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范例6篇

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

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范文1

1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简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更应该结合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参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之路。

目前,课程设计方法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包含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工作环节。由于毕业生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不同,各院校的情况和办学条件也不同,因此,引进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时,在强调这种课程设计方法优点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类型院校和专业存在的各自特点及不利因素。我院在进几年的课改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对课程改革有一定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知识、能力要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2 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工作过程”内容设计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教授的同时要将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手段以实践的方式教给同学,这就需要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以项目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学习工作世界中。在教学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经验,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产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让同学在正确认识高分子材料结构和组成以及合理的配方设计基础上,能够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高分子材料制品的过程。

教学内容可以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依托项目。“工作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介绍重点科技成果,增加教学信息量,使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时代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通过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产品项目、确定合适的加工技术及其方法。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程涉及到的高分子制品成型加工典型工作任务如下图所示:

主要是根据制品使用需求、选择出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助剂选择,进行配方设计,如不合适提出改性办法等,为生产开发决策提供完整依据。

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能针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合理的设计成型加工方案,能对所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性能分析与测试,进而掌握塑料、橡胶制品加工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为将来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下项目:“市政用木塑复合栅栏材料的成型加工”、“冰箱抽屉专用料加工设计”、“抗冲击阻燃电视机壳专用料成型加工”、“低成本鼠标垫加工”、“聚乙烯发泡鞋底设计”、“霓虹灯管专用料设计”、“PP汽车保险杠专用料设计”、“奥运志愿微笑圈手环配方设计与制作”的实施,让同学能够通过能够设计塑料产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方案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能够设计橡胶产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设计难点,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测试塑料材料配方的基本性能,能够分析测试橡胶材料的基本性能。

配合上述8个项目及相关拓展任务的训练,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如下相关知识:了解塑料的物理性能、流动特性、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情况。了解橡胶的物理性能、流动特性、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情况。掌握常用通用塑料和通用工程塑料塑料的特性、分类以及塑料配方的组成和对应的成型加工工艺。掌握常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特性、分类以及橡胶配方的组成和对应的相关成型加工。 转贴于

通过训练让同学以下能力得到提高:(1)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寻求探索物质之本性的兴趣与能力;(2)对事物性质的分析方法—内外因分析法;(3)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素质与能力(图表查阅、专利、手册、网络资源等);(4)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素质与能力;(5)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6)专业外语单词的学习与筑固;(7)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3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行相关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的职业经验,清楚高分子加工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高分子材料生产的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的项目。

(2)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需要有机械设备、加工工艺、原料配方、制品材料测试、产品检验等一系列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专业、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3)学习情境设计能力的掌握。在本教学法中,学习情境的设计好坏决定了传授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能否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如何在项目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利用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这要求教师熟悉项目内容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4 结束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高分子成型加工是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高分子加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工厂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制造相关高分子产品,加深领会和掌握材料加工过程工艺设计的要点以及生产工艺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但以往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且与当前工厂的需求相脱节,于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JKT-2009-034Y;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在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改革中的应用》,课题编号:10JY022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虞丽娟.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范文2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耐久性成本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内蒙古康巴什热电厂2×350MW空冷机组工程的空冷塔,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环型基础,环基中心半径R=58.906m,环基外半径R=61.656m,环基内半径R=56.156m;基底标高-5.5m,基础高1.5m、宽5.5m。本塔共设X支柱40对,柱支墩40个,环基周长369.930m。支墩:共40个,混凝土标号:C40,W6,F300, X柱共40对,混凝土标号:C45,W8,F300;筒壁:间接空冷塔筒壁塔高155m,出口直径81.50m,进风口高度27.5m,喉部直径77.78m,喉部深度:38.75m,±0.00m处支柱中心直径:115.0m,壳体最大厚度:1350mm,最小厚度:22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45,抗冻等级F250,抗渗等级W8。

2、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性

2.1、混凝土耐久性是指结构在所使用的环境下,由于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引起结构的内部的变化终使用使混凝土丧失原应有的能办与作用,即为混凝土耐久性差,或者说达不到规定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混凝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非因受载荷破坏。2.2、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是指结构处于冻点以下环境时,部分混凝土内孔隙中的水将结冰,产生体积膨胀,过冷的水发生迁移,形成各种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混凝土的破坏,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表面剥落,严重时可以露出石子。2.3、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钢筋锈蚀表现为钢筋在外部介质作用下发生电化反应,逐步生成氢氧化铁的等铁锈,其体积比原金属增大2~4倍,造成混凝土顺筋裂缝,从而成为腐蚀介质渗入钢筋的通道,加快结构的损坏。氢氧化铁在强碱溶液中会形成稳定的保护层,阻止钢筋在锈蚀,但碱环境被子破坏或减弱,刚会造成钢筋的锈蚀,如混凝土的碳化或中性化。2.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厂空冷塔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主要考虑因素:一是混凝土的强度(C45);二是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能(F300、P8);三是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电厂CO2含量偏高,空冷塔的湿度偏大都会引起混凝土碳化的加速)。四是混凝土的成本。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所考虑的几点内容

3.1、原材料分析

对于高强度、高性能、高耐久性混凝土用原材料的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随着聚羧酸外加剂的使用和社会资源的缺乏,建筑用砂子的质量也成为制约混凝土的关键因素之一。

3.1.1、水泥

水泥应采用技术指标稳定的大厂家生产的水泥,我们现在己改变了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主要采用普通42.5水泥,掺加适量矿粉和粉煤灰以改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降低水泥用量,为混凝土配合设计提供更广的天地。

3.1.2、建筑用石子

石子主要考虑的是其本身的强度、坚骨性和颗粒级配。

3.1.3、建筑用砂子

砂子现在己成为制约混凝土质量和成本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混凝土用砂子最为合理的是细度模数为2.5~2.8的中砂,但这种砂子己不好找,目前所使用的是过细或过粗的砂子,砂子过粗会使混凝土整体的颗粒级配不合理,一方面是砂率过大,另一方面是胶凝材料用量加大。

3.1.4、掺合料

混凝土掺合料大致分为矿粉、粉煤灰和硅灰。粉煤灰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便宜的掺合料,社会商品混凝土大致都采用矿粉与粉煤灰双掺的技术,双掺技术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降低成本都极为有益。

3.1.5、外加剂

外加剂己成为社会上混凝土的第五种材料,外加剂的使用可有效的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极大的降低成本,特别是具有较大减水率的聚羧酸外加剂的使用,使用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都成为现实。

3.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因素

3.2.1、空冷塔的混凝土在抗压强度等级、抗渗性能、抗冻融性能都比较高。

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为C45、抗渗等级为P8、抗冻融等级为F250,这对电厂工程来说是比较高的,这三个设计值在配合比设计时即是相互统一的,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确定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指标。

3.2.2、不同高度要求的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求也是不同的。

对于基础混凝土施工对坍落度要求就尽可能的小一些,以达到能施工就可以了,以相同的水胶比来说,坍落度小了,用水量就少了,胶凝材料就低了,这样就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于混凝土输送高度较大的则要求坍落度尽可能的大一些,同时还要求坍落度损失尽可能的小一些,有时根据施工要求还可能要改变石子的颗粒级配。

3.2.3、不同施工季节对混凝土的要求也不同。

对于不同的施工季节对混凝土要求也不相同,对于夏季施工的要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尽可能的长一点,对于冬季施工的要求混凝土的防冻能力尽可能高一点,对于秋天风大气干的季节,要求混凝土凝结时间长一点和早强强度提高的快一点,以避免混凝土表面过早干燥使用水泥无法完成水化反应,最终使其表面强度偏低,不利于耐久。

4、工程实例

内蒙古康巴什热电厂2×350MW空冷机组工程的空冷塔,我们充分考虑了以上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经大量的试验,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具体的施工配合比。在具体的施工中通过与材料、搅拌和施工单位的紧密配合,取得了内在质量、表面工艺和成本效益的全面丰收。

4.2.1、对原材料的选用与控制

原材料的选用:地材尽可能就地取材,对多种材料进行试验、试配,最后进行综合经济分析,选用质优价廉的材料;水泥选用当地的能达到要求且质量稳定的普通42.5水泥,掺合料选用价格比较便宜的粉煤灰,外加剂选用质量稳定的桑穆斯聚羧酸外加剂。

4.2.2、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在进行混合比计设计时我们综合考虑了水泥的28d强度、石子的颗粒级配、砂子的细度模数及含泥量、掺合料掺量和外加剂的作用。

4.2.3、混凝土配合比的使用

1)在混凝土施工高度90m以下时采用以下配合比(C45、P8、F250)。

2)在混凝土施工高度90~120m时采用以下配合比(C45、P8、F250)。

3)在混凝土施工高度120~155m时采用以下配合比(改用5~20mm连续粒级的石子,以便于泵送)(C45、P8、F250)。

以上的配合比在施工现场全部得到验证,且抗渗、抗冻性能全部合格。极大推进了现场的施工进度。

5、对比同强度等级要求的经济分析

通过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与定额指标相比第一组配合比每方混凝土可省27.47人民币;第二组配合比每方混凝土可省25.99人民币;第三组配合比每方混凝土可省20.12人民币,空冷塔总计节约人民币52余万元。

6、总结

6.1、在耐久性要求都较高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原材料的可用性,尤其是对砂子和外加剂,这两种材料是目前混凝土的关键材料。

6.2、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相关要求的统一性和互拆性。

6.3、可施工性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6.4、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如何降低成本己成为混凝土相关方面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03)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范文3

本文介绍了Creo Simulate超弹性材料模型的本构方程和材料系数拟合方法,在Creo Simulate中对橡胶减震器进行了超弹性材料、大变形和接触三个方面的组合非线性分析,模拟了减震器的变形情况和应力状态。

一、超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

超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是指可对大应变进行瞬时弹性响应的非线性材料,如图1所示的典型固体橡胶材料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在低应变区的弹性系数为1MPa左右,仅为钢(弹性系数约为2×105M P a)的二十万分之一。

通常橡胶可以拉长到原长的600%,最长可达1000%,而钢仅在伸长1%时才保持弹性。橡胶的热学属性表现为受热缩短,和受热膨胀的其他固体相反。拉伸状态下,材料先软化再硬化,而压缩时材料急剧硬化。

橡胶是链状高分子聚合物,添加硫或其他无机物使链状分子相互搭桥形成网状结构,具有高度弹性,而且几乎不发生体积变化。自然状态这些链状高分子处于无规则蜷缩状态,受拉时卷曲链状分子通过内部旋转被拉直,但被拉直的链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力图使其恢复卷曲状态。在整个变形过程中,橡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但是在一个很小的增量段范围内仍可看成是线性的,因此可以使用增量形式创建橡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二、Creo Simulate中选用的超弹性材料模型

Creo Simulate包括下列6种超弹性材料模型(表1)。

下面对这些材料模型进行简要说明。

橡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表达有两种理论,一种是统计热力学,有高斯模型和非高斯模型;另一种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把橡胶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的唯象理论。前者认为橡胶弹性恢复力主要来自熵的减少,橡胶的伸长使得橡胶结构由高度无序变得有序,由对橡胶中分子链的长度、方向以及结构的同价得到橡胶的本构关系,软件中也提供了Arruda-Boyce模型;后者假设在未变形状态下橡胶为各向同性材料,长分子链方向在橡胶中随机分布,该假设用单位体积弹性应变能密度描述橡胶特性,软件中也提供了多项式形式模型特例。

1.统计热力学模型

(1)高斯统计模型。

(1)

式中,n 为平均单位体积的网链数,k 为Boltzmann常数,T 为绝对温度,λ i为主伸长率。

(2)非高斯统计模型。

有单链、满链、P链等模型形式,P链模型有3链、4链、8链等。典型的8链模型是Arruda-Boyce模型,Arruda-Boyce模型可以在较少的试验数据下得到较好的结果,但是当材料发生大变形时,计算结果不精确,原因是其中的朗之万反函数在展开过程中仅取了前几项(例如5项)。该模型需要的实验数据很少,应变可达300%。

2.多项式形式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应变能密度函数分解成应变偏量能和体积应变能两部分,形式为:

(2)

(1)多项式中的项说明如下。

W为应变能密度,I 1、I 2、I 3是变形张量不变量,l 1、l 2、l 3是主伸长率。体积比J =l 1l 2l 3=V /V 0,热膨胀体积变形J t h=(1+ε t h)3。J e是弹性体积比,对于不可压缩材料,J e=1。

弹性体积变形、总体积变形与热体积变形的关系为:

J e=J=J total/J th (3)

偏差主伸长率和偏差不变量被定义为:

其中p =1,2,3。

(2)将完全多项式的I 2项略掉,C i j=0(j ≠0),则可以得到缩减多项式,也称之为简化多项式。

(4)

(3)对于完全多项式。

N =1即为Mooney-Rivlin模型二项形式,该模型在工程上广泛应用于弹性体变形研究。但是该模型处理双轴拉伸和平面拉伸(纯剪切)问题时,效果非常差。为此高阶项的Mooney-Rivlin模型相继被提出。该模型是比较常用的本构模型,对于没有碳黑的橡胶来说,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效果。对密封圈、轮胎、O型圈等材料进行分析时常用,但是模拟加了碳黑的橡胶不适用。M-R模型的适用范围:无填料,平衡态。无填料是指没有炭黑、白炭黑等增强粒子,平衡态是指橡胶中的分子链要在外力作用下达到平衡,充分松弛,所以施加外力要非常缓慢,对于拉力机上的橡胶拉伸是不合适的,拉伸应变可达90%~100%。

N =2即为2阶多项式模型,也就是Mooney-Rivlin模型五项形式。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函数不仅仅只是取Rivlin级数方程的所有低阶项,而是要通过观察实验中的应力应变数据,然后根据经验选择所需级数项。拉伸应变可达100%~200%。

(4)对于减缩多项式。

N =1即为Neo-Hookean模型。当C10=0.5nkT 时,它等价于高斯统计模型。neo-Hookean模型一般只适用于近似预测30%~40%的单轴拉伸和80%~90%的纯剪切橡胶力学行为,也就是说,该模型适用于小应变到中等应变。

N =2即为2阶缩减多项式模型。

N =3即为Yeoh模型,Yeoh模型和有着常剪切模量的neo-Hookean与Mooney-Rivlin模型不一样,它能描述有随变形而变化的剪切模型的填料橡胶,而且由某种简单变形实验数据拟合的参数可以用来预测其他变形的力学行为,描述的变形范围也较宽,一般适合于模拟大变形,但是它不能很好解释等双轴拉伸实验。Yeoh模型是模拟加了碳黑填料的橡胶的大变形行为,并且可以用简单试验的数据模拟其他变形力学行为,但是不能很好地解释双轴试验数据,在小变形(伸长比1.5)时不适用。

表2是6种超弹性材料模型的适用说明。

对于完全不可压缩问题,D =0或D i=0。

当给材料模型系数赋值不合适时,会出现如下提示。

对于Neo-Hookean、2阶缩减多项式模型,如图2。

对于Mooney-Rivlin、2阶完全多项式、Yeoh模型,如图3。

对于Arruda-Boyce模型,如图4。

三、Creo Simulate超弹性材料模型的材料系数确定方法

1.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材料模型

(1)实验类型。

对于超弹性材料, 可以创建以下测试类型: 单轴(Uniaxial)(默认)、等双轴(Equibiaxial)、平面(Planar)和体积(Volumetric),如图5。

(2)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材料。

在Creo Simulate用于从测试数据确定超弹性材料属性的过程中,假定此材料类似于橡胶,几乎无法压缩。输入测试数据来定义超弹性材料时,应输入公称或工程应变,以及公称或工程应力,必须指定应力单位,先前为模型设置的主单位制决定了所显示的默认单位。Creo Simulate显示RMS错误和选定材料模型对指定测试的有效性。如果材料模型无效,则Creo Simulate会为该模型显示红色感叹号,如图6。

Creo Simulate采用在测试中指定的数据来最佳拟合曲线,以计算任何材料模型的系数值。可以更改这些值,清除“使用最佳拟合系数”(Use Best Fit Coefficients)复选框,然后指定该材料模型的系数值。

(3)材料模型的材料系数拟合方法。

CreoSimulate通过使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来最小化实验应力值与拟合应力值间的平方误差之和,从而使材料模型曲线拟合至测试数据。用于最小二乘拟合算法的应力值有归一化和非归一化两种,受config.pro选项“sim_hyperelastic_material_fit”控制,缺省值是normalized(归一化),也可以修改为non-normalized(非归一化)。

对于归一化应力值,Creo Simulate将按以下方式计算RMS误差:

(5)

对于非归一化,Creo Simulate将按以下方式计算RMS误差:

(6)

其中n 为测试数据点的总个数; 为第i 个测试数据应力值;Ti(Cj)为根据系数Cj从拟合的材料模型曲线得出的应力值。如果选择非归一化选项,则会在较高应变值处获得较好的拟合,而归一化选项会在较低应变值处提供较好的拟合。

2.直接设置材料系数

对于已经成型的橡胶元件,通常不容易通过上述试验来确定其材料常数。经验公式是通过橡胶的IRHD硬度指标来确定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切变模量,再由材料常数和弹性模量的关系来确定材料常数。基本公式为(小应变条件):

(7)

将得到的材料常数代入Mooney-Rivlin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其他工具已经获得材料模型常数或者已经在Creo Simulate中保存的超弹性材料模型可以直接调用。

使用该方式指定材料模型的系数值以定义超弹性材料的方法:清除“由测试定义”(Define By Tests)复选框;在“材料定义”(Ma t e r ia l De f init ion)对话框的“材料模型”(Material Model)区域中选择6种材料模型之一,并指定模型的系数值,如图7。

3.超弹性材料数据信息的保存

(1)使用“由测试定义”(Define By Tests)选项创建新材料并将材料保存到材料库时,Creo Simulate使用以下指导方针:仅存储材料模型的系数;不保存用于选取材料模型的测试数据,并显示警告消息;会清除“由测试定义”(Define By Tests)复选框。

类似地,当编辑材料库中的材料时,无法选择“材料定义”(Material Definition)对话框中的“由测试定义”(Define By Tests)复选框,可在“材料定义”(Material Definition)对话框中选择材料模型并指定材料模型系数。

(2)在当前模型中创建的实验数据信息可以保存到该模型中。

(3)输入的实验数据最多10组。

四、Creo Simulate超弹性材料分析过程

将超弹性材料分配给模型中的任何部分后,可以运行大变形静态结构分析(L D A)或任意类型的小应变分析。运行小应变分析时,Creo Simulate会使用材料的小应变属性。

非线性选项:如果模型使用超弹性材料,则在打开“静态分析定义”对话框时,“非线性/使用载荷历史”复选框处于选择状态(默认情况下),“超弹性”在非线性选项区域中突出显示。分析具有超弹性材料的模型时,Creo Simulate始终计算大变形,无法清除此复选框。如果模型具有接触界面,“接触”也将突出显示。

超弹性分析策略:①分析材料的具体变形行为:组件、超弹性、大变形、摩擦接触、过盈配合和微小载荷,使用位移约束定义预留自由度的连接;②变形情况已经假设,分析材料的应力行为:通过隔离零件、超弹性、大变形和可行性研究获得合适外力或者强制位移。

五、橡胶减震器分析

1.前处理

(1)减震器装配模型。

箱体零件通过4个螺栓固定在机架上,每个螺栓连接处包括一个缸套和2个减震器组成的器件组,共4组,刚体的重力和其他作用力通过减震器传递到缸套,如图8。

(2)模型过盈配合。

箱体与缸套之间通过减震器接触方式约束,减震器和箱体之间存在过盈配合,假设减震器和箱体之间的重叠距离如图9所示。

(3)减震器模型几何简化。

这里主要研究减震器的超弹性材料性能,因此将箱体零件的大部分切除,仅保留与减震器零件相关的体积部分,如图10。同时仅保留一个减震器组合进行研究。

(4)模型载荷设置。

假设箱体的重力和其他作用力对4组器件(一个缸套和2个减震器)的作用效果相同,这样可以简化器件组分析时的受力情况,将箱体的综合作用力简化为作用在箱体侧面上的力,如图11。

(5)模型约束设置。

箱体侧面轴向自由,缸套顶面、内侧柱面、底面三个平面全部约束,底层的减震器底面约束轴向,如图12。因为是实体模型,旋转自由度不能设置。

(6)接触定义。

该装配体中有10处界面,需要合理设置连接、接触界面方式。如果一个零件两侧各有一个接触或有一个环形接触,则可能约束不足,发生移动。该模型的一个方案是:缸套和减震器之间1个接触,减震器和箱体之间4个接触,减震器之间1个接触,共6个接触,如图13。没有勾选“分割曲面”和“无穷大摩擦”项。

(7)材料设置。

箱体、缸套使用steel材料,减震器使用Mooney-Rivlin超弹性材料模型。对于大变形分析,Creo Simulate支持线性弹性、弹塑性和超弹性材料。将线性弹性材料用于大变形静态分析时,Creo Simulate会根据线性弹性的自然推广来解释材料属性。使用与线弹性中所用的相同公式,可将E 和ν 转换为拉梅常数λ 和μ 。应力使用Neo-Hookean材料法则进行计算,它与λ 和μ 线性相关。

(8)网格划分。

大变形分析中不能使用平面、销钉和球连接,使用位移约束定义自由度。大变形分析包括:3D、2D平面应力、2D轴对称或2D平面应变模型,只有实体和质量元素。接触分析不支持壳,网格信息如图14。

2.定义和运行分析

创建静态分析,勾选“非线性”选项,由于有超弹性材料,“大变形”选项自动勾选,选择接触和超弹性材料,设置“局部网格细化”、“检查接触力”。设置输出步数为6。在定义分析前一定要设置好工作目录,保证结果文件的存放位置。设置使用内存和手动方式,如图15,也可以使用Config.pro选项“sim_solver_memory_allocation”,其值一般设为物理内存的1/4。

Creo Simulate以若干个迭代步骤计算结果。当分析达到收敛或执行了最大迭代次数时,数值迭代将停止。默认情况下,最小迭代次数为1,最大迭代次数为200。使用配置选项“sim_max_contact_iterations”可指定接触分析的最大迭代次数。

3.查看并评估分析结果

(1)Von Misess应力分布。

查看整个组件的应力结果(图16),由于橡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应力相差太大,橡胶材料结果显示不明显。采用下列方式单独显示减震器的应力情况:显示位置设置“元件/层类型”,仅显示减震器。确保减震器全部在窗口内,“信息视图最大值/视图最小值”,查看窗口中显示的减震器元件应力的上下限度值(从信息栏读取),设置标签。

(2)位移分布。

过盈配合部位的位移最大,可以看出减震器既有上下方向的移动,也有环向的移动,两个减震器之间的间隙出现中间倾斜角度,两个减震器的压缩状态分布也不一样,这主要是受减震器与缸套零件的不同部位接触的影响(图17)。

(3)接触压力。

箱体与减震器的交线位置接触压力最大,这也反应了减震器最容易破坏的位置。由于简化原则舍弃了缸套内侧端面和减震器外端面之间的接触定义,图18中没有显示该部分接触面。

(4)单位体积应变能。

箱体、缸套金属材料的应变能密度非常小,应变能密度最大的位置在减震器与缸套、箱体的内侧交界线处,如图19。

六、注意事项

和通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一样,由于受材料模型数据获取方法的限制,使用Creo Simulate超弹性材料分析同样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1)通过实验拟合获取材料模型系数的影响。

好的实验数据拟合是决定采用哪种超弹性模型的最好方式。确保实验数据包括预期的应变范围,若数据针对50%应变,不要指望它能很好地与200%应变相关。

确保实验数据包括预期的变形模式。对于复杂的材料响应,仅单轴拉伸的数据拟合不能满足,使实验数据与关心的应变范围和变形模式相关联是保证选择了合适的超弹性模型的最好方法。

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范文4

关键词: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以其优越的易施工性、高强度性能、高耐久性和高的性价比,使得它在出现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环节非常重要,它贯穿于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技术以及养护等各个环节,结合近年来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总结分析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与控制措施:

1原材料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条件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品质直接影响到新拌和硬化后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高性能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原材料的选择,应该通过材性试验,用性能指标来衡量原材料是否满足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

1.1水泥

水泥是混凝土的必要胶凝材料,对混凝土质量影响最大。而且高性能混凝土对水泥的品种、需水量、强度、细度等等都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在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合理控制水泥质量是达到混凝土要求的必要保证。工程实际生产阶段的水泥质量控制时间紧,几乎不可能做到各项性能全面检查。只能使用个别指标的试验检查和长期建立的对某个品牌的信任来实现对水泥质量的控制,这很不合理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在每批水泥进场时都必须进行抽检,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需水量、细度、安定性和外加剂相容性试验,合格后方能使用。进场时,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并应对其品种、强度等级、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验收。

1.2骨料

骨料的强度、硬度、级配、洁净程度、粗细程度,粗骨料的粒径、粒形以及是否存在碱活性等都影响到高性能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砂的含泥量大、石子中的针片状颗粒含量高,将使混凝土的需水量增大,石子的空隙率大,则为满足相同的工作性所需的砂浆量增大。这些均会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产生不良影响。优等品砂的含泥量要求小于2.0%,优等品石子的针片状颗料含量要求小于15%,空隙率要求小于45%。高性能混凝土的石子要为连续级配,目的也是为了使石子获得较低的空隙率。粗骨料粒径不宜过大,否则将影响拌合物的钢筋通过性。即使不是在这些场合使用,粗骨料粒径过大也会增大拌合物中粗骨料的分层离析几率,也不利于混凝土泵送施工。

1.3混凝土掺合料

掺合料对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和耐久性、体积稳定性、抑制碱集料反应、改善工作性能都是十分有益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份。高性能混凝土浆体总量较大,如果胶结料只用水泥则会引起混凝土早期水化放热较大、硬化混凝土收缩较大,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在胶结料中掺用优质矿物掺合料则可以克服这些缺陷。

2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过程控制涉及了材料计量、搅拌、现场工作性检查、运输、评定试件留置、浇筑、振捣、养护等工艺。按照混凝土生产施工流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如下:

2.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

混凝土在施工前应有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施工中原材料有变化时,应重新申请试配。配合比通知单应附配套的砂、石、水泥、外加剂及配合比试块强度试验单。混凝土的坍落度严格按试验的坍落度标准控制,严禁随意增加水量。原材料计量应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2.2原材料的称量

原材料的称量精度要求高。经研究确定粉煤灰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精度。每盘各组成材料计量结果的偏差控制要符合如下规定:水泥与掺合料±1.5%、粗骨料±2.0%、细骨料±1.5%、水与外加剂±1.0%。通过试配后确定的施工配合比,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现场骨料的含水量特别是细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将影响水灰比的变化,进而影响坍落度等。因此,骨料的含水率要每班测定,雨天要增加测定次数,骨料的含水率要从用水量中扣除。

2.3搅拌

生产和施工中要对搅拌进行严格的控制。搅拌混凝土前,应将搅拌筒充分润湿。加水前应先将干料拌匀30s,后加水进行搅拌,高效减水剂一般采用同掺法将其溶于水一同加入,搅拌的时间应不少于2min。对高效减水剂的掺加可采用分次掺加法,做法是在拌合物出机前掺入一部分高效减水剂,到工地卸料前再加入其余高效减水剂,并在加入高效减水剂后继续搅拌至少lmin后卸料。分次掺加法有利于减小坍落度损失,尤其适用于混凝土运送距离较远的工程。

2.4浇筑与振捣

浇筑前,必须对欲浇筑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测定,在确保其工作性能时方能浇筑。混凝土拌合物的布料,应尽量垂直落下到浇筑地点中央,尽量避免再次搬动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拌合物自由下落的高度不大于1.5m,以防止在下落过程中拌合物离析。混凝土拌合物不可直接落到钢筋和其他预埋件上以免产生离析。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搅拌完毕后总是含有相当数量的分散在集料空隙中的空气泡。

3拆模与养护

3.1拆模

一般是混凝土在早期阶段最后的一道工序。一方面较快拆模可使模板周转使用率提高,降低建筑造价;但另一方面已经知道有些混凝土结构由于在未达到足够强度之前拆模而造成毁坏的后果,导致混凝土面粘模,缺棱掉角。一定要等到混凝土的强度足以承担自重和外加施工荷载所产生的应力时,方能拆模。同时,混凝土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硬度,以便在拆模或者进行其他施工操作时,表面不致受到损害。

3.2养护

养护指混凝土拌合物经密实成型后,保证水泥能正常完成早期水化反应,以使获得预定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所采取的工艺控制措施。养护是获得优质混凝土的关键工艺之一,当表层混凝土迅速干燥到相对湿度80%以下,水泥水化停止,混凝土各项性能受到损害。做好混凝土成型压光和覆盖浇水养护,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养护一般采用草帘或麻袋覆盖,并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养护期视水泥品种和气温而定。养护期在最初三天内白天每隔2h浇水一次,夜间至少两次;以后每昼夜至少浇水四次;干燥和阴雨天适当增减。

4结语

对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质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在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严格控制、控制搅拌与运输、浇筑与振捣控制、拆模与养护控制等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应用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赵世壮.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和强度评定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24―38.

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范文5

关键词:地铁通号公司;物资管理;计算机应用

北京地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六九年第一条线路开通运营到现在的三十七年中,先后开通了环线、十三号线和八通线,从全程十几公里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公里。现在四号线、五号线也在施工建设中。

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通号公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我们从几个人发展到一千多人,从几个班组发展到几十个班组,忙于繁杂的事物处理,没有精力提高管理水平,这样,过去的二级物资管理模式和靠人工报送计划、手工开据发料的发料的物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了。为了提高通号公司物资管理水平,更好地控制采购、供应成本,减少企业每天的请购、询价、采购、进库、验收、发料、领料等耗用的大量的人力资源,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减少呆滞积压和贬值报废,提高工作效率,做好企业经济核算,急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数据库存储技术,在地铁通号公司部门内建立起全局性的物资管理系统,提高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地铁发展的需要。

北京地铁通号公司物资管理系统是根据地铁公司物资管理原则和通号公司物资管理流程以及物资流通的实际情况,采用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拖自行设计开发的物资管理系统。该系统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遵循物资流通全过程监督控制的原则;利用现有通信资源,结合目前广泛应用的Internet技术,使科学的管理理念得以顺利实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物资状况的准确性,节约了资金。

1系统设计目标

建立基于IT的通号公司物资管理系统,实现地铁通号存及消耗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降低物资管理成本,提高物资使用效率;改革并优化原有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实现物资需求的计划申请、审批和分配,加强对计划的考核分析,提高兑现率;实现物资的采购、库存、资金等方面的全程监控;由事后分析向事前控制转变,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使点库存变为网库存,准确掌握库存情况,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和呆滞积压;加强对计划的考核分析,提高兑现率;把物资部门有关人员从繁杂的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该系统的应用将不断提升地铁通号的物资物资管理水平,使物资管理和采购供应工作更加高效、规范、有序。

2物资系统管理模式

根据地铁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通号公司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物资管理模式。三级管理是指地铁通号公司对材料科的管理;材料科对下属车间的管理;和各车间对下属班组的管理。两级核算:是指公司材料科对各车间的核算和车间对下属各班组的核算。

2.1材料科对车间的一级核算

是材料科以各车间为单位,开据发料单,实为库存转移,公司根据发料单列为维修成本。

2.2车间对班组的核算

主要是对班组实际消耗的费用进行核算。通过核算,真实地反映出设备的维修成本

3系统分析

3.1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

地铁公司的生产任务是安全运营,它的特点是点多、线长,维修任务急,因此有必要实行物资储备定额管理。把物资合理的储备到第一现场,为生产维修提供可靠的物资保证。从而实现地铁的安全运营。

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通过消耗记录能够自动生成定额内物资的请领计划,通过系统完成分配,发放和备料等功能。

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还包括临时计划系统和互换件系统,通过系统完成临时计划和互换件备品物资的发放。

3.1.1互换件子系统

为了核算的需要,我们把两千元以上且不属于设备的材料定义为互换件。这部分材料具有使用频率高、易损坏、互换性强、具有相对整体的特点。经过维修可再次使用的特点,占维修物资成本的70%以上。通过本系统完成互换件物资的发放。

3.1.2临时任务子系统

确保运营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在年计划中无法预见的临时性抢修抢险和其它任务,定义为临时任务。临时任务所需物资,是非物资定额的项目内的物资。由于临时生产任务施工区域分布广、累积数量大,并具有一定的常规性、零散性、和时效性特点。因此,临时生产任务发生的物资,要单独核算。

3.1.3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流程图

本系统根据期初库存、本期定额、(临时计划)和消耗纪录,通过公式计算出物资请领数量,从而自动完成物资计划的申报。根据计划完成物资采购后,材料科对各车间发料,完成物资的第一次分配。车间材料员根据第一次分配单据和各班组请领计划对班组进行发料,完成物资的第二次分配。库管员通过系统打印出第二次物资分配单据,备料送货到现场,从而完成物资计划、分配、发放的全过程(见图2)。3.2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

3.2.1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

根据通号公司的实际情况,一些车间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物资管理不能采用储备定额的管理方式。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就是为了完成非定额单位物资的计划、分配和发放工作。

3.2.2非物资储备定额子系统流程

与储备定额子系统的区别就在于计划不是自动生成的,是车间材料员网上申报的。

3.3工具定额管理子系统

3.3.1工具定额管理子系统

为完成设备维修工作,根据设备维修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制定工具配发定额。工具作为生产消耗品,其发生费用应列为生产维消耗费,通过工具定额子系统完成工具管理。

3.3.2工具管理子系统流程

根据计划申报、到期时限、定额补充自动生成计划,进而完成工具的发放。

3.4统计分析子系统

3.4.1统计分析子系统

主要完成各项统计指标。根据物资发放和物资消耗进行统计分析,实时反映出车间的物资动态、班组的物资动态、物资消耗方向、和全公司综合的物资动态。

3.4.2.统计分析子系统流程(见图4)。4.系统功能分析

4.1自动申报用料计划

本系统将期初库存数量、定额数量和本月消耗数量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公式将自动计算出下月的物资请领数量,从而完成计划的申报。

4.2物资的二次分配

各车间的物资员,根据当月材料科的发料凭证,在网上对各班组发料,从而完成物资的二次分配。

4.3消耗记录

各车间材料员根据下属各班组当月实际用料的消耗单,在网上登记消耗,记录物资的使用方向,也就是记录每项物资分别消耗在哪个设备上,通过消耗记录可以计算出全年每台设备的维修成本,为企业核算资金制定计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4.4统计分析

系统通过物资的发放记录、消耗记录、请领记录自动生成物资的消耗统计表、物资的发放统计表、工区消耗动态表。通过统计分析,为企业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减少物耗提供了资料。

4.5具有修改和查询功能

车间材料员可在网上修改不正确的发料记录和消耗记录。材料科管理员可以通过本系统随时查询各车间的请领数量、发料请况、消耗动态,从而实现对物资流通全过程的监控。

5.系统机构设计的特点

(1)、该系统充分利用了通号公司的通信资源PSNT系统,结合先进的因特奈特和VLAN技术,在不增加任何线缆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了远程交互通信,实时监视控制着物资流通的全过程。只要是合法用户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入该系统。

(2)、该网络系统在应用因特奈特技术的同时引入了数据库和动态网页ASP技术,使每一个终端用户无需特殊设置即可实时的进行数据交换。

(3)、客户端数据汇集到服务器,经预先设置的数学模型自动运算后,将结果实时返回到客户端,所以数据集中准确,并相对两个以上的用户而言实现了实时交互。

(4)、整个系统是在严格的权限规定的范围内运行,材料科权限最高,可以实时观察到所有数据运算结果,并可根据结果实施控制。

6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6.1做到了成本费用心中有数

由于各个“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快捷地统计各种数据,使企业对成本分析有据可依,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其具有强大查询功能,通过对工区消耗和物资发放的实时统计和准确分析,准确地核算出设备的维修成本,为企业制定资金计划合理使资金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的严密性和针对性。

6.2实现了库存储备的科学化控制

本系统注重成本过程控制,建立基于IT的物资管理系统,实现网库存,基层单位能大幅降低库存储备使库存设计最合理,同时适度增加供应部门的库存,将较大程度地降低全局的库存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减少呆滞和积压。

6.3加快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步伐

通过应用该程序可完全实现成本预算的准确下达、科学控制和及时调整,大大加速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进程,更有助于建立及时暴露问题的成本预警机制和全段预算管理控制网络体系,使出现的异常信息马上得以利用,并由专人负责跟踪考核,可将大量的成本管理问题消灭在生产过程当中,控制在萌芽状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应用效果。此外,通过应用开发该微机物控管理系统,可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核算的真实准确性,整体提高企业科学化、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6.4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通过开发、建立多个信息查询和管理控制点,使各车间物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控互控,加速了信息传递的快捷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用效果,全面形成了以信息传输为控制防线,以各程序功能模块为控制火力点,对成本、物资、资金实行集约化控制、整合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的管理格局。

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分析范文6

关键词:质量监督;创新质监;效能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2602

1内外环境因素决定了质检机构需要对检验业务、检验能力和科技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和战略规划

机构改革,食品职能划转,决定质检机构必须尽快摆脱食品业务的依赖,回到非食品检验业务主导的轨道。认监委对质检机构和国家中心建立“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化质检机构”的定位等外部因素需要我们重新规划和部署。

目前,湖北省大多数质检机构业务求大求全,不聚焦、机构资源配置和维护入不敷出,仅有的盈利在为不盈利的买单,不能产生绩效。机构的科技规划没有围绕定位展开,不利于长期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及投入。各检测中心负责人更多的关心内部经营,而很少关注外部政府政策、辖区企业机构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及行业情况等外部因素。机构的目标管理只分解到部门层级,个人层级的目标未展开。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层展开网状结构,员工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做事,个人目标和部门目标无法融合,也形成不了自下而上的层层保证,这样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热情、参与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有问题的源头在于缺乏立足现有基础的长期科技规划,而长期的规划立足的基础是地方经济状况、企业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目前检测机构的情况。

2地区经济产业行业、检测机构二维度调研概况

湖北省共有产业集群75个(截止2014年12月)主要涵盖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其制品、机电及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等领域。武汉拥有汉口北、家具等一批民生消费品集群市场;苏宁云商模式进军武汉。事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产品主要为3C产品,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及器皿等食品相关准入产品,工业生产许可证产品以及国家强制标准产品。事关国计民生产品主要为家用电器、食品接触材料及器皿、纺织服装、文教用品、妇女用品、儿童用品、汽车和装饰建筑材料。六大高耗能行业为钢铁、有色、非金属、化工(水泥)、石油加工以及电力。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国家重点节能环保行业为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机械、纺织行业。节能生态环保认证产品主要有生态纺织品、家电产品、照明设备、电力设备、建筑建材、办公设备、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

全国共有国家中心531家(截止2014年12月),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及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轻工及纤维纺织、新材料、汽车及船舶、食品安全、节能环保、能源及民生计量、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特种设备安全共12个领域。其中纺织服装领域国家中心46家,电力电器35家,电缆6家,光电子信息38家,建筑节能材料46家,钢铁金属及其制品18家,汽车及零部件8家,石化21家,日化14家,光学眼镜4家,珠宝8家,文教用品8家,玩具2家。湖北省共有国家中心14家,其中系统外5家;湖北省已批准筹建系统内国家中心8家,其中仅2家地点在武汉。

湖北省在CNAS注册的系统内外检测机构共169个(其中武汉市112个),其中实验室认可机构112个(其中武汉市74个),单计量认证机构57个(其中武汉市47个)。湖北省已建成的省中心12个;湖北省已批准筹建的省中心共18个。

3调研的启发及思考

(1)机构检测理念定位于“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生态、循环产品的守护和引导”。这符合国家中长期质量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符合科技项目、技装技改项目、中小企业公共平台建设等项目、资金和奖励申请的导向,符合消费者及民众的民生和消费需求,符合技术引领、产业技术转型的企业行业需求,体现质量管理的社会责任,有益于快速提升机构的影响力,给业务发展、营销策略、宣传导向指引了方向。

(2)建立“有毒有害物质测试”、“非食品微生物及抗菌性能测试”、“阻火阻燃测试”、“可靠性稳定性测试”、“安全生态纺织品测试”、“电器低碳环保效能测试”、“节能环保材料测试”等特色检测业务,实现技术行业引领、全面业务提升的以点带面效应。

“有毒有害物质测试”、“非食品微生物测试”和“抗菌性能测试”是涉及健康的重要化学和生物监测指标,涉及食品包材接触材料及器皿、纺织品、儿童用品、文教用品、建筑装饰材料、日化用品、电子电器、汽车及配饰、金银及仿真饰品等众多消费品行业,以及生物医药、化肥、农药等领域。这些领域产品的组成中可能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和原材料,提取这些有害原材料及其最终废弃使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存在环境污染的同时对人类健康也造成危害。欧盟RoHS和国推RoHS标准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都有要求。

“阻火阻燃性能测试”是涉及安全的重要物理指标,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汽车、厂房等火灾事件引起对防火材料、产品的燃烧性能和阻燃性能的重视,主要涉及纺织、建材建筑材料、汽车及汽车配饰、电线电缆、电工电子产品、家具、安防等易燃材料涉及领域。“可靠性稳定性测试”是涉及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电子电气电工产品、元器件和基础件的稳定性测试,建筑材料、涂料油漆产品、塑料及塑料产品、橡胶及橡胶产品、金属材料及产品耐候性测试,水敏感材料、建筑材料涂料、通讯电器设备外壳、汽车摩托车配件的老化测试。《科技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提升以上重点行业的可靠性,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升可靠性水平,而我市是以上重点领域元器件主要制造市之一,开展稳定性测试有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市场需求,即能在武汉经济腾飞中分一杯羹又符合单项能力建立投入的经济要求。

(3)发展“认证-检验-标准、咨询培训、认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供应链检验”、“以特色带动全面发展”的业务、人才和科研的循环发展模式。

以生态纺织品业务为例,以生态纺织品染料和化学品助剂Eco -Passport认证、生态纺织品Intertek Eco-Certification和Oeko-Tex 100生态产品认证的检测指标和标准为最高要求。按照“问题/实施内容=最高要求-现状”的公式,对现有纺织品检验能力梳理,确定要完善和建立的能力,围绕需要完善和建立的能力进行检验设备、设施环境的添置和改造,并可进行技装技改项目的申报;对检验人的检验能力再培训、确定“人才引、聘、评、考”的科技和检验技能的岗位内容。梳理标准要求限值和精度,我们目前GB方法标准是否有且是否能满足要求,不能满足的是否有ISO等国际标准,考虑是否可以等同采用ISO标准制定GB标准;若ISO等国际标准也无,考虑制定标准;有指标方法标准但GB产品标准中无要求的,考虑对GB标准的修订,并可对以上类型申报标准制修订项目。

以生态纺织品特色检测逐步带动纺织染料商、助剂商、化学品商、辅料商、各类纤维商、纱线商、织物商,服装商,家用纺织品及室内装饰用品商,特种纺织品商,成衣及附配件等生产商、加工商、经销商、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全供应链业务发展。以纺织服装为核心带动相关皮革、鞋类、箱包、服饰配饰、珠宝检测领域全产业链业务发展。

“安全生态纺织品测试”、“电器低碳环保效能测试”、“节能环保装饰材料测试”分别以“纺织服装国家中心”、“电器效能国家中心”和“国家环保与节能材料国家中心”为平台。“纺织服装国家中心”走以生态纺织品为特色的产业化链服务。“电器效能国家中心”以节能、低碳、环保的电子电工、电力电器、电线电缆的元件、配件及相关产品为主要检测对象;以强制认证、工业产品许可产品和准入产品为基础业务,开展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测试、微生物定性定量测试、抗菌性能测试、食品接触测试、物理和机械测试、电气性能测试、电气安全试验、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可靠性测试、材料测试、易燃性测试、环境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测试;深入开展资源、能源节能环保认证产品;探索电子信息产品、信息设备产品、激光产品、光纤光伏产品、自动化识别产品如防伪产品、射频产品、条码产品和生物特征识别产品检测。

“国家环保与节能材料国家中心”定位“节能环保产品测试和材料分析测试”,综合运用常量、微量和痕量检测技术,并重有机和无机分析、成分与生产工艺流程分析,进行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组织结构分析、化学成分分析、表面及微区的形貌、力学性质、物化性能等测试;以仪器分析手段和数据处理为支撑,为企业提供材料及相关产品的成分分析、未知物分析、配方分析、诊断分析和材质鉴定。服务企业实现材料成分鉴定、配方还原、对比分析,指导企业工艺配方、工艺改进,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技术成本,探索全方位检测服务业务思路。

4科技管理方面的若干建议

(1)抓好科研管理的3个核心内容:项目信息收集、申报的内容和质量的引导、项目过程的内部管理和项目的外联沟通。主要涉及包括项目选择和可行性分析的项目范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财务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8个项目管理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一整套相应的规章、制度、程序和过程管理表格。通过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指导基本职能具体展开实施。科研管理遵循“最小资源”实现目标的原则,按重要性在时间和精力上合理比例分配,实现项目管理的效能管理,即利用系统软件工具进行项目的数字信息化管理。

(2)质检机构的经营发展以“价值经营为导向”比较符合检测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主要包括提升检验能力,积极开拓以检验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市场,提高检验质量及效率,加强检验检测业务的营销手段,建立质检机构的品牌形象。对内,建立机构自身的独特价值;对外,明确目标市场和目标对象,内外兼修,量身定制适合机构自身的均衡、稳健的长远发展规划。

(3)建议实行真正意义的目标管理,全员参与,上下沟通,使员工了解机构目标,机构了解员工需求,达成共同目标,使员工绩效和机构绩效一致,从而实现机构的整体目标。建议绩效指标体系分任务完成指标,成本指标,顾客满意度指标和员工满意度指标四部分,设立不同的权重,且具体指标设置时适当增加过程指标和能力指标。其中任务完成指标包括科技、质量和业务任务完成指标;顾客满意度指标符合以顾客满意导向的市场化经营理念;员工满意度指标有利于各部门创造一个和谐、激励的氛围,实现个人目标和机构目标的一致,员工满意度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忠诚度高工作效率提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这样客户感到满意对机构的忠诚度提高,必然给机构带来更多效益,而员工收入增加,进一步提高员工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兹.戴明W.戴明论质量管理[M].钟汉清,戴久水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