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例6篇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1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和西方“药片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万千,粮食作物种类繁多,自古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包括谷类、豆类和杂粮等食品,如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此外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黍子、薏米等。并且以蒸、煮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等高温烹饪的方式,形成了内涵极其丰富的传统食品。正是五谷杂粮提供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养生功效,使中国人民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医就已经将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作为治疗疾病的原则。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即使肉多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孔夫子在这里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这种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谷类、豆类植物有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约20多类、100多个品种;鱼、肉、蛋约百余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多样性的原则,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结构。正是这种饮食观的成功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寓医于食”饮食养生保健的理念,为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有趣的是,上述膳食结构和美国农业部1996年2月颁布的“膳食指南金字塔”不谋而合,然而却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由于西餐食物品种比较单调,动物性食物过多,加之蔬菜品种有限、食用量严重不足,因此难以达到营养膳食平衡。西方从工业文明造就的现代医药学理念出发,为了弥补膳食营养素的不平衡,从各种食物原料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即食物补充剂服用,形成了现代的西方所谓 “药片文化”。一位美国保健和营养学界的权威人土说:“在大多数人看来,实验室中精心研制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药片,才是治疗我们身上大疾小恙的灵丹妙药。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另一种大相径庭的药用资源――即动物和植物,它们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这就是我们随餐而入的食物。”

因为食物成分不像化学合成药物那样,有明显的作用点和非常单纯的效果。因此不用担心它会有什么副作用,它能维持体内的平衡,并促进健康。

“养助益充”循自然,坚持生物多样性

养、助、益、充的概念来自25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这里“五谷为养”指的是米、麦、豆、薯等粮食能够补养“五脏之真气”之物;“五果为助”系指各种鲜果、干果和坚果,其能佐助五谷,使营养平衡,“以养民生”;“五畜为益”指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这些食物能增进健康,弥补素食中蛋白质和脂肪不足,“生鲜制美”;“五菜为充”是指各色蔬菜,其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而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疏通壅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将“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作为饮食养生保健的座右铭。“五谷为养”,除米饭、馒头、面条荞麦面、莜麦卷,米线,米糕、面食等等。还有八宝粥、八宝饭、腊八粥和各种杂粮粥。特别是各种有保健功能的“食疗”粥,对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作用不可忽视。蔬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尔雅》定义蔬菜为:“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明代《本草纲目》明确指出:“凡草木可茹者谓之菜,韭、薤、葵、葱、藿,五菜也”。中国作为农耕文化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7000年前,除了种植谷类,对其它植物也进行了选择;神农尝百草,把它们分为不可食的草和可以食用的菜,而对不宜常食、但可医病的则称之为草药。《礼记・曲礼》篇中说:“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

“五菜为充”绝非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养生保健“食疗”效果的体验!正如《本草纲目》所述:“谨和饮食五味,脏腑以通,血气以流,骨正筋柔,奏理以密,寿命可以长久……,菜之于人,补非小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许多有关饮食的金科玉律都与蔬菜的保健功能有关。如:“食,不可无绿”,“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青菜豆腐保平安”,“萝卜上市,郎中下乡”,“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等,不一而足。

“遍尝百果能成仙”,是中国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说明常吃各种水果有利健康。描述樱桃:“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香”,“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应自知”; 民谚称:“一日吃数枣,终生不显老”;而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本草》称西瓜,其性味甘、寒,功效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小便。所以民间常说“夏天常吃瓜,中药不用抓”。此外还有“清热解毒哈密瓜,解渴利尿白兰瓜”之说;山楂可调节胃液、增强食欲,有降脂之功效更是众人皆知。

食物来源的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典型表现,这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一个单调的世界是不会生机勃勃地存在和发展下去的。陆地生态系统有599类生物,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特有种667个。中国是世界8个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20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全球有30余万种植物绝迹,人类已损失了75%的农作物品种。当前,正是这不到30%的作物品种供应着世界上人类95%的食品的需要。人们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事实――正是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通过长期、艰苦、创造性的农业生产活动,发展、建立了中国独有的生态农业系统,才使得传统膳食倡导和实践的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原则保留至今,在养生保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寓医于食,凡膳皆药”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对各种食物功能的观察和研究,并对各种食物“食疗”作用和营养学功能的观察有许多发现: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指出:“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这生动地描述了食物结构的不同对人类体质的潜在影响。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了解豆类的营养功能,“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则明确揭示了豆类食品在平衡膳食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肉类。同时绿豆、红小豆、豌豆、黑豆、刀豆还被用作中药。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大豆上体现得最为集中。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近年将大豆列为“已确立的功能性食品”,可见大豆的保健养生功能不仅有历史依据,也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公认。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寓医于食”传统营养学理论的科学性。

《齐民要术》所论42种果品中,枣居首位,与桃、李、杏、栗并称为五果。红枣性温、味甘,补益脾胃、壮胃气,健肾,调和药性,养血宁神。可改善怕冷、苍白、手脚冰冷证,并可减少烦躁与抑郁。红枣赤豆粥、红枣糯米粥用于补虚;红枣煲花生可疗脚气病;红枣莲藕汤是补血、润颜、滋养佳品;红枣与芹菜煎服,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红枣与少许西洋参煎服,可健脾胃、清热气。《本草纲目》中有栗能“治肾虚、腰脚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胃肠”的记载。老年人肾亏、腰脚无力或小便频数者,早晚各细嚼慢咽生栗1~2枚,常食有效。宋代诗人苏子有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唐代诗人杜甫年迈时患脚气病久治不愈,遇一老农,见状献方说:以栗去壳捣烂,早晚生食或煮汤食即愈。杜甫依方而行,半月后脚气病果然痊愈。

有“食疗”功能的食物材料可分为食药兼用的食品,如甲鱼、乌鸡、鱼翅、木耳、燕窝、海参、猴头蘑、姜、枣、蒜、枸杞、梨、蜂蜜等;以及中草药,如人参、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芪等,它们可以与香辛料一起作为炖鸡、煮肉、火锅等调治虚弱,食品烹制时的佐料强壮身体。也可以针对某些证候,如:风寒感冒喝“红糖姜汤”,体弱补以“当归乌鸡汤”,止咳润喉用“蜂蜜贝母雪花梨汤”等等。

饮食养生保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药膳同功”成为传统饮食的哲学思想。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尝百草、吃野果,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发展和创造了“寓医于食”的营养学理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写道:“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说明至少在6000年前,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民就在努力探索食物与养生保健的关系。中医强调以食物预防疾病,在世界医药学领域,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实用可靠而倍受青睐。自古以来“食用、食养(食补)、食疗(食治)、食忌(食禁)”就成为中医饮食调理的理论基础,而“药食同源,寓医于食”作为中国传统营养学遵循的重要原则得到广泛的应用。

自古至今,在中国流传下丰富的食疗专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已设有《食治》、《道林养性》、《退居饮食》、《养老食疗》专篇,收载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食物、总计154种。并利用医药学观点对日常食物进行了详细解说,至此“食疗”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宋朝《太平圣惠方》一书首次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具体方法,如水肿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元代《饮膳正要》一书首次系统总结了食物的药效和“食物疗法”。此后孟选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姚可成的《食物本草》,近代江苏著名中医叶桔泉《食物中药与便方》等专著也都详细描述、记载了各种食物的药效和“食疗”作用。

引导科学、合理的食物消费

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400年就曾说过:“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这和中华养生保健“寓医于食”的观点不谋而合。特别是近年来,国际营养学界对膳食指南的认识也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过去的营养素为基础,转向以食物为基础。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食疗”理论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2

最近20年,中国的慢性病以井喷之势迅猛发展,目前确诊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首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占总死亡率的85%以上,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

如今,人们也开始注重自我养生保健,在对付这些慢性病尚无有效治愈手段的情况下,简单易行的“食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食疗”之所以在中国深入人心,与传统中医药有很大的关系,更与如今依然不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公众科学素养普遍不高有很大关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流通更加发达和便利,一些以讹传讹的“食疗偏方”传播得更加广泛,诸如“鱼胆明目”“苦瓜降糖”“红枣补血”,还有现代人杜撰出来的“抗癌效果比化疗药强一万倍的柠檬水”。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食疗的认识其实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中国历来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理论,人们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尝试逐渐得出了食物也可以治病的认识,认为有很多东西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而这些东西在中医上的一些记载也为食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素材来源。卫生部曾经公布过包含87种食物的“药食两用物品名单”。这至少表明了并不是所有食物都能治病,有一定药效的仅是一小部分。纵观这个名单,既包括我们日常食用的大枣、山药、刀豆、赤小豆、黑芝麻,也包括很多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蝮蛇、乌梢蛇、鲜白茅根、黄芥子、代代花。究竟哪些食物可以进入这个名单,依据什么标准,进入名单的这些食物究竟能治哪些病,如何使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究竟如何?在这些关键信息都无从得知的情况下就贸然进行食疗,实在难以让人放心。

食物就是食物,人们吃食物的目的不是治病,而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预防由于营养缺乏和营养不均衡导致的疾病。没有什么食物会像药物一样,能立竿见影、治病救人。食物不是治病的特效药,患上慢性病后,如果不及时治疗,日常生活也不加以注意,只迷信所谓食疗的作用,反而会贻误病情。食物与药物的区别,就在于食物能经常吃,让身体发生改变的能力比较弱。而药物则不同,药物会显著地改变身体功能,进而治疗疾病。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患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吃了某种食物之后病好了”,但这并不代表食物真的起到了治疗作用。疾病可能是自愈的,很多疾病本来不需要治疗也可以自愈,比如感冒、口腔溃疡。很多所谓的治疗效果其实是心理暗示作用,如高血压、失眠、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很多在网上流传的所谓“食疗”的偏方、秘诀、技巧,绝大多数都不靠谱。如果把“食疗”当作治疗慢性病的药方来迷信,就更不可取了。

误区二: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认为,既然是用食物进行治疗,那么,就应该是安全无毒的。而在实际进行食疗时,却自作主张添加一些疗效和安全性并不明确的中药材。很多食疗配方也往往只强调其食性、安全性,淡化其毒性,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比如,体质壮实之人,如果用人参进行食疗,反而会出现胸闷腹胀等不适症状。又如,作为药食两用的决明子常用来泡茶,很多人认为,喝决明子茶通便或降压是很安全的。其实不然。由于决明子含有大黄酚、大黄素等致泻成分,故不适宜脾胃虚寒、脾虚泄泻者服用。研究还发现,决明子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孕妇出现妊娠高血压时,千万不要用决明子来降压,以免诱发早产等。只要食疗中采用了药物,不管是否真的是药食两用,也必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既然是药物,怎么会完全无毒副作用?其实,很多毒副作用不是没有,而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号称可以明目的鱼胆,含有很强的胆汁毒素,即使经过加热也不容易被破坏,生吞也好、熟食也罢,都极有可能导致中毒。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很多人对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战战兢兢、非常胆小,唯恐受其害,而对一些安全性不明的食疗偏方却十分胆大,甚至不假思索地就敢尝试道听途说来的食疗偏方。很多偏方号称“以毒攻毒”,其实含有毒性物质,很容易造成健康危害,甚至致命危险。就有癌症病人偏信“冬眠的癞蛤蟆可以抗癌”,结果食用后导致食物中毒、过敏性休克。

很多迷信食疗的人还有这么一种误区,认为食疗就要天天吃,顿顿吃。一听说某种食物对某种疾病有效,就拼命地吃,恨不得天天霸着这种食物不放。有一天三顿吃苦瓜降糖的,也有天天吃芹菜降压的。食物只是食物,即便有药性,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没有必要整天抓着不放。吃得太多,反而会受其害。不管多好的营养和食物,当身体对它的需求达到某一标准的时候,再补充,就有可能成了“毒”或是成了“害”。

误区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

很多神奇“食疗方”的惯用伎俩是夸大疗效,夸大应用范围,号称对多种疾病、男女老少通通有效。其实,这本身就违反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每个人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饮食起居情况都不一样,就是同样的疾病也有不同程度,不同阶段,不同症状,怎么能简单地套用同样的食疗方?中医也讲究“虚则补之”,同样反对没有根据的盲目乱补。千人一方的盲目乱补或补之有过,反而有损健康。况且,很多疾病的表现并不特异,食欲不振、头昏脑胀、心悸、失眠、疲倦,这些症状在很多完全不同的疾病中都会出现,如果没有明确诊断疾病,就盲目地根据自身症状尝试食疗,不但不能吸收利用营养,反而会雪上加霜,导致危害。比如,有些市民自购人参、阿胶、鹿茸等各种滋补中药进行所谓的食疗,若不对证,就会引火攻身,出现胸腹饱胀,痰湿日困,欲补身反致祸害。

食疗方的制定绝不是单纯几种食物或中药的堆积,不加辨识地盲目尝试食疗,反而会带来健康隐患。使用食疗前,最好咨询医生,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宜采用。

误区四: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其实,论名字,“偏方”二字倒很客观。它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条路并非正道。近几年来,一些自称“养生专家”的人,频繁登上各种媒体,用种种神奇偏方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很多病人偏信这些“伪专家”的偏方,不但延误了病情,还造成了新的危害。一个所谓的“养生专家――马悦凌”说,吃生泥鳅可以治很多病,很多人吃了生泥鳅后,把寄生虫吃下肚子,导致生病。用芒硝治百病的所谓“神医――胡万林”治死了不少人,最终锒铛入狱。吹嘘绿豆、茄子治百病的“京城最贵中医――张悟本”自己也因中风进了医院。这些“伪专家”之所以能够骗得百姓的信任,一方面因为他们真的很能吹,总是用非常绝对化的语言,比如“一吃就好”“百分之百有效”“一招见效无需上医院”;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说的养生道理,并非所有的都是谬论,而是鱼目混珠,真假相伴。不明就里的普通市民难以辨别,容易上当。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精致的整体,身体里的每一个组织器官,每一个细胞内的成分都来源于食物中的营养素。食物和营养当然对人们的健康很重要。饮食营养不均衡确实会造成很多慢性疾病,这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实。而很多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适当的营养治疗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食疗偏方可以脱离正规治疗单独治病。

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食疗偏方之所以会屡屡受到追捧,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疾病目前确实没有立竿见影的治愈方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往往容易在所谓的“偏方”面前失去科学理性的判断。病人及病人家属很容易被“不用打针、不用吃药、不用放疗化疗,只要吃我的食疗偏方”等词语所打动。其实,类似的用词恰恰暴露了缺乏科学依据的“信号”,真正的医学专家都不会这样说的。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这些慢性病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复杂疾病,根本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解决方法。很多慢性病确实是可防可治,但治疗的过程都离不开规范科学的诊疗,而这些都必须在正规医院进行。只有配合医生规范治疗,而非病急乱投医,才能切实有效地抗击疾病。

误区五: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

很多人将现代营养学和食疗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尽管在很多方面它们有交叉的地方。在现代营养学和食疗两个概念中,前者强调的是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从而达到维护或者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而后者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医也在发展中不断寻找和验证自身的科学性,并对古代医书上的一些验方进行科学性取舍,其中有不少不合理不科学的方子已经不再被比较严谨的中医专家使用。同样的,哪些明显经不住医学和营养学推敲的食疗偏方,诸如“雄黄酒健身”“猪蹄汤治尘肺”“桑叶泡茶降血脂”等也应该摒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食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了迎合人们的需要,很多并不是专业的医学专家,也不是专门从事营养学研究的营养学专家,这些“伪养生专家”或是登上电视养生节目,或是著书立说,或是开讲座,到处胡说一气,根据一些不靠谱的食疗方法就敢号称治疗别人都治不了的疾病。他们所谓的古代医学、食疗学、药膳学都并没有严格的科学验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多食疗方已经被证实并不靠谱。

营养学不是简单的食疗,现代营养学来源于生物化学和医学,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发现食物、营养素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营养学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在临床医疗中的地位也受到整个医学界的重视,营养科也成为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部门。营养治疗不再仅仅是防治营养缺乏病或辅助支持的手段,而是许多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基础。通过营养教育和营养指导,改善膳食结构,调理营养状况,对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痛风、心脑血管疾病、部分肿瘤、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药物使用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延伸阅读:

柠檬水的抗癌效果比化疗药强一万倍,不可信

如果柠檬水真有这么好的抗癌效果,那肿瘤医院也不用开了,每个癌症患者回家喝柠檬水就行了。柠檬水是一种不错的饮料,但并没有神奇到能够预防各种癌症,更不可能代替化疗药物。多吃蔬菜和水果确实能降低口腔、食管、胃、结肠、直肠等多种癌症的危险。如果用不加糖的淡柠檬水来替代各种甜饮料,也的确有利于预防癌症,因为多喝甜饮料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比如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柠檬只是普通水果中的一种。柠檬中含有某种具有“抗癌作用”的成分,很多其它蔬菜水果中也都有。不要盲目相信某种食物的神奇作用,只有食物多样化才更有利于健康,而健康的行为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

(门诊时间:周二、周三下午)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 低蛋白;饮食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营养治疗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早期防治与多学科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CRF各个阶段中均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且不能用其他方法所代替[1]。低蛋白饮食(LPD)可以通过减慢CRF的进展及延缓尿毒症症状的出现,有效地推迟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2008年在本院住院的中重度CRF患者30例,年龄29~72岁,男18例,女12例,所有患者均非糖尿病患者。

1.2 饮食治疗原则与方法

1.2.1 饮食治疗原则 ①蛋白质的需要量:患者病情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的浓度,以此作为患者饮食中蛋白质供给量的依据(表1),膳食总蛋白中优质蛋白质占70%以上,并选用动物蛋白质配膳。②热量的需要量:CRF患者热量需要量为125.52~146.44 kJ/(kg·d),低蛋白饮食治疗后,可使CRF患者进食后蛋白质氧化分解代谢受到抑制,给予足够热量,可使患者达到中性氮平衡[1]。③其他营养素的需要量:除钠、钾、磷等物质需适量限制外,CRF患者对多种维生素、某些微量元素、L肉碱的需要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1]。

表1 CRF患者蛋白质摄入量(推荐量) (略)

1.2.2 饮食治疗方法 根据饮食治疗原则及患者的饮食习惯,正确测定身高,按标准体重确定供给标准,制订每天含蛋白质30 g、35 g、40 g等多种食谱,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为每日3餐或5餐供给。采用全部或部分麦淀粉作为主要热能来源,配以鸡、鱼、肉、蛋、奶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蛋白。如含蛋白质40 g食谱举例,早餐:肉片汤粉(粉条75 g,瘦猪肉35 g);午餐:麦淀粉饺子(麦淀粉110 g,瘦猪肉54 g,胡萝卜50 g,芹菜50 g);晚餐:蒸米饭(大米85 g)、鸡蛋肉丝炒蕃茄(蕃茄200 g,瘦猪肉30 g,鸡蛋40 g);全日用油35 g,盐3 g。以上食谱含蛋白质40 g,脂肪46.98 g,碳水化合物238.95 g,全日总热能为6 437.71 kJ[2],其中优质蛋白质占73.69%。

2 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本组30例中重度CRF患者营养治疗和药物治疗时间为21 d,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道症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血生化指标测定显示,其中18例患者Scr从327.75~389.46 μmol/L下降到263.35~328.24 μmol/L,9例患者Scr从445.46~525.38 μmol/L下降到379.15~463.32 μmol/L,3例患者Scr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低蛋白饮食可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减少必需氨基酸分解等,改善机体能量代谢,并能减少氮质代谢产生蓄积,减轻尿毒症症状和代谢紊乱[3,4],延缓或终止肾衰进展,延长患者非透析时间。但在临床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患者对营养治疗饮食的顺应性差,耐受性低,食物品种受限等,都会影响营养治疗的实施。

持之以恒是低蛋白饮食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在低蛋白饮食中提高优质蛋白质(动物蛋白)的含量,临床一般全部或部分采用麦淀粉代替大米、面粉为主食成为主要热能来源。麦淀粉含植物蛋白质只有0.6 g/100 g,而大米含8 g/100 g,挂面含10.1 g/100 g[2]。采用麦淀粉作为主食,可以将节约的植物蛋白质用动物蛋白质(鸡、鱼、肉、蛋、奶等)加以补充,以提高优质蛋白质含量,从而满足机体的需要。

麦淀粉的蛋白质含量低,是适宜低蛋白饮食的主食,但其存在粘性不足、成型性差的缺陷,在食谱制作上,可用麦淀粉制作成饺子、煎饼、银针粉等。除麦淀粉外,还可选用含热量高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食物作主食来源,如马蹄粉、番薯、粉丝、粉条、藕粉等,以增加患者对食物品种的选择范围。饮食治疗食谱的制订,应根据CRF患者肾功能水平、原发病营养状况、摄食消化能力、饮食习惯等,力求方案个体化,以利患者对饮食治疗的坚持。

临床实践中发现,药物在营养治疗的配合下能更有效地缓解CR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延缓肾脏疾病进展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各种非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肾脏疾病的营养治疗,对控制CRF患者病情进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患者重视营养,明确营养状况与治疗效果的直接相关性,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临床营养宣教不断深入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郑法雷,刘燕萍,尹德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营养治疗.见:童友康,郑法雷,谌贴璞,等编.肾脏病临床与进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6348.

2 杨月欣,王光亚,潘光昌.中国食物成份表.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10213.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4

临床营养学科承担着疾病的营养问题、营养风险诊疗的职能,提供以患者营养问题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临床营养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利用数字信息化的高效、便捷、交互性来实现上诉的诉求,对于临床营养学科实现以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管理,解决社会需求和院方需求都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1临床营养学科诊疗内涵的信息化管理

理论基础现阶段在新医学模式发展的大背景下,临床营养学科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其诊疗内涵的建设,逐步体现其临床学科应有的核心价值。然而在当前营养诊疗内涵的建设过程中,国内临床营养界对于营养诊疗的内容与方向尚未形成清晰地、统一的认识。在临床领域针对营养疾病、代谢疾病的治疗方向,和以营养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营养学研究方向尚未形成有机的结合。从临床各科疾病的营养问题与营养风险解决需求出发,临床营养学科的职能定位给了新的启发,即将临床医学的疾病诊疗思想与营养学的营养问题分析思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临床营养新学科的诊疗内涵发展方向。细化的营养问题分类分析方式以及区别于医学诊断的营养问题诊断思想来自于美国,以营养问题评定、诊断、干预、监测评价为构成的营养诊疗流程是管理学的思想,即营养诊疗流程理论

1.1营养问题分析模型

现代营养学的发展催生了人们对于更加细致的营养问题的系统分析需求,但是基于现实营养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以及个人分析问题的角度状况不同而造成分析结论的不尽相同,同时营养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宽度和广度以及营养问题缺乏系统、统一、及可发展性,普通营养从业人员难以掌握营养问题的分析方法,专业人士也无法推广普及,更谈不上对于营养学科的发展推动,所以在上诉的情况基础下开发设计产生了系统的、可发展的、易于操控的营养问题分析方法,实现营养问题分析的具体化、明确化、模型化,达到营养问题的针对性干预指导,具有对个体和专业人员的自我管理和专业服务的使用价值。迈康临床营养研究所在2012年开发了本套营养问题的分析模型,从四个角度对营养问题进行一级归类,产生了19个营养问题二级分类,90余个营养问题三级分类。这项技术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受理。这项技术作为信息化软件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起到核心支撑作用。

1.2营养诊疗流程

营养问题的正确处理对于疾病的转归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系统地解决营养问题的过程方法,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高质量营养诊疗服务,需要一套过程标准。2001年美国饮食与营养协会就表明需要一种标准的营养诊疗流程和语言来正式记录和表述营养治疗过程,并制定营养诊疗的种类和数量。2003年AND制订了标准营养诊疗流程,再经过5年的努力,2008年,AND出版了与NCPM配套的标准语言———《国际饮食和营养学术语参考手册》目前已经更新至第4版。NCPM包括四个相互关联但彼此独立的步骤,a)营养评定;b)营养诊断;c)营养干预;d)营养监测和效果评价。这四个步骤互为基础,相互关联,由于营养问题的特殊性,故并不表现为线性关系。当今国际上以美国为首早在2005即建立了NCPM试点医院,2011年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日本也相继成立了工作组,我国的台湾地区于2008年开始实施NCPM并将引入IDNT的第1版。我国大陆地区于2013年由迈康智源医疗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引进美国NCPM理念与技术开发出迈康临床营养诊疗流程,并与国内十余家医院联合进行MK-NCPM的临床应用。

2业务过程技术规范建设与信息化管理

2.1业务过程的技术规范建立基础

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营养学融入现代医学来解决疾病过程的营养问题成为临床营养学科的建立的理论基础,传统的膳食营养服务已经不能完全代表临床营养学科的工作内涵,以营养问题诊疗、营养风险诊疗为内涵的临床学科定位是临床营养学科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前文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营养诊疗内涵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即营养问题的分析模型、营养诊疗流程技术,那么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必须要明确建立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以达到营养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目的,同时,诊疗技术规范标准的建立,在诊疗过程行为管理、工作效能管理等方面也不不可少。基于上述标准,通过在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引导,形成系统的营养问题诊疗思路、规范的营养问题诊疗行为,从而为诊疗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迈康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开发营养诊疗操作与管理系统,并已经在国内十多家医院安装试用、使用。

2.2营养诊疗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营养诊疗技术规范将从营养诊疗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两个方面来对诊断过程和干预操作进行规范。营养诊疗操作流程将严格按照NCPM的体系进行,即评定、诊断、干预、监测四个步骤。评定,为一种获得、核实和解释所需数据的系统方法,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步骤:a)收集的影响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因素;b)收集数据确定营养诊断;c)确定数据的比较标准。营养诊断,是确定与标记特定营养问题的过程,这些特定的营养问题由营养专业人员独立负责治疗。营养干预,是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干预计划并实施适当的干预行动,解决或改善已确定营养问题。营养干预包括两个步骤:计划和实施。计划包括:a)营养诊断重要性排序;b)回顾询证指南;c)制定患者的预计结果;d)于患者/家属协商治疗方案;e)确定治疗计划以及治疗策略;f)确定治疗的时间和频率;g)所需资源支持。实施包括沟通治疗计划以及实施计划。监测,确定是否达到了营养干预预期结果,或评价这个结果,以确定是否需要再评定再干预以期望在解决问题上取得的进展。营养问题干预操作规范将从营养筛查技术规范、营养评定与营养监测技术规范、营养问题诊断技术规范、营养干预技术规范、营养干预效果评估技术规范这五个方面展开。通过将以上提到的两点营养诊疗技术规范植入到信息化诊疗软件中去,使得整个诊疗过程变得更加系统、全面、完整、有章可循,对于诊疗过程的监控起到重要作用。

2.3膳食营养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膳食营养技术规范将从膳食营养管理(制作、提供、管理)操作规程和平衡膳食和治疗膳食技术规范两个角度来展开介绍。首先是膳食营养管理操作规程,在《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膳食管理操作的具体规范,从膳食制作、提供、到相关的管理方面都有解释,对膳食营养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标准。其次对于平衡膳食和治疗膳食的技术规范说明也在《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文件中由相关的细则规定,已明确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编制、结构、科室岗位职责等,除此之外,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还应该加强对于相关膳食配料的设计、品种以及口味的管理、供给服务管理、患者反馈管理以及质量控制这几个角度来展开。以信息化软件平台为载体,为实现在膳食配餐、信息传递、膳食配送、患者选择、信息反馈上的快速有效提供保证。并易于与顾客形成交流互动、及时得到患者和医生的信息反馈,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3营养学科业务行为与业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建设

营养学科业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营养学科业务发展全过程的行为把控和管理,可以在营养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对业务行为及业务过程质量进行及时掌握、重点监测、有效控制,做到有标准、有目标、有评价、有控制,进而实现营养问题与营养风险的高效诊疗,营养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3.1医院临床营养管理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

医院临床营养管理包括管理体系建立、技术标准及业务规章制度、人才培养、业务职能及发展管理、服务质量改进以及患者满意度管理。从制度、体制上形成对营养学科建设的支持,它的信息化转变,将有利于对学科发展信息的公开公布、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制度层面的保证。

3.2临床营养诊疗业务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

临床营养诊疗业务的质量控制包括营养诊疗业务、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支持业务、营养康复及疾病专项治疗业务三项的质量控制。从具体的营养治疗角度,明确质量控制,其信息化转变将对营养问题的诊疗监控以及诊疗信息的及时反馈形成高效、有序、系统的机制。

3.3医院膳食业务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

从学科建设指南和临床营养学科业务内容体现,医院膳食业务质量控制包括平衡膳食业务和治疗膳食业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膳食质量控制体现了临床营养学科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从膳食角度强化营养治疗效果或强化营养供给,为机体的恢复提供动力,同时对于膳食业务质量控制也是对于患者营养治疗的控制,全程把控,便于询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得疾病的恢复过程可控,治疗风险可控。

4信息化营养科的远景展望

医院临床营养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基于云化平台与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化应用与高效资源整合的交互式服务内涵的发展。在迈康承担的临床营养治疗科研云化平台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中,基于上述的“云化平台与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化应用与高效资源整合的交互式服务”,已经列入开发进程,并且在国内多家医院进行科研开发与临床试验的布置阶段,相信随着临床营养诊疗内涵标准的建立,营养服务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化营养管理及服务将为患者的营养问题解决提供更为舒畅的院内外服务,将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营养风险诊疗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也必将为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结论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5

恕我直言,尊重客观事实,对《烹调知识》(2011年合订本)又有新的感受,再度写这“千字文”,让广大读者、作者来评述,以享美食中的天伦之乐。此次新的感悟分为六点:

一、立足山西、眼看世界:《烹调知识》是山西的地方性美食刊物,本以山西为主,但编辑者却“立地山西,普及全国,眼看世界”,因而使刊物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烹调知识》中可以观察到全国美食的动态和知识,更能了解到世界美食的趋势,还辟出了《异域风情》的专栏,如“解密来自地中海的美食——西班牙菜”、“奇特的德国饮食文化”之类的文章,使读者能了解到世界美食的动态。不仅如此,还连载了“世界各国的长寿食品”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到世界上一些长寿国家为何长寿,一句话,与美食有关。各界长寿的食品,各种不同,各具特色。

二、从美食走向营养化:当今有句时尚话:“不但要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出营养来”。《烹调知识》编辑部顺应这一潮流,辟有“美食养身”专栏,不仅仅“为美食而美食”,而是在美食的基础上,“吃出营养”来,如“五行与中医养生”一文中,中医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及“肺、肝、肾、心、脾”的养生原理,深入浅出,颇有哲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五行”与“五脏”中最强时间,最弱时间,对养生与食疗的关联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随着形势的发展,从美食走向食疗。“食”不仅是果腹问题,吃的好不好,吃得适不适时,这对人体增强抗病能力,“吃出健康来”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烹调知识》(2011年7期)卷首语中所刊出的“新论饮食养生”一文中三点颇有说服力,一是什么时间吃比吃什么更重要,二是一日多餐比少餐更重要,三是食品比食补更重要,说得具体、颇有说服力,虽是“千字文”,却抓住“饮食养生”的要点。

四、食医被破格提到议程上来。如何办好《烹调知识》杂志,不能因烹调而烹调,而是跳出“烹调圈子”,结合当前饮食与治病的关系,这在2011年中尤为突出。一些疾病的发生,当然有诸多原因,但饮食调理、饮食治病(即为“食医”)是重要的一项。辟出“食养寄语”一栏(笔者建议:是否为“食疗”或“饮食治病”更具体化),如“五谷杂粮”引领健康营养新时尚(刊于2011年8期),不但对“五谷杂粮”进行了考证,而且提出“如何吃五谷杂粮才有营养”,进而引伸到五谷杂粮称为美食的话题,这样有层次的、深化介绍,实为难得的好文章。

五、敢于争论。关于美食,并不一言堂,敢于论据找点、提出新的观念。众所周知,国内风行的“舶来品”——比萨饼,这是意大利的美食,因此,一些洋餐馆,尤其是意大利式的,常以“比萨饼”为自荣,无可非议,意大利以吃比萨饼为习俗,但诚可知,比萨饼并非源于意大利,而是中国。时今中国的比萨饼应为“返销”而已。《烹调知识》(2011年12期)刊出“比萨饼的起源及流行,”一文,简介了比萨饼起源的三种传说,由于尚无史料可证,无法下结论,相信不久的将来,对比萨饼的原产地会有个结论。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范文6

【关键词】 高血压; 饮食疗法; 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常见慢性疾病,它能够引起心脑肾等人体重要器官的损坏,发病几率高,并发症多,病情不好控制,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重大疾病,严重者可能死亡。经过研究证实,人类的饮食习惯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高钠盐,高脂肪,高蛋白,饮酒等等都可能影响人的血压情况[1],治疗病症,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治疗高血压疾病就要首先控制饮食,饮食疗法对高血压疾病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回顾50例临床实例,分析饮食疗法对于患者治疗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在本院接受高血压治疗的50例患者,年龄39~55岁,平均46.3岁,男26例,女24例,均认知能力正常,与教育者沟通无障碍,依从性好。均已排除继发高血压可能,目前正规则接受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收缩压为150~170 mm Hg,舒张压为90~110 mm Hg。50例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减肥 控制体重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有利措施,肥胖者最易得高血压,据统计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几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6倍[2],并且,肥胖也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肥非常有必要。对于减肥来说目前有两种方法最为有效,一是加强锻炼,二是控制饮食。对于患者来说,不能适应太强的体力劳动,所以控制饮食成了减肥的主要途径。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了太多的热量,所以体重超标者就应该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并且也要少吃甜食,对于营养食品,也要适量食用。本院主要让患者食用素食和含糖量少的水果,这样肥胖患者的体重有一定减轻,效果明显。

1.2.2 实行严格的饮食管理,个性化管理患者饮食 高血压患者应该随季节的变化调整食谱,做到粗细搭配,荤素均沾,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品,避免偏食,养成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3]。高血压患者应该多食用降血压,降血脂的食物:降血压的食品有芹菜,苋菜,韭菜,茼蒿,黄花菜,菠菜等带有枝叶的蔬菜,芦笋,萝卜,马蹄等根茎类蔬菜,冬瓜,西红柿,山楂,柠檬,桑葚等水果,另外还有各种豆类,可食的花类,水产品如海带,紫菜虾皮等。高血压患者应该适宜吃味道清淡的碳水化合物食品,脂肪少的食品,豆类制品和蛋奶制品,还有就是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4]。禁忌食用脂肪多的食物,如五花肉,排骨,鳗鱼,香肠,禁忌食用动物油,禁忌食用刺激性食品,如辛辣食品,熏酱食品,狗肉等。烟,酒,咖啡,浓茶等也要禁忌[5]。本院主要注意分配患者的饮食,严格执行饮食标准,将适宜患者食用的食品合理搭配,让患者食用,坚决杜绝禁忌食品出现在患者的食谱中,这样患者的饮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对于疾病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

1.2.3 控制高血压患者营养素的摄入 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高钠盐摄入,适当补充钾,钙等无机盐[6];富含钾的食品有蕃茄、冬菇、蘑菇、蓁蘑、白菜、黄蘑、羊肚菌、土豆、甜椒、辣椒、竹笋、芹菜、菜花、萝卜、莲藕、马铃薯、西葫芦、紫菜等[7]。但在补充这些营养素时要逐一分析患者的病情,有的患者肾功能发生了病变,就应该控制钾的摄入,因为患者 不能正常排尿,也就造成了钾在体内的堆积,会导致心跳紊乱甚至死亡。富含钙的食品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油菜、慈姑、茄子、萝卜,葡萄、香蕉、柠檬、橘子等[8]。本院主要注意分配患者的饮食,严格执行饮食标准,合理的让患者摄入有利于病情的食品,对于那些不利于患者身体的食品,坚决抵制,这样患者摄入了合理的营养素,补充了身体发育的必要物质,给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治疗效果明显合理。

2 结果

通过对这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食物疗法,不仅改正了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也对于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不改变患者原有降压药物的基础上,使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加快了治疗的进度[9]。食物疗法2个月后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的血压值比较如下:(1)舒张压:其中有17例患者食疗前舒张压为12.5 kPa,两个月经过食疗降至11.4 kPa,血压值下降了8.80%;有11例血压由13.2 kPa降至11.8 kPa,下降了10.60%;有9例血压由13.7 kPa降至11.9 kPa,下降了13.14%;有5例患者血压由原来的12.9 kPa降至11.8 kPa,下降了8.53%。(2)收缩压:其中有13例患者食疗前收缩压为20.3 kPa,两个月经过食疗降至18.4 kPa。血压下降了9.35%。有20例血压由21.6 kPa降至19.2 kPa,下降了11.11%,有5例血压由22.1kPa降至20.0 kPa,下降了9.5%.有5例患者血压由原来的22.7 kPa下降到了20.5 kPa,下降了9.69%。

3 讨论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经过食物疗法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明显的下降,可见饮食疗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对于药物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很有必要。俗话说“病从口入”,诱导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如家族遗传[10]。但有些是我们可以避免的,像饮食习惯引发的疾病,高血压就是这样的疾病,虽然诱发的因素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饮食调理一定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恢复情况。因此,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疾病时,饮食疗法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4):51-52.

[2] Stamler J,Wentworth D,Neaton J D.I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holesterol and risk of premature death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ntinuous and graded Findings in 356,222 primary screenes of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MRFIT)[J].JAMA,1986,26(1):2823-2828.

[3]董云萍.浅谈饮食营养因素与高血压病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8(7):98.

[4]杨春琴,杨建平.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康复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86(9):567.

[5]徐世民.用中医理论认识高血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47(9):364-358.

[6]唐鸿鹄,康德英,王星月.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74(9):312.

[7]刘益群.中国食疗学的导源及其发展梗概(下)[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53(2):126,187.

[8]陈美华,谢胜伟.81例青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和中医证型特征的调查分析[J].福建中医药,2010,47(2):97.

[9]徐丹蕾,邱彩花.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情绪及性格调查分析[J].厂矿医药卫生,2010,64(2):16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