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诊疗方法范例6篇

肝病的诊疗方法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1

肝胆外科(排名不分先后)

华东地区

王炳生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胆道外科,熟悉掌握PTC、PTCD、ERCP、胆道镜、经内镜括约肌切开、体外冲击波碎石等胆道外科专门技术。主要进行胆石病防治、肝门胆管癌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诊治的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下午

冯秉安男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7号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治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开创中药《金石散》、《腑安》、《甲乳香》等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肝硬化、肝囊肿、脂肪肝、胰腺病、肠梗阻、肠粘连、阑尾炎、甲状腺及乳腺等疾病。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周信达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特长:肝癌早诊早治、手术切除、外科新技术(冷冻、微波、激光等),肝癌复发转移再手术、大肝癌缩小后再切除。

杨秉辉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研究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肝癌的内科治疗等。多年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有较深造诣。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吴志全男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肝脏肿瘤。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冯锦伦男 南京市汉中路155号江苏省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于诊治内外痔、肛裂、肛瘘、便秘、结肠炎等肛肠疾病。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吴成安男 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73号合肥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对肝、胆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治疗有教深的造诣;综合伤寒、温病等传统理论及方药、擅治各种外感及内伤发热;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肝胆系、泌尿系结石。

周伟平男 上海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脏肿瘤疾病的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吴孟超男 上海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是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国际著名的腹部外科研究和外科实践者,中科院院士。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擅治疾病: 肝肿瘤、肝移植等。

胡先贵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胰腺癌扩大切除术、门脉高压症、复杂胆道手术、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重症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西南地区

张诗诚男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对肝、胆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家隽男 重庆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于肝癌及胆结石病的外科治疗。

沈康年男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原发性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对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肝癌灌注治疗、乳腺癌的研究等颇有造诣。

卢全书男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专长肝胆外科。

刘家奇男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长胆道外科、周围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长期从事胆石病的综合研究。

中南地区

吴金术男 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从医38年,对肝胆疾病及肝胆结石并狭窄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造诣颇深。

王卫东男 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腹腔镜外科各种手术,内镜外科和各种胆道疾病,胆道结石,胆道肿病等,肝胆肿瘤的各种治疗及手术腹部外科等。

张阳德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胆肠外科等疾病的诊治。

吕新生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胆外科、器官移植等疾病的诊治。

熊寿芝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教授。在普腹外科领域里,理论深厚,技术全面,对乳腺、甲状腺及消化道外科疾病都有一定成就。

钟德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肝胆胰外科。开展了高位胆管癌根治术、胰头癌扩大根治术、右三肝切除术;积极引进和开展了内窥镜外科手术,对肝癌、胆道肿瘤和结石、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疗有一整套成熟的经验。

东北地区

司永仁男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85号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肝肿瘤诊断、早期肝癌手术、B超介入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硬化疗法、门静脉高压症各种断流术、分流术、胰腺和各种胆道手术。

华北地区

毕庚年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南大街30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主要从事于外科领域中西医结合工作。急性溃疡病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肠梗阻、胆石症胆道感染四大急腹症的系统研究及诊治。

谭文科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348号 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普通外科多发病、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诊断及治疗。

毛羽男北京地坛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一直从事肝胆胰专业工作。能熟练的完成肝癌或肝外伤的不规则半肝切除、胆囊癌根治切除术、完成了所有的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肾,门-肠系膜上,门-腔),WHIPPLE手术。

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张洪义男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0号(西三环航天桥西钓鱼台站)空军总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肝脏移植的研究工作。

卢实春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肝胆胰疾病及肝移植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内外胆管结石等腹部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肝脏外科及肝移植有丰富的经验。

陆贯一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门脉高压。

沈中阳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肝胆胰疾病。

西北地区

刘效恭男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腹部外科,特别是肝胆外科的教学和研究。

万玛才旦男 青海省藏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对肝胆疾病采用藏药内服法、藏医饮食起居疗法、艾炙疗法、放血疗法和现代医学结合等藏医特色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乙型肝炎有传统特色专药,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诊断;外科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抗生素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许多新技术的开展,肝脓肿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有显著降低。Hashimoto等[1]报道病死率已由原来的70%下降到近年来的0~15%。但在我国,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及时诊断和正确选择处理方法以及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问题。我院自1998年1月~2006年8月收治98例细菌性肝脓肿经外科治疗。本文就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98例,男72例,女26例;年龄13~76岁,平均523岁;病程7~61天,平均26天。全组均有腹痛或右上腹不适,88例有畏寒发热,23例伴纳差、消瘦,B超和CT/MRI检查术前确诊91例。本组3例并发肝脓肿溃破,其中1例溃破横膈致右脓胸,2例溃破致膈下感染及弥漫性腹膜炎。伴有胆道疾病38例,糖尿病7例次,伴有冠心病4例次,伴有慢性支气管炎3例次,伴有溃疡性结肠炎2例。

12方法本组B超引导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27例,手术切开引流或加大网膜填塞62例(其中6例为B超引导下肝穿刺置管引流失败或复发),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13例,肝部分切除2例。单发性脓肿77例,多发性脓肿12例,右肝脓肿71例,左肝脓肿19例,左右肝脓肿8例。脓肿直径<5cm22例,5~8cm52例,>8cm24例,最大直径达17cm。72例行脓液培养检查,其中53例获阳性结果,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杆菌最为常见,未进行厌氧菌培养。

13结果全组均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

2讨论

21诊断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肝化脓性炎症,细菌可经胆道、门静脉、肝动脉和开放性伤口直接进入肝脏。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并通过胆道与肠腔相通,因此肝脏受细菌感染的机会和途径较多,但肝脏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可以杀灭入侵的细菌,不易形成肝脓肿。若人体抵抗力弱时,入侵的化脓性细菌会引起肝脏感染而形成脓肿[2]。

细菌性肝脓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大多能明确诊断,但仍有误诊和漏诊,其误诊或漏诊的原因主要是肝脓肿并发症所致,其次为无明显症状且脓肿未明显液化者误诊为肝脏实质性占位。本组91例明确诊断,7例(714%)未能确诊,2例误诊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肝脓肿破溃致弥漫性腹膜炎者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伴穿孔,1例脓肿破溃致脓胸者曾被误诊为急性胸膜炎,1例无明显症状且液化并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误诊为肝囊肿,2例误诊为肝癌,待脓肿明显液化且出现畏寒发热时才得以明确诊断。因而笔者认为对于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只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肝脏B超和CT/MRI等辅助检查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方可明显降低误漏诊率。

本组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杆菌,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上述两组细菌均属于条件致病菌,正常分布在肠道和呼吸道,只有存在胆道系统疾病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的时才能经胆道或血液循环进入肝脏。Chou等[4]报道,483例细菌性肝脓肿中绝大多数均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胆道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最多。本组38例合并有胆道疾病,7例合并糖尿病。由此可见,胆系疾病和糖尿病为细菌性肝脓肿的2个主要易患因素。22治疗

221经皮肝穿刺抽脓或加置管引流术目前多在B超引导下行肝穿刺抽脓或加置管引流,由于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加之有强效抗生素做后盾,使得目前多数细菌性肝脓肿已能经该方法治愈。王跃欣等[5]认为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局麻而麻醉风险小,导管细而对组织损伤小且无开腹手术的风险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易于接受,并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其没有消除肝脓肿病因,引流不畅或引流不够彻底,可能导致胆道出血,穿刺失败等,因而其失败率和复发率高而需再次手术治疗。本组27例B超引导穿刺置管引流,其中2例复发,3例引流不畅,1例穿刺失败,共6例(2222%)再次手术治疗。

222手术切开引流或加大网膜填塞治疗手术适应证为经抗生素正规治疗无效者;脓肿>5cm且有中毒症状如发热、败血症;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脓胸或胆道出血;合并结石或梗阻而有胆道探查指征者;肝脓肿位置不宜穿刺;不能排除恶变可能。本组53例手术切开引流或加大网膜填塞治疗,引流时间7~24天,全部临床治愈。其中6例为经B超引导肝穿刺置管引流失败或复发病人,1例为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10多年,出现右肝多发肝脓肿。对脓腔较大的肝脓肿,在切开引流、彻底冲洗清除脓肿内坏死组织后裁剪一片带蒂大网膜填入脓腔内并缝合固定于脓腔壁,并于脓肿底部置双套管负压吸引引流,可起到控制感染、加压止血、消灭死腔和促进愈合的作用。本组2例切开引流病人拔除引流管后3天B超复查仍有25cm×18cm和28cm×20cm脓腔,但无临床症状,出院观察1个月后复查残余脓肿消失。

223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目前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广泛应用于临床。祁玉波等[6]认为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腹腔污染轻、病人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其适应证同传统切开引流手术基本一致,但对心功能Ⅳ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其他腹腔镜手术禁忌证者,不宜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本组13例采用本方法治疗,全部临床治愈,而且平均住院日较传统手术少6天。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CT;超声;无水酒精;化学消融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24-01

本组病例12例病人25个病灶(最大直径均小于3cm),均为CT或MRI不能显示的乏血供肝癌患者,9例为病理证实(穿刺活检或手术),3例患者经行DSA造影后两周局部均有碘油沉积证实为复发。并在超声引导下行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

12例患者,均为两次以上手术后复发患者,8例男性,4例女性,肝功能为ChildA-B级,2例患者入院时为C级,经积极保肝治疗后肝功能至B级后行化学消融治疗。最长病史8年,最短1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肝部分切除术后复查提示CT或MRI不能显示的乏血供结节存在,其中10例甲胎蛋白定量低于20 μg/L,2例甲胎蛋白定量多于20 μg/L但不足400μg/L,有乙肝或丙肝背景者11例,1例无肝炎背景。全部12例25病灶均采用GE公司Logiq5型超声仪进行探查,探头频率为3.5MHz。

2 方法

12例患者入院后均先进行肝功能评介,甲胎蛋白定量检测,术前其它常规检查。术前三日服用二甲硅油100mg,每日三次;全部12例患者25病灶均采用GE公司Logiq5型超声仪进行探查,探头频率为3.5MHz。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针50―100mg,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定位,均采用经皮酒精注射针穿刺,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根据肿瘤体积大小决定酒精用量(5―19ml/灶/次),治疗过程中不必行心电监护,患者耐受性良好。术后第1、4、7日监测肝功能,术后2周进行甲胎蛋白定量测定,术后1、2、3个月进行彩超检查,专人进行复查检查,以减少因不同人员操作引起的检测误差。视肝功情况1-2次/周,所有病灶均经过3次以上治疗。治疗后全部患者肝功能维持在ChildA-B级,无严重肝功能障碍发生,其他腹膜炎、胆瘘、肠瘘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3 结果

12例患者25个病灶治疗前以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为主,周围有明确占位效应。治疗后每月复查彩超一次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及声像图变化,评价疗效,回声成高回声改变肿瘤缩小者为有效。本组12例患者25个病灶治疗后18个病灶回声表现为高回声结节,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并稳定8周以上,7个病灶回声,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所有病灶均经过3次以上治疗,视肝功情况1-2次/周。治疗后全部患者肝功能维持在ChildA-B级,无严重肝功能障碍发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4.1 本组所有病例在超声显像方面有以下特点:(1)声像图以等回声或低回声型改变为主,(2)肿瘤周边有血管包绕,呈抱球征,或周边血管走行迂曲。(3)检出率低,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病灶诊断需要有经验医生动态观察病灶大小、形态等变化作出综合判断[12]。乏血供性肝癌检出较为困难[5]。

4.2各种影像检查均有优点,联合应用提高检出率,并指导治疗。在临床工作中不到10%的肝癌表现为乏血供,CT或MRI不能显示[4][12]。且乏血供的原因,可能是增强时造影剂剂量、速度不够等原因CT或MRI不能显示病灶[3][12]。因而, CT、MRI显示的“乏血供”肝癌仍可选用肝动脉造影检查。超声费用低廉且普及,故可用于肝癌的治疗随访。

4.3治疗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患者经济状况、患者治疗愿望,(2)根据病灶数目、大小、位置、是否有血管侵犯,肝功能情况,(3)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4)根据医师经验、医院设施选择治疗措施[2]。

4.4由于肝病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多数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病灶治疗前后声像图做比较时宜以自身背景对比为佳,本组病例较少,需进一步积累经验。虽然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1]。但本组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过两次手术,患者残肝容积偏小,或腹腔粘连严重,不能耐受再次手术治疗。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医师的经验、疾病情况和患者经济条件等因素。

4.5肝癌的多中心起源的特点,原发性肝癌易复发,寻求一种有效的可随肿瘤复发及时反复治疗的技术成为必然,新兴的微创治疗手段(射频、微波、冷冻、酒精注射)都是局部治疗,必须以影像学工具为引导,并利用物理作用(热能)或酒精等化学物质使肿瘤细胞坏死消融,适应症需严格掌握。[2]其中病灶位置对治疗方式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6]。邻近心膈面、胃肠、胆囊和肝门等区域的病灶易发生周围脏器损伤及诱发肝癌破裂筹并发症;邻近大血管或肿瘤血供丰富者易产生热沉效应,易造成肿瘤残留或复发[7];这些局部治疗方法不适用于存在影像盲区的复发性肝癌[11]。

4.6高分辨率实时超声显像技术的进展,使复发性肝癌的微小病灶发现得发现成为可能,并能高度精确地引导经皮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8]。无水乙醇几乎无粘性极易通过细针注射,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痛苦少,费用低廉,需多次治疗。所有患者所有病灶均经过3次以上治疗,1-2次/周。

4.7严格遵循诊疗规范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诊疔规范对各级医院的临床诊疗起指导作用;当然任何规范都不是机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本组患者3例行动DSA造影者,造影术后两周均有碘油不同程度的沉积[9][10]。我们依据碘油提示进行治疗,3例患者术后反应轻微随访最长24个月,肿瘤无复发。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应全面、综合考虑患者肝功、病灶位置、大小等,及全身情况、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乏血供性肝癌采取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 张柏和. 肝脏外科进展[J].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4(8):421~423

[2]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3)∶ 259 -269.

[3]张伟,邵广瑞,宋磊,等. 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MRCP 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9(5):296-298

[4] 程红岩,章韵. 3cm以下小肝癌的磁共振成象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6):403 ~406 .

[5] 周永昌,郭万年等.B超在少血管型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622~623

[6] 吴飞龙. Tissue-Link 联合Cusa 与Pringle 指捏法对肝癌切除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中山大学,2010.

[7]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原发性肝癌诊治规范[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10):71 -88.

[8] 胡正操.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0,2(4)329-332

[9] 郝雪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2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9,1(15)2318-2318

[10] 王琼瑶,谢其根等.超声造影、CT、DSA对肝癌肝动脉栓塞术后残存血供及后续治疗方案的评估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12)2387―2389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断;拉米夫定;泼尼松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肾小球肾炎疾病。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通过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后给予拉米夫定+泼尼松联合疗法,探讨分析HBV-GN的临床诊断方法和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研究对象均选自于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临床诊断为HBV-GN病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36.4±5.7)岁;病例的病程为4个月~10年,平均为(5.1±1.4)年。

1.2临床诊断标准 本文临床诊断方法均参照《北京HBV-GN座谈会上建议标准》[1](1990年)制定并执行。具有标准如下:①患者出现浮肿、少尿及高血压等多项临床症状,经尿常规检查显示患者出现血尿、管型尿及蛋白尿等病变特性;②临床症状与常见肾小球肾炎具有差异性,呈现出多样性、不典型性、病情多变及病程延误等特征,对激素表现出不敏感性;③经实验室多次检测,血清HBsAg呈阳性,ALT升高,不具备典型的肝炎症状;④排除以下病症:单纯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继发性肾炎及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HBV-GN诊断标准。

1.3肾活检诊断方法 本文选取的32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及肾组织活检,其中30例符合病理诊断标准。病理结果显示:膜性肾病者19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者4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者5例,IgA肾病者2例。

1.4药物治疗方法 经临床诊断后确诊的30例患者均接受拉米夫定+泼尼松联合疗法。服用方法:0.1 g拉米夫定片(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18),1次/d;1 mg/(kg・d)泼尼松(广西昌弘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1577);均采取顿服方式,在给予4~6w后根据病情规律性减少服用剂量;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月治疗。在治疗期间,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及HBV-DN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2结果

2.1病理诊断情况 本文32例临床诊断为HBV-GN病例经肾活检,其中30例符合病例诊断标准。通过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临床诊断方法的准确率93.75%,漏诊率为6.25%。

2.2 HBV-DNA阴转率 经临床药物治疗3个月,HBV-DNA阴转率为26.67%(8/30);治疗6个月之后HBV-DNA阴转率为53.33%(16/30)。

2.3实验室检测结果 经临床治疗后,治疗3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治疗6个月后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ALT、WBC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2.4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见表2。

2.5不良反应情况 在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腹痛、腹泻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出现肾损伤加重及ALT和HBV-DNA升高病例。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临床药物治疗。

3讨论

HBV-GN首次报道于上世纪70年代,据相关研究文献[2]报道,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中6.8%~20%的患者均伴有肾炎,占我们肾炎患者总数的17.2%~35%。目前,临床诊断HBV-GN主要依靠创伤性肾活检,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无法开展肾活检。本文32例临床诊断为HBV-GN病例,肾活检结果显示:30例符合病理诊断标准,准确率达到93.75%。

基于HBV-GN的发病机制,本文研究中将确诊30例患者均采用拉米夫定+泼尼松联合疗法,临床治疗效果显示:治疗6个月之后HBV-DNA阴转率为53.33%;治疗6个月后除ALT、WBC之外其它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经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在治疗期间,除1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腹痛、腹泻症状以外,未出现肾损伤加重及ALT和HBV-DNA升高病例。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临床药物治疗。由此可知,本文采用的治疗方案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患者的依存性较好,用药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5

通信作者:杨震,男,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4196527@qqcom,(029)87482380/13891851119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桃红化浊汤治疗肝纤维化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6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保肝基础上加服中药“桃红化浊汤”,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ALT、AST、GGT、TBIL、ALB)、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CIV)、上腹部彩色B超等检查。 结果:2组治疗后在症状改善、ALT、AST、GGT、HA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桃红化浊汤;治疗应用;肝纤维化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44-02

笔者采用自拟桃红化浊汤治疗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2例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7月~2012年6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69例,男48例,女21例;年龄18~67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 a;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22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34例,代偿期肝硬化13例。对照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17~66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8 a;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1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16例,代偿期肝硬化7例。6例剔除或脱落病例,其中治疗组5例(违背研究方案),对照组1例(因疗效不佳,疗程不够,自愿退出)。脱失率为49%。2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体重和肝功能指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的标准[1]制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型者。

湿热内蕴型诊断标准:主症:a皮肤黄染,黄色鲜明;b恶心或呕吐;c口干苦或口臭;d苔黄腻。次症:a脘闷,纳呆,腹胀;b小便黄赤;c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d胁肋灼痛,脉弦滑或滑数。凡具备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脉象基本符合可定为本证。

14 排除标准 ①慢性重型肝炎或有重型肝炎倾向者;②肝硬化失代偿者;③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肾、内分泌、血液、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患者;④酒精性、药物性、遗传性、免疫性及其它病毒性肝脏疾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①血清病毒标志物转阴或同治疗前,肝功正常,肝纤维化指标检查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各项指标稳定半年以上。②自觉症状消失或体征积分较治疗前下降≥60%;有效:①血清病毒标志物同治疗前,肝功、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下降30~50%,并持续3个月以上。②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30~59%;无效:疗程结束后,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肝功、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桃红化浊汤药物组成:藿香、佩兰、香藿、茵陈、白茅根、板蓝根、金钱草、青皮、郁金、苡仁、茯苓、炙鳖甲、鸡内金、红花、桃仁,每次150 mL,每日2次,饭前空腹口服。观察周期:3个月为1个疗程。

17 观察与检测方法 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并同时查患者肝功能(ALT、AST、GGT、TBIL、ALB)、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IV-C)、上腹部彩色B超(脾厚值)检查。

安全性观察:一般检查项目,即血、尿常规化验,血压、心电图,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观察治疗后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及过敏反应等。

18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析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的比较 见表3。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门静脉宽度、脾厚值的比较 见表4。

2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

3 讨论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分解失衡,从而在肝内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是多种慢性肝病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5]。中医学无“肝纤维化”这一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积聚”“黄疸”等病范畴。吴福宁等[6]认为慢乙肝不同中医证型在肝组织炎症活动中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病情进展严重程度方面呈现以下特征: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在湿热中阻证时肝细胞炎症损伤加剧,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表现为中度的比例则较肝郁脾虚型明显增高,此时如能及时对症治疗并控制病情发展,则可逐渐稳定。故湿热中阻阶段最为关键。以往肝纤维化的治疗多以扶正、化瘀立法治疗,对于慢性肝炎阶段及肝硬化早期湿热偏重情况下并无有效治疗方法,桃红化浊汤为杨震主任医师治疗湿热内蕴型肝病的经验方。主要是借用温病学家治湿热的理论,用以指导治疗湿热伤肝的病证。其病因为“太阴内伤,湿饮内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其病机为“热得湿而愈炽,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缠绵,如油入面,胶结难分,治疗较难。丹溪曰:“湿热相火,为病甚多,人罕有知其秘者。”亦即此意。杨老师认为肝炎肝纤维化中的湿热相火,不宜采用苦寒泄火法,而采用利湿不伤阴,清热不助湿之芳香化浊,辛开苦降,所以自拟桃红化浊汤:藿香、佩兰叶、香薷芳化醒脾;茵陈、白茅根、板蓝根清热利湿;金钱草清利肝胆,青皮、郁金理气疏肝;薏苡仁、茯苓健脾化湿;炙鳖甲、鸡内金软坚通络,桃仁、红花疏通肝络、清血分湿热,同时引经入血分 。

本研究结果表明,桃红化浊汤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患者症状,降低肝功能ALT、AST、TBIL、GGT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同时降低脾厚值。表明桃红化浊汤对肝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可缓解或逆转肝纤维患者肝纤维化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1992(5):39~40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6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5):316~320

[4]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6

肝胆管结石在我国是常见病, 也是胆道外科领域的治疗难题,发病控制率约为95.3%,传统的手术治疗由于对于肝胆特殊生理特点,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限制性和盲目性,术后残石率为30%左右,从而导致手术治疗后复发,进行再手术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条件的改善,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再手术率均有下降。本文就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以间断右上腹痛伴发热为主要特点。无感染症状时,病人可自觉周身发热,往往无明显黄疸。但部分病人胆道感染使整个胆道系统梗阻时会出现黄疸表现。有些病人只有轻度上腹部不适,早期无典型胆道感染症状,后期,结石遍及肝内外胆道系统时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下载论文。

1.2 影像学诊断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了在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外,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发现。其中又分为无创类检查,包括: B超、X线腹部平片和排泄性胆系造影、MRI、CT、等;有创类检查,包括: 术中胆道镜、纤维内镜及腹腔镜超声、PTC,术中B超等。由于ERCP检查技术经常导致患者强烈不适及潜在的严重并发症[2],我们把它归于有创类检查。

B超检查: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价格低廉、方便易行,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受肠道气体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正确率70%~80%,一直以来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象变化较多,一般要求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但肝内胆管分支较多,不仔细扫描易漏诊,而且还要与肝内钙化点相鉴别。B超对肝内钙化点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困难在于,如果肝内点状、团状回声,其后若有声影,并不是典型的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那么单纯依靠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比较困难,应结合其它手段综合判断。同时,有报道术中B超的应用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达91%,残石率降至9%[3]。

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检查:既往临床曾经长期应用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检查诊断胆管结石, 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PTC和ERCP这2种方法能清楚显示呈“负影”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显示胆树图清晰,对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外科医生的欢迎。但是PTC和ERCP均为创伤性检查,对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的要求较高,有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随超声、直接胆管造影、CT和MR I的问世及临床应用,现在X线腹部平片和静脉胆道造影传统检查方法已经基本不用于本病的诊断[4]。

CT诊断:与超声检查比较, 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高,对比度好, 分辨力高,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除能确定结石的部位和数目外, 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CT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有助于诊断和判断手术切除病灶的难度。在进行胆管结石检查时,应该应用薄层扫描,以避免遗漏细小结石;应用窄窗技术有利于显示略高密度的结石;除平扫外,还可进行增强扫描,能显示胆管扩张更为清楚,但是有时增强图像反而会掩盖密度稍高的结石, 对肝内胆管结构及结石的分布情况实用价值有限,阅片时要注意与平扫图像进行对比观察。文献报道CT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为50%~90% ,其准确性的高低与结石的成分有关[5]。

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MR I具有成像参数多、信息量大、多平面成像等优点。自1991年Wallner等[6]报道之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MRCP是一种操作简便、成像快速、无须应用对比剂即可无创伤显示胰胆管系统的MR I技术,它能从多方位清晰显示胆管树全貌,以及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的程度,使MRI诊断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显著提高。据报道, MRCP检查对胆素结石敏感性可达81% ~ 100%, 特异性为98% [7] 且可显示胆树全图像。有条件者, 术前应行MRCP检查。

选择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内胆管的狭窄或远端扩张。但完全梗阻者,梗阻以上胆管不能显示,应结合PTC 检查。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为了正确全面地评估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胆管扩张程度,以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应该把超声作为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运用其它几种检查方法,结合病人实际临床情况,对肝胆管结石进行系统的诊断。

2 治疗

2.1 肝外胆管切开探查、T 管引流

适用于肝门部胆管无形显狭窄, 未做左右肝管切开。肝内结石易通过切开肝外胆管冲洗、取出。胆管切开取石术可暂时通畅引流、控制胆道感染、改善肝功能,但其术后残石率较高,远期效果不佳。对于患者一般情况差, 不能耐受大手术。或结石弥散, 难以取净者, 可通过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据报道, 肝内胆管结石术中、后通过胆道镜结石取净率分别为94.4% 和85.6% [8] 。采用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其术后结石残留率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一种重要的术中、术后胆道内镜检查治疗方法,具有简易、微创、安全及效果确切的优点,已逐渐成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常规手段。

2.2 肝叶(段)部分切除术

肝叶部分切除术被认为是肝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治疗措施[9],其适应证为:局限于某区或段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合并该段胆管狭窄或囊性扩张,结石难以取净,狭窄难以纠正者;局限于某叶或段末梢胆管多发结石无法取净者;合并肝区肝段纤维化、萎缩者;并发肝内胆管癌或可疑癌变者。本研究表明,在肝切除组术后优良率最高,残石发生率最低;当结石位于肝左叶或局限于肝右叶某一肝段,使用肝切除术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与其他两组没有差异;

2.3 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2.3.1 腹腔镜肝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有不少报道[10],大多认为具有微创效果,结石清除率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11]。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手术器械不全等限制,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尚不能在广大医院普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切肝治疗仍仅适用于如下方面:肝内胆管结石并病灶纤维化萎缩;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狭窄;结石位于第Ⅱ~Ⅵ段肝表面和肝左外叶等处;不需要胆管整形;患者手术耐受良好,肝功能child 分级为A 或B 级。

2.3.2 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器械的进步以及介入操作技术的改进,有学者[12]探讨通过介入技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经皮经肝胆道镜是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基础上进行瘘道扩张后利用胆道镜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碎石、取石设备及引流支架对肝内胆管结石进行治疗,该方法简单、有效、安全、易重复进行。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不适合或不愿意行传统手术者;有多次手术史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内胆管结石阻塞Ⅱ、Ⅲ级胆管形成胆汁池的患者。但此方法须先经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留置引流管1 周后再行窦道探条扩张术,逐步将窦道扩张至F16~22,一般须2~3周后才能行PTCS 治疗,较为费时,且可出现并发症如腹腔内出血、胆道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或窦道穿孔等,目前临床尚未推广。

2.4 肝胆管结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本病在祖国医学属于“胁痛”、“腹痛”、“结胸”等病范畴[13]。肝胆管结石的治疗西医以手术方法为主,创伤大,残石率高,而且结石容易复发。尽管随着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很多手术方式的出现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完善,但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远期结石复发率为5.6% ~13.9%[14]。术后联用中药口服,通过溶石、排石、抑制结石形成等作用,可使残余结石顺利排出并有效预防结石复发。李运元[15]用口服中药(基本方药:柴胡12g,黄芩12g,郁金15g,延胡索9g,大黄6g,桃仁12g,莪术15g,威灵仙15g)治疗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86例,术后随访80例:结石全部排出,无任何症状50例(占62.5% ) ,使很多患者免除再次手术之苦。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中医中药对防治肝胆管结石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应该看到,只用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局限性。

3 讨论

准确的诊断肝胆管结石的类型及临床分型,对下一步的治疗非常重要。随着医学的进展,对肝内胆管结石病因,病理的再认识及长期对各类手术治疗后患者转归及遗留问题均有许多相应措施产生,值得借鉴。肝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原则应遵循“清除结石,解除狭窄, 切除病肝, 矫治畸形, 通畅引流” 20 字方针[16]。解除胆管狭窄是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核心[17]。由于肝胆管结石个体化、多样性,目前大多数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仍以开腹手术治疗为主,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方法有肝部分切除术,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术等。微创治疗的比例仍有待提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人体技术的开发,特别是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联合腹腔镜与内镜技术形成多路径综合治疗肝胆管结石,将会极大扩展微创外科在肝胆管结石中的适应证,同时还将实现远程摇控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目标,促进不同医疗单位间的资源共享。总之,医学在不断发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树立循证医学的理念,客观地观察和评价远期临床疗效,不断改进治疗手段和方法,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宋晓雪,谢炜,孙安仁,等.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6):1732-1734

[2] 李永固1 肝内结石病定位诊断与综合治疗策略1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 ,18(2) :72-73

[3] 余少鸿, 王晓波, 范德庆, 等. 术中B 超定位下经肝胆管取石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 ; 15 (11) : 845-846

[4] Scott IR, Gibney RG,Becker CD, et al. Use of intravenous cholangiography in teaching hosp itals: a survey[ J ]. Gastrointest Radiol,1989, 14: 148 - 150

[5] Baron RL.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reassessment of criteria for CT diagnosis[ J ]. Radiology, 1987, 162 (1) : 149-153.

[6] Wallner BK, Schumacher KA,WeidenmaierW, et al. Dilated biliary tract: evaluation with MR cholangiography with a Tweighted contract2enhanced fast sequence [ J ]. Radiology, 1991, 181 ( 3 ) :805 - 808

[7] Kim M J, M itchell DC, Ito K. B il iary d ilatat ion: d if feren tiat ion of benign from m alignan t cau ses- valu e of add ing conven tionalMR imaging to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 J]. R ed iology, 2000, 21: 173 - 181

[8] 杨文浩,肝胆管结石不同术式治疗体会[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19 (7),832-833

[9] 白剑,万恒荣,刘学强,等.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1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3):400-401

[10] Machado M A, Makdissi F F, Surjan R C, et al. Laparoscopic right hemihepatectomy for hepatolithiasis [J].Surg Endosc,2007,21(11):302-308

[11] Yoon Y S, Han H S, Shin S H, et al, Laparoscopic treatment for intrahepatic duct stones in the era of laparoscopy:laparoscopic intrahepatic duct exploration and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J].Ann Surg, 2009,249(2):286-291

[12] Garg P K,Tandon R K,Ahuja V,et al.Predictors of unsuccessful mechanical lithotripsy and endoscopic clearance of large bile duct

stones [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4,59(6):601-605

[13] 汪晓明. 肝外胆管残余结石原因分析及中药治疗(附50 例报道)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 7 (3) : 40-41

[14] 刘允怡,赖俊雄,刘晓欣.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与治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7) : 540-541

[15] 李运元. 不同术式治疗肝胆管结石及中医药对残留肝胆管结石的防治. 中医药导报, 2007, 13 (10) :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