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范例6篇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1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开一些表面的东西,注意整个过程。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克服困难的过人毅力,没有坚强的赤子之心,怎么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么可能从如此的遭遇中站起来呢?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2

林立的高楼大厦,跳动的霓虹彩灯,钢筋水泥包裹下的是机械运作式的重复,灯光闪烁下的是焦躁不安的心情。我们的心灵,尽管有时不知如何安放,但很多时候也没有妥善安排,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何方。一杯咖啡只能强打精神,一壶好茶也许是味觉的转换,但是一本好书却能唤起内心的觉醒、思维的转换,而一次沉思更能读懂自己,找回自己心底的方向。

我们多久没与自己好好谈过了,也许连自己都算不清。那么,听听来自两千年前的一个罗马皇帝的心声吧。马可-奥勒留,在罗马帝国不停的动乱中,坚持不懈地,记下对话自己的日记,而这便是《沉思录》,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并且流传万世。

费迪曼评价说:“《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好的生活。”

温家宝总理曾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床头,我读了可能有一百遍,天天都在读。而在我看来,《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给自我的沉思录,亦是流芳百世的醒世箴言,值得世世代代沉思。”

《沉思录》总共分十二卷,每一卷对应着相应的主题,虽然分开却又相互联系。与书对话,像聆听长辈的叮嘱,又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一次次地叩问内心。遇到困难时,又像一个知心的朋友,细读一遍,于是心里豁然开朗。

当人生遭受低谷时,不妨休息一下,思考一下,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曾国藩作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第一功臣,却在人生鼎盛时期被当时的皇帝恩准在家休息。这就像卸磨杀驴一样,皇帝遗弃了他。曾国藩觉得很委屈。但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沉思,才造就他人生的另一大辉煌,被称为“中兴第一汉臣”。那么,在休息的这段时间里,他到底想了些什么呢?原来在好友的拜访之后,他渐渐地意识到孔孟之道并不适合处世,韩非子的法家学问更加不适用,毕竟太刚硬,终于找到老庄哲学,方圆之道,而这才是他以后需要尊崇的处世法则。

对于成长的沉思,让我想到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几个年轻人约好要重走青春,从此既定的人生轨道、父母所期望的职位,一一发生改变。但是,不得不说,在重走的过程中,隐藏在心底很深的愿望慢慢浮现出来,于是人生又重新亮了一回。

这个时代是无比精彩的时代,脑袋中的灵光一闪也许就能引发革命,同时这个时代也是浮躁的时代,脑袋中的灵光一闪也许需要的就是长久以来对自我的沉思,从而激发出来的灵感。当我们静下心来时,会发现早晨的草坪上,细密的露水看着很舒服;会发现落叶的脉络很像历史上的地图;甚至会发现牛顿没有发现的东西……

沉思,只是爆发前所需的准备,若是没有方向,即使挖了千万个坑,也不如挖一个深深的坑来得深刻。古语告诫说:吾日三省吾身。

虽然做不到古人说的“三省吾身”,但是沉思自我,尝试与理想对话,在大四这个敏感的时期,能够努力按照本性生活,尽量做到不浮不躁,这要感谢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的种种建议。每次感到困惑时候,我会想象着一个罗马智者在与我谈话,而当我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沉思录》仍旧像朋友一样,一点点地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3

《沉思录》,一本总理读100遍,天天都在读的书,我刚拥有,才读到第四篇,感触就像一个故事,明白了一个方法。

我在工作、生活密封的盒子里时而像苍蝇一样乱窜,时而像雕塑一样迷茫,时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躁不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我这就人的存在,他搁下一本书,给我讲了一个人。

曾有一个人,他的敌人是自己,他对朋友充满猜疑,难以包容朋友的错误和缺陷,所以没有朋友,他离开市集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认为远离世俗的山间小屋里,希望能看完父亲留给他唯一的遗物——一本书,他渴望领悟书中的所有道理,但又唯恐准备不足,所以迟迟不愿轻易开启扉页。一天当他在河边看到自己头发依稀花白时,他猛的跑回拿起书就读,生怕留下什么憾事。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站在你现在拥有的环境下,你承受的了吗,至少我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后,市集有了一位老者,虽然白头,却神清气爽,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对妻儿的照顾,辛苦的劳作都让他幸福之极,他的朋友童叟皆有,人人把他当良师益友,进而敬仰之至,他乐善好施,真爱事物,把市集的点滴都看做自己的责任和快乐之源。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处在你现在拥有的环境下,你羡慕吗,至少我羡慕。

其实这是一个人。而这种变化就来源于一本书——《沉思录》。读这本书前四篇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相互联系,不停变化的,只是,最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其实是人本身。

(来源:文秘站 )把心灵的镜子放在面前。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用心灵的镜子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会让人获得真诚、平和的心态,超凡、决绝的勇气;

人与人是彼此存在。在人的结构中理性的彼此为对方而存在,首要的原则是团结友爱,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都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所以在工作中,要和同志团结在一起,相互关爱,在生活中,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只是少有人愿意去做,或希望去做但不知从何做起。《沉思录》就像开启智慧、快乐生活大门的钥匙,告诉我该如何淡泊、明志、宽容、德广,不断塑造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养。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4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我觉得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上个学期在讲《虞美人》这首词时,我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再配以恰当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词句描写的画面,在读中感悟作者心情,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词句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如:《鲸》这一课中,有很多说明性的文字,作者表达非常准确。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说说这样表达好在哪,或者用换词的方式问一问学生这样行不行。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一个“约”字便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准确。此外不要忘记学习作者是抓住事物特点介绍事物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的表达方法以及说明方法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上学期在学习《草原》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和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深化积累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在学完《鲸》和《松鼠》两课后,我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并尝试着进行改写。也就是说,用《鲸》这一课的表达方式去介绍松鼠,再用《松鼠》这一课的表达方式来介绍鲸。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巩固了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又实现了所积累语言的再次运用。

五、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结合综合性学习开展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5

――题记

导演吴建新怀着对家乡广西南宁的年少情感以及对“夜市民俗”的恋恋不舍,拍摄了具有鲜明草根情结和人文关怀的独立纪录片《九叔》。本片以摄像机作为捕捉社会的眼睛,以一种平和的民间立场把镜头聚焦在一群寻找与缺失话语权的小人物身上,通过“揭露社会现实矛盾达到对社会现实的异质化建构,以一种诗意栖居的召唤正视个体生存的所有困境”。[2]《九叔》是转型期中国群像生态的一个缩影,本文试图从两个角度去解读九叔这一人物,并以此来还原影像艺术对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一、 身份解读:存在与缺席

存在与缺席的二元性在九叔身上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身份结构,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安身与流浪、“夜市市长”与临时工、看似有权与实则无权的对立和共存上。

独立纪录片的感召力在于它能深入到生活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九叔身份处境的解读也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照。影片以九叔的妻子小杨作为客观讲述人,简单回顾了九叔的童年,“九岁时父亲死了母亲改嫁,后来他妈不认他,不理他,只能自己出来流浪”。九叔同所有流浪者一样,以家庭缺席的方式存在于这个社会,影片并没有对九叔的身世及其如何在社会上打拼做过多的铺陈,而是以破题式的开场直接将九叔现在的工作环境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个身着制服的瘦小老头扯着嗓门开骂:“你不经过我,就不能摆摊,明天我就取消它。”该语境中的“我”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和“决定权”,这种“特权”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作为”和“时间”上,九叔凭一己之力保住中山路夜市,并且管理它长达30年。导演吴建新说:“这里是他打拼出来的江湖,他是这片江湖的盟主。”①九叔的江湖地位不仅在小贩心中扎了根,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一方面,作为国家机关的城市管理局中山路夜市分局给了九叔“001”的工作编号,表征了他对中山路夜市兴起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影片通过九叔与他人的对话、九叔的采访、他人的采访及字幕等方式,不断强调着“领导对九叔管理中山路夜市的信任,任命他继续管理夜市,直到夜市拆除”。导演以鲜活的镜头语言来凸显九叔的“地位”和“权力”,在九叔和小贩双方互看的镜头中,九叔是仰拍画面,小贩是俯拍视角。这充分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小贩依存于夜市,夜市依存于九叔。

吊诡的是与九叔作为“001号”夜市管理员不相匹配的职业身份――临时工。虽然他被尊称为“夜市市长”,但他本身和那些小贩一样,被更大的权力所操控。导演吴建新说:“本片的显性线索是九叔,隐性线索是九叔口中的领导,或者说是政策。权力的神经末梢如何触及生活的底层,就是通过像九叔这样的人。”①在影片中,九叔口里常常念叨着“领导说”“领导让我管理”,这位领导始终未与观众谋面,但是他的缺席却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弥补了九叔在权力上的缺位,所以九叔和商贩们对话时,不时会冒出“领导要怎么样”。领导或者说是某种政策、机制,才是权力的真正拥有者,虽然它们被有意规避了。导演通过一个远景镜头去表现九叔的缺席以及夜市终将在现代化都市浪潮中褪去――当夜市灯火阑珊时,九叔向画面深处走去,消逝在夜色中。

二、 性格解读:言语与沉默

“中国独立纪录片至今仍受到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和美国纪录片导演怀斯曼的影响,前者的社会行走与后者的现实洞察力,契合了导演们在创作过程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再认识的状态。”[3]言语与沉默的二元性在九叔身上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性格结构,言语展现了对存在的自满,沉默流露了对缺席的无奈。

摄像机如同一支自来水笔,像记日记一般透过九叔一个人,让观者感受到了一群人的生存困境,纪录片所独有的人文关怀以不经意的白描手法,胜过一切色彩的渲染。导演吴建新谈及为什么创作《九叔》时说:“真正迷人的就是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当下,被原生态记录的传统市井生活以及生活里的人们。”②《九叔》全片时长77分钟,交叉记录了九叔的工作、生活、家庭以及与九叔相关的人,使得影片成为接近传记体式的人物画像,充满市民生活的痕迹和时代变迁的立体感。在影片中,九叔一经亮相,就充分显露了其暴躁的性格与强大的控制欲望。在夜市上,九叔动辄对摊贩发号施令或喋喋不休的谩骂,而与其协同管理的妻子小杨和兄弟阿东,则始终位于他身后很少讲话。由此可见,强烈的言语掌控欲是九叔性格中一个显著特征。

“与中国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一样,人性的复杂也是纪录片的独特魅力所在。”[4]在影片中,九叔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言语核心的位置,只有两处镜头记录了他的沉默,这两个镜头对我们还原九叔性格的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一个是九叔接受访问的镜头,他谈自己的工作,当讲到30多年被骂多了时,他低下了头,没有说话,流露出沉思的神情。虽然导演仅给了几秒钟的固定镜头,但与之前一直处于言语亢奋状态的九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于是这几秒钟的沉默,瞬间被放大了。前文有述,九叔的身份处于存在与缺席的二元性中,这片刻的沉默实则是对其缺席身份的无可奈何。第二个镜头是九叔的外孙亲吻了他的脸颊,九叔微微低下头,没有说话,他的眼眶湿润了。这个已近影片尾声的镜头,就像是交响乐的高潮,为九叔这个人物形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九叔而言,从记事起家庭便是缺席的存在,从小流浪以及中年离婚,使他对家庭的情感充满矛盾,既有回避又有渴望,尽管他用言语的豪爽遮掩情感的失落,但记录的真实却掀开了其彪悍性格下的伤感面纱,让人不禁感受到了他生命魅力的丰盈性。

导演吴建新不试图用宏大的镜像展示时代的变迁,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九叔以及和九叔一样的小人物身上,用原生态的方式记录处在城市转型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了纪录片的人文情怀,启迪我们去洞察生活的角落、思考生活的点滴。

参考文献:

[1]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85.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6

外;补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99―01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思想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是先天的遗传,靠的是后天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好语言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谈几点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如,《颐和园》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世界遗产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想象颐和园的美景,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

二、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学习了《长城》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然后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其他同学介绍长城。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的好词好句,使学生在说话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三、运用中深化积累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运用迁移点,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这样的习题:“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有很多,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这类习题的训练,可让学生先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

四、课外勤于积累

鲁迅先生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广泛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养成“采蜜”的好习惯。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五、补充积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