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范例6篇

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

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 3.0T磁共振; 动态扫描; 屏气;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49

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通过注射对比剂增加组织之间、组织与病变之间的对比度,明显提高了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尤其对肝内小病灶检出与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青睐[1-2]。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要求呼吸平稳、每次呼吸的幅度一致,如果呼吸配合不好,影响图像质量。由于3.0T磁共振是高场强,噪声大,房间密闭加之对过敏反应的担忧,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因此呼吸的训练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肝脏动态扫描的病例672例,其中男428例,女244例,年龄20~82岁,平均51岁。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3.0T磁共振(PHILIP Achieva),美国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BD公司18~22 G静脉留置针。造影剂为顺磁性造影剂钆喷酸葡胺,用量0.2 ml/kg,注射速率2 ml/s。

1.2 检查前的护理

1.2.1 一般护理 由于3.0T磁共振是高场强,有金属物品带入磁体间一方面会伤及患者,另一方面影响磁场均匀甚至破坏机器。询问有无过敏

肝脏3.0T磁共振动态扫描的护理

梅艳红①

【摘要】 目的:总结肝脏3.0T磁共振动态扫描的护理,提高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的效果。方法:通过对672例肝脏3.0T磁共振动态扫描患者的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和呼吸训练,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结果:本组672例患者,其中642例呼吸配合好,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满意;30例屏气不完全,图像质量欠佳,但不影响诊断。结论:呼吸训练和心理疏导是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3.0T磁共振; 动态扫描; 屏气;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49

史及手术史,了解体内是否有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眼球内金属异物、血管术后金属夹等,严格掌握造影剂的禁忌证和适应证,去掉身上金属物品,必要时更衣,确保检查的安全。高热患者禁止做3.0T磁共振,因为在做磁共振检查时,会接收射频脉冲的能量,人体无法及时散热而导致体温升高。患者检查前禁食4 h,适当休息。

1.2.2 心理护理 患者对磁共振环境陌生,对自身疾病担心,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担忧,会出现焦虑、精神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磁共振检查的特殊性(庞大的机身、封闭的检查室、特殊射频噪声及检查时间长等因素)会进一步加重上述负面情绪,继而对配合屏气及整个过程产生影响[2]。因此,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主动介绍磁共振的检查环境,磁共振是安全无创、无辐射的检查,介绍肝脏动态扫描的检查过程,检查所用的造影剂安全性较高,告知正常用药的反应,并让患者的家属在磁体间陪伴,检查过程中经常和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减轻患者的恐惧感。3.0T磁共振是高场强,噪声大,会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很多人不适应,可在耳内塞棉球或者戴耳机降低噪声,以防止听力损伤。在高场强的磁体间不要快速走,以免切割磁力线引起头晕。扫描过程中患者身体(皮肤)不能直接接触磁体洞壁及各种导线,以防止患者灼伤。同时患者两手不要交叉放在一起,也不要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直接接触,以减少外周神经刺激症状的出现[3]。因为高场强磁共振扫描超快速序列,梯度磁场切换快,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扫描前和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加患者心理适应能力,适应磁共振的检查环境,消除焦虑、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检查。如患者有肢端刺麻感、肌肉抽搐等症状停止扫描,改为其他序列扫描。

1.2.3 呼吸训练 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要求患者平稳呼吸和屏气。动态扫描三期即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每期要屏气15~20 s。训练平稳呼吸即吸气和呼气幅度均匀,如果呼吸幅度大,导致扫描时间延长,出现运动伪影、图像质量差,因为磁共振在呼吸间隙采集信号。训练屏气,屏气即屏住呼吸,方式吸气-憋气-呼气,15~20 s/次,受检者每次屏气时都能尽量在呼吸的同一水平,以保证扫描层面的一致性[4]。屏气时腹部静止不要动,屏气间隔要平稳呼吸。开始时患者屏气时间短,有的只能屏气几秒钟,只要掌握屏气的方法,反复练习十几次都能达到屏气的要求。有些年龄大、体质弱实在憋不住气,可让家属进去配合,吸气后让家属捂住口鼻。如果屏气不好,呼吸伪影大,扫描时间延长,图形质量差而影响诊断。在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中,呼吸配合的好,图像质量高,满足诊断要求,因此呼吸的训练在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中尤其重要。

1.2.4 磁共振增强检查的护理 磁共振动态扫描速度快、压力高,穿刺静脉宜选择比较粗、直、弹性好的血管,留置针选用18~22 G,根据病情和血管情况调好高压注射器压力和剂量,安装高压注射器并连接留置针,准备急救药品和器械。告诉患者放松配合检查,通过透视窗观察患者,及时与患者沟通,保证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后应观察30 min,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和不良反应,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减轻毒副作用。

2 结果

本组672例患者,其中642例呼吸配合好,顺利完成检查,缩短检查时间,图像质量满意;30例屏气不完全,图像质量欠佳,但不影响诊断。

3 讨论

在肝脏3.0T磁共振动态扫描前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了患者焦虑、紧张、恐惧情绪,减轻了心理压力,患者积极配合检查。检查前的屏气训练亦使病人的耐受情况大为改善,减少了运动伪影,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5],获得了高质量的图像,达到了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的效果。因此呼吸训练和心理疏导是肝脏磁共振动态扫描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邝晓,罗银灯,吴伟,等.肝脏MRI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J].重庆医学,2008,10(19):221.

[2] 毕冬梅,康群凤,张雪梅,等.磁共振成像检查5668例的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897-1898.

[3] 初英萍,郑东晓.磁共振检查前病人的准备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2,5(9):397.

[4] 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83.

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 物理实验 探索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 创新

1、引言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古往今来,物理学的发展与物理实验密切联系。物理实验不仅应让学生收到严格、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实验技巧,还应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1,2]。但是,目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去做,就能顺利的测到实验数据,完成实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去认识物理规律,难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独立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3]。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在物理实验中心做了相关教学实验改革试点,在学生进行基本的系统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做探索性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的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性尝试。

2、教学基本过程

2.1基础性实验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基本上都是测量性、验证性实验,称为基本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这样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实验,如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试点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基本实验操作,安排多余学时做探索性实验。

基本实验一般可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实验五部分,按照本校教学安排,一般工科学生做8个物理实验,总共24学时。学生提前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特点自选实验,要求每个部分选1-2个实验,总共7个实验,最后一个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力学部分实验主要为:钢丝的杨氏模量,落球法测定液体的粘度,扭转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空气的声速等。

热学实验包括:导热系数的测量,冷却法测定金属的比热容,传感器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电阻温度系数,温差电偶的定标与测温,PN结温度传感器特性等。

电磁学实验包括:电位差计,自组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电子比荷的测定,示波器的使用,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霍尔效应及应用。

光学实验包括:牛顿环与劈尖干涉,菲涅尔双棱镜,薄透镜,偏振光的观测,迈克尔逊干涉仪,光栅研究,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等。

近代物理实验包括: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数,弗兰克-赫兹实验,发射光谱吸收光谱,硅光电池,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只讲解基本的实验要求,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提前预习,勾画初步实验方案,课上认真思考,勤于动手,理论联系实际,遇到问题随时与学生老师探讨,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2.2 探索性实验

在做好基础实验的基础上,选拔最物理实验感兴趣的学生3-5人,做探索性实验。教师先安排几个探索性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选作实验。根据报名情况结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实验中心根据情况开设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全天任意时间来网上查资料、做实验,课题规定三天内完成,以实验报告或者小论文的形式结题。为激励学生的实验兴趣,探索性实验的分值为10+2分(2为提高分数),总分将做为一次成绩计入实验成绩。

探索性实验题目为:

(1) 测量小球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测量能量损失,分析误差来源,计算能量损失的不确定度。

实验仪器:小球2个、支架两个、米尺、细绳等。

(2) 制作磁悬浮小仪器

实验提示:掌握磁悬浮原理,设计实验思路,自行制作。

制作材料:根据需要先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

特别注意:因电磁学实验,需用较高电压电流,一定注意自身安全!

(3) 波长相对测量实验设计

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由已知钠黄光的波长测定另一未知波长的方法。

实验仪器:牛顿环、劈尖、显微镜、迈克尔孙干涉仪、双棱镜

(4) 薄膜厚度测量

实验要求:分别给出薄、厚、透光、不透光薄膜,最少选用3―4种设计方案,测定薄膜厚度。

实验仪器:显微镜、牛顿环、劈尖、迈克尔孙干涉仪、双棱镜、螺旋测微器等。

(5) 学生兴趣制作仪器

研究内容: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实物制作与调试。

实验要求:制作仪器应体现物理思想,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以上五个课题为学生自选题目,根据选题结果结成小组后,由小组共同完成实验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阅读国内外论文等渠道、筛选收集信息,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学生根据需要自发学习,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开设开发性实验室,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课题,相关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随时可以来做实验,通过小组研究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这种素质的培养对以后学习和工作生活都是受益终身的。

3、结论

我校作为工科类型的独立学院,一直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大学物理作为基础性学科,也应立足学生于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物理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上做了大胆尝试。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做探索性实验。

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教师要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对待教与学,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从“更好地教”转到“为学生更好地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探索性实验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深思。如何更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何科学实现网络选课、预习、答疑;如何更好解决师资配置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公正、合理的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编写、实验数据结果、实验小论文,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做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和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申龙. 开放教学实验室,提高学生创造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9(6):8-10.

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摘要】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力争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影像物理 教学 策略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的支柱。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但以其高技术和工程化的鲜明特点展示了它自身在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也以其日益深入的影像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的影像革新技术,迅速扩展的临床应用领域,使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愈益感到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学影像物理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医学影像仪器设备所涉及的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物理现象,其任务是为学生深刻理解医学影像的物理原理与成像过程,评价、控制医学影像质量,分析、挖掘医学影像蕴藏的生物信息提供必要的物理学知识,给后继课的学生及将来所从事的医学影像工作打好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理工知识非常薄弱的医学生有较大收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实践,分几方面谈谈。

1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汇集多门学科,内容抽象复杂。四大影像技术溶合了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 生物学和医学等多门学科。授课对象是未来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医学生在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的基础很薄弱。但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要涉及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讲授XCT、MRI、彩超成像原理时要遇到δ函数、卷积、自相关函数等工程数学知识。核磁共振原理及成像原理一章中, 涉及到量子力学及原子核物理,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均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

1.2 学生的畏难情绪。医科院校的学生由于中学物理基础较差,学习属于物理范畴一类的课程常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学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在预习、听课、复习、习题等多个学习环节上与教师配合的力度打了较大的折扣,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

1.3 师资力量要求高。《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医用物理教研室的老师承担。但是《医用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是公共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物理学、信息学和医学之间交叉和融合的学科。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物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

2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在已有条件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设立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1 要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讲解尽可能的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开复杂的数学推理。如:在“XCT原理”的“图像重建数学原理”一节中, 从狄拉克函数和卷积算法的引入, 到图像重建的付里叶变换法和滤波反投影法, 整个成像过程我们尽可能运用图解法取代繁杂的积分运算及变化过程。 如果用傅立叶变换讲CT 、MR I 成像原理, 难度很大, 因为学生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有限。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讲解CT 、MR I 成像原理的方法, 即联立方程法和反投影法。这两种方法不用复杂的高等数学, 学生能够听得明白,能够很好掌握CT 、MR I 成像原理。MR I 成像原理中用到的傅立叶变换、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教学策略。对课程教学中必须具备而学生又一无所知的数学、物理、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用通俗易懂的定性分析给学生补课,以达到在保持课程内容基本不被割裂的前提下,绕开难度大的系统数学推导,确保学生能定性地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

2.2 应用多媒体系统。根据生理学观点,人获取的外界事物信息80%~90%是通过眼睛输入的,用直观的图象反映的信息更易为人所接受。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陌生的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具体的图象再现。如自旋核的旋进,讲解时以陀螺的运动为例一边图示一边推导,使抽象的公式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在“MRI成像原理”一章中,我们用FLASH将原子核受激励,驰豫等重点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我们还下载了大量的医学影像照片,小电影等供学生学习参考。

2.3 注重实验实习。实验是本学科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如果只讲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今后的应用。开设实验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由于实验设备昂贵,具有放射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可以建立一套计算机仿真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如建立局域网,安装运行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大学物理仿真实验210FOR INDOWS》,该软件包含20多个物理实验项目, 可选取其中部分相关实验如: 核磁共振实验、GM 计数管和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塞曼效应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等。由于经费、技术等原因,目前我校尚未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为了弥补不足,我们与医院影像科室的联合, 多次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实习,请超声、CT、核磁共振、SPECT等临床诊断教师及技术人员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及诊断等,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正如前面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学是门综合学科,也是一门新型学科。许多知识与技术对教师也是崭新课题。为了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抓紧学习,更新知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可进行短期培训,到研究机构、大学、医院学习或深入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以便更好的胜任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

2.5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必须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才能释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小结

对《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泽宝. 医学影像物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一、积极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如在讲“超重失重”的时候,用塑料瓶在底部和侧壁钻几个小孔,然后灌满水,拧紧瓶盖让其静止时,水会从小孔流出;将瓶子竖直抛出后,水就不会流出了,紧接着再斜抛出去,水也不流出。对于这个现象学生感到很奇怪,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超重失重。另外,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中,先做滚摆的上升、下降实验,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滚摆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从而在上课开始就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浓厚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如,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时,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小实验:拿一张纸,直接贴在黑板上,纸片会掉下来,当把纸片沾上水后,就能贴到黑板上而掉不下来了。通过这个现象,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进而就可以解释破镜为什么不能重圆了。

二、用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或者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传感器”时,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小魔术:将小灯泡、电源还有干簧管串联,然后再把电源导线干簧管藏在小盒子中,灯泡露在外面,把磁性小球藏在手心里,当手接近小盒子时,小灯泡就亮,手离开灯泡就灭。这个实验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听课,学生会格外认真,格外投入。再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根长绳悬挂一个大铁球来做实验。先请一个胆儿大的男生上来,将摆球拉开一个角度使之贴近鼻尖,然后放手,当摆球运动起来后。看看学生会不会躲闪。这时,实验者心里很紧张,非常害怕被打到,其他同学也会替他担心,生怕摆球会砸到他的鼻子。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只要学生不动,摆球不会打到他的鼻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实验过后把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了准备。

三、教师的语言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显性因素

1.利用好歌词、诗句等为物理教学服务。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参考系”时,引入了“小小竹排江中游”“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徒矣”“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类歌词和诗句。在讲解“电磁驱动”这类问题的规律时,笔者仿照了的名言:“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2.用简练精确的语言为学生总结方法规律。在讲解“电路的动态分析”时,笔者为学生概括出了“串反并同”:串联时规律相反,并联时规律相同。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给学生总结出“增反减同”,还可以具体理解为“来拒去留”,这些鲜活的语言很好地诠释了感应磁场的特点:总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在应用欧姆表测电阻时,电流流向是:红入黑出;电流表、电压表电流流向是:正入负出。这些精炼的概括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住。

3.引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笔者还给学生打了个比方:感应磁场总是起到阻碍的作用,就如同路上的绊脚石,但是不畏艰险的人总是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绊脚石阻挡不了勇敢者的脚步。感应磁场也是如此,虽然对原磁通量的变化起到阻碍的作用,但最终却阻止不了,只是将变化过程延缓了。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学生加深了对楞次定律的理解,新内容也变得熟悉了,更容易接受了。而在研究“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时,笔者将振动图像比作录像,记录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各个时期的情况,而波动图像则是好多人在拍集体照,记录的是某一时刻很多个人的情况。用大家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学生很容易抓住两种图像的特点,要比他们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四、利用物理学史和趣味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范文5

1当前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1)不少学生和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物理学就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课用得上就讲,用不上就不要讲,免得浪费时间[2]。这种观点忽视了物理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孕育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2)物理学知识与农业类专业相结合的问题。作为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只有与农业科学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同。当前大学物理教学还缺乏既能保持物理学精华,又能充分反映物理学对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特色鲜明的物理学教学体系,使得物理学教学游离于农业专业知识体系之外。

(3)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内容比例不当。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课时用来讲解经典物理的内容,而对现代科技中广泛应用的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内容涉及很少(一般只有4~6学时),考试要求也较低。而这部分内容恰好是大学生们感兴趣并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的。

(4)农业类学生数理基础一般,部分地区的学生甚至高中未学物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公式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

2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1)利用物理学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讲授惯性定律时,强调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一点有悖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在此经验上建立的直觉。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滚动的小球,如果不去推它,它终会停下来。伽利略意识到滚动的球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如果在实验中逐步减小摩擦力,球就会滚得越来越远,以至于永远运动下去。这里我们看到物理学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摈弃直觉,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判断哪些可以忽略,从而得到简化的模型,并总结出物理规律。再看类比法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所谓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类比法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比如,我们在讲授电磁学时,强调电与磁的相似性(有相似的公式和定律),法拉第正是从电与磁的相似性出发,由电能生磁大胆猜想磁也能生电,经历十多年的艰苦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除了电与磁可以类比外,电学与力学中类比的例子也不少。如库伦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相似,静电力的保守性与重力保守性的相似,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似等等。以上讨论的模型法、类比法,以及广泛分布于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方法、补偿法、微元法等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这些科学的方法论渗透到物理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就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结合农业类专业,加强物理学前沿和现代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介绍。

例如,对农学专业,我们在流体力学部分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的高速离心分离技术、农药的表面张力系数与叶面吸收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电学部分介绍了生物电现象等。在热学部分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说,熵的变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命体本身由于运动等发热过程所产生的熵增加,这一项恒为正,另一部分是生命体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这一项可正可负。要使生命体始终保持活力,就必须维持一定程度的有序,从熵的观点看就是要让生命体的总熵变维持在零左右。这就要求生命体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时保持负熵进、正熵出的状态。也就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的:“生命赖负熵以存在。”具体来说,人们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属于低熵高能的物质,纯净的水属于低熵低能物质,而人们每天将二氧化碳、水汽、尿、汗及其它排泄物等高熵物质排出体外,也就等价于摄入了负熵流。21世纪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已经势不可挡,如何让大学物理教学跟上这样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应该是大学物理教学的一个公共课题[3]。

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我们在电磁波部分结合遥感技术的讲授也受到学生的欢迎。电磁波有三方面的性质——振幅、相位和偏振。这三种性质都被应用于现代遥感技术,并由此产生了一门交叉学科——遥感物理[4]。从振幅来看,干土壤、绿色植被和水体等对各种波长电磁波的反射率是不同的,反射率曲线可以提供地表各种成分的面积、农作物的收成等等信息。但物体反射率一般与方向有关,这给实际测量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度。为了对各种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反射率建立模型,就需要用到物理知识。从相位来看,目前人类已经能够发射频率和相位均可达到高度稳定的相干电磁波。利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绘制地表的数字高程图,精度达到几十厘米。还可以用来研究地震。从偏振来看,实验表明,可见光从的土壤表面反射,其偏振特性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偏振度越大。因此,电磁波的偏振特性可以成为传达地表物理特性的载体。但是,大气分子和气溶胶对太阳光的散射会带来附加偏振度,增加测量的不确定度。因此大气效应及其纠正一直是遥感科学的重要课题。这需要相应的物理建模。此外,在近代物理部分,我们讲了广义和狭义相对论在GPS卫星时钟校准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物理学在前沿科技中的应用实例,学生感觉到高科技并非高不可攀,其基本理论就在大学物理课堂中,学生对科技前沿问题很感兴趣,会提出各种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样就将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作者认为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和培养,是物理学教学的灵魂所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伟大的发现都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3)逐步增加近代物理内容的学时数。第一步先从现有的4~6学时增至10~12学时,其中,量子物理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黑体辐射基本规律、康普顿效应、弗兰克——赫兹实验、玻尔氢原子理论、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不确定关系、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原子结构和能级、核磁共振现象、衰变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和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在相对论部分,主要讲授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洛伦兹变换、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以及广义相对论在现代宇宙学中的应用。将来还可以增加一些现代物理分支(比如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量子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生物物理、天体物理等等)的介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近代物理部分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40%左右。当然,用普通物理的风格去向低年级本科生阐释现代物理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容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加强教法的研究和交流,是整个教研室同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4)针对农业类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的特点,我们在教法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在物理概念的讲授上,我们多采用比喻的方法,这样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如,在讲授光源的相干长度时,用一列火车来比喻一个光波列。在讲授热容时,用盛水的容器来比喻物体的热容。在讲授黑体时,用埋在废墟下的人很容易听到外面的声音而外面的人不易听到里面人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照射到黑体表面的光百分之百被吸收而反射率为零的特点。在物理公式的讲解上,在学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尽量采用板书推导的方式讲授,并要求学生记笔记,这样使学生手脑并用,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牢固。考虑到学时较少的缘故,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另外,作者也采用了一些前人行之有效的做法[5],如每章结束时做小结,将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梳理一遍,讲到后面的章节时,常常联系到前面的章节等等,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总之,作者认为面向农业类学生的少学时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护和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他们今后漫长的工作、生活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类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周芳,张志广.农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5):534.

[3] 汪自庆,王国栋,刘云鹏,等.生命学科“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想法[J].大学物理,2010(9):42~44.

磁共振室实习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睡眠剥夺;功能磁共振成像;执行控制;行为抑制; 自身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816-05

执行控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自动反应,二是行为抑制[1]。执行控制功能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人体趋利避害的一种手段[2-4]。睡眠剥夺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5-7],但其究竟是怎样影响执行控制的,其生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与额叶皮质紧密相关的执行功能是人认知功能的核心,而控制功能即反应抑制与监控功能是其最基本的成份[2]。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常用Go/No-go作业来评定执行控制功能[1,7]。这一测验要求被试对测验中的一类刺激作出反应(Go刺激),而对另一类刺激不反应(No-go刺激)。

由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无创性和高分辨、直观等优点,使其在大脑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8]。本文采用fMRI对受试在睡眠剥夺条件下完成Go/No-go作业进行对比,探讨睡眠剥夺对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首都师范大学二年级硕士生14名,年龄20-27岁,平均为24岁。入选标准:男性,健康,右利手,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经严格筛选并记录1周睡眠,以自编睡眠行为调查问卷测查,结果表明睡眠习惯良好,睡眠/觉醒规律正常。无喝咖啡、茶及抽烟等习惯。瑞文测验[9]显示所有受试IQ>100。均自愿参加实验,并填写知情同意书,在实验结束后给予适当的受试费。

1.2方法

1.2.1 Go/No-go测验

采用系列随机呈现的左右箭头,每个刺激呈现的时间为200ms,刺激间隔时间为800ms。测验采用block设计,共包括5个休息block和4个任务block,每个block开始时提示呈现3秒,整个block持续时间为36s。在每个任务block中,No-go刺激占总刺激的1/3,如图1所示。在1、3任务block要求靶刺激为左箭头,非靶刺激为右箭头;在2、4 任务block中正好相反。测验中要求受试对靶刺激反应,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答。在休息block中,要求受试注视屏幕中心的固定标记“+”。

1.2.2测验程序

在正式测验前受试对Go/No-go作业进行练习,保证反应正确率>95%。

磁共振扫描分两次进行,一次在正常睡眠后12小时,一次在36小时睡眠剥夺后,受试参加扫描的顺序进行了随机平衡。两次扫描均在晚上20:00进行,扫描之间的间隔为三周。正常睡眠和TSD期间均有主试监督,以防止受试睡眠。测验期间受试不允许离开实验室。

fMRI扫描在总医院核磁共振检查室进行。研究采用GE公司3.0T Signa LX 磁共振成像系统,使用标准正交头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先取20层横轴面SE T1WI作解剖定位图像,层厚5mm,间隔1.5mm。然后采用单次激发梯度回波平面成像(GRE-EPI)序列,在与T1WI同样的层面上进行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功能磁共振扫描,扫描参数为:TR=2000ms,TE=30ms,反转角=90°,FOV=256 mm×256mm,层厚=5mm,间隔=1mm,矩阵=64×64,层数=20层。最后使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行横断面连续136层覆盖全脑的三维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1.3统计方法

1.3.1行为学数据分析

由于技术问题导致1名受试的行为学数据未能正确采集,共有13名受试的数据。行为学数据测量指标主要包括正确击中率(对Go刺激的正确反应)、正确反应时、错误反应率(对No-go刺激的错误反应)。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1.3.2 fMRI数据分析

fMRI数据采用AFNI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参数分析[10]。数据分析分为两步:个体数据分析和组分析。首先对功能影像数据进行平面内头部运动校正,然后进行头动校正(所有受试者的头动偏移均未超过2mm)。使用3dtshift来调整由于层面采集顺序导致的层间同步差异,再以5mm的半高全宽(FWHM)为平滑核进行高斯滤波做图像平滑处理以减少空间噪声,然后用3dcalc命令进行数据标准化。标准化后的脑功能数据使用3dDeconvolve进行通用线性模型分析,计算信号变化百分比(以曲线下面积AUC%来表达)[11]。以空间标准化后的SPGR图像将功能数据标准化到Talairach空间并以5mm的FWHM进行空间平滑。组分析采用单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定为单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睡眠剥夺前后Go/No-go作业时行为学和生理反应数据比较

表1显示,睡眠剥夺后正确击中率下降(t=2.38,P

2.2 fMRI测量结果

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受试在完成Go/No-go任务时大脑前扣带回(ACC)、顶叶和枕叶皮质等脑区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增加。与静息状态相比,36小时的睡眠剥夺诱导出了正性和负性BOLD信号(信号变化的百分比), ACC及右侧舌回皮层的BOLD信号在睡眠剥夺后显著下降;活动增加的脑区包括额上、下回皮质等。与正常状态相比,36小时睡眠剥夺后前扣带回皮层活性显著减低。右侧额上回的脑区、右侧颞上回的脑区以及楔叶的脑区激活程度增加(P

3 讨论

睡眠剥夺对人体的认知功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执行控制功能出现了下降[1,6-8,11]。在本次研究中选用晚20:00进行测验,可以排除生物节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12-13]。

本研究发现,受试在两项行为学反应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表明,睡眠剥夺对机体抑制功能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完全睡眠剥夺可能的结果使一些作业在经过充分的训练后就很少依赖于前额叶皮质的功能,这可能也是反应正确率下降很少的重要原因。对于为什么受试在完全睡眠剥夺期间做出更多的错误操作而非错误遗漏,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为了反应速度而牺牲了正确率。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受试的警觉性下降,可利用的注意资源减少,导致执行控制功能受损[1,5,14]。

本研究显示完全睡眠剥夺后与执行控制作业密切相关的脑区主要有前扣带回、顶叶皮质、前额叶皮质、楔叶和小脑等。在功能影像的研究中,前扣带回的活动与行为抑制密切相关[1,8,15]。在本研究中前扣带回活动减低,这表明36小时的睡眠剥夺已经引起了执行控制功能的下降。睡眠剥夺后行为抑制功能的下降与前扣带回功能活动的下降有关,这与行为学的结果一致。根据唤醒水平下降假说,长时间觉醒后受试唤醒水平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可利用的脑力资源下降[14,16]。当脑力资源低于认知作业的要求时,就会出现工作绩效的下降。

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增加,这种功能活动的增加是机体功能代偿的一种重要体现[8,14]。前额叶皮质的过度激活表明随着脑力资源的下降,前额叶皮质出现了功能代偿。功能代偿是大脑特有的功能之一,这也是维持认知作业的重要原因之一[5,14]。完全睡眠剥夺期间,即使受试可以注意到刺激信息并且能够对正确刺激进行正确反应,但是他们很难抑制不正确反应。这样,操作性设置可能考虑装载安全卫士用以防止错误和事件的发生,这些结果是睡眠剥夺损害了个体执行控制功能的结果。

睡眠剥夺对于认知的影响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在睡眠剥夺过程中,认知功能的负向变化是持续存在的[1]。随着睡眠剥夺过程的深入,认知功能的损害也越来越严重。在睡眠剥夺的影响下,人体为了适应相应的应激状态,在主要参与执行控制的脑区前扣带回功能下降的同时,前额叶皮质参与了机体功能代偿。这是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可以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来进行测量。但是否反应抑制主要依赖于注意系统或者抑制系统独立于注意系统作用仍然有待研究。并且,虽然现有研究已经表明执行控制与显著的前扣带回功能紊乱有关,但是否其他类型的抑制功能也受其影响仍然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Drummond SP, Paulus MP, Tapert SF. Effects of two nights sleep deprivation and two nights recovery sleep on response inhibition[J]. J Sleep Res, 2006, 15 (3): 261-265.

[2]Braver TS, Barch DM, Gray JR, et 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d response conflict: effects of frequency, inhibition and errors[J]. Cereb Cortex, 2001, 11 (9): 825-836.

[3]Konishi S, Nakajima K, Uchida I, et al. No-go dominant brain activity in human inferior prefrontal cortex revealed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Eur J Neurosci, 1998, 10 (3): 1209-1213.

[4]Garavan H, Ross T J, Stein EA. Right hemispheric dominance of inhibitory control: an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RI stud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 96 (14): 8301-8306.

[5]Drummond SP, Brown GG, Gillin JC, et al. Altered brain response to verbal learning following sleep deprivation[J]. Nature, 2000, 403 (6700): 655-657.

[6]Jennings JR, Monk TH, van der Molen MW. Sleep deprivation influences some but not all processes of supervisory attention[J]. Psychol Sci, 2003, 14 (5): 473-479.

[7]Chuah YM, Venkatraman V, Dinges DF, et al. The neural basis of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inhibitory efficiency after sleep deprivation[J]. J Neurosci, 2006, 26 (27): 7156-7162.

[8]Lutcke H, Frahm J. Lateralized Anterior Cingulate Function during Error Processing and Conflict Monitoring as Revealed by High-Resolution fMRI[J]. Cereb Cortex, 2007.

[9]Raven J, Raven JC, Court JH. Manual for Raven's advanced progresssive matrices and vocabulary scales. Sec 4, The 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M]. Oxford: Oxford Psychologists, 1998.

[10]Cox RW. AFNI: software for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images[J]. Comput Biomed Res, 1996, 29 (3): 162-173.

[11]Ward BD. Deconvolution analysis of FMRI time series data. AFNI Manual[M]. Milwaukee, WI :Biophysics Research Institute,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2002.

[12]Lavie P. Sleep-wake as a biological rhythm[J]. Annu Rev Psychol, 2001, 52: 277-303.

[13]Montplaisir J. Depression and biological rhythm: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J]. Union Med Can, 1981, 110 (3): 272-276.

[14]Drummond SP, Brown GG, Salamat JS, et al. Increasing task difficulty facilitates the cerebral compensatory response to total sleep deprivation[J]. Sleep, 2004,27:445-451.

[15]Culham JC, Cavanagh P, Kanwisher NG. Attention response functions: characterizing brain areas using fMRI activation during parametric variations of attentional load[J]. Neuron, 2001,32:73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