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例6篇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文1

【关键词】抚仙湖;缓冲带;污染;治疗方案

在湖泊中,缓冲带能够保护水质,具有防护屏障的作用。抚仙湖流域内,缓冲带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人类活动的侵占和破坏,导致生态功能降低。通过有效的治理方案减轻污染负荷、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急需解Q的问题。

一、抚仙湖缓冲带现状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地理位置在云南省的玉溪市,流域内平均水深为95.2m,总面积达到674.69km2,湖水容量为206.2亿m3。在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抚仙湖占总蓄水量的73%左右。缓冲带长度约为100km,面积为8.22km2,其中东安为陡岸,西岸为景区景点,北岸为农田和村落。监测数据显示,入湖水质多为劣V类,而且会携带许多污染物进入湖内,影响自身循环。

二、抚仙湖缓冲带污染负荷

1.污染负荷产生量

第一,村落污染。一方面来源于生活污水,调查数据显示村民污水产生系数为每天100L/cap,其中各类污染成分的负荷产生量如下:氮每人每天为11.9g,磷为1.02g,有机物为65g,NH3-N为50g;另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垃圾,调查数据显示村民生活垃圾产生系数为每天0.48kg/cap,其中氮、磷、有机物的含量分别占比0.5%、0.2%、10%,计算可知负荷产生量如下:氮为2.88g、磷为1.15g,有机物为58g。

第二,景区污染。在生活污水上,每年产生量约为24万吨,其中氮为9.61吨、磷为1.92吨、有机物为96.08吨、NH3-N为6.7吨。在生活垃圾上,每年产生量约为685吨,其中氮为0.69吨、磷为0.27吨、有机物为13.7吨。

第三,农田污染。在高肥高污染的耕种模式下,农田污染负荷不断积累,经计算得出:氮为50.4吨、磷为4.2吨、有机物为210吨,NH3-N为2.73吨。

第四,禽畜粪便污染。缓冲带内的禽畜种类主要包括牛、羊、猪三种,每年污染负荷产生量如下:氮为106吨、磷为26吨、有机物为490吨,NH3-N为23吨。

2.污染负荷入湖量

经调查可知,生活污染和农田污染是造成缓冲带污染的主要来源。以有机物为标准,生活污染占比50%,农田污染占比33%;以氮为标准,生活污染占比45%,农田污染占比40%。

三、抚仙湖缓冲带污染治理方案

对于缓冲带污染的防控治理,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通过分析污染特点,提出多种工程联合治理的方案,具体如下:

1.污染水净化方案

重点治理雨水漫流直接入湖的问题,对于部分有条件的区域,首先利用缓冲带的净化功能,对雨水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减少沟渠水、河流低污染水进入湖内。然后利用污染水净化工程,对环湖300m以内的雨水进行截蓄、净化,提高湖内水体的清洁程度。

2.污染控制方案

对于缓冲带内、沿湖周边的村落,均开展污染控制工程,具体如下:第一,针对已经建完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日常监控管理,提高运行效率;针对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再进行重新设计;针对尚未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将其纳入到污染控制方案中。第二,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垃圾的收集、清理、处置体系,在沿湖村落的生活垃圾处理方面重点下功夫。第三,取缔缓冲带以内的畜牧养殖产业,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堆肥还田。

3.生态修复方案

针对缓冲带以内的农田,对其中560万m2环湖农田进行退耕还林,通过2年时间,构建出乔木-灌木-草地复合系统。该绿化系统不仅规模大(长度为100km,宽度为100m左右),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工程完成建设后,缓冲带内的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而且该数字仍然处于上升中。

4.综合管理方案

成立抚仙湖缓冲带管理控制小组,开展专业的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建立、完善系统管理机制,制定技术含量高、治理效果好的管理方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抚仙湖缓冲带的破坏,导致水质变差、污染物进入湖内,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缓冲带污染负荷的产生,主要集中在村落污染、景区污染、农田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分析污染特点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方案,包括污染水净化方案、污染控制方案、生态修复方案、综合管理方案,实践表明污染治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王佳妮,施永生,邓晶晶等.抚仙湖缓冲带污染负荷分析及治理方案[J].环境保护科学,2013,39(04):61-65.

[2]高伟,陈岩,徐敏等.抚仙湖水质变化(1980-2011年)趋势与驱动力分析[J].湖泊科学,2013,25(05):635-642.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文2

的说明

 

杞麓湖是通海县人民的“母亲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功能。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九五”开始,持续开展了大规模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从单纯的污染源治理转变为治污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流域治理。通过水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及相关管理措施的实施,杞麓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规划编制将为杞麓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奠定基础。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了环保、水利、发改、农业、林业、国土、住建、财政、规划等部门意见。

《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以杞麓湖水质脱劣(V类)企稳,污染负荷得到根本性控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被动局面得到扭转为目标,结合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科学统筹,更加注重“人水和谐”,加强“十四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及其确定工程措施的有效衔接,与通海县各项专项规划全面对接,并与通海县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根据杞麓湖流域“十四五”保护治理目标、规划思路和主要任务,针对杞麓湖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水量失衡、水动力不足、水生态退化的现状,从水资源保障、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综合监管的角度,实现污染负荷削减,推动湖泊水质脱劣企稳。规划重点实施空间管控类工程项目、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类工程项目、水污染防治类工程项目、水环境治理类工程项目、水生态修复类工程项目、基础研究类项目等6大类项目,   共计14个项目,规划总投资225762万元。上述项目涵盖了杞麓湖流域的5个圈层,面山生态圈整治、城乡污染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圈治理、湖滨带生态圈修复和内源污染圈削减。                                              

《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于2020年8月底启动,9月技术组在杞麓湖流域开展了全面的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工作,针对规划方案和项目设计情况多次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并按照《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关于制定“三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的意见》文件精神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初稿)》, 12月29日向玉溪市人民政府汇报,并按市级领导及各部门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于今年3月23日形成《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报批稿)》。

为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增加重大事项决策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根据通海县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要求,决定举行《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草案)》听证会,对《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草案)》是否合法、适当,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文3

漂浮湿地工程师采用水花生圈养技术,将捞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钢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圆形框架中,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将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侧,用铁锚加以固定。

植物浮床技术与水花生围养技术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渔网形成漂浮载体,以大面积圈养水花生,加强水质净化。用毛竹做成长方形漂浮载体,捞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内,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单体浮床连排后放入池塘,用铁锚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与降低圩埂

为确保河道水体流通,对河底长期淤积的沉积物采用生态疏浚法进行清理,清理出来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对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过破除与降低圩埂,将其连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构建滩地。

4.1.4林地管理

根据林地的现场地形勘察资料,开挖沟渠,改变地势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浇灌和排水,避免发生旱灾和涝灾。开挖出的土用来修建林间小道,供林业管理和居民休闲娱乐。此外,将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过翻土、松土来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长的条件。

4.2恢复工程

4.2.1植物种植

河道两侧缓坡修筑结束后,河岸带具备了水生和陆生植被恢复的基质条件,随后根据等高线在新建边坡和原有浅滩上种植各类植物。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岸坡上栽种湿地植物、乔灌木,进行岸边绿化,美化河岸景观。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堤能力。水线附近(新建土质缓坡上)、深水处适当引种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对河道斜坡进行有效护持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

在低位、中位、高位滩地种植适合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构建自然湿地系统,增强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

4.2.2水生动物放养

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库中适当放养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鱼类,改善水体中的生态系统结构,完善水体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传递,平衡和调控水域生态系统。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

湿地保护事业是一项群众性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目前,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未被群众所了解和重视,应该从各种渠道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作用,增加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调动起群众对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3.2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

增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吸收和推广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提高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水平,切实做好天目湖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4.3.3服务全局,科学合理利用湿地

天目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须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思想出发,与区域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相协调,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5.结束语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全面分析,查清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依据生态学原理并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修复。对于湖泊生态系统,其上游河流的健康程度影响着湖泊的生态状况,因此,应该从系统整体角度思考,治理和修复湖泊上游河流的生态系统,从而确保整个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志高,刘景双,李彬.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2):83-88.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文4

 

一、节水行动

1、农业节水提升工程。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升级改造工程建设。1月完成利农河、洪湖圩灌区2021年项目招投标工作以及淮涟灌区、渠北灌区2021年度工程实施方案批复,启动招投标工作;加快洪金、渠南等7个大型灌区“十四五”现代化改造规划编制。2月开工实施利农河、洪湖圩灌区2021年项目,推进淮涟灌区、渠北灌区2021年度项目招标。3~5月推进淮涟灌区、渠北灌区和利农河、洪湖圩灌区的项目建设。10~12月强化2个大型灌区、2个中型灌区工程建设管理,争取当年任务当年完成。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及农业用水服务工作。1~2月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月度清单,督促各县区开展水权分配、用水定额下达。3~5月开展水价改革计量设施维护,发放农业水费公示表。6~9月为重点开展月,主要检查计量设施完好情况及灌区用水量情况。10~12月汇总各灌区灌溉用水情况,按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求形成台账资料。同时全年做好农业用水服务,加强水费政策宣传,及时处理农业用水涉及水费的咨询、投诉等,提高用水效率。聚焦灌区节水技术提升,探索“轮灌+物联网”精细化灌溉管理模式,利用已建成的灌区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辅助决策,科学制定灌溉制度,有效发挥水资源利用效率。10~12月通过走访调研,推动条件成熟的灌区开展水效领跑者创建活动。(责任单位: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市淮涟灌区管理所、市洪金灌区管理所)

2、企业节水增效工程。开展工业节水系列专项行动。1月下达市管用水单位2021年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7月深入供水企业,组织“供水管网减损”和“特种用水行业节水”专项行动。8月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和“工业节水”专项行动,指导工业企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9月开展“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和“超定额超计划‘两超’整治”专项行动,协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深入建材市场,组织用水器具抽查活动。(责任单位: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3、城市节水深化工程。全力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核工作,确保顺利通过。3月召开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迎检推进会。结合第29届“世界水日”、第34届“中国水周”,于3月下旬举办第11届淮安水文化周活动,开展节水成果巡展等系列节水宣传教育活动。4月初步形成复查迎检档案资料。5月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相关材料和节水宣传片上报工作,准备好迎检现场,举办城市节水宣传月暨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迎检宣传活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办公室、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4、社会节水提标工程。实现节水型社会全覆盖,4月指导各县区及相关用水户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5月指导各县区开展节水工作特色化建设。6月对2020年度省级节水型学校申报单位开展市级验收及申报材料上报。7月检查推动各县区落实水资源费八折优惠政策。11月完成各类节水型载体市级验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利用作为推动社会节水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在专项规划、激励政策、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大探索与投入。年落实示范项目不少于4个,力争落实1个合同节水项目。(责任单位: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5、节水监管强化工程。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关工作。1月做好省对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2月开展市对县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4月完成2020年度全市水资源公报编制。5~6月完成《淮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修订)》报省水利厅审查,报市政府批复实施。6~9月组织开展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通报问题整改工作。(责任单位:水资源管理处)

6、节水法制建设工程。4月修订起草《淮安市重点用水户监督管理办法》。5月完成《淮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送审稿上报工作。针对违反《江苏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相关违法行为,及时排查收集线索,适时开展执法行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市水政监察支队)

二、清水行动

7、“三水”根治攻坚工程。系统开展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萍等水面漂浮物治理。1~3月总结“三水”治理调研成果,配合出台相关制度文件。4~10月根据三水调研成果,开展百日攻坚系统治理,并适时开展督查。10~12月总结形成治理经验。(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8、城乡畅源活水工程。统筹实施城乡水系连通和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畅源活水方案落地,实施2020年淮安市城区河道轮浚工程,一季度完成清淤,二季度完成验收。实施县乡河道疏浚,1~4月进行方案编制招投标,5月全面开工建设,12月组织扫尾并开展县级验收。(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水利规划服务中心)

9、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对现有生态样本河道进行扩面提质增效,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构建美丽幸福的生态河湖。联合河海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实施城乡清水科技攻关项目,分析研究导致水浑、水脏的各类因素,围绕“浊变清”目标,分类组织课题研究,提出治理措施,分步推进项目试点,为城区河道骨干河湖及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探索经验。强化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1~2月督促各县区编制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启动项目招投标工作。3~5月各县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面开工,10~12月强化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确保年度任务当年完成。开展生态示范河道创建,投资2.5亿元建设红旗河、纬渠、利农河等8条示范河道,推进岸线修复,打造优美的生态空间。1~10月组织督查推进,11~12月申报省级生态示范河道。(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10、退圩还湖治理工程。开展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治理保护。在洪泽湖退圩还湖实施方案获批的基础上,结合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完成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工作,4月组织召开全市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推进会,部署住家船攻坚和退圩还湖启动工作,加快内源污染整治。年底完成2021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退圩还湖土方工程等。(责任单位: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生态河湖处)

11、入湖河道整治工程。继续开展洪泽湖等湖泊入湖河道治理。跟踪洪泽湖10条入湖河道整治情况,年内完成南淮泗河等洪泽湖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推进外源污染整治,保障入湖水质达标。(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

12、滨水景观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大运河里运河城区段市管水利工程景观提升工程,一季度完成建筑物改造,二季度完成西片区绿化,三季度完成东片区绿化,四季度完工验收。开工实施市区段岸线整治工程,一季度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批,二季度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开展施工图设计,三季度组织施工招标并开工建设,四季度全面施工。(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三、护水行动

13、“234”整治巩固工程。深化落实河长、湖长和断面长制,常态化开展“两违三乱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河长抓、抓河长,强责任、强监管”机制体制保障,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有效履职的良好局面。做好河长制技术助理工作,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建立巡查台账,对巡查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登记跟踪。(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水政监察支队)

14、河湖规范管控工程。实行划界全覆盖,2~6月完成大中型灌区干支渠、县级重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7~12月启动乡级及以下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编制完成市、县(区)两级58条骨干河湖保护规划,1~3月组织市直和县区河道保护规划审查,4~12月完成政府层面报批。定期开展对城区大运河、里运河等河道堤防巡查,规范涉河项目,提升河道空间管控意识。对二河等涉河项目进行普查,查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涉水项目建设管理,3月出台小微项目审批办法和涉水项目建设管理制度,4月确保部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落实到位,5月下放一批市级涉河项目审批权限。(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水政监察支队、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15、智慧监管提升工程。常态化做好科技强监管管理工作,注重人技结合,建设一支市直水利系统信息化巡查队伍。利用 “千里眼”平台、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开展河湖、水源地巡查。千里眼平台,每天巡查一次;人工每周巡查二次;无人机每月巡查一次。11月完成淮安市饮用水源地应急预案修编,并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持续优化智慧河湖长制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感知一张网、河湖一张图、使用一盘棋、问题一站通、生态一体管”的河湖智能管理大平台。(责任单位:办公室、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生态河湖处、水资源管理处、市水政监察支队、市入江水道管理所、市古黄河枢纽控制工程管理站)

16、三级联动扩面工程。推广县乡村河道管护三级联动,形成全市推广方案,科学确定河湖管理事权,落实基层巡查职责,充分发挥河湖网格化、段格化管理中群众作用。3月份完善骨干河湖网(段)格化管理机制,4~6月份划分河湖管理事权,7~12月调研并制定骨干河湖管护跨区联动机制。(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入江水道管理所、市古黄河枢纽控制工程管理站)

17、五湖联防共治工程。出台我市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方案,形成常态化机制,统筹推进“五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治理和管护的目标。以洪泽湖为试点,成立洪泽湖联合河长制会议平台,聘任洪泽湖涉湖县(区)、乡、村级联合河长,开展洪泽湖联合巡湖与联合河长制启动仪式。9月举行“五湖联防联控、多方共治共享”签约活动(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射阳湖)。(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入江水道管理所、生态河湖处)

18、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市县(区)水利部门、水利公安联合执法。不断深化执法能力建设,6月举办全市水利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班。9月组织开展2021年度全市水利系统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活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市水政监察支队)

四、配水行动

19、重大项目突破工程。按计划有序实施流域治理、区域治理、城市水利、农村水利、水生态建设、水利管理六大类工程,年度计划完成水利投资3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启动实施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等,继续实施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淮安市境内工程、淮河干流除险加固工程及滩地居民迁建工程等。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等实行清单管理,完善工程建设风险防范机制。(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水利规划服务中心、市水利工程安全和质量监督站)

20、用水计量配置工程。全面推动治水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配置,开展生态河湖健康评估。1~3月科学下达用水计划和水资源管控指标,推进生态流量(水位)确定和管控工作,8月启动编制重点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完善用水户用水档案和统计制度,强化重点用水户监管。落实生态管控措施,对境内的南水北调输水干线、苏北灌溉总渠等重要河流断面节点和湖泊水位、水量加强监控。(责任单位:水资源管理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

21、水旱防御预备工程。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2月组织开展市、县两级水利工程汛前检查工作。对盱眙中型水库“三乱”“两违”整治情况进行检查督查。5月底前对县(区)防汛队伍进行专业培训,组织防汛抢险演练。完成盱眙周港水库防渗处理。防汛物资保障方面,完成2021年度防汛物资采购项目,计划采购一批新型抢险设备,以满足新形势下防汛抢险需求;推进西仓库(杨庄仓库)建设一期工程,加快现代化改造提升。(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工程运行管理处、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

22、水源科学调度工程。不断推进防汛防旱决策指挥智慧化、巡查防守社会化、抢险救援专业化、调度管理精细化、督察问效常态化,实现防汛防旱“五化”提升。密切关注雨水情,统筹协调流域、区域关系,强化科学研判、会商协调、精准施策,强化用水计划和日常调度指令执行,重点做好洪、涝、渍、旱、台等灾害防御各类工程调度。继续推进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和环境提升,12月完成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估和涟水县涟水湖应急备用水源地达标建设。(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水资源管理处)

23、智联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涉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项目, 5月底前完成城市防汛视频监视系统建设并投入试运行, 9月组织城市防汛视频监视系统项目验收,10~11月组织实施全市境内重点河湖堤防视频监视系统增建项目,12月对全市涉水信息资源共享项目进行整体验收。建设防汛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1~5月做好信息化平台设计前期基础数据资料收集以及流程梳理等工作。6~10月完成功能设计、开发及硬件及软件配备安装。11~12月做好项目验收以及推广工作。(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

24、水管单位创建工程。启动茭陵站国家水管单位创建,制定省、市、区投资经费项目方案,实施茭陵抽水站一站、二站厂房维修及管理区综合提升和改造。6月完成省水管单位复核(盱眙桂五水库、淮安茭陵站、洪泽砚台船闸3个省一级、淮阴区六塘河船闸),11月完成盱眙马港等15座省规范库复核。洪泽河湖管理所、淮阴区盐河电站、淮安区运东电站争创省三级管理单位,盱眙县新创5座省规范化小水库。完成水库移民后扶工程建设项目6000万元左右,建成黄花塘莲塘社区“美丽库区,幸福家园”。(责任单位:工程运行管理处)

五、乐水行动

25、水情教育普及工程。策划水情教育读本修编,出版淮河水文化系列丛书,做好全市水利志编纂准备工作等。在清晏园、樱花园等场所开展水情教育,于第29届“世界水日”、第34届“中国水周”以及其他重大节日期间,利用清晏园内总督河道部院、治水名人馆、镇水馆等展馆展室,积极开展水情宣传教育活动以及水情实景课堂活动。6月开展水情“六进”活动,7~8月开展水情教育夏令营活动。(责任单位:办公室、樱花园、清晏园)

26、水利品牌打造工程。加快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对接中国水科院持续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陈内容编制工作,配合市大运河办、市文旅集团做好展陈形式设计单位遴选,待确定展陈形式设计单位后,积极与形式、建筑设计团队对接,进一步增减、修正展陈内容。围绕我市中国水工科技馆展示中国水工历史、水工科技,建设“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品质的标志性展馆目标定位,计划联合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于10月举办中国水工科技论坛。(责任单位:市清晏园、市水利学会)

27、幸福河湖建设工程。完成二河、古盐河等试点建设,制定出台幸福河湖建设地方标准及规范。开展古淮河保护系列活动,4月组织召开古淮河保护联席会议,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古淮河河湖达标检查。继续高位推进洪泽湖治理保护,9月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洪泽湖治理保护高峰论坛”等活动,深入推进洪泽湖执法巡查常态化、长效化。3~4月举办第四届“樱花节”美丽幸福河湖主题活动。(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办公室、市水政监察支队、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樱花园)

28、水利景区创建工程。组织申报金湖三河湾、白马湖部级水利风景区。开展清晏园国家4A级景区创建,完成清晏园古建修缮工程,实施景区内展馆布展工作。(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清晏园)

29、河湖资源利用工程。组织河湖水域岸线开发利用调查,全面了解我市河湖库水域岸线开发利用状况,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水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2~6月全面摸排河湖库基本情况、开发利用项目占用水域岸线情况,分类建立台账,建设涉河管理信息系统。2~8月组织县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试点、验收等工作,推进白马湖资源开发利用试点。下半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出台分类型、分等级的河湖岸线资源管理利用办法。(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

30、水利科普推广工程。3月联合市科协、气象局等单位开展水利与气象科普知识大赛。联合市科协等单位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大赛。做好樱花园部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点提升建设,制订水土保持文化宣传、推广方案,进校园对接春游参观活动,年内开馆接待游客。(责任单位:办公室、市樱花园)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农药;光生物;降解;生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 X132;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18-03

1 农药污染状况

随着农业病虫害的增多,农药的使用量也与日剧增。我国20世纪末农药的投放量如表1所示[1]。与化肥相比,农药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的特性,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更为恶劣,客观上造成我国水域环境及生态环境污染的日趋严峻。

2 光生物降解农药

2.1 光降解土壤中农药

2.1.1 有机氯类农药。太阳光曝晒可增强土壤中有机氯类农药的降解:DDT可转化为DDE。γ-BHC的光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降解常数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降低;当有机碳含量不变时,光解常数随铁含量增加而提高,低有机碳含量土壤中,Fe2O3对γ-BHC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2.1.2 有机磷类农药。研究表明,土壤黏粒含量和土壤湿度是影响有机磷类农药光解的主要因素。光解速率随黏粒含量减少而增大;土壤湿度对光解速率影响随农药品种和土壤类型不同差异较大,湿土壤明显有利于氟乐灵的光解。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对光解速率影响不明显。

2.1.3 有机氮类农药。阿特拉津除草剂在粒度较小的土壤中光解速率较大,光解深度也较大;阿特拉津的光解速率在湿土壤中大于在干土壤中;土壤的pH值对其光解速率也有影响,即酸性和碱性土壤均可促进阿特拉津的光解,在中性左右的土壤中,它的光解速率会有一个最小值。另外,土壤中腐殖酸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均会增加阿特拉津的光解速率。

2.1.4 菊酯类农药。光分解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表土中的消解起了重要作用。在田间条件下它们能被阳光迅速降解,因此它们几乎不存在从土壤迁移转化。氯氰菊酯等3种农药在0.5~1.0 mm粒径范围的土壤中光解速率最大,在0.10~0.25 mm粒径范围内光解速率最小,说明其合适的通气孔隙有利于农药在土壤中光解。

2.2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农药

现代农业应用的农药是根治病、虫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农药能长时间地残留在环境中,并随食物链移动,产生生态毒害作用。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库和集散地。农药进入土壤后,可以被淋溶、蒸发、吸附和降解。土壤中农药的生物降解是农药转化和解毒的主要途径。

农药的生物降解受土壤温度、含水量、pH值、有机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农药既可在厌氧条件下降解,又可在好氧条件下降解;有些农药则仅能在其中之一条件下进行降解。

现已明确参与农药降解与代谢的微生物有:一是细菌类。如极毛杆菌、黄杆菌、农杆菌、棒状杆菌、芽孢杆菌、芽孢梭菌。二是真菌类。如交链孢、曲霉、芽枝霉、镰刀霉、小从壳属、青霉属。三是放线菌类。如小单孢属、诺卡氏菌和链霉属。

土壤中的农药微生物代谢不同于矿化作用,也不同于动物代谢。微生物对农药的代谢除使农药被氧化或还原而降解外,它们还将农药作为营养或获得能源的物质。如在厌氧条件下很容易分解γ-BHC和α-BHC的契形梭菌,能将BHC的这2种异构体分解为γ-4氯环乙烯和α-4氯环乙烯而获得本身生长所需能源。但不论是细菌、真菌还是放线菌,其主要代谢反应或途径都是大致相同的,即为β-氧化作用、乙醚裂解作用、环氧化作用和脱卤素作用等。此外,只有微生物才能裂解芳香环类农药。

2.2.1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较难降解,但还是可以缓慢降解的。这类农药虽然在厌氧和好氧条件下均能进行微生物降解,但在厌氧条件下降解速度更快。例如:DDT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能使之脱氯变为DDD,或是脱氢脱氯变为DDE。DDD和DDE都可以进一步氧化为DDA。DDD、DDE的毒性虽比DDT低得多,但仍有慢性毒性。DDT在好氧条件下分解很慢。

与DDT相比,BHC(丙体666)比较容易降解。如前述,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很容易分解γ-BHC和α-BHC,使之成为本身的能源。胡荣桂[2]研究表明,稻田在淹水条件下,84 d后土壤中微生物对γ-BHC可降解98.4%,不淹水的稻田中微生物对γ-BHC只能降解34.5%。因此,有人提出,以加水的方法来促进微生物对旱地BHC的降解。

其他的有机氯农药,如艾氏剂、异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等是环境中最稳定的农药,因此其降解的速度非常缓慢。

2.2.2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很易降解,既能直接水解和氧化,也能被微生物分解,其降解速度随土壤温度、湿度和酸碱度增高而加快。如马拉硫磷可以水解,也可在绿色木霉和极毛杆菌属作用下分解,反应产物可彻底降解为磷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等。

其他的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乙基对硫磷,能被枯草杆菌降解,所含的硝基被还原为氨基。有些微生物能使对硫磷水解为P-硝基酚,将其中的毒害成分降解为无毒物质。

2.2.3 菊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一类结构类似天然除虫菊的人工合成农药。这类农药急性、慢性的毒性都低,降解慢,除了氰戊菊酯等个别品种外,对人畜和环境较安全。

菊酯类农药在土壤表层,能被阳光迅速降解,在土层1 cm以下主要为生物降解。表2列出了3种菊酯类农药在不同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3]。

2.3 光生物降解植物中农药

水系中在阳光辐射下藻类可引发产生H2O2、′O2、O2-等活性氧物质,经过光化学反应又可生成氢氧自由基OH和RO2、R等有机自由基。这些活性物质,对农药具有强烈地氧化、分解作用,最终可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处于这种水系的待降解农作物,通过吸附作用、生物富集作用、自身的呼吸作用等,将上述活性自由基物质吸收于植物体内,这些活性物质则可将植物体中的农药残留逐渐氧化、分解。例如,对BHC农药,则可使其产生脱氯反应,而逐渐降解,其降解产物在植物舒张收缩中随细胞放水排出体外。

在阳光下,藻类产生一种过氧化氢酶,这种氧化酶对苯胺类化学物质氧化速度很快;在阳光下,藻类释放出一些光敏剂,它可以敏化水系中各种反应,加速对有毒污染物的降解。

在藻类存在的水系中,藻引起的光强度减弱作用很小,不会对光化学降解产生明显影响。

光生物降解技术,可以移植到人工光生化反应器中进行,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此时的光源将采用人造光源,人造光源的光强在局部范围内可以比辐射于此的太阳光大许多。

3 生物修复

3.1 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

农田污染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占其总面积的1/10以上,不仅污染面积大,而且每年由于土壤污染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巨大,达250万t[4]。

土壤污染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现象如洪涝、火山爆发和矿化作用等因素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一系列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工业活动、石油开发、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等,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大量有害物质积累和残留。土壤的污染,使得有毒及致癌物质在动植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各类生物以至于人类。

3.1.1 农田生物修复机理。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无害物质的技术和方法。与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安全、破坏性小、效果好、操作简单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根据微生物的来源,可将微生物修复分为自然衰减法、生物刺激修复技术和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其中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具有菌浓度高、降解能力强、降解迅速等特点,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日益广泛。

3.1.2 生物强化修复土壤程序。生物强化修复农田土壤,工作程序如图2所示。

(1)考察菌群。考察生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以及外源微生物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获得更加有效、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污染物降解菌;另一方面,是提高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实际成功率的基础。

(2)菌群筛选。将具有污染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分离出来是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成功的基础。例如,从微生物的微生态效应出发,利用真菌和细菌的生长条件及降解石油方面的互补性,构建了由细菌和真菌组成的混合菌剂,接种这类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高于细菌和真菌分别降解率之和。

(3)菌群固定化。利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可以将微生物接种入土壤中,是一种保证外源微生物在陌生环境中生长并不断积累生物活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载体(土壤)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附着的表面,其载体的内部孔道可为各种微生物提供良好的保护性环境;另一方面载体内包埋的营养物质可有效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石油烃、苯酚、氯代苯酚等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4)引入共底物。一些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降解),而在可供微生物所利用的优质碳源存在时,微生物可通过共代谢过程降解污染物。例如,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降解过程中加入无机碳源,不仅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而且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失为提高生物强化修复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5)修复技术的联用。对某地区的土壤进行某一种单一的生物修复时,有时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当考虑合理地使用多种修复技术的联用。例如,石油污染的土壤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盐污染。高浓度盐离子的存在会抑制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生物降解。如果将秸秆填埋发酵技术与生物强化修复技术结合起来会达到土壤修复目的。此时,利用秸秆及其转化产物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强化了石油烃的生物降解。

另外,将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与适宜的作物种植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1.3 土壤生物修复实例。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实际应用,许多发达国家均有成功案例。据Susan报道,具有代表性的案例[5]如表3所示。

3.2 湖泊的生物修复

湖泊污染修复的关键是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实质是活性氮、磷元素不断从污染源进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富含氮、磷的农田排水及人类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此外,还有湖底淤泥中沉积的有害物质,其氮、磷的不断释放。

如何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恢复湖泊水体的功能是整个世界需要解决的难题。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科学家已经探索尝试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大类几十种方法,或工程费用昂贵,或二次污染严重,或治理速度太慢,其效果都不尽人意。目前,可供选择地生物修复湖泊技术有以下几种。

3.2.1 李召虎的“源、流、库”学说及其一体化治理技术。李召虎根据其在美国参与美国公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技术与经验,导入植物生理学,提出了“源、流、库”学说,开发了适合我国特点的《湖泊富营养化(源—流—库)一体化治理技术》[6]。该技术采用生物学手段,对源—湖泊上游源头排放的污染物、流—源头至湖泊水流中的污染物、库—进入湖泊水体的污染物,进行一体化治理。通过发挥嗜养微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惰性化)和清除养分的功能,健全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彻底根除湖泊富营养化,修复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李召虎利用微生物组合与其他天然生物产品对富营养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在分解的基础上将活性氮、磷物质转化为惰性物质。应用该项一体化治理技术,已成功治理了富营养化湖泊水体1亿m3,治理的湖泊面积从0.3 km2到数十平方千米。

3.2.2 EM法投放有效微生物。李雪梅等在华南植物园往重度富营养化的人工湖投加多糖EM菌剂进行试验[7]。在1 000 m2的湖中投放60个固定了高浓度EM的泥球,75 d后湖水的变化如表4所示。

湖水透明度的提高,原因在于EM抑制了水体藻类的生长,从水体叶绿素看,投菌30 d,表面就从3 780 mg/m3降到130 mg/m3,下降了96.6%。从此案例看,EM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是有效的。

3.2.3 Clear-FLO系列菌剂。该菌剂是由美国一家公司研究开发的系列产品[7],专门用于湖泊和池塘的生物清淤、养殖水体净化、河流修复及污泥去除等[8-9]。采用此菌种修复湖泊、河流亦有不少成功案例(表5)。

4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范瑜.遥感技术在宏观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2,15(1):22-24.

[2] 胡荣桂.农药污染与土壤微生物[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3,15(3):24-27.

[3] 朱忠林,单正军.溴氟菊酯的光解,水解与土壤降解[J].农村生态环境,1996,12(4):5-7,36.

[4] 刘铮,张坤,花秀夫,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J].生物产业技术,2008(4):32-35.

[5] 戴树桂,董亮.表面活性剂对受污染环境修复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9):420-424.

[6] 毛喜英.浅谈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整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学,2009(6):132-133.

[7] 顾宗濂.中国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修复[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1):42-45.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文6

(一)安全度汛措施全面落实。

1、全面排查工程隐患。汛前检查阶段,市防指对全市重点地段进行了实地勘查,共查出各类堤防险工险段*处,病涵4座,病闸20座,病泵站23座,并及时落实除险加固措施,确保安全渡汛。同时,对现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和完善,组织实施了梁溪河东部地区防洪排涝工程和*桥西路段运河堤防整体防渗处理,确保了沿线防洪安全。

2、修订完善工作预案。针对近年来水情、工情发生的新变化,结合汛前检查发现的问题,各市(县)、区防指对各级防汛防旱防台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各类涉河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力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施工导流方案和安全度汛措施。

3、落实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全市目前共组建抢险队伍*个,总人数*人。全市共储备防汛物资(包括镇级)草包__万只,编织袋*万只,木材__立方米,毛竹4.7万枝,树棍3.99万根,铁丝29吨,元钉7.8吨,柴油73.33吨,块石19060吨,土工布8.968万平方米。汛前,各级防汛抢险队积极组织开展防汛演练。

4、加强信息系统维护管理。目前,我市防汛指挥系统已完成了10个水文遥测和水利工程运行参数遥测分系统(共计178个站点)及35个水利工程视频监视分系统的整合,完成了省市区三级联网,联通市政府、市军分区、气象局、水文局及相关防汛部门。汛前,市防指认真做好防汛指挥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由专人定期进行检查,与市(县)区及工程管理单位防汛指挥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运行正常。

(二)治太重点工程有序推进。

1、实施生态清淤。__湖生态清淤年度工程已开展招标并进入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年内将完成200万方的清淤任务。

2、开展调水引流。结合市防汛形势与水质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启城区调水泵站,加速水体流动,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截至7月1日,望虞河__水利枢纽今年累计引长江水6.4亿立方米,其中入贡湖水量2.9亿立方米;梅梁湖泵站今年累计调水3.5亿立方米,大渲河泵站累计调水1.2亿立方米,城区河道调水达1.16亿立方米,在改善城区及太湖水源地水质方面起到了明显成效。

3、建设引排工程。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已完成通水目标,正在进行扫尾工作。新沟河、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等三项工程均已完成可研报告的技术审查,其中新沟河工程已配合省厅完成各项前置审批手续,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正由省水利厅、水利部太湖局负责开展前期工作。

4、提升蓝藻防控处理能力。黄泥田港藻水分离站和渔港堆场蓝藻处理主体工程已经投入试运行,预计7月底全部完工。进一步完善了《__市蓝藻集中突发应急预案》和《__市太湖湖泛巡查及应急处置预案》,并制定了《__市蓝藻打捞与处理管理办法》。全面启动蓝藻打捞与湖泛巡查工作,沿湖各地已进入蓝藻打捞常态化工作状态。截至7月,全市共计打捞蓝藻36万吨,打捞水草漂浮物等1万吨。

(三)农村水利建设平稳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平稳推进各项农水工程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总土方__万方,其中农村河道疏浚土方694.42万方,加高加固圩堤__公里、土方91.9万方,新建、改造圩口闸48座、机电泵站221座,修建防渗渠道459公里,新建、改造塘坝36座,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平方公里。省以上重点农村水利项目推进顺利,__市、__市、__区20__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已完成80%以上,*区20__年度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完成90%以上,惠山区__年度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基本完成。农村水利现代化示范工程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示范镇创建、标准化泵站、万亩圩区达标建设、农村水利信息化和基层水利站标准化建设等一批精品农村水利工程正在有序开展。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在巩固原有管理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水资源管理力度增强。

1、编制水资源规划。编制完成了《__市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控制规划》和《__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并通过专家审查;正在编制《__市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地规划》、《*市水功能区划调整论证报告》,已形成送审稿。

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向各市(县)区下达20__年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层层分解,抓紧实施、有序推进,年内计划完成6家节水型企业(单位)、2个节水型社区、5个节水型学校、1个节水型灌区和8个节水减排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今年3月,省政府还正式命名无锡市为“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今年3月,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完成宛山荡水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建设二期工程;开展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确立了3大类、37项的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定量掌握、科学评估水生态保护修复效果。

4、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围绕省政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统一部署,按照“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可靠、监控到位、信息共享、应急保障”的要求,完成《市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启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作。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水生态良好,实现“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

(五)依法治水能力不断 提升。

1、加强“河长制”管理。河长制管理实现“五个全覆盖”,即河长制管理范围全履盖、河长制管理职责全履盖、河长制管理内容全履盖、河长制管理资金全履盖、河长制管理监督全履盖。各地逐步落实“河长制”目标考核制、工作督察通报制、奖惩激励机制三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