0.0161)和显著性水平(T值1.04),说明此时高质量审计确实起到增量的作用,加大了审计意见对债务期限的作用,这也和上述的结论正好一致,在我国可能国内“十大”反而比国际“四大”有更高的审计质量。这可能是由于国内的事务所本土化,更了解国内企业的实际状况和财务准则,更能够满足信息使用的需求,更大程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假设3只获得部分支持。 (4)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考察本文结果的稳定性,本文进一步做了如下的稳健性测试:(1)考虑到我国企业负债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因此,我们采用长期银行借款在总银行借款中的比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如果上市公司借新款还旧款,循环使用银行借款,或者“短债长用”,那么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区别就不是很明显,为此,我们还选择了增量指标进行研究,即选择期末长期债务的变化量在总债务中的比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基本不变;(2)由于公司规模与成长性衡量有多个指标,本文采用员工总数、市净率作为替代指标,研究结论保持不变;(3)为了避免模型中债务期限和资产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引入成立年限作为工具变量(IV),发现显著性水平有所下降,但主要结论保持不变。此外,我们还考察了各模型中自变量的VIF值,发现所有变量的VIF值都小于3,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些结果都表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六、研究结论及启示 债务期限是债务契约的重要内容,债务期限越长,贷款人对外部机制特别是审计的依赖性越强。审计对于债务期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审计意见上,审计质量也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因此,全面研究审计与债务期限的关系必须结合审计质量与审计意见两个维度综合进行。本文以2005~2008年上司公司的样本,检验了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两个审计特征对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审计意见与债务期限一般表现为正向关系,而审计质量与债务期限有负向的影响。即如果上年的审计意见为标准审计意见时,是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乃至制造财务信息过程的一种肯定,这向债权人传递积极的信号,债权人会增加对企业的债务,尤其是长期债务,债务期限会明显增长;而审计质量越高,审计师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更能够抵挡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压力或者限制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披露更全面、更翔实的企业财务信息,反而会使债权人更全面地估计风险,从而缩短债务期限;(2)在影响债务期限的审计特征中,审计意见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审计质量,也就是债权人更关注审计意见,其次才是审计质量,这说明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要大于审计质量;(3)虽然从个体的角度讲审计质量的信息含量低于审计意见,但审计质量和审计意见会发生交互作用,审计质量能对审计意见的效果产生增量作用,高质量的审计能增强审计意见对债务期限的增长作用,并且国内“十大”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其对债务期限的增长作用要大于国际“四大”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对债务期限的增长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十大”因为本土化的原因,反而比国际“四大”有更高的审计质量。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研究债务期限结构和审计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通过外部审计来优化债务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还能够促进审计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以使审计信息这样的“硬信息”的有用性受到财务信息使用者充分的关注。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样本选取的局限性。本文在研究时,模型考虑了上市公司前一年度的审计特征对下一年度的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但债务期限的变化最好采用较长的时间序列,但由于数据库的限制,本文只收集到四年的数据,这样可能会影响结论的稳健性。(2)本文在描述审计质量这个定性指标时,据某一标准对审计质量总样本进行一分为二的划分,这种划分可能有一定的偏颇性,如何选择更好的方法衡量审计质量也是本文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审计环境 审计费用

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审计环境加快向会计信息电子化、业务运行网络化、内部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为审计业务制定的重要前提因素。在有关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审计风险为视角来开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层面的审计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的关系探讨却很少。本文将结合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审计费用实际上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审计委托人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费用。审计费用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审计费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反映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2001年12月24日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支付报酬的内容和形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王振林(2002)首次探讨了国内审计费用的因素,之后国内学者从盈余管理(伍利娜,2003)、客户规模(吴应宇等,2008)、内部审计质量(王守海和杨亚军,2009)、审计风险(宋衍蘅,2011)、关联方交易(马建威和李伟,2013)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企业信息系统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取得审计证据,是当今CPA十分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后的取证策略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因素。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企业既可以通过应用IQC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加大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并行审计技术、CAATS技术进行审计取证(许永斌、俞淑仙,2005)。另一些学者从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央行数据信息化存储对于审计调查取证的影响(刘立军,2008)。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实现了审计的增值作用、提高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审计不能与审计实务有效结合;二是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人员收集的有效信息不足;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改善(刘伟,2012)。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在外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决策环境。从审计人员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被视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审计人员的这种认知是否体现在审计费用上?审计人员对企业审计成本的计价是否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推进审计事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审计证据方法的转变以及审计取证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企业对于审计取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而在审计定价时,审计风险大小会直接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理论上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也很多,无法准确直观地用变量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的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企业信息化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借鉴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经济效益法。该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水平发达、员工素质普遍较高的企业。本文引入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三个指标来描述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并假设企业信息化水平三个指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

假设1: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是指会计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包含各种软件、硬件的基础设施)的总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对于自身财务业务的处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考察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影响。

假设2: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能基本反映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人员越多,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财务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也越强。这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审计详查成为可能,从而使审计成本相应减少。因此,我们假设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3: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代表了公司信息化水平,而公司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标志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越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越高,审计成本越低。因此,我们假设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4: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例关系。信息化环境下,资产总额的大小,代表着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规模大小又标志着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言,公司业务越复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高。总资产规模越大,公司信息化复杂程度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2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经过如下筛选:剔除2011年未披露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剔除具有极端值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56家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模型选择。借鉴Smunic(1980)的经典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以下多元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ln(fee)=δ+β1ln(Investment)+β2ITstaff+β3Yield+β4ln(assets)+ε

In(fee):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Investment):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Tstaff: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Yield:上市公司信息化投入产出比率;In(assets):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fee)作为被解释变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In(Investment)、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比率ITstaff、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Yield和上市公司总资产In(assets)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主要借鉴肖素梅等(2005)的做法,从企业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三个方面变量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衡量指标。模型中fee表示公司2011年的审计费用,用审计费用总额衡量。ITstaff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人员比率,用研发与技术人员之和与总员工的比率衡量。Yield表示公司2011年的投入产出比率,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性质,本文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来衡量。assets表示公司2011年的总资产,用总资产金额来衡量企业信息化资产规模。

Investment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固定资产数据中,大部分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并不明确。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与行业性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固定资产装修改良、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其中,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属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范围。因此,本文采用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减房屋及建筑物减固定资产装修改良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处理结果见表1-表5。

表1是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基本情况描述。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有211个,有效的数据为156个(剔除了系统缺失值)。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就审计费用自然对数In(fee)而言,总样本的最小值为11.51,最大值为15.68,平均数为13.1635,标准差为0.52487,说明公司审计费用的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自然对数In(Investment)最小值为14.68,最大值为21.87,平均数为17.4487,说明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差异幅度较大。而就信息技术人员比率ITstaff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0397、0.9397、0.4578和0.23437,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程度的不同,相对其他变量变动幅度较小。Yield最小值为1.03,最大值为31.39,平均数为2.0922,这也说明企业从信息技术取得收益有着明显的差别。In(assets)最小值为18.81,最大值为25.38,平均数为21.1114,这说明该行业的企业总资产规模存在差异。

表2是变量输入输出表,本文采用全回归(ENTER)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表3反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的可决定系数R为0.415,调整后的R为0.400,即该模型对行业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为40.0%,说明此回归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从表4也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回归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显著性(F=26.821;P=0.000)。

表5说明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成反比例关系,即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而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例关系,即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同时,笔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上市公司总资产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均小于2.7,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结论。本文以实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可能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相关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对审计费用成反比关系,与本文假设一致。模型回归后的F值和调整后的R2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变量的VIF均小于2.7,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计算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审计成本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总资产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希望本文探讨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可以为审计定价的因素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S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2.吴应宇,毛俊,路云.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8,(05):83-89.

3.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4.唐志荣,谌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51-54.

5.宋衍蘅.审计风险、审计定价与相对谈判能力――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1,(2):79-84.

6.马建威,李伟.关联方交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1):79-86.

7.许永斌,俞淑仙.企业信息化对审计取证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64-67.

作者简介: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审计 风险 防范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规模上日趋扩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条件相对较差,这给企业的审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风险,为了给中小企业创造尽可能健康的发展环境,加强中小企业审计风险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始终秉持谨慎负责的精神,不断摸索总结中小企业审计工作的规律性和正确路线,以期更好的完善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

二、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基本因素及其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基本因素

企业的审计风险往往是造成企业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审计风险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层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管理与业务信息,进而造成决策与监管层面的失误。总结起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主要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三个基本部分构成。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的,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无关的一种风险。企业主要从事经营业务繁多,业务流程复杂,在不考虑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企业的固有风险较高。

(2)控制风险。企业的控制风险表现在企业未能利用建立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预防、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等环节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而造成的风险。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较晚,多年形成的弊端短时间难以全部消除。企业的服务、管理意识落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权力集中,业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行的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足。形成了比较高的控制风险。

(3)检查风险。企业的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固定的程序未能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环节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

2.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中小企业在股东数量上往往都比较少,且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的一大部分在经营权和管理权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分离,这就直接导致很多时候权利凌驾到制度上面,使得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章流行形式,没有发挥实效,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缺乏有效地内部控制机制,这就使得控制风险因素大大增加,中小企业的领导决策层以及股东成员通常对财务工作都不够重视,在专业财务人员的聘用上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也不够健全完善,导致会计核算信息整体质量不高,不相容职责分离相对有限,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以及各种舞弊和差错行为的发生几率就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固有风险因素也大大增加,随着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的增加,企业审计风险自然也就大大增加了。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倘若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在有关中小企业审计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就会对企业审计执行力与整体审计工作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出台实施了部分有关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专业专门针对企业审计工作的法律条文仅仅还只是出台已久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一些零碎的政策文件,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讲,其法律层次都明显来的过低,在可操作性方面表现较差。随着我国政府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以及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的不配套和不健全造成的弊端正日益凸显,使得中小企业审计工作中出现很多无法处理的难题与困境。再者,当前很多政策法规出自多个部门,互相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往往造成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无所适从,也极易产生审计风险,此外,少数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收费、恶性竞争压价、压低审计成本费用,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却没有配套的对应法律法规加以有效约束,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出现的关键原因之一。

(3)中小企业审计方法与模式落后。现代审计工作采用的方法大多集中于抽样技术,也就是在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通过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在审计工作往往倾向于选择程序比较简单的方法和模式,采用的审计方法和模式中很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不论是采取统计抽样的方法还是判断抽样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根据审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主管决策,非常容易出现遗漏和疏忽之处。再者,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往往会为了工作简便,主管舍弃部分对审计总体结果影响较小,但是在工作耗时费力方面较大的审计程序,这些必将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一些对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具有负面影响的问题发生,进而使得审计风险增加。

(4)中小企业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运用方面的要求较高,因为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对审计结果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方面,往往过多的考虑成本因素,主观上不愿意聘用和培养高素质的审计工作人员,而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低很容易造成审计工作中的判断失误,进而引发审计风险,此外,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审计人员在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方面比较欠缺,在相关审计工作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工作态度不够谨慎和公正,最终不但对审计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多方面的审计风险。

三、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讨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审计观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61-02

1新时代的内部控制审计

1.1内部控制审计的准则

就当前情况来看,实验阶段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缺少一体化的审计准则,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没用规范化的审计标准。因此,在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时,通常会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经营体制,在企业审计工作缺少法律支撑的情况下,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就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标准而言,应着重依据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量:第一,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来划分。第二,依据国家财会相关法律规范来划分。第三,参照企业内部控制文件来划分。因此,从宏观范围上来看,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最优化发展的机制,通常是运用财会部门内部规范来实现。事实上,不同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运作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内控机制,而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大体是运用企业内控法则促成的。

1.2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内容

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就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而言,应综合地考量自身财务管理是否违背法律规范、是否存在漏洞以及能否稳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等,以上种种都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机制。构建企业内部健全的控制机制是全方位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案,切实执行企业内部审计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整体发展。

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控制而言,大体上包括了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评估、企业审计框架的品析。总而言之,应根据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考察:企业内部评估环境、企业内部评估风险、控制审计活动以及企业评估信息的交流沟通。

(1)企业内控机制的评估环境多种多样,如企业经营理念或者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性质、企业领导管理规范、企业职能分配以及企业人力物力合理规划等。对此,应就以下原则进行系统探讨:开拓企业内部多渠道的经营管理活动;遵照企业管理守则,详细查实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如果出现违背企业控制机制的行为,企业管理层该采取怎样决策;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模式是否科学;企业内部是否有健全的奖赏机制,构建相应员工培训体系。

(2)企业在实行风险管理时,应切实按照以下两方面完成管理工作:第一,有效分辨制约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因子,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机制。第二,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内容即系统审查企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针对具有重要效能的管理制度进行考察,采取全方位的风险防范体制,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流通。

(3)企业内部控制即适当的分散权利,实行授权管理的经营模式,从而有效确保企业业务的真实可靠。对企业资产进行系统核查,促进企业业务的单独审计活动。就审计活动的关键内容而言,大体上包括了企业控制机制的构建,企业审计机制的执行以及企业内部相应的风险规避模式等。

(4)企业信息的有效沟通对企业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同人体的“脑神经”,掌控着企业一切的经营活动。完善的企业信息沟通机制能翔实地记录企业信息,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运用。在此基础上在企业财务与非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切实考察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否拥有自主获取财务信息的能力,能否顺利接受企业财务信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是否安全可靠。

2新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的实现

2.1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独立运行的有效措施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内控审计独立运作,相关审计人员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企业管理技能,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程序化。构建企业内控审理机制的系统模型,完成一个客观标准的管理模式。如:建立一体化的企业审计控制指标,监控内控机制的不同测量方式,对其进行统一层次的有效分析,完善评估体系的组建结构。第二,加强企业内控机制的权利限制,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硬性需求。对此,作为审计内部控制单位应具体做到,翔实了解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管理规范,充分意识企业控制审计的现实意义。因此,不管是企业控制的管理和需求,都应切实完善智能管理,依照企业内部控制供给模式,加强企业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实际的审计工作能够独立运行。第三,对企业前期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反思,针对之前工作中的遗漏及进行系统化分析,完成后期的审计管理工作。就之前所讲述的来说,为了有效控制审计成本,系统整合财务报表,可以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以及财务报表进行详细考核,对两种审计模式进行分析,优化企业内在审计机制。

2.2审计师专业技能的实现

审计师的职业技能一直都被视为实行审计工作的关键要素,伴随着内部控制审计机制的实现,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内部控制审计即一项符合法律规范的信息财务工作,因为其成立时间尚短,所以不论是在审计性质上还是审计标准上都存在一些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切实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依据实际情况,运用专业化的审计水平来引导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就当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审计师只是单一的接受财务报表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审计实践经验。

(2)在审计师处理企业内部的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不仅要翔实地掌握企业财务理论知识,还需要了解多领域的财务知识,如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模式,帮助审计师切实把握经济计量方法以及模糊数学模式技能。这一系类的理论知识都会为审计师的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2.3增加控制审计运行效率的有效方式

(1)开拓出广阔的审计工作运行渠道,建立庞大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依据行业导引,提升审计人员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企业审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从全局上提升企业审计管理的工作质量。对于以上任务,大体上可以通过与相关审计部门协调工作来开展。

(2)就目前我国审计工作运行情况而言,因为我国审计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是现代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应扩大审计范围,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成本投资。所以,工程人员应积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调节企业审计控制工作,在降低审计人员内部控制预算的基础上,减小企业审计资本,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结论

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进行详细研究,针对现代社会中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进行系统论述,依据新时代内部审计控制管理机制开展一体化探讨,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实现新一代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的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郑敬枝.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2]葛丽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3]梁瑞虎.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实施[J].中外企业家,2010(6).

[4]叶益群,徐建刚.规避审计风险的内审转型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0(8).

[5]高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