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范例6篇

高分作文

高分作文范文1

2009年全国十七套高考作文题命题特点

一、命题模式异彩纷呈

二、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三、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四、注重思辨能力

五、引导个性思维

六、凸现理性人文色彩

高分作文范文2

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强弱直接体现考生作文水平高低,因此,扣题行文常是高分作文一个既“普通”又重要的特点,语言表达达到一定水平,加之扣题行文,往往能得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如果你不扣题,你天马行空,你“一行白鹭上青天”,你得到的分数会让你欲哭无泪。今年某校一高三学生参加高考,她的英语成绩为140多分,而语文却只有70几分,她无论如何不相信这个语文成绩,去省招办查阅,一查便晕倒:作文只得20分。非常明显,该考生作文一定是离题了。该省阅卷大组规定:离题作文20分以下!当年获全球美文大奖赛一等奖的南京某中学高三学生费滢,她的高考作文只得25分,也是因为偏离题意而大跌其分。

扣题有明扣和暗扣,有表层扣和深层扣。所谓“明扣”,就是作文中要有材料中体现立意要求的文字,比如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就要有“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字眼,而这些字眼需要在文中“多次显现”,多次“反射”,强化阅卷者“该考生是扣题的”印象。“明扣”大多用于议论文和夹叙夹议文体。所谓“暗扣”,那就是作文中不大量出现“材料中表达立意的文字”,而是在作文“立意”上表现出来,它往往在记叙文和文学味浓的文章中应用,往往在结尾处显现。“表层扣”是指有“表现立意”的文字,是浅层次的,而“深层扣”则是精神的,深层次的,浑然一体的。高分作文要“深层扣题”。

下面这篇文章,是浙江省满分作文的开头。此文就是抓住扣题行文得高分的:

“我认为,社会发展,一是面包:二是书。面包顾名思义,指得是基本的物质条件。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经过多少人奋斗的汗水中实现的。目前,我们解决了温饱,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书的作用。

书代表了科学,代表了品格,代表了人的人文素养与价值观。科学的重要不言而喻,没有科学,就没有我国的强大,没有经济的发展,而人文素养却往往被人忽略。人们没有意识到有种价值观、人文精神对发展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某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仅为7.5%的事例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他用“面包”和“书”形象地阐述了“人文素养和发展的关系”,并且紧扣材料中“立意”的文字材料,又“开门见山”,这样的扣题应是一个范例。

方略之二:高分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请先看一段高考优秀作文:

高分作文范文3

作文,是高考中颇为特殊的试题。它是“应试”的一个重要部分,却又是“素质”的集中体现。我们承认作文与人的灵感、才华、个性、创造性关系至为紧密,但不能就此认定高考作文是最不可捉摸的;事实上,考场作文也是有基本的高分模板可供“套用”的。

一、记叙类作文模板:选点设线铺面

1.选准凝结点

高考作文命题,面对的是多个省区(至少是某个省市)所有的考生,题目一般比较宽泛,留给考生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比较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切入。为此,构思作文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大题小做。而化大为小、大题小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凝结点。阿基米得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把地球撬动。写文章也是如此,有了一个好的凝结点,也就有了结构全篇的生发点、支撑点与中心点。莫泊桑的《项链》、鲁迅的《药》、余秋雨的《道士塔》等题目所示物件,就是凝结点;《聊斋志异》中的情痴、书痴、石痴、鸟痴等,都是围绕着强化“痴”这个性格特征展开的;2011年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题目中的“你”,实际上起到了凝结点的作用;面对2011年全国课标卷的新材料作文“中国崛起”,不妨专写“父亲的车子”“两颗荔枝的故事”“山村新貌”“一句问候语——‘你好,中国!’”等等。在写记叙文时,能够构思出一个凝结点,整篇文章就有了依托,就有了展开全文的主导意象,一般就不会横生枝节了。

2.设置延展线

凝结点运动的轨迹形成文章的思路和线索。在短小的高考作文中,不适宜多线并进。在记叙性的文章中,线索常常是作纵向(时间)的延伸,或横向(空间)的扩展。前者如考场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所写话题为“凤头、猪肚、豹尾”,作者选定的凝结点是“妈妈有一个迟来的‘凤头’”,即“不再只围着我和爸爸转,而是开始在为自己打算,让自己充实”),此文将“学种花草”“饭桌谈话”“饭后散步”“睡前唱歌”这些生活片段,按时间顺序逐一道来,脉络清晰,井然有序;后者如时文《那些静默的时刻》,分述了“陪同一位领导去走访视察”“一个朋友的母亲去世”以及“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事件,结构大体整齐匀称。不管是纵向延伸还是横向扩展,文章往往有一条情感线索。如朱自清的《冬天》,共描绘了三幅场景:一是父子围桌吃白水煮豆腐,二是与挚友共游西湖,三是自己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些场景跳跃性较强,本身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感情线索(“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天衣无缝地把它们连为一体。由于这一情思的连缀,文章就疏中见密地表现了主题。有时,某件小道具也可起到贯通文思的作用。

3.构筑辐射面

凝结点的运动构成延展线,延展线的运动则构成辐射面,这时候,文章的题材就被固定在具体的时空范围之内。高考记叙性文章篇幅短小,其辐射面不可能太大。例如考场佳作《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只截取“阿婆的煤炉和蒲扇是一道清新的风景”“公公的铁门和茶壶是一道温馨的风景”“早点师傅的油油的憨笑是一道温暖的风景”三个镜头,时间、空间均紧凑、集中,它们发挥“合力”,共同展示出“人性的光辉”。

【佳作示范】

冬日的阳光是甜的

黄硕池

曾外祖母过世的那一天,阴云蔽日,寒风苦楚。

曾外祖母是外婆的养母,对外婆视同己出。她和曾外祖父育有一子,我姑且称他为娘舅公吧。两位老人一向爱晚辈,我童年的每个冬天,他们踏亮清晨,从方家桥买回香糯的豆沙包,路过我家时弯进院子来看我。我坐在小圆凳上窥见他们,调皮地喊:“曾外祖母没有酸奶不准进来。”她便笑一笑,从竹筐里拿出一版津威牌酸奶,轻巧地放到桌上,拍拍我的头。我目送她的厚底布鞋离去,抬头看见窗口跌进的冬日阳光。喝着酸奶,我惬意地想:冬日的阳光大约是甜的。

几年后,曾外祖母开始咳嗽,并且减少去方家桥买菜的次数。娘舅公迫于其妻的威压,不敢给她治病。曾外祖母开始咯血,她捡个浅碗盛上米饭舀勺汤,进烧火房吃饭,吃完靠在灶台边对儿子说:我夜里咳出了血,白日里精神也不怎么好。娘舅公未及应声,其妻尖声接口:“哟,别是肺癌,会传染的!我们不像您女儿家,外甥们都是有钱的,我们小方宇还在吃奶粉,用尿不湿,开销大着呢!”曾外祖母自此绝口不提“咯血”。

被通知老人家已猝然离世时,我正为下午在寒风中和冬阳挑战,赢得书法比赛冠军而欢欣。去参加葬礼的路上,我始有所怀疑:这看似甜蜜的阳光果真是甜的?

其后不久离开人世的是哑巴爷爷。他当然不真是我爷爷。住老宅时他十分爱护我。一日我和邻家小弟拌嘴,气得直哭。哑巴爷爷正巧端着我最爱的煮玉米来看我。见状,他冲小弟严肃地拉长脸,给了小弟两个缺牙的玉米后,拍了拍小弟的小平头。我立刻破涕为笑,接过剩下的颗粒饱满的玉米往屋里跑。

长大后,我逐渐不喜欢哑巴爷爷用粗糙干裂的手捏我的脸,对他身上的莽草叶和劣质烟味也不存好感。奶奶说他常来问:这么高在哪里?他不会说话,只是用手比划着胸口以下。奶奶把他的手移到肩膀处说:“都这么高啦!”他便连连点头。而长高的我却没有懂事,没有去看过无子嗣的哑巴爷爷——说无子嗣,或许不对;他哥哥有个儿子叫陆老大,听说哑巴爷爷死后房产会归其名下,那么,就算哑巴爷爷有子嗣吧。

初冬,奶奶来电话,说哑巴爷爷走失了。两天后又来电话说在新毛找到了,他遭车撞,受打劫,咿咿呀呀苦不能言。此后落下不少病根,陆老大给他烧过几顿饭,用现有的食材,后来几乎不见身影。深冬时哑巴爷爷归天,陆老大替他筹办丧事,一切从简,用老人生前的积蓄。据说,积蓄并没有全用完。

送葬那天我坚持要去,看见哑巴爷爷的遗像窝在八仙桌一侧,寿衣单薄,相片上的他似对着我苦笑。我下意识地拍拍自己的头,想:好久不见。走出灵堂——或者根本无法称之为灵堂,只是一间曾兼当卧室和厨房的暗间——冬日的阳光瞬间刺目,我顿感遗憾:冬日的阳光其实并不甜。

烈风配冬阳,人生岂能尽如人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太浅显,却并非人人都懂。我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只盼其加一点糖。

此后我多住外婆家,青石板桥,庭院芭蕉,烟雨濛濛,一派柔和的江南天气。外婆踩着胶鞋踏出“喀喀”的声响,外公面对星天“吱”一声饮下满口星光。无风的冬日下午,我们在水泥场排坐聊天,外婆笑着用只剩三颗牙的嘴讲述舅舅逃学、摸鱼,被她追着打的故事。如今,外婆只剩半颗牙了,这些老故事我依旧爱听。

前天回家,见表妹多多和外婆玩过家家的游戏。小多多用肉乎乎的嫩手搓出十个泥团子,放在枇杷叶上。“太阳会帮我煮熟它们。您是大人,您吃七个;我是小人,我吃三个……”仿佛勾起我幼年的回忆。多多摆好小圆凳和小方凳,拍着手对外婆说:“开饭啰!您快尝尝汤圆甜不甜。”“嗯,甜!”外婆面对我,笑着说,我也点头笑。

是啊,冬日的阳光应该是甜的;冬日的阳光,理所应当是甜的。

请您记得,赶紧趁这冬日仰望阳光,然后与家里的老人分享这一份甘甜。他们是您父母的今后;他们,也是您的将来啊。

高分作文范文4

广东一考生

小的时候,你带我看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我长大后,我教你去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我住在乡下,外婆你总是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季,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我鱼跃而起。你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你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那里有一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仿佛我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是多么地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身姿,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用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哟,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啊,外婆只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忍冬藤,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明白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高更远了,你自嘲地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讲讲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留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1.简单自然,返璞归真。本文从命题、结构到选材都突出一个简单朴素。文字淡雅,叙述自然亲切,由景入情,由情至理,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娓娓道来,凸显主旨。文章前半部分写外婆带“我”看草长莺飞,自然之美,后半部分写“我”教外婆细数花名,最后明确了要“亲近自然”同时要“理性认识自然”的主旨。全文结构严谨,主旨鲜明。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广东一考生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知生物之属,却难闻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性体验,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全面地去感知自然吧。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他们与天地为伴,与日月同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以造福于人类。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获知大自然的信息。既可亲近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深层信息,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然而现在,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就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难道一张张图片就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就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信息,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就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用最原始的方式去体验自然之魅力。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1.立意深刻,论证充分。文章主张将直接体验自然和运用科技间接感受自然相结合,围绕这一观点,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说明了要“远近结合”的主旨。全文思路清晰,富有思辨性,体现出了作者较高的思想水平。

2.层次分明,表达流畅。文章从古今对比入手进行分析,然后将二者综合起来,阐述自己的看法,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广东一考生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都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无须划分出孰“近”孰“远”。

对于自然,人类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只有这样,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亲自去一一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类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以此增长自然知识,弥补人类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类形成科学的思想也大有裨益。很多生物学家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对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心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懈的追求。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飘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不可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1.思维辩证,内容深刻。文章提出采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感知自然,具有思辨性,内容深刻,议论鞭辟入里。

2.思路清晰,结构明了。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构架行文,层次分明,论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旁征博引,文采斐然。文章多处引用名言、谚语、诗文,起到画龙点睛、启人心智的作用,极富表现力和说服力。

走进香山之中

广东一考生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尤其到了秋天,满山红叶,美不胜收。

走在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下来,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泥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火红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看着它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我不禁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了香山。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叶,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透露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看着这火红的树叶飘散,你是否会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看着这美丽的景象你是否也会“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中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忽然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堆叠。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美。当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时,看到雨模糊了香山,却为香山奏起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也给香山绘制出了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机会太少了,我只能匆匆忙忙踩着混合着树叶与雨水气味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但是自然的清香早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高分作文范文5

食物,是凝聚家庭的重要媒介。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火,做饭,用三餐凝聚家庭,用食物慰藉家人,饮食,便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而中国,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乡村。所以要了解中国,就要从饮食开始,而要了解饮食文化,则要从中国的乡村开始。而现今的中国,高铁,给这一切带来了可能。交通的便利,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延伸到中国广袤的美丽乡村,让形形色色的中华美食交流,碰撞,继承传统,延续文明。

相对于城市,中国的美丽乡村,因为手工技艺的传承,让美食更具人情和温度。中国广大的乡村,除了有无数文人骚客笔下歌咏的山水田园,更有让人称奇惊艳的玉盘珍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广袤山村,农家小院,炊烟袅袅之地,往往拥有着独特的中华美食。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乡土》等一些央视大型的记录节目,除了给我们呈现了一道道视觉的盛宴,更是以食物这种原始而纯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古朴而真实的美丽乡村。

西北瓦窑里的刀削面,一人,一刀,左手举面,右手举刀,手起刀落,纷飞入锅,面片棱锋分明,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东北大山沟的猪肉炖粉条,上等的五花肉,包含优质的高蛋白,佐以粉条本身的柔润嫩滑,爽口宜人;西南农家的腌酸鱼,采自稻田的鲜鲤鱼,去脏除腥,裹以盐巴花椒,入坛保鲜,开坛即食;东南渔家的海鲜煲,鱼虾蟹贝,一锅烹煮,不放油盐,不放佐料,吃的就是一口之鲜。而自古以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要实现美食的交流与传播,似乎变得不太可能!交通,成了的阻隔。

高铁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种食物地域的限制,它以更经济更快捷的方式让距离不再成为食品传播的阻隔!时速二百五十公里每小时,运营里程目前已超两万公里,横跨东西,纵贯南北,无论是中国的各大城市还是大小乡村,几乎无往不至,无处不通。古代诗人苏轼初到黄州,才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惊叹;杜牧登临杭州,方有“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的吟唱!而今,去西北吃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去北京吃一只地道烤板鸭,去上海吃一顿红烧肉,去四川来一碗传统麻婆豆腐,到广州尝一次拉肠粉,坐上高铁,朝发夕至,从容淡定,不温不火。

今日的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人与食物的脚步从未停歇。现今的中国,也以前所未有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海宾客。买一张高铁票吧!去中国广袤的美丽乡村,体验最纯真最美味的中华美食吧!

篇二:扫除腻粉呈风骨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里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虚表之嫌?

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追求的“”。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无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可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境界是有所作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敢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选择是素面朝天、穿着打扮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而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内在修为是必须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美的适度。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蜂蝶恋旧枝。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跟上时代步伐。人前举止谈吐得体,人后增强内蕴,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收获精彩人生。

篇三:人生如书,逐级而读

说话的境界分三个等级:境界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是修辞或辞令。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于“无字之书”中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

“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看喧腾社会。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可以是纵横捭阖式的《国语》,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说新语》,它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领略六韬三略的风采。诸子百家的言论,唐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世间流传下来的经典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法门。

然而拘囿于“纸上得来”的东西难免“终觉浅”。人生不需要过于厚实的理论堆砌,因为我们深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这也正是人生境界的第二阶段———“无字之书”,我们可引申为亲身经历、人生阅历。

于时光中,某些细碎经历会化为齑粉,如“字”的升华,语境仍存,体悟延伸。这不是太虚幻境,但它容许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式的理想飞扬;这不是光耀万世的烫金碑文,但它却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铭心的生命曲线。这便是体悟的升华。“无字之书”脱离了字的束缚,自然也增加了人性养成的难度。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人云亦云、旅进旅退,这些都是缺乏束缚的典型。这时便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引。

因此,“心灵之书”便是万千阅历、森罗万象在心灵中的最后沉淀。筛去附赘悬疣,掌握人生方向;积淀潜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它是盖茨比于黛西空虚扭曲灵魂中所见的灵魂真谛;它是“画魂”潘玉良挣脱世俗偏见追求的艺术巅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这只猛虎背后隐藏的人性。

高分作文范文6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阶梯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以前的自己越来越渺小,视线的模糊,是远方的路在招手。

 ——题记   

 你永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

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们的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降。真应了那句机遇挑战并存。我们在不停的懊恼,没有成功时的得意,

我们迎来了失败

时,别人的冷眼。多少人想说一句,生活节奏这么快,你们怎么能用,同样的标准来看我们呢? 

 百花齐放,我亦盎然。

每一段路程起跑的时候,我们平等。这条赛道很漫长,你永远不知道,谁是最终胜利者。你暂时的遥遥,永远不能代表你会成为东方不败,可我们已经赢得了足够的喝彩;

你只是不够

出色,却已尝遍旁人的暗讽。胜利者在春天的花园里开得正艳,平庸者也可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花园不论芬芳。

 星光黯淡,何似明月

古人思乡为何独钟明月,因为“月有阴晴圆缺”啊。月在天上注视着世间冷暖,千年兜转,她依然没有看懂世界,人心易变。她要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

逐渐理解为什么锦上添花永远比不上雪中送炭。

 逆流而上,一叶扁舟

 心还在?

冷暖自知。不愿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不愿被绳索禁锢。不在为了一句鼓励而欢呼雀跃,也不会因为别人的针锋相对而耿耿于怀。若天不容,则逆天而行。

 十里河花到三秋桂子,素雪皑皑成春风拂面。地狱和天堂只有一步之遥。

不要轻易评判是天使还是恶魔。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素材两篇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东南风起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

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

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可是山外的世界,都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

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

童子说先生睡下了。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

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刘备再次行礼。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之,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

孔明才得其用,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

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

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

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预测,不一定成真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滋味。”

现代*多都会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未来天气情况改变自己的计划。不过,天气预报也会有不准的时候。当一个不喜雨天的人,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做好了全副武装,结果遇上的却是一个艳阳天,这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了吧。

其实,生活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你不知道你的未来,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没有规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据现状和一些规律,推测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面对未来。当然,预测,并不是现实,所以也不可全部依赖预测。毕竟,有些预测也许不会成真。

然而,总是有人会选择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好的预测,并且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那只是预测,不一定成真。却经常会忽略,有些预测并非是空*来风,假使他不以为然,那些目前还只是预测的结果将来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就如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于他身体情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及时治疗,等到真正病入膏肓,连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有了后悔的意思,却再也无力回天。又如项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及时免除后患,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因为不相信预测而最后使预测成真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却总还是会有人重蹈覆辙,不撞南墙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