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技术论文范例6篇

直升机技术论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成效与经验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加强了对于水稻种植技术手段的完善以及发展。近年来,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凭借着低成本、易操作、效益高的特点而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青睐,并获得了广泛的推广运用。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内涵,并就该技术运行效果进行论述。

一、示范地点及内容

在论述水稻机械化穴直播种植的过程中,笔者以西南某省的万亩大坝的水稻种植为例进行相关的论述。在实际的种植作业过程中,机械穴直播面积40亩,水稻穴直播机械化高产试验2亩,水稻农机与农艺试验研究8亩,水稻机插秧面积30亩。而研究人员分别对各种植技术的效益进行对比研究。

二、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完善以及推广运用。关于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除草。为了确保水稻种植质量的提升,规避其他杂草对于土地养分的吸取,水稻种植户在借助机械化穴直播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开展除草作业。一般情况下,种植户需要在整田前半个月利用除草剂、草甘磷对杂草进行喷雾操作,并等到杂草枯死之后再开展整田工作。

此外,由于杂草的种子往往早于稻谷而发芽,故而种植户需要在播种操作结束后的第三天开展第二次除草工作,进而实现了对于种植区域杂草的清除。

2.种子选择。此外,水稻种植单位以及人员在借助该技术进行水稻栽培的过程中,还需要科W的选择适应精量穴直播机的稻种。通过相关的实验分析之后,水稻种植区均采用了品种为“香早优2017”、“湘菲优785”以及“滇杂31”进行种植作业。

3.合理施用肥料。为了确保水稻在种植之后能够高效生长,种植人员需要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合理的施肥。在水稻种植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向每亩稻田投入50千克的(N:P:K=15:15:15)复合肥。为了保障施肥效应提升,一般采用人工撒播的方式进行作业,并规避漏施、重施问题的出现。此外,当水稻生长到两叶一心或三叶期时,需要种植人员每亩追加6kg尿素以及2kg硫酸锌。

此外,在施用肥料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对水稻秧苗的生长状况进行全面的观察,并依据稻苗的长势情况适当增减施肥量,做到苗旺少施、苗弱多施。不仅如此,工作人员在施追肥时,需要将稻田的水层深度控制在5cm左右,提升稻苗对于肥料的吸收率。

4.平整田块。在稻苗直播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利用激光平整机进行稻田的平整,并确保田面以2cm左右的浅水求平,平地处理结束之后,种植人员需要等到稻田中的水层落干之后再进行稻苗的播种。此外,等到稻种播后扎针出苗之后,种植者不可立即灌水,而是得到稻苗长到2叶一心时在进行灌水作业。

此外,对于稻田的土质状况往往会对后续的种植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种植人员还需要对田块的性质进行把握。一般情况下,种植户需要选用排灌方便、田面平整、土壤肥力较高稻田作直播田,避免使用重沙田、草荒田进行种植作业。

5.提高播种技术。最后,种植人员还需要不断的提升稻种的播种技术。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需要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示播作业,并确保播种器均匀漏播种子4~5粒,随后再下田直播。不仅如此,在播种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直播机保持匀速平行前进,规避漏播,断沟、断行状况的出现。

6.水稻机械穴直播的特点。通过对于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的运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该种植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实现水稻秧苗的均匀分布,确保稻田通风性以及采光性的提升,减少病虫害的出现概率。不仅如此,借助该技术进行水稻种植还能够确保秧苗根系的生长,并规避倒伏问题的出现。

三、实施成效

为了进一步分析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成效,笔者就贵州平坝区白云镇白云村试验田种植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及总结,并将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了汇总,绘制了表1。

通过对于表1的分析可以得知: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运用具有较高的成效。一方面该技术的投入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以及物资的投入,一般而言在借助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其每亩的投入能够减少180元。

此外,依据该技术的成机械作业效率可以得知,以一天8小时的运行时间计算,机械穴直播机能够在一天中完成1.6hm面积的水稻种植。此外,该技术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还普遍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方面的优点。此外,通过将常用的两种种植技术与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进行对比可以得知:借助机械穴直播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往往能够确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效益较高,分别是机插秧、人工手插秧的18.46倍以及24.62倍。

四、水稻机械化穴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该技术在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水稻田状况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淤泥较多的水稻田不适宜采用该技术进行播种。此外,激光平整技术较为落后,容易导致稻种出现溃烂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农业学家缺乏对于除草技术的研究,进而导致水稻田中的杂草难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分析以及研究,并选择空闲田采用该技术进行种植。不仅如此,还需要加强同稻田整治、农业开发等部分的合作,促进水、路、田配套的现代农机化良田的形成。

五、结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事业的发展,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我国的水稻种植户加强了对于输掉机械化穴直播技术的运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措施。(除草、种子选择、合理施用肥料、平整田块、提高播种技术),并就该技术的实施成效、及水稻机械化穴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稻种植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田立权,王金武,唐汉,李树伟,周文琪,沈红光. 螺旋槽式水稻穴直播排种器设计与性能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2016,(05):46-52.

[2]金国强,英,王在满,计成林,徐春梅,陈松,章秀福. 浙江省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示范[J]. 中国稻米,2014,(04):54-56+64.

[3]曾山,黄忠林,王在满,罗锡文,唐湘如. 不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03):12-18.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2

2.某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程金送

3.直升机旋翼桨叶电加热除冰设计刘达经,黄珺,艾剑波

4.用于电控旋翼的带襟翼翼型关键参数研究陆洋,王浩文,高正

5.变频器远程控制技术在直升机地面模拟试验中的应用吴燕燕,郭芳

6.直升机蒸气循环系统技术现状与展望吴晓丽,张兴娟,袁修干

7.某直升机动力舱灭火系统的设计郑友兰,刘凯

8.S-92A直升机上的状态与使用监测系统张华,余建航

9.2004年国际民用直升机展览会与民用直升机市场分析邵鹏飞

10.介绍一种国外用统计规律进行直升机参数选择的方法李瑞光

11.法国战场监视直升机的研制鲁赣

1.直升机机体结构疲劳和损伤容限设计万少杰

2.直升机"地面共振"动力学参数影响的研究许宁

3."黑鹰"直升机振动水平测试分析程金送,许宁

4.基于数字样机的直升机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陈阳平,丁秋林,谢强

5.基于VTK的直升机飞行品质评估参数可视化研究谢孟玮,孙传伟,李靖谊,戴维康

6.直升机技术 直升机飞行与动力装置综合控制仿真胡传东

7.直8A型机燃油附件综合试验器的研制郑友兰,叶宁武,王黑云

8.舰载直升机综合保障系统初步探讨于海鹰

9."科曼奇"直升机研发项目被取消的综合分析于琦

10."虎"武装直升机面面观绍鸣

1.悬停状态地面效应对旋翼和机身气动特性影响黄建萍,陈文轩

2.直升机任务能力评估陈科,曹义华,康丽霞

3.直升机动部件更改工程设计方法讨论王建,秦瑞芬

4.直升机旋翼自转着陆的安全性研究夏亮,刘昊

5.直11型机机载设备维修改革和延寿问题的研究陈圣斌,郝宗敏

6.航炮发射对设备影响的试验研究郭光海,韩普祥

7.直升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超声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应用钟静玲

8.发动机电调控制技术在直升机上的应用邹小玲

9.高速摄像系统在直升机部件抗坠毁试验中的应用李新民,巫景燕,黄建萍

10.贝尔直升机公司倾转旋翼机事故与分析蔡汝鸿

11.俄罗斯空军直升机简介于琦

1.尾桨与机体模态耦合动力稳定性研究凌爱民,许宁,LINGAi-min,XUNing

2.基于PC的直升机训练模拟器视景系统架构探讨马天翼,李孝松,张建国,MATian-yi,LIXiao-song,ZHANGJian-guo

3.用K-Max验证再补给的潜在能力林

4.燃油箱燃油连通管的出流能力研究杨小龙,叶宁武,罗铁苟,YANGXiao-long,YENing-wu,LUOTie-gou

5.加拿大湿租米-8直升机用于阿富汗行动利

6.基于Flowmaster软件的直升机燃油系统仿真计算闫克学,YANKe-xue

7.直升机发动机喘振分析与处置文丽辉,冯晖,熊樟林,WENLi-hui,FENGHui,XIONGZhang-lin

8.协调加载系统在直升机飞控试验系统中的应用黄剑飞,史吉洪,HUANGJian-fei,SHIJi-hong

9.Bo105进行飞行试验林

10.无人直升机模型体系设计王小青,曾国贵,黄一敏,WANGXiao-qing,ZENGGuo-gui,HUANGYi-min

11.某型直升机Ti1023钛合金中央件提前疲劳破坏原因分析艾剑波,李满福,覃海鹰,窦松柏,黄文俊,AIJian-bo,LIMan-fu,QINHai-ying,DOUSong-bai,HUNWen-jun

12.某直升机主减速器滑油冷却系统设计李林蔚,高红霞,余建祖,常莉,左丽华,朱虹,LILin-wei,GAOHong-xia,YUJian-zu,CHANGLi,ZUOLi-hua,ZHUHong

13.加拿大"旋风"海上直升机首飞利

14.某型直升机照明系统与夜视镜兼容设计袁卫红,YUANWei-hong

15.复合材料冲击试验机的研制及相关试验唐义号,杨建国,罗国仁,王永贵,TANGYi-hao,YANGJian-guo,LUOGuo-ren,WANGYong-gui

16.某型直升机液压泵特性试验测试系统李英,林景红,熊樟林,LIYing,LINJing-hong,XIONGZhang-lin

17.应用数字滤波技术处理直升机地面靶试数据的研究蔡明,杨丛青,CAIMing,YANCong-qing

18.新西兰军队将到德国进行NH90直升机训练利

19.从四川抗震救灾谈我国重型直升机的发展直升机技术 吴希明,陈国华,陈平剑

20.重型直升机米-26与未来联合运输直升机于琦

1.定常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陈文轩,CHENWen-xuan

2.直升机旋翼厚度噪声研究段广战,陈平剑,DUANGuang-zhan,CHENPing-jian

3.信息动态

4.基于FW-Hpds方法的直升机旋翼气动噪声指向性分析解福田,韩忠华,宋文萍,XIEFu-tian,HANZhong-hua,SONGWen-ping

5.直升机尾桨/尾梁耦合稳定性分析研究许宁,凌爱民,XUNing,LINGAi-min

6.基于Webservices的软件集成技术研究江卓逞,JIANGZhuo-cheng

7.直升机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地形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马天翼,张建国,MATian-yi,ZHANGJian-guo

8.直升机耳机检修仪的设计杨振山,邱鹏,李京涛,高丛春,YANGZhen-shan,QIUPeng,LIJing-tao,GAOCong-chun

9.直升机旋翼试验塔研制与应用李明,黄建萍,王亦明,LIMing,HUANGJian-ping,WANGYi-ming

10.基于PAWS软件平台的ATE项目开发孙明辉,巫景燕,SUNMing-hui,WUJing-yan

11.φ4米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及应用袁红刚,杨永东,黄明其,YUANHong-gang,YANGYong-dong,HUANGMing-qi

12.某型机旋翼斜梁折叠地面模拟试验台拖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李英,林景红,吴先超,LIYing,LINJing-hong,WUXian-chao

13.利用通用轨迹设备(UTD)测量旋翼锥体李新民,彭海鑫,黄建萍,刘正江,LIXin-min,PENGHai-xin,HUANGJian-ping,LIUZhen-jiang

14.我国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发展思路李林华,胡启元,赖水清

15.军用航空电子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巫景燕,余小华

16.复合材料修理金属结构的应用技术付国正

17.贝尔407和贝尔407ARH(ARH-70A)直升机蔡汝鸿

18.《直升机技术》投稿须知

1.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加快直升机气动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吴希明,陈平剑

2.直升机动态失速研究陈文轩,CHENWen-xuan

3.基于广义动态尾迹理论的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分析史勇杰,招启军,徐国华,SHIYong-jie,ZHAOQi-jun,XUGuo-hua

4.信息动态HtTp://

5.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直升机旋翼/机身流场数值模拟王博,招启军,徐国华,WANGBo,ZHAOQi-jun,XUGuo-hua

6.基于Fw-H方程的直升机尾桨与涡线干扰噪声分析仲唯贵,张义涛,ZHONGWei-gui,ZHANGYi-tao

7.涵道螺旋桨式反扭矩系统气动特性工程计算方法研究孙传伟,SHUChuan-wei

8.直升机旋翼机身流动特性数值模拟胡利,赵明,马超,曹义华,HULi,ZHAOMing,MAChao,CAOYi-hua

9.基于角运动人流模型的旋翼俯仰状态气动响应计算李春华,陈平剑,赵小全,LIChun-hua,CHENPing-jian,ZHAOXiao-quan

10.直升机技术 CFD法中的动态失速模拟陈文轩,CHENWen-xuan

11.抛物线后掠桨尖旋翼悬停气动特性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林永峰,陈平剑,招启军,LINYong-feng,CHENPing-jian,ZHAOQi-jun

12.桨叶变形对旋翼气动性能的影响分析吴裕平,习娟,WUYu-ping,XIJuan

13.直升机旋翼桨叶翼型积冰的数值模拟李国知,胡利,张瑞民,曹义华,LIGuo-zhi,HULi,ZHANGRui-min,CAOYi-hua

14.尾桨倾斜对直升机飞行性能的影影响徐玉貌,胡士媛,李杰,XUYu-mao,HUShi-yuan,LIJie

15.应用非均布桨叶设计方法的旋翼降噪技术研究蔡伟,王阳,招启军,CAIWei,WANGYang,ZHAOQi-jun

16.基于Euler方程的直升机旋翼翼型反设计方法尚克明,招启军,王海,SHANGKe-ming,ZHAOQi-qun,WANGhai

17.旋翼气动提前操纵角研究彭勇,朱国民,PENGYong,ZHUGuo-min

18.某型直升机机身及进气道气动特性分析杨永飞,YANGYong-fei

19.倾转旋翼机旋翼/机翼气动干扰的试验研究陈平剑,林永峰,黄水林,CHENPing-jian,LINYong-feng,HuangShui-lin

20.直升机动态地效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李明,王玉成,LIMing,WANGYu-chen

21.Φ2米旋翼模型试验台悬停和前飞试验黄明其,兰波,王天虹,HUANGMing-qi,LANBo,WANGTian-hong

22.旋翼模型桨叶表面压力测量试验兰波,武杰,黄明其,LANBo,WUJie,HUANGMing-qi

23.C.A.RDC的直升机气动力试验研究新进展杨永东,袁红刚,黄明其,杨炯,YANGYong-dong,YUANHong-gang,HUNGMing-qi,YANGJiong

24.探索创新开创我国直升机气动设计的新局面吴跃

1.MVD对翼型冰形及气动性能影响数值模拟张威,林永峰,陈平剑,ZHANGWei,LINYongfeng,CHENPingjian

2.基于动量源方法的涵道尾桨CFD分析直升机技术 宋长红,林永峰,陈文轩,刘衍涛,SONGChanghong,LINYongfeng,CHENWenxuan,LIUYantao

3.基于PC2B格式自由尾迹方法的旋翼响应特性分析赵小全,徐国华,白春华,ZHAOXiaoquan,XUGuohua,BAIChunhua

4.倾转旋翼机直升机状态系统稳定性判断的一种方法贾大伟,韩景龙,JIADawei,HANJinglong

5.红外抑制器缩比模型与原型件红外辐射特性关系的分析王先炜,孙中海,WANGXianwei,SUNZhonghai

6.信息动态

7.燃油系统汽液比计算方法叶宁武,左丽华,王黑云,方金福,YENingwu,ZUOLihua,WANGHeiyun,FANGJinfu

8.基于旋翼下洗流场的直升机动力舱通风冷却系统仿真袁建新,余建祖,王先炜,谢永奇,YUANJianxin,YUJianzu,WANGXianwei,XIEYongqi

9.数字样机区域检查流程及其在直升机研制中的应用陈阳平,于春江,余明,蒋莉,CHENYangping,YUChunjiang,YUMing,JIANGLi

10.Φ4米直升机风洞试验台动力系统研制彭先敏,章贵川,李进学,李佳鹏,PENGXianmin,ZHANGGuichuan,LIJingxue,LIJiapeng

11.基于模板的设计技术探讨余明,陈阳平,YUMing,CHENYangping

12.大功率直升机舰面保障直流电源的设计曾庆吉,黄歆伟,ZENGQingji,HUANGXinwei

13.某型机动力轴微动磨损分析与处理李英明,顾文标,左丽华,LIYingming,GUWenbiao,ZUOLihua

14.某复合材料"三防"试验件腐蚀原因分析与设计改进朱金荣,ZHUJinrong

15.蒸发制冷技术在直升机上的应用夏亮,林贵平,XIALiang,LINGuiping

16.倾转式、停转式和武装无人驾驶直升机洪都

3.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吴林波,陈平剑,李春华,招启军,WULinbo,CHENPingjian,LIChunhua,ZHAOQijun

4.动力学分析在某直升机尾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胡和平,HUHeping

5.直升机地面共振试验数字仿真分析凌爱民,黄斌根,许宁,LINGAimin,HUANGBingen,XUNing

6.基于神经网络的直升机可靠性预计陈圣斌,周晓光,陈大禄,CHENShenghin,ZHUOXiaoguang,CHENDalu

7.直升机复合材料桨叶前缘包铁疲劳定寿方法研究余洵,岳巍,YUXun,YUEWei

8.直升机旋翼防除冰设计与分析邹小玲,ZOUXiaoling

9.直升机旋翼桨叶防/除冰技术新思路杨常卫,胡和平,马艳玲,何枫,YANGChangwei,HUHeping,MAYanling,HEFeng

10.倾转旋翼机过渡飞行阶段控制律设计研究赖水清,严峰,徐珂,LAIShuiqing,YANFeng,XUKe

11.基于GPS的直升机航迹测量系统韩玉旺,郝宗敏,HANYuwang,HAOZongmin

12.一种摇臂式起落架的两种建模及结果对比孙为民,朱银垂,黄建新,郑毅,SUNWeimin,ZHUYinchui,HUANGJianxin,ZHENGYi

13.直升机技术 某型直升机动力学解决方案郭俊贤,胡茂和,艾剑波,GUOJunxian,HUMaohe,AIJianbo

14.直11型机尾桨变距拉杆故障分析与处理艾剑波,黄文俊,李满福,王健,AIJianbo,HUANGWenjun,LIManfu,WANGJian

15.某型机液压阻尼器设计计算李满福,谭鹏,黄国耕,覃海鹰,LIManfu,TANPeng,HUANGGuogeng,QINHaiying

16.直升机自转进入和退出发动机控制逻辑的设计左丽华,胡招才,阮红霞,ZUOLihua,HUZhaocai,RUANHongxia

17.直8某型机发动机起动失败分析与处置王豪,冯晖,文丽辉,WANGHao,FENGHui,WENLihui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分工;服务业;结构升级

20世纪后半期兴起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是: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分布并通过垂直贸易链相互链接的现象,称之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i/2"。目前,对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收入分配、技术扩散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影响上。本文通过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效应研究,分析其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之间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的机理分析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趋势及其动因

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末以前,对国际分工格局的论述依然是以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发达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间贸易。例如,日本和美国之间相互进出口大量汽车,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机电产品,而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服装;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国际分工发展到了今天,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替代了国家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体。分工关系也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功能分割承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独立公司,总部则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段。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经营费用降低、经营交易更加便捷是分工的技术条件;全球投资政策更加自由导致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主导国际分工走向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制度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是全球化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杨小凯、张永生(2003)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形成绝对优势。

(二)中国服务业升级趋势及其动因

李江帆、曾国军(2003)分析了从1991--2000年的中国服务业的有关数据,得出:“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逐渐降低,第二层次比重逐渐升高,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方向。”根据中国统计局对中国服务业的划分,中国服务业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第二层次是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居民服务业、公共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对于中国服务业升级的动因,李江帆、曾国军(2003)归因三点:(1)第一层次产业属于先行产业,在发展初期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使得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促使第二层次比重增大。(3)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推动第二层次比重增大。除了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升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FDI、服务贸易结构和技术扩散三大方面。

1 FDI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大规模流向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使得服务业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70年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仅为25%;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40%;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已稳获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最初,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投资向中国转移一些附加值较低、盈利较少的服务业项目。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七年内投资额几乎下降了一半;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增加,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足社会服务业,或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1999--2003年呈现大幅上升;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趋于一致。 转贴于

2 服务贸易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复苏与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据WTO的统计,1990~2002年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长7%,高于同期货物出口增长率的6%,服务出口规模达到货物出口规模的24.7%。中国的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根据当时的统计只有4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比重不足0.6%,居于世界第34位。2004年,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总规模达到1346亿美元,增长32%,出口居全球第九位,进口居第八位。从服务贸易项目的进出口对比来看,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广告与宣传、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呈现顺差;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技术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电影与音像、政府服务等项目为逆差;顺差最大的项目为旅游,逆差最大的项目为运输和保险服务。

从贸易结构上可以得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服务业,说明第二层次服务业受到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深;而第一层次中的服务业。

3 技术扩散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服务业国际化的推进成为了现代技术的发源地、传播者和推动器。制造业跨国公司建立国际分支网络的目的是实施相似体系内的劳动分工,将劳动密集度相对高的生产段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而保留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度高的生产段在母公司,从而拉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技术层面。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跨国公司用于硬件技术研究和开放的投入并不多,而软技术优势见长,而由于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从母公司生产中分离出技术相对低的那部分服务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当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对外建立子公司时,必然将先进的软技术带给子公司,从而带动子公司所在地的服务业的软技术提高。服务业跨国公司来中国建立子公司,可以引进能够高效率使用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对国内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进研发能力,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了较多的带有设计和研发功能的项目,其中多个项目是全球性的独立研发中心,中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呈现比较平稳,七年内企业数目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而言,企业数目略有上升,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逐年增加,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七年内上升了224%,而社会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2003年比1997年增加了1961户,金融、保险业的上升趋势也相当明显;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表现为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003年比1997年下降了51%以上。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力度开放中国的服务业,以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多半是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近些年国际上,一些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更新迅速,需要持续的巨额研究和开发费用,生产能力投资额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口替代显然是一种风险巨大的选择。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利用“返回头效应”先占领国内市场,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中,是进口替代模式的理想轨迹。

(二)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大力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三者构成了完整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系。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中国是劳动力比较丰富的国家,那中国就应该充分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从世界上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上看,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尽管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其结果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4

运用三维CAD技术还可以根据箱体状况、配合方面的需求以及外界的工作环境准确的设计出需要的箱盖,提升零件生产的水准。运用三维CAD技术可以使得零件的修改和调整更加便捷,此项技术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清楚的、直观的对每一个零件的具体工作步骤进行掌握,通过全过程的演示画面,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直观的表现出来,所以在针对机械设备的零件进行修改的工作当中仅仅需要对查找器之中相对应的指令和命令进行点击,即可以完成整个零件修改的操作流程。

2三维CAD技术对机械设计的影响

运用三维CAD技术对机械设计的工作会产生较大影响,而明确技术的优越性和技术运用的相关重点,则可以达到提升技术运用水准的效果。三维CAD技术很好的摆脱了传统的设计技术存在的设计理念落后以及设计创新性较差等缺陷,针对工艺技术进行了极大的改进,并且有效的克服了传统技术当中存在的束缚以及诸多弊端,为技术应用水平的改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2.1设计理论的进步

运用三维CAD技术,更加注重的设计理论,技术工艺针对工程设计当中的相关要点和重点,对设计理论进行了重新的构造,而传统的机械设计则更加注重经验在实践之中的应用,更多的是采用类比以及仿照的设计方式,所以就使得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不足。而新型的三维CAD技术则很好的转变了以往手工绘图以及手工设计等工作方式,重新的定义了设计体系以及设计公式,同时整个设计的流程更加注重设计原理的运用,将设计方式与其他方面的学科相互交叉式运用,成立了更加现代化的、更加健全的设计体系结构。

2.2设计的创新性

三维CAD技术更加注重创新性在设计流程当中的作用。传统的机械设计工艺技术仅仅是借助现成的资料和图纸,对设计进行洗胃的调整,或仅仅是对某些零部件的尺寸进行调整,就制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但是此种方式的缺陷在于创新性较差,设计容易进入常规模式,不利于技术的改进,同时也不利于创新性设计思维的运用。通过三维CAD技术,依靠全新的科学化理论,通过对多种模型的建立以及各个设计模式的对比,全面的实施创新的设计方式,使得整个机械产品效果更佳逼真、立体感更强,进而激发出全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工艺产品。

2.3信息化技术

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机械产品设计信息化的提升,运用三维CAD技术,可以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融入至工作当中,同时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得设计的流程更加现代化,通过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动态化的模拟,实现虚拟式的机械设备组装,便于对传统技术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同时也对产品设计的水准和质量进行了较大的提升。最后,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健全,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异地现场组装、设计方案的远程讨论以及远距离的设计图纸传输已经变成了可能,三维CAD技术必将在今后有着更加重要的运用。(本文来自于《农业与技术》杂志。《农业与技术》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机械加工;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M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26-01

引言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其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做好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十分重要[1]。机械加工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机械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关联。为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机械加工人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就对机械加工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其教学对策进行研究分析。

1.机械加工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1 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的衔接问题

机械加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值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实践操作训练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水平,学生遇到问题时通常不知采取何种方法解决,最终影响机械加工教学的质量[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此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操作能力,以此实现教学的学以致用。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与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

1.2 实验条件无法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虽然当前大多数大专院校的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提升,但对于机械加工实验条件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1)数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我国在不断鼓励大中专院校的招生,大中专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但对于教学设备上并没有相应的增多,这就使得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实验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设备,无法真正开展实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提升。(2)学校不够重视实践操作,没有与企业联合教学。当前学校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没有给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机会较少,以此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提升。

2.机械加工教学对策探究

2.1 依据学生能力,开展能力层次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层次教学,以此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相关的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3]。首先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之后进行层次教学,每个层次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能够找到机械加工的多种方法,另外,在课后还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模型,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与操作,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奠定基础。

2.2 立足学习情境教学,培养基础操作能力

在机械加工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情境设计的方法应用其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习情境,以此使学生的专项能力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进行零件简单轴的加工、阶梯轴加工方法等,以此使学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3 重视高职教学核心,提升学生专项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铣钻削加工核心的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以此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另外,学生在学习套件、简件加工方法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掌握板、块加工与专用夹具与注塑模具的设计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精加工零件的能力。之后,教师应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4 推行机械改革,提高图纸读操能力

机械加工教学中,掌握机床与道具的操作方法十分有必要,使学生更好的分析工艺与零件质量分析的方法,以此更好的检验出机械加工产品的效果,若发现机械零件加工存在不足的地方,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修整机械零件的制作状态,以此使零件各项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另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机械加工技能,在教学中应注重零件组与装配相关图纸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图纸读操能力。

2.5 完善机械工序教学,提升机械加工质量

在机械加工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其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机械加工设计板块相关的内容[4]。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专题知识的视频,让学生理解机械加工的原理。尤其在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专项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铸造、焊接及煅烧等机械零部件的成型方法作为重点进行教学,以此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零件成型的方法。

2.6 完善机械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机械加工细节

在机械制加工课程教学中,由于机械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特别是要注重零件加工到装配等相关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掌握零部件表面处理与热处理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检验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让学生更好的审视机械制造的技术流程,以此让学生在机械加工中做好每个细小的工作,控制好加工的每个细节,为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奠定基础。

2.7 经常性引进技能人才进行教学

机械加工课程教学十分重要,其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专业,当前已经得到良好的发展,研发制造企业是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重要一方,这些企业有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其具备有效的生产技术等,而这些技能是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高校当将这些技能引入教学中,同时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教学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以此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提升械加工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其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机械加工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的衔接问题、实验条件无法充分满足教学需求等,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可以通过开展能力层次教学;立足学习情境教学,培养基础操作能力;重视高职教学核心,提升学生专项能力;推行机械改革,提高图纸读操能力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机械加工相关的知识及技术,以此为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慧敏,张国政,李庆.高职机械加工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其教学对策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1:110-112.

[2] 郑霆.浅论机械加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2014,Z1:124.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6

根据保守估计,截止到2022年,中国的军用和民用无人机需求总额将超过134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作为无人机的最大消费者之一,未来市场容量及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下,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正在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中国北京,也有这么一位科学家,长期投身于中国无人直升机的研制工作,一直企望着中国航空科技能够借无人机这一契机,赶上世界航空科技的前沿。他就是王吉东,高级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直升机所副所长。

投身无人直升机,缘来已久

时光追溯到30年前,那时候的王吉东被康德的《星云假说》、恩里科・费米的《原子在我家中:我与恩里科・费米的生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吸引,对理论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大学时,他本着既能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又能给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初衷,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进行学习。进入北航之后,王吉东积极投入到学校举办的各种关机的科技活动中,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模型飞机的投弹装置,参加了两个学期的超轻型飞机实践课,并在蜜蜂11的机翼静力试验中展现了突出的组织能力。在大三的时候,王吉东敏锐察觉到计算机对科技的巨大作用,因此辅修了北航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一切,都为他今后留校参与无人驾驶直升机的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类对无人机的研制历史悠久,而中国对无人驾驶直升机的研制可能要追溯到1979年的中越战争时期。当时山区作战易守难攻,越南士兵以山作为掩体,我方的大炮打过去之后,并不能确定能否击中。这时,中国军方就提出:能否研制一个设备飞到天空中来监测炮打的准确与否,而这个艰巨任务就落到了北航的手中。立足于国际大环境并基于之前国内的研究基础,北航的专家们清晰地认识到无人直升机的研制是未来科技的方向所在。北航在上世纪60年代曾研制过“北京十号”单人共轴直升机,在此基础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共轴无人机研制项目,并在1992年正式立项。当时,恰逢王吉东大学毕业,对无人机研制的兴趣与渴望,让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留校参与共轴无人直升机的研制。

王吉东最初承担的任务是设计直升机旋翼的桨毂,因为以前没学过直升机,几乎从零开始。为了完成任务,王吉东找了大量有关直升机的书籍,不分昼夜地读了起来,加上单位一些老同志的帮助,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完成了桨毂设计后,王吉东又承担了复合材料桨叶的设计。这一任务对于一个刚工作半年的年轻人来说,相当具有挑战性。王吉东没有退缩,他搜集北航图书馆所有有关直升机桨叶设计的文献,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又找来米里的《直升机设计与计算》和约翰逊的《直升机理论》进行了深入阅读。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王吉东还发挥了在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率先在单位推广计算机制图和设计。经过近1年的努力,王吉东终于完成了包括复合材料桨叶结构和模具的设计任务。随后,王吉东又紧锣密鼓地参与到直升机零部件强度试验,桨叶模态试验以及动部件旋翼塔试验工作中,并在直升机动力学老专家张晓谷的指导下,发现并解决了一个类似直升机“地面共振”的动力学问题。1995年6月,北航研制的共轴直升机成功实现了系留w行,9月又成功实现了首飞。从开始设计到成功首飞,总共用了不到3年时间。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共轴直升机。王吉东在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北航的共轴无人直升机在2001年实现了海拔3000米飞行测试,2005年实现了50公里自主往返飞行试验。这些试验成果,都创造了中国无人直升机多项飞行记录。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星云浩瀚、蔚蓝无际,人类对蓝天的向往可能要追溯到几百年前。也许谁都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能进步得如此迅速。在二十余年的共轴无人直升机的研制过程中,王吉东对科技进步有着切身的感受。从开始研制共轴无人直升机,他就一直想象着能有一天,敲一下键盘回车键,无人直升机就能自己飞到天安门上空转一圈然后回来,平稳地降落在试验场。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实现了。而在他的脑海里,一幅更宏大的未来无人直升机技术发展蓝图已经浮现,现在,他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着。

王吉东认为:虽然航空工程对于美国来说已经不被看成高科技产业,但对于中国来说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航空器的普及应用还远远没到美国的程度。但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不能简单照搬美国,如何在这个领域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当前,应该赶紧抓住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最新成果,与航空器紧密结合,研制出新一代高度智能的无人飞行器系统,实现中国航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成功实现这个跨越,中国的航空产业必将像高铁一样,超过美国,成为又一项引领世界前沿的高新产业。

在王吉东的眼中,无人飞行器的实现相较于无人汽车来说更容易。一般来讲,无人汽车和无人飞行器一样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但无人汽车面对的路况有时极为复杂,有很多情况都无法预知。但在空中,情况就简单许多,借助新一代空管系统,空管部门可以把可用飞行航路设计成电子走廊,这些电子走廊储存在每一架无人飞行器里面。当无人机飞行时,只能在电子走廊里飞行,如果超越,飞控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自动控制飞行器返回到正确航线上。这种无形的电子航线系统,既保证了飞行器的安全,又实现了飞行器的有效管理,一旦研制成功,必定会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的空中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