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范例6篇

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范文1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2.建筑历史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的一至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年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宫殿建筑范文2

一、促成大明宫建成的原因

大明宫建成的因素很多,其一是唐朝原有的政治中心大兴宫,因地势低洼,在夏季多雨季节闷热潮湿,很不适应人在此居住。其二,唐朝皇帝李氏一族,从李渊开始,都有遇潮湿身体中风麻痹现象,这是李家遗传性疾病,更是不适合在低洼潮湿的大兴宫居住。其三,李世民为尽孝道,希望能让太上皇李渊到大明宫居住,改善居住环境。唐太宗李世民弑兄杀弟之后,其父李渊身心备受打击,退位之后,与李世民也形同陌路。李世民为挽回父子感情,向世人显示其孝道本质,这是开启大明宫建筑的关键。其四,在大明宫停工20多年之后,唐高宗李治最终推动大明宫的建造,并以此为唐朝新皇宫。这些因素的组合,促成大明宫建设,使其成为唐王朝政治中心[2]。

二、大明宫建筑特点

1.整体结构。长安城内的建筑格局,是按照中国传统星宿理论,以天罡北斗进行设计建造。大明宫的选址就在长安城东北龙脉之龙首上,地理位置十分显赫。这里地势较高,大明宫的建设就利用这里的地势进行宫殿修筑,整个宫殿群呈南北长方形,北部因有山势影响比东西略窄。整个宫城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2.5公里,周长7.6公里,呈南宽北窄的体现。面积达到惊人的3.2平方千米。在这规模宏大的宫殿群内,有三道宫墙将宫殿群分割成三个区域,以前朝和为主,使得皇帝办公与娱乐休闲隔离。这三道巨大的宫墙与环绕大明宫的宫墙一道,都是以夯土铸就,唯一与其他宫殿群区别的是这些宫墙都进行了内外两面镶嵌城砖,城墙既高又宽,底部有10.5米。在这些城墙上四角处修建城楼、角楼。大明宫前朝部分是皇帝办公与众大臣商议军国大事之地,内廷是以宴请大臣和其他国家使节,皇帝起居场所。整座大明宫共有九座城门,其中正门丹凤门以五个门道,成为门道最多气势最大的大门。沿着正门进入,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明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大明宫内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左右排列,整体感十分明显。2.木质建筑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以木料为主,木料在工匠手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建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设计的不断更新,让传统建筑越发精美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大明宫宫殿的建筑,高大巍峨,霸气十足,体现出唐朝实力,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氛围。大明宫大殿都建在高大的巨石平台上,巨大的梁柱托起宽大的横梁。在梁柱与横梁之间以叉手相叠加抬高横梁,使得大殿举间更加高大,同时粗大肥硕的叉手又将斗拱托起,使得屋檐高挑向上翘起伸出,尽力向远方伸展,唐代宫殿屋檐一般分上下二层,每一层屋檐都给人展翅的感觉,雄健有力。粗大的梁柱,肥硕的斗拱,巨大的宫殿建筑,这些都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标准。大明宫的几座大殿,每一个都有数千平方米大小,这些巨大的宫殿,完全以木料为建筑依托,将覆盖厚重的巨大琉璃瓦屋顶支撑起来。木料衔接处以木制锁帽相契合,严丝合缝、牢固结实。承载宫殿本体重量而岿然不动。这样的建筑工艺,体现出极高的木质建筑工艺水平。3.局部建筑特征。大明宫建成后,其巍峨气势华盖长安,成为长安新的地标。在大明宫中,含元殿是进入大明宫之后的第一正殿,平面呈凹字形,建筑在高大的石台阶之上。大殿和地面距离有十米高。殿面横阔11间,每间5.3米长,纵扩4间,殿外有5米宽的阶梯,长78米的龙尾道,三条并行阶梯直通地面。两侧宽度4.5米,中间龙道宽22.5米。并以含元殿两侧的翔鸾相连接。大殿台顶又建有两层殿基,下面殿基称为“陛”,上面殿基称为“阶”。大殿屋顶极具张力,斗拱硕大,在向外延伸的飞檐上,覆盖着乌黑锃亮的陶瓦,飞檐四周以琉璃瓦片镶嵌,使得含元殿如张开巨大飞翼的巨兽,威严气势十足。含元殿在当时长安城中,是最为显赫建筑,唐代很多重大庆典和政治事件的制定,都是在这里举行。在巨大高耸的楼宇面前,每年都会出现数万人在其下广场列队的宏大场面,更加映衬出含元殿伟岸、雄伟、大气。含元殿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以往皇宫建筑形制,以新颖的凹字形特色,彰显皇权将江山双手合围之势,极大突出了皇权的尊贵。含元殿的壮阔巍峨,让当时很多前来朝拜的外族,惊叹不已。开阔的视野,威严壮观的场面,俯视整个皇城的高地,让含元殿成为“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长安一景。同时,这种宫殿建筑形式,将自秦以来宫殿建筑形式发展到了极致,并影响了后代宫阙建筑格局,乃至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形制。在大明宫中轴线上距离含元殿北300米处为宣政殿。此乃朝政大殿,是皇帝上朝听证与众百官商讨国事之地。宣政殿在大明宫中被划归为前朝,其规模小于含元殿。在大殿左右分别由中书省、门下省、御史等官署房舍,是地方官署在皇宫临时听旨和官员在此等待朝见皇帝的地方。宣政殿台基长70米,阔40米,大殿建在高5米左右的石台阶之上,殿宇以木质结构建造,屋顶以复试双层屋檐表现,在屋檐高挑之处配以斗拱造型,将唐代建筑之魂很好地彰显出来。唐代建筑大量使用木料,同时也以木料做出很多令人惊叹的建筑造型。飞檐斗拱虽然不是唐代首创,但唐代却是将此类建筑结构发挥壮大,并扬名世界的一个时期。宣政殿是唐朝皇帝听证之地,在这里,宣政殿将大唐国威很好地表现出来,展翅前伸的飞檐,屋脊两端如弯月形的粗大鸱吻,无时无刻不在向天下昭示皇权的尊严。在《唐开元礼记》中,详细记录了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外国使臣,朝臣与使臣向皇帝贡献。《唐六典》记录了朝贺结束,举行宴会,先前在含元殿,后改在宣政殿。紫宸殿在宣政殿北百米出,是国家大臣觐见皇帝之处。也被称为“入阁”。这里的格局与含元殿等大殿有所不同,规模缩小,不再突显威严,更加注重和谐之感。大殿内陈设精美考究,室内点缀更多,削弱了含元殿凝重威严特性,给人以舒缓之感,在这里,唐朝大臣可以近距离接触皇帝,陈述所报国事。此处成为大臣与皇帝联系沟通最多的地方。能在这里受到皇帝亲自接见,其身份地位都极高,参加者人数不多,都在五品官职以上,紫宸殿是国家内政核心场所。大明宫庄严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规模,使之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木建筑最为精湛的宫殿群。大明宫的建成,体现了唐代国力的强大。建筑工艺之高超复杂。这在当时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如此建筑水平。每当外国使臣到长安,都会被大明宫恢弘的气势所震撼,从内心产生对唐朝实力的崇拜。大明宫建成后,成为唐朝皇帝新的办公地址和住所。之后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迁都洛阳,大明宫开始归于沉寂,在武则天之后,这里又成为唐朝政治权力中心,并延续两百年之久[3]。大明宫见证了唐代雄起和盛世,同时也因唐朝衰弱而泯灭。公元896年,唐昭宗二年,军阀李茂率领叛军攻入长安,唐昭宗逃亡,大明宫被这些叛军点火焚烧,绝美无匹的古代艺术宫殿建筑,就在战乱中化为废墟。艺术的精华,精美的造型表现,无以复加的恢弘建筑典范,就这样泯灭于历史尘埃。

作者:罗薇丽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宫殿建筑范文3

沈阳故宫导游词一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沈阳市全体市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的美感和庄严秀丽的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宽阔的甬道,两侧以八字形排列着十座方亭,这就是十王亭。从北至南,东边是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这是当年八旗首领固山额真和左右统辖八旗的亲王贝勒办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军事政治及社会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了一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关前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设计者从局部建筑直至整体布局,处处突出八字。这种把军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艺术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构思独特、别具匠心。

沈阳故宫导游词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叫王格申,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王导,年长的游客们也可以直接称呼我小王,好了,先给大家讲讲我们的行程,我们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沈阳故宫。

说道故宫,大家肯低昂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宫,启示不用到北京也能看到故宫的,没错那就是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另外一个不用我多说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哪一个了吧,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

现在大家就在沈阳故宫的门口,大家都看到了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就需要有颗朋友们自己去体会品味了,这里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宫殿建筑范文4

[关键词]阿房宫;《史记》;考古发掘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61-02

阿房宫为秦代所建的巨大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阿房村。千百年来,民间有关阿房宫的传说比比皆是。相传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大小殿堂700余所,各殿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也未把宫室住遍。可见,阿房宫是举世无双的宫殿建筑群,其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都是史无前例的。然而这毕竟是民间传说。那么,真实的阿房宫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一、 历史文献对阿房宫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阿房宫工程规划作了比较客观的记载,自《史记》之后,阿房宫在历代文人的记载和

描述中其规模越来越被夸张、放大,有关阿房宫神奇而夸张的说法开始流传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贾邹枚路传》就有“起咸阳而西至雍,离m三百,钟鼓帷账,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惊驰,旌旗不桡。为m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处焉”的记载,这表明阿房宫恢弘之势在《汉书》中开始被夸张、放大了。成书于魏晋时期一位无名氏笔下的《三辅黄图》将阿房宫规模继续放大,其载“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可见,文中已将秦都咸阳的离宫别馆全都划规在阿房宫名下。《三辅旧事》更将《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秦始皇二十六年立于咸阳宫前的12尊铜人,移到了“阿房殿前”。到了晚唐,杜牧更创作出《阿房宫赋》这一名篇,将阿房宫的规模与华丽推向顶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些极力形容阿房宫建筑宏丽等优美诗句已将阿房宫这座宫殿描绘成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在上述文献中,能比较客观地描述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应该是《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m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m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这是《史记》里描述阿房宫兴建规模总体规划与布局的惟一一段文字。它告诉人们这座朝宫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必须分期完成。一期工程是先建造前殿阿房,它是未来整座朝宫的主体建筑,是主殿,是皇帝与朝臣议政的地方。单是这座前殿阿房宫,其规模就足以惊人:“东西宽五百步”,约合今700米,“南北长五十丈”,约合今115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殿上可以容纳1万人就坐,殿下可以立5丈高的旗帜。朝宫的二期工程是在前殿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竣工后,以阿房宫为中心,在其周围架设天桥阁道并从殿前直达终南山,还在山顶修建宫阙。又在殿后修建复道,由阿房宫北渡渭水,连接咸阳宫殿,认为这仿佛就像天顶阁道星从北斗星横渡过银河而直达营室星一样。此规划虽是恢弘,但它毕竟是图纸上的设计而已。南宋程大昌在《雍录》中对前殿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的记载已经指明:那只是在阿房宫兴建规划中设计出的一个建造模型,期望最终能达到这种预期规模。事实上,工程的施工并不顺利,先建造前殿阿房的一期工程没有完成,二期工程自然成了泡影,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已证实了这一结局。《秦始皇本纪》描述了朝宫一期工程即前殿阿房工程的规模大小,这是文献中的记载。

二、考古发掘中的阿房宫及其规模

阿房宫考古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从考证阿房宫前殿遗址开始的。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的渭河以南,与秦都咸阳城隔渭水相望。从2002年10月到2004年11月,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发掘,得出的结果即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理由是:

其一,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度高出秦代地面12米以上,面积达54万平方米。在这大片的夯土台基之上,南面没有夯筑土墙,只有由南向北运土的坡道。而东、北、西三面均已夯筑了土墙,墙顶部还铺了瓦。鉴于秦代的宫殿建筑均建筑在一个夯土台基之上,为了弄清楚东、北、西三面围墙内有没有秦代宫殿建筑,考古队员在这54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上,将探眼打到每平方米五个之多,并且是梅花布点,除了农民的房子和水泥地以外,将剩余的20万平方米全部钻探完毕,还是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瓦当,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的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窖穴及排水设施等遗迹、遗存。

其二,前殿遗址南部夯土台基地面上遗留有当年民工修筑台基时踩踏出的路面,或称为运土坡道。从运土坡道分布来看,当年民工是将夯筑用土由南面运到北面,再由北向南逐步夯筑台基。由于工程未能完工,运土坡道仍在使用,南部边缘也就没有夯筑土墙。

其三,考古队还将夯土台基上的七组土样进行了植硅石分析,分析报告显示,夯土台基在建成后的很长时间里,地面上都被1米多高的野草覆盖着。这也表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没有投入使用。

查清了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后,阿房宫考古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要查清整个阿房宫遗址的范围。为了查清阿房宫遗址究竟有多大,从2004年11月至2007年11月底,考古队在前殿遗址之外西至沣河6公里、北至渭河11公里、东至皂河2公里、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3.5公里,面积达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考古工作,先后对纪阳寨遗址、传说是阿房宫的烽火台遗址、传说是阿房宫的上天台遗址、传说是秦阿房宫的磁石门遗址、秧歌台遗址等进行了勘探发掘,结果表明这些遗址或是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或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筑,在135平方公里范围内均未发现与阿房宫前殿遗址同时代的秦代建筑遗址,从而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存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即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人们所说的阿房宫遗址。另外,考古发掘已证实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的西部边缘、北部边缘、东部边缘均有夯筑的土墙,惟南部边缘没有夯筑土墙,这与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所撰《长安志》中“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的记载相吻合,佐证了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阿房宫遗址。

两个阶段的阿房宫考古发掘得出结论:一是当年建设中的阿房宫工程仅完成了宫区地基的夯筑和东、北、西三面围墙,阿房宫并没有建成,甚至连前殿都没有建成,所谓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也就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遗址;二是真实的阿房宫虽然不像文献、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中描述的那样规模宏大,但从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看,其规模比司马迁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规模要大一些,整个遗址的占地面积达54万平方米,比占地69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只小1/5左右,比天安门广场还大,其工程规模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6.

宫殿建筑范文5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宫殿建筑范文6

2、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3、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4、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上一篇新旧项目

下一篇中外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