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例6篇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1

??

??狗,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动物;它不计名利,讲究实干,平时为主人看家护院,或逐猎,或牧羊,或寻物,熬精神,费体力,忠心耿耿,吃的是剩饭,喝的是残汤,毫无怨言,如果有个骨头啃,就会兴奋地摇起尾巴;

??

??狗,是一个通达人情世故的动物,它聪明伶俐,立场坚定,很会理解主人的意图,为逗主人欢心,或打滚,或作揖,危险时刻,还要为主人拚命献身。义犬救主的故事古今中外随处可闻;

??

??狗,活着为人做贡献,死了做奉献。俗话说:狗身都是宝,狗皮可暖身,狗肉可补胃,狗鞭能壮阳。

??

??这样看来,与其他的家畜来比,狗应当是忠诚的代表,义气的化身,应当是人最亲密的伙伴了,应当得到最高的礼遇和奖赏。

??

??事实上并非如此大。

??我查了中国成语词典,狗字打头的成语有28个,除了“狗吠非主”算是对狗一种好的评价外,其他27个成语全是对狗不好的评价。比如:“狗仗人势”说的是狗自己没有本事;“狗咬吕洞宾”说的是狗是非不辨;“狗拿耗子”说的是狗不明职责;“狗急跳墙”说的是狗喜欢冒险不计后果;“狗彘不如”说的是狗品行极端卑劣;等等。

所以,天下最大的冤案不是窦娥,也不是陈世美,而是狗!

??

??为什么狗的百般努力和忠诚却换来人对它如此不好的评价呢?

??我想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

??一是狗的外表像狼,血缘与狼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亲不亲,线上分,人最恨的动物是狼,那么狗自然也会沾光,所以狗怎么表现也是没有用的,给它个骨头就是最大的奖励了;

??

??二是狗的忠诚有问题,它虽然忠于主人,却过于偏执,比如主人的亲戚来了,它不会识别,也上去咬,当然就得罪了那些亲戚,自然就令主人很不满意了;

??

??三是狗的性格过于顺从,它不是像马那样不高兴就尥蹄子,像牛那样不舒服就四脚钉地不肯前进,而是主人让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任何的条件,使主人没有一点征服的成就感,所以自然就被瞧不起了。

??

??狗年来了,对狗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那么,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狗,改变被人瞧不起的命运,怎么办呢?

??我想,狗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

??一、 转变思想观念,从意识上真正与狼断绝关系,同时做好整容工作,在形象上尽量向猩腥靠拢;

??

二、 加强学习,特别是多学习潜规则哲学和心理学,提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及时了解掌握主人的爱好和社会关系,在具体领悟和执行主人的命令时要灵活;

??

三、 改变以前过于顺从的做法,注意平时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工作更有主动性,同时,要向牛、马、驴等老大哥们学习,该反抗的时候也要反抗一下,要让主人知道,狗天生不是来让人骂的,是和其他动物是一样的,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只是分工不同;

??

??在狗年到来之际,写下此文,目的是希望天下的狗能有个宽容的生存环境,也希望自然中的人与狗和谐相处,使诚实肯干的狗得到公正的评价。

??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2

人类的狗文化丰富多彩

狗主流精神是忠于主人、忠于家庭,是人类可靠的伴侣,有力的助手。在人类有关狗的文化中,也多是这方面赞述。

狗德赞

人们向有“饿犬不嫌主人贫” 、“狗不嫌家贫”之说。“狗奴才”则是谩骂和形容某些人无限孝忠其主的鄙劣品格,不过这又从正面说明了狗的忠诚老实的优良品性。故人们常把诚实孝忠自己的主人比喻为“孝犬马之劳”。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上有天狗天犬可以御凶之说。狗懂人性,有舍生忘死、仗义助人救人之德。古往今来关于狗救人的记载、报道很多。古书《述异记》中曾记载了晋代大文学家陆机养狗之事。说的是,他的一条名叫黄耳的快犬处处陪伴他,一天陆机对爱犬开玩笑说,好久没给家人通信了,你能给我送封信吗?“犬喜,摇尾作声应之”,陆机便把竹信筒套在犬脖子上放它走了。此犬从京城洛阳直奔苏杭,一路上自觅饮食充腹,每过渡口则向渡河人套近乎亲昵,博得人家喜爱便带它上船,“船才近岸,犬即腾上速去。”终于到了陆家,一直等到陆家人看毕书信后又把回信栓在它脖子上,“仍驰还洛,计人行程五旬,犬往返才半月。”真可与今日之警犬相媲美。

狗图腾、狗崇拜

在传说中中国古代曾有“犬戌国”或“狗国”。那是把名叫盘瓠的神犬当作始祖的民族。据记载,商周青铜器图形文字确有以犬作为氏族徽号的。盘瓠的事迹,至今仍广泛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有关创世纪的神话中,并且和汉族所传“开天辟地的氏”极可能是一个人。

“狗”字与“狗”的成语

狗不但在人类进步史上有“特殊贡献”,而且在语言文字的研究史上也有独到价值。《说文解字》中有:“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这句话,使今人探究人类文字起源时受到莫大启迪。郭沫若、唐兰等文字学家在论及“图画文字”、“形象文字”、“文字源于图画”等问题时,往往转引孔子的话为证,可见一斑。

“狗”字组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也不胜枚举,如“蜀犬吠日”、“狗猛酒酸不售”、“犬马难,鬼魅易”、“画虎不成反类狗”、 “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均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表现力、概括力,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狗艺术

狗是人类亲近的朋友,也与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墨客在文学、诗词、书画中对狗或褒或贬或扬或抑都惟妙惟肖。“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游人夜归的喜悦心情。“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则是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世外桃源。董必武的“曾闻郑国驱狂狗,莫讶韩升笑沐猴”,则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宽广胸襟。当代文化名人廖沫沙1982年曾写有对联:“鸡鸣天上登仙境;犬吠云中如宝山”。当代楹联家成渤有对联曰:“鸡号德禽,何辞室陋;犬为义畜,不厌家贫”。

古今许多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均把狗描写得活灵活现:

《封神演义》和《宝莲灯》中的哮天犬已是家喻户晓;元代杂剧中有出叫《犬义记》的戏,写的是袁粲家的狗为其家少爷报仇,噬杀狄灵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

历代画家笔下的狗,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惹人喜爱。

唐阎立本的《獒犬贡职图》形神兼备;宋人李迪笔下的《天狗》成为传世佳作。

历代文人以狗自喻者更是传为佳话。

如郑板桥刻有“青藤山下走狗”的印章盖在自己的画上。吴伟业在《过淮阴有感》的诗中,自诩为鸡犬:“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齐白石老人出于对朋友的崇敬,也曾有“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的题诗。

狗肉该不该吃?世界争论不休

中国人食狗肉由来已久。《周礼・天官・食医》所讲的“六膳”中就有狗肉在内。《礼记・曲礼》篇把狗肉称为“羹献”,用作祭祀宗庙的供品。秦汉以前,屠狗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狗肉铺很多。著名的刺客聂政、高渐离,汉高祖刘邦的大将樊烩都是狗屠出身。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记载的64种食品中,狗肉就有三种:“狗苦羹”、“狗巾羹”、“犬肩”。魏晋以后经过五胡十六国的大乱,中原汉族大量南迁,食狗肉之风开始衰落。到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所记北方食品极为详尽,但其中的狗肉制品只有一种。直到今天,除延边的朝鲜族嗜食狗肉外,就全国而言,吃狗肉之风还是南盛于北。

狗肉属于热性,冬天吃狗肉可滋补强身,对成年人的高血压,顽儿的夜尿症、虚弱病体的健康有良好效果。生狗肉有一股难闻的腥味,初加工时需长时间漂洗,一般只要把狗肉先下冷水锅“紧一紧”(行话谓之“焯水”),倒掉汤,清水洗净,即可去掉腥味,煎、炒、烹、炸无往而不利。不过现在大多是酱制,与酱牛肉类似。加工得法的狗肉有一股特别的异香。腌制时,每只缸里十条猪腿要加放一条狗腿,称为“戌腿”或“香腿”。

世界上最爱吃狗肉的,当韩国人莫属,全国烹饪狗肉的餐馆有4000多家。与亚洲的习俗相反,欧洲人则强烈反对和厌恶吃狗肉。他们认为吃狗肉是一种野蛮不文明的行为。韩国曾多次受到欧洲游客有关这方面的抗议,为此韩国国会曾数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3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谚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被称为“文化大百科全书”。通过谚语能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内容。本文拟从中日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入手,探讨动物相关谚语表达的背后所映射的中日文化差异。

关键词 谚语;动物相关;文化差异

谚语是人们世代口头相传并流传下来的语句,言简意赅且内容丰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谚语的表达,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而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动物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据相关数据显示中日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占谚语总数的7%~8%,而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狗、猫、牛、马、鱼等动物。本文拟从动物谚语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这四种动物——狗、猫、牛、马着手,比较中日同种动物谚语,从而了解中日谚语在表达、使用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1 中日动物谚语对比

1.1 与“狗”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相关谚语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围绕狗‘忠诚’本性的表达,比如:犬马之劳;犬马恋主;犬吠非主;而另一类多是:狗眼看人低;恶狗咬人不露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这类多否定、贬义的评价。可见,多为贬义和否定的评价。

(2)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如:「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狗养三日,不忘主人恩);「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狗若乱跑利也碰棒。比喻想做某事者会祸从天降,亦指遇到意外的幸运之事);「犬と猿(狗和猴子。比喻关系不好,水火难容);「犬も食わぬ(连狗也不吃);「犬に論語(给狗讲论语,意指对牛弹琴);「犬の川端歩き(狗在河边走。意指再怎么在河边走也不会有任何收获。);犬の糞(狗粪。代指不干净的东西,表示蔑视);「犬の遠吠え(犬之远吠。比喻虚张声势);「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狗随主人,猫看家留)等等。与中国谚语相反,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表达中,多是褒义的。

可见,中国有关“狗”的谚语大多数比喻贬义、否定、歧视的含义,表示褒义的并不是很多。而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正面印象要多于反面的印象。

1.2 与“猫”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与猫相关的谚语,多是以猫狗对比的形式存在的。比如:好狗不跳,好猫不叫;猫怕过冬,狗怕过夏;猫是奸臣,狗是忠臣。还有一类,如:被烫过的猫,连冷水也怕;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猫打喷嚏天不晴,等等。

(2)日本与猫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猫に鰹節(让猫看守鱼干。意指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可能);「猫も杓子も(有一个算一个);「泥棒猫(比喻暗地里做坏事的人);「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养猫三年恩,三年就忘光);「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比喻小人物无法理解大人物的心理);「猫なで声(谄媚声,讨好别人的撒娇声);「猫かぶり(假装老实,隐藏本性);「猫に小判(给猫金币,指对牛弹琴);「小姑一人は猫千匹(一个小姑子堪比一千只猫的麻烦,比喻难对付);「猫の洗いが夕方なら晴れ(猫傍晚洗脸是晴天);「猫が顔を洗うと雨が降る(猫洗脸要下雨)。

由以上可见,中国关于“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把猫看作与狗的忠诚相反的存在,多是贬义的。而日本的与猫相关的谚语,猫被看做是贪吃馋嘴的无用之辈,目不识珠的庸才,或者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其次,与猫相关的谚语在气象谚语方面,日本是要多于中国的。

1.3 与“牛”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关于牛的谚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类在饲养活动中形成的谚语。如:牛鼻不冒汗,可能有病患;牛儿常放,膘肥肉壮;牛羊恋坡,天要下雨,等等。

(2)根据特征和特性来说理的谚语。如: 牛被捉,在于角;人被捉,在于舌。牛老角硬,人老艺精;牛不吃水强按头;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耕田,马吃谷;牛头不对马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2)日本关于牛的谚语词条,根据《ことわざ大辞典》收录,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引用中国的典故,如:

「牛の首を懸けて馬の肉を売る(挂牛头卖马肉)出典《晏子春秋》

「牛の桃林の野に放つ(放牛于桃林之野)出典《周の武王の話》

(2)占卜天气的俗说、俗信

「牛が夜中に鳴くのは火事の知らせ(半夜牛叫,家中起火)

「牛が子を生んだ夢を見ると病気になる(梦见牛生犊,要生病)

「牛は地震の前には暴れる(牛发狂,要地震)

(3)用牛的特征来比喻的谚语

如:「牛の歩み(牛的脚步。比喻行进的特别迟缓的样子。)

「牛の歩みも千里(牛的步伐也可走千里。比喻只要不懈怠坚持就会有成果。)

「牛の小便(牛的小便。比喻滴滴答答长时间持续的样子。)

「牛の喉から引き出したよう(像从牛的喉咙里拉出的。比喻衣服等东西又黑又脏的样子。)

由以上对比可见,与牛相关的谚语中,中国的基本分为两类,而日本与牛相关的谚语可以归结为三类。具体来看,两国都有从日常饲养习惯中总结的关于牛的习性、特性以及预测天气等谚语。但是日本与牛相关谚语中,用牛的特征来引申作比喻这一类谚语,是中国所没有的,也是非常形象生动的。

1.4 与“马”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关于牛的谚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类在饲养活动中形成的谚语。如:马取稳健,不择毛色。

(2)根据特征和特性来说理的谚语。如:马拗损力,人拗损财;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有措手,马有失蹄;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见鞍思马,睹物思人;好马不吃回头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心急马行迟;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2)日本关于牛的谚语词条,根据《ことわざ大辞典》收录,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引用中国的典故,如:

「馬を鹿 (指鹿为马) 出典《史記·秦始皇本紀》

(2)占卜天气的俗说、俗信,比如:

「馬が嘶けば天気が良くなる(马嘶鸣,天要晴)

「馬の夢を見ると喜びごとがある(梦见马,有喜事)

「馬に自分の血を見せると母が死ぬ(让马看到自己的血,会死母亲)

(3)用牛的特征来比喻的谚语,如:

「馬の耳に念仏(对着马的耳朵念经,即对牛弹琴。)

「馬の籠抜け(比喻局促,勉强。明知勉强而硬干。)

「馬は馬ず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馬には乗って見よ、人には添うて見よ(马要骑着看,人要交着看。即路遥知马,日久见人心。)

「馬に銭 (给马钱。比喻即使再有价值的东西,拥有它的主人不的话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1.5 关于“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

在对比中日两国关于牛和马的谚语时,很容易看到两国都有一句谚语中同时出现牛和马的这一类谚语,所以在此将这类谚语单列来加以对比分析。

1)中国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主要是在日常饲养活动中总结的关于特性的谚语,如:马三牛四,才能下坡耕地

牛不怕淋,马不怕晒

牛不吃脏草,马不喝脏水

马怕鞭子,牛怕火

马卧有病,牛卧身壮

马要勤添少喂,牛要勤歇多喂

2)而日本此类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1)从牛和马的饲养中总结的谚语,如:

「馬に轡、牛に鼻面(马的绺子,牛的牛鼻。比喻妨碍自由的种种事物。)

「馬は逆風を喜び、牛は順風を喜ぶ(马喜逆风,牛喜顺风。用来说明牛和马对比的一些特性。)

(2)把牛和马作为相反的立场去作对比的谚语,如:

「牛売って馬を買う(卖掉牛,去买马。比喻换成比较优秀、好的一方。)

「牛に馬を乗り換える(换掉马,改乘牛。比喻丢掉好的,该用劣质的。)

「馬に乗るまでは牛に乗れ(在乘上飞奔的马之前,有必要习惯迟钝慢速的牛。比喻在达到高的社会地位之前,必须经过在底层用力打拼的阶段,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

「馬か牛か(儿童的游戏。出正面代表了马,反面代表牛。用来决定顺序或者占卜天气等场合。)

由以上可见,中日两国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都有将牛和马一同列举以及相反特性进行对比的谚语表达习惯。但是不同的是,在日本的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中,将牛和马的对比用来表达相反立场的存在,也就是说,从「牛―裏「馬―表、「牛―劣るもの「馬―優れるもの的对比表达可以看出,日本的谚语中,用“马”来代表正面、优秀的事物;用“牛”来代表里面,逊色、不好的事物。这一表达也是中日牛马谚语中最为不同的地方。

2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日两国动物相关谚语为研究范围,将动物谚语中有代表性的猫狗牛马为研究对象,从两国谚语的表达类别入手,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异同点。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国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多层次的差异。故此,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能反映出该国家和民族的喜好和文化心理。这对于在学习和进一步理解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和促进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丸邦三.日中ことわざ辞典[M].同学社,2000.

[2]藤井乙男.谚语大辞典[M].1910.

[3]温端正.中国谚语大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陈菁晶.与动物相关的中日谚语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11(6).

[5]万玲玲.从动物谚语的比较看中日审美观[J].日语知识,2012(7).

[6]朱欣雨.浅论汉语与日语谚语中的文化差异[J].商业文化,2011(10).

[7]鲁畅,吕楠楠.中日动物谚语概念隐喻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4

打箭炉行政厅一经设立,初隶雅州府,驻同知。同知府祗设于达朵与折朵间关隘上。以蛮人筑碉法建起,后被贡曲涨水冲毁,改设在今天的康定宾馆下手方靠山处,木楼架起小小一四合院落,前有将军辕,后有土司衙。同知府应该是衙门,却让军辕取代了身份。同知行台,更是专为欣差边务大臣所设,不是衙门是持贡。土司家,却叫明正衙门,这就成了一桩蹊跷事。到后来,打箭炉属直隶厅,与雅州府划疆分理,又径隶建昌道,道台分署也在原同知府那地儿上,仍袭称同知府。

建厅之初,同知大人彰显朝廷威严于西炉边陲,作为流官,向无先例。察情理事,乏典可循。启用末获当朝认定身份的土职明正世家,实属良策。朝官少不得土豪鼎力相助,乌拉差役柴草粮秣,尽有所依靠地方。客观上形成‘土流兼治’格局,料理边务事半功倍。历任同知,也还绷得起父母官的面子。

驻炉同知府,施行皇纲,是以支配明正为能事的,对前朝土职后裔,已经不再是通常的縻概念,更象是施威,而加威又不露声色。而须体恤怀揉处,又慷慨加恩,有功必赏。同知高兴的事,多半皇帝也满意。别地里以夷治夷,在这儿竟然呈现着‘无为而治,实乃大治’境况。如此安康宁边,合乎天理人情世道。

这同知大人开堂,身边红、黑两师爷,各执朱批墨批两支笔,皇差官司应了尽了。那些‘等因奉此’一应文书,由黑笔师爷办了就好。命案财讼要紧事,土司斗胆不敢决断的,交红笔师爷,公堂执法,正大光明。地方上民务民生事宜,自有土司承担,同知也操不了这份心。常年粮赋只是象征,收檄茶税纳取金课相对是重头,以及挖药狩山所本执据,禁烟规娼执行策术,却是要同知亲自过问。

同知府上十余隋从,平底靴脚印盖满白土坎秀石包包以下。平常不着顶戴,不轿不骑,身为官家象是百姓样的。同知大人又不驻炉过冬,让人觉得同知府上有吏无官。只要府上灯笼彻夜照起,过街的打更声匀匀,炉城就长年太平无事。

同知大任,先着重敦嘱康边各地大小土司按时朝贡,没想到土司们入京成瘾,歇止土司们隋意借口朝贡,竟然成了同知的费心大事。着明正掰发入朝路引,限定入朝人员,打点注册贡物,以不讳众心又不违皇旨为是。这活儿同知做得好。

小城里营盘、市场、会所都互占地皮,其间时起个介。官民关糸,军民关糸,同知大人作主调停。炉关内置军粮府,官仓粮屯设防森严,防范火情盗情,手下人再是得力,同知也不敢大意。另外,同知管着个‘照磨署’,该署专项管理磨坊,吞吐军粮不意外蚀耗,还要讲究点儿质量,这些,都由同知代军粮府督办。

从首任同知到直隶厅同知,尽是些难得入流的‘流官’,名不见经传,在民间的形色,似比土司还土三分。不及武官容易立功建勋,形色也不及土司光鲜,却实咯责任重大如山。安置屯兵,劝民农垦,兴办作坊,摸索出整套经验,都是后来被赵大帅尔丰改土归流所大举效仿的。先后, 同知符光熊筑‘通天桥’于上部天路首途,同知刘廷恕以饷银抵制‘卢比’侵市,同知王典章捐廉银助官办大同学堂。凡此种种,在炉城都算不非的功德,仕绅乡佬,尽记在心,留美好口碑于后世。

同知大人,做地方官员,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领当朝皇旨,却秉前朝故政。安疆土,保民生。有位高龄的再任同知老爷心头是最明白不过了:早在大汉设都尉于该方时,就呈现着‘治牦牛主外羌’局面。孟蜀碉门鱼通等六都护,以长河西为徼。一度,大顺授印于鄙寺,称汉官寺。蒙古营官驻木雅乡,与木雅王争正统。西炉与内地,命在一糸。到历任同僚头上,为大清命官,与明正土司并呈相辅,‘土流兼治’虽非壮举却建树颇丰。不过,纵便阅世艰深,民国建西康省,特置康属。一度出苏维矣政府于康区岚安、白利。新中国建自治州,取炉城作州府。这些事,却是历任同知们想象不来的。

同知这使命,不就牵糸上安康治藏的要领了么。

土 司 明 正

康东有正史以来,即是土司制,土司多直袭当地土猷旧势。大名鼎鼎的明正土司,就出身于牦牛王的木雅甲波。牦牛王多,畜卜王呷尔王折拉王不一而足,都是史前原生原住的牦牛种姓首领们。木雅甲波属牦牛王之一,是尼木雅母糸的传人。明正糸甲木参家族,甲木参是蒙语叫法,蕃语叫坚赞,康话直称降泽,民间称其为甲拉。甲拉在蕃巴口头上成了汉官。康人说甲拉是‘铁鼻’称号,暗含‘有种’的意思。吐蕃兴起前,蕃域雅隆雅鲁的牦牛六部,其主雅德杰与西出的木雅难解关糸。康巴历来自立为王的事层出不穷,康巴王者‘康泽杰’每由旄豪牦王把持。王豪们不立邦国,都属锅庄主,锅庄是圆融社体‘戈措’,戈措兴伙耕伙牧伙居伙食,这可是香格里拉胜境所描绘未及的。这些事说起来一言难尽,细想已经是别于蕃巴文化的康巴文化了,可别不存认。

贡嘎山西麓的色吾绒有块火烧房基,相传是甲木参家族的祖祀地。色吾绒一带老地名尽与牦牛木雅的旧闻故事牵联。木雅乡的牧居城子,就是旄豪开市行商的产物,此处一度中转雅茶和番马,是早于炉城的物流集散地,纵然小小的,也还是有那点模样。最先起着达折朵和魁仑朵两者作用,与碉门朵、察木朵、吉古朵成四方格局,给古木雅王族长脸呢。到后来魁仑朵兴,取牧居城子而代之,达朵和折朵共构成四朵中心第五朵。也就在达折朵这儿,明正土司家族的历史长歌,唱到了高潮。

旄豪活跃在秦汉时代,直追老三朝的。牦王在孟蜀、南宋西陲宁边,都有所积极作为。元朝开国,木雅甲波历任招讨司,指挥使,宣慰司。入明,土司虽一度迟疑,仍然畏于皇威,谢迟附之罪,受安抚、宣尉,进而继集长河西、宁远、鱼通三地土职于自己一人之身。这事对牦牛木雅是洪福。明万历年文书中即见‘明镇’之称。清初,皇家就当他是‘内土司’了,另眼相看。这是历史。

虽然明正这大号出于大清因袭明朝旧制之故,但明正土司宣政慰民、安边抚远很是得力。加之秉承木雅甲波传统,众戈措措本们听其号召,已然成了习惯。不由打箭炉厅不慎重启用明正,施行縻怀揉,成就‘土流兼治’空前格局。西炉官司民务少不得明正鼎力相助,乌拉差役柴草粮秣,同知满意,朝廷就嘉奖,炉边便安宁。

明末清初,康区趋从反蒙形势,虽经由班禅调停,却已成患。1651年身为土司的木雅王,继白利王之后,被蒙古军阀和第司‘处决’。1700年世袭土司色纳塔巴又被驻安良坝喇嘛寺的蒙古营官昌泽列集所杀。经此大难后,其遗孀贡喀及狐女桑吉逃到达折朵,所继两任女土司有点儿名存实亡。桑吉嫁木坪,续一子二孙,返回母族祖地,合打箭炉同知驻炉城,袭守世职。明正不衰,只缘于牦牛王的民间故有威信和木雅甲波地方豪强的实力,只缘于土司被皇帝准予世袭的当然宿命。

1652年明正土司携身兼百户的众措本清求内附,因蒙藏多事暂受安抚。1666年再次请求内附,得以‘换发颁还’旧制印信。1701年土妇贡喀秉锅庄木鸦(木雅戈措)万二千户,再三内附,保全身家。立清近两百年间,明正权袭明朝旧职,长期末获大清当朝认定。迟在1825道光五年,土职身份才由当朝认定,受‘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铜印。这印现藏四川博物馆,作为历史见证,非同一般文物。1833年明正经木坪归纳鱼通长官。纵便如此,空头土司明正仍在1783年授二品顶戴‘甲木屯巴’勇号。1792年受顶戴,留绘像于紫光阁。1809年追封前三代为‘显武将军’。尔后,1864年领头品顶戴‘提都衔’。1905年受赏‘总兵’。世代明正,如是身家,煞实重要。

历来,长河西、宁远、鱼通,尽在明正职守中,特任鱼通长官后,长河大渡的‘鱼通锁钥’布在雅曲卡去了,与‘金沙锁钥’并呈雄关。还有,家庙金刚寺主持,必定是甲木参家族男子,他拿起铃铛是活佛,放下铃铛是土司,无可非议。这就该撒打点闲聊的话儿出来:似乎康巴文化是让游客消闲而不是让游客研究的。但提供人文旅游资源的方家,应该研究康巴必须研究康巴吧,以至行政要研究,学界研究更是本份。

神 格 康 人

木雅人喜欢拿雅牛说事。厮巴宰牦创世,日月、山水、草木都是那牦通身器官分别化成。厮巴是自然力的人格化,其牦是万物原质的形容。康人信神,先信厮巴大神。传说的厮巴牦首人身,该是造神师们为‘大威德’金刚取象前的原型。

最初的达折朵,是天底下一派海子,山只有马鞍子那么大点,地只有坐垫子那么大点。海里的溟牛把前蹄放地上,地大了,把后蹄放山上,山大了,溟牛上岸,吃草长毛,成了牦牛‘雅’。牦牛头骸是供俸对象,老炉城人当牦头起‘万相自在’作用,也当厮巴看待。康人供牦神为本尊,牦神雅拉,报身雪山。图象造就的‘雅拉’,是一位以白牦为坐骑,披白色毡氅,顶白色毡帽,持白色云旌风幡的白面善者。

木雅锅庄诵辞所述,有幻生仙妇喀姆感受天岚、地墒、海露,产三枚‘三昧卵’,置牦角中孵,染受牦角血脉气息孵出九女,又与男性牦牛山神交合,所养子孙分别为康人先祖。喀姆成为古喀弥的原始信仰,不算宗教。母糸的尼木雅仪母,达折朵一方母亲神祗叫尼姆,这位母糸神祗的神房就是拉姆则,后来改为噶举纳摩寺再改为格鲁南无寺。如今该寺前殿壁画中可见拉姆则仙女造像。她又被引伸为蕃巴化了的寿祥仙女。

母血传统衍而成为父骨传统,喀姆信仰改作贡巴信仰。贡巴古老,属自然宗教,却区别于象雄的本波和蕃耶的朱拉,自成体糸。贡巴以牦神显示的厮巴为名义来司祭。

又有郭达将军菩萨,郭达名为将军实为铁匠,其神格造象是新康人都熟悉的。

老锅庄信五福神‘戈畏拉安’糸列。其意为‘怙圆五神’。母族神即怙圆神居本尊,骑牝鹿持镜箭。四下列父族神或命神、地祀神或乡土神、保护神或战神、福气神或财神。

元朝,北方外氏瓦斯焦家族迁居木雅达朵地方,反客为主。所供瓦斯焦大神,其造像赤面环眼嗤嘴,猛虎是坐骑也是其镇压,后来以佛门护法金刚身份,享炉城所供香火。锅庄朗批、夺庚、丹珍等十数家,共同为瓦斯焦作祭。

藏传佛教兴起,民间供养白度姆和六臂观音、长寿佛和药师佛。明朝天启年间,内地大用和尚在大石包处建‘广佛寺’,供如来佛和十八罗汉。民间汉传佛门信众,在家供携金童玉女的杨柳观音和把布袋的大肚弥勒,已然使佛教向民俗衍化了。

初建炉城,孜尔北坡万善坛暨大象道院,所俸神祗是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及达麽、孙宾。河西城镇德备坛暨通元宫俸有坛祖高云和老夫子及故先坛友众牌位。跑马山下金玉坛暨圣谕庙,所俸神祗些多多,到民国时代,从轩辕黄帝到孙文逸仙,从西王母到麻姑奶奶,从文圣孔子到武圣关公,古今千载,不一而足。那是万神殿。

羌糸的鱼通哇把他们的猎神‘娃娃神’带到炉城。该神稚倔土俗到住,一样被藏糸的‘外人’些恭而敬之,不敢对其造次。鱼通哇自己倒是对这猎神大大咧咧真当娃娃唬。

康人穆斯林的心灵清真,真主、先知都不着偶像。炉城洋教信徙似乎不看好十字架上替大众受难的基督,却接受祥霭的圣母子像。

娘娘庙三宵殿撒下的木头‘灵童子’,是准娃娃娘些的精神襁褓,也得秘密供养。

康区丰产各色生药,炉城是生药集散地,挖药子,药材商,讫药解痛痒者,分别供养药王、药圣、药师三尊菩萨。同样,五金匠祭吕祖,中医祭孙思邈。泥木匠祭鲁公输,饮食业祭九皇,酿造业祭雷祖,皮革业祭灶君,屠宰行祭张飞,磨坊业祭詹王,待招行祭罗仙。三教九流之余,陈宗大娘赵半仙,昌姬高士甲马仆,尽都得祭。

炉城土地菩萨,食市井烟火。火闪娘娘和雷公,被指为活人。火灾让炉城人畏火十分,敬火神又怕拈火,火神无庙,香火特殊,然心香祈之。人字形河流作撇捺,东、西街消防井作两点,拟地貌为水生的火字符,安其火神。

特别点的,是生殖神,不造像却以形寄神。女阴象征的岩隙指认在郭达山东麓,男阳象征的岩楞指认在拉姆则东麓。悄然而祭,不动声色。

康人的众神都充分人格化了,康人自己就总显出些神性的格调来。

庙 会 打 点 的 岁 月

先不说人人尽知的,号称喇嘛寺的十多座藏传寺院,以及寺院里隆重的庙会。

最古老的庙是拉姆则的神房吉拉鄂。庙会的生起是喀姆祭拉姆则的仪典活动。拉姆则衍为噶举礼佛的纳摩寺,实存属格鲁善规的南无寺。数千年不断的香火,一脉相承。那庙会大,炉城首数。念大经,跳羌姆,还耍吞口,撒鬼弹子,十份的神秘。

安觉寺元根会,是纪念宗喀巴的五供祭典,点千灯,盏不足,剜芫菁作灯,举盛会。

贡巴时代,祭厮巴是康人传承。贡巴别于本波,是康巴自有的自然信仰,原始宗教。其祭祀场所是择吉巴,祭祀活动也是择吉巴。后来仿照佛门兴寺,炉城的贡巴寺就是贡加寺。也有小小庙会,庙会上大供麦饼以代牺牲,最是通俗。

俗称黑教的本波,在康是呗巴,有绛达寺。该寺庙会上,祭司摇鼙鼓呗猛咒,深沉。

返归木雅的折拉王在折朵塘定鄂博双堆,是天然祭坛。祭苍天,撒龙达,一呼百应。

达渚水口金刚宝塔,祭瓦斯焦大神。金刚寺也筑有该大神的祭塔。瓦斯焦家庭经堂常年作祭,与瓦拉家结上亲缘的十有好几家锅庄,都应时聚会,特祭该神。

炉城将军庙,菩萨是铁匠,他就叫郭达。将军庙会,抬神巡街,气势非凡。

汉人些进来,供俸三皇五帝前的人祖,、伏羲、神农养尊处优于三圣祠,每年‘春秋大祭’,胜似庙会。后来成了学校,属新学,还是兴祭孔老夫子。

明熹宗天启年间,内地大用和尚在大石包现情歌酒店处建‘广佛寺’,又叫汉人寺,衍为‘天王宫’,别于藏传佛寺。届时庙会,与峨嵋洪椿寺同步。

太平山、九莲山和鱼龚山三坐观音庙及跑马山观音阁。二、六、九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得道、座莲三期观音会,沸沸扬扬,还几几乎就是拈香姊妹们的特约会。

山王庙,祭着位张真。财神庙,在紫气门城墙尽头。都有专项香火,持日举行。

在明末,京爷遗老出外省,清静处世,到达折朵设醮,继而兴三坛。万善坛、金玉坛、德备坛,渐而定道教三宫。跑马山下金玉坛成就圣谕庙,孜尔北坡万善坛成就大象道院,河西镇中德备坛成就通元宫。三宫后又添文昌宫魁星阁等等。共办洞经会,场址上,香烛成阵。云板金声,磬石玉振,丝竹鼓钵,仙乐齐呜,诵‘皇经’讲‘圣谕。

九皇会祭北斗七星,饮食业以‘九皇神素’当街布置供养,示禁荤。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望宵,上、中、下三元节,开张上皇会、孟兰会、寒蟾会。

秦晋人的关帝庙,下江人的禹王庙,邛蜀人的川主庙。依庙,同乡会各自开。过大年,开灯会,他们的巨龙、彩狮,旱船、刀马,比到起舞,争胜,夺披红。

乡俚市民的城隍会土地会,士人学人的轩辕会孔子会,商贾贩子的财神会,哥老邦的单刀会,妇女伙的拈香会。娘娘会、将军会、药王会,炉城庙会,那是数也数不过来

洋人的庙儿太大了,是真元堂,洋教根基不深,自然是教民不多,却很有组织的样子,七日一作忏,每年有个圣诞,大会教友,影响教外公众。

回回宫殿式的清真寺,不用香火的拜克,定时举行。古尔邦节,特色浓郁。

炉城忌火,没得火神庙,又得祭火神,文昌宫和魁星阁代为祭。有龙王庙,不止一处,敬水的人专祭,放河柴的大祭特祭。今体育馆中心,正是被大水冲过的龙王庙。

四季不断的庙会上,端公、道士、巫婆,各施其司,各不相违。道士的签卦、画符、咒令、靖坛,所为多么专业的样子。端公就散打了点儿,求药、请寿、净宅乃至于烧鬼、招魂、降神,不遗余力。还有成众的‘扛神匠’,每逢庙会,抬神像巡街,是他们青壮时期半份职业,一生荣光。喇嘛们就显得庄严多了,受五族人等齐尊共敬。

很长个时期,老子与释子结合成‘佛顶道’,兴于炉城。还结合了古典贡巴,称其为蛮端公。宗教就进入‘新生活’了。法事‘拟表’‘疏稿’竟然由官家师爷执笔。

各庙徒众,在那年月,生存有着落没着落不打紧,精神依托缺不得,谁说他们是顽劣愚民,有道是善男信女,都心地干净。居士,静士当中,更不乏处世高人。

狗 儿 乖 乖

说的是,在那马背上起家的大清皇帝手头,明正土司显摆不开贡马的优越,就用药养育出宠物京马,以悦皇颜。一并,京狗也这么出来了。京狗小巧,美观,是筋狗也是精狗,又值钱,还叫金狗。不过育这病态的狗儿有违康巴人的天良,京狗儿没后续,成了甲拉家的历史典故。具说后来某洋人在木雅乡获得过京狗,把他高兴的。

瓦拉家的袖狗与甲拉家的京狗,名气上好有一比,其实袖狗就一味的袖珍,又娇贵,贬袖狗的人说它是老耗子,也没得后传。锅庄阿佳讲,瓦斯焦家袖狗是鹰种,老鹰巢头掏来的,一叫就听得出是鹰呜。又讲那巢老鹰呜声如嫩狗吠。竟成传奇。

洋汉儿家的哈叭狗,引荐过来,喜欢它的特喜欢,讨厌它的倍讨厌,都冲其主人洋汉儿来事,唆狗还看主人脸讪。总的看,哈叭狗媚人,是事实。

甲庚些的黄狗,守家的。见陌生人就干叫唤不咬人那启,是诧狗。悄悄咬贼不出声的,哑算狗,励害。似乎,黄狗真是黄皮毛的最好,黑的花的其次。

彝茹些的撵山狗,长腿细腰,西山一带出名猎狗。极品的‘粉嘴’最能猎,独只上山林,专取麝香。识狗的,对着撵山狗念狗经,一百八十字口决,字字过硬。好狗,狗鼻子狗耳,狗肚子狗胸,以及狗尾巴尖尖,全有绝窍。炉城棚户人家养撵山狗是习惯。

当然康人家的‘蛮狗’著名,一个蛮字,是满是特是最。人类豢养的唯一大型肉食猛兽,藏獒嘛,最得行。那四只眼睛的,一般人不敢盯它。当年康区雪豹颇烦,养獒却豹患。锅庄大院坝拴条獒,主人在家自觉威风,人出了门也不自觉的显威风。

有导盲犬那回事。九只带响铃的毛狗,三三成阵,牵引白胡子盲者穿街过巷,声势。另有算命瞎子,他和狗出现,看起来不象狗引路,倒象人扯狗,作态。

普遍的,是街狗。街狗不属家狗也不属野狗,炉城四厢成群。街狗有属地,东关上的不拢北门,北门上的不到南市。各方属地上,街狗又分伙,狗伙内有头儿,势利,争风。专咬穷人的专咬富人的,只拣弃食的只讨赏食的,舔肥的恤囚的,记情的记仇的,满街团团转。狗社会形色纷呈,下中上三等,一等服一等。吃香的,嗅腥的,喃屎的,一眼看得清。它们是寄生于人类社会的灵牲,防空洞里年年都一窝窝的生狗崽。家里养狗的,交尾看紧了,不让出烂狗。处文明一隅,变狗,也该懂天伦吧。

街坊娃儿,胆子大的,各认一只街狗在自己麾下,打整得干干净净,又不敢领回屋,匀出伙食拿出去喂养‘我家狗儿’,认下的狗儿有名有姓,只听小主人叫。

街上一度有条凶狗,常侵害街坊,人都怕它又不敢打它,欲打更凶。有个叫花儿吼得住那凶狗,骂人样的几声,就管用。人称他是狗的煞神,好似疯狗见他也夹尾巴转屁股溜远。人说,狗就这德性。再添句,人也差不多。

前些年,还有条明星狗,从新都桥农场引来的纯正德国军犬,狼种,出门给主人家买东西,了钱去了货来,一街的得意,当自己还在服军役。

往些时,东关外,给马匹割夜草,给皮溏割攸竹的两伙娃儿,为争一块打尖地坪,人少龄小的割草娃买获了城门洞那条瘦狗,咬人多龄大的割竹娃,竟然就得胜了。这事悄悄的,对方没觉得。倒是那瘦狗从此依懒了割草娃大半年,到冬方了事。

城外头,窜野狗,家种的野狗不上街,在城门边边瞎胡闹,背夫路上打野食,也活得过来。真正的野狗在山上逞野兽,偏偏是有野狗出没的山野,野鸡野兔自在安宁。原因在于,野狗守定的野山里,人怕狗,不至于对自然界‘非份’。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5

【关键词】狗;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联的,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生活背景、以及文化习俗不同,翻译不是简单的将一种语言机械的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的传递和表达。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英双语文化的交流。”(邵志洪,2005)同一个动物词在一种文化中被欣赏的动物可能在另外一种文化中不被认可,甚至被排斥,正如一句英文谚语所说“One’s meat is another’s poison."。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以及实现语言的对等和文化的移植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1 习语的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

1.1 习俗文化的不同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例如:英语中“lucky dog”指幸运的人,若是简单的按字面意思翻译“幸运的狗”,那样就与其本意截然相反了。但从英国人对狗的价值取向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但狗在中国的待遇却截然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人或坏事比如“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狗腿子”等。同样的,中文中的“狗仗人势”、“走狗”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也就不能涉及到dog。

另外,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非常丰富,习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也是多种多样,这样就使得习语的意思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翻译“ 爱屋及乌”就应译为 love me, love my dog.这里就用到了排偶的修辞手法,即把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短语,并列地排在一起,从而达到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明朗。感染力强的效果。至于在这例习语中,中文意思“爱屋及爱乌”与英文意思中的“爱我及爱我的狗”,意义对应上的差异就归结为中英习俗文化的差异了。

1.2 地域文化

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环境、社会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地理环境中,必然会有特色鲜明的民族个性。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例如:a sea dog(老练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乍一看,sea(海、海洋)、water(水)似乎和狗都没有联系,但是结合英国的地域文化,英国为岛屿国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海在英国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习语中除狗外,还出现海、水的字眼,所以a sea dog译为“老练的水手”、a water dog 译为“水性好的人”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1.3 历史典故及话寓言故事

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量由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因此我们还要学会从他们的根源上寻找他们真正的含义。

英语中,例如: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土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to rain cats and dogs即to rain heavily/hard,汉译为“下倾盆大雨”。如果我们仅从单词意思本身来翻译就很难理解到其深层含义。

但中文中习语,因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则完全没有与之相对的习语,例如:“鸡鸣狗盗”、“东施效颦”,因涉及的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耳熟能详,但在英语国家却因没有类似的事件,不能完全准确的翻译。

2 翻译对策

基本上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狗就是“dog”,“dog”就是狗,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翻译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翻译习语时,切不可望文生义,要注意理解其文化内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2.1 直译法

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全译策略,一般能显出译文与原文较大的形似。换言之,比较容易看出词对词或短语对短语的痕迹。

比如说: 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lik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仗人势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sition.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译法是翻译习语时的一种常用方法,它能在不违背译文语气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仍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

2.2 意译法

意译是传达意译不拘原作形式的全译策略。如果说汉语中的“猪狗不如”worse than a cur or a swine,很多西方读者可能会不理解,因为汉语中的狗大多带贬义,而在西方国家,狗基本都是当宠物养的,是主人的心肝宝贝。在这种情况下,即当直译法无法表达出原文含义,译入语又没有对应表达时,意译就成为了第一选择,否则,读者会不知所言。由于狗在中国文化中的浓厚贬义色彩,许多习语在英语中没有相关联想,汉译英时,多采用意译。

如:狗胆包天monstrous audacity,狗苟蝇营seek personal gain shamelessly,狗屁不通nonsense,狗头军师a good-for-nothing adviser,狗尾续貂make an unworthy continuation of a great work,猪狗不如(狗彘不若)a worthless fellow,狐群狗党(猪朋狗友)a gang of scoundrels

另外,一些英语习语给狗赋予了褒义色彩,或者因为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异等对狗进行了设喻,为了避免中国读者的误解,也应使用意译法。如:lucky dog(幸运儿), top dog(头头), war dog(老兵), yellow dog(胆小鬼), go to the dogs(堕落), wake up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等。

2.3 增译法

增译,即增加式全译,指从原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语言单位的全译方法。由于双语的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结构以及习惯表达法的差异,翻译中有时会增加补充某些必要的词量来衔接语义,填补可能出现的语义空缺,使译文语言更加明确,达到和原文相似的某种修辞效果。增译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加语言单位,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形但有其意的一些语言单位。这也就是说,增译必须是最小限度的,切不可增加过多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有一些习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对其进行意译又会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此时,就可采用增译法,对习语中的比喻或表达形式在译文中作适当的调整,进行文化补偿,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如:狗尾续貂a dog’s tail joined to sable―a wretched sequel to a fine work; 狗咬吕洞宾snarl and snap at Lv Dongbin(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Chinese mythology)―wrong a kind-heard person; 狗仗人势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wer―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 of a powerful person.

3 结语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英汉本属两种语言体系,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加上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如此显著,对此造成了两种语言对习语翻译的千差万别。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对来年各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对两种文化的熟练掌握。毫无疑问,只有掌握这两种能力,才能更好的翻译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极其语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2月

[5] 王勤玲,《试谈中英文习语中“狗”的翻译》,山西教育学院报,2001年01期

[6] 何慧刚,《英语习语翻译与文化交流》,1996年03期

[7] 孙凯,《关于英语习语的翻译》,2002年02期

[8] 李艳,《汉英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及其对策研究》,2001年9月

[9] 李富宁,《英语习语》,1980年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6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影响

0 引言

在语言的交流当中,理解对方的语言不仅是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也是对其内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梳理,语言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英汉的翻译当中,要求译者能够掌握两种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文化差异、思维习惯等对译文产生的消极影响,利用其积极的影响。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目的是让另一个群体了解相关的知识,采用直译,还是意译,也要根据所要翻译的资料来定,文学作品尽量要采用意译,科技文献要采用直译,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尽量在不改变原作者的意思的前提下。符合受众群体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讲资料原汁原昧的翻译。

1 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近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构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也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及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 has his dog.(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the blue―eye boy(红人)、green hand(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等。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需说“Thank you.”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例如,在给英美人上对外汉语课时,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如果回答“谢谢”,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成“It’s my duty.”就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不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义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 my pleasure.”(我很乐意。)或“Don’t mention it.”(没什么。)以上例子表明,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2 价值观念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Value System),这套体系直接影响着人们思维的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的作用。

2.1 谦逊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不同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喜欢谦虚内敛。所以,在中国,人与人相处,习惯于卑己尊人。比如,在接受别人赞誉时,与西方人反应不同,总是说成“做得不够”或“没什么”,给人的感觉是受之有愧。同样,写文章的标题总爱用浅谈、略论、试论、浅析等。中国人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通常表现自谦或自贬,力图达到“自我”或“超我”的境界,这种贬抑自我的做法令英美人十分费解。按他们的习惯,听到别人赞扬时应表示感谢或赞同,这样既是对自我的肯定,也是对他们鉴赏力的尊重。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论文标题中的“初、浅、试”之类的谦辞,译成英语时可不译,以避免误解。相反,在论及有关对方的事情时,中国人总爱抬高对方,也是贬抑自我的一种方式。汉语中的敬辞很多,如“大名”应译成“your name”,若将“大名”译成“your great name”,英美人会认为那是讥讽或挖苦。

2.2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同

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观念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其具体表现是自立精神(self-reliance)和自我实现(self-achievement)o翻译“American dream”实际上要对美国人不依赖世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个人奋斗的精神进行诠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孝”,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中国人崇尚“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而英美人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汉语说“闲人莫入”,首先着眼于他人,英语却说“The employees only”,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中国人非常注重等级观念,汉语通常以职务称呼人,如,李科长、张市长等。英语里除总统、教授、医生等为数不多的头衔称呼外,绝大多数人之间以名字相称。由于这种文化差异,“这是陈科长”一般不译成“This is section chief Chen”,而译成“This is Mr Chen,our section chief”。

3 地理环境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4 结语

中西方国家因各自受其地理环境及宗教文化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文化特色。虽然中西方国家语言文化存在着差异,但这些差异都是客观形成的。当前,在全球经济形势下,中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只有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找出两种语言共同的精神本质,才能进一步促进两种文化、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在英汉翻译中,要首先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对英汉词语翻译、谚语、习语翻译、句子翻译的影响,才能为英汉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便达到英汉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