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例6篇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1

全文主体内容有三个部分,即什么是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计算机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优缺点、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进行。

【关键词】家庭教育;计算机网络;学生

1 什么是家庭教育

1.1 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中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一般是子女从出生到入学之前这一段时间内,由家长对他(她)实施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称为“学龄前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从出生一直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对他(她)实施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一般称为“终身家庭教育”。

学龄前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受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它还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终身家庭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起点和摇篮。从胎儿起,孩子就在体内受到母亲气质性格的影响。从孩子身体的发育、智慧的启迪、言语的发展、待人接物的常识、行为习惯的养成到本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等等,无一不在家庭这所学校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最早,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程度最深。

1.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启蒙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咸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⑵长期。陛。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和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与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大得多。

⑶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

⑷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1.3 家庭教育开展的现状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几乎天天在反复强化,而这些都不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因此,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学生家长的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从丽导致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表现为:

⑴简单粗暴。家长固守“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信条,因而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打骂的方法教育子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罚”。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除了“体罚”外,还有“心罚”。“心罚”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对子女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过多的干涉、过分的严厉和冷漠;

⑵娇惯溺爱。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懂事了,或者认为“我对他好,他将来才会对我好”等。于是对孩子不进行必要的严格要求和教育,而是包办过多、迁就过度、保护过分、享受过优;

⑶唠叨说教,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特点“示范性”认识不够,而太看重口头教育,经常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口头说教;

⑷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互相矛盾。互相矛盾表现为家长本人对子女的要求不一致;家长互相间对子女的教育不一致;家长与学校的教育不一致。主要常见于家庭几代同堂结构模式中,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或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扶一有,使缝伛灭禽邑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⑸错误的行为导向:家长的言譬经常违夏社会道德,极小剖约甚至怂恿、教唆、逼迫孩子违法犯罪。这些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但会造哎孩子心理压力,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最初的乃至主要原因。

2 计算机网络与家庭教育

2.1 计算机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益处

2.1.1 网络带来了教育方式的改变。

从广义来说,学习也就是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传递。求新、求快、求奇的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特点,网络本身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信息的实效性进一步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传播的时空限制已基本消失,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之中。网络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方式。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拓展,新的教育方式也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因为具有强制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捕捉知识的主动性大打折扣,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教育因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接受知识和观念。现在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的开放教育系统正在形成之中,作为制度性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的部分社会职能会由网络来承担。目前,网络学院的学生已经在多所大学开始学习。可以预见将来通过网络完成学业、掌握生活技能的会大有人在。

2.1.2 网络带来了交往方式的改变。

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作为媒体,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各样的读者论坛、卿天室、“虚拟社区”使读者间可以直接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

目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自己的交友空间,但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走出家门在交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苦恼。在大学生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的恐惧和烦恼几乎超过学习方面。再者现代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爱好各异,加之学分制的实行,传统的班组概念越来越弱,每个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活和空间,对待朋友既希望他能招之即来,同时有时也需要挥之即去。“君子之交淡如水”已是越来越多孩子追求的境界。网络上的隐蔽性、不担负责任正可以满足学生的交友需求。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需的世界抒感,交流思想,派遣空落。

2.1.3 网络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多项调查显示,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买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等概念层出不穷,以共同的网络倾向为基础的网上俱乐部、网友联谊会、网上社区孕育而生。在将来,网络将成为生活的必须,孩子无疑会成为网络中晟自由的畅游者。

2.1.4 网络带来了成才方式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将为孩子的创业和成才提供更多的机遇。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产业像计算机网络这样激发起年轻人极大的创业热情。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孩子的自主创业行动,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首次创业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甚至更低。更重要的是,创业的成功和经历,使他们改变了对成长的传统看法和判断依据,注重的不仅是文凭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技术。

网络像一匹黑马,闯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并将伴随他们一路前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网络也是如此,它带来无限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2.2 计算机网络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即有利就有弊。计算机及其网络从现况来看存在着缺点。网络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网络成了孩子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第二,网吧成了孩子寻找精神寄托的场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在虚拟世界里沉沦,有的从聊天开始发展网恋,有的甚至利用网络行骗;第三,网络成了孩子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第四,网络成为孩子忘却生活烦恼的“防空洞”,生活不顺、时间没法打发时,他们首先想到网吧,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迷其中;第五,上网滋生孩子开支的“黑洞”,极易诱发犯罪。有的学生因为迷恋网络游戏,竟然导致父母放下工作前来“陪课”;有的高校学生发展到租下整个网吧,几十个同学通宵“混战”;有的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十几天不回家。可以看到的是,9 0%的学生上网不是在学习,而是玩网络游戏或聊天。深夜的网吧更是不堪入目,有的学生上了黄色网站以后,产生真实体验迫切欲望。学生有的是时间、精力,缺少朐是自立、自理和自控。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乐趣的情况下,社会诱惑越多,出现的问题会越多。学生上网的动机是以娱乐为主,而家庭购买电脑主要是为了孩子学习,老师对学生上网的态度,也是希望学生用于学习的比例最高。可见,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成人社会的希望相差甚远。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迷信和反动的信息,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沉溺其中,并逐渐遭受毒害。学生在网上交流所使用的污言秽语就更为多见,特别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可以看见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字眼。对于这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排斥,因为网络也不可能被人排斥。而对网络文化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则是最令人担忧的。

3 面对计算机网络的挑战,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不乏其数,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心骨,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孰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班主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只有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家长、指导家长、提高家长素质的责任,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效果。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和家长们共同唱好校内外”一台戏”是班主任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此,班主任应采取适当的手段和家长共同面对计算机网络的挑战,尽量引导家长采取以下措施:

3.1 根据时代需求,调整家教思路

理顺家教思路的前提是了解时代的需求,为此,要走好以下四步:

第一,要调整好家庭教育的视野。家教的视野决定了家教的质量,决定了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而新时代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被本民族、本国认可,更要被世界认可。因为在这个时代,地球己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孩子的素质必须与整个世界的需求相吻合。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必须从原先的民族强盛、国家发展、区域富强等狭隘的视野扩展为全球发展的视野,以培养孩子具有新文明时代的基本素质。

第二,要调整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源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现代合格的”世界公民”,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素质,因为可持续发展文明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为此,家庭教育必然要把可持续发展文明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价值目标,以适应孩子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要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主要承担的是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则随着文明时期的变迁而变化。当代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文明。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地获得过,如:世界各地涌现昀各种各样的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素质教育改革等。如何将孩子零散的粗浅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内化为系统的完整的知识,这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在新世纪,传统的家长式的家教方式逐渐被遗弃,一种民主开放的新型家教方式出现在现代家庭中。因为现代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多地在同辈之间相互学习。家长的社会权威逐渐被削弱,由主导地位变为辅导地位。所以,现代家教的方式应该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

成长。

3.2 根据时代要求,形成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素质

孩子形成新文明素质的关键,要掌握好四个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文明观:

⑴全球观。全球化是当代不争的事实,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它按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并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孩子从小就形成立足于人类整体论和人类共同利益论的全球观念,是孩子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为此,家长首先要具备全球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全球观处理问题,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在具体生活事例中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对孩子进行全球观的教育,做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最后,要引导孩子防止走入仅以地域为墓本特征的外在全球观的境地。

⑵环境伦理观。孩子在人类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环境伦理知识是社会与历史发展的需要。为此,家庭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对孩子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第一,要让孩子明白: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己成历史;人是自然的一员,必须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基本伦理行为和道德水准的新尺度。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参加各种保护自然、优化环境等活动,让孩子形成环境伦理的基本观念。

⑶适度需求观。适度消费观念要求的是生存性的物质消费,但也兼顾某些正当的可控的符合理性要求的享受性物质消费。其中生存性物质消费的标准是保障人们过上一种体面的符合人的身份的生活;享受性物质消费的标准是以消费和享受为目的的物质追求,而享受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享受和消费的升级。

作为未来人才的”摇篮”,家庭必须接纳适度需求观,并通过家长的身体力行,让孩子在正确消费的氛围中自然形成适度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为此,应把握好三点:第一,要采用各种方式让孩子明白享受性物质消费方式是导致人类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存的直接原因,而追求适度消费是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让孩子摆正物质需求在所有需求中的位置,懂得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全面的,物质需求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未必是主要的;作为社会的人,与社会属性和文化本质相关的需求才是人的真正需求。第三,要使孩子明确适度消费观念中”适度”的真正含义,让孩子掌握好物质需求理性的符合人的尊严和身份的尺度。

⑷公正和谐观。它是指社会的公正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人类必须共同发展,确立共同的伦理规范,创建大众参与机制与体制。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懂得如何介入和怎样介入社会是他们社会化的必然前提。为此,家庭教育首党可以通过各种事例和史实告诉孩子:共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只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不能摆脱整体的约束而自行发展;只讲局部发展、个人发展,而忽略共同发展,最后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要让孩子形成立足于人类整体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全球伦理,懂得多样性的世界虽然存在多样性的伦理,但无论如何,都存在一种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最后,要让孩子具备代际公平的意识。不管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只为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后代的利益,都要受到伦理的谴责。具体生活中,应要求孩子为维护后代的利益而自觉限制自己的欲望与需求,甚至作出某种牺牲,如开展保护资源、爱护地球等活动。最后,要使孩子形成积极参与的意识。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根据以上采取的措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应有的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凡是那些不良信息的网站,家长都不应该浏览不健康的聊天室,都应该马上离开,如果不小心点击出了页面,应该马上关闭:

②家长应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甚至不要告诉你最好的朋友;

③家长应不要把自己的地址、姓名、家庭住址、学校名称或电话号码等与自已身份有关的信息提供给聊天室或公共讨论区等;

④没有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学生不要向别人提供自己的照片;

⑤学生应不要理睬暗示、挑衅、威胁信息等一切令你感到不安的信息,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告诉自己的父母或监护人;

⑥在网络上有人以赠送钱物等为理由求你前去赴约或提出登门拜访时应高度警惕;

⑦如与别人面对面的约会,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他们陪同,地点要选在公共场所。有这方面经验的人都建议:尽量不要与网友见面,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总是像在网上表现的那样和蔼、可爱和有趣;

⑧网上的朋友很有可能用的是假姓名、假年龄、假性别,可不要轻易上当;

一般当家长找不到解决孩子沉迷于网络的途径时,就会禁止孩子上网。但是网络世界对孩子的巨大吸引力,使家长的禁令显得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你不让上网,孩子可以偷偷上;你不让孩子在家里上网,孩子可以到网吧上;你在本地的网吧追孩子,孩子可以乘车到郊区甚至临近的城市去上。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都很难受。这就需要家长一方面有允许,而另一方面要加强更有效的科学引导。

参考文献

[1] 《家庭教育学》 赵忠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6-02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导,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和非主流价值观直接冲击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习惯向父母、学校和社会索取,认为是自己理所应得,鉴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许多高校把感恩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日程。针对感恩教育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仅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网络化时代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仍需坚持不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成效。

一、网络化视域中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我管制的缺乏,引起感恩教育淡化

网络以高速发展的状态出现在大学生生活中,呈现资源共享、信息量广泛、信息更新速度迅速等特点,加大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目前,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模式,改变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

1.自我意识个性化。当代大学生伴随着网络一起成长和发展,大部分时间与网络亲密接触。网络世界是一个人的自我世界,纷繁多样的网络游戏,复杂多变的网络消息、评论等牵绊着大学生的心理,使得长期沉湎其中的大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极端个性化。

2.自我认知平面化。网络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疏于口头表达、手势与表情等丰富的肢体语言。大学生长期使用网络,对外界的交流通过指尖敲动键盘与运用特殊网络语言进行简单的平面交流,久而久之会弱化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价值标准异化。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情绪表达的随意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情感好恶的个体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容易形成对传统价值的“异化”,加上一些网络达人不分美丑、不分善恶地随意炒作,任意地散布不良信息,间接地扭曲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极易引起涉世未深大学生的追捧,直接影响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标准,价值标准发生的异化。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引发感恩教育弱化

家庭教育是对社会正在成长的一代进行教育的形式之一,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影响其孩子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对于生活在“四二一”家庭中的“90后”大学生而言,家庭结构的改变,生活环境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转变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生活物质丰富,导致家庭教育方面重智轻德,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家庭氛围让大学生自我意识感膨胀,以自我为中心,感激、尊重、珍惜似乎成了他们成长环境中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责任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意识,不愿付出,渴望不劳而获。

(三)学校教育重心的偏移,造成感恩教育偏颇

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对学生全方位素质培养与人格塑造存在一定的偏颇。学校教书育人功能体现更多的是教学,没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情感沟通,情感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影响塑造与培养大学生感恩教育意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缺乏的不是感恩思想,主要缺乏切实的感恩教育。教育的形式主义是感恩教育的泥潭,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形式主义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让大学生感恩情感钝化与迷失。

(四)社会不良现象的熏染,导致感恩教育遗失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与养成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竞争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功利性、竞争性,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社会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一定形式、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畸形与扭曲。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断侵蚀精神层面,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唯利是图,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道德心淡薄、行为方式示范等。

二、网络化视域中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重构探微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才、成功、成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拓宽感恩教育的新路径。

1.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自身而实现的,感恩教育需要大学生拥有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地内化、提高自我意识。大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发自内心地接受感恩教育观点,通过自我教育进行自身能力的挖掘与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应该树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观念,树立大学生是感恩教育建构的主体的观念,使其带着主动性、客观能动性参加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2.家庭正确引导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成长时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等都会为孩子提供示范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心智的成长,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感恩情怀。引导孩子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尊重孩子的权利,构建感恩教育的平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网络时代步伐,改变教育方式,减少依赖意识,加强自立能力。最后,加强感恩实践,培养责任意识。家长应引导大学生进行实践劳动,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并实施适当的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同时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增强责任意识。

3.学校正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凸显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内容缺乏可实践性,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应当把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

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家长汇聚在一起,由教师集中授课,这种方式沿袭已久,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了的教学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只要有上网条件,家长不来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在网吧,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不用往返校园的奔波,不用耽误宝贵的时间,可以灵活性的学习,甚至走在马路上通过手机也可接收教育信息。另一种变化是由强迫性学习变为选择性学习,过去的集中授课式家长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的课程,缺乏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各取所需的选择性。现在,自己进入教育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浏览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的建立,就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一种创新,从网校开办一年来的实践看,家长对网络家长学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欢迎和接纳态度。《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是符合现代家长学校办学新趋势的。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 三大教育系统 协同教育 网络平台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教育环境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言传身教般的家庭教育、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一种由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组成的新型教育系统逐渐成型——协同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使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同,从而形成合力,已经被纳入了致力于协同教育的研究人员的课题中。其中,网络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最为普遍的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但是,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网络功能性不全、协同要素缺失(社会教育系统被忽略)、平台稳定性不好等问题困扰着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导致已有的平台效果并不能达到所希望的水平。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纷纷投入到新型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中。

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相关调研,首先在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相关成员中进行走访调查、网上问卷调查等,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网站搭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进行需求分析,为搭建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作铺垫,为“基于网络平台的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作前期的准备,从而运用协同教育的理念促进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全面成长。

1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理论基础及需求概述

1.1理论基础

1996年,刘纯娇在《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协同教育”的概念,她认为协同教育是将协同学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但是她只探索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系统两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的关系。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教育系统是由家庭教育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和社会教育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教师不能独自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智力、个性、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技能和养成一定的态度需要社会公民和家长这些成年人提供帮助(Dodd & Konzal,2002,p27)。

南国农教授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指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在这篇论文中,南教授特别指出,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尤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三位一体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他的介绍,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搭建先进的平台”。在黄立新的《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一文中,他也指出:协同教育平台是关系着协同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认为,协同教育平台的工程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两类,其中一类就是协同教育网站,这和本文所研究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正相契合。

1.2需求概述

在网络与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相比于传统的家校协同方式(如短信、家长会、家访等),网络平台具有信息时代明显的优势。如图1所示,在网络平台中,交流和共享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某一个学生与其家长相互交流讨论而避开了原来群发短信时的不便性,并且社会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作用(如:专门开辟的社会教育专栏,提供相关社会教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为协同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形式,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联系变得紧密而有序、有效。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研究是时势所趋。

近年来,有关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发展迅速,网站平台多达几百个,如:“阳光通协同教育平台”、协同教育门户网等,有一些一线教师利用非专业的平台:如QQ群,博客空间等。它们为当今的协同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问卷、访谈调查反馈的信息与数据,现今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现状为:

(1)家庭、学校常规联系基本满足。家长可以借助协同教育门户网等了解孩子的学习课程进度等。

(2)与社会教育系统的协同缺失。在笔者所调查的平台中基本不涉及社会教育系统,协同教育的“三位一体”教育系统不能完全实现。

(3)平台稳定性低、特色功能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存在访问不稳定的问题,而且其协同功能仅限在资料交流、信息交流等,特色性不强。

2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用户分析

调查与分析平台用户,了解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可能的服务对象和需求,规划与设计符合目标用户群的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功能和服务,吸引他们对网站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成功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

2.1 中小学生是平台服务的中心

在三方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无论是哪一方都是围绕中小学生进行的。我们在规划平台之初,就应该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作为平台各项功能建立的出发点,如学生年级的分类、学生学习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成长相关点等,这些都是平台中各栏目所建立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学校教师是平台服务的主导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它两方面高出一筹,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是主导用户,平台中的功能与栏目应该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适应,如应满足教师上传教育资料、回答教育问题、与家长相互沟通等需求。

2.3 家庭家长是平台服务的重心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智慧启迪、人格形成都具有重大影响。三大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基地就是家庭,通过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家长与学校、社会联系、合作,从而形成协同教育。

2.4 社会教育是平台服务的延展

社会教育通过环境熏陶、社会活动和大众媒体宣传对学生施加影响,同时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提供机会。通过实行教育改革,开展社会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协同学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同步、协调、互补,协同一致有序;否则,产生无序。中小学生作为中心,以平台为技术基础,将家长、教师和社会其他成员沟通联系,使之汇集力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形成合力,达到有序状态,更达到1+1+1>3的教育效果。

3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1总体目标

3.1.1界面美观,操作简单

由于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用户多为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普通成员,美观大方的界面就是平台吸引用户的一大特色。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如阳光通协同教育网,就以其良好的界面设计吸引了较多的访问者。对于常常和中小学生打交道的用户来说,平台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出学生风貌的图像与色彩,如鲜明欢快的色调、可爱大方的图片和文字效果等。此外,简单的操作界面也十分需要,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除去工作,他们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简单的点击就可以完成交流与提高,那么平台的功效就更容易实现了。

3.1.2三大教育系统功能齐全

在以往的平台中常常忽略了社会教育系统的作用,在本文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各功能模块的选择既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必须加上社会教育系统。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中,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也已经广泛地被人们所承认。大众传媒、社区文化、博物馆、少年宫等社会组织对教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3.1.3三大教育系统联系紧密

有些平台,虽然把各个系统的功能需求都放入了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之中,但是模块自成一体,在无形中将它们割裂了开来。本文所描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为避免这一缺点,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论坛、博客、微博等,将三大教育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达到形成合力。

3.1.4特色突出、分级管理

在实现了三大教育系统合力的同时,更不应该丢失每个教育系统各自的特色,如家庭教育的基础性、示范性,学校教育的规范性、专业性,社会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等。这些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

此外,为了实现稳定的网络平台,可以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赋予系统管理员、教师、家长、访客等不同身份不同权限,达到分级管理,简明数据库的目的。

3.2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本文中笔者借用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即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先提取出了总体的几个模块:家庭教育模块、学校教育模块、社会教育模块和交互模块。如图2平台功能模块概况。其中,模块的划分只是方便对平台进行分级管理,使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在实际的网页界面上,不同的栏目可以根据界面设计的不同要求作出排版。

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笔者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层次方框图,通过不断的对模块进行细化,达到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齐全、分级管理、结构合理的总体目标。

3.2.1家庭教育模块

笔者将此模块分为:家长个人空间、学生家庭表现、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留言评论四个版块。

如图3家庭教育模块所示,在进入这些版块之前,家长首先应注册登录,以家长的身份进入后,就可以访问这四个版块下的各个栏目。家长在个人空间中添加个人信息、撰写教育日志,在学生家庭表现中记录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记忆,体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在家庭教育知识中学习各阶段的教育知识,同时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体现示范性。

3.2.2学校教育模块

如图4学校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分为:教师个人空间、学生在校表现、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师留言评论四个版块。教师首先注册登录,可以添加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展示学生在校情况,包括思想、学习等,还可以将其用图片、视频、学生作品等展示出来。为体现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在教育教学资源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添加各个阶段的教育知识,为访客提供专业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3.2.3社会教育模块

如图5社会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与前两个版块类似,但为了体现社会教育系统的丰富多样性,版块改成了最新教育动态,包含教育新闻、协同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活动通知(如:大众传媒、社区、少年宫等的教育活动安排)。

而在教育知识一栏中,分为小学、中学教育和家长、教师培训,既提供社会教育资源,也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3.2.4交互模块

如图6交互模块所示,这一模块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其他三大模块的联系和沟通。无论什么类型的访客,登陆后,可以在教育知识问答版块中提问不同阶段的问题,可以涉及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甚至是休闲方面。而且本平台交互的另一特色就是集成了各协同教育交流平台,包括论坛讨论、博客讨论、微博交流,或是其它交流平台,它们都可以以本平台作为跳板进入个人所喜爱的讨论专区,运用便捷的讨论方式,交流教育经验,传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水平。

4总结与反思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连接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架构一个良好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鲁丽岚.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2]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第12卷第5期),2006,10:9-10.

[3]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总第188期),2008,12:23.

[4] 彭轩雁. 基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8,8:62.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

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随著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高速会路的建设,一个薪断的时代已呼喻而来一一“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电脑的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捷、跨越时空子优势,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把社会成员带入了一个度拟的世界,形成了网络对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抵制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 .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