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论文范例6篇

航天科技论文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1

11月14日,第八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2013学术年会开幕式在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航天局、上海市宇航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上海讯泓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徐钫主持。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钱之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汪浩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学会副理事长孟光、张伟强,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上海航天局局长助理、学会常务理事骆剑,上海航天局型号总指挥、学会常务理事衡刚,学会名誉理事陈欣生、施金苗、恽才兴等出席年会。上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会、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上海市核学会、上海市科技社团专职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以及上海科学杂志、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工作者共1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

论坛以“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为主题,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论坛专题学术交流由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主持,特邀在此领域学术卓越的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董大南教授作了《国际大地参考框架和它的原点对导航卫星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郁文贤教授作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的跨界创新与发展》,上海北斗导航卫星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吾作了《基于时空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学术报告。

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学术年会是上海市科协及上海航天局与上海市宇航学会共同构筑的多学科、综合性、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自创办并列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项目以来,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了上海市科协所属团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年会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航天前沿发展动态、开展综合交流研讨、提升学术能力、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和航天产业化发展的舞台,为上海航天的创新发展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海市科协)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7]董世艳.石油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长江大学,2013.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3

中国代表合影

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吴松代表学会致辞

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航工业科技委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崔德刚作了题为《多学科优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应用》的报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超声速中心主任RECHARD G. MORGAN作了题为《实验室模拟超轨道气动热力学》的报告,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院长SEUNG JO KIM 作了题为《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航宇研发及未来展望》的报告,日本三菱飞机公司首席执行工程师NOBUO KISHI作了题为《三菱支线飞机发展状况——飞向未来》的报告。另外会议承办方还邀请了庞巴迪商用飞机公司副总裁BENJAMIN BOEHM和东京大学教授SHINJI SUZUKI分别作了题为《商业飞机项目——盈利是丈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和《使用机翼结构失效的无人机进行弹性飞行控制系统的飞行演示》的报告。会上代表进行了论文交流,200余篇论文进行了宣读交流,其中中国作者宣读论文40余篇。中国代表普遍反映本次大会具有报告质量高、学术交流充分、会议组织高效等特点,并表示通过三天的会议获益匪浅。

11月14日,召开了主办单位工作会午餐会,学会秘书长吴松和常务理事崔德刚代表我会出席。会议听取了承办单位关于本届会议情况的介绍;讨论了亚太航空航天技术学会会议操作规范;表决通过了下届会议的举办时间和地点。

中国航空学会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在本次会议中承担了在国内进行广泛征文、动员和组织论文作者参会、推荐大会报告及分会场主持人、参加会议期间举办的组委会工作会等多项工作。会议总共征文295篇,其中中国作者提交论文100篇。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航天企业;青年人才;人才培养

1.航天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航天工程技术应用企业发展快,技术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对创新要求强烈;队伍年轻、思想活跃、流动意愿强。航天工程技术应用企业更应重视员工关系管理,把它作为提升市场品牌、加强文化建设、塑造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倡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性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成为航天技术应用企业最具战略性的资本。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充分尊重人、倚赖人、塑造人、培养人,给员工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激发起员工内心深处的干劲和潜能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目标。

2.航天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原则

2.1培养选拔年轻人才要做到超前谋划,战略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就像航天工程研制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远的眼光、宽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布局。早在上世纪60年代,聂荣臻元帅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就提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战略问题。作为航天科技事业的领航者,航天部门党组织就始终把人才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和动力之源,大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年轻干部担任科研院所、工厂、型号领导职务。

2.2培养选拔年轻人才要坚持以事业为平台,在实践中造就航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机遇和舞台。航天企业要坚持人才与事业同发展,依托航天重大工程培养选拔年轻科技领军人才。一是解放思想,大胆使用。集团公司在培养选拔年轻科技领军人才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重学历但不唯学历,重资历但不唯资历,在重大航天工程实施中尽早识别和发现科技领军人才的苗子并敢于委以重任。二是因材施用,重点培养。在人才队伍和年轻干部的培养上,集团公司非常注重年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对于一些有潜力的科技人才苗子,根据个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向,再从政策到机制各个方面鼓励他们沿着各自职业通道成长发展。三是多岗锻炼,全面发展。集团公司近年来非常重视通过不断加大型号之间、型号总体和分系统之间、各单位之间人才交流的力度,对年轻人才进行多岗位锻炼,促其丰富阅历,拓展视野,增强多领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3.培养选拔青年人才的方法布局与推进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以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航天企业将这种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在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年轻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是优化机制,营造氛围。为了更好地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从上世纪90年代的“小高工”政策到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近年来更是创设了百万元的“航天功勋奖”和20万元的“航天创新奖”,有效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同时,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每当型号研制出现问题,各级领导总是主动承担责任,对科研人员给予宽容、理解和鼓励,帮助研制队伍总结经验、走向成功。

二是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尊重并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对人才成长给予最大的关爱,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条件。建立系统级研发中心、专业研发中心以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构筑了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成长基地和平台。同时,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通过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实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建立航天创新基金等方式,不仅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也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加强培训,锻炼作风。为了助力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集团公司实施了知识更新工程,充分发挥以院士为代表的专家群体的作用,在工作中传承知识和经验,在技术上探讨途径与思路,通过传、帮带,提高年轻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型号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为重点,连续举办型号领军人才培训班。对于年轻的领军人才,既放手使用,又严格要求,比如,每年向科研院、所、厂一把手和型号“两总”颁发责任令并严格考核,强化履职的责任意识;狠抓作风建设,强化科学作风的培养,使年轻人在技术上接班的同时也在作风上接班。

4.措施与建议

4.1培育文化,强青年科研人才科技报国之志

文化激励是航天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一直以来航天精神就是航天人高高飘扬的文化旗帜。伟人的事业孕育了伟人的精神,伟人的精神需要代代传承。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弘扬和传承航天精神。航天企业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老一代的航天人就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可以通过新老航天人对话谈心活动,让两代人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采取读反映航天精神的书籍,让青年科研人才通过书籍与老一辈航天科技先锋对话;开展优秀科研人才演讲活动,利用橱窗、展板、电视、报纸、杂志等载体宣传优秀文化,同时,还可根据航天保密性强的特点拓宽宣传载体,加大对人员先进事迹在群体中的宣传力度,弘扬优秀文化,激发青年科研人才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二是激励创新行为和活动,促创新文化落地。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历史,青年科研人才是创新的先锋队,创新需要创新文化来滋养和培育。因此,航天企业要发扬几十年来的优良传统,精心哺育创新苗,通过设立青年科研人才创新项目,鼓励他们深度开展基础性研究,加大奖励和激励的力度,尤其是在评职称、定岗位等方面制定倾斜性政策,激励青年科研人才的创新潜能,同时要宽容他们的创新失败。三是注重培养团队协作文化。航天的文化中,团结协作的元素很多。青年人善于接受新式的教育方式,可以采取拓展训练、情景模拟、现场说法等形式,对青年科研人才进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在灌输协作理念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青年科研人才融入集体的行为,在交流和学习中,有利于专业上和性格上的互补,为打造一支阳光向上的青年科研团队服务。

4.2完善制度,健青年科研人才成才之法

完善薪酬制度。航天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现象,制约了青年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应建立和完善以突出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一是要优化薪酬结构,拉开按国家政策制定的固定上资与按照绩效确定的浮动工资的比例,与承担岗位(项目)的工作难度、重要程度、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因素挂钩,同时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突出业绩贡献,以激发青年科研人才的潜能。二是要考虑青年科研人才的薪酬体系对外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以便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航天事业,也确保现有人才的稳定。

完善人才考评机制。要制定科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对青年科研人才做出公正的评价。在项目团队中实行民主评议与公开考评,以确保公平性和合理性;在人事制度上要打破年龄、资历、学历等限制,不拘一格大胆任用年轻人;在人才考评政策上应充分鼓励青年科研人才重视基础研究,鼓励他们甘于坐冷板凳,专心基础研究。

完善奖励机制。要建立适合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奖励管理办法,如加大科研奖励中青年科研人才的比例,在单位的奖项设置方面多设置青年科研人才的奖励项目,在评比奖励先进的方法上采取创新的手段,不仅可以采取组织推荐的方法,也可以尝试由专家推荐、青年科研人才自荐、企业网上公开竞评等办法,鼓励年轻人敢于冒尖、勇于冒尖,大胆展示自我。

4.3搭建平台,拓青年科研人才岗位成才之路

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航天企业的青年科研人才对职业生涯设计的关注度很高,甚至在某些企业达到了最高需求,因此,需将这项工作放在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来看待。今天的科研人才希望从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发展,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不断追求理想的职业或岗位,设计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计划;他们关注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个人的兴趣与事业相结合,更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组织与个人的双赢。航天企业要结合自身的需要和发展,为科研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必要的培训、工作设计、晋升等手段,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拓宽成长通道。航天企业科研人才的成长路径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国家重点型号(项目)设置的型号设计师、主管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帅、副总师、总师这条路径走的。但是,国家重点型号数量屈指可数,总师人数更是寥寥无几,人才通道只走独木桥,将会使多数青年科研人才看到人生道路的“天花板”。因此,航天企业要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设立项目设计师系统,并实施动态调整,项目一完成,技术职务即自然免除。这可在某种程度上给予科研人才一定的压力,以促使其积极参与新的项目。可按照专业设置专业设计师队伍,只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就可以成为该专业的学术领头人,这样可以引导青年科研人才不再追逐重点型号的岗位;另外,对具有管理潜质的青年科研人才,也可以鼓励他们在掌握了一定科研规律后转为科研管理岗位。

重视在科研实践中的培养。科研实践是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最好的舞台,在型号岗位或课题中的锻炼可以使青年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和工程研究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结合任务和目标,对青年科研人才进行锻炼和培养。项目团队或研究室要与青年科研人才共同制定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要求,列出详细的锻炼培养措施,对他们大胆交任务,敢于压担子,注重过程的督促和任务的及时检查,必要时给予调整,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另外一方面,要确切开展好“导师带徒”活动,变自然成熟为促成其成才,要充分发挥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做好“传帮带”,并在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上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使青年人少走弯路。

4.4注重培训,授青年科研人才能力提升之道

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一是培训方式多样化。航天企业的青年科研人才都是毕业于各高校的精英,但无论他们在校时成绩多么优秀,在职的培训和教育对其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可以采取主动“送出去”的方式,提供合适的机会鼓励年轻的科技骨干出国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紧跟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趋势;尽量给予青年科研人才一定的时间、费用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充分利用航天系统或相关高校的教育资源采取联合培训。

二是通过学习组织建设,促进青年科研人才自主学习。可以开设青年科研人才讲堂,鼓励青年科研人才结合自己研究的方向走上讲台,谈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锻炼语言表达和实践总结提炼能力。

三是搭建适合青年特点的交流、评比和推荐平台。努力为青年科研人才创造更多的科研交流机会,重视青年创业基金、青年科技论文等的评比,并通过开展青年学术论文报告会、青年科研课题答辩会等多种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加大情商和心理疏导培训,提升青年科研人才的情商水平。在航天企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和场合很多,在课题研究或型号研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争执、需要处理各种矛盾,这都可能造成科研人才情绪上的波动。航天企业要根据新时代青年的特点,有重点地加强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情商培养,使他们具有比较理智的,稳定的情绪,能够自我安慰,摆脱焦虑、自我激励,在对待他人的情绪和人际关系时具有同情心和管理他人的能力,不断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航空概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2-02

航空航天技术是表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热力学、计算机技术、材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喷气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1],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工业实力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为了振兴国家,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航空航天类的院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继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受到在校大学生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后,航空航天知识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2]。因此,开设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普及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日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航空概论》课程是我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针对航空特色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航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学航空、爱航空、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兴趣,使他们初步建立航空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本课程的教学现状

《航空概论》作为一门全校公选课,开设对象以低年级学生为主,选课的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很复杂,层次参差不齐,而且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其中有些理论知识,例如空气动力学、飞机发动机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机械呆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厌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关于航空方面知识介绍的基础课程,基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考虑,教学内容应该通俗易懂,不能有太多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要注意扩宽知识面、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反映出科学前沿,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趣味性与知识性,在实际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有鸟类飞行可延伸到现在飞机,有放风筝延伸到飞行原理,进而讲解飞机的构造原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例中汲取航空知识。这样做即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又可以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以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信息量大,且大多数内容以讲述为主。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授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互动、自主式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若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了解世界航空发展历史,教学中可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航空器的各种资料,包括航空器的图片、型号、性能、发展概况等,然后上台介绍给大家,通过收集、讲解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扩大知识面,增长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二)启发、联想、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讲述某些章节内容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由于公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定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授课过程:两只手各拿一张纸,向纸中间吹气,让学生观察。问题1: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答两张纸相吸了。问题2:两张纸为什么会相吸,学生答两张纸中间的压强变小了。问题3:压强代表的是空气中的那种能量?学生答“势能”。问题4:当压强减小时,空气中哪个参数变大了?学生回答“速度”。问题5: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回答“动能”。问题6:当速度增加时压强为什么会减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互讨论,再进一步引导,势能和动能的关系,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最后总结出伯努利定律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加到课堂中,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于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航空概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航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4]。因此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慕课、课外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快捷、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于一体,有着文字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很多的知识比如讲解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印象,甚至费劲口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视频和动画把气流在发动机各部件的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可以非常直观和形象的把信息表达出来[4],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开设

我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并为每个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一个网络账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可以在网络平台建立:(1)飞机图片库。将国内外典型的军用、民用飞机的形状,特征、尺寸和功能建立档案,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更多飞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2)飞机影片库。把一些战争场面中飞机的飞行状况和性能通过影片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受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更加意识到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航空报国、为国争光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5]。(3)老师可以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答疑解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学习,方便快捷,提高学习效率。

(三)慕课

慕课,英文名MOC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意思为“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由教师负责、很多学生参与,集讲课视频、作业、互动、测试相交织的网络教学模式。将慕课翻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到《航空概论》的教学实践中,课前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积累知识,为上课做准备。课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包括成果展示)、评价(包括学生互评)等学习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航模队,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如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现在,航模队的学生不仅可以做出纸质、木质的飞机模型,还能做出可以遥控指挥的飞机模型。并且,通过自学学习遥控飞行器的技术,已经具备航模飞行表演的能力,个别学生还参加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广州分会场上的飞行表演。通过课外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维修飞机航模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集体荣誉感的观念。同时可以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航空航天科普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且选课学生的背景专业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进行教学改进是现实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教学改进,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础,贾玉红.航空肮天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肮天大学出版社,2005:9-1.

[2]王文虎,“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咨询,2007,(7):100.

[3]张秀琴,李涛,王守忠.高等学校选修课设置和教学现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7(6):747-750.

航天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核心技术领域测度社会网络分析中心度信息可视化航空航天

[分类号]G301 G358

1

引言

“核心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是一种难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对核心技术进行测度将为产业R&D资金投入决策和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提供辅助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的获取战略、核心技术的确认方法。等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尚缺少实证支持;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也只是尝试探索核心技术领域的确认和识别等问题,未探讨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曾被普遍用于人际关系网络的研究,但运用SNA对技术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笔者尚未发现运用SNA方法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的专利数据,以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技术为应用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2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在世界权威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中,到经过德温特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引,具有逐级细分的技术分类体系,具体在专利文献中的表现是每条专利数据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分类号详细描述专利的特质。如果一项专利涉及N个技术领域,数据库的技术标引人员就会在技术分类项目中同时标注N个技术领域,这就意味着这N个技术领域共现了一次。将技术领域视为节点,共现关系产生了边,有了节点和边,技术领域之间就形成了共现网络。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越多,技术共现网络就会越密集,《德温特创新索引》为技术共现网络的绘制提供了比较理想和规范的专业数据。

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国内外学者曾将中心度指标用来测度科学引文网络中的核心文献或关键文献以及学科领域的核心人物或代表人物。笔者认为,社会网络中心性原理同样可以应用到技术网络的研究中。在技术网络中,代表技术领域节点的中心度越高,表明该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次数越多,该技术领域的辐射能力也越强,这样的技术领域可以被认为代表了某个产业的核心技术。

3 核心技术领域测度方法与指标的应用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网络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的《德温特创新索引》(DII)数据库,笔者选择了专利国际分类代码IPC,选择航空航天技术领域B64,检索时间范围是2009年。检索结果共得到3 660条专利数据,数据下载日期为2010年1月1日。

采用“德温特指南代码”(Derwent Manual Code,DMC)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申请的热点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DMC是由德温特的专业人员根据专利文献的文摘和全文对发明的应用和重要特点进行独家标引的代码,该代码可用于显示发明中的新颖技术特点及其应用,能提高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关于DMC代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笔者于2010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学城举办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分析”专题讲座过程中,请教了Thomson Reu―ters中国办公室科学解决方案顾问、“专利信息用户组(patent information user group,PIUG)”中国分会的发起者吴正先生,吴正先生解释说,由德温特专业人员细分的DMC代码,具有比《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分类)更长的发展历史,其准确性和合理性是值得信赖的。通过对DMC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一个产业领域涉及到的、主要的热点产业技术集群。

通过运用瑞典科学计量学家Persson开发的大型文献处理软件Bibexcel ,对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专利文献的DMC进行处理,得到的专利申请共涉及1 435个不同技术领域,选取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87个技术领域,运用netdraw绘制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技术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的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重点领域:通讯技术领域(w大类:Communications)、聚合物技术领域(A大类:Plasdoc)、计算与控制技术领域(T大类:Computing and Con―tro1)。图l的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中节点中心度最高值为46.512,对科技成果产出数据的选取一般取3―5年为宜,评价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综合进行处理,一般年度越近的截面权重越高。512,该节点所代表的技术领域是2002年兴起的代码为T01-J07D1的“交通工具微处理系统”(vehicle microprocessor system)技术。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领域的前6位技术领域的DMC代码、中心度、频次和具体所代表的技术领域,如表l所示:

由表1可知,中心度最高的前6个技术领域中,w类占了5个,该结果与笔者所做的2008年波音公司技术前沿探测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

选择中心度作为测度核心技术领域的指标,是因为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共现的机会多,对其他技术领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一个产业领域的技术网络中,一个对其他许多技术领域都有影响的技术领域,会成为该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

4 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初步结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对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测度的可视化方法,可以用来绘制技术共现网络,并进一步对全球某一个产业或某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

・技术共现网络中心度指标,可以作为核心技术领域的测度指标。该指标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与其他技术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测度一个技术领域在技术共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高的技术领域,会成为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但正如专家所言,核心技术和“中心度”不能完全画等号,“中心度”高的,也可能是因为技术的渗透性强。比如,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特点,因此,DMC图谱分析中,信息技术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