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灾害的成因范例6篇

洪水灾害的成因

洪水灾害的成因范文1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特点;成因;问题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山洪是一种自然灾害,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山洪灾害的预防问题亟待解决。为了降低山洪灾害带来的影响,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防洪标准、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以及调整人们的活动方式等手段来实现。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山洪灾害防御的问题。

2、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山洪灾害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崩塌、滑坡、溪河洪水等,其危害性是极大的。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的特点(见表1)。

表1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一览表

山洪灾害特点 具体内容

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汛期,在主汛期其山洪灾害尤为明显

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灾害发生地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区,在暴雨中心区也极易引发山洪

来势迅猛、成灾速度快 在山丘区因为地势陡、溪流密集,使得降雨极易转化为径流,径流流速大、快,极易形成洪灾

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由于山洪灾害伴随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导致公路中断、房屋倒塌,其危害是极大的

3、山洪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时,笔者以林西县为例进行了分析。林西县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较为突出,且夏季降雨较多,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5.9%,因此是洪灾的易发季节。笔者通过分析林西县近三年来各月平均降水量(见图1),知道林西县从6月份开始雨水明显增加,7月、8月水量增加明显,9月后的降水量明显降低。其他在1月到5月,10月到12月的降水量极少。说明林西县的降水量是极为不均的,这样在降水量较多的7-8月就极易发生洪灾。

降水量/mm

月份(此图改一下1-5月份降雨量在50mm左右,6月份30mm左右,7-8月份260mm左右,9-12月份50mm左右)

图1 林西县近三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1气象水文因素。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林西县在汛期的降雨量较为丰沛,且在汛期的强降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林西县局部地区由于强降雨而形成地表径流,流速快而强,从而引发崩塌、泥石流甚至是山体滑坡,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3.2 地质地貌条件。

地质、地貌条件对山洪灾害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如在一般的谷深、坡陡等地区。这些地区切割深度大、地质构造强烈,山体边坡的稳定性较差,一旦遇到大量的或者长时间的降水,就会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

4、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存在的不足

4.1 非工程措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缓慢

多年来,林西县对监测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山洪防御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虽然政府财政安排了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非工程措施建设,但是其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另外,林西县对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培训以及物资储备等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进行。

4.2部分群众防范意识不高,自救能差

林西县是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但是部分群众对山洪灾害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他们大多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自救与互救方便也表现的极为欠缺。另外,还有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收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加上宣传力度的不足,进一步导致群众对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认识不足,防御意识淡薄。

5、提高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山洪灾害防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提高山洪防御工作的实效性,就应该针对其不足指出,制定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

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应该坚持“以防为主,以避为上”的原则,在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的基础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从而提高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效性。如通过新闻媒体、培训班、宣传图册等方式,加强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让山洪防御工作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5.2 抓好预案体系建设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预案体系与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直接决定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抓好预案体系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建立一个高效率、负责任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制定一份合理、完整、详细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能够有效地防御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山洪灾害防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林西县与山洪灾害斗争多年,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首先需要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提高群众对山洪灾害的防御意识。其次要抓好预案体系建设,真正落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在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中,我们只有采取一些列措施,才能尽量减少山洪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周鹏,周殷婷,姚帮松,李恢峰. 基层山洪灾害防御问题及建议[J]-湖南水利水电2013(1)

2、2010年全国洪涝灾情[J]-中国防汛抗旱 2011(01)

3、白超海. 湖南省山洪灾害防御实践与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0,20(4)

4、张淑玉. 山西闻喜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浅析[J]-中国防汛抗旱 2011(2)

洪水灾害的成因范文2

江西洪涝灾害形成原因是:江西省洪涝灾害频繁,洪涝灾害多出现在4月-7月上旬,有些年份也会出现春汛、秋汛和冬汛。重度洪涝灾害全省平均3年出现一次,浙赣铁路沿线附近、沿江、滨湖地区洪涝频率高于其它地区。江西省暴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发期是4月-8月,6月最多;4月-8月的暴雨、大暴雨站数分别占全年的82%、90%,并且,近年来暴雨等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多趋势。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可以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洪水灾害的成因范文3

1山洪灾害现状调查

针对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的要求,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并选取典型区域作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的试点区域。调查将采用现场踏勘与会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准确,从而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

2山洪灾害监测体系研究

针对目前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监测技术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研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安全监测技术手段。

(1)雨量监测。主要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内的流域降水量实现自动化观测。结合示范工程建设,研究采用自动翻斗式雨量计实现流域降水的采集,并实现雨量的实时自动传输。同时,监测数据与预警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实现易发区是否需要进行预警动作的自动判断。

(2)水位监测。主要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内的河流水位实现自动化观测。结合示范工程建设,研究采用超声波水位计采集流域水位,并实现水位监测的实时自动传输。同时,将监测数据与预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易发区是否需要进行预警动作的自动判断。

(3)自动气象站监测。主要是为了观测库区的风向、云图等气象信息,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供服务。

3山洪灾害群测群防研究与实施

(1)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建立研究与实施。结合试点县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体系的建立,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推广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实施方案,使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通过试点县的建立能够达到满足实际运用的水平,从而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体系的推广打下基础。

(2)山洪灾害防治预案编制研究与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编制一套适用于试点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并结合试点县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根据山洪灾害防治预案编制的理论,以此指导以后山洪灾害防治预案的编写。

(3)山洪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建立研究。在试点县建立县、乡(镇)、村、组、户5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建立,以此指导山洪灾害防治及抢险工作。通过试点县的摸索,总结经验,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完整的责任体系建立参考机制,增加防治山洪灾害的可行性。

(4)山洪灾害宣传、培训、演练方案编制研究与实施。在试点县对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展开宣传,提高人民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和警惕;对相关的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组织开展多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群众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使群众在非常时期能够不乱阵脚、安全转移。通过试点县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山洪灾害宣传、培训、演练的编制与实施经验,以便于推广应用过程中加以参考。

(5)山洪灾害建设与运行管理方法研究。在试点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人,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或要求,做好项目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通过落实运行管理制度、经费、人员,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出最大效益。并根据试点县经验,研究一套适合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模型,便于日后推广。

4推广及应用前景

辽宁省作为一个山洪灾害多发省份,据统计该省共有山洪灾害危险的小流域及山洪沟671条,由于山洪及泥石流突然爆发,1991―2003年全省因洪灾累计死亡395人,其中山丘区死亡人数就达343人。山洪灾害在全省范围内造成的人员经济损失仅次于洪水灾害。山洪灾害严重制约山丘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具有广阔的成果推广与应用前景。

5参考文献

[1] 钱慧,周新志.山洪预报决策系统的构建[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4):5858-5862,5874.

[2] 党跃军.我省暴雨山洪预报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山西水利科技,2003(4):61-62.

[3] 雷庆.中小流域无流量测验河段的山洪实时水位预报方法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3):27-28.

[4] 刘志雨,杨大文,胡健伟.基于动态临界雨量的中小河流山洪预警方法及其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7-321.

洪水灾害的成因范文4

关键词:洪涝,危害,损失,预防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洪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洪涝成因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人类沿河定居,不时受到洪水的干扰和危害以来,人类就一直想认识洪水,并制服洪涝。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强降雨、高温、严寒、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在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我国城市防洪的薄弱面和脆弱性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不仅给城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还严重的影响了生产、生活秩序,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防御、减少或根治洪涝灾害对城市的是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诀的问题。

1 洪涝灾害的分布[3]

就全球范围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多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南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内陆的大江大河流域也会出现洪涝灾害。

2 洪涝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其出现率高,波及范围广,气势凶猛,突发性强,破坏性极大。不但冲毁房屋、破坏基础设施还淹没田园庄稼,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绝收,引发饥荒、难民潮,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此外,洪水还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疫情等灾害出现而造成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

2.1 环境破坏 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2 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2.3 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3 洪涝的预防及应对措施[1]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人口密集、社会财富集中,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防洪规划做的还不够好,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口和财产的日趋集中,发生同样水灾时的损失日益加重,所以必须提高我国城市的防洪标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3.1要确保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资金的落实

这是建设强大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保证,也是前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是纯公益性事业建设,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主体,因此应加大投入力度。

3.2提高防洪标准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标准普遍较低,这是是造成1998年大水灾的原因之一,因此水灾之后各地都陆续提出提高防洪标准的要求。甚至有些地区未经统一规划就提出将堤防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实际上,防洪标准并非越高越好,防洪标准越高,单位投资的效益越低,资金积压的风险越大。随着防洪水位的抬高,工程风险也加大,出现超标准洪水时洪水灾害的潜在风险也将加大。同时,对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将增大,因此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适合流域基本特点的防洪标准。

3.3城市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

作为防洪的重点区域,城市应该有一套独立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并设立相应的水文站来监测降雨深、降雨量等,根据上游流域雨情和其他有洪水预警系统的城市的河流特征,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洪水预报,这对于城市的抢险救灾有着重要的意义。

3.4结合城市的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

滞洪区可以分散在公园、大型平坦屋顶、水塘、湖泊、枯井等处,公园的高程要低于周围地面,平坦屋顶和停车场可以植草皮,建喷水池等,以适应滞洪的需要。采用宜于下渗的多孔或砾石建筑材料铺砌道路、停车场和排水沟管等,以增加下渗,减少雨洪。另外束狭落水管,建造坡状屋顶。山城可沿等高线铺设绿地,以延长洪水滞留时间,增加蒸发迟滞径流。

4 总结

洪水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基本现象,也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环境要素,洪涝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化过程受天体背景、气候、气象、海洋、水系、地理地貌、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作用牵引和制约,这些因素不确定性多,人类难以控制,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只能预防。建设强大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是抵御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史树洁、王雅. 浅谈如何减弱城市洪涝灾害[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20):36-37

[2]丁一汇、张建云. 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58-260

洪水灾害的成因范文5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HTtP//: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洪水灾害的成因范文6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防水减灾;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环境问题十分的严重,这就导致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营销,尤其是洪水灾害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难以正常的维持,因此我们就要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将相关的介绍方法投入到防洪减灾的工作当中。

一、环境保护和洪灾的定义

1、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保护包括环境治理和环境改造,目的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能源进行保护,实现环境和科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活中所采取的多种措施都属于环境保护范畴,比如植树造林、水利工程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等等,这些凡是不会对环境进行破坏,不会给环境造成负荷的措施都属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要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环境保护行为的实施要以不破坏、不污染环境为前提,不允许环境保护行为本身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其二,环境保护要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不允许人为破坏环境,比如将化工产品倾倒到河流中,将化工废气排放到大气里。

2、洪灾的定义

从洪水发生的根源来看,洪灾主要是指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洪水喷发,并且对人类财产、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一种灾害。洪灾发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天气变化影响,人为因素是指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且这种破坏达到了一定程度,造成了洪水泛滥。

探析环境保护和洪水灾害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环境保护是洪水灾害的拯救措施,它能通过一系列保护行为来减少洪灾的发生概率,有效预防人为性洪灾。环境保护和洪灾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如果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不当,人们在实施环境保护过程中将化工产品导流到河流中,将化工垃圾排放到了自然环境中,自然资源将受到危害,河流水位也极有可能在这类行为的影响下发生蔓延,从而引发洪灾,对下游建筑物造成冲击和损害。

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位暴涨而导致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暴雨季节所导致的上涨。出现这种超常规的水位蔓延时,会对河流下游的建筑、作物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甚至造成淹没灾害。当一个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盖时,这个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灾。从科学上划分,前者属“环境学”,后者属“灾害学”。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1、形成原因

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提升生活水平,持续的进行了大量不同规模工程建设,这其中的涉猎范围较广。而也正是由于人类的大肆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导致自然地质的作用速度加速,无论是生物圈还是生态系统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整个自然界都发生着剧变,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活动的改变,导致环境出现更多的天灾。虽然这方面的进度并不明显,但是从近年来,各个地区越发频繁的洪灾,就能够明显的看出问题所在。

2、洪水的主要危害

2.1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

绝大部分的洪灾现象,都会使得当期的饮用水供应体系遭到破坏,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灾害过后还极易出现倡导疾病的传染现象。当洪灾发生之后,之前的水库都会被洪水所淹没,严重情况下还会淤塞,进而冲垮水库。在这期间,人们可能被被迫饮用地表水。但是地表水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人畜粪便以及尸体和其他污染物等。依据相关水质部门的监测来看,洪水所呈现出的水质污染程度,远远超过某些污水的污染程度。并且在洪水暴发的过程中,泥沙也成为了污染载体,大量的堆积在水体之中,影响了水所具备的自我净化功能,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洪水的冲刷,大量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从而导致污染物总量增加,并且紊动冲刷可能导致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形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2.2生态环境的破坏

伴随着洪水的发生,将造成土地的水力侵蚀,使松散的土壤受到洪水冲击而解体,进而被猛烈的迳流和洪水挟带流入河流之中,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贫瘠化和沙化,并使河道淤塞,水害不断。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土壤蓄水能力、渗透率、营养价值、有机质含量等表层土壤指标降低;另一方面,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沉积于河床,造成大多数河流河床有淤积抬高趋势,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并可能造成改道。严重的洪水会冲毁植被,居民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或绝产。农田(村)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流域野生动物被迫逃逸或被淹死,公路、铁路被冲毁,交通、信息受到阻隔,社会生态经济受到破坏。

2.3自然生物的破坏

洪水一方面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从而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如陆地的岸坡再造,水体的水量水质的激变,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淹没、冲击、压盖直接造成动植物体的死亡或生存威胁,影响了动植物群数量与种的多样性。而且,洪水的发生使得浅滩区和洪泛区的湿地重建,从而保护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纽带。

三、环境保护意识对防水减灾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暴雨洪水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特别容易造成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虽然和自然因素有关,但是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就可以将植被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点,保证基本的生态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河流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森林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为的过度砍伐,植被遭到了破坏,涵养土壤的能力差,一旦遭遇了洪灾,就可能无限制的抬高水位,造成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极坏影响,而且局部的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退化,人和自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的一些灾害事件中,环境保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为的不合理开发,这是利益的趋势,却给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大力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发展整体的经济布局。

四、结束语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这就有效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我们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对环境保护在防水减灾中的作用作了详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孝祥. 江苏省近40年洪涝灾害概况及防洪对策[J]. 灾害学. 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