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范例6篇

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

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课内实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培养计划是学生在完整环境支持下,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课外活动的计划,学院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批复学分,学生累计达到合格学分后会被认定“通过”课外培养计划。它是学校系统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课外实践活动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研实践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竞赛活动、拓展培训和创新创业活动[2-6]。长期以来,吉林大学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统一称为“课外培养计划”。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外培养计划的内容体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基于学科综合、创新、开放的教学环境,学校建立了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国际型和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3个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7-8]。课外培养计划作为倡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的开放环节,设计了覆盖广泛的体系构架,认定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递进式、多层次实践项目[9-10]。课外培养计划管理是达成该环节设置目的的核心要素。2016年修订的《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规范了课外培养计划的目的、内容、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同年制定了《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审核和学分批复作出了新规定,同时各学院制定《学院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对学校的实施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课外实践活动类别多、过程各异、成果特征不同,所以成果管理成为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按业务内容,将课外培养计划和成果分为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活动、职业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交流访学、专业拓展和其他专业活动等7大类,涵盖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活动的38个子类,如图1所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包括社会实践报告、先进个人评奖、志愿者活动以及结合“思政课”开展的马列著作宣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等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活动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选做实验、实践成果展示、教学资料建设和参与教研、科研课题等。职业拓展成果主要为等级考试结果,分为非专业外语水平考试、专业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考试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等。校园文化活动分为文体活动、学术活动、读书报告和文字文艺作品等。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还包括交流访学及专业拓展等课外训练结果。近年来,各学院严格执行学校课外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课外培养计划的实施,主要是:(1)手工操作工作量超大。在校本科生有4万多人,从提交成果到审核成果,再到认定学分的每一环节都产生很大的工作量,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和错误。(2)区分活动类别困难。在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定学分时,除了证明、证书等佐证材料外,很难准确判断某成果的类别、参加人数、参与人角色和贡献度排名,从而难以定量掌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贡献度和活动偏好。(3)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成果的管理和成绩单管理。学生线下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可能存在部分重复审核情况,同时实践成果类别多、成果繁杂,也很难生成统一的课外培养计划成绩单。(4)数据报送不准确。每年教育部组织填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中,有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课外活动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等数据;学校每年的实践创新成果要给予奖励。这些数据都需要学院汇总报送。线下操作容易导致重复记录,既耗时,又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课外培养计划的信息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列入其中[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1]。根据规划纲要,学校于2013年启动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作为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5年开始实施,于2016年3月上线试运行,同年9月在全校范围使用。课外培养计划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更加系统和规范,也使师生的使用更加高效和便利,有力支持了学生自主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2.1用户角色分工。我校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是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技术架构开发[12]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13]。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学校、学院和学生3级角色,各角色的功能如图2所示。学校、学院和学生都可以录入学生课外活动、查询课外活动、查询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学分。不同用户角色可录入各类别的课外活动,查询相应范围的活动和学分。学校每年一次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内容,然后根据实施内容制定评分细则,包括有效计分名次、分值赋值办法、面向的学院、成果得分上限、某类成果得分上限等信息。学院负责审核学生线上提交的活动佐证材料、成果,批复该项成果学分,管理成果类别。学院在学校评分标准限定范围内制订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提交佐证、管理成果、核对并认领学分。2.2系统操作流程。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过程,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执行计划与评分标准制定、课外活动录入与审核、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领与批复学分3个环节,流程如图3所示。2.3系统应用情况。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上线后,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以2018届本科生为例,参与课外培养计划的学生累计9764人,录入课外活动115757项,其中审核通过100992项,通过率为87.24%。全校学生取得课外培养平均成绩12.52学分(8学分即为合格),99.76%的学生取得了要求的学分。

3总结

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范文2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内容组成。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纲领,是战略定位,其他几方面内容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近年来,针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二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合格的现代会计人才。从具体的培养战略看,叶晓玲(2011)总结了我国大学会计人才培养常见的三种定位,即:综合型大学会计学专业采用“宽口径、厚基础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采用“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一般工科院校采用“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质量及目标看,周宏(2007)基于市场需求调查和会计人员职位能力要求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设计及杨政(2012)基于社会、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调查的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认知以及其他调查研究,揭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从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看,于国旺(2012)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条件、师资力量等自身因素,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优化办学资源,避免盲目求大求全,着重在某一特定行业有所突破,形成特色。针对不同的培养战略定位,学者们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刘惠利(2007)提出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巫绪芬(2012)提出的以分阶段能力培养和形成为重心的培养方案,以及叶晓玲(2011)提出的体现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等。总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信息加工技术的智能化,会计的角色正在逐步由信息的加工者向信息和经济行为的管理者和决策参与者转变。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从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向以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养成教育为主转变。为此不仅要改变培养方案,还要在培养方式、培养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做出重要变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教育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适应新形势,会计教育界也在积极进行创新会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何玉润、李晓慧(2013)在深入考察了美国的会计教育模式后,提出了“以点播智慧为基础、以唤醒创新为核心,完善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等新观点。邵瑞庆、张维宾(2013)全面介绍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建设高质量良性运转的会计产学研一体化中心的新经验,指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核心经验在于互利共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该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方的高校的资源供给能力、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几方面统筹考虑。其中,市场需求是核心,是导向,主要由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内容组成。作为教育服务供给方主体的高校,应立足于经济发展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在人力资源、学科、资金、社会等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在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方面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作为受教育者和培养对象的学生来说,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从教育投资学的观点来看,学生更应该被看作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其对应该接受何种教育、选择何种方式接受教育和选择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已拥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权。纵观目前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多着力于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于高校资源能力和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对培养模式的内生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直接影响了各类高校对自身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和选择。本文基于这一视角,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透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独特的办学资源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办学路径。

二、我国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能力的统计分析

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实现创新,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资源现状,才能为进一步的创新培养模式把好脉、定好位,扬长避短。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现状,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办学层次等几方面入手较符合逻辑。本文从国内各高校公开的数据中搜集整理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资源与能力的相关数据,主要选取师资力量(人数、职称、学历)、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博士、硕士)、专业细分度等方面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鉴于不是所有高校都会详细披露这些维度的数据,本文界定所有维度信息都齐全的高校才能进入样本库。同时为了便于横向比较,本文还选取了财经类院校和知名综合类高校作为对比样本。经过整理,本文建立的样本库包括47所二本以上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的工科院校,其中“985”“211”高校12所,普通高校35所。对比库中包括财经类院校10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5所。相关数据信息整理如上表所示。在师资力量方面,工科院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教授占比方面,与财经类院校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工科院校中“985”“211”高校在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方面接近财经类院校,但职称结构中教授占比与财经类院校差距较大。在衡量师资力量是否充足方面,工科院校并不处于劣势,主要原因在于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教师数量不少,但学生规模较大,专业分工较细,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办学层次方面,47所工科院校中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的有2所,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的有34所,对比样本库中的10所财经类院校,8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10所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5所国内知名综合类高校全部都有会计学专业方向博士点和硕士点。即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办学层次与对比样本相比差距较大。在专业细分度方面,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远远比不上财经类院校,并且工科院校的专业细分度主要与办学层次相关,与学生人数及教师人数的相关度不高。本科会计学专业一般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审计、税务会计等方向。财经类院校由于本科生人数众多,在校生规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专业设置一般细分为3—5个方向,既有规模效应,又有细分培养。而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一般设置在本校经济管理学院之下,以一个系或者专业的形式办学,学生规模一般在几百人左右教师数量在10—30名之间。47所工科院校中,开设2个以上会计学专业方向的有18所,其中17所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教师规模平均在20名左右。最为极端的是个别高校的学生有700余人,教师有20多名,竟然全部集中在会计学一个专业方向,培养压力及就业自我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培养方案缺乏特色。通过对国内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是办学层次高低、生源质量好坏、师资力量厚薄,均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高度雷同的现象,并与财经类院校基本一致。这种雷同一方面客观反映了会计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各高校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内容相似,但会计明细核算及核算组织、财务管理无疑应具有行业特色),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办学定位及学生培养定位方面,未能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及资源特点实现差异化培养和在办学市场上的错位竞争。

(二)办学资源配置不足。因为自身能力及资源的限制,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是立足于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般认为,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语言,强调其共性,因此许多高校的办学者及就业单位认为工科院校没有必要设置会计学专业,办学者在办学实践中往往将其定位于工科院校核心学科专业的配套学科,在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上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和科研投入等竞争性资源方面存在配置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师成长等方面的恶性循环。

(三)办学质量普遍不高。工科院校一般都设置了经济管理学院或类似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综合性学院,会计学专业则作为学院下面的一个系或者专业。在与本校其他专业的办学竞争中,因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技术性,修读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比修读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人数要多,生师比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导致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现有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科研质量、教师层次难以有效提升,限制了细分专业设置、提升学科层次,培养方式粗放,学生整体培养层次不高,知识结构雷同,会计学专业办学水平普遍不高,造成学生培养结构的单一化和在就业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和自我竞争。

(四)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由于办学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培养质量不高,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在国内甚至区域就业市场上普遍缺乏知名度,所办专业在用人单位缺乏认同度,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平台和就业层次不高,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也无法有效地为学校会计学专业持续发展积累高端校友资源,最终导致专业发展前景黯淡。

四、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资源特征分析

除受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性影响外,资源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配置行为。高校的教育工作作为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准公共产品,也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工科院校也有与其办学历史和类型相适应的独特的资源特征。

(一)行业资源特征及影响。从办学历史上来看,工科院校一般具有行业渊源和纽带,办学基础定位于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其核心主打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这些高校的专业特别是核心专业定位于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行业就业率较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及科学研究着眼于解决行业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研究结果定位于行业引领或问题导向。教师通过面向行业的社会服务获取研究资金支持,建立或拓展成果应用空间,搭建学生实践就业平台。学校通过行业纽带、校友资源及相关资源整合行业和地方资源,为学校发展拓展资源空间,并直接为学生就业服务。

(二)师资队伍特征。配套性(支撑性)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定位决定了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存在数量少、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人数少导致办学力量单薄,不能实现专业细分化培养。学历层次及职称结构不合理导致科学研究实力不强,重教学、轻科研倾向突出。师资及科研资源的约束导致学科层次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较多工科院校不具有会计学专业方向硕士点和博士点,对优秀本科生的培养缺乏目标性、连续性激励,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性不强。但受益于学校主打工科专业的行业影响,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行业社会实践,能够有效促进会计理论、管理理论与行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引导教师注重会计理论与行业运用的有效结合,并为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

(三)学生特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财经类院校的学生人数较少,但相对本校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生源质量因招收录取批次有很大差别。由于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门类无法细分以及高水平教师队伍组建困难,会计学专业学生接受高水平的综合性经济管理文化和理论熏陶的机会较少,但学生能够接受更多与本校背景相关的工学理论、实践及商务的熏陶,从而与本行业的技术特征、商业运作、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实践快速结合,降低学生融入实践的难度,缩短学生融入实践的进程。

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制定需要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等培养资源、生源质量等因素综合权衡进行拟定。培养目标是导向、是指南,既受制于高校培养资源的约束,又决定了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及后续培养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因此必须仔细论证方能符合实际并有效指导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的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推进特色型办学的大背景下,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抑数量重质量,坚持行业特色型办学,差异化人才培养,不断积累学科资源、提升办学层次”的办学思路,摈弃以往那种“小而全、资源分散、四面出击”式的办学思路。抑数量是因为对于公办高等教育来说,规模不是出路,品牌和质量才是立足之本。而且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有限的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其多元化四面出击。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是在遵循会计学专业办学规律的基础上重视行业实践及行业应用,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行业传统纽带,畅通就业渠道,又有利于加强会计实践,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拓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平台及学生实践平台,并通过社会咨询及相关服务集聚专业发展资金。行业是纽带,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才是有基础的,可靠的。在渠道畅通、数量控制、质量提升、师资提升、资金及人脉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适度细分专业、创新培养方式、逐步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和办学层次提升才是最终出路。

六、工科院校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和优势

从会计的职能来看,会计首先是一套信息加工系统。从作为会计信息加工规则系统的财务会计来看,信息加工过程具有全球规则的统一性和客观性,这也是会计的立身之本。随着会计国际化趋同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基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办学实力的局限性,要围绕国际化大做文章存在资源限制和提升难度。会计同时是一套管理和控制系统,除遵循专业的普遍规律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方向更具有实务性、行业性和创新性,因此依托行业管理特点,深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绩效评价等在行业中的应用,更具有现实可行性。深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有助于商业实践与会计财务理论的有效融合,持续跟踪和引导行业财务管理实践,树立行业财务管理标杆,搭建财务理论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服务社会能力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服务于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及搭建就业平台。

七、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行业特色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设置与特色定位。会计学专业可以细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资产评估等几个方向,工科院校究竟应设置多少个专业,主要是由就业市场需求、专业学生人数、学生细分培养需要、专业师资力量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师资力量方面主要应考虑数量、层次、研究方向、学缘结构等,教师数量越多、学缘结构及研究方向越多元、学历层次越丰富,专业细分的可行性就越强,专业细分的支撑力度就越大,这一点在上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有力支撑。此外,学生数量、市场需求程度、培养目标定位也是专业细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数量越多、市场需求越旺盛和个性化、学生素质越高,对精细化培养的要求就越强烈。学生因素决定了教师资源配置因素,并反过来对学生细分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为质量竞争、特色竞争、需求竞争、层次竞争,工科院校由于在培养力量上的局限性,不可能与财经类院校在就业市场上进行全方位竞争,只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展开特色竞争,因此专业细分不宜过度,否则容易导致力量分散,使每一个专业的建设力量及培养力量摊薄,培养质量下滑,得不偿失。

(二)特色型培养方案设计。特色型学生培养必须以特色型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计作为支撑,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培养方案中必须精心平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实验课程、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与行业特色型课程之间在课程门数、学分数之间的比例分布关系,按照精简必修课程比重、增加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实验课程比重进行设计。必修课程数量少一些,会增加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必修课程中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适当,公共课程中除政治类课程外,数学外语类基础课程设置的多少,与高校学生的层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基础好、培养层次较高的高校,增加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夯实基础、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乃至学生考研及工作后发展方向的转换都十分有好处;对于学生基础一般、以培养应用型层次人才为导向的高校,夯实学生的会计学专业基础,适度增加其对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则更为重要。降低必修课程的数量并不等于降低学习要求,精简必修课程的数量及学分后,夯实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体现在强化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设计、实验环节设计、作业及考试要求等方面。此外,对必修课程教师的要求应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比如职称、学历、教学水平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腾出空间的同时,不降低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基本生存能力。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知识精细化到手、专业能力精细化到位,完成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搭建及基本专业能力的搭建。增加限选及特色课程的比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学分,限选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特色能力,即让学生查漏补缺,发展某些特殊专业能力,或在某些方面深化专项能力。因此限选课程的设置及目标在于深入补充某些侧面知识、技能或者深化某些特殊知识和技能。增加限选课程的比重,一是增加学分及课时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及满足培养特殊能力的需求。二是增加门类设置,以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而且增加门类设置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限选课程群。三是可以解决新专业设置因上级部门审批限制难以达成而暂时过渡性满足学生多元化培养实践的需要。限选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多样化设置,教学质量必须依靠高质量、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予以保证,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支持发展跨专业选课和跨学校选课的自由度,实现优势教师资源及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显得十分必要。实践实验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实验课程的课时及学分十分重要,并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

(三)特色型课程群建设。培养行业特色型人才,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认真设计行业特色课程群。可以在限选课程模块设计两至三门反映行业产品技术特征、业务经营管理及商务运作模式方面的课程,便于学生了解行业环境及业务特点。同时设计一至两门综合反映行业会计核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行业会计核算及组织的特点、行业成本管理的方法及重点、行业企业预算及投融资管理的模式、行业企业税收管理的重点及税收筹划的方法等,在校期间学生就能对行业会计实务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可以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缩短学生进入行业后的适应期。如果学生人数较多,一个行业不足以吸纳所有学生就业,可以围绕本校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行业渠道设计一个以上的特色课程群,便于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及学业规划进行课程规划和选择。由于工科院校师资力量的约束,这类特色课程群数量不宜超过三个。

(四)特色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特色型课程需要建设特色型师资队伍,要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都较强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由于观念、习惯、能力的约束及高校激励措施的欠缺,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偏理论轻实务,许多教师不愿意耗费太多的时间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去锻炼自己,既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去解决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动力和意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务工作中去提升和更新理论。动手能力较差的教师自然无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加之会计和财务管理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理论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理论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较差。因此,要建设一支特色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积极采取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战略,鼓励教师脱产或在职学习进修、全薪挂职锻炼、科研学术休假,鼓励教师创新创业,采取加强横向科研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倾斜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激励,鼓励教师积极承接企业横向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撰写实践实验教材或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专著。与此同时,积极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将行业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深厚管理实践功底的财务管理专家引进高校,充实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特色型教师队伍,才能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五)紧盯行业财务管理实践需求的服务能力培养及搭建实践就业基地。要培养一支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科院校应努力为教师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及其团队更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响应行业企业在行业会计信息系统、行业财务战略制定及并购重组、行业投融资管理、行业全面预算管理、行业成本精细化管理、行业财务管理诊断、行业税务管理及纳税筹划、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行业流程重组及优化等方面的需求,展开管理咨询服务,为企业规范管理、管理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价值创造空间等服务,为行业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结构创新提供培训服务。通过持续的互利合作,致力于建立共赢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双方建立会计学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和合作的空间,探索双方建立人才实习实验基地的可行性,并利用横向合作项目锻炼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立足行业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学生培养层次。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的提升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十分关键,而这需要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的双重积累。科学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二者对于高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都十分重要。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数量较少,研究方向必须有效凝练,研究力量必须有效配置,根据教师的能力及研究兴趣,可以选择2—3个理论研究方向,配置部分教师着力于进行理论性研究,其余教师从事以行业应用性为主的研究,两翼齐飞,互为支撑。理论性研究教师团队有责任为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团队提供方法论支撑,后者有责任为前者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对于研究实力较弱的教师,应更多地承担基础教学工作,对于创新型课程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更多地配置给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教师,对于部分市场开拓意识、意愿及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承接更多的横向项目和应用服务性、开发性研究。教师之间的分工,目的在于各取所长、通力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在积累研究成果的同时积累研究及培养资金,尽快提升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培养层次。这不仅需要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各取所长、通力合作,更需要在团队建设中理顺和平衡团队成员在科研合作、职称评审、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各自发挥专长,在专业建设和提升的同时,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总之,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现有学校资源特点,充分扬长避短,坚持行业特色化办学,快速集聚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叶晓玲.论工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2]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

[4]于国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商业会计,2012,(02).

[5]刘惠利.新升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07).

[6]巫绪芬,魏朱宝,李道芳.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7]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

[8]邵瑞庆,张维宾.会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3,(06).

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范文3

关键词: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案例库 能力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12-03

我校为师范类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后大部分是各类高校、高职、中职的教师,所以被誉为“职教师资的摇篮”,基于我校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所以对培养的学生的要求是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师范性和技能性[1-2]。师范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口才,能给其他人讲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管理能力,能尽快地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中管理将来可能面对的众多的学生;技能性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我校对学生的这些要求也体现在所授课程的教学中。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我校机械类、材料类、汽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阐述的是关于工程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工艺四者关系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多而繁杂,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之前的教学采用的是“板书+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存在一些不能克服的问题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中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等[3-4]。针对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该课程的性质以及我校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并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建立该课程的案例库,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课程大纲的重新修订、教学方法的改变等多方面,详细如下。

1 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

1.1 课程教学队伍的现状和教学队伍的壮大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授课的技术基础课程,受众面大,学生人数达到3000人,之前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仅有三四个,教师年龄偏大,学历最高为硕士,授课时生师比非常高,授课时多采用的方法是4班合班授课。这就造成教学时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众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困难等问题,导致的总体教学结果是学生不及格率高,每年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进行补考。

针对上述的教师队伍方面的问题,学校提出了教师队伍的倍增计划。对于该课程也实施了此计划,每年有计划的引进新毕业的博士学位的教师,新引进教师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新毕业的新加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既包括理论教师也包括实验实训教师,这样从年龄结构、职称分布、学缘结构、理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都对教师队伍进行了改善。目前,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授课教师达到12位,其中理论教师10位,实验教师2位。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35岁,新引进的理论教师学历都为博士学历,实验老师都为硕士学历;这些教师中有2位具有出国经历、2位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职称结构如表1所示。

1.2 新授课理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和将该课程讲授得更精彩,建立了一套培养新教师的制度。第一,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组,由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组长,组长全面负责新授课教师的培养事宜。第二,建立了老教师带新教师、新教师要进行至少一年时间的助课制度。通过助课,使得新教师有机会和时间学习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堂的管理等教学基本能力。第三,年轻的理论教师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教师技能大赛培训”活动,通过技能培训加强年轻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以及课程中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培训结束成绩必须为良以上。此外,还要求理论教师必须参加实验课程的教学,以使得理论授课和实验课程无缝对接。第四,要求新授课的年轻老师开始上课前两年必须先采用板书教学,以培养教学基本功,而且授课前几轮结束时要求学生反馈对授课教师的意见,以让教师自己从学生的角度和意见反思自己教学能力不足之处以及以后教学中要改进的方向。第五,建立了定期安排学校和院级两级的督导组听课制度,以督促和保证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第六,年轻教师必须每两年参加学校和天津市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参赛的形式让新的年轻教师通过培训和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来提高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目前,课程组的教师中,年轻教师中获得“天津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一名,校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奖一名,除上述成果外,学生评教获得“A”级教师一名,其余教师教学评价良好。由以上成绩可以看出,这些培养新教师的措施具有显著效果。

2 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

上述已经提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成分、组织、工艺和应用四要素之间规律的学科。为了更好地统一不同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的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授课思路,同时也为了统一学校里不同本科专业对该课程不同学时的要求,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重新梳理后的课程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材料结构及材料性能、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常见工程材料以及材料的失效分析与选择,四部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见图1所示,这为后面建立课程的案例库奠定知识体系的基础。图1自左至右分为四个层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总课程为第一层次,总课程所包含的四部分内容为第二层次,每一部分内容中稍详细的内容为第三层次,最后一层次是详细的章节内容。这四个层次的划分对于制定《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CDIO大纲具有重要意义。

3 课程大纲的重新修订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在新梳理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CDIO标准制定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将按照CDIO的标准进行建设,新的大纲为案例库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课程内容所能培养的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的和职业的技能与特质、人际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作[5-6]。每个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划分成更详细的子能力,如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又可以划分成基础科学知识、核心的工程基础知识和高级的工程基础知识三个子能力。课程的CDIO大纲的撰写就是把CDIO所要求的各种子能力具体到课程内容中的每一章每一节。这就将课程所能培养的学生能力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具体如下。

在图1知识体系结构中对于所属第二层次的第三层次中的最上部分即基本理论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第三层次中除去最上部分的基本理论外的其余部分用于培养学生个人或职业的技能与特质,人际技能的培养则在授课模式方面体现,而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能力则在课程的最后综合题目或课程设计中进行。

举例说明,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部分分为热处理原理和热处理工艺两部分内容,热处理原理属于基本理论,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热处理工艺部分用于培养学生个人或职业的技能与特质;热处理试验过程中则能培养学生的人际技能;热处理部分内容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种常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则是对学生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

4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4.1 与时俱进,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了一些已经过时的旧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关注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

整合内容如下。金属学方面将工程领域较少应用的纯概念、理论删除,在热处理与材料学方面侧重删除过时内容或减轻其比重,融入更符合近年来国内外金属材料品种与加工工艺实际发展的新知识,增加高分子、陶瓷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的课时比重,开发《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金相样品的制备》《45钢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分析》综合性实验,使教学内容在保持经典理论、跟随时代步伐的同时更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4.2 建立了课程案例库,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案例库中每个案例都是按照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思路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案例问题、案例引入、案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四部分。案例问题首先提出一个工程或实际生活中所常见的问题,引入部分则指出案例问题所含的核心内容,引入部分后面的内容则是解决案例问题所需的工程材料的知识,案例分析部分则是用刚刚学到的工程材料的知识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分析。举例如下。

案例:室温下,纯铁的抗拉强度为200 MPa,纯铜为60 MPa。

引入:纯铁、纯铜都是晶体,但它们的性能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课程内容:三种常见金属晶格结构(即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晶格结构相关内容,详细请见相关教材,在此不再累述)。

案例分析:室温下,纯铁为体心立方结构,纯铜为面心立方结构,两者晶格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故性能也不相同,纯铁的强度优于纯铜,但塑性比纯铜低。当同一种金属(如Fe)从面心立方晶格向体心立方晶格转变时,其性能也会改变,例如:体积将膨胀,就是钢在淬火因相变而发生体积变化的原因。

在上述案例中,“室温下,纯铁的抗拉强度为200 MPa,纯铜为60 MPa。”即是案例提出的问题,引入内容“纯铁、纯铜都是晶体,但它们的性能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则指出案例问题所含的核心内容是纯铁和纯铜的性能不同,并且引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能力不同”,第三部分即引入和案例分析中间的内容是解释为什么纯铁和纯铜性能不同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即金属的三种常见晶体结构。最后的案例分析则是用三种常见金属结构来解释为什么纯铁和纯铜性能不同因为结构不同金属的性能不同。

该课程建立了如上例所示的案例库,这些案例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时数的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范文4

“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面对记者,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以下简称“教研室”)主任章宏言语间难掩兴奋。三年制中职、五年制高职、对口单招、“5+2”专本衔接、“3+3”中高职衔接、“3+4”中职本科衔接……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让多元发展、多路径成才成为现实,合纵连横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正在职校学子面前缓缓铺陈开来。

如何把握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契机,打造育人的能量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杂志本期专访章宏主任,分享南京职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文/本刊记者 高灵芝 丁 锐

章宏简介:

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成人教育优秀奖”获得者。现任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主任、南京市中等专业(走读)学校(南京市职工中专校)校长、党总支书记。

章宏同志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十多项,取得丰硕成果。曾获“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等荣誉。

章宏同志研究领域广泛,除教育发展研究外,还涉及德育研究和语文教学研究,先后主持编著《我为个性作文狂》《与孩子一同成长》《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讲文明 学礼仪》《建党大业》等数十本教育类读物。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

组建专家团队 放大管理效益

职业:我们在走访了解中发现,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对教研室的认可度很高,认为你们工作事无巨细、指导及时高效。那么,教研室都具体做了哪些指导工作呢?

章宏:去年4月,教研室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关于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职业教育中高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南京市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编制了南京市职业教育(中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这项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现作为常态化机制被固定下来。南京市职业教育(中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让教研员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道自己该着力开展哪些工作,学校也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来对接工作,让教科研真正发挥育人合力。早在2004年,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首次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市三年制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审批工作,有力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普遍反响强烈,此后审批工作作为一种制度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完善。从2012年起,我们又开始进行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工作。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批(审核)工作,教研室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首先,由教育行政、科研部门联合研制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其次,要求学校根据指导方案制定并上报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再次,由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学校上报的方案进行集中审批(审核),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学校,审批合格的予以实施,不合格的由专家团队提出修改意见,学校修改完善后进行二次审批(审核);最后,通过教学督导、视导等环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

仅2014年,南京市共审批(审核)了全市职业学校11个大类专业的283份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中职166份、高职61份、综合高中47份、“3+3”专业方案8份、“3+4”专业方案1份,还对二次反馈的方案进行了再审批。专家团队严格执行南京市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年度审批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粗放随意的乱象,是人才培养方案高规格、规范化的有力保证,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步骤。

职业:除了专家团队外,教研室还有一支庞大的教学督导队,这支队伍是如何开展督导工作的,对课堂教学起到什么作用呢?

章宏:人才培养方案要实施,离不开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课堂。以教学督导、视导的形式深入南京市各职业学校,有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把控。试想一下,一支70人左右的教学督导队浩浩荡荡开进中职学校,用两天时间,推门听课、评课反馈、磨课研讨、群体座谈,这对学校和教师们而言,是一种怎样的考验?

由专兼职教研员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课堂教学专家组,主要负责推门听课;由教育管理部门、行政部门和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管理督导组则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考察。教学督导队还会召开由全体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反馈会议,并在南京职教专网进行同步直播。专家点评犀利到位、一针见血,直指课堂教学的欠缺之处,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责任感,高度重视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职业:“教学视导”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据说您在上学期末对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教学视导调研时,围绕创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提了三点建议,希望学校优化整合职业教育空间资源、着力抓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大胆启用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请问教学视导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积极意义?

章宏: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对南京市所有重点职业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这两年,我们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全市职业学校的教学视导,以保持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考核。视导队伍由10多名视导员组成,主要包括听取校长全年工作情况介绍,利用看、听、查、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学校工作,视导组分别从学校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进行反馈;在充分肯定学校各项成绩的同时,也围绕当前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热点问题给予一些建议。

无论是督导还是视导,其目的和意义都是为了全面了解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监督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育人质量

职业: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尤其是对于中职自主招生、对口单招以及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制度设计,给了各省更多的自主权。南京市是如何推行教考分离,深化教学改革的?

章宏:基础课统考统测、专业课年段标高考试、学业水平测试是实现南京市职业教育教考分离的重要手段。早在2004年,南京市就开始对职业教育基础课进行统考统测,对专业课则采取技能年段标高考试,并将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五大类专业细分为70多个专业。教研室在每学期初就告知学校本学期的考试科目、考查范围、考试时间和具体要求,以便各校各专业能将考核要点融入日常教学当中。

学业水平测试则是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的,最先在南京、南通、常州3个城市试点。语数英和德育学科测试现已在全省13个城市铺开,专业课测试则拓展到了苏州、无锡、扬州等8个城市。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统考测试的强效执行和课程教学的高效推进。测试的内容与要求被细化进日常教学当中 ,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职业:在以测试引导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还以竞赛引领教改,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章宏:技能竞赛对于优质职业教育的发展举足轻重。它是各职业学校集中展示和比拼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舞台,也是汇集行业先进技术与工艺、呈现产业发展动态的风向标。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在丰富师生生活的同时,促进他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让他们找到向上的平台与动力,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技能竞赛夺魁而升入本科院校深造。

除了为学生开辟一条向上的路径外,技能竞赛中所涉及的考题、评判标准和专家点评意见,也都被一一记录下来,以课堂讲义、教学案例、拓展阅读、教学视频、选手经验分享等形式,渗透进教学的细枝末节。而多级选拔、优中培优的选拔机制,也让技能竞赛的覆盖面扩大到每一位学生。如今,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南京职业教育的金名片:2007年至2014年,南京市在江苏省赛中取得金牌“八连冠”;2014年囊括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连续三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职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为提高教师素养,教研室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章宏:2014年12月底,教研室刚刚举行了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班第三模块培训,包括中职教师成长路径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如何做一名科研型教师等内容。我们不仅在教学设计上,分内容、分模块地对教师加强培训与考核,而且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也给予引导与帮助。

众所周知,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首先就是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加强教师的指导力。早在2011年,南京市就启动了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遴选出60个教学团队进行立项建设,并开通优秀教学团队专题网站,组织团队负责人研修。借此良机,教研室也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研训一体”教师培养体系,从优秀教师培训、科研信息宣传普及与推广、鼓励支持课题研究以及领导牵头抓重点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着力培养优质师资和科研力量。

另外,教研室也非常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刚刚落幕的首届江苏省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南京市代表队勇夺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参赛的6名年轻班主任共获得15个单项奖,其中,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黄欢还获得了主题活动方案设计、模拟情境问答单项一等奖第一名及全能奖的一等奖第一名。

加强社团建设 丰富德育内涵

职业:教研室每年都会对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跟踪调查,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审核)的重要依据。据说在跟踪调查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很高,这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关系吗?

章宏:根据各校提供的毕业生名单,我们每年都会电话抽查1/3的学生,也会听取相关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有好几位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的职校毕业生不但能胜任初始岗位,还能在岗位迁移中表现出比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他们的综合素养都比较好,频繁跳槽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在岗位上能沉下心。这让我们深感欣慰,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关系。

一直以来,在“大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各校坚持做“四全”德育,即全面德育、全员参与、全过程德育和德育方法的综合全面性。教研室也对各校的德育工作提出要求,希望德育工作者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德育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转变、德育活动由粗放型向精品型转变,将德育贯穿职校师生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当然,我们强调的德育工作者不仅仅指学校教师,还要将社区、公检法、行业、企业等相关人士和学生家长都动员起来,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德育屏障。

1月22日,教研室还专门召开了2014年全市职业学校德育与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过去一年,我们顺利开展了第二届全市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评选;参与青奥,服务青奥,成功举行“技行天下·我与青奥共成长”社团巡礼活动;完善全市职业学校实习就业管理办法……通过这些活动,德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职业:社团活动是德育的最有效载体,社团成员也是各校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的种子选手,南京市频频在该项赛事上获得突破,是否与社团建设相关?

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范文5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就需要利用旅游企业资源和实践教学环境,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工作环境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在企业参观、实习、顶岗工作,来体验实际工作岗位的复杂性、真实性与综合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一)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精服务、懂管理、善策划”的旅游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与素质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呈不断提高的趋势,用人企业很多单位要求毕业生“到岗就上岗,上岗即顶岗”。这种要求对学校的实训条件提出了要求,即要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践证明,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补充,它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

(二)有利于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院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随时发现学院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

(三)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企业对于学生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一方面,学生就业时需要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而这种职业适应能力,仅靠校内实训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校外实训,深入到旅游企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环境中去实践、熏陶、感悟、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使学生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逐步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并且通过校外实训,使用人单位与学生加强了解和沟通,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实践

如何面向用人企业要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既有成绩、也出现过问题。随着专业建设与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也日臻成熟。

(一)应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选择企业管理水平高、设施先进、理念先进、经济效益好、企业文化氛围好的旅游企业。经过协商,签订较长期的合作意向,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二)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基地建设与管理涉及学校专业建设、企业经营、学生就业岗位等方方面面,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1.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为企业输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流程等方面提供支持与服务;针对实际需要为企业解决管理中、服务中、产品开发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2.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实训场地的建设与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参与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实习生提供实习津贴和劳动保险。

通过对双方责任与义务的明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走向了良性循环,使基地建设费用开支得到了控制。

(三)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

基地建设很重要,而基地的管理尤为重要。一些院校建立了质量很高的实训基地,但由于管理不善,责权利界定不明确,运行过程中就自生自灭了,因此要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基地的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在管理运行方面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训基地的管理。学院要有专人负责基地的管理,双方要签署平等互利的合作协议,制定合作规划;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拓宽合作领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寻找新的合作点;同时要善于总结合作经验,加强合作理论研究,以此指导合作实践。

2.教学运行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生活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层次与内涵,也体现学生的能力高低与素质的好坏,企业对此很关注,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前途。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就把实习的学生分到每一位专业教师名下,并依据学院关于《顶岗实训管理办法》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细则》。细则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学生的责任与任务,并与考核或成绩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指导效果良好。

3.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内容的确定。细则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为每位学生制定个人顶岗实习方案。顶岗实习方案制定要求根据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内容制定。在课程设置上,与基地企业共同开发,其出发点应以就业为导向,要服务专业并指导专业,不仅是校内实习的延伸和补充,更应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围绕新的合作实习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其本质是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参加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够接受到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了形成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真实氛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为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提供保证,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4.师资配备与管理。基地管理就是人的管理,除与企业协调沟通外,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管理。教师管理工作上去了,学生管理工作自然而然就做好了。

实习指导教师由两方面组成:一是选派了解新技术、有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参加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二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细则对校内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都规定了明确的责任、义务和权力。教师管理实行校企合作、双方共抓的原则,与责任挂钩、与利益挂钩。

管培生培养方案细则范文6

信息管理论文3100字(一):试论大数据时代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及创新途径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尤其是在工程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上,对于数据化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大家对工程档案信息的应用效率,为了强化大家的理解,本文就大数据时代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展开探究,希望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强化这方面工作的管理水平,是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部分管理人员的意识还比较落后,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一些新型档案管理方法,并未展开合理的应用,进而限制了档案的管理、开发水平,这对于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大为不利,要想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展开进一步的巩固,工作人员不妨利用一些新型的档案管理方法,完善档案管理思路,深化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

1大数据时代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关键

信息化的发展,让民众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认识,也得到了一个全面性的提升,在共车行建设中,其档案信息至关重要,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所以,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相关人员务必要把握住相关的管理要点,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建设工作,不妨从以下几何关键点着手进行:

首先,需要对应用性的技术内容作出强调。工程档案信息的种类比较繁多,所牵涉到的档案信息,可能会有技术差异,在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妨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就工程技术建设,构建起完整的档案管理框架,尽量为后续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奠定一个扎实稳固的基础;其次,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显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岗位,大都是一些闲职,而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领导安排的人员也都是非专业化人员,对于业务并不是完全熟悉,影响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在以后的发展管理中,针对這方面的内容,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恰当的认识,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最后,确保管理制度的规范性。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内容,相关的领导人员,务必要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保障措施,针对问题,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应急规范,确保大家在工程档案信息的管理中,都能秉承规范性的查阅意识,对于那些违规行为、泄密行为要出示相应的奖惩措施,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大数据时代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途径

2.1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针对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管理措施,从根本上强化档案管理的质量。首先,对于硬件方面的内容,工程建设单位可以根据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采购一批符合档案信息数据化的设备,像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等,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纸质档案的数据化发展,从根本上强化档案管理的质量;其次,对于软件方面的建设,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程档案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详细的了解,建立起一套适合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利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对工程项目过程中的各类档案信息,展开有效的手机、整理、归档,以及后续的共享操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后续的档案管理精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强化大家对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对于工程建设的发展大为有利。

2.2出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制度

要想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展开更为智能化的创新,相关人员需要明白一点,除了要完善必要的硬件、软件设备,还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明确和改革,尤其是传统档案管理制度,有很多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管理状况。首先,可以根据实际的档案管理情况,结合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些必要法规,深化管理制度的要点,尤其是要针对工程建筑的细节性内容,更要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声明;其次,在一些具体的管理细则上,可以对档案信息的收集、保存、统计、保密和销毁等,展开详细的说明,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的工作要务,以便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最后,对于档案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要详细讲解制度的应用性,尤其是结合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环境,就一些特定的要求展开说明,这样既能够加深其管理意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强化其未来的管理方式。

2.3提升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安全

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发展,虽然提升其管理效率,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不得不给予重视,那就是档案信息数据化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问题,针对这一点,无论是主要的管理人员,还是工程建设单位的领导者,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了提升档案信息的数据化管理质量,首先,要明白有哪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可以分析类似的工作内容,了解故障来源是因为网络黑客,还是病毒问题,亦或者是否在操作设备的时候存在着不当操作等等;其次,对于档案的安全管理内容,大家可以就设备的使用,展开安全性的说明,比如计算机的日常操作细则,资料的复制操作,数据化信息查阅需要遵守的规则等等,强化大家的操作规范性;最后,在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利用一些杀毒软件,定期对数据化网络环境展开维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就工程档案信息建立一道网络防火墙,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性的同时,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往的档案管理中,各个部门交流较少,信息传递较为缓慢,想要了解其他部门信息,难度较大,借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可以实现部门之间信心传递,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高部门之间信息资源传递速度,保证信息资源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2.4确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

对于工程单位的领导者而言,档案信息管理不会带来直接的利润刺激,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管理思路,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改变以往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良风气,相关人员需要确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思路。首先,工程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化,所以档案信息具备一定的保密性,对于各类档案信息文件的协调管理,相关人员在服务、应用方面,对那些参与文件管理的各个部门,档案信息的管理要更加科学化,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公司的一些机密文件进行加密操作,根据需要,在特殊符号解码后存储信息,这样更利于后续的生产应用,有效规避了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信息外泄的问题;其次,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建设工作,管理者也要给予重视,一方面在内部可以开展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培养员工的档案管理思路,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为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应当注重激励政策的完善,提高企业内部资源信息管理能力。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提高管理人员品德修养,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保密法”和“档案法”的内容。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当适应时展特点和要求,借助公平方式保护权利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完成档案文件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统计工作,掌握更多信息化技术,掌握新的管理软件知识和技能,提高档案管理专业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这个强调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时代里,针对工程单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内容,相关人员需要确立有效的管理思路,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意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档案信息化发展思路,对于那些潜在的信息管理问题,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展开优化,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在单位内部的应用效果。

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论文

[摘要]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同时,涉及到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复合型应用专业,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医疗信息化也对医学信息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了解医疗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信息化技术等综合能力,所以根据社会生产对于人才需求提出的要求,要不断研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该文分析了医学信息管理的人才需求和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现阶段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20)05(b)-0167-03

我國医学信息教育是在上个世纪80年展起来的,医学图书情报教育是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基础,现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十分重视[1]。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还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不仅可以为医疗卫生和卫生行政机构提供需要的人才,还可以满足临床、基础医学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病案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大数据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2]。但是现阶段由于教学经验欠缺、高素质教师缺乏等问题在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所以不断加大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医学信息管理的人才需求

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专业素质过高的专业型人才,更加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坚持供给侧思想在教育教学理念中的应用,根据市场、行业、产业、企业需求,提供具有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立满足市场需求侧的人才供给侧[4]。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相比较,更加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因此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更容易受到医药公司、医院等管理部门的青睐[5]。但是面对行业、产业需求,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并不足以满足人才需求侧的要求,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更加看重具有扎实知识结构和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信息化人才,不仅要掌握医疗卫生业务,还要具备医院系统软件、编程技术、网络安全等技能[6];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医疗电子档案不能满足医院的运行需要,数据挖掘、信息检索能力也成为医疗信息化人才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计算机、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更好地为医疗信息化提供发展助力[7]。

2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要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实时关注市场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医学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术的高级技术实践性人才[8]。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制定实践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行业、产业对于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结合医学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最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让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信息化管理、自动化办公、远程医疗、医学图像传输处理等多方面知识,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实践型人才[9]。

3现阶段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复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所以包括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医学等诸多知识[10],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就是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理论学习压力很大,因此会出现缺少实践操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容易遭到忽视[11];其次实践能力培养重点模糊,往往医学知识更受重视,会导致其他应用型知识的忽视,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忽视人才培养最终要服务市场需求的教学目的,降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2]。

4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4.1丰富培养路径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教育基础上,要合理设置医学课程、管理学课程、统计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完成上述基本教学的前提下,要重视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数据挖掘、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的细化,提高学生对现阶段市场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13];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传统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14];在教学方式上,改变单一的讲述式教学方式,构建科研课题小组,提高学生合作和操作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在自主研发领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通过教师引导,逐渐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15]。

4.2构建教学体系

提高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就要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教育模式要基于能力培养,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职业目标、教学模块、科学管理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师资力量的优势,激发学生潜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16]。教学过程中,设立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为基础,培养表达交往能力强、灵活运用能力强、创新合作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实践教育体系[17]。

4.3推进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