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临别赠言范例6篇

母校临别赠言

母校临别赠言范文1

教学内容

毕业前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留下赠言以互相勉励,并表达美好的祝愿。请你根据赠言的对象,考虑好赠言的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目标

1.在情感的交融中激发学生交际的愿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说写毕业赠言,练习用简洁、得体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

3.激发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往日大家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头,曾经经历过的酸甜苦辣,都变得如此珍贵。在即将离别之际,写上几句毕业赠言,留下我们真挚的话语,送上我们美好的祝愿,将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二、辨析指导

毕业赠言怎么写呢?

1、我们先来看几则例文,请大家听听,哪几则写得比较好,哪几则写得不够好?为什么?

①马书娴:你的文章流畅自然,让老师赞叹不已,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大作会在网上广为流传!

②顾小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向你理想的天空,去自由翱翔吧!

③严涛: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抓住这似水年华,努力吧!

④王晶:我送你一个数字888,祝你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

⑤王炎: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同桌自由讨论,你觉得怎样?

全班交流,

教师从旁相机点评:

第1、2、3则抓住了同学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对同学真诚的希望和祝愿。第4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挣钱不能作为学生努力的方向。第5则是套话,没有抓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针对性不强。

3、指导写法

(1)从刚才几则赠言中,你认为赠言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赠言的内容不外乎向受言人提出功勉、告诫、希望以及美好的祝愿。

(2)赠言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归纳总结)

①有真情

②简洁明了

③可适当引用名言警句

三、口述并写作

1、导语:

在我们中间,有人同学了六年,有人同学了4年,时间最短的也同窗共读了两年,这么多的日子以来,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笑过,哭过,闹过;朝夕相处,荣辱以共,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快毕业了,中学同学们能不能还在同一所学校、一个班、一张凳子就读,那还是个未知数,临别前,你有什么话想送给你的同学、老师呢?

2、学生说赠言。

3、师生、学生互写赠言。

教师事先提供一些赠言资料供同学选择参考。

播放背景音乐《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无歌词版)。

4、交流:

大声地读一读你自己给别人写的最得意的赠言或别人给你写的你最满意的赠言。

四、相约10年后

1、小结语:

同学们,你们将从镇江丹徒高桥中心小学起飞。老师相信你们:今天的你们是母校的骄傲,明天的你们必将为母校更添辉煌!

新的开始,新的起点,亲爱的同学们,全新的生活等着你们,希望你们以崭新的面貌,百倍的信心投入新的学习,以雄鹰搏击长空的气势,去书写一个全新的自我。努力吧!老师静侯你们的佳音!

2、相约10年后:

十年后,我们再相聚!

母校临别赠言范文2

2、离开母校那天,同学们互相勉励,赠言留念。

3、我们每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都要拍照留念。

4、毕业时,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合影留念。

5、毕业的时候,同学们赠言留念,互相勉励。

6、我的好友搬家了,她赠我一支钢笔以作留念。

7、溶洞里,钟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许多中外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母校临别赠言范文3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隆重举行xx镇中学20xx年九年级毕业典礼。你们在校三年的初中生活结束了,新的人生里程也将从此开始。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庆这个特殊的日子!下面我宣布毕业典礼现在开始!

第一项:

同学们,岁月曾留下你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感动,三年有太多的记忆难以忘怀,三年也许又只是花开一瞬间,花开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聆听花开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倾听青春的宣誓。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毕业生代表朱佳宁发言。

第二项:

同学们,在这繁花似锦的季节话分别,愿我们的祝福和叮嘱,凝成你们如花笑靥上的露珠,我们便可以永远用一颗晶莹的心,滋润你们芬芳的生命!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教师代表张洪玉发言。

第三项:

七八年级的学生们精心准备了节目,来表达对九年级毕业生的欢送与祝福,首先请欣赏七年级同学的笛子合奏。

下面请欣赏八年级的小诗人宋婉青写给九年级毕业生的诗歌。

掌声欢迎八年级同学的口琴合奏《友谊地久天长》。

第四项:

九年级毕业生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谢,决定把自己心爱的书籍捐赠母校留作纪念,这是他们留给母校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赠书仪式现在开始,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毕业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五项:

母校临别赠言范文4

关键词:财政配比政策 高校基金会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078-02

一、引言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依赖财政,尤其是社会捐赠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反映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捐赠认识的不足,更体现了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的缺失。2009年10月12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配比办法》),中央财政设立配比资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此举正是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配比政策激励下的高校基金会现状

1992年,我国成立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浙江树人大学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开启了这一事物的先河,但其影响有限。随着2009年财政配比政策的出台,我国高校基金会以年均50家左右的速度增加,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约有483所大学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俨然已成为高校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组织形式。

(一)资金规模较小,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的高校捐赠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规模小且区域差异显著,东南部和沿海地区的院校明显比中西部地区办学水平相当的院校接受的捐赠多。通过对2010、2011两年间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数据分析发现: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两年累计总量分别为34.92亿元、30.11亿元、21.20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除以上3个省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校的社会捐赠情况均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2013年《教育统计年鉴》得出)。

更需提及的是,高校财政配比政策的实施是试图以体制内倡导鼓励的方式推动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整体发展,从而推进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改变。但其惠及对象的界定及推行方法使得亟需财政支持的中西部地区高校难以受益,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

(二)筹资渠道较窄,非常态募捐

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校友或校友推荐的企业,缺少对其他个人、团体、公益基金会等潜在捐赠人的挖掘。很多学校缺乏一个专业的劝募队伍,募集资金范围较窄,且大都处于被动接受捐赠的状态,有的基金会甚至形同虚设。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家长”,在基金募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社会影响,理应成为资金筹集的主要负责人。但我国大部分高校校长更多地关注学校教学和科研方面,对校外资源的拓展却无暇顾及,校领导班子对募捐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募捐活动的投入也十分有限。总之,高校筹资活动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渠道单一、被动、非常态行为。

(三)校友捐赠集中,捐赠率低

从世界名校的发展历史看,无不与其校友长期、稳定的捐赠有关。最新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前十强如图2所示,捐赠额占全国大学校友捐赠总额的65.67%,这十所高校除了深圳大学,其他全为“985”高校。处于金字塔顶端的“985”高校,相比其他省属院校,政府财政拨款原本相对宽裕,捐赠差异及《配比办法》进一步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发展能力差距。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的热情逐年高涨,但捐赠率不高,平均还不到5%。根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3年美国大学获社会捐赠总额达338亿美元,其中校友捐赠为90亿美元,占26.6%。同时,全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捐款率为19.9%,而顶尖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捐款率高达60%。对于我国高校而言,美国高校校友捐赠的传统颇具借鉴意义。

(四)管理模式亟待市场化、专业化

基金会是独立的社团法人,应具备完整的组织机构。但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中近一半属行政管理型,即把基金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来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也是按高校标准执行,而不按获得的捐赠收入和资金运作收益来确定。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公益支出最多的10所高校基金会主要把钱花在了科研及学科建设、设施建设和奖学助学三大方面,分别占比47%、33%和14%。做这些也无可厚非,但未来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严格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资金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捐赠资金保值增值的功能。这就需要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员及专业化的投资运作机制,并建立投资资产管理制度和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资金安全、规避风险。

三、未来发展之着力点:外优环境、内强建设

我国高校基金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筹资规模、管理模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各基金会发展极不均衡。为推动其科学健康发展,既需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增强基金会自身的内部建设。

(一)逐步优化外部环境

1.重视文化培育,提高捐赠意识。美国多年来形成的关注社会共同利益的慈善文化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稳步发展的基础。201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显示,华人亿万富豪达290人(美元计算),占全球富豪人数的17.6%。一个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性华人财富圈已经出现,这些巨额财富如何使用,最终流向何处,如何激励更多的富豪大力支持国内的教育事业?这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实现捐赠意识从利他到互利的转变,将“社会公共责任”内化为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准则,促进捐赠意识和慈善文化的逐步形成。只有培育出良好有序的捐赠文化,形成规格化与规模化的社会捐赠队伍才能实现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长久发展。

2.健全法律法规,鼓励社会捐赠。一方面,将实惠直接作用于捐赠人。《配比办法》对高校争取社会捐赠的拉动作用是直接的,但这项政策对社会各界积极捐赠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其激励作用的传导机制有待挖掘。因此,政府要彻底出台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现有的配比制度互为补充,并简化相关手续,切实为公益性捐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动态调整对高校的鼓励措施。目前,《配比办法》只是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中央高校教育基金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地方高校教育基金会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很多落后地区高校不能得到有效支持,说明相关的规定仍需进一步的完善,比如普及性、公平性、长效机制、倾斜政策等。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社会监督。《配比办法》成立时间尚短,且我国高校依靠政府行政划拨的机制还未改变,特别是未将高校的社会融资能力和获取捐赠数额纳入高校领导考核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基金会争取社会融资的动力。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获赠能力”纳入大学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平衡预算”“融资能力”作为大学校长的考核指标之一。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社会监督体系,通过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专业评估监督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确保捐赠人的安全感,促进基金会的良性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高校基金会自身建设

1.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专业化管理。首先,要在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应建立高校基金会董事会,并下设专门的投资委员会以及组建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管理和运作体系,并由专业人士管理和运作。其次,重视基金资产的投资功能。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实现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基金规模的扩张,更要重视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再次,建立自我完善的经营理念。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加,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获取更多的捐赠基金的前提。

2.“广开财路”,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高校要破除陈旧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设立专门的筹资部门,专职专人负责挖掘潜在捐赠人,了解其背景、职业、捐赠意向等,建立捐赠人信息档案库,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学校的需要,设计募捐方案并跟踪和落实,使学校的筹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在接受捐赠的形式上,除了现金和资产捐赠,积极创新捐赠方式,如:有价证券、不动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寿险捐赠、信托投资等。

3.珍视校友资源,强化校友会职能。高校基金会的主要捐赠来源是校友,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基金会的筹资规模。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大对在校生的教育和影响,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培育未来的捐赠资源。学生毕业后,学校还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增进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外大学基金会成功之处在于与校友会工作密切配合,注重挖掘校友资源。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矩阵式(网络状)组织结构,重视院系、附属单位的作用,加大校、院二级主体为校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此类经验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基金会借鉴,只有与校友会工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校、院二级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我国高校基金会工作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大众化的来临使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着空前的资金挑战。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想方设法拓宽筹资渠道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谋求的资金来源路径。

刚刚起步的高校基金会以及随之产生的财政配比政策,已经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上初见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平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距,如何有效地对高校教育基金会进行管理,如何使得基金会的资产保值增值等,都是高校教育基金会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的方向。相信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益精神的加强以及基金会自身的创新和完善,高校教育基金会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谭晓慧,叶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基金会投资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5):52-55.

母校临别赠言范文5

三年前的夏天,你们带着稚气,怀着憧憬登上金山的石阶。185级的石阶青云直上,让大家学会了脚踏实地,勇攀高峰。转眼之间,你们青春蓬勃,志气昂扬。回首过往的岁月,我为你们的成长感到高兴,为你们的成才感到骄傲!同学们,三年朝夕相处,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你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忆的场景。教室里,你们聚精会神,遨游于学问的海洋;操场上,你们英姿勃发,展示着青春的风采。智慧路上,你们书声琅琅;一览亭下,你们论辩风生。这些场面,我们记得,金山记得!

同学们,拼搏的人生是最美丽的。不管眼前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坚信,过去的努力必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过去的拼搏必将沉淀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同学们,在这毕业时刻,请大家先把掌声送给自己无怨无悔的初中岁月吧!

同学们,为了纪念并升华这段岁月,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我们特意安排了传经验、传班牌、传玉兰树这三个互动环节。

在“传经验”这个环节中,你们把三年来积累的感受写成《致学弟学妹》的赠言,有的传学习真经、有的谈成长感悟、有的赠真诚劝勉、有的送真挚祝愿。每一份赠言都流淌出汩汩的关爱之情、手足之情。在这里,我也要提醒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七八年级代表,要特别珍惜这些赠言,把它们带回班里与同学共勉。

我们的班牌是由毕业班自己制作的,上面印有各班的口号,体现着各班的精神。大家毕业了,精神不能“毕业”。让毕业班代表把各自的毕业班牌传给八年级相应班级,就是要把奋发进取的精神传递下去,让学弟学妹们一一继承和传扬。

接下来的“传玉兰树”活动,对我们的成长就更加有意义。玉兰花是我市的市花,也是纯洁高雅的象征。我们学校第九届毕业生,已经在咱们的校园里种下了24棵玉兰树,每班负责照护两棵,毕业时传给第十届学生照看。至此,传承照护玉兰树就成了我们学校毕业典礼的传统活动。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代代传承的玉兰树,不仅仅是要同学们承担一份责任,还是一种爱我校园、保护环境的体现。

同学们,我们在毕业季里,传经验、传班牌、传玉兰树,其中最根本的是传承我们的“金山精神”,传承我们大家一致认同的金山校园文化。

初中三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历程,它留在大家记忆里的不应该只有奋斗和拼搏。回头看看,在这一千多个日夜里,是谁,陪伴着大家从幼稚走向成熟?在你孜孜以求时,你关心过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吗?你留意过校门口翘望的眼神吗?你抚摸过寒夜里添衣加被的那双手吗?那是你们的父母把最深沉的爱化作对你们最细致入微的关心啊!

三年里,同样关心着大家的还有你们的老师。老师们用他们的爱和知识为成长中的你们护航。是他们,鼓励你们战胜挫折,是他们,带领你们遨游学海。他们或许严厉,或许宽松,或许严肃,或许幽默,但都一样克己爱生,敬业奉献,值得我们一生去尊敬。再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你们也许曾经协作过,争执过,一起欢呼,一起流泪过;也曾经互相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见证着彼此的进步。亲爱的同学们,在这毕业时刻,我提议:大家把掌声献给你们的父母、老师、同学,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位在成长路上陪伴着自己的人。

感谢岁月,感恩他人,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实现梦想。你们生活在物质富裕的时期,受到较多的关爱;你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更应挣脱宠溺,戒骄戒躁,自觉接受更加艰苦的磨炼,脚踏实地地去开始新的未来,让青春在进取中焕发绚丽的光彩。回顾金山古今往来的历史,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数不胜数,如卢瑞华、饶宗颐、饶芃子、林墉等校友,他们之所以有卓越的建树,无不都是胸怀远大志向,历经刻苦磨炼而成。我相信,你们如若能以他们为榜样,也一定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金山的薪火也一定能在你们的手中代代相传!

金山是人才辈出的宝地,金山更是精神凝聚的源头。金山永远是一个精诚团结、共同奋进的整体!将来,无论大家是咫尺相邻,还是相隔千里,是显赫腾达,还是默默无闻,彼此都要互相牵挂,互相帮扶,都要时刻记住我们是金山人!为了金山人更和谐,更亲密,母校愿与你们真诚邀约—

母校临别赠言范文6

毕业前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留下赠言以互相勉励,并表达美好的祝愿。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深情。再加上以往每届毕业生在写毕业赠言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所以设计了本课。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遵循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1.在现代社会的交际活动中,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出发,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出发,科学地、有序地、清晰地定位了“口语交际”,使之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探究性学习,共同构成了课程的目标体系,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具有时代意义。

2.充分利用学生即将毕业的现实资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在情感的交融中激发学生交际的愿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前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

4.提倡合作学习,在互评互赠中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

5.选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托学生已有的经历、体验展开,无论是课堂内容,还是情感,都是与学生心理一脉相承的,与学生内心的感受产生了共振。教师要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和开发意识,善于捕捉契机,创设别具一格的课型。

二、课上个别环节的反思

1.由于本选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依托学生已有的经历、体验展开,无论是课堂内容,还是情感,都是与学生心理一脉相称的,所以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内心的感受产生了共振。在教学时我着重强调学科意识和开发意识,善于捕捉契机,创设别具一格的课型。从学古用今说诗句,到给李紫薇写赠言,到同学间的真情告白,给老师写赠言,都尊重学生的心灵感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2.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学生抒发了感情,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语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通过学习课本上的赠言,到老师出示给李紫薇赠言的范例。学生对于如何写赠言有“法”可依,提高了语言训练的实效性。

4.本节课我着重为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感情真挚,感觉有话可说。同窗六载,面临毕业分别,依恋、惜别之情总会在所难免,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缓慢的萨克斯音乐,渲染了别离氛围,学生情动于中,再加上教师的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们激情高涨,侃侃而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不足之处

1.挖掘教材要深。语文书上的“给老师”、“给同学”的句子应该仔细挖掘,从中认识到“赠言”篇幅短小精炼,表达情真意切,语言生动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