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吐心声作文范例6篇

倾吐心声作文

倾吐心声作文范文1

一棵小草在地上呆了很长时间,今天终于破土而出,它高兴极了。突然一滴酸酸的雨落在了它的头上。“呀,真酸!”小草忍不住叫了起来,旁边的柳树爷爷叹了口气,说:“孩子,你的命真苦啊。”小草问道:“爷爷,这是什么雨呀?不是说雨姐姐是我们的好朋友吗?为什么会这么酸呢?”柳树爷爷还没来得及回答,雨先说话了:“小草,我一点都不想害你,可我也没办法呀,人类的工厂和汽车排出大量的废气,那些二氧化硫酸性气体和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所以我们才会变酸。可恶的人类还说我们雨不好,其实这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哼!“

这时候,一直温文沉静的小河奶奶说话了:“那些人类把全部污水和垃圾排进我的体内,把我的身体搞得黑黑的,还散发出恶心的臭味。他们把我自己弄成这样我就认了,可是由于我的体质变差了,我的儿女——鱼虾们遭了殃,在河面上到处都可以看见死鱼死虾,他们把我害惨了,呜……”小河奶奶忍不住哭了起来。柳树爷爷说:“我的生命也不长了,昨天有几个人想把我砍掉做木材。他们在森林里乱砍滥伐,把我们折磨得不成样子。”

小草听完了它们的诉说,心想:我在地下里想象世界是多么美好,但今天我才知道这个世界是那么的无奈。它从心里呼吁:“人类呀,不要把美好的家园毁了呀!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遭大自然的报复。当你们尝到恶果的时候,一定会痛心疾首,可那时已经太迟了。保护环境,人从有责,让全人类都来关注我们的环境!”

倾吐心声作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 引导 倾吐

引导学生学会“倾吐”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想象,为“倾吐”插上翅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达到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学生学会“看见”一词,我及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假如你也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你会看到什么?”经过片刻的沉默之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长城,我看见了卫星,我看见了宇宙飞船……”精巧的引导,使孩子思路大开,一吐为快。

想象与联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利于其思维逻辑性的形成与再造。同时,它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憧憬美好的生活,领略文章优美的意境、使其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的高潮往往由此而来。

二、合作学习,为“倾吐”搭设舞台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小组学习为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出语文学习质量,在回答问题时,我往往来取“学习小组共同答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凝聚着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另外,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印证了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吸纳他人认知,交换自己视角,再造思维广度”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更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倾吐”的舞台,让他们活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充分读、背,为“倾吐”做好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多读多背的重要性。多读多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符合“厚积薄发”,知识的吸收积累与知识的创新应用之间的辩证发展的规律。小学生正是在多读多背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地去感知、感悟信息,去筛选、提炼信息,经过重组,将大量有用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语言表象、文字表象,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容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孰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背的过程中,去熟悉理解,去欣赏品味,去咀嚼吸收。例如,《雪娃娃》一文是一首儿歌,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语言节拍错落有致,双句韵脚明快顺口,而且整首儿歌想象丰富,表达了童心、童趣。如把人形的雪堆及太阳当人看,称作“娃娃”、“公公”,像人一样能“看家”能“抱人”。所以本课非常适宜朗读和背诵训练。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指导,感用语言魅力,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读。(1)指名一人读;(2)学生自由读;(3)指名四人每人读一分句;(4)小组合作读;(5)两组比赛读;(6)各小组同号按分句齐读。优美的文字与新颖的阅读方式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殿堂。他们不知不觉就将句子背下来,而其中所蕴涵的童心、童趣自然而然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流露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我还经常采用乐谱填词的方法,将课文变成歌曲,让学生学唱。通过师生共同的听、唱、表,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强化了课文的背诵。

通过反复大量的读与背,学生有了“倾吐”的基础,同时在读背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思维活跃,这样才是学生“悟”的过程。有了悟性,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就不难被激发出来。

四、参与评价,提高“倾吐”的质量

倾吐心声作文范文3

论文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新晨

“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综上所述,“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模仿等多种含义。对于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但绘画中的“写”有别于书法中的“写”,它与书法中的“写”都指思想情感的某种直率的表达状态,并与书法中的“书写”有紧密的联系,但绘画中的“写”还包括对形象的“描绘”,这就使它有了与书法中的“写”不同的一些性质和要求。

倾吐心声作文范文4

关 键 词:咬字头 吐字腹 收字尾

声乐艺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这是它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演奏乐器可以表达乐曲的感情,但无法表达文字具体内容,而声乐不但能唱出乐曲的感情还能清楚地唱出文字,字声结合,感情表达更为丰富,这就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共鸣与交流。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听众听懂歌曲内容并与演唱者产生情感交流的关键。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咬字吐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能清楚地咬字吐字,歌词和乐音就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声乐艺术形象就无法完美体现。

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如果一发出字音就下意识地把音响横着往外送,就会使音色苍白无力传不远。歌唱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用汉语演唱的歌唱者应按标准的普通话来要求其咬字吐字,要像说话一样放松自然,像朗诵诗歌一样准确清晰。

一、字正腔圆的要素——“出声”“引腹”“归韵”

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根据汉字发音的三个特点归纳为“出声”“引腹”“归韵”的咬字过程是很科学的。

“出声”部分主要由21个声母来承担,也称字头。“引腹”部分即能延长发响的韵母,也叫字腹。“归韵”指字音的收尾。我们可以把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咬字头。字头要闭紧或收拢,字头咬字要重,“重”是针对口腔力量而言的。俗话说“咬字千金重,听者自动容”,就是强调字头咬字用力的要求和声音效果。要求字头适当加强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使“出字”喷弹有力。出字前找准口腔内闭拢的部位,喷弹出字时追求一定的爆发力,有助于带动整个字音清楚响亮地送出口外。如“我”(W,双唇收拢);“江”(J,舌前部与硬腭前部挤贴,i,舌面与上腭收拢)。这些口腔完全关闭或接近关闭而后冲破阻力发出来的音素不通透、不延长,但很有力量,是带字音迅速透出口外并决定字音是否清晰致远的基础部分。但千万不能把“重”理解为粗糙、笨拙的猛冲重击,而是要以巧劲来产生重力。可以说,字正是基础,要“正”,就要施巧劲,从而让参与字头发音的口腔肌肉准确灵活地调动。

吐字腹。歌唱语言中的字腹是声音位置的基础,这与平时的念字发音有着很大区别。歌唱声音的线条主要就是由各个韵母连贯而成的,声音是否圆润,主要取决于韵母发音的准确、连贯、流畅与否。同时,字腹又是歌唱中音色丰富变化的基础。字腹要松开扩充,吐音要圆,“圆”是针对声音共鸣而言的。“字是骨头腔是肉”,“腔”可理解为字腹的造型,“字腹”是一个音节中开度最大、色彩最丰富、共鸣最丰满的部分。因此,圆吐是稳定字音造型、使字头和字尾有所依附从而达到“字正”且“腔圆”的重要条件。如“我”字中的o,“江”字中的a,“普”字中的u,这个阶段发出的是音节中的唯一的元音,如“普”字中的u,有的是多个元音中最响亮的一个,如“江”字中的ia的a,都是整个字音发生过程中最响亮、持续时间最长的音素,是字音的中心和主体。字腹是发声结合最紧密的环节,是最能发挥共鸣作用的关键部分。

字腹发音的口腔动作与字头相反,不是收紧而是放松,尽可能让气流在口腔内自由流动,延长音响,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要做到腔圆,字腹的发音应注意咽腔部位适度打开,做到咬字吐字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又能圆滑地连贯起来,字腹吐圆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流畅,顺水推舟地倾向字尾。

收字尾。字尾是字音消失前的收尾阶段,是完成字音、决定字意正确表达的重要部分,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押韵”或“归韵”。这是歌词音乐美的基础。如“爱”字的i,“江”字的ng,就是字尾,跟组成字头的音素一样,字尾都是口腔收拢至完全关闭或接近关闭而发出的音素,字尾收韵要轻,要求把稳定成型的字腹轻巧柔和地收到尾音上来,使字音有个纯正、完整的结束。字尾的时值要比字腹短暂得多,力量也比字头松弛轻柔得多。具体的做法是,当字音在字尾上结束时,气流稍减弱,音量稍收小,肌肉稍放松,为下一个字头的有力喷弹而积蓄力量。

事实上,只有把“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三步环环相扣,循环反复,话语流动才会达到连贯清晰、发音准确的效果。

二、说话与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区别与联系

说话和唱歌虽然有种种不同之处,这两种词语表达手段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运用这些共同点在声乐教学中是会有一定帮助的。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歌唱者的读字。好的读字本身就是一项声音训练的练习,对于帮助完善歌声的共鸣作用及气息的稳定支持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方法。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提醒学生说话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发声。同时还必须教导学生怎样首先去朗读歌词,读字的整体感觉,还应该捕捉口语感觉,注重一句歌词的逻辑重音和语调的抑扬顿挫。通过字、词、句的含义去支配字音。具体地说,要用情绪和情感的感觉支配字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并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歌词的含义上,以精细准确地表达一首歌曲。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换言之,好的歌唱自然伴随着好的读字。从歌曲的解释和听众的立场来说,歌唱者的咬字吐字比起歌唱者的声音更为重要,因此,在歌唱中扎实的咬字吐字是正确发声的重要基础。

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声乐家们对歌唱的咬字吐字,无不提出严格要求。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麄(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又如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这里的“绝”是指歌唱的绝技。他将“字清”列于三绝之首,可见其重要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继承民族声乐理论这一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倾吐心声作文范文5

关键词:微博;“吐槽”;公共话语;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7-0040-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2015SJD173)。

作者简介:宋文慧(1988-),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一、“吐槽”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词义演变

“吐槽”一词源于对日本漫才(一种以两人的滑稽问答为内容的艺术形式)中的一个角色名称“突っzみ”(类似于中国相声中的“捧”)的翻译。在日本漫才里,“突っzみ”就是与“装傻”相对的推进话题进展的人,其目的是挑出对方言语或行为中的漏洞,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疑问或感慨,这种形式现在仍广泛用于日本动漫。台湾人首先用“吐槽”一词翻译“突っzみ”,但只有发音,没有固定字形,这种叫法传至中国大陆后,吐、槽二字才有了确定的字形。但是,由字形引发的习惯性联想,再加之网络技术的助推,“吐槽”在中文语境中逐渐衍生出揶揄调侃、抱怨、批评指责、倾吐等诸多含义。当然,“吐槽”一词的词义演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认知语言学的构词理据的。

从构词上来讲,“吐槽”由“吐”与“槽”二字构成。“吐”字在《辞海》中以上声存在的字义有五:①吐出;使东西从嘴里出来。②说话。③泄露;讲出来。④冒出或露出。⑤唾弃。[1]874“槽”的字义有七:①盛饲料喂牲口的器具。②酿酒或造纸的器具。③捣茶或研药的器具。④琵琶一类乐器上架弦的格子;弦槽。⑤泛指两边高起、中间陷入的东西。⑥水道;沟渠。⑦柔木。[1]1600从以上字义来看,把二字连用为“吐槽”,即是把口中之物,具体的食物或唾液,或抽象之言语,放到某种器物或类似器物的具有容纳性质的存在之中。由此可见,“吐槽”在字面上就已经具有了倾吐不好的东西的意味。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人们常“用具体、常见的概念隐喻比较抽象的概念”,[2]从而将自身的经验与抽象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而诸如抱怨、批评等含义实际上就是倾吐不好的东西的抽象化,所以“吐槽”的衍生义是符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的。“吐槽”一词传至中国大陆,不仅词义发生了变化,与网络媒介尤其是微博的结合使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既包括自我发泄与倾吐、相互之间的互动调侃,还有围观批评指责。根据对象不同,“吐槽”可以分为“吐槽”己人、己事、己物与他人、他事、他物。而微博引发的围观现象则使“吐槽”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发泄与小群体的打趣互逗,而且与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见、公共权力发生关系。可以说,微博媒介使“吐槽”现象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力,故而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微博“吐槽”现象的成因分析

1微博技术与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微博“吐槽”成为可能。当然,如果技术转化成媒介,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而媒介则“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3]74微博技术对“吐槽”行为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博是自媒体(We Media)的一种,其核心是UGC(User Generates Contents),即用户生产内容,全民织网,这就使网络的隐喻不再只是网页与阅读,书写也成了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据一项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大学生开通微博的主要用途是用来发表观点、发泄情绪,[4]其比例仅在浏览关注动态与了解热门话题之后。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倾吐情感、表达意见的重要场域。第二,微博以140个字符为限定,是迷你型的语录式文本,简洁、短小,这与传统媒介的高门槛与博客的理性深度相比,更加平民化、草根化,不仅使“全民DIY”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成为现实,也更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群众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方式。第三,微博是一个开放性的互动平台,用户之间并不需要对方的同意就可以对对方的微博内容进行浏览与评论,这就为公众事件的“吐槽”提供了便利。第四,微博的即时性,对于突发、敏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它的裂变式传播特点,使得话题一经产生就有可能聚集快速的围观效应,进而形成集体的围观“吐槽”现象。此外,除了微博技术自身的特性,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带动微博的发展而对人们的“吐槽”行为产生了间接但又十分重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手机登录微博成为一个重要方式,而手机的小巧灵活、便于携带等特点使微博逐渐攻占了人们的零散时间,这种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发泄情感的方式因为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备受青睐。

2现代人的情绪焦虑、生活与精神压力以及从众从简心理使微博“吐槽”现象的发生成为必然。 “吐槽”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人情绪的抒发,还有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对于不合理情况的抗争、对于公众事件的积极参与。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心理焦虑与精神压力,尤其是生活成本不断提高造成年轻一代的经济与精神困境,使人们渴望一种合理发泄情绪的渠道。其次,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多种途径,这在加速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身与社会的处境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但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似乎天然带有某种反抗心理,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好好说话,反而对于带有戏谑、调侃性质的“吐槽”表现出极大的好感,而微博“吐槽”既迎合了人们参与公共事件,发表意见的需要,又与现代人反传统、反权威的心理特征不谋而合。再次,对于广大群众而言,简单的东西往往要比复杂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微博的语录式特征,使发微博就像发短信一样操作简单,手机客户端的使用更使其不必局限于时间与地点的限定,这极为符合大众的从简心理。而“吐槽”在微博空间中的流行也与人们的从众心理密不可分,人们喜欢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与方式表达彼此的心理契合。

3大众文化的娱乐休闲性质以及后现代主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微博“吐槽”现象的发生。大众文化是与工业化伴随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工业和资本是催生大众文化产生的真正力量,作为与高雅文化相对的“流行的”或“通俗的”文化,大众文化带有明显的娱乐休闲性质,“吐槽”也因其嬉笑怒骂的特点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叙述方式。而作为“后现代主义状态的最完美的说明书”,[5]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反对权威、娱乐大众、多元共生等特点恰恰正在践行着后现代主义精神,微博“吐槽”现象更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传统的刻意宣讲与主动推送相比,微博“吐槽”作为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吐槽”的方式表述观点会使人感到一种叛离权威、彰显主体个性的,并且妙趣横生的“吐槽”文本也打破了刻板、严谨的传统叙事习惯,让“吐槽”者成为积极而非被动的信息传播者。

三、微博“吐槽”现象的价值与隐忧

微博“吐槽”正在成为现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它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供情绪发泄渠道。人的情绪如一个 水库,久而不泄,就会泛滥成灾。就个人而言,学业、工作与生活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排解渠道,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也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楼大厦筑起的壁垒越来越厚,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越来越困难,在微博上吐吐槽反而成为一种随手可触的心理调剂;就社会而言,“吐槽”分担了现实社会需要承担的风险,尤其是引发群体共鸣性事件的群体“吐槽”,不仅可以使社会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也使群体在围观“吐槽”中发生心理共振,产生群体认同。

其次,提高公共事务参与性。当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就会产生参与公共事务的需要,并将之视为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现实社会,互联网营造了相对自由、平等、轻松的空间环境,而微博更是以其简易、开放、即时、互动等特点,成为群众发声的重要场域。除了与传统媒介相似的新闻报道与传播作用,微博“吐槽”逐渐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不是直接参与讨论,不是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而是通过调侃、批评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并且与其他“吐槽”者形成意见群体,从而引起关注。与之相应,政府与企业也开始对公共“吐槽”事件做出回应,形成“吐槽”公关。例如阿里巴巴对于天猫官方微博“内裤15米长”的错误引发的“吐槽”,最后通过巧妙的自黑化解了用户的不满。这一次成功的自黑公关也说明,对于公共事件,人们越来越乐意接受一种幽默风趣的对话方式,义正言辞的宣告与辩解反而会引发更多的抱怨与不满,这一心理特点是政府与企业在处理公众事件时应当考虑的。反过来,政府与企业对于微博“吐槽”的回应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由此可见,“吐槽”有时也能转化为一种权力。

再次,激发人的创造力。如前文所述,微博营造了相对轻松、自由的空间环境,是网民的发声筒与扬声器,而“吐槽”特有的调侃意味则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创造力,不仅一大批“吐槽”新词不断涌现,各种新的文体,例如淘宝体、咆哮体、甄痔濉⒑炻ヌ宓纫惨得网友争相效仿。这种妙趣横生的“吐槽”方式不仅具有逗乐的效果,也极大彰显了人的个体性。在微博空间中,人是一个个独立、真实的个人,而非抽象的“大写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要编写微博内容,“吐槽”自己或其它,人的个性得到了极大解放。

然而,微博“吐槽”现象在带给我们抒绪、参与公共话题以及激发创造力这些积极影响的同时,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潜在忧患:

1情绪极化。微博“吐槽”的内容,往往是撰写者所思所感所闻的直接呈现,“语录式”的表达方式造成了语言逻辑加工与缜密审视这一环节的缺失,于是微博“吐槽”展现的通常是人们未经消化的情绪,所以“吐槽”常常是片面的、极端的、不理性的。这一方面造成了人的情感与理性的分化,将人的情感化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也使抱怨成为一种时尚,整个社会弥漫一种消极颓靡的情绪,人们不是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变现实的处境,而是致力于过过嘴瘾,似乎插科打诨就能改变世界,这显然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青少年作为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最狂烈的激情,又具有最肤浅的理性,他们处于“血气未定”的阶段,追求自由与个性,貌似充满主张,但又最没定见,容易被媒体、舆论左右,做出最情绪化的反应。所以,微博“吐槽”固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发泄情绪的渠道,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吐槽”与语言暴力之间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就社会整体而言,当“吐槽”成为一种惯性的言说方式时,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群体的情绪极化,容易衍生为语言暴力,从而对被“吐槽”者造成伤害,更有甚者会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2过度娱乐化。尽管微博“吐槽”段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笑料,然而当人们习惯以娱乐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一切深刻与高尚的东西都将被消解。微博自身的特点使“去深度化”成为它的主要特征,140个字符的限定决定了微博文本短平浅的特点,复杂、长度与深度难以呈现。尽管“吐槽”段子比一般生活琐事的唠唠叨叨多了些文字凝练与幽默机趣,然而最终也只是流于文字游戏,而非一种优质文化内容。更何况有些段子高手的“吐槽”与其说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更不如说是一种表演与展示,微博成了他们最大的秀场。公众话语的过度娱乐化无疑对公共事务的实质价值造成了威胁,以2014年的马年春晚“吐槽盛宴”为例,在春晚直播当天,有三千万新浪微博用户参与春晚互动,然而与转发量动辄上千万的大规模“吐槽”段子相比,春晚官方微博发起的话题活动却遭遇尴尬,仅仅几百条的评论与转发量似乎也在昭告着官方话语权的失利。当然,群众逐渐摆脱权威的引导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然而官方的引导固然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意图,却往往也是价值正确的风向标,意在引领一种内在意义的追求,但是“吐槽”却将春晚本身塑型为一场随便拿来进行调侃、嘲讽的笑料,春晚本身的价值被分割得“体无完肤”。此外,微博“吐槽”的娱乐精神一旦转移与泛化,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态度,那么尼尔・波兹曼对新媒介发出的“娱乐至死”的警告――“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3]133――就将一语成谶。

3围观危机。微博的开放性、病毒式的传播特点以及极度的放大效果能够营造出与现实围观相似的景况,故而微博也被称作围观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围观“吐槽”在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重要方式的同时,却也触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首先,人们在注册微博时可以选择隐匿身份,而结果是隐匿的客体不仅仅是身体,还包括例如羞耻感、同情心等人的内在感受。因为围观结成的群体变成了“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6]16这就使人们在围观“吐槽”时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与安全感,无所顾忌地用极端化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倾泻个人情感,这不仅容易造成围观者之间的言语冲突,更有甚者演化为相互谩骂与侮辱。其次,围观“吐槽”常常是一种跟风行为,围观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出于从众心理去“吐槽”,而“对被围观对象缺乏客观理性思考,集体无意识、集体不负责任、群体极化、群体偏执的行为特征非常明显”,[7]再加上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能够在瞬间将事态扩大化,这就难免对被“吐槽”者造成伤害。再次,围观“吐槽”从表面上看是群体自发自主参与的狂欢盛宴,但在自媒体平台的经济与社会价值逐渐凸显的情况下,为了制造热点、引起关注,一些人不惜丑化自己的形象来引发围观“吐槽”,而在这一过程中,“吐槽”者在为自己的“妙语连珠”或道德义愤沾沾自喜的同时,实际上只不过充当了他人获利的工具。最后,围观“吐槽”容易造成群体极端主义。“吐槽”本身就带有情绪极端化的倾向,而对那些纯粹围观但并无固定立场与意见的人,由于持续暴露于极端立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会逐渐相信这个立场,最后被裹挟进极端中。[8]而“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6]33从而导致两种极端立场的对垒。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面对生活的压力、精神的困顿,适当的“吐槽”不仅无伤大雅,而且能够帮助人们一吐胸中之块垒,愉悦人心。但是微博“吐槽”带来的诸种弊端也逐渐显露,虽然这种现象的影响究竟会走到何处,我们至今还难下断语。“吐槽”要有边界,这一点需要成为“吐槽”者的基本共识。尽管网络监管的缺失与群体行为的集体无责任感使微博“吐槽”成为一种完全自作、自我监督的行为,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放任社会沉沦于词句的喧嚣。虽然寄希望于个人理性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向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是似乎再也没有比唤醒个人自觉意识更好的途径了。当然,加强宣传与教育是必要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广大的青少年而言,要适当引导他们通过现实的人际交流来疏解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而不是让他们在孤寂中无奈地选择逃离现实,一味向虚拟世界寻求寄托。

参考文献:

[1]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21.

[3][美]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项政.微时代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调查及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5]易丹.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48.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

倾吐心声作文范文6

作者/ 沈 红

伏尔泰曾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学校德育工作纷杂,而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十个手指都有长短,更何况是学生,个别差异性是十分显著的。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使得在教育上加大了难度。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是最好的方法。

一、倾听的重要作用

1. 增强学生的自信,满足自尊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都有被尊重和信赖的心理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维护学生自尊,使其获得满足感、自信心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可是我们很多老师,总认为自己很忙,听学生喋喋不休地诉说,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把学生到嘴边的话顶了回去,把学生置之一边,更不愿意去了解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把学生的自尊搁浅。殊不知,不懂得尊重,不会倾听,怎能洞察学生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呢?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怀。他们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正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使教育初见成效的时候。

2. 促成情绪的宣泄,博取学生的信任

若一个人心里有烦恼或困惑,心里有怒气和怨言,不把它倾诉出来,往往会表现得很极端,或是郁郁寡欢,或是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做法;而一旦找人倾诉,把一切不愉快发泄出来以后,可能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学生同样如此,他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这种烦恼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老师给他们提供倾诉的机会,就能抚慰学生的心情,促使他们在宣泄中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而博取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愿意亲近你,什么事都肯讲给你听,给教育带来转机,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客观地对待和处理事情。

3. 赢得教育的契机,开启学生的心灵

卡耐基曾说过:“注意地听别人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得到人敬仰的最简单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有效妙策。”教师主动、耐心、投入地倾听学生诉说,不仅表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取得学生的信任,还能使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赢得教育的契机,诱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开启学生的心灵。

二、倾听的有效策略

1. 转变观念,营造平等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师生观,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长,盛气凌人地询问学生,而是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友爱地对待学生。一定要创设一种平等、融洽、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愿意向您倾诉,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

2. 掌握心理,注意谈话的技巧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单靠教师的一片热诚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懂得心理学的知识,还得注意和学生谈话时的技巧,这样学生才可能接纳你,向你敞开心扉。

倾听学生的谈话,场所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选择同学们都在场的教室里,这样学生会比较尴尬,有的学生可能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故意不说真话,这样教师就永远倾听不到学生的心声,永远也走不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谈话的地点,一般可以选在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等,甚至是放学的路上都可以,这样学生就会显得比较放松,消除了一切戒备心理,完全向老师敞开心扉。

3. 提供途径,搭建倾诉的平台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平时细心地观察,跟他们谈话外,还要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吐露心声的机会,搭建一些便于他们倾诉的平台。学生在平等、安全的环境下,就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

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中国最古老的交流方式,就是书信往来,那一封封信笺,寄托着多少的情意,那一封封信笺,带去多少的期待。陶行知先生也经常利用文字去教育学生及子女,尤其是以书信教育更为多。文字那极富感染力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有时甚至比当面的话语更奏效、更具有亲和力。而在当今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书信传情仍然功不可没,是别的交流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有些话当面讲不好意思,唯独让它变成一句句优美、委婉的词句才能更好地表达。如今的写信方式,除了传统的纸质书信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的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之交流。学生一旦有什么问题要请教,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不但可以写在纸上给老师,还可以利用电子信箱,发邮件给老师。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给学生,也可以在班中设立一个信箱,加一把钥匙,由专门的学生看管,给学生搭建一个写信式的倾诉平台。这样可以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出及时的挽救,也让我更真更快地从学生那听取意见及建议,进行及时的自我反省,以求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还可以采用聊天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聊天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对面地聊天,一种是借助于网络聊天工具,如:QQ、聊天室、BBS论坛跟帖式等等。面对面地聊天,学生会感到老师非常的亲切,拉拉家常,谈天说地,摒弃了老师严肃的一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会把老师当作朋友一样对待,以后自然而然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当然还有一种网络式的聊天,更能让学生对老师吐真心话,在静悄悄的电脑旁,在孤独的内心世界中,总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此时教师的适当介入,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中的学生建立一个QQ群,把原本散乱地在QQ里乱聊的同学,都集中到本班群中,这样教师能很快地获悉班级成员的一些动态,一些想法和做法。然后有些同学可以通过私聊的方式直接与老师联系,向老师倾诉。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上一些有意义的学生论坛,在那种氛围中,对学生的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