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艺术论文范例6篇

古埃及艺术论文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古埃及雕塑;程式化;南部非州雕塑;影响

中图分类号:J30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2.03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刘建华等:古埃及雕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一 、古代埃及文明及其雕塑艺术

早在公元前3 000多年,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就建立了巩固的王权。强大的王权很快把版图扩张到尼罗河周围地区,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王权统治持续了2 000余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活在法老统治下的古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古埃及文明辉煌的图景中,雕塑艺术是最耀眼的文化创造之一,虽然后起的希腊艺术强光遮掩了埃及艺术的光彩,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希腊人的艺术种子是从埃及取去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古埃及艺术,也就没有古希腊\[1\]。

古埃及法老统治与对宗教的过度迷信,使埃及艺术在2 000余年之中竟一直没有摆脱实用的束缚而进入纯粹欣赏领域,这大大地影响了埃及艺术的发展和艺术本身能达到的审美高度,结果使聪明的希腊人后来有机可乘。尽管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埃及艺术还是显示了它那无可比拟的价值。尽管有各种各样非艺术的规范在指导艺术创作,但埃及艺术家的创造天才仍能把每一件作品制作得很美,埃及艺术家基本上解决了写实雕塑的所有问题。如果希腊能把这些技术与技巧全部学到,也许希腊艺术进程还会快一些。在古埃及,雕像优于画像,所以雕塑艺术比绘画更发达;并且当雕像日益接近写实风格之时,绘画却最终走向了符号化,形成了雕塑与绘画风格的不统一。

炎热的气候使埃及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经常处于半裸甚至状态,这使得埃及艺术家很方便地研究人体。留下来的大量雕像与少量壁画中,半裸的人体形象时常可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即使有的有衣着形象,人体轮廓也是异常分明的。埃及艺术家的人体美意识,完全是现实主义态度所致。

二 、古埃及雕塑的艺术特征

(一)法老及贵族雕像:写实与模式化

古埃及雕像几乎都是装饰神庙和宫殿的,雕像中最多的要算法老及其妻子的双人立像或坐像,有的非常写实,但体态却是模式化的。通常是夫妻并肩而坐,双脚靠拢,双手放于膝盖之上,昂首挺胸,目的在于使人在雕像前感到法老的无上威严。在这样的作品中,法老通常是上身的,法老妻则有时是着衣的,有时是的,《拉荷太普及诺弗儿》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法老正襟危坐,双手握拳,右拳按于胸前,左拳置于膝盖之上,双腿并拢,全身只有一条白色的短裤,而诺弗儿身着白色长裙。雕像是着色的,法老人体是古铜色,王后则是乳白色\[2\]。与大多数法老夫妇像不同的是,法老上身无任何饰物,王后也只在浓发上扎一根缎带挽住头发,人物表情严肃得有些呆板,只有王后眼中略有温情。

在法老肖像中,最多的是各种各样大同小异的单人像。这些坐像中的法老都是昂首挺胸,双手压在膝盖上,头上带着假发,的身上只有一条短裤。雕像中著名的有《哈夫拉法老像》、《塞斯特法老一世像》坐像等。坐像除了法老外,还有女神像和王后贵妇像,如《伊西斯女神像》。女神像法老一样双手放在膝盖上,左手平伸,右手握拳,上身,细腰丰乳,下穿薄裙,双目微闭。另一件《赛纽像》与女神像类似,只是头上无冠,长发浓而厚,雕像无论是人体还是面部五官均达到了写实风格的顶端,特别是面部的刻画,不仅准确逼真,而且面带微笑,栩栩如生。

除了大量的法老、女神及法老夫妇雕像外,还有许多雕像是知名或不知名的贵族官吏的。和法老一样他们也是半裸的。绝大多数的雕像都是上身,围着一块布裙在腰间,所有的人物都很威严,从风格来讲,都是朴实的现实主义。人物的面孔尽管各有特征,但却有模式化倾向,至于脸部神情,则与法老没有区别,不同的是有人留长发,有人留短发。尽管人体刻画很真实,却没有希腊的理想化\[3\]。

(二)普通劳动者的雕像:朴实与浓郁的生活气息

迄今为止发现的像中,描绘普通劳动者的雕像多是陵墓的殉葬品,因而在制作上也就没有统治者雕像的精制,人体的刻画比较粗糙,缺乏严格的比例与写实。但这些雕像却更富于现实生活的气息,雕像在动态上摆脱了程式化,而以劳动为题材,富有特别的艺术魅力。描述劳动者的雕像不仅形成了曲折的人体动态,而且刻画生动逼真,与那些呆板的雕像比起来生动得多。如一件《在浆桶边制麦芽的女仆》作品尽管写实程度不如王公雕像,但其逼真的姿态却令人耳目一新。

古埃及雕塑家深入并有效地研究了写实风格雕塑的所有技术。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逼真的人体塑造,五官的刻画,人体结构等等控制完善。由于威严的王权对雕像的程式化要求,限制了研究人体的动态,这个问题希腊人成功地解决了。仅从技术而言,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工作的大半是古埃及艺术家完成的;其次,古埃及艺术家研究了人体视觉形态,并按写实主义的原则真实而朴素地塑造人体,即使是法老的雕像,也没有在体形上有什么理想化。而希腊雕像的主要功绩则是在追求逼真生动的基础上对人体进行理想化构思创新。

三 、古埃及雕塑的艺术影响

对南部非洲雕刻艺术的认识是在19世纪末以后,偶尔传到欧洲的非洲雕像启示了对当时心存不满又不知所措的年轻艺术家如毕加索、马蒂斯等。而由他们推动的现代艺术运动兴起并得势之后,欧洲又开始对非洲雕刻刮目相看。无论是在精神维度还是在视觉形式感上,非洲雕刻与现代艺术都有共同之处,这是20世纪特有的艺术审美观\[4\]。

令人不解的是,非洲艺术为什么会具有与20世纪西方社会在精神与感觉上的惊人相似之处,或者是说为什么非洲雕刻具有现代艺术的形式?仔细分析非洲艺术产生的背景就会发现:首先是非洲人的体态形貌在雕像中有一定的反映,非洲人的面孔和身材与欧洲人有很大的差异;其次,非洲雕刻家没有足够的知识研究比例、结构等复杂的问题,这决定了写实雕像的不可能,没有写实的条件,就只能走变形之路;再次,在非洲人的雕像里,他们的目的也不是要创造一种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作品,雕像的目的几乎都是宗教的和魔法的。即使是为祖宗塑像,也只是祈求祖先的庇护,而不是瞻仰尊容。至于在青春期与死亡祭仪上所用的雕像更是赋予这两种人生自然现象以强大的神秘色彩。还有,像许多处于同等文明程度的人一样,非洲人相信万物有灵。由于这些缘故,非洲雕像也就不再具有写实的肖像性质。尽管非洲雕像几乎全部是人,但已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精灵鬼怪一类。

在非洲雕像中,几乎所有全身人像都是的。这估计与炎热气候造成的生活环境直接相关。另外,从普遍夸张的女性等男、女隐私部位的作品来看,更容易使人唤起魔法的感觉和人体美的视觉冲击。非洲雕像这样直接描绘人体与性器官是少见的,原因是他们不回避这个问题,甚至认为这是人生命中最重要且光荣的事。

无论是对于一般的人还是艺术家,非洲雕刻仍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认识的艺术宝库。尽管差不多所有非洲人体雕像都是变形夸张的,无论是形体还是面部五官也都形成了程式化,但变形与夸张并没有过多地丑化,即使在自然的形式上,整个非洲雕像都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影响,仍然很容易给我们以美的感受。非洲人体雕像是非写实的,却有着艺术的和谐与匀称。对于广大的艺术家而言,非洲雕像的造型方法和整体处理技巧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谜,它们对今天的艺术创造所具有的借鉴作用与积极意义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5\]。

\[参考文献\]

\[1\] 李长林.漫步于埃及名胜古迹之间——中国学者埃及访古记\[J\].阿拉伯世界,2004(4):5457.

\[2\] 李文斌.泰戈尔的绘画创作实践及其绘画美学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57.

\[3\] 李晓东,埃及史前史与原史研究中的材料与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570.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立体主义;古埃及艺术;正面律

发表建筑论文

一、立体主义的造型特色

“立体主义(Cubisme)”是西方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虽然它只辉煌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艺术风格张扬鲜明,在世界现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席位。其代表人物以毕加索、布拉克最为著名,其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更被视作立体主义的先河之作。

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组成的艺术流派,促使他们进行艺术创作革新的动力来自他们当时所处的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环境。对这群艺术家而言,传统的艺术语言已不能再充分传达这种变革下人们的情感、心灵所生产的感受和情绪,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这就是立体派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立体派的发展经历了“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两种风格,本文所要涉及的是其流行于1908-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它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指导。“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示于单一的平面上”。①在立体派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规矩的定点透视框架下的构图构型,没有真实描摹下的明暗、形体和光线再现,画面上的形象是被分割、延展、重组过的,而且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几何化处理。不同视角下的多个形态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本应是三度空间内才能展示的内容以二维的方式被奇妙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上,用形象的相似而非确定的的多意性来吸引关注和刺激探求的好奇心。“它包含了对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② 这种造型方式依靠的显然不是人对世界客观的视觉经验及感性认识,它是一种因倾述、表达的需要而进行观念化思维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创作法则,在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已被确立并普遍运用在当时艺术活动中了,并形成一种独特而强烈的艺术风格。

二、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

古埃及艺术特定的风格模式约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开始逐渐形成,并以程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正面律”便是其中之一。

“正面律”在古埃及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在以帝王贵族及神明为主题的圆雕人物中,它的法则是无论坐姿、立姿,雕像的头、颈、肩及躯干均与地面保持绝对的垂直关系,没有丝毫的倾斜意味,人物面部保持绝对水平,直面前方,双眼目光水平地前视,直直正正、庄严完满是它最显著的风格特点。

第二种便是平面浅浮雕及壁画中出现的“正面律”(见图一)。和前面的“正面律”一样,此一律则也是用于身份高贵的人物描绘。其造型以固定的程式化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多用勾勒精确的轮廓线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刻画,而面部“安装”的那只眼睛却并未因侧面作相应透视变化,呈完全正面表现,肩膀胸廓部分与眼睛一样,为完全正面的对称表现,腰部臀部及双腿双脚则又转了90度与面部朝方保持一致,呈正侧面形象。

这是古埃及艺术中最富特色的造型形象。这一标准化的形象表达有其语用标准,这种艺术形象多出自古埃及法老、贵族墓中,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宗教信仰服务。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及河两岸植被的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规律, 并从中悟出了对死亡的理解:死亡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生存方式的变换,是一种灵魂永生的方式。于是与死亡相关的墓葬就成为实践这种宗教观念的最佳载体,艺术则成了为之服务的最佳表现手段。它要表现出法老、贵族们最优美、完满的一面。“正面律”从人物形体结构上而言显然是很扭曲、极不自然的。但它却是人体各部位中几个最具典型特色神态的重组,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勾划出英俊明朗的形象,正面表现的眼部线条体现出法老良好教养,宽阔端正的肩胸、挺拔的体态可以体现法老贵族们的力量、威武与强健,这是最高统治者应有的最理想的形象及状态,这种重组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完成这一表达。

三、综述 发表建筑论文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形象重新组构的手未能,但由于社会语境及表达语汇的不同,产生的却是风貌迥异的艺术形象。

立体派艺术诞生于人们的心灵、思想、社会传统文化受到工业革命巨浪冲击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体验与感受,在表达语汇大为丰富的现代,创造出了个性张扬、充分表达自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 ③

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非常自由地运用形的组合,它不拘泥于现实的形体结构,而是根据表现的需要,将不同视角下的形象大胆变化组合在一起。不仅仅在法老、贵族的形象中,这种造型手法还出现在当时壁画艺术的其他造物形中,如图二人物头顶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高耸的兽角表现,完全没有顾及它现实中理应具有的透视走向,而是做正面对称表现,以期表达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在埃及壁画中有一种神鸟的造型,主体呈正侧面视角刻画,但展开的双翼却是从正面视角所得,两种视角下的对象奇妙地组合在同一平面中。古埃及壁画艺术是为法老的宗教仪式服务的,艺术语汇的运用须受宗教制约,而法老为了自己形象的完满及永生愿望的实现,对壁画上自己的形象的刻画有着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规定,“正而律”的程式化成了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只要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刻画形象的艺术美感是否强烈、姿态是否优美自然、构图及比例是否得当、对象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是不予过多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邵大箴 《现代艺术辞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版 第6页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3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关于博物馆的来历有很多个版本,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埃及的“缪斯神庙”,只不过那时的“博物馆”主要功能并非收藏而是研究。传说亚里士多德就曾经用其学生亚历山大大帝搜集和掠夺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进行教学。而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

以馆藏功能进行分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名字很容易就能够让我们知道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展品与什么有关,我们称这些为博物馆的主题。那么为数众多的博物馆是怎样划分种类的呢?是不是博物馆的名字就能够代表它所属的种类呢?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划分博物馆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博物馆藏品、展出、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是它的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

国外博物馆分类

外国博物馆,主要是西方博物馆,一般划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

艺术博物馆 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电影、戏剧和音乐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立埃米塔什博物馆等。

历史博物馆 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著名的历史类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 也就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特殊博物馆 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

中国博物馆分类

中国博物馆的主管部门和专家们认为,在现阶段,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

历史类博物馆 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由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韶山同志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

艺术类博物馆 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如南阳汉画馆、广东民间工艺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天津戏剧博物馆、聚通源刺绣博物馆等。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台湾昆虫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

综合类博物馆 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世界五大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馆藏极其丰富,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共计有117万余件,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近十几年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卢浮宫

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后来被作为国库及档案馆。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成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大不列颠博物馆

大不列颠博物馆,即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823年。展览馆里保存着最能代表英国艺术和文学的珍品;有很多极珍贵的文件与手稿,如英国大的原稿、莎士比亚手稿真迹等等;有埃及、西亚、东方、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文物;有英国历代的“战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狮身人面像、雅典女神殿的爱尔琴大理石等等;此外还收集了中国、印度等历史悠久国家的民俗资料、美术品及出土文物。

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70年,占地8公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很大,不下24公顷,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两倍。大都会博物馆号称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00多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立体主义;古埃及艺术;正面律

一、立体主义的造型特色

“立体主义(Cubisme)”是西方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虽然它只辉煌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艺术风格张扬鲜明,在世界现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席位。其代表人物以毕加索、布拉克最为著名,其中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更被视作立体主义的先河之作。

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组成的艺术流派,促使他们进行艺术创作革新的动力来自他们当时所处的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环境。对这群艺术家而言,传统的艺术语言已不能再充分传达这种变革下人们的情感、心灵所生产的感受和情绪,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这就是立体派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立体派的发展经历了“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两种风格,本文所要涉及的是其流行于1908-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它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指导。“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示于单一的平面上”。①在立体派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规矩的定点透视框架下的构图构型,没有真实描摹下的明暗、形体和光线再现,画面上的形象是被分割、延展、重组过的,而且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几何化处理。不同视角下的多个形态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本应是三度空间内才能展示的内容以二维的方式被奇妙地组合在一幅画面上,用形象的相似而非确定的的多意性来吸引关注和刺激探求的好奇心。“它包含了对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②这种造型方式依靠的显然不是人对世界客观的视觉经验及感性认识,它是一种因倾述、表达的需要而进行观念化思维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创作法则,在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就已被确立并普遍运用在当时艺术活动中了,并形成一种独特而强烈的艺术风格。

二、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

古埃及艺术特定的风格模式约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开始逐渐形成,并以程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正面律”便是其中之一。

“正面律”在古埃及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在以帝王贵族及神明为主题的圆雕人物中,它的法则是无论坐姿、立姿,雕像的头、颈、肩及躯干均与地面保持绝对的垂直关系,没有丝毫的倾斜意味,人物面部保持绝对水平,直面前方,双眼目光水平地前视,直直正正、庄严完满是它最显著的风格特点。

第二种便是平面浅浮雕及壁画中出现的“正面律”。和前面的“正面律”一样,此一律则也是用于身份高贵的人物描绘。其造型以固定的程式化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多用勾勒精确的轮廓线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刻画,而面部“安装”的那只眼睛却并未因侧面作相应透视变化,呈完全正面表现,肩膀胸廓部分与眼睛一样,为完全正面的对称表现,腰部臀部及双腿双脚则又转了90度与面部朝方保持一致,呈正侧面形象。

这是古埃及艺术中最富特色的造型形象。这一标准化的形象表达有其语用标准,这种艺术形象多出自古埃及法老、贵族墓中,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服务。古埃及人的是独特的,他们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及河两岸植被的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规律,并从中悟出了对死亡的理解:死亡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生存方式的变换,是一种灵魂永生的方式。于是与死亡相关的墓葬就成为实践这种宗教观念的最佳载体,艺术则成了为之服务的最佳表现手段。它要表现出法老、贵族们最优美、完满的一面。“正面律”从人物形体结构上而言显然是很扭曲、极不自然的。但它却是人体各部位中几个最具典型特色神态的重组,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勾划出英俊明朗的形象,正面表现的眼部线条体现出法老良好教养,宽阔端正的肩胸、挺拔的体态可以体现法老贵族们的力量、威武与强健,这是最高统治者应有的最理想的形象及状态,这种重组方式可以比较充分地完成这一表达。

三、综述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形象重新组构的手未能,但由于社会语境及表达语汇的不同,产生的却是风貌迥异的艺术形象。

立体派艺术诞生于人们的心灵、思想、社会传统文化受到工业革命巨浪冲击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体验与感受,在表达语汇大为丰富的现代,创造出了个性张扬、充分表达自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

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非常自由地运用形的组合,它不拘泥于现实的形体结构,而是根据表现的需要,将不同视角下的形象大胆变化组合在一起。不仅仅在法老、贵族的形象中,这种造型手法还出现在当时壁画艺术的其他造物形中,如图二人物头顶上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高耸的兽角表现,完全没有顾及它现实中理应具有的透视走向,而是做正面对称表现,以期表达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在埃及壁画中有一种神鸟的造型,主体呈正侧面视角刻画,但展开的双翼却是从正面视角所得,两种视角下的对象奇妙地组合在同一平面中。古埃及壁画艺术是为法老的宗教仪式服务的,艺术语汇的运用须受宗教制约,而法老为了自己形象的完满及永生愿望的实现,对壁画上自己的形象的刻画有着严格的宗教意义上的规定,“正而律”的程式化成了这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只要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刻画形象的艺术美感是否强烈、姿态是否优美自然、构图及比例是否得当、对象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是不予过多关注的。

参考文献

[1]邵大箴《现代艺术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版第6页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创新研究;艺术;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10-01

“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壁画”一课,在艺术课程中属于“欣赏、评述”与“综合、探索”相结合,可以从想象、研究、思维、实践等多途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一以美术为主的艺术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具备了艺术课程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所收获,也会留下遗憾。下面结合许老师的课,做相关探讨。

一、艺术与环境

走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室的环境布置。对于上这一课的许老师来说,可谓用心良苦。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许老师在美化教室的同时,还为学生的创作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绘画素材,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时刻记住埃及绘画艺术的程式和特点。其次,学生的座位安排,打破了平时的平行方式,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老师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学习圈”,让这个师生倍感亲密的“生态圈”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有效的合作中进行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教室的环境布置和学生的座位安排来看,符合生态课堂的自然环境,环境的生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了生态学习的条件。

二、艺术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本节课中让学生欣赏埃及艺术,让学生们了解埃及的艺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埃及作品的表现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所不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观察,去品味古老埃及艺术的美。

三、艺术与思维

学生思维的强度取决于教者在课堂上所营造的气氛和给予学生思考命题的深度。在这堂课中,教者的循循善诱,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一步步进入艺术的殿堂。整个课堂用视听效果把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调动起来,以表达、交流等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团队的合作、交流、评价中,体验艺术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使他们获得了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艺术与技巧

在艺术课堂中,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戏剧、舞蹈,传承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学习相关的艺术技巧。在本课中,古埃及绘画的特点形象点明了这个古老民族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通过教师示范以及教室环境的渲染,从教者的示范到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个别辅导,以及在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旁敲侧击或点拨勾画,既让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发展中学习古埃及富有东方传奇色彩的绘画特点,又在观察、欣赏中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艺术与民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古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现代人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堂课中,古埃及的文化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里。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在这堂课中,教者用艺术的感人形式(影视作品、生活片断、图片)、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许多学生的作品表达了学生在学习这堂课后的情感和他们的文化追求与需要。对这节艺术课提出以下二点建议,仅供参考。(1)绘画方法的传承与教授过程中,既然是草稿式的绘画,就要强调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何不适当地强调一下草稿的“随意性”呢?让学生在勾勒创意和想象时,圈圈点点,涂一涂,抹一抹。绘画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曾说过:“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最好的解释了。(2)学生评价时,可以采用师评、生评、互评等评价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创意,说得有创造性的学生,除了及时表扬之外,可以用小红星或小红花进行奖励,或者以最佳创意奖等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广度,让学生觉得在这堂课中学有所得,感有所悟。

六、结束语

总之,许老师在这堂课中采用“草稿式”的绘画方式给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点亮火花;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以埃及古老的绘画艺术传授古埃及人的绘画特点;以富有创造性的纸偶人像,简洁明快的示范震憾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通向艺术的大门;以艺术审美为主线,在欣赏、评述中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发现,让学生创作出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作品。这正是当代教育家商友敬先生所说“活泼泼的教育”的真实写照。这是一堂典型的生态课,课堂环境的自然生态,师与生关系的生态,“教”与“学”的教学生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想象空间生态,学生成果展示的评价生态,同时也处处体现教者对艺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践行。“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这个命题与“人类的爱情”这个命题一样,是永远的,是永恒的。对于所有的艺术教育者来说,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又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所有的艺术教育者在从事教育的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古埃及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象形文字 理性 圣贤造字论

当代的艺术走向了高度的繁荣,世界艺术真正得到了结合和交融,在人类文明史的第一个千年,世界的文明和艺术走在各自的单行道上,中国经过了统一直到两宋艺术取得了高度的繁荣,宫廷的提倡使得艺术深入了社会各阶层,在西方世界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势力此消彼长,在高加索和两河流域,成为两个文明争夺的焦点,文化和艺术显得纷繁复杂,总的来说,受到希腊文明的影响。在公元的第二个千年,世界艺术走向了一个大家庭,西方世界里,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遵循着理性和人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把西方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推向了一个顶点。古典主义的严谨、浪漫主义的色彩、现实主义的朴实,都弥漫着希腊文明的气息,到第二个千年末,西方文明的艺术本身已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大师们不得不在东方绘画的语言上寻求更多的表现形式。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油然而生;在东方,中国的绘画沿着自身的方向发展着,无论是文人画的兴起,还是道释画衰落,中国画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明朝中期,意大利传教士将油画带进了中国,试图推广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适得其反,油画甚至没有在精英阶层得到推广,而且还成为了贵族的,中西结合的绘画在更多时候是一种调侃和无奈,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观点,“有识之士”学习“进步的绘画艺术”,卷起了一股西画的热潮。中国的绘画精英们更多选择了接受的态度。徐悲鸿以西画为基础,发扬国画的精神,就是中西绘画在这一时期的一次无奈婚姻的表现。传统的国画观点在某些大师身上依然根深蒂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石鲁以其独特的“野、怪、乱、黑”证明了国画是有着千年传统的而自成一体的东方绘画,在第二个千年,中国的艺术依然面临着一个问题:艺术的传统和创新,在这条单行道上我们不妨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回到两河流域,这里曾经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这里诞生的象形文字就数不胜数,而主要的有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在这些流域的文字有着共同的特点,人们开始说话,音节十分紧凑,在这些音节的书写中,人们以图画代替,元音和辅音代之以不同的图画,显然,中东的人们在文字的写法中是以归纳为主,在很多的元音和辅音的代替符号上采取了日常我们能经常看见的用具。在这些我们能看见的符号中手法较为写实, 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语言和文字的发明都是神创造世界的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文字的书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符号的清晰形状,立体感甚至是空间, 可以说埃及的象形文字是表音和表意的结合,而在其单行道的发展道路上,表音占了很大的部分,而在其书写体中,文字是通过直接的绘画方式表现的,这和古希腊的艺术精神如出一辙,讲究理性,讲究科学性,在归纳和总结方面是其主要的特点,再来看看楔形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单位符号的重复、排列和重组,而这些重组甚至能表意和表音,在《伊楠娜与恩基》这部文献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重复的符号的神奇,它不同于埃及象形文字的写实,也不同于汉字的归纳,这是古老而神奇的文字。而这些抽象的符号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在当代的抽象艺术中得到了体现,我们可以从象形文字的艺术精神中对现当代的艺术有一个较为本质的了解。

甲骨文是中国的象形文字,王国维认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东方的象形文字中,造字是以表意为主的,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每个象形文字都有一定的出处和史实的根据,无论是结绳还是八卦,或是刻契都体现出了东方象形文字的神秘, 作图与作书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楔形文字的起源传说,还是古埃及或汉字的起源传说,都以文本形式流传至今,古代文字起源是个长期的过程,早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各种器物上绘画或刻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在所有的这些象形文字的比较当中,我们发现: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的文字起源观属于文字神造论,而中国古代先民的文字起源观属于英雄造字论,或圣贤造字论。神造字论,无中生有,一蹴而就。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文字,没有产生途径可言,相反,人间的圣贤不可能有心想事成,无中生有的神通,他们的圣贤之处在于体现了继承传统、完善旧制方面,因此,无论是“易之以书契”,还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都是继承传统、完善旧制,进而通过改革达到创新。

通过以上对东西方象形文字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音的科学,是十分严谨的,在每个单音节都赋予图形代号来代替,图形代号是理性的,是有很强的规则性的,人们可以通过语法直接造新句,而反观中国的象形文字,东方的象形文字是圣贤归纳的,但是我们不能从语法中直接造句或判断出句意,每个字都代表了足够的意义,在造字的过程当中,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味”的科学,是讲究韵味的,而东西方象形文字的艺术精神可见一斑。反观东西方的艺术,在西方世界,古希腊是鼻祖,是西方艺术精神确立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核心问题是人(主观)与自然(客观)的关系(意识到人自身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是后来的事情)。艺术中的美来自人的心灵还是自然,古希腊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唯物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322)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尽管希腊艺术中不乏理想主义的美的创造,但可以确定的是,希腊艺术是以写实为本的,希腊人菲洛斯特拉托斯(2-3世纪)认为:“摹仿被看作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它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聪慧而灵巧的人发现了摹仿,或称之为绘画艺术,或称之为雕塑艺术。”在这里,摹仿成为绘画和雕塑的同义语。我们来看看希腊人为西方艺术所确立的艺术精神的原则:1.画家的工作,无非是在墙上或画板上,用线条和颜色勾勒出与实物类似的画面,在一定的距离外,站在某个定点上,能产生立体的效果,看上去很像所画的物体。(摹写实物、定点透视、立体逼真)2.画家首先应懂得几何学,几何学家很容易就能明白我们的绘画基本原理。(写实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权威性来自古老的权威的几何学,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3.画家们要发展与诗人、演说家的友好交往,他们所具有的渊博知识有助于创作叙述性作品。(写实绘画需要文学构思与叙述性)4.不管做什么,在你面前总要有经过选择的专门的模特以供对照。(必须要有经过选择的模特-人或实物)5.(历史)故事画是画家最主要的作品。(历史题材是写实绘画的重点,因为它可以再现〈编造〉历史,以情节性、戏剧性的场景和人物打动观众,劝善惩恶)6.创作,首先应深思熟虑,找出体现这一场面的最精彩的手法和最佳构图,脑海中形成局部乃至全景的概念,然后分别制作出各部分和全画的草图,征求朋友们的意见。(创作要有构思,寻找最佳构图和相应技法,要画草图)7、画家作画的目的是要给大众以愉快的享受。(写实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让看画的人愉快,写实绘画非常注意观众的接受和反应,它不否认自己的通俗性)。我们从这些确立的原则中不难看出希腊人的绝对理性和恪守原则的精神,这正是西方艺术精神的写照,而西方艺术精神的确立和其文字的创造发明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希腊的文字是深受两河流域的文字的影响而创造发明的,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是希腊文字的鼻祖,而象形文字的音规律和恪守规律的精神被希腊人在艺术和哲学方面确立了下来,有了这些规律,创作的源泉似乎是取之不尽的。

在东方,艺术的精神走着另外的生存路线,中国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艺术的精神,书画同源也为这种艺术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李泽厚先生就在其著作当中指出了中国艺术的精神,而中国人重“气”品“味”的艺术精神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是有深厚底蕴的,我们早在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就确立了这一艺术精神的原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条单行道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到了近当代,西方的艺术理念入侵中国,所谓的写实绘画占领了中国的学院和艺术真空,在绘画语言上,中国的写实绘画主要来自于苏联的绘画体系,而苏联的绘画又是受法国绘画和意大利学院派的影响,而意大利学院精神的确立是根据古希腊的艺术精神确立的。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写实”,其实具有较多印象派的影响,强调概括与整体感,用笔则以库尔贝式的直接性笔触覆盖为多,重视面对描绘对象的最初感受与用笔的生动性。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对西方古典油画的技法及高度逼真的写实有所学习与发展。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中国写实绘画在20世纪末也面临着根本性的转折,我们国家几千年的艺术面临一个选择,将来何去何从,是一味地拷贝西方的模式还是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到现在的简化字都是按照古代的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证明我们东方的艺术精神是没有过时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立足点还应该是中国的传统,现在所谓的精英阶层一味走西方的艺术路线,而其他的一哄而上,艺术混乱不堪,艺术变成了生意,成为出人头地的工具,我们应该安静地反思一下,我相信我们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选择点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比尼恩.龙的飞翔.[M].伦敦,1948.

[2]贡布里希.艺术史话.[M].费顿出版社,1979.

[3]萨拉・柯耐尔[M].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

[4]德拉克罗瓦 [M].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