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系培训总结范例6篇

双体系培训总结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59-02

1 构建应用技术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

1.1 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目前明确倡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订单培养”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两种,经过研究与实践上述模式企业分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并没有从观念上和制度上得到确认,这大大区别于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代表的国际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企业培训制度。目前还处于自发与松散的状态,高职院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比较突出。

1.2 普通本科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为本科院校下办高职教育的直属二级学院,有着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劣势。优势体现在,学科体系严谨,理论教学师资雄厚。但相对于高职教育的本质来讲,我院更面临着先天不足的短板。即办学理念的障碍与冲突剧烈;资源瓶颈的矛盾尖锐;双师型师资较为缺乏等。

1.3 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交融

澳大利亚TA F E体系是国际公认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2004年我院加入了“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2007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成为重庆市开展C-TA F E办学模式试点的四所学校之一。开始了创建C-TAFE学院的历程。我院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借鉴澳大利亚职业培训体系,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充分整合校企资源,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积极探索与构建多维、互动、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在几年的建设中,学院坚持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特色和核心,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多维、互动、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这一体系可以综合描述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互动,四个结合”。

(1)一个中心,即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两个平台,即完善英语、计算机等基础实训室,加强市场营销、连锁经营、旅游与酒店、软件工程等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逐步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3)三个互动,即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机制与考核机制,实行理论与实训成绩双合格制度;建立以“双师型师资”为中心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通过师资外聘、挂职锻炼、技能培训等渠道,组建较为稳定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立以“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主要模式的校企合作机制。

(4)四个结合,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双证”结合,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双纲”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双课”结合,理论教学师资与实训教学师资“双师”结合。

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运行与成果

3.1 以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制定职业能力标准

应用技术学院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启动职业能力标准化工作,组织专任教师,开展职业能力量化、标准化的研究,初步提炼各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

同时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开展职业能力标准的论证,逐步形成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旅游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职业标准的参照。

3.2 积极整合校企资源,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3.2.1 以实训室建设为中心,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实训室建设依照统筹性、仿真性、开放性以及成本效益结合的原则,分别建立基础实训室和专业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建设结合应用技术专业特点,建立市场营销、连锁经营、导游、酒店、会计、软件工程等与职业岗位对应的13个经管类专业实训室。

3.2.2 坚持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原则,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先后与深圳南山区商委、重庆百货集团、重庆小天鹅、武隆县人民政府等4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通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使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等基本的理念逐步实现,为学生开拓了更多的就业渠道与就业机会,做到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使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大幅提升,达到90%以上,且就业效果好。

3.3 积极推动“订单培养”、“联合办学”,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种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应用技术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除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师资队伍之外,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显著。

3.4 着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学院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双师结构”为中心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①学校借助企业的培训力量和场所,将部分专业课的师资派驻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和锻炼,并参与企业或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的考核与定级,从而提高学校专业师资的专业技术素质。②学校引入和借助企业培训力量,聘请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课程,以担任课程教学或讲座的方式,以及实习实训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逐步形成具有应用技术特色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师资结构中,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70%以上。

4 结论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既有赖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充分发挥和扩展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功能,更有赖于行业企业的驱动,充分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探索“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双系统”;教育培训;支撑体系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教育培训管理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系统教育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既是对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期教育培训管理经验的总结,又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路径,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前瞻性的鲜明特征,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的教育培训管理开启新的篇章。

一、“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概述

1.“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的内涵

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开展培训与教育的双重工作内容,试图在培训系统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逐渐引入教育内容,构建教育系统,并且打造培训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双系统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互促互进的目标。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框架由“1236”构成:

一个目标:通过构建和谐型的双系统教育体系,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实现公司战略实施工程和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两个系统:企业教育系统、企业培训系统;

三个平台:修身平台(人本和谐)、立业平台(人岗和谐)、乐企平台(人企和谐);

六个要素:主动进取、追求创新、适岗胜任、立岗成才、善于学习、乐于奉献等“和谐型”员工应具备的六要素。

2.“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的构成

“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是员工培训系统与员工教育系统的有机结合,在目标、内容、形式、体系运营各个方面实现培训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其构成详见表1:

表1 “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表

员工培训系统 员工教育系统 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

目标 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增强员工适岗能力 挖掘开发员工隐性素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与能力 以员工业务水平培训奠定基础,逐渐引入基于隐性素质开发的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支撑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

内容 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加强基础培训、岗位培训,关注培训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引入文化、价值、心理、态度方面教育, 调到员工内生动力,激发员工自我提升意愿 一方面,积极做好针对性岗位培训,另一方面,基于员工个性化需求与综合素质提升需要,培训内容逐渐向纵深发展,更具系统性与前瞻性

形式 以集中培训为主,开发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 加强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咨询式教育、在线教育;同时更从文化、制度、学习气氛营造方面提供隐性教育环境 加强培训与教育形式的融合,在业务培训中加强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工作中加强行为培养;同时通过教育驱动培训水平

运营体系 不断加强管理、课程、师资、基地、网络培训能力 充分利用管理、课程、师资、基地、网络培训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 培训系统与教育系统形成统一的平台,实现管理、课程、师资、基地、网络资源的共享,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交叉渗透

3.“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的总体框架

“双系统”以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将教育与培训体系整合而成,包括运营体系和支撑体系两大系统,内容涵盖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基地体系、网络体系等五个子体系,并依照不同层级和类别人员的需求搭建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总体框架详见图。

二、“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的目标

“双系统”教育培训有针对地制定了不同的目标,简述如下:

1.领导人员

针对领导人员的目标是进一步培养战略型领导人才,使领导人员树立正直、诚信的作风,打造追求卓越、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的领导形象,做好领导人员“四好”班子建设,积极倡导领导人员加强“三项修炼”,鼓励领导人员自学,提高个人修养。

图1 “双系统”教育培训体系框架图

2.管理人员

针对管理人员的目标是打造中层领导力与执行力,强化其中坚力量的角色,加强决策能力培养,引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管理人员责任感与敬业精神;针对有潜力的管理干部,加强职业通道建设,完善管理人才后备队伍。

3.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技术人员,强化骨干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组织跨域教育与晋升教育,积极拓宽技术人员发展通道,关注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实施在线关怀,实现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作、生活的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撑。

4.技能人员

针对技能人员主要是积极推进班组长负责制,强化班组成员行为管理;在课程设计上推广互教小组学习模式,在基层班组设立互教小组,互教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业务、知识优势,互相提供培训、指导、建议,促使班组成员业务上实现优势互补,开展活动式教育,从身、心、智各方面实现技能人员关怀,从而进一步在素质层面提升技能人员服务意识,打造一支勤劳实干、技术规范、服务周到、态度端正的技能人才队伍。

5.辅助人员

针对辅助人员的培训,一方面,以完成辅助岗位工作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开展辅助人员轮训,确保辅助人员获得基础岗位技能;另一方面,基于辅助人员的工作定位,重点提升辅助人员工作态度、工作规范的教育,着重培养辅助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职业精神。

三、“双系统”教育培训的支撑体系

“双系统”教育培训的特色是着力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该体系共包含了管理子系统、课程子系统、师资子系统、基地子系统、网络子系统五大系统。

1.管理子系统

为了完善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基于发展导向的教育培训流程管理,优化共享型的教育培训资源管理,强化教育培训管理能力建设,从制度、流程、资源、能力四个方面加强管理,构建强有力的发展型双系统管理体系。

管理子系统除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管理制度”、“一体化工作标准”要求,配合国家电网公司做好制度、工作标准梳理与修订工作,逐步完善教育制度管理体系为外,主要做了流程管理、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提升,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了基于发展导向的教育培训流程管理。通过引入组织分析、工作分析、绩效分析、人员分析等需求挖掘方法,开展战略性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其次是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容、形式、范围、层次的策划,使得教育培训内容立足基础,向纵深发展,逐渐引入价值观培养、文化观念塑造等深层次内容;第三是开展发展性教育培训评估,通过逐渐开展三级、四级教育培训评估,使教育评估在引导人才持续进步、企业长远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导向作用。

2.课程子系统

构建差异化素质课程大纲,完善课程开发管理;发展多元化课程实施模式,开辟新型育人课堂;强化隐性课程教育,综合提升课程教育质量。2015年-2018年,重点开发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网“三集五大”战略与文化教育专题课程;2019年-2021年,深度开发文明修身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与自我教育专题课程,并形成“行为习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大专题特色品牌,逐渐引进咨询式课程,在省网公司大培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主管领导,隐性教育动力圈初步形成;2022年-2024年,素质课程开发不断深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有效开展,成效显著;隐性课程教育逐渐发挥作用,员工素质教育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

差异化素质课程大纲就是要立足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内部各个员工层面的素质发展现状,适当调整当前重专业轻素质的课程结构,实现各类人员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的素质教育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不断拓展,逐渐向态度、思想、成长类素材延伸。开辟新型育人课堂就是要重视集中教学的课程实施模式,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读书指导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乐趣,实现快乐学习。强化隐性课程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公司精神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学风,营造愉快的人际关系,为员工打造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在公司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主管领导,通过这部分人员给予员工正确的引导;通过环境、气氛、风气,促使员工在宽松的环境中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美好品德,从而形成强大的隐性教育动力圈,综合提升课程教育质量。

3.师资子系统

以构建教育培训师资素质发展模型为基础,建设一支新型的教育师资队伍,2015年-2018年,建立师资综合素质发展模型,并以素质教育课程大纲为基础,甄选或外聘公司第一批综合教育师资,重点开展“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程实施;2019年-2021年,进一步加强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一支新型的教育师资队伍初见规模。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是依托于公司当前的内训师选、培、用制度,加强教育师资的甄选与培养。通过素质教育课程认证的方式监控素质教育师资的质量,通过培养并定期选聘教育专家,明确教育专家的职责;其次是以公司分级教育培训体系为基础,确立公司领导层、各层级主管、班组长在日常工作中的教育责任,使工作场合成为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

4.基地子系统

统筹规划基地建设,挖掘基地教育培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和品牌运营四大功能;加强基地文化建设,打造强大文化阵地,开发基地多样化教培方式,实现公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基地品牌运营功能,提升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整体形象。2015年-2018年,逐渐开展基地建设;针对现有的基地,逐渐引入校企合作、远程教育培训、“内外合作”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合作等人才培养方式;2019年-2021年,开辟“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历史文化馆”,开展读书推介与员工关怀活动;2022年-2024年,在基地教育培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显现成效的基础上,强化基地品牌运营,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品牌形象得到大大提升。

5.网络子系统

依托公司目前的网络管理平台,充分挖掘信息化的多元功能,以在线学习突破教育培训的深广度,培育学习文化;以知识管理提供资源支撑,拓宽知识广度;以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强化运营力度,提供流程支撑;以网络考核配合在线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管理;以在线关怀开创员工交流新平台,促成员工身心健康。2015年-2018年,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管理要求与工作安排,强化网络培训管理的基础信息处理功能,在有条件的部门推广应用在线学习与网络考核,开始进行知识管理前期工作,组织调研,总结在线关怀经验。2019年-2021年:在线学习、网络考核在基层特别是县级供电局得到广泛应用,知识管理成体系;在线关怀成效明显,成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员工素质工程的特色工作。2022年-2024年:员工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行为更科学,知识面更宽,身心活动呈现和谐发展的态势。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职教园区;双元制;本土化;园区化

职业教育主要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立足于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以满足未来岗位需求。职教园区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要进一步突出职教园区整体效应,积极探索双元制教学,有效放大职教园区建设的整体效应。

一、双元制概述

双元制模式源于德国,是在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培训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要经历两个不同场所的培训:一是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二是在校外,通过与企业、单位等进行合作,重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

双元制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学生除了要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的知识学习外,还必须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学习,进行专项的技能训练。二是广泛参与性。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参与主体不仅仅是职业学校,还引入了企事业单位。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提升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化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职教园区建设的双元制探索

职教园区建设将零散的职业院校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区域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因此,职教园区背景下,双元制教学模式将更加便捷,更能够发挥园区效应。

1.突出政府宏观设计

职教园区是城市规划背景下的产物,在职教园区双元制推进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设计。政府要将职教园区建设与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协调起来,推动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的有效互动。在推动双元制时,政府要将职教园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由政府出资建立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同时建设好配套措施,包括宿舍、食堂、图书馆,以及相关的生活设施等。

2.双元制本土化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中国运用,必须要解决本土化问题,以提升双元制的普遍适用性。在功能定位上,将职业院校与培训中心隔离开来,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课教学,而实践教学则由职教园区培训中心承担。培训中心按照德国双元制标准,结合职教园区院校具体实际,建立起涵盖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等主体在内的多元互动机制。

3.技能培训园区化

职教园区建设形成了整体效应,在技能培训实施过程中,按照园区化模式实施。由职教园区统一部署,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国、全省范围内的招生,实施订单式培养。

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学习成绩、需求与意愿再进行职教园区内院校学生名额分配与专业分配,并签订培训协议、用人协议等。职教园区培训中心按照产业园区的工作流程,实施双元制培训模式,在培训中一律采用企业标准,管理中借鉴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管理;学生考核方面,采用企业生产要求实施考核,培训中心以“准企业”身份实施培训。

4.双元制机制创新

为了提升职教园区双元制实施效率,需要进行相应的机制改革与创新。

首先,培训中心要执行企业化运行机制。职教园区培训中心由于是模拟企业实施培训,因此要有别于传统的实训基地,采取职教园区负责制,由职教园区管理中心实施企业化运行机制,借鉴企业实施总经理负责制。培训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它不仅和职业院校是合作关系,和企业也是合作关系,是异于职业院校、企业的第三方机构。

其次,实施独立的人事管理。职教园区培训中心主要采取培训师培训的方式,由培训中心聘请培训师,实施培训师上岗制度。培训中心的培训师主要通过三种招聘途径,一是从人才市场招聘高级培训师;二是由职教园区各院校实践教师转岗而来;三是从企业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培训师的人事管理直接由职教园区培训中心实施,按照企业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实施考核。

第三,学习与培训机制创新。职教园区双元制在实施过程中,推进的一个重难点是如何实现学习与培训的协调。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交叉机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班,例如将学生分为A、B两个班,A、B两班按照一定的时段轮流学习与培训,如按照学年实施2+1模式(两年理论学习,一年培训学习),或者按照学期实施1+1模式(一学期理论学习,一学期培训学习)。

总之,职教园区建设的双元制探索对于发挥职教园区的整体效应具有积极的意义。职教园区建设背景下,双元制必须要根据园区特点,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路径,推动职教园区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单环学习 双环学习 培训衡量体系 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04-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学校的不断发展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为更好的了解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在雷蒙德.A.诺伊(2007)提出的培训体系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培训的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提纲,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

1.教师培训率是衡量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分解开来是年参加培训的人数、培训结果考核的及格率、年培训总费用以及人均费用、以及教师自动深造的人数等指标。学校也以这个指标作为对学校培训工作的考核;2.学校现有的培训衡量体系的学习系统是单环学习模式:人在遇到行动障碍时,往往会反思行动本身,即加强行动的频率或强度,而不去反思行动逻辑背后的假设和价值观。从而这个阻止了组织发现问题产生原因的能力,降低了组织学习的能力。

大量研究显示由阿吉里斯所提出的双环学习理论是一种促进组织学习的有效工具(Deborah Blackman, James Connelly, Steven Henderson, 2004)。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把双环学习理论应用于各种组织学习中的研究,他们认为双环学习理论是组织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推动组织的学习(陈国权、马萌 2000,肖冰2007)。

本文拟利用双环学习理论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结果衡量体系进行研究,以发现支持培训结果衡量背后的支持假设和价值观,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衡量体系。

二、双环学习理论

阿吉里斯(1974)用一个简单的温度计的例子说明了单环学习到双环学习的逻辑转化:

图1 单环学习模式

图中显示的是支配的假设决定了行动策略而行动的策略导致了一定的结果的逻辑结构。当对结果不满意时,人们会转向行动策略,通过升温或降温使温度保持在华氏76度。这个反馈学习的环,阿吉里斯称为单环学习。

当外部变量产生变化时,如外部湿度增加,再保持华氏76度的温度将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时我们不仅要调整行动策略,还要调整支配的假设,即华氏76度的温度是否还会带来舒适感,这样我们的学习反馈环就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图2 双环学习模式

因此,双环学习理论不仅反思行动策略本身,通过升温或降温以保持这个目标温度,而且还反思这个行动策略背会的支配假设,即目前的华氏76度是否适当,如果不适当,则会调整这个温度,把它调整为华氏73度。

三、教师培训结果衡量体系的建立

1.基于单环学习模式的教师培训率衡量模式必须纠正

学校采取的是如下图所示的单环学习模式:

图3 培训活动衡量的单环学习模式

在这种单环学习模式下,负责培训的领导即使发现了目前培训活动衡量指标有问题,但是也只是反思这些衡量活动本身,继续加强如何提高培训指标的那些活动,如图中所示,而没有反思支配目前培训衡量活动的假设和价值观,所以培训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2.建立基于双环学习模式的教师培训结果衡量体系

如果学校对培训活动的衡量进行双环学习模式的反思,学校就形成了如下的新的培训活动结果衡量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培训活动衡量的双环学习模式

通过对培训结果衡量体系进行双环学习模式反思,就会发现培训结果衡量背后的支配假设是转化率、培训满足个人职业成长的程度(接受这次培训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何帮助)、工作能力提高的程度、学生满意度的增加等。

在这样的支配假设下,学校对培训结果的衡量所开展的活动及其对活动的衡量就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为确保工作环境支持学习和培训成果的转化的活动及其衡量

只有把培训中所接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具体工作方式、手段,不断在工作中加以使用,培训才是有效的。学校要为培训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时间、制度上的各种支持;要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大量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以利于教师的培训交流和分工合作,以利于新思路的产生和应用。

(2)培训应有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所进行的活动及其衡量

职业生涯管理无论对学校还是教师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基于教师职业成长培训活动衡量时可考虑如下因素:

①为新进教师组织社会化而安排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历史、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学校的行为策略和学校采用的常用语言、学校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②满足教师双重职业生涯要求的程度。行政成长路径和教师职称成长路径一直都是学校教师的传统职业路径,但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变化,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增强,组建科研团队、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增加、参与项目等都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方式。为此,学校要提供这些职业路径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师在这些路径成长中所需的知识、技能。

③在教师达到职业高原时,应提供适宜的培训。当教师达到职业高原时,学校应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并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与拓展路径,可以使其在现有的职位上接受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或者使其通过培训发现在本专业之外运用新知识的机会。

④在教师技能老化时提供培训。教师在到达职业生涯的某个点,会因为忙于日常教学和家庭等因素,而疏于学习,从而发生技能的老化或退化。或者外部发生重大的技术革新,也会导致员工技能快速老化,这时应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相关培训。

⑤培训帮助教师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的程度。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些处理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技能。

(3)培训后受训者跟踪调查

教师培训后应加强对其使用培训技能的跟踪调查,以发现教师对培训技能的使用情况,以便提供教师使用技能所需的帮助。因此必须制定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应考虑对以下内容的衡量:

①使用培训技能的教学情况的衡量。

②通过培训科研能力的提升的衡量。包括受训后教师承担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层次、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公开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与同人在不同时期的指标相比较,以衡量培训的效果。

③受训后教师的影响力增加的衡量。教师的影响力包括内部影响力和外部影响力。对受训者在以下指标中的变化进行跟踪: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帮助学生成长以及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内部影响力方面;对受训后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增加程度、社会影响力提高程度等外部影响力方面,这些指标与同人前期指标进行对比,以发现培训对影响力的影响程度。

四、构建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培训衡量体系的实施对策

根据阿吉里斯对双环学习理论发生的前提性分析并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实施基于双环学习理论的培训衡量体系时,应采取如下的实施对策:

(一)建立宽松的质疑环境

塑造一个鼓励质疑活动、质疑活动背后的支配假设、质疑潜规则的环境是学校开展双环学习、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

(二)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是学校的战略规划、培训政策、相关奖励措施等信息的公开,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后跟踪所得的信息进行公开。

(三)完善自我负责的培训机制

必须建立培训活动自我负责机制。这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负责培训的领导必须有足够的权利能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来决定学校的培训策略,并按照这一策略由始至终进行管理和实施。第二是学校的教师在熟悉学校发展战略和培训相关政策后,结合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就参加何种培训与学校进行沟通,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

(四)建立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监督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激发内省的动机,通过实施监督管理制度,可以增强个人自我管理问题的追查能力。

(五)增强培训团队意识

建立培训团队一方面有利于受训教师形成讨论的友好氛围,使知识的传递更为快速,而且有利于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

参考文献:

[1]Deborah Blackman, James Connelly, Steven Henderson Does double loop learning create reliable knowledge[J].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Vol.11No,1,2004 11-27.

[2]John Tagg Double loop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CHANGE.JULY/AUGUST 2007 36-41.

[3]Mary Jae Paul Double-Loop Diversity: Applying Adult Learning Theory to the Cultivation of Diverse Educational Climates in Higher Education[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Vol.28,No.1,Fall 2003.

[4]Chris Argyris Single-Loop and Double-Loop Models in Research on Decision Making[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21,No.3 1976 363-365.

[5]ohn Tagg The Learning-Paradigm Campus: From Single-to-Double-loop Learning[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123,Fall 2010.

[6]Jennifer Greenwood The role of reflection in single and double loop learn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8,27 1048-1053 .

[7]克里斯.阿吉李斯 组织中的双环学习 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3 189-207.

[8]陈国权 马萌 组织学习-现状与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 2000,3 66-67.

[9]肖冰 知识管理中组织学习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7,11 158-159.

[10]罗扬 试论网络学习环境中心心智模式的改善[J].扬州大学学报 2006,4 81-83.

[11](美)卡西欧(Caseio,Wayne),阿吉尼斯(Aguinis,Herman),吕厚超等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美)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美)迈克尔・比尔等.管理人力资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教师培训;“双师型”;点线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6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开展对中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与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一、找准切入“点”:立足于中职教师培训现状

对于中职教师培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取得了不少成绩,成效明显,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中职教师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认识不够到位。中职教师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指导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目前对中职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总体还不够到位。政府部门虽然认识到中职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上看待还有待提高;参加教师培训意识淡薄,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基地更多地对受训人员专业知识的提高、教育手段的运用、教育研究方法的掌握进行安排,而对实践操作能力的专门训练针对性不强。

2 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中职教师培训的顺利开展,除了教师因素,还需要培训经费的落实、工学矛盾的解决、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有关技能培训的硬件配套设施等许多外部条件的支持。从目前来看,这些外部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中职教师培训的需要。在培训经费上,国家虽然设有部级和省级培训项目,但受训面总体不广,从面上来讲,教师培训的经费落实主体应是学校,对于发展较好的学校还可以保证,而对于基础欠佳的学校,经费落实就可能得不到保证;在基地建设上,由于目前设立的部级和省级培训基地大都依托学校,这些基地受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的限制,总体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很难满足中职教师多专业的培训需求;在培训对象上,真正符合骨干教师的条件的并不多,学员职前教育专业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平衡点很难掌握,给培训工作带来困难,质量受到影响;在实践环节上,更多地停留在见习、观摩层面,未能真正做到上岗、顶岗的地步,效果可想而知。

3 培训计划不够合理。从面上看,目前的中职培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学历教育多,专项培训少;理论授课多,实践操作少;“吃老本”的多,知识更新少。培训计划没有按照学员、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去设置,没能体现快速发展的中职师资的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前沿信息不足,所学专业学科知识不足,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等是当前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困难,专业能力、学生管理、专业知识是中职教师培训的主要需求内容。

4 培训模式不够多样。中职教师培训的主渠道主要在基地,大部是依托于高校而设立。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滞后的培训效应仍然存在,培训很难对学科、专业前沿动态和产业技术发展高端做出快速反应,一体化的开发性培训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不能满足中职教师新知识的发展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需求。

中职教师急需参加各级各类在职培训活动,这既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职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实施中职教师培训时,应针对目前中职教师培训的现状,找准切人“点”,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革培训体制与机制,明确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二、贯穿一条“线”:着眼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学校教师素质水平分不开的,中职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建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提升中职学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从概念界定到内涵发展,从理论探索到开拓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截至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双师型”教师评判标准和概念界定,现有的关于“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容多出现在教育部的一些文件中以及教育部领导人的讲话中。目前一般有以下理解:一是“双证”说,即既有教师从业资格证或教师系列职称又有其他从业资格证或职称的“双证”或“双职称”教师视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说,即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相当于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三是“叠加”说,即既要有“证”又要有“能力”。四是从内涵角度界定,提出“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应用。五是从职业素质标准进行界定,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标准应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即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的含义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指导;“三能”是指专业理论传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四证”是指教师资格证、技术(技能)等级证、学历证和继续教育证。这些都是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各抒己见。

从这些概念的理解可以得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是个综合概论,内涵丰富,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操作和指导能力,丰富的企业实践和社会经验,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能力,深厚的教科研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管理的能力,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等等。

2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1)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好“双师型”培训工作,首先需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制度,通过制度管理培训。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培训教师的意见,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制度完成后要适时公布,要让教师熟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起到互相监督、共同遵守的作用。各中职学校的制度要有个性化,不可套用其他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培训制度。

(2)分析“双师型”教师培训需求。中职“双师型”教师培训是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工作,应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要认真分析教师的培训需求,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培训总体目标、选定具体培训内容、采用合适的培训方式。需求分析要着眼于学校发展目标预测和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要求,要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要找准教师个人实绩与岗位要求之间、个人能力与岗位期待之间的差距,要有个性化,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培训,哪方面需要培训,需要参加什么类型的培训,培训后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保持与受训教师的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培训效果及意见,适时修正培训方案,尽可能“量体裁衣”。

(3)拓宽“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渠道很多,如校企合作、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学历提升教育、基地培训、校本培训、校际交流、教师实训基地培训等。加强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重点,教师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上岗工作等方式,可以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校企合作能较好地解决教师普遍企业实践欠缺、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职业资格考试与鉴定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该行业、工种所需的知识、技能,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标志之一,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要与其任教学科相符,但又不能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作为教师聘任、升职的必要条件,避免出现盲目的“考证热”。

(4)丰富“双师型”教师培训内容。调查发现,中职教师在培训内容需求上依次是实践技能、教学技能、专业理论和学生管理方面等。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满足受训学员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和务实性,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的个体特征,真正能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应走在职业发展的前沿,要区分不同性质的教师,开设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于新分配的教师要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专业课教师,培训内容的重点应是实践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5)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督导。督导是检查效果的极好办法。培训机构都要建立督导小组,加强对培训教师的态度、能力、知识,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全过程检查,通过督导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而与教师进行沟通,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力争效果最大化。督导不可“形式主义”,要深入到培训的各个环节,方式要多样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上更要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特强。着眼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教师培训的主线。

三、打实基本“面”:致力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0月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该计划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又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聘任推进项目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等,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

1 推进专业化建设是中职教师素质提升的根本。“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针对中职教师目前存在问题的一种补救,非常必要和及时,但这远远不够,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才是中职教师素质提升的根本。

(1)中职教师专业化的特定内涵。教师专业化就是促使教师成为专门人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教师职业成为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对于中职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化有其特定的内涵。一是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不是根据学科来划分,而是根据专业来划分;二是职业学校的专业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它一般都对应于社会的某个职业、岗位。对于职业学校教师而言,学科专业性不能描述其对应职业知识的专业性的全部特征,职业专业化才是较为确切的描述,中职教师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需要将专业实践性、教育教学性和学术研究性统一发展,这是中职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所在。

(2)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维度。中职教师通常包括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训课程等三大类。就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言,这种划分并不是指三类教师各自朝着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而是指专业教师在专业实践性、教育教学性和学术研究性有机整合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维度上有所侧重而已。在实践维度上,由于实践性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中职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本专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关注技术手段更新的情况,用最新的专业实践技能武装自己。在教学维度上,教育教学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教育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研究维度上,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实践培训上,还要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去研究。一方面应主动开展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用以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各种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调、行业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

2 培养与培训体系的有机衔接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保障。

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在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领域,孟胜国提出土建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以行业为依托,构建适应学生实际情况、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1]。陶红林提出了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了实践应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2]。景海萍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三方考核制度和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等培养建筑工程应用性人才关键要素[3]。许成祥等对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现状与弊端进行了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4]。陈红秋等提出了“面向农村、面向乡镇建筑企业、面向工程建设第一线”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建设性意见[5]。

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更好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满足广西建设行业企业需求,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培养建筑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11年底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引领型”申报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依托该项目建设,专业团队按照服务和发展相结合原则,专业建设形成基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学生职业素质素养提升双通道,校内外实训场所双交替,学生毕业双证书”的“五双”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为区域建筑业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了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图1基于真实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

“五双”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双主体

专业根据企业规模,采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本着“联大,引中,服小”的方针,开展校企合作。与区内最大行业协会广西建筑业联合会、区内龙头企业广西建工集团开展合作,开展了开展建筑业高职人才模式改革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企业规模一般的,如南宁天朗工程检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引进广西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成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室,初步形成了“校中企”模式。针对小微企业方面,专业主要采取技术服务、合作就业等方式进行合作。专业教师团队成立工作室,针对企业实施的项目,专业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为满足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将学生顶岗实习部分安排在小微企业,学生在小微企业得到锻炼,企业获得需求的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合作,合作企业数量总量达到28家。专业实现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2师资队伍素质双师化

一方面,在校内专任师资团队建设中,既有经验企业的人员,也有刚参加工作年青教师,对于年青教师采用下企业锻炼方式,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派出的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授课的,由专业团队派出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开展帮扶,提升企业人员授课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还提供了一批优秀员工进行师资共享,每学期保证一定数量员工到校任教,促进了教师团队内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交流。

专业经过2年建设,专任教师人数由原来的22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进修次数达到50人次。教师的职称明显提升,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达到13人,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3人,到企业挂职锻炼达到46人次,教师双师数量达到23人,双师素质明显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80%。师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3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双通道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真实的校内在建工程项目为载体(校内会议中心项目和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体项目),开发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先通过虚拟仿真现实软件在课堂进行教学,然后再将学生带到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教学,通过两种环境和途径的教学和训练,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升职业素养。

4校内外实训环境双交替

鉴于建筑行业技术性强,实践性要求与真实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实训场所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真实工程项目现场交替。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基本实训,在校外真实工程项目现场完成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工作试用。认识实习是在第一学年暑期2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在第二学年暑期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寒假完成,在第六个学期,学生基本能胜任岗位工作,开始领取工作薪水。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建筑施工管理经验得到不断丰富。

5学生毕业双证书

学生除正常修学分取得毕业证书,还要求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为实现毕业生能力能达到建筑业能力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主办的建筑业“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岗位资格考试,必须取得一个岗位职业资格证书。2013届毕业生双证获得率达到96%以上。就业率达到95%,就业对口率达到96%。就业质量好,学生平均薪水达到2300元以上。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企业合作意识有待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健完善;其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2012年专业形成的人才培养课程方案,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和总结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7(09).

[2]陶红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景海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