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双语论文范例6篇

蒙汉双语论文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1

关键词:双语教学 蒙汉 教学法 创新

双语教学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蒙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落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力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上的创新。

一、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到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就会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做到蒙汉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有效提高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蒙地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而且,有效实施蒙汉双语教学法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蒙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加强蒙汉民族团结,发展蒙族地区的文教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级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和蒙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组织蒙汉双语教学时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在蒙汉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先对学生进行汉语和蒙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级测试,以测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基础,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班授课。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成功的运用在留学生双语学习中,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具体的实施准则就是,教师科学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上,采取不同的蒙汉双语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级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回答问题时允许一定的母语使用量,而在课后教师再给其开小灶;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适当进行书籍阅读,并参加课堂讨论,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语言性和科学性,而蒙汉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蒙汉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

(三)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蒙汉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蒙汉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蒙汉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蒙汉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四)增强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

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在蒙汉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模式方法的探索,还是具体的课堂付诸实施行动,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全程参与并付诸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都可以独自探索适合自己以及班级学生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方法,而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创新式蒙汉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借鉴使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修正,这就需要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而这种能力素质水平,则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以及自身努力获得。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蒙汉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纳引进蒙汉双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去,为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国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应受到广大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刘红,熊丽萍.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6(4).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2

蒙汉双语专业是以培养兼通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少数民族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要体现民族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其民族性,加大蒙古语基础课程设置的比重,合理地设置并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符合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既要遵循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规律,又要考虑到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多媒体的一体化设计和教学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度。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教学内容之间不能简单重复,要详细编写每门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学习要求。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依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学生和教师是处于准分离状态,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网络媒体实现的,学生以个别化、自主化学习为主。作为教师要具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熟练掌握本学科及相关的知识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丰富教学平台资源,随时提供服务,为学生搞好支持服务;教师的导学包括面授辅导、网上导学、电话、QQ或其它形式,因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要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制定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并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对重点、难点的着重辅导,主动通过各种媒体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情况、遇到的问题、困难等并及时帮助其解决。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存在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应注重要求学生尽量由蒙古语学习逐步过渡到用汉语学习,语言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精通到精通,直到学生毕业时,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语言能力也提高了,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出更好的具有蒙汉兼通的专门人才。作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逐步树立“自主学习观”,学会并善于运用蒙汉两种学习资源,使用各种远程学习技术和媒体,与教师保持经常联系,随时提问,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深化考核方式改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方针是“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面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培养既懂理论且具有蒙汉双语专业实力的高等专门人才,又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由过去单一模式的终结性闭卷考试,到形成性考核+终结性闭卷考试,再到半开卷、全开卷式考试以及网络考核、网上100%作业等各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从目前的情况看,还不能够达到学分银行式的教学管理考核体系,不能达到学生随时申请考试、网上考核的目的。开放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应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考试为中心的观念”,注重过程考核,可阶段性进行网上小测试、撰写总结报告、学习小结等,然后将多个测试结果的平均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其次在考试的内容上根据专业要求,注重理论、实践、技能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性考核内容,将考核融入到每个章节,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考试来衡量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考试的时间,单独出题单独考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考试的形式可以是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网络考核、撰写报告等各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借鉴广播电视大学的经验,在建设蒙汉双语专业中,把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历教育教学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国家或内蒙古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在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掌握一到两门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转岗能力,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学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等专门人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蒙汉双语教育实现的目标,依赖于合格的蒙汉双语教师。在蒙汉双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有足够数量的蒙汉双语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蒙汉双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这就需建设一支与蒙汉双语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的业务精湛、学科素养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具有蒙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包括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还应包括蒙、汉双语言能力的建设,能够遵循网络教学规律,适合开放大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的蒙汉双语教师队伍。只有建立高质量的蒙汉双语教师团队,才能保证内蒙古蒙汉双语专业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从目前内蒙古电大系统蒙汉双语教学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情况来看,存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双语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双语教育教学,也成为了制约双语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蒙汉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了当务之急。首先,优化教师队伍,加大蒙汉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在全区系统建设师资库(包括外聘教师),积极吸纳各高校的具有双语教育教学经验的学科专业教师加盟,提高蒙汉双语教学的整体实力。第二,有计划的对蒙汉双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逐步形成蒙汉双语学科化培养体系,对现有的少数民族教师有计划的开展并加强蒙汉双语师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循序渐进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业务能力以及课程学科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蒙汉双语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蒙汉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培养培训,建设一支优秀的具有蒙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为开放大学蒙汉双语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逐步实现蒙汉双语教师考核持证上岗制度。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评优选先,实施激励措施,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重视制度和机制在双语教师发展中的导向与规范作用。四、相关教学条件建设对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影响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很多的内容,在此强调的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蒙汉双语网络平台建设。内蒙古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作业习题、直播课堂、IP课件等多种媒体。学员通过平台进入课程论坛参加教学活动、提问、发贴等各类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建设并完善了具有特色的蒙古语专业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电大在线汉语平台和蒙古语平台对照进行学习及互动。蒙古语平台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随着蒙汉双语专业的不断建设,其蒙文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指导、形成性考核、IP课件等教学资源要在质量上和汉语平台达到同一水平,不断加强服务器等硬件资源的投入、网络的畅通、蒙古语网络教室的建设等,加快蒙汉双语资源建设的步伐,实现蒙汉资源共享的效果。二是完善蒙汉双语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品质,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而课程建设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指的教材,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它不是唯一的,而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如果没有创新的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会步履维艰。创造性的教材应以创新的观点阐明学科内容,要及时引入和介绍学科新成果,要在教材中及时反映科学理论的新发展、新变化,教材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了解有关实践性的创新素材,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重组,突出教学方法论,即学生能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去获取知识。

蒙古语课程教材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制定蒙汉双语教材建设多种媒体教材和一体化设计方案,一方面多种媒体教材要符合蒙汉双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依据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规划,逐步完善、翻译或编写具有一定特色的蒙古语教材,完善网上蒙汉双语对照资源的建设,为双语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逐步建设具有特色的蒙古语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具有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要想建设彰显特色的蒙汉双语专业,每个成熟的蒙汉双语专业都要有计划地建设精品课程(校级或内蒙级),蒙汉双语专业建设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紧紧围绕蒙汉双语教学特色,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五、结语内蒙古开放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专业设置上,不仅要考虑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要考虑内蒙古地区人才质量的实际需求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可行性,让更多的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在专业建设中,不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并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流的适应性强的蒙汉双语优质课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的能力,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质量的品牌专业。为振兴民族远程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实现民族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静 萨仁 元旦中乃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3

关键词:蒙汉双语教育;机遇和挑战

一、蒙古族双语教育现状

双语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的语言文字传统,基于当前的双语教学实践,形成的“蒙-汉-外”式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殊类型,也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核心问题之一。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在发展的长河中,既酝酿了完备的语言体系,又积淀了相应的文字系统,为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奠定了民族语言基础。而多年来,在双语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极具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因而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外语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内蒙古从20世纪末便开始了“蒙-汉-外”的双语教学实验。在推进这一双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双语师资。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蒙古族中小学阶段培养蒙汉兼通并且懂得一门外语(以英语为主)的三语学生。自治区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都设有培养蒙古族蒙语教师、英语教师和汉语教师的院系。在校期间,主要是使用蒙古语授课,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所有的蒙古族学生在就读期间都接受一部分汉语课程和统一的公共外语,目的在于让每个蒙古族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蒙汉兼通并且掌握一门外语。由于学生汉语和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双语教师会定期在民族院校等地进行在职培训。在多年的双语教育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也已经探索出双语师资培训的一些途径,比如英语教师与双语教师相结合的培训、在岗与脱产相结合的培训等等。

双语教材。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几十年中,蒙古语的教材已经形成了系列完备的教材体系。从1998年秋季开始,蒙译统编英语教材已开始供学生使用。新课标的教材目前也形成了跨省区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幼儿教材四大板块。并且于2005年,成立了内蒙古蒙汉文教材研究会。自治区还鼓励和提倡区内高等院校的教师自编教材或联合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教材。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草案)》规定:自治区制定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和教学课件开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重视并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各类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编译出版、教学课件及音像资料的开发建设工作。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基本上做到教辅教材同步配套。

二、存在的问题

教育经费不足。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经济对教育的投入本来就不充足。而民族双语教学所需要的资源更多,所以财政投入往往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在现代教学中,图书资料、音响设备等教学媒介越来越重要,在蒙古族双语教学中,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不能相应配套,于是就出现了双语教育“耗时长,见效慢”的问题。

部分人担忧加强双语教育会损失母语教育和学科教育。有少部分的民族教育工作者对民族语言感情强烈,担心民族语言受到汉语或其他语言的冲击,所以对开设汉语和外语教学非常排斥。另外,在三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上,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损伤了学科教学,因为在强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同时,严重影响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对策与建议

完善双语教育立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先行。虽然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和国家的多项决定中均对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关于民族教育的法律体系尚未成型。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民族教育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很有难度。只有相关双语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得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尽早的有法可依,飞速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教育经费也不断增加。但是仍然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教学设备落后,教辅资料匮乏,贫困学生较多,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问题。建议党和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双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解决双语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困难。

重视双语教师培训,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师资。汉语文师资力量是蒙汉双语教育的中坚力量,壮大这一师资队伍是蒙汉双语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汉语文教师,汉语普通话水平是否达标,蒙古语是否流利,学科知识背景是否扎实等等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至关重要。多年来,民族学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但是在师资队伍中具备这种实力的教师为数不多。而且很多教师对科研和教学所持态度不同,一味的埋头于科学研究,或者只是注重教学都是不对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鉴于这种情况,建议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定严格的双语教师的招聘制度,对双语教师的汉语蒙语水平进行测试,也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和科研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双语教育;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中图分类号:G7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04-03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教育科研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民族教育科研体系已初步形成,研究领域涉及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纵向上看,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从横向上看,涉及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政策法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以及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宗教、跨文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及其成果的广泛运用,对于指导和推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内蒙古地区长期以来蒙汉民族聚居,蒙汉双语教育也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近些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的兴起,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议题。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双语教育的重任和必然趋势。内蒙古自治区(简称“我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教育由来已久,这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建立70周年,这是举国上下值得纪念的日子,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蒙汉双语教育发展历程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展望,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蒙汉双语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动力。

一、双语教育与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民族教育工作,坚持以研兴教、以研促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双语教育和民族文化相辅相成。2008年某学者在“民族高等教育中蒙汉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也提到了“蒙汉双语教育尤其是在民族高等教育中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使命”的观点。2012年有学者在“加强蒙汉双语教学传承蒙古民族文化”一文中提出了“蒙汉双语教学传承、研究、丰富、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也同样受到的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自治区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也是体现民族性的载体。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蒙汉双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有宪法的依据和保护。内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汉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水平,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经济的振兴,也影响着民族文化传承。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必然走向。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了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医学等各个领域。他们以物质文化,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享誉国内外的呼麦、马头琴、长调等;这些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同和喜爱,每次国内外的演出和汇演都取得了震惊四座的轰动效应。近些年来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且国家合政府也下大力气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的“两会”中提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要求。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就像国家的利器和门面一样,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结合教育来实现文化传承;在内蒙古自治区必须把蒙汉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促使蒙汉民族共同交流互动,建设民族文化特色的繁荣昌盛的内蒙古。

蒙汉双语教育是我区民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蒙汉双语教育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中的特色,本课题研究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教学,传承和发扬蒙古民俗文化,促进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构建和谐的多语言环境,增强民族认同感,振兴内蒙古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中把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作为重点研究项目,这对于指导和推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蒙汉双语教育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焕发着勃勃生机,以其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虽然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中的重要科研项目,但是从目前来看把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相联系起来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独特视角研究内蒙古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是具有创新性,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三、呼和民族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简称呼和民族)是我国唯一一所具有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学校,也是我国较早的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到目前为止建校已有六十三年的历史。学校以其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简称“呼和民院”)开设很多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如:蒙古学(宗教文化)研究所、蒙汉翻译研究中心、草原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民族教育和科研部门。学校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学报《蒙古学研究》蒙文版是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蒙古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学术水平。中国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学校现有的两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翻译学、蒙古民俗、新闻传播学、蒙古文书法、蒙古文学、蒙文信息处理、哈撒儿、草原生态与环境研究是也都有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学校科研力量强大,先后承担并成功完成了十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十五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项目、二十三项国家民委项目、二十二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百四十项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哈撒尔与科尔沁历史研究”团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培养团队”的发展计划。部分优秀教师承担了中国蒙古学文库选题,参加编撰《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工作。呼和民院被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等部门确定为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和内蒙古语言与翻译研究中心。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也经常举办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2015年12月20日下午,由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联合主办,以“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题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文书法笔会”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隆重举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院长阿拉坦仓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白玉林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蒙古文书法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蒙古文书法的共同保护单位。同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获批成为国家民委第二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蒙古文书法研究。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每年一度的那达慕文化节暨运动会,经过历史的积淀,已发展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盛会,是增进全院师生团结、创造和谐氛围的纽带,是展示蒙古族优秀文化和我院繁荣发展的窗口,更是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体育事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本届那达慕文化节又将充分展现我院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新风采,检阅仪式后,进行了圣火传递仪式以及祭火仪式,各系学生表演了民族安代舞、由学生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走秀、马头琴合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集中体现出了民族特色文化和学生的艺术才华。那达慕文化节设有很多蒙古族传统竞技项目,射箭、搏克、布鲁、蒙古象棋、包根吉日格、沙嘎等穿行艺术展示与交易活动,并召开那达慕研讨会。呼和民院那达慕文化节经过历届的举办,始终坚持以推进校园民族文化教育,发扬和传承“崇尚自然、关爱生命、和谐共生”的蒙古族那达慕文化为宗旨,不仅是呼和民院师生中的盛大节日,更是新形势下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举措,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高校中的品牌活动,吸引了区内外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

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蒙古语授课学生培养和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和白向群副主席到我校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我校学生(尤其蒙语授课学生)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在广大学生中积极开展了“创新引领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教育指导工作。

近年来,校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先后赴全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北京中关村创业孵化基地、天津职业技能实训中心、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园和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了学习考察,并开展了系列工作。从2011年起,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先后孵化了民族皮雕艺术工作室、民族服装设计工作室、摄影摄像文化中心、“指南针”蒙文系息处理工作室、孛儿只金部落牧业有限公司、“金智慧”考试专用书店、快鸽快递服务团队和计算机软件维护服务团队等创业孵化项目。其中,民族皮雕艺术工作于2013年10月与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民族工艺创业一条街成功对接;在2015年4月―10月期间,学校组织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优秀毕业生代表和企业界人士进校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和咨询活动;2015年底,学校在内蒙古大学生创业园合作共建了“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大学生众创空间――蒙元素馆”。

目前,通过学校孵化基地孵化的民族服装设计工作室、皮雕艺术工作室和“指南针”蒙文信息处理工作室已通过认证,成功入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大学生众创空间――蒙元素馆”。近期,学校将创建创投咖啡众创空间,继续帮扶和指导蒙语法律援助中心、环境和室内监测创业中心、水资源监测创业中心等具有一定潜力的特色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联系区内外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推广和研发,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进一步营造出“创新引领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培养和创业就业工作,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已经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学校一如既往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民族院校文化特色,把学院建设成民族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民族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但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我们提倡用教育来传承文化,以及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有其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思考[J].广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4):2.

〔2〕娜仁塔娜.浅谈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时代报告,2012,5(2):2-3.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维模式;内译;训练策略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在日常交际中绝大多数蒙古族人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蒙语。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她又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其特殊性在于:本民族各成员之间在交往的时候,除非双方都使用汉语,否则就是口头表达用蒙语,书面表达用汉语,这就形成了口头和书面分别使用不同语言类型的现象。一般说来,一个民族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有对应的同种文字可记录。蒙古族却不一样,除了有关本民族语言的论著外,记录母语时往往需要直接翻译成汉语,这种使用语言过程中的“双选”方式在社会交际中是极为少见的。我们知道,尽管学术界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看法有许多分歧,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这一点上,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既然人类思维必须依赖于语言,那么,不同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同的思维特点。根据这一论断,考察蒙古族学生群体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形象思维过程的“内译”模式

蒙古族学生从小就使用蒙古族母语,入学后需要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字,这当然是蒙古族人民的自愿选择。而他们从小习得的蒙语,在本土民族的交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蒙语进行思维已是根深蒂固,他们思维的结果,也是习惯通过蒙语进行口头表达。入学以后,他们需要学习汉语言,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蒙古族学生就必须有一个过渡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将两种语言加以对照,然后才能将思维的结果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译”过程。经过“内译”才能得出思维结果的过程,使得这种思维带有很大的间歇性特征。比如:要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思,在蒙古族学生的形象思维里,首先是依靠蒙语想象的“家乡”及其“新面貌”,之后再将蒙语词汇和汉语的词汇等同起来,进而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义。这个过程,类似于将英语同步译成汉语的过程。不同的只是,同步英译汉是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仅仅是为转达信息的需要,它可以非常简略;而“蒙译汉”则是从一种语言转入对尚未熟练的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替代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而且出于学习的需要必须做到精确表达。相对于从小就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习惯使用蒙语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显得相当特殊了。蒙古族学生在思维中需要“内译”而造成的“间歇”,从表面上看,给人的印象是表达反应迟钝,说话不流畅,其实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造成的,与智力因素并无关联。它是蒙古族学生汉语表达障碍的根源之一。

二、逻辑思维过程的“叠加”模式

这里所说的“叠加”,指的是蒙古族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用两种语言作为辅助工具,在作出正确的逻辑判断之前须做重叠思索,才能使表达符合逻辑。比如说,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蒙古族学生往往先使用蒙语加以领会,蒙语的语序是“前面有棵树大一”,倘若要将这一句意表达出来,就得依赖汉语再做一次思考,明确蒙语的“有棵树大一”与汉语“有一棵大树”是等同的,说出来才符合汉语的表达逻辑。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归根结底也还是蒙古族学生共用两种语言造成的。因为,“叠加”思维的双重过程,仍然达不到提高学生表达的敏捷度的要求,从思维的品质上说,它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用思维工具过程的“叠加”模式,构成了蒙古族学生表达上的天然障碍。表现在,一是由于增加思维量而导致表达速度的迟缓;二是由于把握不准而导致表达逻辑紊乱。许多蒙古族学生甚至到了高中学习阶段,仍然对口头表达产生恐惧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问题;而在书面表达上,也经常出现类似于“当时我们就在背后山”这样“夹蒙”句子的现象。

三、理性思维过程的简约模式

理性思维是高一级形式的思维,它需要思维者具有判断推理的能力。判断推理同样要依赖语言,如果仅限于思维而不需表达,那么各人的思维进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如果要求将思维结果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个人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反映。正如上文所论,蒙古族学生习惯使用蒙语思考问题,但表达时要用汉语。从思维到表达,按照维果茨基的说法,就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生成。通俗地说,“外部语言”实际上就是发出了声音或者写成了文字的语言。维果茨基是一个思维决定论者,他承认“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不同。多数社会语言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说话者的言语表述动机必然受到语境、信息内容和听话者态度的影响”。为了避免表达上的“错漏”,他们往往采取“简约”的方法应付,特别是在理性分析、推理方面的“简约”。从教学实践来看,蒙古族学生最不愿接触的是“请你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类的学习问题。为什么?因为要顺利地把自己的真实意思作合乎语言规则的表达实在不容易,需要说的话,干脆就说得简之又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表达上的障碍:要么很难透过语言表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地分析;要么对问题虽有自己的见解却难于将它传达出来。

蒙汉双语论文范文6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蒙班语文教师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教育改革要求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蒙班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汉语文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汉语文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蒙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上好小学蒙班汉语文课。

一、运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死板机械,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学生们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当下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上还显得一知半解。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蒙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汉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让学生在阅读汉语文题材的同时渗透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情景,把语言和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句子或者短文段落的学习训练。第二、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老师创设一种情景或者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激发了多种情感的体验,燃烧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第三、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通过音乐、图片等不同的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场景中,通过感受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第四是综合运用以上三个步骤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首先,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亲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二、转变教师观念、注重教材的选择

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蒙班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蒙班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做好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汉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